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二章 新疆阿克陶县生态环境调查及其保护措施研究

  胡正生 黄绍松 张向东 黎武 陈星

  新疆阿克陶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西、西南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北部与乌恰县、疏附县为邻,东北以岳普湖河为界与疏附县、农三师四十一团(草湖)相望,东部与英吉沙县、莎车县相连,南部与塔什库尔干县相接。314国道近东西向横贯全区。县城距乌鲁木齐市1518千米,距阿图什市90千米,距喀什市45千米。阿克陶县不仅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兴边富民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

  全县总面积2.47万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场),其中农区乡(镇、场)7个,牧区乡(镇、场)8个,总人口约为21.6万,由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汉族、塔吉克族等13个民族组成。阿克陶县西南高东北低,截然分为平原农区与山间牧区两部分,其中高山牧区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6.4%,平原农区面积872平方公里,仅占全县总面积的3.6%(其中农区面积仅占46.7%,戈壁、沙漠面积占53.3%),属典型的半农半牧县。全县可耕地面积33万亩,天然草原总面积1265.4万亩。

  随着国家新一轮支援新疆工作的开展,江西省对口支援新疆阿克陶县的发展,调查了解该县生态环境现状,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建议,更好地促进该县经济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阿克陶县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生态阿克陶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阿克陶县气象局、水利局、国土资源局、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环境保护局、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矿山企业以及工业园区企业的采访与调研,笔者分别对阿克陶县气候变化、水资源现状、农业、畜牧、林业以及矿山开采、工业生产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针对不同行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提出了建议。

  一、阿克陶县气候变化情况调查

  阿克陶县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帕米尔高原东部,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县域地处北纬37°41′~39°29′,东经73°36′~76°41′,绝对海拔1180~7719米,西南高东北低,截然分为平原农区与山间牧区两部分。阿克陶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平原区多年平均气温11.01℃,年均降水量为75.5mm,蒸发量1971.2mm,无霜期平均198天,年均日照时数2719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140.3千卡/cm2,≥10℃的积温为3994℃。

  (一)气温、日照时数变化情况

  据阿克陶县气象站1960-2009年历年月平均气温、日照数等资料,分析出阿克陶县5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1)近50年来阿克陶县的年均气温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气温线性变化率为-0.11℃/10a,气温年际变化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相反。年内气温变化存在季节差异。春、夏和秋三个季节气温均呈下降趋铮。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夏和秋季对全年平均气温降低贡献较大。(2)近50年来阿克陶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19.1小时,日照时数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102.24h/10a。

  (二)降雨量变化情况

  根据阿克陶县气象站1964-2009年逐月降水资料,以年均降水量曲线作为分析时段,可知近46年来,阿克陶县的年降水量总体在波动中呈明显增加趋势,和新疆降水的整体变化趋势一致,具体结论如下。

  (1)近46年来阿克陶县的年降水量总体呈增长趋势,递增率为7.88mm/10a。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降水量增长幅度和速度明显加快,年降水量的波动幅度较大,最低降水量出现在1994年,年降水量为24.5mm,最高降水量出现在1996年,年降水量为244.6mm,最高降水量较最低降水量多8.2倍,波动较大。

  (2)年内降水变化存在季节差异。冬、春、夏和秋四个季节降水均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和春季。一年中,夏季和秋季降水对全年总降水量增加贡献较大,春季贡献较小。在四季中,夏季降水的波动幅度最大,秋季降水的波动幅度较小。

  (3)在年际尺度背景下,阿克陶县目前处于降水偏少时期。

  (4)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有关。东亚大槽、乌拉尔山槽(脊)、西太平洋副高及印度半岛槽(脊)是影响阿克陶县等西北地区降水异常的主要大尺度影响系统。

  (三)蒸发量变化情况

  根据阿克陶县气象局1964-2009年的蒸发量、气温、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各因素的时间变化趋势,分析结论如下:

  (1)阿克陶县1964-2009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971.21mm。其中,夏季为878.41mm,约占全年的44.6%;春季为639.83mm,约占全年的32.4%;秋季为361.13mm,约占全年的18.3%;冬季为91.83mm,约占全年的4.6%。夏季、春季蒸发量较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近46年来阿克陶县四季蒸发量均呈减少趋势。春、夏、秋、冬四季平均蒸发量的变化倾向率分别为-79.1mm/10a、-130.2mm/10a、-43.9mm/10a、-9.97mm/10a。其中夏季平均蒸发量减少最多,春季次之,冬季平均蒸发量减少最少。由此可见,年蒸发量的减少主要是由夏季和春季蒸发量的减少造成的。

  (2)从各季年代际的变化特征来看,近46年中阿克陶县各季节蒸发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夏季减少的幅度最大,蒸发量从20世纪60年代的1290.3mm减少到21世纪初的736.02mm,占减少总量的52.2%;春、秋、冬季减少量分别占减少总量的26.8%、13.5%、3.4%。各个季节总的变化都呈下降趋势,但不同的季节在不同年代的变化趋势有差异。夏季、春季、秋季的变化趋势与蒸发量总的变化趋势一致,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一直呈下降趋势,21世纪初略有增加趋势。冬季蒸发量一直处于减少的趋势。

  (3)阿克陶县近46年月平均蒸发量为164.3mm,其中6月平均蒸发量最多,为322.2mm,约占多年平均蒸发量的16.3%,7月次之,为308.4mm,约占多年平均蒸发量的15.6%。12月的平均蒸发量最少,为22.8mm,约占多年平均蒸发量的1.2%。从1月到6月月平均蒸发量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1964-2009年阿克陶县各月的平均蒸发量都减少了,但各月的减少幅度存在差异,其中7月的减少幅度最大,从20世纪60年代的455mm减少到21世纪初的254.3mm,减少了201mm。减小幅度最小的是2月,只减少了3mm。1月、11月、12月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一直在减少,其他各月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在逐渐减少的,从90年代至21世纪初略有增加趋势。

  二、阿克陶县灌区水资源配置及对策

  阿克陶县地形为西、南、北三面高山环绕,东面为低山区和较开阔的平原地带,阿克陶灌区则处于地势较低的东部,开阔的库山河和盖孜河冲洪积平原上。低山地区成土母质普遍含有可溶性盐分,这些盐分长年随河流及农业引水进入灌区,每年达千万公斤,在蒸发强烈、降雨稀少的干旱气候条件下,灌区存在积盐过程。灌区地形西南高、东北低,由河流冲洪积层组成冲洪积平原。土壤类型主要有灌淤土、盐土、草甸土、潮土,土壤保肥、保水性能相对较好。灌区南部受库山河和盖孜河冲洪积扇地势的影响,地下水埋深相对较大,库山冲洪积扇缘以南,地下水埋深大于20m;埋深较小的区域主要在灌区北部,地下水埋深<5.0m的面积为166.85km2,灌区现排水系统不完善,干、支、斗、农排渠道存在着严重的淤积,排水不畅。从这点看,区内存在一定程度的潜水无效蒸发,使土壤积盐。灌区北部四乡一镇一场均存在盐碱化问题,盐碱地面积为20.43万亩。

  (一)阿克陶县灌区水资源情况

  1.阿克陶县地表水资源

  阿克陶县境内主要有盖孜河和库山河,均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属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型河流。两条河50%保证径流量分别为9.3×108m3和6.3×108m3,合计为15.6×108m3,灌区地表水源较为丰富,但其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河流年内径流水量分配比例为春季13%、夏季63%、秋季17%、冬季7%。由此看出,区内河流洪、枯水期水量差别大,河水径流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表现出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对灌区来说,春季灌溉缺水严重影响着灌区农作物的播种和作物生长,已成为制约阿克陶灌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2.阿克陶县地下水资源

  阿克陶灌区南部、北部为终年积雪的昆仑山和天山,大量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是本区地表水、地下水的充沛补给源;平原堆积的第四系松散层,是本区地下水赋存和运移的主要场所;灌区内地下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转化补给而成。在不同的地貌部位,由于地貌、构造以及水系分布、渠系布局不同,导致地表水转化补给形成地下水的形式、水源有所差异,但补给强度是从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向北部细土平原逐渐减弱的。现地下水补给量为23658×104m3.各项补给量中天然补给量占20.6%,河道补给量占24.7%,灌区农田灌溉产生的转化补给量占54.7%。以上各项补给量构成了阿克陶县灌区地下水补给总特点。

  (二)阿克陶县灌区供需水量分析

  1.灌区农业供需水量分析

  灌区灌溉用水主要来引盖孜河和库山河,其次是灌区内的泉水,在75%、50%地表来水保证条件下,总年引水灌溉量分别为35645×104m3、37768×104m3,地下水开发量仅为1100×104m3.灌区现灌溉面积38.26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等作物。现年作物净需水量为16688×104m3.现50%、75%径流保证条件下,灌区净缺量分别为3126×104m3和3510×104m3.其中,灌区春季3月缺水最高,净缺水量为998×104m3和1028×104m3.由此可以看出,灌区的缺水特性是春旱性。灌区地表水引水在无大的水库调节下,只有开采地下水才可解决农业灌溉季节性缺水的矛盾。阿克陶县灌区在75%保证引水条件下,需开采地下水4034×104m3;新建机井数根据3月最大缺水量计算,灌区机井月单井供水能力10.8×104m3,则灌区需新建井数为109眼,考虑10%的备用井,灌区需新建机井119眼才可解决季节性缺水的水量。

  2.地下水可开采量分析

  阿克陶县灌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现总开采量仅为180×104m3,地下水总补给量为23658×104m3,地下水开采比为1680/23658=0.07,按现状开采量+新增开采量+工业及人畜开采量=1100×104+4034×104+732×104=5866×104m3,地下水开采比为5866/23658=0.25,对照本区地下水可开采系数0.4,开采系数(量)远未到达地下水可开采系数(量),因而灌区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大,规划开采量是有补给保证的。

  (三)水资源利用须注意的问题

  对资源开发,要综合考虑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联合运用。必须加快该灌区地下水的开发,才可弥补地表水供水的季节性不足。开发地下水是解决灌区春旱唯一可行的方案。

  灌区北部地段地下水埋藏较浅,土壤存在盐碱化问题,应加大这些地区的井群建设。实施地下水开发利用,配合灌区现有的排水设施,可以有效降低地下水位,达到灌排结合,以灌促排,加速土壤的脱盐进程,改良盐碱地,改善灌区生产环境,提高作物单产。

  在开发地下水时,应建立水资源管理模型,并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地下水位、水质变化进行长期监测,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提供分析评价依据。

  三、阿克陶县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一)阿克陶县农业生产概况

  近几年,阿克陶县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林果业稳步增长。2013年全县粮食总播种面积43.23万亩,其中冬小麦21.5万亩,玉米播种(复播)21万亩,水稻播种7300亩,棉花种植面积6.4万亩。2013年全县已发展温室大棚7451亩,其中常规温室2329亩、戈壁温室3996亩、大拱棚770亩、小拱棚347亩,全年累计育苗1300余万株,种植作物涉及辣椒、西红柿、黄瓜、草莓、油桃、树莓、花卉等。2013年全县林果业种植总面积19.12万亩,挂果面积12.58万亩,其中杏树种植及挂果面积11万亩;葡萄种植及挂果面积300亩;核桃种植面积4.7万亩,挂果面积0.65万亩;红枣种植面积2.83万亩,挂果面积0.8万亩,桃种植面积4486亩,挂果400亩;其他种植面积765亩,挂果600亩。

  (二)阿克陶县地膜污染探讨

  1.阿克陶县地膜污染现状

  目前,阿克陶县使用的农膜多为不可降解塑料,残膜一般在土壤可以留存200年以上。据统计,阿克陶县农膜年残留量高达217.6t,年残存率达34%左右,近三分之一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污染严重的地块农作物减产幅度明显,棉花减产10%~22%,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16%,瓜果蔬菜减产15%~59%。播种在残留膜上烂种率达6.92%,烂芽率达5.17%以上。导致机械播种质量降低,出苗率下降,生产成本提高。同时,有些残膜伴随作物秸秆,被牛羊等动物误食,造成动物中毒或死亡。由于残膜回收处理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被弃于田边、地头、水渠、林带中,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白色污染”以及沟渠堵塞。

  值得深思的是,有着严重环境隐患的超薄地膜,按照目前的国标,是以“合法身份”活跃在农资市场上。由于地膜按重量销售,在同等覆盖面积下,地膜越薄,使用成本越低,这让超薄地膜在农资市场走俏,给农业环境安全埋下了极大隐患。

  2.地膜防治污染措施

  (1)提高对膜标准的认识。回收利用难的地膜主要是厚度在0.008mm及以下的所谓“超薄地膜”。这种地膜延展性差、老化快,有的甚至不到收获季就会破损。清理又难,费时又费力,回收率低,回收后也因塑化性严重降低,几乎没有循环再利用价值。为杜绝农民使用超薄地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地膜厚度标准,让超薄地膜彻底退出市场。

  (2)鼓励企业参与地膜回收。目前,阿克陶县废旧地膜收购点和加工企业很少且利润较低,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或个人介入,并给予政策支持,扶持回收加工企业发展。给废旧地膜回收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促进资源再生利用。

  (3)推广新型地膜。大力推广全生物降解农地膜代替塑料农膜。利用天然产物和农产品为原料生产全生物降解农地薄膜,包括利用木薯淀粉为原料生产全生物降解的农用薄膜,可以在使用后12个月内在自然条件下降解成为有机肥料,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三)阿克陶县秸秆污染探讨

  1.阿克陶县秸秆利用现状

  阿克陶县年平均生产秸秆25.11万t。其中约有52.73%(13.24万t)用于饲料(玉米秸秆饲料利用率低),约有41.13%(10.33万t)作为农用燃料,用于肥料直接还田的为3.39%(0.85万t),余下的2.75%(0.69万t)未被利用,被堆积在房前屋后,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环境。据调查,2012年阿克陶县玉米播种面积为1.19万hm2,总产量为9.82万t,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16.07万t。其中:用于肥料直接还田的为0.47万t,做燃料的为8.13万t,做饲料的为6.97万t,废弃的为0.5万t。小麦播种面积为1.28万hm2,总产量为6.91万t,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6.72万t。其中:用于肥料直接还田的为0.02万t,做饲料的为6.1万t,做燃料及其他的为0.6万t。棉花播种面积为0.4万hm2,总产量为0.63万t,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2.32万t。其中:用于肥料直接还田的0.36万t,做饲料的为0.17万t,做燃料的为1.6万t,废弃0.19万t。由此可见,尚未得到合理利用的秸秆数量很大,秸秆综合利用存在广泛空间。

  2.阿克陶县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利用成为环境污染元凶。根据调查,阿克陶县有近94%的秸秆被农民用于炊事、取暖或直接用于饲料;焚烧的烟雾污染大气,焚烧的秸秆破坏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同时,被丢弃和浪费的秸秆,对环境、水质等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2)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已被利用的24.42万t秸秆中,有42.3%直接用作燃料,有3.48%的秸秆直接还田用作肥料,这45.78%的秸秆利用值低;用作牛、羊等家畜饲料的为51.22%,沼气发酵产生沼气的为3%,这两部分利用附加值较高。

  (3)秸秆综合利用未形成规模优势。阿克陶县秸秆资源有限,远不能满足畜牧业舍饲圈养要求,一家一户的牛羊养殖主要依靠秸秆饲喂,综合利用率低;专业大户、集中养殖小区主要依靠饲料喂养;农民户用沼气原料主要是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但较分散,利用秸秆的也较少。大型秸秆气化站和秸秆发电站目前处于起步或空白状态;秸秆综合利用缺乏引导和组织化管理,没有形成规模。

  3.秸秆综合利用途径

  (1)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技术主要包括秸秆机械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快速腐熟还田、堆沤还田以及生物反应堆等方式。秸秆直接还田,相当于每亩施标准肥50kg,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2)秸秆饲料。农作物秸秆,粗蛋白含量低,适口性差。通过青贮、微贮、揉搓丝化、压块等处理后,可把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氨化后的秸秆,消化率及采食率在20%左右,粗蛋白含量增加1~2倍,适口性得到极大改善。青贮可保存83%以上营养,降解粗纤维,提高消化率和适口性,提高粗蛋白质含量并能长期保存。

  (3)秸秆能源。在克州,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主要指秸秆沼气利用,截至2012年,阿克陶县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3万余户。有效利用棉秆等秸秆废弃物,不仅解决了阿克陶县户用沼气紧缺原料的难题,而且较好地利用了秸秆资源。

  (4)秸秆生物转化食用菌技术。秸秆含有丰富的碳、氮、矿物质及激素等营养成分,成本低廉,适合做多种食用菌的培养料。碎木屑、棉籽壳、稻草等得到有效利用,降低了设施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

  四、阿克陶县畜牧业发展情况及其影响

  (一)阿克陶县畜牧业发展情况

  1.畜牧业发展成绩喜人

  近10年来,阿克陶县依托“十户联牧”(联户并牧、代养放牧)合作模式,集中牧区牲畜,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生产,使之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同时,扶持培育集约化养殖小区、合作社、养殖大户、畜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走现代化畜牧业发展道路,在畜禽品种引进与改良、饲草饲料生产及加工利用、饲养管理技术推广、病疫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已建成了标准化养牛场4个,鸡蛋场10个,养羊场15个,养殖合作社178家。2014年初全县牲畜存栏头数52.81万头(只),生产母畜36.79万头(只),占牲畜存栏的70%,预计产羔26.76万头(只),其中繁殖成活数26.48万头(只),产羔率达72.7%,成活率达99%。存栏家禽47.89万羽。

  2.目前载畜量属于过度放牧

  草原载畜量是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原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据研究,荒漠草原的合理载畜量为0.944羊单位/hm2.

  阿克陶县草地毛面积为691019hm2,其中可用面积629851hm2,2013年牲畜存栏量一次为牛54868头、牦牛39963头、马1385头、驴13729头、骆驼1582头、绵羊337677头、山羊77357头,折算为957555羊单位,最后计算得出阿克陶县荒漠草原载畜量为1.52羊单位/hm2,超过适宜载畜量的0.61倍,属于过度放牧。

  (二)过度放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建议

  1.过度放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过度放牧对植被的影响。过度放牧会使植物群落种类成分发生变化,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下降,植被盖度变小,植被逐步遭到毁坏,其生态功能被削弱,表土失去了植被的保护,最终引起土地沙漠化的蔓延。过度放牧导致草地群落结构中的种类组成变化很大,其中优良牧草比例减少,草丛高度降低。因此,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类型由单一到复杂再到单一,群落结构也将趋于简单化。为了适应退化了的土壤、生物环境,植物种向旱生化和盐生化发展。

  在植物生长茂盛的草地,植物能够拦截降水,减少雨滴对地表的溅蚀和地表径流的形成,有利于降水的下渗。而放牧过重的退化草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向贫瘠方向发展,且越是贫瘠的土壤,越容易受到植物的影响。

  (2)过度放牧对土壤的影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表层的含水量逐渐降低,土壤容重逐渐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牲畜反复践踏压实土壤表面,造成土壤非毛管孔隙的减少,透气性、渗透性和蓄水能力都受到不良的影响。由于春季降水少,土壤含水量本来较低,而春季是植物返青和快速生长时节,抗逆能力弱,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来恢复和维持其生长发育,而过度放牧造成了该区土壤水分严重丧失,对植物生长造成了最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春季控制放牧强度和频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加之地表植被被破坏,植被的高度和盖度降低,地表裸露面积增大,土壤水分蒸发量加大,溶于地下水的可溶性盐类随着毛管水上升、迁移而累积于土壤表面,造成土壤pH值增加,盐碱化程度增大。长期下去,造成盐碱土发育。

  (3)过度放牧的其他影响。过度放牧使植被遭到破坏,表土失去了植被的保护,裸露的地表温度升高,地表水分蒸发加快,再加之地面降水入渗减少,最终导致土地沙漠化。有些地区土壤表层的砂粒含量甚至增至77.8%,黏粒含量减少到2.1%,导致该区沙尘暴频繁发生,给阿克陶县的生态环境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草地的反射率与地表植被盖度有关,植被盖度降低,下垫面反射率增大,可能导致整个区域降水的减少和干旱程度的加重,甚至大范围的荒漠化。

  2.防治过度放牧的建议

  (1)应当对草原土层盐碱含量、植被盖度、深部土层含水量与地面大气湿度与含尘量进行长期监测,并依此为依据制订科学合理的牧业发展计划和管理措施,这对于牧业的长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非常必要的。

  (2)为了草原地区的持续发展,应当建立合理的草原利用制度,主要包括放牧时间、放牧季节和放牧次数要适当,饮水点分布要合理,草地放牧利用要均匀,因地制宜地采取划区轮牧等措施。

  (3)为保持合适的放牧强度,必须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牧民认识到过度放牧对草地畜牧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自觉减少牲畜饲养数量,同时也可以运用一定的法律手段进行控制,尤其在春季要严格控制草原的放牧强度。

  五、阿克陶县林业环境现状调查

  (一)阿克陶县林业发展现状

  阿克陶县土地面积3626.4万亩,拥有林地面积97.88万亩,其中公益林面积57万亩,森林覆盖率2.6%,总体生态环境较差。自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0.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2万亩,荒山荒地造林7.7万亩。

  阿克陶县城市防护林工程建设2235亩,分为城市外围生态防护林和公共绿地两部分,其中城市外围生态防护林面积951.5亩,分为北、南、西及东北部湿地防护林四段;城市公共绿地建设面积1283.5亩,共有公共绿地20块,分布于城市的各绿化节点。但仍有48.8%(可绿化面积4365.4亩)的需绿化面积尚要尽快实施。

  村庄总面积38935.7亩,可绿化面积18767亩。已绿化面积10424.7亩,占村庄总面积的26.8%,占村庄可绿化面积的55.5%。绿化率较高,村庄生态环境较好,但尚有近一半的绿化面积有待实施。

  阿克陶县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总可绿化面积为7562.2亩。其中国道314线绿化面积4107亩,占可绿化面积的54.32%;省道214绿化面积为1457.3亩,占可绿化面积的19.27%;铁路的绿化面积为1997亩,占可绿化面积的26.41%。截至目前已完成3987亩,占比52.7%,尚有近一半未完成绿化。

  阿克陶县农村防护林建设总需求为115068.5亩,其中,生态经济型防护林91908.4亩,更新农田牧场防护林20071.6亩,建设道路防护林面积3088.5亩(其中,新建道路防护林2152.95亩,更新935.55亩);截至目前已完成56823亩,尚有50.6%未完成绿化。

  林果业在耕地上的发展面积为179810亩,在荒地的发展面积为30771.2亩,全县农业人口16.5万人,耕地面积4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73亩,截至2013年林果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42%,人均林果种植面积1.28亩。全县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达210581.2亩,其中:杏种植面积111767亩,核桃种植面积63256.6亩,红枣种植面积28445亩,桃子种植面积5997.6亩,葡萄种植面积300亩,其他815亩。

  另外,阿克陶县共有零星分布的本土古树名木736株,11种,分布于阿克陶县11个乡镇场,主要以杏树、柳树、杨树和沙枣树居多,其中银白杨11株,占总株数的1.5%;榆树1株,占总株数的0.1%;柳树229株,占总株数的31.1%;柏树1株,占总株数的0.1%;核桃树2株,占总株数的0.3%;胡杨树20株,占总株数的2.7%;桑树16株,占总株数的2.2%;沙枣35株,占总株数的4.8%;松树1株,占总株数的0.1%;杏树350株,占总株数的47.6%;杨树70株,占总株数的9.5%。

  (二)县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阿克陶县气候恶劣,属于干旱地区,风沙等自然灾害严重,人均耕地面积较少,造林对水的需求量较大,水源短缺,造林成本高,导致造林成活率较低,需要加快植树造林绿化步伐,扩大绿洲面积,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

  对现有果园管理粗放,重造轻管现象仍较突出,低产果园较多。一些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不强,林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果品销售比较薄弱,商品率低,品牌意识不强,果品加工能力比较薄弱。无固定干鲜果品交易市场,流通能力受阻,储藏深加工能力还很薄弱等。

  六、阿克陶县工业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一)阿克陶县矿产资源开发

  由于地处西昆仑与帕米尔高原结合部,世界三大成矿带之一的“特提斯”成矿带通过阿克陶县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使阿克陶县矿产资源呈现种类多、储量大的特点。现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种30余种,大中型以上的矿床11处。阿克陶县矿产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是围绕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建材加工、能源、加工制造“五大产业”,实现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加速将阿克陶县建成自治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特色非金属矿产的生产和精细深加工基地,国家西部矿业重镇。

  1.阿克陶县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进入21世纪以后,阿克陶县的基础地质研究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有大量的市场资金涌入阿克陶县进行“风险地质勘查”,获取了众多的找矿信息。截至2011年底,全县登记备案的探矿权企业291家,采矿权企业51家。实际投入勘查资金约2.8亿元,其中超过最低投入20%的矿权共计109个,41个工作程度达到详查,并以铁、铜、铅、锌矿种为主,进一步反映阿克陶县有色金属与黑色金属矿产近期内有望实现找矿大突破。

  阿克陶县“十二五”矿业发展目标是着力建设矿业开发“四大基地”。积极支持亚星和赣新等企业对铁矿进行深加工,加快建成钢铁原料生产基地;加快推进桂新、广新、新能等企业对铅、锌、铜进行深加工,推动科邦10万吨锰合金生产线尽快建成投产,加快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加大对库斯拉甫、霍峡尔、赛斯特克产煤区的勘探和整合开发力度,重点支持宇华、众合、霍峡尔等煤矿企业,加快建成煤炭生产基地;加大对现有建材企业的技术改造,重点支持昆仑建材、新森水泥等企业扩大规模,力争到2015年,形成年加工花岗岩石材100万平方米、水泥200万吨,加快建成建材生产基地;通过加快铅、锌、铁、铜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步伐,尽快形成一批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冶炼、加工的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矿业企业规模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阿克陶县目前除亚星矿业、赣新矿业、桂新矿业等几家矿山企业规模较大外,其他都是小型矿山企业,开采设备和采掘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矿山资源经营方式粗放,采富弃贫、采浅弃深、采易弃难现象严重,存在大矿小开,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工艺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相比国内外采选冶工艺设备的高效智能化、机械化和节能化,阿克陶县大部分矿山企业技术水平总体较为落后,绝大多数仍是劳动密集型的小型矿山,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差,矿物深度加工和尾矿综合利用不够,造成大量共、伴生矿未能被充分利用,尾矿大多数用来修库储存,或被直接废弃,由于缺少精加工企业,矿业发展基本处于销售矿物原料或半成品的矿业经济初级阶段。

  (3)矿山生态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问题突出。目前,阿克陶县还未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体系,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导致“三废”达标排放率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低,土地复垦率低,不合理的砂石、黏土开采,不仅破坏了自然地貌景观,而且导致风沙增多,污染了空气和水源。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尚未全面进行,预报预警系统尚未全面建立。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掠夺性开发

  (1)要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根据县自然环境特点,分类制定矿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标准,严格执行恢复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完善治理补偿机制。

  (2)要坚守节能减排底线,现有矿山企业必须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等义务,矿业企业都是耗能大户,要带头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技术改造,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推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3)要开展“绿色矿业示范区”试点,建立打造“绿水矿山”。在重点风景区、生态保护区要实行新建采矿企业准入制度,严格审查矿山建设规模、矿山开采设计和生态保护条件。

  (二)阿克陶县江西工业园区建设

  1.阿克陶县江西工业园概况

  阿克陶县结合丰富密集的矿产资源优势,在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的奥依塔克镇(314国道旁)建立了阿克陶县江西工业园区。该园区距离喀什80千米。园区前期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中期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计划到2025年园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形成“三区、四轴、两环、一中心”的总体规划,划分为四大功能区:金属冶炼加工区、建材加工区、高新材料加工产业区和仓储物流区及综合服务管理,逐步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高效的现代工业园区。通过详细规划,将阿克陶县江西工业园、城北工业园、葱岭黑色金属采选产业园通过扩园升级,纳入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管理范围,形成“一园三区”的发展格局。该园区功能定位为以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采选冶炼相关产业以及下游产品为主,近期建成集资源开采、深加工的矿产资源开发、建材加工基地,远期建成拥有先进的金属与非金属加工业、高新材料和能源加工产业的南疆重要的进口矿产资源、石油资源加工基地。

  2.阿克陶县江西工业园发展现状

  目前,已入驻园区企业9家,已生产的企业3家,试生产的企业1家,正在建设的有3家,办理手续的有2家。分别为:①阿克陶科邦锰业制造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电解锰项目),一期7.5万吨/年电解锰项目,已有3条生产线开始生产。该企业长远规划发展为30万吨的电解锰项目,成为中国新的“锰都”。②阿克陶大安冶金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钢铁精密锻件项目),目前已开始生产。③阿克陶县昆础铁矿有限责任公司(120万吨/年原矿、60万吨/年铁精粉、30万吨/年球团项目),30万吨生产线开始试生产。④阿克陶县长益矿业有限责任公司(500吨/日精选项目),该项目正在建设中。⑤克州昆仑石业有限责任公司(3万立方/年原材料、90万平方米/年成品石材项目),已开始试生产。⑥阿克陶县湘赣锰业有限责任公司(5万吨电解金属锰、10万吨硅锰合金建设项目),该项目一期1万吨电解锰项目生产尚未开工。⑦阿克陶县新森水泥有限责任公司(2500吨/日料带熟余热发电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土建及设备基础完成90%,现在处在暂缓建设阶段。⑧新疆泰瑞丰矿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5万吨/年肥料、地膜塑料),目前正做可研、环评、地界勘探等前期工作。⑨阿克陶县铠锐矿业有限公司(110万吨/年铁精粉、60万吨/年铁石粗加工项目),目前正做可研、环评、地界勘探等前期工作。

  3.园区目前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

  (1)园区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目前,园区部分企业已经生产一年余,但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尚未开工建设,导致企业生产废水无处排放,给园区地下水安全造成隐患。

  (2)园区污水处理拟设计处理工艺不当。根据园区目前设计规划,拟在园区建设综合污水处理厂,该工艺为“厌氧——好氧”等生物处理工艺,且废水最终排入周边林地,该工艺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但园区所产生废水基本为无机酸碱废水、含重金属废水,水量大,有机成分少,不利于细菌的生长,经处理尾水进入周边林地后最终渗入地下水,对地下水安全产生巨大隐患。

  (3)园区环境保护手续不齐全。目前部分入驻企业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已开工建设,是否适合环境保护要求未能得到认证。部分企业未进行环境保护验收竟已经开工生产,环保处理设施及其处理效果不知能否达到预期要求。更有部分企业擅自改变生产工艺,改变污染治理设施,造成所产生污染物及其治理效果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严重偏差。

  (4)周边群众关于园区企业环境保护投诉案件时有发生。

  七、阿克陶县生态环境保护结论

  (一)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各县直部门联合行动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县委领导,县政府负责,县人大政协监督,县环境保护局统一监管,县农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城乡建设局、县水利局等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和各行业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范、流域水污染防治等纳入各个县直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落实问责和责任追究制。

  (二)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督检查,完善环境保护执法监督机制

  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提高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对制度执行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行为,坚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制度执行监督有法可依。

  (三)加强环境保护队伍执法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江西省环境保护系统先进环境监察执法技术优势,加强县环保局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思想、政治、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加大环保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全面提升全区环保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加强监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管服务水平。

  (四)建立县环境监测站

  抓住江西省对口支援阿克陶县这一机遇,加大投入,加强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目前,阿克陶县尚无环境监测站,对县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等环境状况不能进行监测,对企业废气、废水以及固废等亦无监测能力,对是否达标排放无科学依据,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更是缺乏应急监测能力。

  (五)鼓励公众参与,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鼓励公众参与,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注重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努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不仅要加强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县直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还要提高排污单位,尤其是单位领导和个体以及执法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做到人人都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完善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六)招商引资提高门槛,严格环保标准,严把环境准入关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阿克陶县矿产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招商引资中,要严把投资商的资格与实力关头,从源头上避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采取一系列工作措施,加以落实。首先做好招商项目的规划,要用高科技、高新技术、高新产品推动资源优势转化,能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和最大限度的利用,作为对资源开发的门槛。其次以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招商引资的门槛,以此确保资源最有效转化、最优化配置,实现最大经济利益。最后把建立招商引资目录导引机制作为一道门槛,坚决避免低速低效、高耗能源,甚至掠夺式、危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垃圾”行业从发达区域转移、渗透进来。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