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二、观念形态中的虎

远古洪荒的原始人类,尚处于人类的幼儿时期,几乎与兽类没有多少差别,抵御不住任何自然力的侵害,尤其对虎类的猛兽十分恐惧,他们唯恐躲避不及,只能藏匿在山洞中,栖息在树干上。维持生命的食物仅仅是采摘的野果和挖掘的植物块根。因此,他们对世上的一切都视为神灵,处处都不敢冒犯。

当人类不断地进化,特别是发明了用火,能够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增强了人类的力量,靠集体进行捕猎,甚至可以捕到很凶猛的老虎。虽说是人类很了不起的跃进,但对虎依然惧怕,对虎渐渐产生了敬畏的心理,产生了对虎的崇敬。

因为发现虎是百兽之王,地上的兽类无不慑服于虎的威力。原始部族有的把虎奉为世上最高的神灵,有的奉为部族的祖先。他们祈愿“虎祖”保佑本部族和部族的后代子孙,并借助“虎祖”的神威,战胜其他对立的部族,使自己发展强大起来。至今彝族中有一个支系,自称“罗罗”,这也是对虎的称号,又是民族的称谓,自认为是虎的后代。

当人类进入文明的初期,祖灵型的图腾崇拜日趋淡薄,伴随而起的是巫觋原始宗教,人们对天体感到神秘,认为天上有主宰世上一切的最高神灵。于是,虎和龙便成了巫术活动中上通天体、下降吉祥、纳福驱邪的使者,或是天神有力的助手。

人类对虎由自然形态的认识,进入到观念形态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阶段。观念形态属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思想认识和辨别,是精神世界的产物。当这些认识成为更多人的共识,便形成了社会观念,并反映在一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而且,社会观念形态是建筑在社会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又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的认识不可能超越相应的历史阶段。

(一)原始社会的神虎和神徽

以畜牧为主的西方游牧民族,他们要逐水草而居,养成不断迁徙的习惯。大概从7000年前,便分批迁到中原、华北,有的迁到现在的湖南省的湘江流域。在长沙南沱的大塘农耕遗址中发现7000年前的土陶器上绘有太阳纹、鸾鸟纹、长獠牙人面纹()。对后一种纹样,有人分析是炎帝神农氏“图像符号”,并认为:“图像中部为抽象的鸟纹、以鸟喙象征长舌……”对此,本人不敢认同。理由之一:古籍记载黄帝部族在5000余年前从甘肃陇东和陕西西部迁徙到华北地区。炎帝早于黄帝500年迁于中原地区。炎黄为争夺华北和中原,在河北涿鹿进行了惨烈的血战,结果炎帝失败,部族被迫迁往两湖地区。7000年前大塘农耕遗址是否是炎帝的文化遗存,很值得思考。长獠牙人面纹也许是南方崇虎部族的徽记。

理由之二:长獠牙人面纹,只绘出人面的大嘴、长舌及上下两对长獠牙。这种獠牙,只有虎、豹才有。春秋时期楚地虎的造型多是吐长舌。唐代镇墓兽的造型也吐长舌。因此,不能将吐长舌认为是鸟喙。这种“长獠牙人面纹”,应是人面虎头纹。

在河南省的濮阳市西水坡原始墓葬中,发现部族首领的骸骨两旁,用蚌壳堆塑虎和龙。从原始人惊人的艺术创造中,显示出对神秘的天体的关注。他们认为天上也有神灵,想象空中瞬息出现的雷电,与地上的虎相似,两腿粗壮,能在空中奔跑,只是嘴巴长一些,尾巴粗一些――这便是人类最早对龙构想的物化,也是龙图腾的创造。但是,虎居左龙居右,古代以左为首位,龙的神格排在虎的后面。

再看西水坡第三组墓葬蚌壳摆塑中,首次出现了人骑龙虎的形象,虎居北向西驰奔,龙居南向东驰奔。“说明仰韶时代已有东龙西虎的观念,而蚌塑虎的头部……又塑造了一个角,可名‘虎角’,这是觜宿之为角的最古寓意”。天文学家认为濮阳西水坡“发现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图……尸体间隔摆放蚌塑龙虎,符合古代中国用龙虎代表星座的惯例”。

更令人思考的是,第三组蚌塑人驾驭龙虎,飞行于蚌塑的云际和星宿之间,也说明当时的古人类已出现原始的巫术信仰。那位在龙虎蚌塑中间的部族首领,很可能就是所谓驾驭龙虎、能够通天的半人半神的大巫师。他死后,族民们便按他生前施法术的规格,用蚌塑摆出来,象征天体龙虎星象图。

虽说西水坡的神灵观,已不是单一的陆上神虎,开始出现了天上的神龙。但从墓葬第二组虎龙鹿和蜘蛛的蚌塑中看到,虎竟然是蚌塑的主体,龙、鹿、蜘蛛仅仅处在虎的尾部最不显眼的部位,大概尊崇神虎依然居于重要的位置。

6500年前的濮阳市西水坡原始墓葬,比传说中炎帝从陕西宝鸡地区东迁的年代要早,比黄帝东迁更早。古籍载河南濮阳是黄帝孙颛顼建都之处,比西水坡文化更晚了。

人类的原始信仰渐渐由兽的神和兽的祖先,变为半人半兽的祖先和神灵。这个过程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到浙江余杭5000余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良渚文化与浙江6500余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同属于古越人文化。当时,古越人已会种植水稻,能建干栏式的住房。他们传统的信仰是崇蛇、崇鸟,习惯文身,身上刺蛇纹,据说是为了避水中蛟龙的侵害。但是良渚的古越人则是很炽烈的崇拜虎神。由于史称“百越”的支系很多,崇虎的古越人支系在史籍中未见记载,而是在良渚古墓中发现并取得了大量的实证。

良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在玉制的神器上雕刻出兽面神像,实为神虎的造像。玉制的神器有玉琮、玉璜、石钺、三叉形器、冠状饰、首牌等等。以甲型玉琮上雕刻的纹样最突出。

甲型玉琮雕刻的兽面神像的造型,综合描述是:脸面是倒梯形的人面,宽鼻,阔嘴,戴帽,帽上有放射状的羽毛冠,上肢耸肩、平臂、弯肘、五指平张叉向腰部,双腿盘坐,脚像虎爪。在胸部饰有大型的兽面,重圈为眼,宽鼻,鼻翼外张;阔嘴,嘴中有三角形的牙齿,两侧各外伸一颗獠牙。在玉冠、三叉形器和玉璜、玉牌上同样雕有羽冠的神像和重圈眼、阔嘴、獠牙的兽面像。前几年,良渚文化考察队进一步在瑶山、反山两地发掘,又获重大收获。两个考古队的报告中称玉制神器的雕刻是“兽面神”、“神人兽面”,两队共同认为是良渚部族崇拜的“神徽”,“是良渚人主要的崇拜神”。所谓“神徽”,便是古人类制造的神像,也就是他们主要崇拜的图腾。这种神徽既不是龙,也不是南方民族崇拜的狗,从面部结构看应该是虎。

有的学者认为玉制神器上的兽面,是巫师作法时乘坐的“□”――乘坐虎上天的工具,使人间与天神进行交流。“玉琮的产生,说明巫政相结合的,高度集中的政权”,也就是王权神权统一的统治已经出现。

有的学者认为良渚的玉琮和玉璧是“通天的法器”,玉琮上的“神徽”是“神祖动物复合像”。这种“神祖”既是部族的虎祖,又是部族的人祖,说明良渚时期的神灵,已演化成半人半兽的形态。

从良渚墓葬中巫师身上和周围玉制神器的布置看,很难想象良渚原始部族的军事首领兼大巫师,手执石钺,头戴羽冠,胸披虎头兽面神徽,登上祭坛,放置好玉琮,在玉琮中间插上通天柱,举行通天祭神的盛况。也难想象原始族民们狂热的场景。

近年在江西新干县大洋洲的商代大墓中,出土了罕见的青铜双尾虎,虎足除少量麟纹外,通体饰雷纹。“老虎龇牙咧嘴,左右各露一獠牙,两眼有神,双耳竖立,呈半蹲欲起之状……背上还驮一只尖嘴小鸟。奇怪的是它有两条外形相同的粗壮美观的大尾巴,生动而怪异。”“大洋洲商墓不少出土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都能见到虎的形象。虎纹成了主题图案之一,看来当年这里的主人是崇尚虎的。”

大洋洲青铜双尾虎的造型,与中原地区不同,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而虎身上饰的雷纹和麟纹,则受北方商文化影响很大。商王朝与南方的古越部族联系较多,早在商朝建国初期,商大臣伊尹曾受汤王的命令,通知浙江和岭南地区的古越人国家和部族向王朝进贡土特产。大概江西一带也属于商的方国,商文化的传入和影响是很自然的。

青铜双尾虎不仅有两条尾巴,再仔细观察,在虎头的上端,还有一个虎头。双头双尾的虎,显然是两虎相交。可能还有很多的含义,现在不得而知了。青铜双尾虎是商代的遗物,较浙江的良渚文化晚一千数百年,而它与5000余年前的良渚文化都是古越民族创造的文化。良渚文化延续了近千年突然中断了,成为历史研究的谜。近来有人考证,良渚文化中断是因洪水的灾害所造成的。古越民族的支系中曾发生过往返的迁徙,说不定良渚的越人为避水害,南迁到相邻的江西北部,虎文化便在江西地区越人的后裔中承继下来。

江西新干的商墓中同时还出土了玉雕羽人,用晶莹剔透的青田玉精雕而成。玉人呈侧面蹲坐的形状,臂屈于胸前,握拳,下体有小羽翼,脑后有掏雕的三个紧扣相连的链环。但玉人的上唇突出而弯曲,加上下巴向前撅的胡须,构成了一副鸟喙的样子;头上的高冠又似鸟冠,所以很像鸟人。但是,玉人却是粗眉,目字形的眼,嘴上有獠牙,玉人的脚和手,又与双尾虎的虎爪相似。显然是以鸟和虎的特征综合成了玉制羽人的形象。这进一步说明,古越人崇鸟是他们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崇虎。商墓青铜双尾虎,大概就体现了鸟虎两种文化的并存;玉雕羽人便是两种文化的融合,塑造了鸟虎形的神人形象。

根据许智范的报道,江西新干县大洋洲还出土了六件方鼎,以卧虎方鼎为最大,高97厘米,重49.2公斤,耳高18厘米,耳上各伏一虎。鼎的四壁除中间素面外,上部及四隅饰八组窄线条带兽面纹,方目,展体,尾上卷。四条圆柱形鼎足,饰高浮雕式羊角兽面。

与新干县相邻的樟树市三桥乡还出土了扁兽足圆鼎,上面有一对竖耳,也各卧一虎,虎龇牙咧嘴,尾上卷,身饰卷云纹。鼎的中部为三棱,以棱为中心,饰三组由变体云雷纹组成的饕餮纹(实为兽面纹或虎头纹)。三条鼎足呈扁体兽形,长身卷尾虎,突目,高冠,尖嘴似鸟,全身也饰云雷纹。“虎鸟形饰同样与原始先民腾崇密切相关”。

新干县大洋洲出土的方鼎,在大的形制上,与中原地区商代方鼎相同。但是这里的方鼎鼎耳上加上了卧虎,鼎身鼎足都加上了兽面纹,说明新干地区的民族,按照自己的信仰和尊崇,将商鼎的纹饰进行了改造。尤其是樟树市出土的扁兽足圆鼎的鼎足,饰长身卷尾虎,高冠,嘴似鸟,与新干大洋洲出土的“玉雕羽人”,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我分析“玉人”是虎的变体,而扁兽足圆鼎的鼎足纹饰,同样是高冠,鸟形的嘴,只是形体变成了“长身卷尾虎”。羽人形和虎形,应是神虎造型不同的变体。由此更进一步证明,江西北部的古越人,崇鸟又崇虎,青铜礼器和玉器上出现虎鸟综合造型,不是随意所为。

(二)殷商礼器礼仪中的神虎

3500余年前,中原地区出现了灿烂的殷商青铜文化,令世界人民所瞩目。这种青铜文化早在商代之前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时期就已见端倪,大概是夏代的晚期。到商代更趋成熟而达到新的高峰。它跨商、周两代,达千余年之久。

这种青铜器虽然有的是饮食器和酒器,但不是一般的生活器皿,而是当时的国王、诸侯、奴隶主和贵族们权势和地位的象征;是祭祀天神地?和先祖的神器;是庄严隆重的礼仪中的礼器;又是政治标志的重器。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青铜器上都铸有精美的雷纹、云纹和兽纹、龙纹、凤纹、蝉纹和蚕纹等。占主导地位的纹饰为宋代定名的“饕餮纹”,是宋代金石家沈括命名的,一直沿用到现在。他的定名根据是战国时期吕不韦门客们所撰写的《吕氏春秋》中《先识览第四》的一段话:“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到底饕餮是什么,过去有很多人注释,有的说是被黄帝杀的蚩尤,有的说是远古恶人“四凶”,有的说是龙生九子中最小的一个。近代有人对商代青铜龙虎尊和司母戊大鼎上的“虎吃人”纹样,解释为对奴隶的镇压和威吓。总之,饕餮纹是考古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1984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进行了全面而缜密的研究,写有《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一文,摈除“宋代金石学家观察不够缜密所致”的“误说”,将“饕餮纹”重新定名为“虎头纹”和“兽面纹”。马先生为慎重起见,把有角的虎头定为“兽面纹”。我认为仍是“虎头纹”。有角的虎《说文》注释为“?,委虎,虎之有角者也”。民间也传说,“虎生角更厉害”。

商代的纹饰具有综合性造型,使之更神秘,如龙纹,有的加鹿角,有的加鹿茸角,有的加花冠,有的加象鼻,依然称龙纹。

马承源先生对青铜器上的“虎头纹”和“兽面纹”分析道:“这与当时的宗教思想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崇拜而产生的神秘而肃穆的气氛”。“这些形状奇特的纹饰,大多数是借想象以征服自然和对自然力量的幻想的形象化。在当时的自然条件下,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人世间的休咎祸福,除了求庇于上帝及其所祠的百神外,不可能有别的选择。”当然,商代青铜器上的神虎及其他神灵,在巫觋社会中,具有“通神民,协上下”的神圣地位。

虎头纹和兽面纹是商周青铜礼器上的主体纹饰,龙纹和夔凤纹多作虎头纹的配置,或作条纹装饰带,虽然在有的器物上作主要纹饰,而大型的鼎和尊,龙凤都屈居下位,形成虎显龙隐的格局。

宗庙祭祀的酒器名叫“宗彝尊”,上面的纹样便是虎和长尾猴样的。为什么名称上不提虎?唐代孔颖达曾作过解释:“宗彝者,谓宗庙彝尊之饰,有虎二兽,虎有猛,有避,故象之,不言虎,而谓之宗彝者,取其美名。”虎纹的酒器称“宗彝”,可见地位是很高的。

商代所谓“虎吃人”纹饰的青铜器多有出土,如湖南安化出土的“虎食人铜卣”,造型是一个蹲坐的虎,抱着一个男子,男子的头恰在虎嘴的下方。这个人惊恐地回首,似乎有什么东西追捕他,他投身虎的怀抱,感恩于虎的保护。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据说是商王武丁为他的母亲铸造的。大鼎的耳部铸有两只直立的虎,两只虎的嘴对着一个人头。安徽阜南出土了“龙虎尊”,四川广汉三星堆也出土了“龙虎尊”,属于殷商的早期,两地的“龙虎尊”上都铸有双身虎,虎口下蹲一个弯臂屈腿的人,表情毫无恐惧感。而三星堆双身虎下的人,却是虎面人身,两条虎身又像他头上的装饰。

何驽同志认为“有人解释‘虎食人卣’为人与神性动物合二为一,以取得该神对人的保护。然而其潜在意义绝非如此肤浅……这就意味着人们将虎视为死者的图腾,或具有再生功能的神兽,让它吃掉死者,进入图腾(神兽)体内,一俟寻找到合适的母亲,便让他投胎转生”。他的根据是,澳洲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便依图腾,依附于女体,孕育转生。认真观察“虎食人卣”的造型和上面的纹饰并非如何驽说的那么简单。看投入虎怀抱中的男人,虽然到了很安全的地方,依然惊魂未定。再看这个人没有腿,仅以两条蛇代替,可能象征蛇图腾或龙图腾的部族,得到虎图腾部族的保护。再看这只虎,虽然将人紧紧地抱住,人首也置于它的嘴中,但却是很亲昵的样子,像母兽衔幼兽时,轻轻地叼住幼兽颈后皮似的,丝毫没有损伤。再看安徽出土的商代“龙虎尊”,双身虎头下的人呈微笑状,若将人的下巴与虎头连起来看,虎头恰恰是人的头,即虎首人身,与四川广汉三星堆“龙虎尊”上的人物相同。或者虎的双身是他的装饰;或者双身虎象征雌雄两虎交合,产下虎的后代部族。

大概殷商时期崇虎的部族占优势,或者崇虎的信仰占优势,所以在青铜礼器上的纹饰出现了虎显龙隐的格局。当时也出现了综合性的神?纹样造型,如虎头纹上加牛角,或用小龙、小凤来配置成虎头,依然没有改变虎的固有形态结构。

由于宋代金石家错误地将商代青铜礼器上的虎头纹、兽面纹定名为“饕餮纹”后,使古史的研究陷入迷雾之中,也割断了历史的联系,谬误达800多年之久。马承源先生的贡献,便是驱散了谬说的迷雾,恢复了中国虎文化历史的真面目。

现今,有的学者仍沿用宋代的“饕餮”说,或怀疑饕餮纹就是虎头纹和兽面纹,或闭而不谈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虎文化。如在报道宣传6400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原始墓中蚌塑时,只说“发现了中华第一龙”,偏偏不提蚌塑中还有占重要地位的中华第一虎。

商代的虎文化不是突然产生的,早在殷商之前就出现了。在辽宁省的昭乌达盟敖海旗大甸子便出土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彩陶,上面彩绘卷云纹,也绘有虎头纹,属于仰韶文化的晚期。在山西晋南襄汾县夏墟出土的夏代彩陶上,绘有“……变体动物图案可视为商代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夔龙纹一类纹饰的前身。放射性碳素测定为前2500-前1900年前后……早期略早于夏,中晚期在夏内”。除西北外,山西、辽宁及河北省的北部和西部,都有过崇虎的部族,当时称他们为戎狄。

郭沫若先生很注意古代的纹饰,他说:“就花纹去研究,某一种花纹在何时始出现,某一种花纹在何时始废弃了,一种花纹的演变经过了怎样的过程,花纹的社会背景和寓意,都同样可以追求,在这一方面可以丰富美术史的内容。”

郭沫若先生所说的社会“背景和寓意”,其中包括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的信仰,以及民族的文化传统。殷商王朝是以东夷部族和西方部族共同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在不同的部族中有的崇虎,有的崇龙,有的崇鸟。而且殷商崇尚鬼神和祖先,祭祀是国政大事,时时都要占卜问神,是巫觋宗教很浓厚的社会。所以他们把各种动物神灵的形象熔铸于国家的礼器、神器、重器上,是有原因的。

殷商不仅在青铜礼器上礼仪上,而且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处处都有虎和龙的纹饰和雕刻。如在住宅的门口,便立上神虎的立体石雕,造型是虎首人身虎爪,呈跪式,张着大嘴,露出尖锐的牙齿,样子凶悍可怖,大概是让虎神保护住宅的安全。这种住宅起码是奴隶主所居。住宅的玉石雕刻的神虎,在河南省的安阳侯家庄大墓中发现。

在丧葬的棺椁上也雕虎或用漆绘虎,大概是让神虎保护死者的灵魂。如在湖北省黄陂县盘龙李家咀,发掘两座商代前期中型墓,在木椁的板上有阴刻双钩的虎纹和雷纹,并涂上朱色,阳刻部分涂黑色,刚出土时色彩还很斑斓。虎身旁刻雷纹或云纹,是表示虎是天上的神虎。在安阳侯家庄甲种大型墓中,也发现木椁上绘有虎纹和龙纹。虎纹占据木椁的主要部位,造型是侧面的全身虎,屈腿,拖尾,可惜虎头已残。几条小龙纹饰在木椁的装饰带上,龙口对着圆球,不知是何物。

恰恰在商代玉制乐器玉磬上,也刻有侧面全身的虎,与安阳木椁上绘的虎规格相似,刻有怒目张口露齿头部凶相,正好弥补了木椁虎头的残缺。

商代已经用漆绘制家用生活器皿,有的也漆绘虎的纹饰。在河北省藁城县台西商代前期房基外发现散落的漆器残片,有的上面还保留虎头的造型。因年代久远,漆胎已毁。说不定商代的服饰上也绣虎,只是当时绣花的丝麻制品难以保存,至今尚未发现实物;好在现存商代玉雕人物的胸部,发现刻有虎头纹,可作为我这一推论的证据。这可能反映了商代服饰纹虎的时尚。

商代虎的造型并非都狰狞可怖,有的也很稚趣可爱,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如在商王武丁妻子、女将军妇好在安阳的墓中,出土了大量小型玉雕,品种有虎、凤、龙、鹿、龟等,有的可能是佩在身上的吉祥物、保护神,有的可能陈设在住室内。

其中的小型玉虎雕刻各式各样,有的头大身体小,腿也很短,虽然头部张口露齿,仍十分稚气可爱,像是刚刚学爬的婴儿。有的玉虎造型躯体拉得细长,像是出生不久的胎儿。有的玉虎雕成蹲坐型,身上刻着翅膀,形态憨厚可掬,也逗人喜爱。

假若怀疑商代青铜礼器上省略式的虎头纹,(因为造型是从俯视角度表现的虎头,不可能看到虎的下巴,正是宋代命名饕餮“食而未咽,害及其身”的形象依据)当我们仔细看看商代出土的玉磬,建筑上的石雕,木椁上的刻绘,小型玉雕上种种虎的造型,便会毫无疑问地认为,几乎都是全身虎,误传便可以消除。

殷商王朝对奴隶残酷统治,对外征伐又是他们经常的事业,所以在青铜礼器上的纹饰造型,无论是虎头纹、兽面纹,都极力夸张其凶猛,令人可怖。这倒不是对国内的奴隶进行恐吓,因为奴隶们整日戴着枷锁,在武装监视中做苦役,或随时被杀戮当做祭品,或被逼去殉葬,已用不着恐吓;而是以此来增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威仪,震慑周围的方国,使之臣伏在他的统治下。

殷商青铜礼器上还出现了半人半兽的纹饰,如禾大方鼎的腹部铸有很大的人面,其半人的形象可能象征殷王。其兽的一半便是虎。这个人面没有突出的表情,但双目怒视,脸绷得很紧,两旁配虎目和虎爪,上面又配曲折形的羊角,像是兵器中的戈矛利刃,显得十分威严而又充满杀机,的确令人恐怖。

再如兽面纹大钺上的人形兽面,与禾大方鼎上的人面很相近,只是夸大了宽嘴和利齿;实为虎面的变形。大钺有玉制和铜制,不是战场上通用的兵器,主要用于大的礼仪活动,由勇士执钺警卫。钺还用于丧葬,为护卫亡者的魂灵。神话中西方白虎神蓐收执钺,因为他是刑神,有杀戮的权力。

由此说来,殷商青铜礼器上的纹饰不仅是信仰和尊崇的反映,而且还是王权威仪的展现,军事实力的威吓。

如果说商代的甲骨文,是形成我国文字的基础,而商代青铜礼器上的虎头纹,军士头上戴的虎头帽,玉佩中的玉虎雕刻造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很大,历经三千多年,直到今日,民间依然承继着商代和良渚时期的造型,为孩子缝制虎头帽、虎头鞋、布虎玩具,在民间的刺绣、剪纸中,也有商代的文化“基因”,对于延续中国古老的虎文化,其贡献也不亚于甲骨文的贡献,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后面另有论述,不赘。

(三)周王朝时期的神虎

生活在我国西方的周部族,联合西方的国家和部族,推翻了殷商的统治,建立了周王朝,基本上承继了殷商礼器的形制,青铜器上的纹饰变化不大,依然将虎头纹作为礼器上的主体纹饰,这与西方部族传统的尊崇有关。同时,西周礼器尊彝中出现了以虎型为主的青铜虎尊,和综合鸟及其他兽的虎尊。除商代南方的越人和西南方巴蜀地区有这种独立的青铜虎尊外,在殷商本土很少见到。

西周帝王崇拜天神和祖先,认为上帝是主宰自然界的主神,每年都要按时进行祭祀,从不废祀。他们按五行五色和天圆地方说,选用各种颜色的玉石雕琢成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礼器,统称“六器”,平时藏于玉府,供祭祀时使用,祭毕仍要归还。

祭礼时,以苍璧礼天,祭昊天上帝;以黄琮礼地,祭昆仑之神;以青圭礼东方,祭春帝太?;以赤璋礼南方,祭夏帝炎帝;以白琥礼西方,祭帝少昊;以玄璜礼北方,祭冬帝颛顼。

祭西方的玉琥是用白色的玉石雕成的,在春秋晚期的楚墓中便出土一对玉琥,造型夸张。虎的头部和尾部,腿弯曲,虎身呈弧状,似乎很驯服的样儿。在战国的中山国王墓中也出土过玉琥,造型的虎头突出,腹部雕云纹。这种云纹直到现在民间艺术依然应用,名叫“云云”。

帝王祭祀西方时,还要祭蓐收神,传说他是白帝,秋神,又是白虎神。在《国语?晋语二》中有段记载,说虢公做了个梦,见到一个神,人面白毛虎爪,手执钺,立于西方。他醒来后召史占卦。史说:“如君所说的样儿,这是蓐收,天上的刑神。”蓐收又是西方白虎金正之官。

古代还有“立秋节”。西周时“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并祭祀少?、蓐收。“立秋节”延续到汉代,“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

每年的年终,历代帝王都要祭祀农田诸神,祈求来年丰收,不降灾害。《周礼?明堂位》记载“夏、秋尝、冬?、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秦曰腊。”

大蜡祭祀以田猎祭先祖,还要祭八神。八神是“先一、司二、农三、邮表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

其中所说的“先”是田间的房舍。据说虎吃糟害农田的野猪,猫吃田鼠,能保护农业生产,所以也享祭祀。尧帝时的后稷――周部族的先祖。“坊”是蓄水的地方,“水庸”是泄水的沟,“邮表”和“司”,是最先从事农业生产的神农炎帝,再就是其中大蜡祭祀的“蜡”,和腊、拉、罗、勒,彝族的语意都是虎。宋代陈祥道的《礼书》说:“蜡之为祭,所以报本反始,息老送终也。”历史学家刘尧汉先生分析这句话“即返回原始母系氏族时代对虎(腊)图腾的祭祀。”他的分析是有根据的。如唐代年终腊祭时,因唐太宗的祖父名叫李虎,为避讳,将腊祭虎改为祭“菟”。楚人称虎为余菟,只是改了语音,语意没有改。到宋代宋仁宗天圣三年,腊祭时便改变唐讳,仍然以虎为五方的祝文。

西周宫廷内国王的居室门外画虎图,《周礼?春官》记载:“师日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所以路寝之门又称为虎门。《公羊传?庆公三年》解释:“路寝者何?正寝也。”古代宫廷最里层的门,即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将虎画于正寝的门外,便是有神虎保佑。

西周帝王和王后外出祀望山川时,要由春官司服备好礼帽和礼服,称为“毳冕”,这种冕服上自天子下至子爵男爵都可服用,冕服的颜色是玄色(黑色),上面绣虎,虎为西方的瑞兽。国王出巡“乘舆则画为白虎,取其义,而有威信之德也。魏朝有青龙幡、朱鸟幡、玄虎幡、白虎幡、黄龙幡五,而以诏四方……今晋朝唯用白虎信幡”。

早在夏代的早期,帝王的旌旗便用称为“虞”的虎旗,《说文》解释“虞”字:“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后来改为龙旗。西周时,国王出巡“前有执兽,则戴貔貅”,就是在前边举貔貅旗警众。貔貅,古时所谓的猛兽,又比喻勇猛之士。《晋书?熊远传》中说:“……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大军后至,威风赫然”。

西周时管理征调“野民”出征打仗,举行田猎,放牧祭祀用的六畜,冬天烧制薪炭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官名叫司常。为了役使人民,使用“熊虎大旗”,“其不用命者诛之”。就是对不服从命令或怠慢的人处死。熊虎旗既显示王权的威仪,也代表诛杀的权力。

帝王派出国的使节,去水国执龙节,土国执人节,山国执虎节。到宋朝派出国的使节,有司仍然要配备龙虎旗和豹尾旗。

古代还用虎进行胎教。西周的王后和后妃怀孕后,为了企盼生个健壮而勇敢的男孩,在孕妇的住室内挂虎鼻,用虎进行胎教。《尔雅翼》记载:“古者胎教,欲见虎豹勇士之物。虎子才生三日,即有食牛之气,其不能搏攫者,辄杀之,为坠武也。”这种勇猛而善于搏击的虎的形象,通过母亲的所见所想,教育未出世的胎儿,盼望他将来成为勇猛善战的武士。胎教在室内挂的“虎鼻”,可能是画的虎图画,这种图画才会让孕妇有形象的感受。“虎鼻”应是虎祖的含义。

由于受中国的影响,不产虎的日本,古代也有进行胎教的习俗,也让孕妇看《虎跃图》,仍然是企盼生个健壮的男娃娃。日本还喜欢为男孩取“虎之助”或“虎太郎”之类的名字。

用虎进行胎教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虽然已不多见,而陕西华县还有遗存,只是在形式上有些变化。华县妇女怀孕后,娘家在端午节到集上买“全欢人”做的“娃娃圈”,挂在孕妇的住室进行胎教。“娃娃圈”是用竹篾弯成圆圈,糊上红纸,圈上挂小布娃娃和小布老虎,还挂各种瓜果形状的布香包。婴儿出世后,“娃娃圈”上的瓜果布香包取下来送人,小布娃娃和小布老虎要长期保藏在家中。华县的胎教,同样是企盼生个小老虎似的健壮的娃娃。

西周丧葬中同样让虎神来保护亡人,要在墓地种柏树,立石虎,防止精怪罔象的侵害,它的名字又叫“无伤”。据说“罔象好食亡者肝,而畏虎与柏,故墓上列柏树,路口置石虎为此也”。

周代墓地植柏立石虎的葬礼和风俗,一直传到汉、唐。后石虎为石狮所替代。如汉代张骞墓树石雕神虎为他守陵。因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为反击匈奴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并开拓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汉宫规定,谁立了大功,死后在墓前树石兽旌表政绩。又如西汉名将霍去病的陵墓在陕西兴平县,以堆土为坟构成一座小山,象征河西走廊的祁连山。为表彰他大破匈奴,解除西汉边患威胁的战功,在他的墓上竖立了十余座巨形石雕,其中便有一座巨大的石虎,雕刻呈隐伏的状态,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前方,沉着而又机警,像伺机扑过去搏击的样子。充分体现了霍将军生前的军威,也是霍将军陵墓的保护神。

在唐高祖李渊的献陵,也竖有石虎,因死者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便竖立了四座猛虎石雕,机警地守住陵区的四门,像随时对入侵的妖魔进行搏斗,显示出保护神的赫赫威严。

似乎墓地竖石虎还不够安全,还要把亡人扮成虎样。如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亡故后,用一块黑面红里的方形棉垫将脸部蒙起来,然后用带子拴好。垫子名叫“瞑目”。在瞑目上按人的眉眼鼻口的部位缝上玉块,又名“玉面罩”。缝在嘴边的玉块雕成双唇和獠牙,似虎的形象。又如苏州春秋墓葬出土的亡人面部葬玉中,眉的部位摆的是虎形的玉饰,制作很精美。

早在6400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原始墓葬的蚌塑中,当时的人便有东方龙、西方虎的观念。在三千数百年的殷商前后,便有专门观测天象的观星台和官员,他们将东方的星星想象为一条龙,西方想象为一只虎,南方为一只鸟,北方为一个龟形。当二十八宿天文理论形成后,将二十八宿一分为四,每七宿配一动物形象。春秋战国时流行五行学说,配上金木水火四象,又配五色,便形成了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既代表四方的星宿,又称为四神、四灵、四方神。

西方白虎星座是奎、娄、胃、昴、觜、参、毕七宿。在湖南马王堆西汉早期的墓室器物上,便绘有四方星宿图。在河南南阳东汉的画像石上,便刻有形象的白虎星图。在雕刻的猛虎前方,刻有祥云和六颗星,即横三连星和竖三连星。《史记?天官书》说“参为白虎”。参是七宿中最后一宿,恰恰处在虎首的位置。横三连星为“衡石”,竖三连星是参宿的辅星,名谓“伐星”,画像石上刻一只猛虎,配上衡石和伐星,便表示白虎星座。汉代不仅在墓室画像石上刻四灵四方神,在建筑上以及在屋檐的瓦当上,亦有青龙白虎神。

传说白虎不是一般的虎,而是一种毛色纯白的虎,虎五百岁时,毛色才会变白。所以古代视白虎是世间少有的神兽,唯有帝王具备“德政”的时候才会出现。古代帝王认为“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孔颖达疏:“麟凤与龟龙白虎者神灵之鸟兽,王者嘉瑞也。”

古代称颂神虎,给虎起了很多名字和绰号,如山君、李父、李耳、伯都、封使君、斑子、寅客、黄公,甚至还称虎为“当朝一品”,总称便是神虎。

西周时期除承继殷商青铜礼器上的虎头纹、兽面纹外,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以龙、凤为主体纹饰的礼器。如西周中期四虎?上的虎型,完全改变了殷商传统造型,样子像小鼠。到春秋时期,礼器和器物纹饰日趋自由,虎的造型生动活泼,又十分稚气可爱,凶猛的气势也减少了。

其实,血祭仅是祭祀的初步,泼洒牲畜的鲜血,先让神灵闻到血的气味,而后将牲畜的肉埋于地下,或将牲肉沉于水中,来祭祀山林和川泽,又用劈开的牲肉祭四方万物神灵。看来当时祭祀的神灵,是啖噬牲肉的猛兽――虎神。虽然古籍总是加以隐讳,不便明言,而谜底却亮得清清楚楚。现今崇虎的民族祭虎祖时,有的尚保留着“血祭”。值得注意的是,西周的祭祀中,“以血祭社稷、五祀、五狱,以狸沉祭山林川泽,以辜祭四方万物”。

(四)秦汉以来的神虎

随着周王朝的衰亡,作为王朝精神支柱的巫史文化也下降了,随之而起的黄老道家、阴阳五行、方技术数家、神仙家在社会上风行起来。他们与社会的上层结合,并利用历届帝王喜好黄老学说,好方术和神仙家的谶言,为中国的道教形成准备了充分的社会条件。秦汉时期,也是造神运动的时期。

汉代的神虎,已由兽类的祖神演化为人神,虎虽然已在神格上定位西方的白虎神,同时,虎与龙一起又降格为给神仙在空中驾云车、雷公车的工具。以后渐渐世俗化,神虎要为帝王、贵族、平民保护宅院,看守门户,还成为百戏游艺中的角色。统治者甚至利用神虎来恐吓人民。

《山海经》中记载虎演化成了人神:“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延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这段话是说神荼、郁垒两个神把守鬼门,检查发现有害人的恶鬼,便用苇条做的绳索捆起来喂虎。

其实,神荼、郁垒就是虎,古时楚地称虎为余菟,余与郁同音,菟与荼同音,将虎的名称分成了神荼、郁垒两个神人的名字。既然动物的神变成了人神,便不能吞噬恶鬼,只能捆绑起来再由虎吃掉。听起来很滑稽,这便是自战国至秦汉以来造神运动的成果。

在汉代墓室的画像石上,多雕刻神荼、郁垒的形象,或者是袒露上体,着大?,赤脚,手持长矛或钺,做刺杀、砍戮状。或者是头束高髻,马步弓腿,右手亮掌,左手执钺,面貌凶悍。或者是身着长袍,双手执钺,形象十分狰狞。这两位神人总是和猛虎一起,守卫着墓门。大概一方面是防止妖邪侵入伤害亡人的魂灵,另一方面也严防墓中的鬼魂跑出来害人。

在民间,每当新年时,神荼、郁垒的名字便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与绘制的虎头和苇索挂在住室的门外,保护民家的安全。

传说,神虎还能扑灭旱魃,因旱魃专给人间制造荒馑的灾年。传说旱魃也是天上止雨的女神,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助战,祭起滂沱的大雨。黄帝很难招架,便请来天上的女魃将雨止住,将蚩尤杀死。但是女魃由此回不了天庭,只能在陆地上巡游,她到哪里哪里就闹旱灾,成了处处喊打的灾神。

洛阳61号西汉墓室壁画中,便绘有“羊和神虎吃旱魃图”,将早魃画成妇人的样子,发髻散开,惊恐地奔逃,神虎从她身后扑过来。在神虎的上方绘一只羊头。在汉代,羊祥两字同意,画一羊头,即象征吉祥。画面寓意神虎扑灭了旱魃,给人间送来了吉祥。

南阳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虎吃旱魃图”,虎的造型是生翅的“飞虎”,它受天帝之命下界为人间消灾除祸。旱魃的形象则是个穿裙子的小妇人样,倒在虎口的下面。

汉代都城中的未央宫中建有白虎殿,白虎殿的大门叫白虎闼。唐代宫廷仍建此殿,因避李虎讳,殿门改称白兽闼。杜甫在诗中曾写道“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早在汉朝之前,宫廷、宅地和陵苑的门前都建一对高高耸立的楼,名叫阙,上面可以住人警卫,又可以登高远望,故此又称为观。阙上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昭示四方”。“苍龙阙画苍龙,白虎阙画白虎,玄武阙画玄武,朱雀阙画朱雀二板。”由四方神守卫四门,白虎便是西门的守护神。

汉代,将虎的形象置于生活器物上,便是吉祥的象征。

玻璃制作的镜子未问世之前,古代普遍使用铜铸的镜子,正面磨得很光亮,可以照人。当时还专有磨镜的行业。镜子的背面铸有各种不同的纹样,除云纹和花草纹饰外,也铸有各种动物的纹样,有的铸有吉祥内容的文字和韵语。有的镜子还可以对着太阳取火,名谓“阳燧”。

现出土的有春秋早期的“螭虎纹镜”,镜背面的中央铸有两只猛虎,一上一下,似环绕旋转,镜边饰一圈螭纹。螭是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是想象中的图像。在这面铜镜上虎为主体,螭龙仅处于配置的位置。春秋晚期有四虎铜镜,纹饰有晋国风格。

此外,在楚地还出土有秦代的“斗兽铜镜”,镜后纹饰是两个武士执剑蒙盾,正在与二虎进行搏斗。其中一只虎正扬起四肢,像正在搏击,另一只虎为背面,像是受了伤,但又回过头来准备再与人搏斗。战国中期,铜镜兴盛起来,常见的纹饰有虎纹、山字纹、龙凤纹,以及花叶纹、卷云纹等。

汉朝初年,制造了大型四神规矩镜,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布作主要装饰,始于汉武帝时尚方官工制造,到王莽时便普遍流行。有的镜后铸七言韵语,祈愿个人和全家幸福。由四神规矩镜发展成神人龙虎镜,有的铭文铸有“左龙右虎辟不祥”。

陕西西安市文物商店征集到一件西汉四乳连弧龙虎铜镜,镜的背面铸有龙虎各一对,龙的形象似兽。铭文是“见日之光,长毋相忘。”

汉代铜镜还是救月的工具,发生月食或不吉的天象时,要夫人击镜、孺人击杖,庶人之妻楔搔,鼓噪祈祷以“救之”。

大概因秦始皇受方士的蛊惑,派徐福带三千童男女驾船赴东海寻找长生不老仙药失败后,后世的帝王和贵族们,便转过来向西方寻找。传说西方的西王母――母虎女神,能制作长生不老的药,嫦娥就曾服王母的药升入月宫,所以汉代非常尊崇西王母。东汉时期贵族墓室的画像石雕刻中,都必须刻上三界图。三界图的上方是天上的神仙界,在中间坐着雍容华贵的西王母,两旁排列着诸神。在王母的身边,除九尾狐和小青鸟外,总有一个玉兔在捣药,制造长生不老的仙药。画像石上雕刻的西王母形象,有时是贵妇人样,但又不能回避虎的原型,有的画像石便刻成长着虎须,披兽衣,有长尾的样儿。但总的形象是人型的虎神。新莽时期有的墓室壁画中,还把四方神的形象进行了改造,除东方的句芒神是鸟身外,南方的祝融神,北方的颛顼神,与西方的蓐收神相似,都是虎身,仅仅头部变成了人的头,大概是造神中将兽神转化为人神的必经阶段。

人们无论在观念上怎么尊崇虎神,而虎依然是世上的猛兽,而不像龙神那样是虚无的,是人想象中的神灵。猛虎残害人的生命,攫掠家畜,震慑百兽的本性是难以改变的。但是,虎的凶猛的特性却又为历代统治者利用,以虎的声威和形象来恐吓人民。

如帝王的卫土称“虎贲”,将士称“虎将”或“虎士”。官员们出巡用虎旗、虎头牌在前头开路。公堂正中画虎,公堂内令人肃静的是虎头牌。衙门口也摆虎头牌,喝令“闲人免进”。

军事议事厅名为“白虎堂”,监狱的死牢叫“虎牢”,牢门画狴犴,样子是虎头鱼身。杀人的刑具叫“虎头刀”、“虎头铡”。

元朝时有虎头金牌,官员们拿着这种牌到各地可以“便宜行事”,如有违令的人,有立即处死的权力。

统治者为什么要利用虎的形象和声威呢?管子说得好:“虎豹,兽之猛者也,居深山广泽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扬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

简单地说,统治者可以利用虎豹的声威来扬自己的威风,便是俗话说的“狐假虎威”。
更多

编辑推荐

1大罗金仙在星际
2尸人
3墨龙变
4洪荒青莲圣卷
5八神异界游
6斗神狂飙
7全系修真大法师
8近战召唤师
9魔法通行证
10逆龙道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兽战天下

    作者:胡不归  

    工具百科 【已完结】

    一个野兽横行,掠食者和猎物以无穷的手法演出变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个从小被恐怖组织训练成杀人机器,为了自由从而不得不战斗及杀戮的冷血杀手。就是关于这个坚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儿...

  • 幻神

    作者:云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结】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圣兽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可是有谁知道,四大圣兽到底为什么会成为仅次与神的存在?他们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最终成为圣兽的?他们各自拥有着什么样的神奇本领呢?有谁...

  • 活金

    作者:逐没  

    工具百科 【已完结】

    灵脉为生命之脉,为免灵脉不被破坏也就有了‘护灵人’。林宝驹的先祖是‘护灵人’中的奇才,拥有逆天造势的才能,曾强行降伏金马,让金马成为白马山的灵脉之主,用来守护灵脉。白马吸水,养活一方。灵脉若散,...

  • 传奇之纵横玛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结】

    在网吧里激战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终于完成了统一沙巴克的伟大霸业,但是由于劳累过渡,居然晕倒在地。当他醒来后,却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神秘奇妙的世界,而这个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传奇游戏里的玛法世界,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