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47章 短暂而声名显赫的一生(4)

  但济尔哈朗却把此事看得很重,他知道如果白旗势力再度得势,他将落得什么样的下场。于是他与他的侄子、贝勒尚善一同上奏,一条条地驳斥彭长庚和许尔安的请求,认为福临的上台乃是诸王大臣集体拥戴的结果,并非多尔衮一人之功,而阿达礼、硕托之死乃是代善揭发后多尔衮被迫之举。此外多尔衮攻明也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况且当时燕京已是一座空城,别人也会攻无不克。他们还历数多尔衮杀豪格、收其妃,专制帝服等罪恶,并认为许尔安将多尔衮比作周公辅成王,“尤属乖谬”,认为周公不会象他那样杀豪格,图其妃,离间皇上侍卫,为多铎和劳亲造府,糜帑百万,私役官工修避痘所,迎娶朝鲜王族女,欲迁往永平,于八旗内选美女,于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等等,把多尔衮骂个狗血喷头,然后建议将彭长庚、许尔安论死,家产籍没,妻子为奴。福临心中不忍,特意下诏从宽处罚,二人流放到宁古塔,许尔安所袭其父许定国的世爵,准他子袭。《清史列传》卷2,“多尔衮”。

  这样,在顺治一朝,由于济尔哈朗等多尔衮的反对者当政,为多尔衮恢复名誉,对他作出公正的评价就不可能了。康熙初年,由索尼、鏊拜、遏必隆和苏克萨哈联合辅政。前三人是当年深受多尔衮杀害的两黄旗大臣,苏克萨哈是靠检举多尔衮起家的白旗大臣。因此,在他们辅政的七八年里,不仅不会为多尔衮翻案,反而会继续打击多尔衮的白旗势力。鳌拜大搞土地圈换,就是借口当年多尔衮行事不公而兴起的。

  从此时起,整整一百年过去了。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壬戌,弘历发布诏渝说:

  “睿王多尔衮当世祖章皇帝冲龄践阼时,摄政有年,威福自专,不能恪尽臣节,身殁之后,因其属人首告,经诸王大臣定罪除封,成案具在。第念我朝定鼎之初,睿亲王实先统众入关,肃清京辈,檄定中原,前劳未可尽泯。今其后嗣废绝,而茔域之在东直门外者,岁久益就榛芜,亦堪悯恻,著交内务府派员前往相视,其墙屋倾颓者,酌加缮葺,仍为量植松揪,并准其近支王公等以时祭埽,用昭朕笃念成勋、瑕瑜不掩之至意。”《东华续录》卷77.

  这样,一百二十年的铁案开始有了松动,但弘历还是认为他“威福自专,不能恪尽臣节”,只不过不能掩没他首定中原的功劳。

  又过了九年。弘历闲来得空,找来历朝《实录》翻阅,对祖宗创业之艰难、功臣辅佐的业绩感触颇深,联系后来有些人或因事降削,或更改封号,觉得应该宣扬这些人的功劳,追复他们的爵号,进行继绝昭屈的工作。于是这年正月,他发布诏谕,首先为睿亲王多尔衮翻案。其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因念睿亲王多尔衮当开国时,首先统众入关,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奉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顾以摄政有年,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遂致殁后为苏克萨哈等所构,授款于其属人首告,诬以谋逆。经诸王定罪除封。其时,我世祖章皇帝实尚在冲龄,未尝亲政也。夫睿王果萌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且吴三桂之所迎,胜国旧臣之所举,止知有摄政王耳,其势更无难。显窃名号,即我满洲大臣心存忠笃者,自必不肯顺从,然彼诚图为不轨,无难潜锄异己,以呈逆谋。乃不闻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以敛服僭用明黄龙衮为觊觎见之证,有是理乎?况英亲王阿济格,其同母兄也。于追捕流贼回京时,诓报李自成身死,且不候旨班师,睿王即造员斥责其非,并免王公等往迎之礼。又因阿济格出征时,胁令巡抚李鉴释免逮问道员,及擅至鄂尔多斯土默特取马,令议其罪,降为郡王。平日办理政务秉公持正,若此,是果有叛志、无叛志乎?又《实录》载,睿王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遣人传语曰:‘今观诸王、贝勒、大臣但知谄媚于予,未见有尊崇皇上者,予岂能容此!昔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请予即尊位,予曰:尔等若如此言,予当自刎,誓死不从。遂奉皇上缵承大统。似此危疑之时,以予为君,予尚不可,今乃不敬皇上而媚予,予何能容!自今以后,有尽忠皇上者,予用之,爱之;其不尽忠、不敬事皇上者,虽媚予,予不尔宥也。’且云:‘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异于诸子弟者,盖深信诸子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每览《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坠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荩、感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觏。使王彼时如宋太宗之处心积虑,则岂肯复以死固辞而不为邪说摇惑耶?乃令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壤,心甚悯焉。假令当时王之逆迹稍有左验,削除之罪,果出于我世祖圣裁,朕亦宁敢复翻成案?乃实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而王之政绩载在《实录》者,皆有大功而无叛逆之迹,又岂可不为之昭雪乎?昨于乾隆三十八年,因其茔域久荒,特敕量为缮葺,并准其近支以时祭扫,然以王之生平,尽心王室,尚不足以慰彼成劳,朕以为应加恩,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日忠,补入玉牒,并令补继袭封,照亲王园寝制度修其茔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原传尚有未经详叙者,并交国史馆,恭照《实录》所载,敬谨辑录,增补宗室王公功迹,传用昭彰,阐宗勋至意。”《清高宗实录》卷1048,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辛未。

  此外,还对多铎、代善、济尔哈朗、豪格、岳托等人后代的降爵或改封表示了不满,要军机大臣会同宗人府一起商议改正,并下令将这几人牌位补置太庙配享,“以妥功宗而昭渥典”。

  在此上渝中,弘历虽仍说多尔衮擅权,但坚决否认他有谋逆的企图。他举出论据,认为多尔衮对其亲兄弟阿济格、多铎的处置,极为公正,毫无私心,不可能篡位,并说他要夺权,早就可以,“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并认为这完全是小人的阴谋,故意造成的冤狱,因此决心要给他平反昭雪。的确,如果谋逆之罪不能成立,多尔衮就等于无罪,私生活方面也无法过多指责,因此弘历也就避开这方面,专谈谋逆之不可能。这一点,与当年彭长庚上疏中的中心大意是完全―致的。

  几天后,宗人府和军机大臣就睿亲王爵号一事进行了商议,并把结果上奏。疏中说:

  “睿亲王多尔衮本无子嗣,从前曾将豫亲王之子多尔博承继为嗣,后因定议罪案,业令归宗。今睿亲王既复宗支,应仍令多尔博一支继嗣,所复睿亲王爵,即令多尔博之四世孙淳颖承袭罔替。至淳颖承袭之公爵,毋庸另袭,其亲王应设佐领及护军等项,并交该衙门照例议办。其应补入玉牒之处,即查明补入,并交国史馆将所著功迹于原传添叙,其园寝交该衙门,照亲王例勘估改葺,春秋致祭”。《东华续录》卷87,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辛未、丁丑。

  其他应更改之事也作出了决定。至此,多尔衮铁案全部翻了过来,对他的评价又经历了一个反复。

  多尔衮因罪削夺一切名号之后,多尔博先被拨入多尼属下,后令其归宗,复封为贝勒,还没有落得身败名裂的地步,但地位总归不如以前。多尔博有三子,长子鄂尔博及三子苏尔达皆夭折。次子苏尔发长成后袭爵,后降为镇国公,其长子塞勒曾袭辅国公,任镶白旗满洲都统。其兄弟十一人或夭折、或无嗣,慢慢都绝了户。但塞勒一支子孙繁衍,其曾孙淳颖赶上了乾隆特恩,复为睿亲王,苏尔发、塞勒、功宜布、如松这几人同时被追赠睿亲王(功宜布、如松即淳颖之祖父,生前皆辅国公,如松还先后担任过宗人府宗人、领侍卫内大臣、兵部尚书等大官)。淳颖本人曾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宗人府宗人、理藩院事务大臣等职。《爱新觉罗宗谱》但其他支系却命运不佳、日益衰落下去。

  由于多尔衮自己的缘故,他的家族经历了由盛及衰、自衰再兴的曲折过程,那么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多尔衮是否的确想自己当皇帝、篡位夺权呢?济尔哈朗等加在他头上的罪名是否确凿?乾隆皇帝的批驳翻案又是否合理?一句话,在二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对多尔衮的一生应当怎样看待?

  平心而论,多尔衮并不是没有当皇帝的念头,但都没有合适的机会。他对自己自视颇高,曾经造出言论来,说太祖、太宗都非常喜欢他、重用他,对他与对其他子弟不同,认为只有他能促成其他子弟们的“成立”。但是,在皇太极死后,几派势力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大有火并之势。为顾全大局,为长远利益,多尔衮不得不拒绝了多铎和阿济格的“跪请”,还忍痛砍去了拥戴者阿达礼和硕托的脑袋,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保证了清朝入关、统一天下的顺利进行。多尔衮自己战胜了自己,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历史上有多少人为了登上皇帝的宝座,不惜杀父害子、戕弟戮兄?更不用提为国家社稷着想了!但是并不是说多尔衮自己就没有任何非分之想,他一再散布说“太宗之位原系夺立”(可能原话并非如此),就是想说皇位并不非得父子相传,而可以兄终弟及,择贤而立,表明他在作出让步之后,对没能当上皇帝仍然耿耿于怀。

  入关之初又是一个关键时刻。彭长庚看出来“于时皇上冲龄,远在盛京,彼若肆然自帝,谁能御之?”乾隆皇帝也说,“夫睿王果萌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的确,当时是多尔衮夺位的大好时机,但是,问题绝非如此简单。尽管当时清军占据了北京左近,但还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土地不在自己手中,李自成、张献忠、南明权利还各拥重兵,时刻准备反攻。如果这时多尔衮悍然称帝,后果比在沈阳时还难设想。首先,济尔哈朗肯定扶福临据盛京自立,清朝出现了两个权利,必有相互讨伐之事发生;其次,手下诸王除阿济格和多铎之外不仅不会用心剿敌,反而有可能反咬一口,率军声讨多尔衮的谋逆,第三,占领地区人心不古,时常谣言四起,如果发生内乱,势必造成统治地区形势的突变,多尔衮肯定无法继续在京畿立足,第四,李自成等听说这个消息,也一定会乘机大举反攻。这样,多尔衮就必然腹背受敌,不仅完成不了统一大业,而且很可能落个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因此,像多尔衮这样的聪明人,对当时篡位的任何企图是想也不敢想的,彭长庚和弘历的设问也的确欠考虑――当然,除了这样一种例外,即多尔衮不顾任何后果,贸然登极。这样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后来的吴三桂就是一证。但多尔衮不是这样的人,既然崇德八年都能顾全大局,顺治元年就不能有再吗?

  顺治元年十月,福临迁都至北京,正式向全国宣告清朝统治的开始。但是,这一举动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它对今后二三百年的影响,对多尔衮个人来说,它还标志着福临作为全国的皇帝,自己仅仅作为摄政王这一最高统治者格局的奠定。从此,举国上下都知道顺治皇帝是一国之主,多尔衮不过是他的叔父摄政王。这样一种现实,多尔衮是早就准备承认的。他五月初进北京,稍一安定,就开始安排福临迁都事宜,以致八月底福临就已从沈阳动身。假设多尔衮想自立为帝,与福临分庭抗礼的话,他绝不会等福临在北京坐稳了宝座、诏告天下之后再动手的,那等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引火烧身。不仅满洲贵族,降清汉官们也会纷纷抬出纲常名教的一套,对他的这一举动表示反对。前朝嘉靖初年的“议礼”和万历前期的“立储”就是前鉴,何况夺位这种不赦之罪!数年后福临废后时,就尝到了违礼的苦头。

  我们应该承认,在崇德八年多尔衮提出立皇太极幼子、自己和济尔哈朗联合辅政之时,就已准备作出牺牲,不打算当皇帝了,就是他当时有这种想法――准备先做摄政,然后一步步地抢班夺权,后来的客观现实也不容许,这也是可以预料得到的。因此,他起初没有为争皇位而与两黄旗大臣火并,后来又没有趁福临远在沈阳而发动政变,而是先立福临于盛京,后迎福临于北京,顺治元年之后,还几度表示对福临的忠诚,表示在皇上面前不能违礼。

  那么,对后来人对他的指责应该怎样解释呢?比如他所用仪仗、侍卫、服饰、王府等级别均超过一般亲王,甚至可与皇帝比拟,处理政事独断专行,以朝廷自居,以摄政王旨为上谕,任意升降官员等等,我们应该相信,这都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至于他死时准备下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等皇帝所用之物,在没有确证之前,也不必象彭长庚那样替他找个理由回护,因为他从辅政王、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直到他死后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地位本来就不同一般亲王,即尊为皇帝,又为什么不能用皇帝的东西呢?我们前面说过,多尔衮并不是没有当皇帝的愿望,但客观现实和他个人的胸怀和头脑使这样的愿望无法成为现实,因此只能在某些方面、甚至只能在暗地里过过皇帝瘾。说来也可怜得很,当初这样一位炙手可热的皇位竞争者,竟只有在死后的随葬品里放上几样皇帝的用物,还被当做是大逆不道的证据。

  那么,如果多尔衮不是壮年而逝,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有没有可能把皇位夺过来呢?如果他再多活个一二十年,福临死后他还活着的话,有没有可能以皇父摄政王转为皇帝呢?我们无法排除各种可能性。多尔衮也是凡人,也有各种欲望,也想当皇帝,如果各种情况都允许,他从皇父摄政王向上再迈一步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顺治年间全国的稳定程度,政治、军事、经济的状况仍不能给这样的前进提供一个妥善的条件,多尔衮要想这样做也比较困难。当然,我们不是算命先生,很难根据种种假设作出完全正确的判断,特别是关于多尔衮内心世界的文字材料根本无从寻觅,所以仅仅根据某些表面性的东西来断定多尔衮在通往帝位的路上究竟走了多远是极为不易的。

  无论如何,顺治八年对多尔衮的评价和待遇显然是不公正的,多尔衮是否想谋逆还不得而知,更不用说他对于清朝在全国建立其统治还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我们在前面已经一一论过,就不复赘述了。至于他私生活方面的荒淫无度,的确也很难拿来作为否定一个王侯者的主要证据,这里也不需再提。因此,乾隆时期为他翻案,无论弘历有没有他个人的目的或其他什么考虑,此事都是正确的,至少对清王朝来说是正确的、公正的。

  星移斗转,二百年日月如梭。如今,历史又把多尔衮这个人物推到我们面前。在宛如星汉的古代历史人物的长河中,多尔衮应该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他的历史究竟应该怎样书写,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无疑,他在清朝开国史上显然占据重要地位,没有他,清朝入关的历史也许就要改写,中国王朝史的史册也许就不会列有“清”的名字,不仅清王朝的历代统治者会因此而感激他,今人也不能不肯定他在满洲社会发展史上的积极作用。但是,他又是军事征服的指挥者,是激化社会矛盾的罪魁,对于清初战争的延长、安定的缓慢,应该负相当大的责任。当然,他又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开国立制,奠定了二三百年来清朝各项政策的基本格局,他善于用人,虚言纳谏,又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他还勤劳任事,废寝忘食,特别是他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对后来中国版图的确定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是,他也曾大搞圈地、投充、逃人等弊政,维护落后的风俗习惯,加深和延长了清初社会经济的凋敝。此外,他又是文武双全的人杰,比起秦皇汉武或唐宗宋祖都不逊色。他不仅弓马娴熟,能征善战,而且多有谋略,工于心计,还能在关键时刻以大局为重,放弃个人私利。但是,在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中,他也残暴凶狠,不择手段;在私生活方面,他又纵欲贪色,挥霍贪婪。……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多尔衮生活在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他的身上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他不可能是个十全十美的英雄,也不可能是个祸国殃民的奸佞。无疑,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当然,也留下了一些令人遗憾的教训。世界是复杂的,人亦如此,何况一个生活在数百年前的王公贵胄?

  不知是否应该这样为他书写这新的墓志铭。

  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多尔衮年谱。

  谱中年龄均为虚岁。月份日子均为旧历。

  多尔衮年谱谱中年龄均为虚岁。月份日子均为旧历。

  一六一二年(明万历四十年壬子)一岁。

  十月二十五日寅时,出生。父努尔哈赤,母乌拉纳喇氏阿巴亥,时为侧福金。

  是年,努尔哈赤征乌拉,克其临河六城。

  一六一三年(万历四十一年癸丑)二岁。

  正月,努尔哈赤灭乌拉,其贝勒布占泰逃往叶赫。此人即多尔衮舅舅。

  二月,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之女博尔济锦氏生,即清世祖福临的生母,后来的孝庄文太后。

  三月,长兄褚英被努尔哈赤幽禁。

  九月,努尔哈赤征叶赫,克十九城寨。

  一六一四年(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三岁。

  二月,同母弟多铎生。

  六月,皇太极娶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博尔济锦氏为妻,后尊为孝端文皇后。

  一六一五年(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四岁。

  闰八月,长兄褚英被努尔哈赤处死。

  是岁,确定八旗制度,并设理政听讼大臣五人,扎尔固齐十人。

  一六一六年(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丙辰)五岁。

  正月,努尔哈赤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在赫图阿拉建国后金,年号天命。

  七月,扈尔汉征萨哈连部。

  一六一七年(万历四十五年天命二年丁巳)六岁。

  正月,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至赫图阿拉,宴迎之。

  九月,明以杜松为新设山海关总兵。

  一六一八年(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戊午)七岁。

  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出师征明,破抚顺,游击李永芳降,王命印死,广宁总兵张承荫亦战死。

  闰四月,明起升杨镐为辽东经略。

  七月,后金取清河堡。

  九月,明始加派辽饷。

  一六一九年(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己未)八岁。

  正月,后金征叶赫,取大小屯寨二十余。

  二月,筑界凡城。明经略杨镐自辽阳分兵四路,进攻赫图阿拉。

  三月,萨尔浒大捷。

  六月,后金兵陷开原,明总兵马林、副将于成龙等战死。后金建宫室于界凡。

  七月,后金兵占铁岭。

  八月,后金灭叶赫部,自此,扈伦四部尽归后金。

  十二月,明再加辽饷。

  一六二○年(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天命五年庚申)九岁。

  三月,费英东死。大福金富察氏被休,母阿巴亥被立为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大福金。明又加辽饷。谕诸臣功序列武爵。

  八月,明泰昌帝立,明以袁应泰为辽东巡抚。

  九月,多尔衮被提名为“和硕额真”。明泰昌帝病死,天启帝继位。明罢辽东经略熊廷弼。

  十月,明以袁应泰为辽东经略,以薛国用为辽东巡抚。

  一六二一年(天启元年天命六年辛酉)十岁。

  三月,后金军队连克沈阳、辽阳及河东七十余城。

  四月,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多尔衮母大妃乌拉纳喇氏随同迁往。

  五月,额亦都死。

  七月,努尔哈赤派代善等打压金州、复州、镇江等处汉民。颁行“计丁授田”谕。

  十一月,阿敏攻明将毛文龙。

  一六二二年(天启二年天命七年壬戌)十一岁。

  正月,努尔哈赤破西平,熊廷弼、王化贞弃广宁。

  三月,努尔哈赤宣布今后实行“八贝勒共治国政”制度。

  七月,费扬古死。

  八月,明派孙承宗督师,经略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军务。

  一六二三年(天启三年天命八年癸亥)十二岁。

  四月,阿巴泰征喀尔喀扎鲁特部。

  五月,阿济格娶蒙古孔果尔贝勒女为妻。

  十月,扈尔汉死。

  一六二四年(天启四年天命九年甲子)十三岁。

  五月二十八日,多尔衮娶蒙古科尔沁部桑阿尔寨贝勒之女为妻。

  八月,败毛文龙军。何和里死。

  九月,大捕“无谷之人”。

  ―六二五年(天启五年天命十年乙丑)十四岁。

  正月,莽古尔泰攻旅顺,毁其城。

  二月,皇太极娶蒙古科尔沁部贝勒斋桑之女博尔济锦氏为妻,即后来清世祖福临之生母。

  三月,迁都沈阳。

  八月,熊廷弼被杀,传首九边。

  十月,大杀反金人员,编立拖克索。

  一六二六年(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丙寅)十五岁。

  正月,努尔哈赤围攻宁远,为袁崇焕击败。

  四月,皇太极征蒙古喀尔喀五部。

  八月,努尔哈赤死于?鸡堡。多尔衮之母乌拉纳喇氏被逼殉葬。代善主持定议,以皇太极继位。

  九月,皇太极正式继位,以明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与明宁远巡抚袁崇焕议和。

  十二月,罚阿济格。

  一六二七年(天启七年天聪元年丁卯)十六岁。

  正月,以阿敏、济尔哈朗等征朝鲜。

  五月,皇太极率军征锦州、宁远。

  十二月,罚阿巴泰。

  一六二八年(崇祯元年天聪二年戊辰)十七岁。

  二月,皇太极征察哈尔多罗特部,以多尔衮从征有功,赐号墨尔根岱青。

  三月,革阿济格固山贝勒,以多尔衮继为固山贝勒。

  四月,袁崇焕杀毛文龙。

  五月,阿巴泰攻明锦州、杏山等地。

  九月,皇太极再征察哈尔。

  一六二九年(崇祯二年天聪三年己巳)十八岁。

  正月,皇太极令以下诸贝勒代四大贝勒理值月之事。

  二月,遣将征察哈尔。

  三月,皇太极敕谕归顺各部落蒙古诸贝勒。

  四月,皇太极令达海等翻译汉文书籍,以库尔缠等记注本朝政事。

  九月,济尔哈朗等征锦州、宁远。

  十月,皇太极伐明。多尔衮率军自龙井关入边,与莽古尔泰等攻汉儿庄。

  十一月,后金军队至遵化,败明总兵赵率教部。莽古尔泰、多尔衮等赴通州,进围北京。

  一六三○年(崇祯三年天聪四年庚午)十九岁。

  正月,后金军克永平。

  二月,多尔衮与莽古尔泰为前锋回师,破敌营。

  五月,以阿敏弃永平、遵化等四城,免死幽禁。

  一六三一年(崇祯四年天聪五年辛未)二十岁。

  正月,后金造红衣大炮成。

  三月,诸贝勒言事,多尔衮建议应详议刑狱之事。

  七月,初设六部,以多尔衮统摄吏部事。发兵征大凌河。

  十月,祖大寿以大凌河城降,后复叛。多尔衮与阿巴泰败锦州明朝援军。

  一六三二年(崇祯五年天聪六年壬申)二十一岁。

  三月,皇太极令达海创制新满文。

  四月,皇太极率军征察哈尔林丹汗。

  五月,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于归化城西南俘获察哈尔部众千余。

  一六三三年(崇祯六年天聪七年癸酉)二十二岁。

  五月,明将孔有德、耿仲明率众来降。

  六月,多尔衮建议入边攻明,围城久驻。

  七月,岳托、德格类等克旅顺。

  一六三四年(崇祯七年天聪八年甲戌)二十三岁。

  正月,尚可喜以长山、石城二岛来降。

  四月,后金初次考选举人十六名。

  五月,多尔衮从征入边,克保安州,后掠朔州,至五台山而还。

  闰八月,后金军还师。

  一六三五年(崇祯八年天聪九年乙亥)二十四岁。

  二月,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等率兵收服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及其余众,获元传国玉玺“制诰之宝”。

  四月,其部囊囊太后、琐诺木台吉先率一千五百户降,后额哲及其母苏泰太后等率部亦降。

  六月,多尔衮返师,便道征伐明宁武关、代州、忻州、崞县、黑峰口、应州等地,大获全胜。

  九月,皇太极处罚大贝勒代善。

  一六三六年(崇祯九年天聪十年崇德元年丙子)二十五岁。

  三月,改文馆为内三院。

  四月,尊皇太极为皇帝,改年号曰崇德,国号为清,追尊四祖、皇考、皇妣。封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

  五月,皇太极以阿济格率兵攻明。以多尔衮、多铎征山海关牵制明军。

  十二月,皇太极亲征朝鲜。

  一六三七年(崇祯十年崇德二年丁丑)二十六岁。

  正月,多尔衮攻入朝鲜长山口、克昌州、宁边城,后进围江华岛。朝鲜国王李称臣投降。

  四月,阿济格克皮岛。

  七月,分汉军为左右两翼。

  一六三八年(崇祯十一年崇德三年戊寅)二十七岁。

  二月,皇太极亲征喀尔喀。多尔衮与代善留守,监筑辽阳都尔弼城,又与阿巴泰治盛京至辽河大道。

  七月,更定六部等官制,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禁束发裹足。

  九月,以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率兵征明。

  十月,皇太极亲自率军三路攻明。

  一六三九年(崇祯十二年崇德四年己卯)二十八岁。

  正月至二月,多尔衮率师过燕京,入山西、山东,克城四十,俘获人口二十五万七千。

  二月,皇太极亲征松山。

  四月,多尔衮回师,皇太极赐其银二万两,马五匹。

  九月至十一月,皇太极分别派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巴泰、豪格、多铎等攻打锦州、宁远等地。

  一六四○年(崇祯十三年崇德五年庚辰)二十九岁。

  六月至次年三月,多尔衮等率军于义州等地屯田,包围锦州。其间曾于宁远、杏山、松山等处屡败明军。

  一六四一年(崇祯十四年崇德六年辛巳)三十岁。

  三月,以多尔衮离锦州远驻,又私遣甲兵归家,降为郡王,罚银万两。

  六月,皇太极再派多尔衮围锦州,击退明松山援军。范文程请于满、汉、蒙古人中考选生员、举人。

  八月,清军于松山、杏山一带大败明军,王朴、唐通、马科、吴三桂、白广恩诸总兵皆败逃。

  九月至次年二月,清军将明军主帅洪承畴、巡抚丘民仰等围困于松山。

  一六四二年(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壬午)三十一岁。

  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畴等被俘。

  三月,祖大寿以锦州降。

  四月,克塔山、杏山,并毁其城。

  五月,明遣马绍愉等来沈阳议和。

  六月,始设汉军八旗。

  七月,以功复多尔衮亲王爵。

  十月,皇太极令阿巴泰率师攻明。

  一六四三年(崇祯十六年崇德八年癸未)三十二岁。

  八月初九日,皇太极死。第九子福临继位,以济尔哈朗与多尔衮联合辅政。以硕托、阿达礼谋立多尔衮论斩。以次年为顺治元年。

  九月,济尔哈朗克前屯卫、中前所、中后所诸城。

  一六四四年(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李自成永昌元年张献忠大顺元年甲申)三十三岁。

  正月,多尔衮为摄政王。退朝鲜国王私赠之礼。李自成建国西安,国号大顺,年号永昌。

  三月,以豪格言语狂悖,攻击多尔衮,削爵为民,收其所属牛录。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亡。

  四月,范文程上书建议攻明方略。多尔衮率军征明,以济尔哈朗留守。明宁远总兵吴三桂以山海关降。清、吴联军在山海关之战中败大顺农民军。月末,农民军弃北京归西安。

  五月,清军进北京。多尔衮下令招降各地明朝旧官。为崇祯帝发丧。明臣史可法等拥福王朱由崧继位于南京,年号弘光,是为南明第一个权利。

  六月,遣巴哈纳、石廷柱率军征山东。定议迁都,遣吞齐喀、和托赴盛京迎顺治帝。顺天巡抚宋权献治平三策。

  七月,致史可法书信。

  八月,李自成于府谷等地反攻。福临迁都。

  九月,多尔衮再遣顾纳代等迎驾。史可法复多尔衮书信。

  十月,福临正式登极于北京,发诏大赦。山东赵应元杀清招抚王鳌永。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建碑纪绩。叶臣军攻陷太原,山西大部为清军占领。令阿济格率军征李自成、多铎率军征南明。张献忠建大西权利于成都,年号大顺。

  十二月,多铎军进抵潼关。

  ―六四五年(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李自成永昌二年张献忠大顺二年乙酉)三十四岁。

  正月,多铎军入潼关,破西安,李自成退师商州。命阿巴泰等赴山东代豪格。

  三月,多铎军继续南征。定三院六部等衙门品级。

  四月,多铎克扬州,屠城,史可法死难。

  五月,以赵开心建议晋皇叔父摄政王。多铎军入南京。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阿巴泰率军打压山东满家洞人民起义。

  六月,以洪承畴招抚江南。分别以孙之獬、黄熙允、江禹绪、丁之龙招抚赣、闽、湖广、云贵。改南京为江南省,应天府为江宁。下发令。清军下苏州、杭州、绍兴。明鲁王以海监国于绍兴。唐王聿键称帝于福州,年号隆武。

  八月,以科道官李森先等弹劾冯铨,李若琳等,处罚之。

  一六四六年(顺治三年弘光二年张献忠大顺三年丙戌)三十五岁。

  正月,遣豪格征四川张献忠。

  二月,以博洛、图赖征闽、浙。

  五月,以多铎征蒙古苏尼特部叛人。清军再破绍兴,鲁王权利灭亡。唐王权利灭亡。

  八月,出边迎多铎。

  十一月,张献忠牺牲于四川西充凤凰山。唐王聿称帝于广州,年号绍武。桂王由榔称帝于肇庆,年号永历。

  十二月,绍武权利为清军灭亡。

  一六四七年(顺治四年丁亥)三十六岁。

  七月,晋多铎辅政叔德豫亲王,罢济尔哈朗辅政

  十二月,免多尔衮跪拜之礼。

  一六四八年(顺治五年戊子)三十七岁。

  正月,豪格还师。

  二月,江西总兵金声桓、副总兵王得仁倒戈反清。以罪降济尔哈朗为郡王,罚银。以罪幽禁豪格至死。

  闰四月,李成栋叛于广东。

  九月,命阿济格征曹县人民起义,命济尔哈朗征湖广大顺军余部。

  十月,代善死。

  十一月,奉太祖配天,四祖入庙,大赦天下。晋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十二月,大同总兵姜叛,多尔衮亲征之。

  一六四九年(顺治六年己丑)三十八岁。

  正月,以尼堪征太原。平金声桓之叛。

  二月,多尔衮再度亲征姜。李成栋败死。

  三月,多铎因出痘病死。

  五月,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

  八月,大同城破,屠城。

  十二月,王妃死,追封敬孝忠恭正宫元妃。

  一六五○年(顺治七年庚辛)三十九岁。

  正月,纳豪格福晋博尔济锦氏为妃。四月,打压甘肃回民起义,米喇印牺牲。

  五月,与朝鲜公主成婚于连山。

  七月,下令加派银两,于边外筑避暑城。

  八月,降博洛、尼堪为郡王。追封母乌拉纳喇氏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

  十一月,以身体不适,出边狩猎。

  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年三十九。福临下诏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