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媒体关注研究现状概述

  郑湘萍

  摘要:近年学术界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关于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媒体关注研究:一是关于大学生传统媒体形象的研究,二是关于大学生网络形象的研究,三是关于大学生形象塑造与德育关系的研究。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媒体关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深化当代大学生媒体形象研究的同时,为构建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形象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与借鉴。开展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媒体关注研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突出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的现实语境,二是要总结新闻媒体报道中的当代大学生整体形象,三是应展开媒体使命与当代大学生形象建构的关系研究,四是应深化大学生自身素养及其媒体形象塑造研究,五是应关注高校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媒体形象塑造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媒体形象;媒体关注

  关于媒介形象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传播学界。沃尔特李普曼于1921年提出“拟态环境”这一概念,认为人们接触的社会并不是所生活的客观世界,在现实环境与客观环境之间嵌入了一个虚拟环境,这个环境由媒介造成。媒介是沟通公众与外界的桥梁,媒体报道是人们了解事物形象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形象问题,不过他们尚未直接论及大学生形象的媒体呈现问题,而是从实证角度探讨大学生在媒体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戴利,2007),考察不同国家或地区大学生形象的差异(麦克莱,2006),以及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琼,2009)。

  国内学术界对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媒体关注研究始于21世纪初,近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大学生传统媒体形象的研究

  研究者主要从大学生整体形象的媒体关注、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80后”和“90后”大学生媒体形象三方面展开。

  第一,在大学生整体形象的媒体关注方面,主要以侯迎忠、罗利娜(2010),张成良、高家林、李静(2008),董金权、姚成(2012)等研究者为代表。侯迎忠、罗利娜等以《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传统主流报纸有关大学生的报道为例,发现主流媒体有关大学生的报道以正面或中立报道为主,较多关注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就业/创业、生活点滴、需求与救济、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当前媒体把大学生的形象塑造为两个极端:一方面,媒体过度炒作负面新闻,大学生形象被媒体“妖魔化”,这在都市报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中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媒体在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典型”宣传的时候,把宣传对象无限拔高,大学生形象被媒体“神化”,这在党报等“喉舌”类宣传性媒体中表现比较突出。董金权、姚成采取内容分析法,将2000年1月至2011年5月以来关于“大学生”的3651条新闻报道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认为新闻媒体对大学生的形象建构显露出较为明显的歧视和偏见,即在形象建构上妖魔化大学生、在符号重组上娱乐化大学生、在话语规制上边缘化大学生,这三个方面相互强化。在目前国内研究中,大学生媒体形象被妖魔化已得到诸多研究者的认同。

  第二,在女大学生媒体形象的研究方面,主要以舒环(2011),郭金金(2011),张志刚、汪蓓蓓(2013)等人为代表。舒环和郭金金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发现主流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关注度很高,比较客观地呈现了女大学生形象,注重树立典型,以正面宣传为主。马兵则从男性霸权与女性主义的视角研究女大学生形象的媒体呈现,认为在男性霸权的传统文化下,女大学生群体媒介话语权缺失,因与男性霸权的某些欲望相关,发生在女大学生身边的个别事件被媒体话语权操纵,肆意渲染,歪曲报道,这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女大学生的偏见和“刻板成见”。张志刚、汪蓓蓓在审视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新浪网2011全年度涉及女大学生的新闻报道后发现,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占绝对优势,女大学生的形象被“污名化”“边缘化”“浅薄化”“模式化”。女大学生成为被消费与被凝视的性别文化载体,大众传媒肆意对女性文本进行男性化篡改,被异化的女大学生媒介形象背后实质上隐藏着男性目光,被男性窥视的女大学生群体在强悍的媒体宣传攻势和受众畸形的审美目光中逐渐迷失自我。他们针对女大学生重拾性别话语的权力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即学校适当增加女性主义教育的内容,媒体工作者应以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筛选媒介内容,女性媒介应避免娱乐化、低俗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民众则应逐步增强媒介素养。

  第三,在“80后”和“90后”大学生媒体形象研究方面,以黄爱(2009),栗蕊蕊、崔海英、王海建(2010)等为代表。黄爱运用内容分析法,认为《中国青年报》比较客观地报道“80后”,呈现的“80后”形象以正面和中性形象为主。在栗蕊蕊等人(2010)看来,大众传媒对“90后”大学生的报道反映了媒体的框架构建,为“90后”大学生贴上了各种标签,影响人们对“90后”大学生社会形象的定位。

  二是关于大学生网络形象的研究,具体分为大学生整体形象的网络呈现研究和女大学生网络形象研究

  第一,在大学生整体形象的网络呈现研究方面,董金权、姚成(2012)利用新浪网的新闻搜索引擎进行系统抽样并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形象建构过程中,显露出较为明显的传媒歧视,即形象建构上的妖魔化,符号重组上的娱乐化以及话语规制上的边缘化。廖晓玲、杨直凡(2010)认为,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体力量,十分活跃也引人注目。他们的网络语言和网络行为在表现出热情率真、自由张扬、开放包容等与互联网相适应的个性特征和网络形象的同时,也表现出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求新有余而求真不足、张扬有余而内敛自律不足等现象和问题。为了促进大学生网络形象的健康有序和理性发展,针对大学生网络形象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应追求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的协调一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统一;同时,要从鲜明的个性特征、复杂的系统结构、严密的运行机制和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四个方面来对大学生网络形象进行定位和塑造。

  第二,在女大学生网络形象研究方面,蒋忠波(2008)选取搜狐、网易、新浪、Tom四个较有影响的商业门户网站进行内容分析,从所获取的样本来看,网络媒体虽然对女大学生的正面行为做了一些报道,但大量负面报道削弱甚至抵消了正面报道的效果,因此,“负面行为者”成为当代女大学生的群体形象;网络媒体虽然对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做了较多关注,表达了对女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但它们又较明显地将女大学生的身体与情感作为提升网站点击率的工具,从而削弱了对女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董天策、罗小玲(2011)等人认为,女大学生的网络形象的扭曲与报道框架有关。网络媒体对女大学生真实形象虽然有部分还原,但这种还原程度是短暂的并且具有针对性。媒体要真实还原女大学生的群体面貌,除了主动承担媒体社会责任外,必须从议题选择和平衡正负形象的报道比重上对原有报道模式进行调整,从根本上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客观反映女大学生形象的新闻框架。

  三是关于大学生形象塑造与德育关系的研究

  濮志峰(2011)在论及大学生良好形象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的形象塑造可以从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身心素质、言谈举止、容貌精神六个方面来进行。赵伟光(2011)指出,当代大学生群体形象的再塑造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程,也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学校要调查当代大学生的现状,了解他们在个别问题认识上的误区,明确大学生群体形象再塑造的思路;要以培养业务上过硬、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为宗旨,加强学风、校风建设;要以提高学生修养和素质为目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行为养成教育和培养公德意识为内容,加强学生管理,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张华玲(2000)认为,塑造大学生健康形象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涉及教学、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它需要全体干部、教师、职工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需要通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来逐步实现。栗蕊蕊、崔海英、王海建(2010)指出,教育者应分清“90后”大学生媒体形象中的主流和支流;理性、客观地看待“90后”大学生形象,不能囿于媒体框架和既定视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针对“90后”的新特点、新情况,不断探索符合他们实际的教育规律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从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视角对大学生媒体形象进行研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多现象描述,少深度分析。目前,关于大学生媒体形象的诸多研究还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这些研究缺乏对大学生媒体形象的深度思考,未能解答现象背后的诸多问题,譬如大学生媒体形象被妖魔化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是什么?重塑大学生媒体形象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简单的现象描述无法深入问题的实质。二是多个例研究,少比较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媒体形象的研究大多是孤立的,几乎没有比较研究。学术界可以将不同国家或不同城市或不同媒体之间进行比较,并深入挖掘导致其差异的真正原因。三是国内关于大学生媒体形象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新闻学与传播学,几乎没有涉足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事实上,大学生的媒体形象既与新闻媒体紧密相关,又与社会的文化背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大学生媒体形象,需要从新闻学、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学等学科视角出发,进行跨学科研究。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