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周总理亲自操劳,天安门城楼“会诊”

  然而,一场地震就在这时发生了。地震的中心是河北邢台地区。

  而很快又传来有关部门更不好的情报:北京、天津、唐山地区有发生强烈地震的可能!

  重建后的天安门城楼将以金碧辉煌、雄伟挺拔、焕然一新的面貌矗立在世人的面前。

  天安门城楼大殿厅内,安放了重新制作的17盏古雅的大型玻璃宫灯。

  邢台地震危及天安门城楼

  1966年3月上旬,当一场遍及全国的政治风景即将来临的时候,自然界也向人们发起了挑战。

  3月8日,是妇女节。人们特别是女同志为自己节日的到来能放假休息一天而感到高兴。

  然而,一场地震就在这时发生了。

  这场地震的震级为6.5级到6.75级。

  整个邢台地区有30个人民公社和34万人受灾。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立即动员和组织各地各部门,对灾区给予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得知地震的消息后,于当天就指示卫生部派出医疗队前往救护,并告总参谋部要六十三军加派人员和卫生队前去。他同时要求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注意观察和研究地震。

  他说:“由科学院布置,与各部门联系,解决地震延续时间与发展方向的测定。要行动起来,到现场去,到实践中去。凡需要增加人力物力的,可以调动。”

  3月8日晚上,周恩来连夜召集国务院和总参有关人员开会,商定紧急措施并告刘少奇、邓小平、彭真、陈云、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肖华、杨成武:

  (一)由国家科委和科学院为主,集合地质部等有关地质勘察和物探技术力量前往地震现场进行探测、观察和研究,以便进一步判明地震范围、性质和方向,并将有关资料带回北京进行科学探讨。

  (二)由曾山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前往视察慰问,并进行救护安排。

  (三)由卫生、公安、内务、供销社、兽医、铁道、农业等部门组织医疗、供应、工程人员随队前往,协助当地进行救护工作。

  3月9日下午,周恩来不顾余震的危险,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赶赴灾区,先到石家庄,听取中共石家庄地委的汇报,并约邢台地委领导谈话。

  当天晚上,周恩来到隆尧县慰问,并在隆尧县邢台地震救灾指挥部听到灾情汇报时指示:

  (一)当前的工作主要是怎样领导群众克服灾害。下一步的工作方针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重建家园、发展生产。

  (二)每个大队要有三至四名干部组成新的领导核心,最好是从附近轻灾区和非灾区抽调干部支援,把当地群众组织起来。

  (三)由六十三军统一领导,除组成指挥部外,下设若干分指挥部。

  (四)组成流动组织。一个县委委员管一二个公社,每天深入各公社指挥。

  (五)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传给下一代。地震规律的问题在世界上还没有解决,我们要解决。

  (六)做饭用锅达到三户一口,要在两天内落实。

  在作了上述指示安排后,周恩来于第二天凌晨5时返回北京。

  他一个晚上没休息,困意向他袭来。但刚到北京,又传来一个情况:天安门城楼受邢台地震影响,损坏很大,一些建筑物结构已严重变形!

  情况不容乐观。而很快又传来有关部门更不好的情报:北京、天津、唐山地区有发生强烈地震的可能!

  已保存有500年之久的天安门城楼,能否躲过地震的灾难?

  天安门城楼已成为新中国的一个象征,不能让它在地震灾祸中丧生。

  怎么办?

  国务院决定:重建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城楼建成于1420年,是明、清两朝的皇城的正门。建成后又两度失火,城楼被焚毁。以后又两次重建。

  到了清代顺治八年,天安门城楼由承天门改为天安门。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亲自升起广场上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就成了国家重大节日庆典、群众集会游行活动的政治性场所。天安门的轮廓图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组成部分,天安门已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象征,是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天安门建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由于历史久远,长期失修,加上几次战争的破坏,使这座建筑物结构严重损坏、变形。解放后,虽经多次加固维修,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1966年邢台地震后,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更甚。为确保安全,国务院决定,拆除旧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模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建筑材料全部更换新的。

  重建天安门城楼,从保护历史文物角度出发,将完全保留它原来的外形、尺度和结构布置,并按9度抗震能力设防。天安门城楼工程除了重建城楼外,还有东西卷棚、城台加高、女儿墙减薄、标语牌更换、电梯安装等附属工程,同时还增设了供电照明、上下水、热力暖气、电话、广播电视、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

  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全部木柱和木梁均用整体木材做成,全部木构件都要做防腐、防虫、防火的化学药剂处理。天安门城楼斗拱尺寸加大,又调整了屋顶的举架,增加了屋面的坡度,在两檐之间加高了87厘米(城台、城楼共34.7米高),角梁起翘增大,屋面曲线更加优美。重建后的天安门城楼将以金碧辉煌、雄伟挺拔、焕然一新的面貌矗立在世人的面前。

  天安门的重建工程

  重建天安门城楼经周总理亲自批准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成了有总参、北京卫戍区、北京市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承担这项任务的五建公司组织了天安门工程现场指挥部,抽调了政治可靠、技术上过硬的精兵强将,组织了四个施工连队。为了能保证高速、优质完成重建任务,指挥部提出“三个保证、三不计较”,即:保证质量、保证工期、保证安全;不计较工作时间、不计较施工条件、不计较个人得失。由于当时正处于严冬季节,风大雪多,给现场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为了保证按期开工,必须搭设一个大暖棚,把城楼包起来。经过架子工们连夜奋战,在开工前搭起了一个长66米,宽37米,高32米的大暖棚,使棚内温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为开工创造了条件。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指挥部共组织了拆除、大木安装、屋面琉璃瓦、油漆彩画、管道五大战役。各个连队还组织了近百个小战役。整个现场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集中力量,抓住重点和关键,把重建工程这盘棋走活了。

  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这项工程,他亲自听取汇报,审阅图纸,多次批示有关工程的请示,使工程进展十分顺利。为了保持天安门城楼的本来面目,有些重大问题,都是周总理亲自审定的。例如:有的主管工程领导坚持要把老檐、小檐下面的木制斗拱改成玻璃钢的,指挥部很为难,于是拿着模型去请示周总理,总理表示:照原来的木斗拱样式制作。又如:正脊两端的大吻,原来是龙的形状,有人认为龙是“四旧”,提出要把它改成葵花向阳形。周总理知道后说:可以搞龙的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天安门城楼得以保持它的本来面目,多亏了周总理。

  开工后的第一个关键项目,就是拆除旧城楼,这和平时拆除旧建筑大不一样。因为新建城楼要保持原来的开头和规模,所以,在拆旧城楼时就要把拆下来的每一件木构照原样画上图来,并拍成照片,按顺序排号,然后由北京建筑设计院画图,再按照图纸进行木构件加工。这项工作虽要求很严格,但经过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密切配合,仅用了七天就完成了拆除任务。在拆旧城楼时,还发现了在旧城楼顶上有两发炮弹,据专家考证,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打炮打进去的。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重建天安门城楼,由于古建筑工程结构复杂,冬季施工场地狭小,工期又紧,难度较大。整个工程是边设计、边施工,参加设计、施工和加工的单位很多,仅参加施工的大大小小单位就有200余个。在现场施工高峰时达到2700多人。为了确保工期和质量,他们发扬了一盘棋、大协作的精神。在现场实行了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八道工序同时操作,工种之间紧密配合,做到了留困难、送方便,各道工序施工中,做到有条不紊。比如各种管线的安装,由于工期紧,管线安装工人就想办法“见缝插针”或“找缝插针”,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为下道工序创造条件。又如木工师傅支模板任务很重,为了不影响下道工序,工人们就顶着鹅毛大雪工作到深夜,雪水和汗水交汇在一起,衬衣湿透,棉衣结冰,有的人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再如屋顶工程分南北两坡同时施工,南坡的瓦工班提前完成了任务,就主动支援北坡的瓦工班。现场施工的各个单位,互相帮助,主动协作,密切配合,打破单位间的界限,展开劳动竞赛,加快了工程进度。

  共和国总理首次登上重建的天安门

  在天安门城楼重建中,中央各部和全国21个省市的216个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在物资、技术、人力、运输上都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天津市林业工具厂只能生产1米长的钻头,为了给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加工1.9米的长钻头,他们调整设备,连夜加班赶制出来,按时送到工地。

  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需用材料品种多,规格复杂,技术难度大,仅木结构就有上千种规格、上万个部件,上下垒叠,纵横交错。琉璃瓦近100多个规格、10万余件、10层作业。油漆彩画,磨砖对缝,这些都是高水平技术活。这样复杂的古建筑,要照原样建好,过去既没有做过,也没有经验,在困难面前只有依靠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发挥群众的集体智慧。施工计划就是采取群众路线、广泛听取了工人群众的意见后制定的,编制出的计划使每个工种、每个班组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承担的任务,完成的时间。这样方向明确,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计划起到了指导生产的作用。在木结构件吊装前,为了防止柱心腐朽,要从每根7吨重、12米长的大柱中心穿透一个直径5厘米至10厘米的孔洞,进行穿孔透气处理,这是木材加工史上未曾有过的事。建筑木材厂的广大职工经过反复研究攻克了这一难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60棵大木柱穿孔的任务。在柱子吊装时,由于柱子重,塔吊小,吊不起来,塔臂短也就不了位。吊装工人采取用两台塔吊合吊一棵柱子的办法,解决了起重的问题;又采取斜溜的办法,把60棵柱子一一溜到了柱基石上,解决了塔臂短、柱子无法就位问题。还有菱花格扇的加工,过去是手工操作,很费时,劳动强度大,加上菱花格扇形状复杂,过去曾多次试图改用机械加工,但都没有成功。这次为了天安门城楼重建任务,建筑木材厂依靠技术人员和工人,废寝忘食反复研究试验,终于试制成了加工菱花格扇的机器,效率提高了150倍,既保证了质量,又保证了工期。

  油漆彩画的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是天安门城楼重建中“露脸”的活,指挥部要求40天完工。他们就以老油彩画工带青年徒弟、改进操作方法、改革工具的办法,再加上北京市房管局、崇文区、西城区等单位的支援,经过1麻5灰13道工序,终于提前10天完成了油漆彩画任务。

  广大职工以高度负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到施工中去。老工人王俊荣的儿子结婚,老伴有病,一连来了三封信催他回家,他都未回。女工徐梦兰两个孩子都出麻疹,她仍然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紧张的三个多月的施工中,广大职工顶风雪,战严寒,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瓦工李文生肚子疼得厉害,就吃几片止痛片,咬紧牙关,继续工作。同志们见他病情实在严重,就送他到医院治疗,经大夫一检查,发现是急性阑尾炎,立即做了手术。大夫说:“再晚来一时,就难以抢救了。”架子在搭城楼暖棚时恰巧赶上下大雪,坡陡席滑,没法操作。陆金福、王永安就脱下鞋袜,脱掉棉衣,爬到30多米高空上作业,虽然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他们却满头大汗,衣服湿透。为了确保油漆彩画的质量,需要配置一种市场上买不到,需要加入人的毛发的腻子,青年女工张连芳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留了多年的长辫子剪掉,交给画工配腻子用。

  在197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前夕,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的建筑工人,拆除了罩在天安门城基上的席棚,把一座崭新的城楼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们高速、优质地完成了重建天安门城楼这项令世人瞩目的工程。

  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从1969年12月15日开工,到1970年4月7日全部竣工,只用了三个多月时间。

  重建工程竣工后,经国家验收全部合格。1970年4月11日下午3时许,周恩来总理来到天安门城楼视察,他同等候在现场的工人们一一握手,并高声说:“同志们辛苦了!我来看望大家,你们用这么短的时间把天安门城楼建设得这么好!谢谢你们。”周总理指示指挥部领导,让大家多休息几天。

  在场的工人非常激动,不停地高呼毛主席万岁!周总理从东马道登上城楼,详细地听了工程情况的汇报。

  视察后,周总理从西马道下来,与工人们再次握手后,才乘车离去。

  从此,重建的天安门城楼以金碧辉煌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

  天安门,再一次焕发出青春的辉煌!

  天安门广场第三次扩建

  国庆10周年,天安门广场扩建以后,对其广场的进一步发展规划仍在不断地进行着探讨。探讨的焦点集中在对广场南部的不同处理,包括南部的建筑性质,建筑平面布局、立体轮廓、正阳门的拆与留以及广场的交通处理等方面,这些问题基本上成了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等设计部门的经常性研究课题。

  北京城市规划管理局为了集思广议,还于1960年和1964年组织北京及外省市建筑专家共同研究探讨。

  探讨的焦点,最后集中到“收”与“放”上。“收”与“放”是指广场上的人民大会堂及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南面未来的建筑位置和布局方式而言。所谓“放”,是使广场宽敞些,未来的建筑面向广场的一面与北边两大建筑取齐。所谓“收”,是使未来的建筑凸出于已有的两大建筑,使广场南部形成封口。

  “收”“放”两方各执己见,僵持不下,最终没有形成结论。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辞世,人们哀思如潮,为使毛泽东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中央做出了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纪念堂选定在天安门广场。

  由于天安门广场北部是开群众大会的地方,纪念堂只能放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部。把纪念堂放在中轴线上,会更加突出毛主席纪念堂的重大政治意义。这样,广场必须仍然根据1958年毛主席和周总理生前审定的规划向南扩建。即将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路向南打通。这种建筑布局,也解决了争论多年的“收”“放”问题。

  毛主席纪念堂堂址确定之后,建筑大军来到天安门广场。在全国人民支援下,仅半年多时间,一座方形平顶的广厦――毛主席纪念堂建成。

  因毛主席纪念堂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中间,为此,拆除了纪念碑南面的花木树丛,修缮了正阳门,同时将广场东西侧路向南一直通到前门东西大街,广场的区域便向南延伸到正阳门城楼下。改建的结果,集会面积由11万平方米扩大到21万平方米,集会人数从40万可增到60万人,天安门广场从此建成。

  至此,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心作辐射状的整个建筑群,以其庄严博大的姿态定型于北京市中心。

  天安门广场及其环卫在她身边的整个建筑群,以其独特艺术魅力,构成一幅古今优秀建筑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如音乐,节奏明快,旋律和谐;如绘画,章法严密,布局合理;如文学创作,结构严谨,段落分明。

  她极富有端正、深厚、稳健的特征,是我们中华民族性格的写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再次修缮天安门

  1984年,共和国迎来了35周岁生日。

  10月1日,首都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庆祝共和国的生日。这次国庆阅兵,是在全国人民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后,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举行的,是一次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检阅建设成就的重大庆祝活动。

  为了搞好这次国庆庆典活动,党中央、中央军委非常重视。作为庆典的主席台――天安门城楼,再一次得到修缮。

  天安门城楼大殿厅内,安放了重新制作的17盏古雅的大型玻璃宫灯。其中,正中大厅中的一盏玻璃灯重450公斤,其余16盏均为350公斤。每盏灯皆呈六边形,六角各引出一盏伞形小灯,别具特色。乳白色的玻璃灯罩上绘有金龙图案,古朴庄重。

  在这次修缮天安门城楼时,技术人员提出天安门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一座古建筑,只有用传统的图案才显得和谐与自然,才能与天安门的地位相符。意见反映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那儿,万里当即拍板改画“金龙和玺”彩画,这一决定,终使天安门城楼上恢复了殿内原有的彩色风貌。

  在天安门城楼东西两侧,各有一间小耳房,修建得精致华丽,对称于大殿两侧,显得大方得体,增添了整个城楼的宏伟气势。这两个耳房,实际上是电梯房。

  西侧的电梯,安装于开国大典前夕,是一部土电梯,东侧的电梯,安装于1970年。1989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天安门上的旧电梯换上了性能良好的奥迪牌电梯。

  红色是天安门的主体颜色。多少年以来,天安门上所用的红色涂料一直是铁红粉,也就是红土的浆液,人们称之为“广红”。“广红”的特点是古色古香,深沉大方,用在天安门这座古建筑物上,更加显示出城楼的尊贵和雄伟。但铁红粉粘合度太低,涂到墙上,日晒之后容易粉化,而雨天之后,墙上就会出现“泪痕满面”的迹象,墙脚下还会积下红水。晴天之后,漆皮开始剥落,严重影响天安门的形象。

  为解决这一现象,众多厂家和技术人员开始攻关。80年代初,七六一厂工程师罗明富率先攻克。他经过反复研究、调查,发现古建筑物的外表质地十分疏松,涂料需要有特殊的附着力和渗透力。经过他不懈地努力,适用于天安门等古建筑的专用漆――815型古红漆,终于在1983年研制成功。这种漆具有不反光、不褪色、耐寒冷、耐日晒、耐雨淋等优点,而且色调与铁红粉类似,明快而不妖艳,815型古红漆,如今已成为修缮天安门的专用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