s 阅读页

第3章 奠 基 篇(2)

  1934年11月16日,坚持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近3000名指战员,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湖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红二十五军冲破了东北军九个师和鄂豫皖三省“追剿”队的合围,经河南驻马店西北山区转向伏牛山区。12月8日,红二十五军进入陕西省洛南县境内。在12月10日的庾家河战斗中,红二十五军歼敌800余名。至此,红二十五军粉碎了20倍于己之敌的围追堵截,长驱1800余里,胜利完成了第一次战略转移。此后,中共鄂豫皖省委改建为中共鄂豫陕省委。在中共鄂豫陕省委的领导下,红二十五军先后攻克宁陕、佛坪、镇安、洛南四座县城,创建了豫陕边根据地。到1935年5月初,红二十五军发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击师、抗捐军发展到2000多人。初步建成了包括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10个区、40个乡、314个村的苏维埃政权和近50万人口的鄂豫陕根据地。

  鄂豫陕根据地的建立,使蒋介石坐卧不安。从1935年4月起,蒋介石调动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和中央军、第十七路军共30多个团的兵力,向红二十五军发动“围剿”,并限令在3个月内将红二十五军全部消灭。红二十五军面对10倍于己之敌,采取“诱敌深入,先拖后打”的方针,以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打乱了国民党部队的“围剿”部署。在7月2日的袁家沟口战斗中,红二十五军将第十七路军警备第一旅大部歼灭,毙伤俘敌1700余人,俘旅长唐嗣桐。这一战斗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在3个月内消灭红二十五军的企图。随后,红二十五军乘胜北出终南山,前锋直指西安城南的韦曲、杜曲等地。这一天,是1935年7月13日,也是夏历乙亥年六月十三日。“六月十三,红军出山”,这首当年流传在长安县引驾回(今长安区引镇)一带的民谣,形象地反映了红二十五军北出秦岭,威逼西安的重大影响。7月15日晚,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长安县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了由原中共鄂豫皖省委交通员辗转从上海经西安带来的党中央数月之前发出的几份文件,和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地区会师并有北上动向的确切消息。会议决定由中共鄂豫陕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以配合主力红军在西北的行动。会议还决定将中共鄂陕特委和豫陕特委合并,组成新的鄂豫陕特委,统一领导各地游击武装力量,继续坚持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第二天,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4000余名指战员沿秦岭北麓西行,踏上了继续长征的道路。

  之后,红二十五军南越秦岭,佯攻汉中,又掉头向西北方向前进,进入甘肃境内。又在天水一带北渡渭河,占领秦安,威逼静宁县城。8月17日,红二十五军沿西(安)兰(州)公路东进,攻克隆德县城。接着又翻越六盘山,直抵平凉城下。在8月21日,部队由泾川县城以西翻越王母宫塬,徒涉?河时,被国民党中央军第三十五师所部1000余人突然袭击。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吴焕先政委的牺牲,使指战员无不悲痛落泪,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一鼓作气,将敌人全部歼灭。

  9月7日,红二十五军经过艰苦的长征,到达陕甘交界地区的豹子川(今属甘肃省华池县),进入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边缘地带。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在著名共产党人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领导下创建的。从1927年10月发动清涧起义起,中国共产党人揭开了陕北高原武装斗争的序幕。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在发动武装革命、创建根据地的斗争中,建立了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双方逐渐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和互相支援。1935年2月,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达到了完全统一。在同年2月21日,谢子长同志因伤势恶化不幸牺牲后,红二十六军和二十七军两支部队在刘志丹同志的统一指挥下,先后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今子长县)、安塞、靖边、保安(今志丹县)六座县城,使陕北和陕甘边两个苏区连成一片。

  中共鄂豫陕省委在豹子川举行会议,决定由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徐海东继任军长,由原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的程子华任军政治委员。随后,部队继续向东前进,于9月9日来到了洛河北岸的永宁山(今属志丹县)。陕甘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和军事部部长刘景范听到这一消息后,即派人前来永宁山热情欢迎红二十五军,并立即报告了中共西北工委。中共西北工委组织部迅速发出了《为迎接红二十五军北上给各级党支部的紧急通知》。

  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的所在地永坪镇(今属延川县)。至此,红二十五军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转战,行程4000余里,胜利完成了长征,成为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西北苏区的第一支部队。

  9月17日,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永坪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撤销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并决定将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并组成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兼参谋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高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任副主任。军团下辖第七十五师、第七十八师和第八十一师三个师,共7000余人。第二天,是九一八事变四周年纪念日。红十五军团成立大会在永坪镇石油沟的一个大操场上举行。徐海东、刘志丹等在会上分别讲了话,号召两支红军加强团结,英勇战斗,粉碎敌人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就在红十五军团成立前后,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军部已进至洛川,该军第一?七师(师长刘翰东)驻洛川。该军第一一?师(师长何立中)和第一二九师(师长周福成)已进至延安(当时称肤施)。第一二九师的第六八五团驻甘泉,以维护洛川至延安之间的交通线。针对第六十七军的军事部署,红十五军团领导在经过认真分析后,决定先派一支部队围攻甘泉,切断敌人的南北交通线,诱延安之敌回援甘泉,从而进行“围城打援”,以歼灭其一两个师。

  9月下旬,红十五军团主力部队经三天的急行军,由永坪前进至甘泉城西王家坪一带。徐海东和刘志丹前往延安与甘泉之间劳山村一带察看地形,确定在此设伏。9月28日,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第二四三团突然包围了甘泉城。其他部队则进入劳山一带,沿咸(阳)宋(家川)公路两侧山上设伏。

  10月1日上午,第一一?师师长何立中由延安南下,增援甘泉,于下午2时,其先头部队进至劳山以南的白土坡。在两侧山坡地带预伏的红十五军团主力部队,即全面发起攻击。激战至下午8时左右,全歼了第一一?师师直全部、第六二八团全部和第六二九团一个营。共毙伤第一一?师参谋长范驭州以下1000余人,俘敌3700余人,缴获山炮、迫击炮共28门,轻重机枪200余挺,长短枪支5000余枝,及无线电台4部和大量军用物资。何立中身受重伤,逃进甘泉城,后于10月7日因伤重而毙命。

  红十五军团在取得劳山战役的胜利后,七十八师师长杨森率部前往富县城西的羊泉侦察敌情时,又歼灭了东北军第一?七师第六一九团的一个营。

  10月20日,东北军第一?七师第六一九团在团长高福源的率领下,由富县县城进驻富县以北约12公里处的榆林桥。同时进入该村的还有第六二?团的一个营。榆林桥地处甘泉和富县之间,位于洛河东岸,咸宋公路由村中穿过。这个村子建有堡寨,易守难攻。

  红十五军团得到这一情报后,仍以八十一师二四三团围攻甘泉城。主力部队自王家坪一带南下,逼近榆林桥。10月25日拂晓,第七十五师由东向西,第八十一师由西向东,同时向榆林桥发起猛攻。守敌凭借寨墙的房屋、窑洞等予以顽抗。我军则与敌展开逐窑逐房的争夺。战至当天下午,守敌全部被歼,并俘敌1800余人。第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也被俘虏。

  榆林桥战役的胜利,使洛川、甘泉和延安之间的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向苏区南线的进攻遭到了粉碎,并使该军各部陷入了首尾不能相顾的狼狈状态。

  红十五军团成立之后,连战连捷,极大地振奋了苏区军民战胜向根据地“围剿”之敌的信心。

  中央红军到陕北。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到达时属保安县(今志丹县)的吴起镇(今为吴起县县城),进入西北苏区。

  铁流两万五千里,征师胜利到吴起。毛泽东在到达吴起镇的当天,致电随陕甘支队第二、第三纵队行动的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吴起镇已是苏区边境,此地以东即有红色政权,保安城闻有红色部队,但吴起镇金汤镇之间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装百余守堡,拟派队消灭之。”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81页。

  电报并要彭德怀次日到吴起镇商讨行动方针,第二、第三纵队交叶剑英、邓发指挥。10月20日,毛泽东和彭德怀在吴起镇研究了敌情。毛泽东指示: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第二天,毛泽东和彭德怀指挥陕甘支队第一、第二纵队在吴起镇以西的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一线设伏,击溃了尾追红军的东北军骑兵军和马鸿逵的骑兵第三十五师各一部,共200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切尾巴”战斗。在“切尾巴”战斗胜利后的第二天,陕甘支队政治部印发了一份题为《庆祝我们进入陕北苏区的第一个大胜利》的连队讲话材料。这份材料写道:“昨日(21日),我军在杨城子吴起川附近,回击追敌。敌人张学良骑兵第六师两个团,骑兵第三师一个团和马鸿逵(第)三十五师的骑兵团,共骑兵四个团,完全被我军击溃,四散逃窜。我军打死敌骑兵数百,俘获敌人官兵二百余人,战马二百余匹,缴获轻重机枪、迫击炮甚多。”本书编写组编:《红军不怕远征难》,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据该书第92页刊登的文件印刷品抄录。这份讲话材料还写道:“在我们取得这个胜利的不久以前,(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在延安以南打了个大胜仗,完全消灭敌人东北军一个师。”本书编写组编:《红军不怕远征难》,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据该书第92页刊登的文件印刷品抄录。这里所说的延安以南的大胜仗,就是红十五军团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术,取得的劳山战役的胜利。

  吴起镇“切尾巴”战斗是中央红军进入西北苏区后取得的第一个胜利,也是中央红军和东北军骑兵军的第二次遭遇战。“切尾巴”战斗胜利之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第481页。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汉武大帝
7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8大唐空华记
9红墙档案(二)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