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先轸:乱世中脱颖而出的军事奇才

先轸(?——前627)字子载,早年与赵衰等人一同奔翟追随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文公复国后受二等奖。楚军北上中原伐宋元帅郤榖病逝后,他继任元帅之职,在攻破曹国后,部署和指挥了城濮之战,大败楚军,使晋军一跃成为最大的军事强国。晋文公死时,他是顾命大臣之一,晋襄公执政之始,他部署军队在崤山(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击败秦军,扼制了秦国的东向发展。不久在与翟军作战胜利后,他因故冲入敌阵受箭殉军。

先轸在辅佐晋君的几十年中,开始默默无闻,算不上重要的人物,文公复国后有了军事活动,他立刻在军事领域里显露了自己的才华,他以自己过人的军事谋略连续指挥了伐楚和战秦等战役,夺取了一连串胜利,稳定地确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无论从战略实践上看还是从战术实践上看,先轸都不愧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尚武轻礼

处在春秋动乱之世,先轸目睹了礼仪制度的崩溃和武力的重要,尤其是亲眼看到了宋襄公以仁义治兵的处处失败,因而最先放弃了对仁义观念的迷信,转变为对武力和军事的信仰。对国家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他都善于从军事的角度做出考虑。文公复国不久,楚国北上伐宋,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当年宋和楚都有私恩于晋国君臣,文公主意不定,大集群臣商议,先轸首先表示说:“方今惟楚强横,而于君有私恩。今楚兴兵伐宋,生事中原,此天授我以救灾恤患之名也。取威定伯,在此举矣。”(第三十九回)

先轸立足于取威定霸,主张武力战楚,仅仅把救宋看作是为晋国博取美名的一种额外收获,先轸的思想和主张把晋文公导向了扬武争霸之路。

势后,晋文公召集诸将问计,先轸抢先表示说:“本谋致楚,欲以挫之。且楚自伐齐围宋,以至于今,其师老矣。必战楚,勿失敌!”

(第四十回)而狐偃却让文公履行“退避三舍”的诺言,认为“主公向不失信于原人,乃失信于楚君乎?必避楚”。第二件事情是,晋文公在晚年欲再组织一次大规模会盟以巩固霸业,召群臣商议行动方式,先轸表示说:“征会讨贰,伯主之责。臣请厉兵秣马,以待君命。”(第四十二回)狐偃却表示说:“不然。伯主所以行乎诸侯者,莫不挟天子之威……”主张挟天子以命诸侯。狐偃从礼仪的角度考虑问题,先轸却从军事的角度考虑。还有另外一件事情,晋文公刚死后,晋襄公主丧继位,秦国乘机越晋而伐郑,先轸急忙去见晋襄公,主张“急击之,不可失”。大臣栾枝反对说:“秦有大惠于先君,未报其德,而伐其师,如先君何?”先轸坚持劝襄公道:“一日纵敌,万世贻殃。若不击秦,何以自立?”认为“此正所以继先君之志也”。老臣赵衰又担心襄公正在治丧期间,兴兵攻敌,恐怕不符合居丧之礼。先轸认为,剪强敌以安社稷,这比遵礼之孝要大得多,并向襄公请命道:“诸卿若云不可,臣请独往!”(第四十五回)最终说服了襄公和诸位大臣,在一些政治行为的决策中,先轸能抛弃仁义观念的束缚,直接从军事的角度考虑问题,表现了他军事家的思想特色。

在军事战略上,先轸始终把楚、秦作为主要的对手。他一参与军事,就着力为伐楚作战略上的准备,攻卫、破曹和后来的围郑、讨许,实际上是剪楚之羽翼,为了配合对楚之战,他还积极争取了齐、秦两国的支持。城濮胜楚后,楚的北进战略暂被遏制,他又转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付秦国上,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不久准备约秦国一道伐郑,先轸建议说:“郑为中国咽喉,故齐桓欲伯天下,每争郑地。今若使秦共伐,秦必争之,不如独用本国之兵。”

上看到了胜楚之后晋秦两国的势不两立之势。晋文公死后,他当即派人往秦国打探消息,提前掌握了秦军过晋伐郑的军事情报,表明了他对秦国在战略上的耐度提防。

先轸不仅注重军事,有军事战略头脑,而且精于料敌。与楚作战时,晋军退避三舍,止于城濮,楚将成得臣领楚追逼晋军,至城濮后立即相度地势,据险设营,诸将请命于先轸说:“楚若据险,攻之难拔,宜出兵争之。”先轸对他们说:“夫据险以固守也,得臣远来,志在战而不在守。虽据险,安所用之?”(第四十回)他料定楚兵据险无用,遂放弃了与楚兵对险要地势的争夺,以全力布置迎战。他在说服晋襄公击秦时,晋襄公问他:“元帅料秦兵何时当返?从何路行?”他屈指算了一下,回答说:“臣料秦兵,必不能克郑。远行无继,势不可久,总计往返之期,四月有余,初夏必过渑池(今河南渑池西),渑池乃秦晋之界,其西有崤山两座,自东崤至于西崤,相去三十五里,此乃秦归必由之路。”(第四十五回)由于他的正确预测,晋军先期埋伏于崤山,击败了袭郑而还的秦兵。

先轸抛弃仁义观念,在实践中着力于对军事的重视和研究,这代表了春秋争霸时期的一种进步潮流,保证了晋国取威定霸战略方针的全面实施。

军事秘笈:抓住对手的“牵牛绳”

当时曹、卫投靠于楚,晋国在确定了战楚的战略方针后,先轸与先元帅郤榖商定,首先率兵攻伐曹卫,寻机与楚军决战,驱逐了卫君后,晋文公欲一并灭掉卫国,时先轸已任元帅,他建议说:卫虽无道,其君已出,废置在我。不如移兵东伐曹,比及楚师救卫,胜战略。

战楚是先轸的既定方针,考虑到晋国力量有限,先轸战楚的一步重要战略是挑起两个中立大国齐、秦与楚的矛盾,以便从军事上孤立楚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为实现这步战略,先轸采取了两项策略措施,其一是,当宋国被楚军包围甚紧、派人持重赂前来向晋军求救时,先轸对晋文公献计:“宋之赂我,可谓厚矣!受赂而救,君何义焉?不如辞之。使宋以赂晋之物,分赂齐秦,求二国向楚婉转,乞其解围。二国自谓力能得之于楚,必遣使至楚。楚若不从,则齐秦之隙成矣。”他让宋国持重赂求齐秦劝解楚国,若楚不答应齐秦的居中调解,则造成了齐秦与楚的矛盾。然而,如果楚国答应了齐秦的调解,则齐秦得到了物质上和名誉上的双重好处,而晋失去了联齐秦战楚国的机会,为了避免这一后果的出现,先轸又考虑了第二条策略措施,他对文公说:“曹卫,楚所爱也;宋,楚所嫉也。我已逐卫侯、执曹伯矣。二国土地,在我掌握,与宋连界。诚割取二国田土,以畀宋人,则楚之恨宋愈甚。齐秦虽请,其肯从乎?齐秦怜宋而怒楚,虽欲不与晋合,不可得也。”

(第四十回)先轸既让齐秦去调解楚对宋的围攻,又设法让楚不答应齐秦的调解,这就必然造成了齐秦与楚的矛盾,使两个中立大国站到了晋国的一边。

楚将成得臣也在战前作了瓦解晋军同盟的筹谋。楚将宛春向成得臣献了两项计策,他向成得臣说:“晋之逐卫君、执曹伯,首为宋也。元帅诚遣一人至晋军,好言讲解,要晋复了曹卫之君,还其田土,我这里亦解宋围,大家罢战休兵。”宛春想以释宋为条件,换取晋国对于楚之附属小国曹卫的恢复。为了防止晋国不同意这种交换条件,宛春又同时献了第二条计策:元帅先以解围之说,明告宋人,姑缓其攻。宋人思脱楚祸,如倒悬之望解,若晋侯国以恢复曹卫来换取自己对宋的撤军。按照他的盘算,如果晋国同意了这个交换条件,照此办理,则曹卫宋三国感激楚国,壮大了楚的力量;如果晋国拒绝这种交换,则三国怨晋,又孤立了晋国。

晋国不论同意或拒绝,都会瓦解自己的同盟。成得臣遂派宛春赴晋军商谈。

为了粉碎楚国的计谋,先轸又提出了新的考虑,他对晋文公说:“为今之计,不如私许曹卫,以离其党,再拘执宛春以激其怒,得臣性刚而躁,必移兵索战于我,是宋围不求解而自解也。”(第四十回)先轸的对策是,把恢复曹卫与解宋之围分开考虑和处理,割断两个事情之间的表面联系,然后采取两项措施,其一是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使二国感激晋国而疏远楚国,其二是设法激怒楚将,使其率领全军赴晋决战,既达到了解宋之围的目的,紧密地联合了宋国,又创造了晋楚决战的机会。出于这种考虑,晋国一方面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令二国之君分别向楚写了断绝关系的书信,另一方面又拘留了楚使宛春,打发随从之人回去向成得臣传讯。成得臣闻讯接书,怒火中烧,遂撤出宋国,率全军雨骤风驰般地直逼晋军,不料却正中了先轸的计谋。

晋军退避三舍后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与楚军对垒,齐、着,他把主力分为上中下三军,分别与楚的左中右三军对抗。第二着,让齐秦援兵伏于楚军大寨之后,待楚军出动后占据其营寨。

第三着,拨五千人为左右翼,在各处机动接应。第四着,遣一支劲旅截断楚兵败退后的归路。第五着,派人准备船只装运战后胜利品。在这套安排中,如何战胜楚的三军主力是战役安排的重点所在。先轸采取先打薄弱环节的方式,他虚张声势,以假诈敌,全面调动敌人,等楚军离寨战晋,其大寨早被齐秦伏兵占据。楚将成得臣战败后率残兵逃归,行至空桑(今河南开封陈留镇南),又被晋国虎将魏截断归路。先轸凭借自己高超的谋略,已在战略和战术上将楚军置于死地。

屡试不爽的以假诈敌法

以假诈敌是先轸军事战术上的一大特色。先轸参与军事后,第一次行动是率兵攻取卫地五鹿,他令军士多带旗帜,凡所过山林高阜之处,让遍插旌旗,务求张扬军势。同行的魏问道:“吾闻‘兵行诡道’,今遍张旗表,反使敌人知备,不知何意?”先轸解释说:“卫素臣服于齐,近改事蛮楚,国人不顺,每虞中国之来讨。吾主欲继齐图伯,不可示弱,当以先声夺之。”(第三十九回)五鹿百姓听说晋兵来攻,登城见旌旗布满山林,正不知多少兵马,争相逃避,晋军兵到,一鼓攻拔。先轸用疑兵计轻易地攻取了五鹿。

先轸任元帅后,第一次军事活动是攻伐曹国,他在攻曹过程中两次运用了以假诈敌的策略。第一次,曹大夫于朗假意愿投降晋军,诱晋文公率军入城,先轸力主以军士假扮文公,让假文公率军入城,这一策略使晋文公幸免于难,又探清了于朗投降的真假。

国打开四门将棺车推出不到一半时,四路伏兵齐出,而城门被丧车填塞,急切不能关闭,晋军乘乱攻入占领了曹城,并捉拿了曹君。先轸用假文公和假退兵两次诈敌,避免了重大损失,消灭了曹国。

在城濮之战的具体战术安排上,先轸四次诈敌,保证了晋军在劣势条件下的取胜。前面说过,战胜楚的三军主力是战役取胜的关键,先轸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上多处诈敌。第一处,他在首先攻打楚右军的薄弱环节时,令晋军用虎皮蒙裹驾车之马,猛冲楚军,楚马见之,把假虎认作真虎,惊慌跳跃,牵车回走,反而惊动了右军后队,晋军乘乱掩杀,致使楚军大败。第二处,晋军得胜的一队,派人假扮楚军兵卒,扛着楚军旗号,去中军向成得臣谎报说:“右师已得胜,速速进兵,共成大功。”(第四十回)先轸又叫这支晋军伪作退逃,砍下树木曳于车后,刮得尘埃飞扬,造成退逃假象,成得臣听得右师得胜的谎报,又凭轼望见晋军北奔,烟尘蔽天,急催左军前进。先轸以假楚卒传假信息,又辅以晋败之假象,引诱楚之左军出战。第三处,先轸吩咐人在中军虚设元帅大旗,守定营垒,坚不出战,而暗中却带中军主要兵力去伏击楚之左军。

他在中间设帅旗虚张声势,几乎用一座空军营来吸引楚国的中军兵力,而抽出兵力为楚之左军设定罗网。第四处,在对付楚左军的那支晋军中,先轸亦设主帅旗号,成得臣催促左军接战后,晋军诈败而退,楚将认作晋军溃败,尽力追逐,忽然先轸本人领着从中军抽出的精兵半路杀出,与诈败的那股晋军将楚左军团团包围,最后击垮了楚左军。及成得臣率楚中军盘算攻陷晋军营寨时,左右两路得胜的晋军一齐杀到,将楚兵包围战败。先轸多处采用以假诈敌的手段,终于大获全胜。

兵不厌诈。先轸在军事战术上运用假人物、假退兵、假信息、气度狭小,难解犯君心结。

作为一名军事家,先轸善于在实战中抓住一些关键的利害问题。城濮之战只用了两天时间,因准备不足,晋军回兵急切找不到渡河之船,晋文公欲下令四下搜捕民船,先轸建议说:“河南百姓,闻吾败楚,谁不震恐?若使搜捕,必然逃匿,不若出令以厚赏募之。”(第四十一回)先轸明白奖与罚的利害,认为以罚搜船,不如以奖募船。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很快解决了船只问题。伐曹时,曹国曾以诈降方式诱数百晋兵入城射杀之。第二天,曹军将晋兵死者之尸,用竹竿挑悬于城头,借以动摇瓦解晋国军心。晋文公恐军心生变,非常担忧。先轸建议让晋兵挖掘曹国城外坟地,以针锋相对。曹人听说晋军要挖祖宗坟墓,心胆俱裂,遂答应收殓晋兵死者之尸,入棺送出城外。古人看重祖宗坟墓,先轸的建议抓住了这一利害问题,故在对谈中占了主动。

晋文公本是秦穆公扶植为君的,晋文公死后,在要不要伏击秦军的问题上先轸与其他大臣产生了意见分歧,分歧之一是如何看待秦国的扶君之恩,先轸的看法是:“秦之树吾先君于晋,非好晋也,以自辅也。”(第四十五回)如果说先轸在其他问题上的主张是明于利害,那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则是过分深究利害,显露了认识问题的偏颇,先轸这一思维方法上的偏差导致了他苛求于人、气度狭小的个性弱点。

对秦之战中晋军俘虏了秦军先锋骁将褒蛮子,晋襄公命大将莱驹处斩蛮子,蛮子大喊一声,挣断了绑身的麻索,莱驹吃了一惊,手颤刀落,蛮子便来抢刀。旁边的小校狼瞫见之,急忙抢刀在手,将蛮子砍死,襄公感叹说:“莱驹之勇,不及小校也。”(第四十就颇有不悦之意。在后来的伐翟之战中,先轸在众将中求拜先锋将官,狼瞫昂然愿往,先轸见是狼瞫自请为先锋,很不高兴,遂斥责道:“尔新进小卒,偶斩一囚,遂获重用。今大敌在境,汝全无退让之意,岂藐我帐下无一良将耶?”(第四十五回)狼瞫不满地反问道:“小将愿为国家出力,元帅何故见阻?”先轸呵斥道:“眼前亦不少出力之人,汝有何谋勇,辄敢掩诸将之上?”于是罢斥狼瞫不用;狼瞫乃与朋友在私下议论,说先轸是嫉贤妒能之辈。不管先轸是否已到达了嫉贤妒能的程度,但他对狼瞫的态度确实是不公正的。

崤山伏击战中使秦军全军覆没,并俘虏了秦军孟明等三位元帅,晋军奏凯而归。晋襄公的继母怀嬴是秦国人,为了结好秦国,她竭力劝说晋襄公放归秦军三帅,让秦君自行诛戮三人,晋襄公没有深加考虑,遂释三帅之囚,纵放归国。先轸方在家吃饭,闻襄公已赦三帅,怒气冲冲地来见襄公,知道事情确实后,他勃然唾襄公之面说:“咄!孺子不知事如此!武夫千辛万苦,方获此囚,乃坏于妇人之片言耶?放虎归山,异日悔之晚矣!”(第四十五回)襄公恍然醒悟,拭面谢过,并未追究先轸的过错。然而先轸在事后对自己的无礼之举深感不安,襄公在不久命他率军伐翟,先轸拜而辞谢说:“臣忿秦帅之归,一时怒激,唾君之面,无礼甚矣!臣闻‘兵事尚整,惟礼可以整民’。无礼之人,不堪为帅。愿主公罢臣之职,别择良将。”(第四十五回)襄公理解先轸的一片忠心,坚辞不肯。先轸不得已,领命而出,长叹道:“我本欲死于秦,谁知却死于翟也。”战翟取胜后,他单身冲入翟阵,斩杀数十人后自解衣甲,受箭而死。先轸死后,晋军诸将在帅营发现了他留给晋襄公的一封遗书,上面写道:“臣自知无礼于君,君不加诛讨,而复用之,幸而战胜,赏赉将及矣。臣归而不受赏,是有功而不赏也;若归而受讨。”(第四十六回)。一个深明利害的军事家,在受奖与受罚的矛盾困境中不能超脱自拔,就选择了死亡的道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先轸过分深究利害,气度狭小,因为一些细小过失,他不容部下,不容君主,甚至不容自己。深究利害的思维特点使他主观上不恰当地放大了人的过失,从而容易产生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失误。

先轸是春秋争霸高潮时期的一位军事实践家,他参与和主持晋国的军事工作,以自己高超的谋略,得心应手地部署了一系列军事活动,为晋国的霸业创建开辟了军事制胜之路。作为一名军事家,他没有留下系统的军事理论,但他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他的军事活动为后来军事家的借鉴和理论总结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更多

编辑推荐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2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3正说明朝十八臣
4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5西安事变实录
6汉武大帝
7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8大唐空华记
9红墙档案(二)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