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一、羊与饮食文化

人类对羊的了解是从“食其肉,寝其皮”开始的。当先民把第一口羊肉送进口中,那肥美的味道深深吸引了他们时,当寒冷的季节来到,而一块羊皮为他们挡住刺骨的北风时,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及对羊的感激。随着羊对人类衣食需要的满足,羊才开始了从人类的物质生活到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渗透,羊被人们图腾化、神化,并被赋予许多具有人文色彩的意义。当我们谈论羊文化时,应该明白羊的物质功用对整个羊文化的产生、发展、流播所起的巨大作用。

羊肉及羊皮毛的作用是羊在物质生活方面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即使是现在,羊肉及羊皮毛仍在为人们所用,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除此之外,羊在古代还被用来驮物、拉车,有些地区、民族还以羊做孩子们的骑乘。

(一)食羊杂俎

1.羊,馐也

动物一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的食物。在对从北京人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一些遗址的挖掘中,人们发现,这个时期的许多原始遗址上都有数以吨计的动物骨骼,种类有野马、羚羊、大角鹿等20多种,以野马、羚羊为最多。食用方法有用火以前的茹毛饮血,也有用火后的燔食。

新石器时代,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人们食用的动物集中在羊、猪、牛、马、狗等类上,食法有燔、烤、烧等。

夏商时代,羊更是成为人们主要的肉食类动物。甲骨卜辞中许多和“食”有关的字从“羊”,如“善(膳)”、“羞(馐)”、“羡”等,而且这些字都是有褒义色彩。比如“羞”,本意为用手拿羊进献,《说文》:“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进献的东西当然是好的、味美可口的。后来“羞”引申为一切可口、精美的食物。《周礼·天官·膳夫》:“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郑玄注曰:“羞,有滋味者。”“珍羞(馐)”后来成了所有珍贵而美味食物的代名词。从“羞”的本义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时代人们对羊作为食物的喜爱,而“馐”的引申也正是人们这种认识的反映。再比如“箇”(羡)所从之“泜”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流口水的样子:《说文》:“泜,慕欲口液也。从欠从水。”它是“垂涎”、“流涎”之“涎”字的原始象形字。所以有古人认为,“箇”的本义是垂涎羊肉之意。正因为如此,才有许慎等人将“美”的本义解释为与食羊有关——羊大则味美。

夏商时代留给我们的关于食羊内容的遗存并不很多,但从这些古文字中我们却可以了解许多那个时代的饮食习俗,包括人们对羊作为食物的认识。

2.周八珍用羊

周时,我国的饮食文化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食物的精细加工,并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调味,创立了多种烹饪方法。而在周人的食物中,羊是重要的一种。

周有八种珍贵的食品,名为“八珍”。《周礼·天官·膳夫》云:“珍用八物。”郑玄注曰:“谓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熬,肝梡也。”其中的“炮牂”就是烧烤母羊。《礼记·内则》记录了“炮牂”之法,其精与细,令人叹为观止。名为“炮牂”,实际也用到煎、炖、熬等多种方法。另外,“八珍”中之“捣珍”也须用羊肉。《礼记·内则》:“捣珍,取牛羊麋鹿梂之肉必肱……”周八珍既是八种食品名,也是八种烹饪方法,除炮、捣外,渍、熬等法也可施之于羊。

那时人们已经懂得,食羊、牛、豕、犬等肉类时应与一定的植物、谷类搭配。

《周礼·天官·食医》云:“凡会膳食之宜,牛宜毬,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淒。”几种肉类各有所宜的植物,而食羊时应与黍类植物搭配为宜。不仅如此,《周礼·天官·庖人》还列出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所宜的食物及应该用的配料,春天宜食羔羊乳猪,食时可配牛油,所谓“春行羔豚,膳膏香。”冬天食鲜鱼肥雁时,若用羊油调配,则其味更佳,所谓“冬行鲜羽膳膏淚。”《礼记·内则》总结出了如何辨别劣质羊肉的经验:“羊冷毛而肉淚”,意思是毛稀而打结的羊,其肉有膻味。

前文已言,牛、羊、豕等动物不仅是人们的肉食来源,而且是古代人们祭祀宗庙、供奉神灵的牺牲。周时祭祀有“太牢”、“少牢”、“三牲”、“五牲”之礼,祭祀完毕,根据有关史料,牺牲是可以供人食用的。《周礼·天官·宰夫》云:“凡朝觐会同宾客,以牢礼之法掌其牢礼。”《周礼。地官·牛人》云:“凡宾客之事,共其牢礼积膳之牛。”那么“牢礼”是什么呢?根据《周礼》之注与正义,所谓“牢礼”就是用牛羊豕三牲宴饮宾客之礼,因牛羊豕为牲牢,故名“牢礼”。《诗·小雅·楚茨》描写的就是祭祀及人们祭祀后共享牢礼的情景。祭祀前,人们容止有度,气氛敬肃,所谓“济济跄跄”是也,一些人在准备祭品:“箄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对于祭祀的牛羊,“神嗜饮食”,以至于“神具醉止”。祭祀完毕,乐器齐奏,人们安享祭后之肴:“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浄既将,莫愁具庆,既爨既饱……”

3.一杯羊羹亡国

羊羹大概是春秋战国时一道象征荣誉、地位的名贵之菜,历史上著名的“一杯羊羹亡国”的典故即出于此时。《战国策·中山策》载,中山国国君大宴宾客,司马子期在座。席间中山君为宾客们分食羊羹,而“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没有得到。一怒之下他跑到楚国,劝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仓皇逃亡。路上有二人持剑提戈紧随其后,中山君回头询问,二人答曰:昔日我们的父亲饥饿将死之时,您赠与其一盆饭救了他。父亲临去世前告诉我们,中山君您若有事,让我们必为您效死。现在您处于危难之中,我们特来效死。中山君听后喟然叹曰:“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琍得士二人。”

无独有偶,春秋时宋国也发生了羊斟因没有得到羊肉而临阵倒戈、致使宋国大败的事。《左传·宣公二年》、《史记·宋世家》等史书均有载:郑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羊斟为华元御。华元杀羊以飨士而不及斟。将战,斟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御,我为政。”驰入郑师,宋遂败。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羊肉在春秋时是比较名贵的菜肴,帝王举行的盛大国宴上有之,将军所排的庆功酒会上有之,而正因其名贵,参加宴会者并非人人有份,所以才有司马子期、羊斟因没有分得羊羹、羊肉而投奔他国的事。这也可证明羊食品在当时的确是某种地位的象征。

羊虽名贵,但集市上也有卖。因为人人喜欢羊肉,故有些商贩就使用欺诈手段,以谋取高额利润。汉刘向《新序》中记载了春秋时鲁国某些商人的不法行为:“鲁有沈犹者,旦饮羊饱之,以欺市人。鲁氏有鬻牛马者,善豫贾同价……”意思是:鲁国有个叫沈犹的人,总是通过每天早上给羊喝很多很多水来增加羊的重量,欺骗市人;鲁氏卖牛马的人,则联合其他牛马商贩共同抬高价格。然而,当“孔子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鲁氏之鬻牛马者不豫贾。”

从一些考古发现看,春秋时列国权贵们还使用脯腊藏法(将牛羊豕制成肉干)、井藏法、冰藏法保存食物。如河北易县燕下都的宫殿区内,两座房基中有三眼井,井中有牛、羊、鸡等食品。此外,楚都纪南城、韩都新郑、秦都雍城宫殿区也都发现有深井,并从井中出土了牛羊豕鸡等动物骨骼。

4.烹羊晅羔,斗酒自劳

秦汉时期人们的肉食以牛、羊、猪为主。《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有一个卖“胃脯”的浊氏,因卖“胃脯”而家累千金,出入连骑,甚至富比王侯。而他所卖的“胃脯”就是用羊胃佐以五味调料后制成的酱肉。

汉时羊肉食法更加多样。汉马王堆出土的遣策中记有羊脤羹、羊逢羹等羹汤名,还有羊脍,即将羊肉细切成脍后生食。烤羊肉串汉时已有了,人们将羊肉上涂抹姜椒盐豉等调料后,串在钎子上进行烧烤,肉香诱人,别具滋味。《汉代画像全集》初集中有两幅画像石描摹了汉代人烤羊肉的情景,其中一幅出自朱鲔墓室。朱鲔是西汉末、东汉初人,从他墓中发现的烤羊肉串画像应当是汉代生活的真实反映。画面中一人头戴尖顶帽,蹲在火炉旁,一手拿着穿着肉串的钎子举在火上烧烤,另一只手拿着一把长方形扇子在呼呼地扇火。另一幅画像选自孝堂山墓道石刻。画面中宾主二人席地坐在火炉两侧,其中一人两只手各拿两根羊肉串在烧烤。在一些摹写起居、宴饮的汉画像石上,也常可见到烤肉的场景,可见,烤羊肉串既是人们平时喜欢的食品,也是宴饮时必备的佳肴。

水煮羊肉及烧烤乳羊是汉时田家农夫年节时的食品。司马迁外孙杨恽在《报孙会宗书》中写道:“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脰羔,斗酒自劳。”所谓“烹”即用水煮,而“脰”即“炮”,煨烤、烧烤的意思。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以羊庆贺新年,这个习俗周时已有。《诗·豳风·七月》云:“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不过周时“曰杀羔羊”之祭祀意味很浓,而汉时人们所重的是以“烹羊脰羔”犒劳自己。

5.江东何以敌羊酪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此间,南北食俗之差异很是明显。《世说新语·言语》载:“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訢羹,但未下盐豉耳。’”王武子问话时的语气充满了自豪,可见当时羊酪在北方地区是很有影响的食品。但对江东的陆机来说,羊酪的味道不过像“未下盐豉”的“訢羹”罢了。“訢”是南方的一种草,也叫釦荷。后来陆游就此写诗云:“南言訢菜似羊酪,北说羊酪如石榴。”可见南北口味之不同,也可见北人对羊酪的喜爱之情。

但是,食羊之俗也逐渐被不惯食羊肉的南方人接受。《世说新语》记载了一件有趣的食羊故事:荆州人罗友久闻白羊肉味美,但从未吃过。他听说有一个大官桓宣武每餐必有羊,就寻机拜访之。桓宣武留他吃饭,席上果有白羊肉。罗友狂吃一通后即告辞。桓宣武因而问道:君来会我,意何?罗友并不隐瞒:我为白羊肉而来,既已饱食,就不打扰了。洒脱不羁,真名士也,而食羊之俗开始渗入江南也可窥一斑。

当南方名士初试羊肉之味时,北方名士则以饮酒食羊为乐事。《晋书·王尼传》载,王尼被征为护军府军士,王澄、傅畅、刘舆、裴遐等名士想解除王尼军职,便牵羊携酒至护军府,与王尼炙羊饮酒,醉饱而去。王尼后来果然被护军免去军职。

北朝乐府民歌中有一些从侧面表现了当时养羊、食羊的情况。著名的《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给我们描绘了北方草原上牛羊繁盛的景象。而《木兰辞》中,当木兰从军归来,其弟“磨刀霍霍向牛羊”的情景则说明当时民间养羊、食羊之普遍。

拓跋人建立的北魏更有大啖羊肉之俗。北魏宗室元晖业,“唯事饮啖,一日三羊”。甚至僧人也食羊。据《魏书》载,魏宗室元太兴得病,布施资财,称“散生斋”。斋后,众僧皆走,有一僧来求斋余食。元太兴戏之曰:斋食已尽,唯有酒肉。不料僧人说酒肉亦可。元太兴拿出酒一斗,羊脚一只。僧人食尽,犹言未饱。

战国时有因一杯羊羹而亡国的中山君,而魏时,却有以羊羹直步青云的毛修之。《南史·毛修之传》:“修之尝为羊羹,荐魏尚书,尚书以为绝味,献之太武,大悦,以为大官令。”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然而却是同样的缘由:绝美的羊羹。

6.过厅之羊,人自取之

隋唐五代由于经济繁荣,菜肴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崭新的阶段。烹饪方法明显增多,有烧、煮、炙、煎、腌、酱、醉、炸、炒、羹、脯、脍等,制法更精,品种及风味多种多样。隋谢讽的《食经》、唐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中记录了数十种名馔。

这一时期,羊、牛、猪、狗等仍是菜肴的主要原料,而食羊是当时最普遍的情况。因为唐人爱吃羊肉,故羊肉为肉食之首,人们用羊肉制作了不少名菜,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过厅羊”了。“过厅羊”是唐代西北地区举行盛大宴会时的一道佳肴,制法是将整只羊蒸熟后食之。但蒸羊前,人可以先选择自己要吃的部位。宴会时,厅下现宰一只活羊,宾客选羊的部位并系彩锦作记号,整羊蒸熟后,客人们各自认取,蘸调味品下酒,故名“过厅羊”。《烧尾宴食单》上所记之“浑羊殁忽”反映了当时的炙烤技术。其法是:将鹅杀后掏空腹腔,用五味调和好的肉、糯米饭填装鹅腔。然后宰羊,去五脏,把鹅装入羊腹中,上火炙烧。熟后,鹅、羊皆味美诱人。据《杜阳杂编》载,同昌公主下嫁时皇帝所赐御馔“消灵炙”也用羊肉为原料。足见唐时羊肉在食品中的地位。

敦煌民间文学中也有一些反映了当时食羊肉之盛。如《伍子胥变文》中有:“广杀牛羊,城南宴设,酒有千斛,肉乃万斤”、“梁王闻吴军欲至,遂杀牛千头,烹羊万口。”

7.食羊亦大快事

《宋会要辑稿》第七二册云:“大中祥符三年(1010)四月诏:牛羊司每年栈羊三万三千口,委监官拣少嫩者栈圈。”所谓“栈羊”就是经肥育后的羊。也就是说仅皇室贵族每年就要消费三万三千只肥羊,那么整个帝国每年所需羊肉量可想而知。

宋室南渡后,虽然国力日衰,但食羊之风不减,而且开始在江南流行。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有一段话:“建炎以来,尚苏氏(子由)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人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釭。”意思是学苏轼文章,若融会贯通之,则如食羊肉般味美;若生搬硬套之,则如食菜釭般无味。由此可见,在江南,羊肉已逐渐成为肉类的上品。而苏轼本人也是非常喜欢吃羊肉的。据《澄怀录》载,苏轼曾说过:“烂蒸同州羊,灌以杏酪,食以比,不以筋,亦大快事。”

宋时有一种用肥羊肉酿成的酒,名为“羊羔酒”,亦称“羔儿酒”。《事物绀珠》云:“羊羔酒出汾州,色白莹,饶风味。”《本草纲目》记载了宋宣化年间化成殿的羊羔酒方,乃用糯米肥羊肉等,与起同酿,十日酿成,是一种口感极甘滑的酒。文人笔下常出现此酒,苏轼《二月三日点灯会客》诗:“试开云梦羔儿酒,快泻钱塘药王船。”

8.一餐羊数斤者,常量也

元代的饮食习俗承袭了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喜好肉食的传统,其中羊肉又是蒙古族最爱吃的肉食。《内蒙古纪要》云:“羊肉,各地通用,为数极多。”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一书所载录的几百种宫廷御膳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以羊肉或羊五脏作为主要原料。这是元宫廷饮食的一大特色,但也能使人想见民间的食羊风气。

蒙古人常把干肉或鲜肉同来煮食。手把肉是最普遍、也最可口的一道佳肴:把一只羊切成大块置于沸水中去煮,肉里微带血丝即捞出,不能煮得太老,吃时一般不加任何调料,人们一手抓肉,一手握刀,边割边吃。这正是《蒙旗概观》中所云“食肉在半熟略熟之际,即刀割而食。”关于蒙古族的这种传统食肉方法,明《夷俗记》也有载:“其肉类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饥且养人也。”

蒙古人喜欢吃羊肉,饮马乳、羊酪,且量很大。《绥远通志稿,民族志·蒙族》云:“蒙古人食兽肉,饮羊酪,其量之多实可骇。一餐羊数斤者,常量也,多者一昼夜食羊一头。又能绝食数日不见饥色。一旦就食,则一人兼数人之食。至其一人一日之食料,必羊腿一只是为常例”《蒙旗概观》亦云:“蒙古人之通常之食量颇巨,每日饮茶十数碗,餐肉十数斤,饥甚颇有食全羊之事。”

正因为羊肉是最被蒙古人喜欢的普通肉食,所以,元时“肥羊法酒”是大小宴饮必备之物。“肥羊法酒”即肥羊和合法酿制出售的酒,因为元代法律规定私酿白酒为非法,故以“法酒”相对于“私酒”而言。甚至可以说“肥羊法酒”或“羊羔美酒”成了宴饮、美食的代名词。关于这点,元代戏剧作品多有表现。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混江龙》:“这等人动则是忘人恩,背人义,昧人心,管甚么败风俗杀风景伤风化,怎能勾长享着肥羊法酒,异锦的这轻纱。”无名氏《许范叔》第二折《菩萨梁州》:“则我这……吃黄荠的肚肠……我吃不得这法酒肥羊。”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六么序》中正未云:“都是些装肥羊法酒人皮囤,一个个智无四两,肉重千斤。”从这些戏剧作品看,“肥羊法酒”也不是一般贫苦人即“吃黄荠”的人所能享用的。

元代诗人许有壬曾作《秋羊》诗赞羊肉之美:

塞上寒风起,庖人急尚供。

戎盐舂玉碎,肥汙压花重。

肉净燕支透,膏凝琥珀浓。

年年神御殿,颁馂每栘侬。

秋风乍起之时,正是羊最肥美的季节,其脂如玉般洁白,其肉如燕支(草名,可作染红颜料)般鲜艳、剔透,而其味则如琥珀般浓且香。集人间最美之物于羊一身,而当时人们对羊的喜爱也自在其中。

9.釜中羊胛熟,为客一先尝

明清两代,食羊之风也很盛。而元代的饮食习俗,更是对明朝以来的肉食风气产生影响。据《明会典》载,明朝宫廷宴会有羊肉饭,正旦节也做羊肉饭,而且比猪肉饭高出一等。对使臣、外宾也多用羊肉款待。礼部每年要向各省州府派拨大量牲畜,解送光禄寺,供皇宫朝廷食用,而绵羯羊每年就需10750只。每年还由上林苑的良牧署选送羊500只,羊羔2000只。

满族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蒙古族习俗相近。手扒羊肉为满族传统荤菜,满族入关建立大清国后,手扒羊肉被列入宫廷菜谱,帝后多喜食用。这道菜现在在北方地区仍为人们所喜爱。清末满族作家志锐曾有诗云:“彼妹二八饰明睪,执爨司茶镇日忙,待得釜中羊胛熟,为客含笑一先尝。”描绘出一幅清代世井风情图,从中略可窥得当时食羊之普遍。

10.羊,食之甚补人

羊肉味美,因而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喜爱。人们在食羊的过程中总结出羊性热的特点,故阴阳五行中,羊属火,《本草纲目·兽一·羊》亦云:“羊肉,气味苦、甘,大热,无毒。”而羊的这一特性对人身体很有好处,因此,除了食用外,羊肉还有其很高的食疗价值。中国传统医学很重视食物疗法,所谓“药补不如食补”,羊肉正是一种对人身体大有裨益的食品。关于羊的食疗作用,古籍中早有记载。唐孟浩《食疗本草》云:“河西羊最佳,河东羊亦好,若驱至南方,则筋骨劳损,安能补益人。”宋代寇宗晒《本草衍义》也指出:“弔晅羊出陕西、河东,尤狠健,毛最长而厚,入药最佳。”元太医、营养专家忽思慧写的《饮膳正要》一书,对中国传统的饮食疗法进行了进一步总结和发展。书中介绍了94种膳食的性能、对人体的益处及烹调方法。其中以羊肉作原料的就有75种。如羊骨粥可治“虚劳腰膝无力”;羊肉羹具有“治肾虚衰弱腰脚无力”的作用;“八儿不汤”即羊肉汤更是营养价值颇高。蒙古著名医学家益西班觉所著的《甘露之泉》中也有饮食疗法专章,谈到羊肉、羊乳对人身体的补益作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到一种“乳羊”,说它“食仙茅极肥,无复血肉之分,食之甚补人。”

羊毛、羊角、羊骨、羊内脏、羊乳、羊脂、羊齿、羊屎等也都具有很高的食疗及药用价值。如:羊肝具有明目的作用。唐甄权《药性论·兽禽虫鱼类·弔羊肝》:“服之明目。”宋时陈师文等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秘传羊肝丸”之药名,相传古时有叫崔承元的,其人为内障所苦,夜得所救死囚神灵点化之秘方,内有鲜羊肝,依方服药数日眼复明,故称“秘传羊肝丸”。现亦称“黄连羊肝丸”、“羊肝丸”等。羊脂主治虚劳羸瘦、肌肤枯憔等症。唐孙思邈:《千金·食治·羊脂》:“生脂:止下痢脱肛,去风毒,妇人产后腹中绞痛。”羊乳有治疗身体虚弱、润心肺、消渴、补气益神之用。《本草纲目·兽一·羊》:“乳……补寒冷虚乏,润心肺治消渴,疗虚劳、益精气、补肺肾气,和小肠气。”羊不同部位之羊骨,功效有异。头骨治小儿惊痫;胫骨治牙齿疏活、疼痛;脊骨补肾虚;尾骨明目。羊血具有解毒作用。唐刘恂《岭表录异》云:“野葛毒草也,俗呼胡曼草,误食之,则用羊血浆解之。”甚至羊胃中之草结——羊胲子也有主治翻胃、噎膈的作用。

(二)食中盛品

自古以来,羊就是人们盘中的美味。千百年形成的一些以羊为原料的菜肴可谓食中名馔、盛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1.炮牂

“炮綵”是周八珍之一,即烧烤小母羊。《说文》:“炮,毛炙肉也。”段玉裁注曰:“谓肉不去毛炙之也。”《广韵·肴韵》:“炮,合毛炙物也,一曰裹物烧。”《礼记·内则》记录了“炮牂”之法:将小母羊宰杀后,去其内脏,膛内充以枣。编草帘裹羊,外涂湿红黏土,架在火上烧烤。待所涂黏土干后,剥去,并用手揉搓羊身体以去其皮、毛。然后再用米粥涂抹,放于油锅中煎,油必没羊。煎好后将羊切成小块放于小鼎中,再将小鼎放入盛有汤水的大锅中,汤水毋没鼎,炖之,三天三夜不可灭火。最后调以鱼、肉及醋制成的酱,方可食之。

一道菜要用炮、煎、炖等各种烹饪方法,而羊还要经过被裹、被充、被揉、被涂等多次处理,其工序不可谓不复杂。今日“炮牂”,三日后才能吃到,费时不可谓不久。当然,经过这样精心的烹制后,其味之美也可想见。周人是很讲究饮食的。孔子《论语·乡党》中有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即食物越精越好,脍吃之肉越细越好。“炮牂”让我们对周时的饮食习俗有了具体的了解。

2.手抓羊肉

这是蒙古族民间传统肉食品。做手抓羊肉的羊以在草原上放牧的羯羊最好,因为蒙古人认为,草原上的羊常食野韭、野葱等,肉味鲜美。宰羊有一定的要求:将羊胸部割开一个约二寸的直口,伸手入内将大动脉掐断,使血聚于胸腹腔内而不致外流。剥皮,去头、蹄。带骨切成大块放入清水锅中煮,一般不加任何调料。煮至血水将干未干时捞出即可食,方法是一手抓肉,一手持刀割食。手抓羊肉鲜而嫩,且易于消化,是蒙古人待客的佳肴。有客人在座时,食前要先将一条琵琶骨和四条长肋骨放在盘内,敬献客人。因为琵琶骨在蒙古人心目中是神圣的、有灵性的,可用于占卜。而琵琶骨上的肉也是羊身上最好吃的。

满族也喜食手抓羊肉,特别是宴客时,手抓羊肉是最好的食品。他们称之为“手把肉”。清西清《黑龙江外记》:“满州宴客旧尚手把肉……所谓手把肉,持刀自割而食也。”另外,藏、回、东乡、撤拉、土、鄂伦春及鄂温克等族的各种宴会上,手抓羊肉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3.扒羊肉

扒羊肉是满族传统名菜,清入关后被列为宫廷御膳。其制作方法是将整块羊肉洗净后放入水锅中,加葱、姜、花椒等调料少许,小火煮至汤尽,再加入酒、酱油后炖。当汁尽肉熟时起出羊肉,切成长条码入大碗中,浇上用酱油、葱、姜、花椒、白糖、酒及鸡汤兑成的浓汁,上笼蒸至肉烂,出笼时再滴几滴香油。特点是:肥而不腻,香味浓郁。

4.吃全羊

蒙古语为“秀斯”,意即整羊、全羊。一般用肥尾大羯羊制成,是蒙古族重大祭典、喜庆婚宴及招待贵宾时必备的一道菜肴,寓意吉祥、完美。有烤、蒸、煮等制法。烤制可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士兵行军途中,在火盆、火塘上支铁三角架烧整羊为食。蒸制源于元代的“柳蒸羊”。《朴通事·柳蒸羊》:“元代有柳蒸羊,于地作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芭盛羊,上用柳枝盖覆土封,以熟为度。”煮就是将整羊白水下锅,不加任何佐料。

整羊上桌时,以卧羊姿势放入一大盘中,羊头、羊角、羊尾各在其位,嘴巴微微张开,恰似一只静静卧在草地上的活羊一般。食前一般有专门的人诵念祝辞,不同的场合,祝辞的内容和曲调也不同,但都少不了对羊的赞美。《巴林右旗志》中所记《献整羊的祝辞》这样赞道:“是吃草尖长大的嫩羊,羯绵羊肉块大又味香,向亲朋好友诵念着祝辞恭敬献上;是喝泉水长大的鲜羊,是按礼节摆上的全羊,向赴会的男女老少,按祖先的礼仪奉上。”念完祝辞后,要先割下羊头,由在场的长辈用羊头祭献天地、神灵,然后大家按年龄大小用刀分而割肉进餐。鲁不鲁乞的《鲁不鲁乞之东游记》中记述了他在蒙哥汗宫廷中参加的一次全羊宴会。冰心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平绥沿线旅行记》也记述了一次“全羊宴”:“某王赴‘全羊宴’,此为蒙俗盛宴。宾主定座后,两仆人抬捧着一条长方木盘,上盛蒸好的全羊,放在矮桌前,主人先引刀割下羊首羊尾,供于成吉思汗像前。”

5.全羊席

“全羊席”与烤、蒸或煮制全羊不一样,是以羊肉及羊内脏、五官烹调出近百种不同的菜肴组成一席,一般需用羊数只。《黑龙江志稿》载:“最隆重者为全羊筵席,可制为百种,须羊数只,始成一席。甜席则用炸羊尾,鲜汤则用烂羊头,小炒则有羊肝、羊腰、羊肚头,红烧则有羊肘,干炸则有羊排,点心则包羊油,清蒸则有羊胎,腌腊有羊腊,盘碟则有羊舌、羊耳,此外不杂他物,味多燔炙。”

还有一种全羊席也是用羊体之物制作,一共有七十六道菜,但每菜却不以“羊”命名,王迅、苏赫巴鲁的《蒙古族风俗志》载:“全羊七十六菜,每菜都不露‘羊’字。如以羊眼睛做的菜名叫‘烩凤髓’,以羊百叶做的菜名叫‘素菊花’,以蹄筋、骨髓合烧的菜名为‘密汁髓筋’;以不同部位的羊肉做成的菜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樱桃红腐’、‘清炖百合’、‘酥烧枇杷’、‘锅烧腐竹’、‘五香兰肘’等,还有‘吉祥如意’、‘满堂五福’等吉祥菜名。”

清时,宫廷为照顾伊斯兰教官员及宾客,御膳房设清真膳房,所烹制菜肴系用羊肉为原料,但菜名并不用“羊”字,而是以象征性的名字代替,整席称为“清真全羊席”。有固定的菜单,席面程序和上菜顺序均有定制。清人袁枚《随园食单》有“全羊法”七十二种的记载。

6.涮羊肉

亦称“羊肉火锅”,是汉、回、蒙、满等族的传统食品。在寒冷的冬季,一家老小或亲朋好友围坐火锅旁吃涮羊肉,可谓最惬意之事。其法是将羊肉冷冻后切成长约20厘米、宽约4厘米的薄片,用筷子挟入滚沸的火锅中涮食。以芝麻酱、酱豆腐汁、韭菜花、辣椒油、酱油、醋及糖等为佐料蘸食,其味更佳。火锅中也要放一些蘑菇、木耳、海参等,以增加羊肉的鲜美。涮食羊肉的同时,可备白菜、粉丝或新鲜菜蔬,解腻爽口。

据说涮食羊肉之法是元世祖忽必烈发明的。忽必烈南下作战,于饥饿难耐之时,顺手将厨师切好的羊肉扔进煮沸的锅中,并且马上捞出即食,竟越吃越香。后来他统一全国,做了皇帝,想起过去吃的美味羊肉,想再尝一尝。御厨奉命做来,并根据忽必烈吃肉的方法起名曰“涮羊肉”。从此,“涮羊肉”在元大都即今天的北京流行开来,而以“东来顺”的涮羊肉最为有名。近几年,不习惯吃羊肉的南方人也在冬季兴起了吃涮羊肉之风。可见美食是不受地域的限制的。

7.黄酒羊肉

亦称“酒羊肉”,是回族传统菜肴。制法是将羊肉切成薄片后放入滚开的黄酒中,烫熟后拌以葱末即可食。具有肉嫩、酒香的特点,并且能开胃、活血、补身。
更多

编辑推荐

1大罗金仙在星际
2尸人
3墨龙变
4洪荒青莲圣卷
5八神异界游
6斗神狂飙
7全系修真大法师
8近战召唤师
9魔法通行证
10逆龙道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兽战天下

    作者:胡不归  

    工具百科 【已完结】

    一个野兽横行,掠食者和猎物以无穷的手法演出变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个从小被恐怖组织训练成杀人机器,为了自由从而不得不战斗及杀戮的冷血杀手。就是关于这个坚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儿...

  • 幻神

    作者:云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结】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圣兽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可是有谁知道,四大圣兽到底为什么会成为仅次与神的存在?他们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最终成为圣兽的?他们各自拥有着什么样的神奇本领呢?有谁...

  • 活金

    作者:逐没  

    工具百科 【已完结】

    灵脉为生命之脉,为免灵脉不被破坏也就有了‘护灵人’。林宝驹的先祖是‘护灵人’中的奇才,拥有逆天造势的才能,曾强行降伏金马,让金马成为白马山的灵脉之主,用来守护灵脉。白马吸水,养活一方。灵脉若散,...

  • 传奇之纵横玛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结】

    在网吧里激战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终于完成了统一沙巴克的伟大霸业,但是由于劳累过渡,居然晕倒在地。当他醒来后,却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神秘奇妙的世界,而这个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传奇游戏里的玛法世界,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