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精心饲养

民间爱牛,充分地反映在精心饲养上,包括牧放、舍养和防御寒暑。

最初是野放,如独龙族、珞巴族把牛赶到山上吃草,每年二月看一次,任牛在山上活动,包括交配、产崽,用牛时用盐巴诱引回来。农区和牧区放牛是不同的,牧区只是群牧,有夏场冬场之分,随季节变换草场,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西番人“无室屋,夏则山巅,冬则平野以屋,而畜多牛马,有草则住,无草则移,初无定所”。在蒙古族、藏族还保留着群放牦牛。农业民族也有群放的,即到草地上来牧。《陈?农书?牧养役用之宜篇》:“莱牧之地……故养牧得宜,博硕肥循,不疾?蠡也。”“莱牧”就是利用草田放牧。由于牧养得宜,牛多状大肥健,不染疾病。《诗经?小雅?无羊》中有一首周宣王考牧的诗:“谁谓尔无牛?九十其?。……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斯,……矜矜兢兢,……挥之以肱,毕来既升”。诗中对当时的“莱牧”作了生动的描述。隋唐以后,荒地逐渐被开垦,草田减少,莱牧之地日益减少。清人刘应棠《梭山农谱》中专设“游牛”一节,其文曰:“苗既盈野,肃然无敢纵畜践者。念牛食犹艰也,择善水草牧之。用长绳系牛,随其绳尽处而食,食尽更场如前,土人曰:‘放牛’,曰‘游牛’,又曰‘縻牛’。”在西双版纳考察期间,作者看到,傣族在草地上埋一木杆,其上拴长竹竿或绳子,并系住牛,牛可围绕木杆转圈吃草,这是“游牛”的具体反映。

放牧时人们已认识到,青草萌发的时候,水分高,牛吃青草后常发生腹内胀气。解决的办法是放牧前,必先饮水,然后再让它吃草。

王祯《农书》:“春秋草茂,放牧饮水,然后与草,则不腹胀。”《郡县农政》:“每放必令先饮水足,乃牧于丰草之区,必令极饱。”

古人还知道牧牛需喂盐。《农桑经》:“半月啖盐一次。牛十头,用盐一斤。”喂盐方法是将盐“碾细,清晨,撤粗石上使饴。已前勿饮,……盐入腹,渴甚,驱入草场,草沾冷露,便急食以救渴,故亦易饱,半月即肥”。盐能调整畜体新陈代谢,促进唾液分泌,增强食欲。但放牛有不少迷信仪式,如黎族赶牛群上山时,必须由“亩头”(氏族长)主持,选择牛日,“合亩”的人都来聚会,共同饮酒。该酒是由头年谷子酿制的,但必向牛献酒,即以竹筒给牛灌酒。这时“亩头”一手持剑,蹲在牛前祷告,为牛驱鬼,说:“牛吃饱后,请上山吃草,不要跌倒摔伤。”念毕杀一只鸡,用三块陶片盛饭、菜、酒给牛吃。同时杀鸡祭鬼,把牛绳解下来,挂在屋内水缸附近。鸡肉拿回家煮吃,但上山“放寮”(交性朋友)的人不能吃,否则给牛带来灾异。放牛者是很辛苦的,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他们必经常携带鞭子、刀、投石索和蓑衣,这是不可缺少的。农区放牛多以家庭为单位,由老人或少年管理牧放。放牧水牛时则要经常把牛赶到河里洗澡。布依族实行轮流看管,集体放牧,该族村内有一牛角号,谁家放牛,早晨就吹牛角号,各户听到号声就把牛轰到村外,由放牛人赶上山放牧,晚上归来再把牛角轮给下一家。另外,在傣族、哈尼族和彝族有一种“牛亲家”,是一种特殊的集体放牧方法,傣族住平地,哈尼族、彝族住山上,如一方有公牛,一方有母牛,可以配对,归共同使用,轮流看护。夏天平坝炎热,由哈尼族、彝族在凉爽的高山牧放,冬天高山寒冷,平坝暖和,又把牛赶到傣族村寨饲养牧放,这种方法有利于牛群过冬,便于发展畜牧业,能够防止近亲配种,同时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牛所生的牛崽,归双方所有。如果牛走丢了,民间本着“顺风找牛,逆风找马”之说,能够很快把牛找回来。牛喜欢红色,草原发生火灾,往往将牛烧死,因牛群有趋火光习性,看到哪里有红色的火焰,就往哪里跑,必然遭到灭顶之灾。西班牙斗牛士拿红布斗牛,即源渊于此。

舍养是除放牧外,把牛关在圈栏内饲养。耕牛的舍饲时间在北方至少要在半年以上。谚曰:“羸牛劣马寒食下”,旧时“寒食节”指清明前一日,说明黄河流域对备足役畜冬春所需饲料极为重视的,只要冬季饲养得宜,役畜就博硕壮健,来年在农业生产中就顶用。如果在春耕前未做好抓膘复壮,在春耕期间也不注意饲养管理,役畜在春天就有倒毙的危险。古代对牛舍饲的经验是很丰富的。

首先要准备好饲料。谚云:“冬天的食,春天的力”,“入九不加料,来春难用到”,说明必须留足冬季饲草、饲料,以保护耕牛安全越冬。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就知道储藏农作物藁秆和草料以饲喂牲畜。《齐民要术》:“四月伐牛茭。”“茭”就是指喂牲畜的草料。《大豆篇》说:“种茭者……九月中,候近地叶有黄落者,速刈之”,也指的是在豆子未老熟前连茎带叶割下来作为青饲料。这种青饲料营养丰富,晒干后又便于贮藏,所以是家畜很好的越冬饲料。除准备足够的粗饲料外,还很注意饲料品种的多样化。《陈?农书》:“亦预收豆、楮之叶,与黄落之桑,舂碎而贮积之”。《农桑经》:“凡麦穰、角皮皆可喂牛,……谷穰,豆?俱不可抛撒,若值大雪连阴,皆可救牛之急”。为了使耕牛便于咀嚼反刍和充分利用粗料,古人认为必须对粗料进行切铡加工,《齐民要术》:“?草粗,虽足豆谷,亦不肥充”。这和“细草三分料”、“寸草锄三刀,无料也上膘”的农谚是一致的,它充分说明饲料加工,粗料精制的重要性。《农言著实》:“混合饲草”的经验是冬月天气喂牛,和和草最好,兼之省料。所谓和和草者,荞麦秆子,谷草秆子,豆衣子并夏天晒的干苜蓿,俱用?子?铡碎,搅在一起,晚间添底喂牛。而且还能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其次,是喂养得法。《陈?农书》:在初春尚寒,新草未生之初,要“取洁净藁草细?之,和以麦麸、谷糠或豆,使之微湿,槽盛而饱饲之,豆仍破之可也”。深冬“天气凝凛,即处之燠暖之地,煮糜粥以啖之即壮盛矣。……大寒即以米泔和?草、糠麸以饲之”。《郡县农政》:“冬月仍时以干桑叶和麦麸、?草?豆萁饲之”。其中强调冬季喂牛要多加精料。宋代已有严冬煮糜粥拌草喂牛的经验。

古人喂牛要求先粗后精,区别对待,《齐民要术》指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三刍”是将饲料按品质及适口性分为粗、中、精三等,“一曰恶刍,二曰中刍,三曰善刍。饥时与恶刍,饱时与善刍,引之令食”。按牲畜的饥饿程度,喂以不同的饲料。饥饿时,先喂粗料,吃饱时再喂精料,以引诱它多吃,而“食常饱,则无不肥。”“三时”是“一曰朝饮,少之,二曰昼饮,则胸(可能是酌字之误)餍水,三曰暮,极饮之”。饮牲畜要按时给水,元代《农桑辑要》中引《韩氏直说》:“上槽一顿,可分‘三和’,皆水拌。第一和草多料少,第二比前草减半,少加料,第三草比第二又减半,所有料全缴绊,食尽即在使耕。”这样喂能引使牲畜多吃草,长得肥壮。俗谚云:“三和一缴,须管要饱,不要噍了,使去最好。”《农言著实》:喂牲口时“宁多添草,少伴麸子,头次如此,第二次渐少,第三、四次又少。然后再拌些麸子,俟其吃毕,饮之以水,晚间亦如之”。《农桑经》说:喂牛“下时料,先以料水拌枯草与之,再拌,少加料,将饱,始加纯料,槽中无剩渣,万好”。如果喂不饱,牛就没有力气。牛需要的睡眠时间很短,牛在夜间有充分的时间采食和反刍,所以“夜饲”很重要。俗话说:“牲口吃的好,夜草要塞饱”。《农桑辑要》记载古人在夜里喂牛的方法是给每头牛“各带一铃,草尽,牛不食,则铃无声,即拌之”。饲养员在铃响时可以休息,铃响一停就要去添草拌料,使牛充分吃饱夜草。

在宋代民间已经用蚕沙喂牛,苏轼《格物粗谈》:“蚕沙饲牛,可以代谷。”元代也有用蚕沙、干桑叶等代替豆类喂牛的经验。《农桑辑要》:“牛一具三只,每日前后晌约饲草三束,豆料八升,或用蚕沙、干桑叶、水桶浸之”,以代豆料。蚕沙、干桑叶都饱含粗蛋白质、粗脂肪和其他干物质等,营养比较丰富,用它代替豆料喂牛,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此外,应该建好牛栏。我国在史前时代,已经有畜栏,如半坡、姜寨等聚落遗址都发现了畜栏,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也有出土。其实,河姆渡遗址为干栏建筑,即楼房式木建筑,上层住人,下养牛猪。至今在我国南方诸民族地区还流行干栏建筑,在楼下饲养耕牛是很普遍的现象。在淘汰了干栏式建筑后,黎族人也精心建筑了牛栏。在牧放时但必须掌握出栏时间,《农圃便览》对耕牛保护总结的经验是:“春暖出室不可过早,夏秋遇雨,置厂棚内,免致雨淋病瘴。霜后始入室,早必生癞。”
更多

编辑推荐

1大罗金仙在星际
2尸人
3墨龙变
4洪荒青莲圣卷
5八神异界游
6斗神狂飙
7全系修真大法师
8近战召唤师
9魔法通行证
10逆龙道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兽战天下

    作者:胡不归  

    工具百科 【已完结】

    一个野兽横行,掠食者和猎物以无穷的手法演出变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个从小被恐怖组织训练成杀人机器,为了自由从而不得不战斗及杀戮的冷血杀手。就是关于这个坚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儿...

  • 幻神

    作者:云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结】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圣兽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可是有谁知道,四大圣兽到底为什么会成为仅次与神的存在?他们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最终成为圣兽的?他们各自拥有着什么样的神奇本领呢?有谁...

  • 活金

    作者:逐没  

    工具百科 【已完结】

    灵脉为生命之脉,为免灵脉不被破坏也就有了‘护灵人’。林宝驹的先祖是‘护灵人’中的奇才,拥有逆天造势的才能,曾强行降伏金马,让金马成为白马山的灵脉之主,用来守护灵脉。白马吸水,养活一方。灵脉若散,...

  • 传奇之纵横玛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结】

    在网吧里激战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终于完成了统一沙巴克的伟大霸业,但是由于劳累过渡,居然晕倒在地。当他醒来后,却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神秘奇妙的世界,而这个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传奇游戏里的玛法世界,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