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吴末帝

  一、本帝的根基

  末帝-姓孙名皓,公元242~283年。享年42岁。在位十六年(公元265~280年)。国号承吴;国都建业(武昌一年),年号:改元者八,即:元兴一年;甘露一年;宝鼎三年;建衡三年;凤凰二年;天册一年;天玺一年;天纪四年。

  太皇太后:无。

  太上皇:无。

  皇太后:尊母何氏(先帝后朱氏被夺玺绶)。

  皇后:腾氏。

  皇妃:张氏、小张氏。

  皇太子:未立。

  皇子:不载名。

  皇女:无。

  谥号:无。

  庙号:无。

  墓寝:不载。

  二、任前简历

  孙皓字元宗,又名彭祖字皓宗,是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魏景帝永安二年(260)18岁封为乌程侯,少时随父在封地生活。永安6年(264)先帝崩,由朝廷派使迎入京城嗣帝位。时年23岁;可独立执政。

  三、嗣位背景

  景帝永安6年(264)崩,弥留时已不能言,乃手握丞相濮阳兴手,使太子孙覃出拜,算是托孤遗命。事后濮阳兴与左将军张布商议说:“蜀国已经灭亡了,势必危及东吴。太子覃年尚幼弱恐难保国,不如迎立乌程侯皓料为得计。”张布也赞成,遂入白朱太后,朱太后说:由丞相裁决便是,于是,便派人迎入嗣位。当然还有右丞相万彧,曾为乌程令与皓相善,因此在濮阳兴和张布跟前也说了好多关于孙皓的好话,在他的极力推荐之下,才促成了这样做。

  四、任期要闻与轶事

  1、朝廷上下

  庸主必然露本性

  迎继嗣位,一切依章办理。谁知他将群臣送给先帝、朱后的太后印夺回,但号朱氏为景皇后,号自生母为皇太后,谥父和为文皇帝,封休子覃为豫章王。勒令就国。封腾后父牧为高密侯拜卫将军。末帝孙皓在任乌程侯期间的确是个贤吏,当地人民称赞甚美。今得嗣位皇帝,他感到格外荣幸。因此他对朝中的大臣恭敬爱戴,对下级官吏也是关怀体贴,对人民群众更是关心备至,做了几件像样的事。第一、他下了诏书开放粮食救济穷人;第二、宫廷内多余的宫女放出去让她们婚配给没有妻子的人;第三、连养在御花园里的鸟畜都放归山林,表示自己作为一个君主不应有特别的玩乐。当时举国上下,人们都称赞他是个有道明君。

  万没有想到时间不久,他就觉得站稳了脚根,便一下子就露出暴君的本性来了。荒淫暴虐不顾一切了,他搜罗进来的美人要比放出去的宫女多得多,整日里与美人们纠缠不息,不理朝政,单顾倾人压人。这时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很后悔立了这么一个国君,他们背地里叹着气。不知道怎么传到了孙皓的耳朵里,他就趁着这两位大臣上朝的时候叫卫士把他们拿住,定个罪名发配到广州去,半路上指使人把他们杀了。散骑常侍王番,不愿意委屈求全地奉承孙皓。孙皓发了脾气吆喝一声,就把他砍了。这还不够,他还叫左右亲随,把王番的脑袋报着玩。既而,又逼死了朱太后及朱后生的两个儿子,残忍如此,惹起了许多人的痛恨。是年改元宝鼎元年,大赦天下,以陆凯为左丞相、常待万或为右丞相。

  这会儿丁忠唆使他去打弋阳,他心里头真想去干一下子。好在镇西大将军陆凯(陆逊子)反对出兵,他说:“北方新近兼并了巴蜀,司马炎已以晋代魏。派使者跟我们来往,这可并不是怕我们,而是诚心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现在敌人势力强大,我们想碰碰这运气偷袭一下,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吴主孙皓总算听了他的劝告没出兵,可打这儿起跟晋断绝外交,从此又增添了晋对吴的仇视。

  吴主又要把都迁到武昌去,奢侈无变。一切生活的享受得由扬州的老百姓供应,别说供应物资逼得老百姓难过日子,就是把这些东西尤其是粮食,要从下游往上游运送,路又远也够受了。陆凯又上了个奏章劝孙皓照顾人民,减轻徭役。他又说:“汉室失势,天下三分,现在曹刘两家又是因为失去了民心才给晋兼并了,这些事情明摆着,请陛下考虑,考虑!现在已经楚歌四起,他们说:宁喝建业水不吃武昌鱼;宁回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现在国家没有一年的积累,人心惶惶,愿陛下挑选廉洁的百官远离小人,这样上天喜欢,人民归附国家就可以安宁了。

  吴主听后大不高兴,可是他碰到的实际困难,比如东西迟迟运不上来是事实。因而才又在那年年底把都城又迁回到了建业。

  第二年(268)元月以右御史大夫丁固为司徒,右御史大夫孟仁为司空。吴主孙皓又大兴土木,起造一座五百丈见方的昭明宫,令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都得上山去监督民夫砍树,他还起造一座很大的花园,里面有土山、石山、亭子、楼阁、看台等画栋雕梁精致到了极点。这笔费用得拿亿万来算。陆凯也屡次劝他,可他不听,还想杀死陆凯。因为陆凯名望大,才没有下手。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十一月左丞相法凯卒。至凤凰二年,右丞相万或被遣,司徒丁固卒三年太尉范慎卒。

  吴主孙皓有个心爱的妃子,她派恶奴上街,看见有什么她喜欢的东西,拿手一指就得献上来。街市上开铺子的,瞧见宫里派来的恶奴,就像见了老虎一样地怕他们。有个硬勃子的大官,叫做陈声,他做了司市中郎将(管理市里政刑治教的)平时他还得到吴主的宠用,他按照法令把一个恶奴办了罪,这可闯了大祸了,那个妃子在东吴主跟前撒娇地哭诉着吴主就借个因头,把陈声的脑袋用烧红了的锯锯下来。还叫别人把那颗人头当作球踢着玩。有时候他用车马把人撕成碎片,有时候他跟大臣们喝酒,喝醉了叫左右提出别人的过失,过失大的就砍头,过失小的就抱眼睦,剥脸皮。有一位大臣中风不能言语,说他是装假,就用火放到头上烧他,一直把他烧死了。

  大臣们对孙皓的行为,有的恨,有的替他着急,怕他这样下去,怎能保得住社稷。有个中书令叫做贺邵的曾经在奏章上引《左传》的话向他说过:国家兴盛起来把老百姓看作儿子。国家就快要亡了,就把老百姓看作粪土和草芥。可是孙皓老是不在乎。天玺元年〈276〉任董朝为司徒。到3天纪三年〈279〉夏,以军师张悌为丞相;都督何值为司徒,执金吾滕为司空。新上任的“三公”的心里并不感到荣耀,相反看到主上这个样子更是着急得很,经常劝戒,可是那孙皓总是不听。

  公元275年也就是末帝天册元年,吴大司马陆抗,害病死了。他在害病的时候,上书给吴主孙皓说:“要注意西边的防守,西陵、建平,是守卫我国最为重要的两座城!位置在上游,敌人要是发动战船顺流而下,真是像闪电和流星一样的快,要靠别的地方发兵去救就来不及了。这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不是其他边境上的一些小冲突可以比拟的,请陛下千万不可大意!”吴主孙皓并没有听从陆抗的话,加施防守。

  2、讨伐内外

  三分为一统

  早在公元272(晋泰始八年),将军羊祜镇守着襄阳,就曾向朝廷多次提出伐吴。并在军力摆布和物资准备方面屡屡推促晋主加速办理。羊祜认为现在有了巴蜀,进攻东吴应当利用上游的地理优势,从巴东顺流而下。打西陵开始,他就秘密上了奏章,建议把王睿留在益州,叫他负责督造战船训练水兵,晋武帝同意了。仍旧让他做着益州刺史,再上一个龙骧将军的头衔,统领益州和梁州的军务。王睿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建造战船的工作。

  公元276年也就是末帝天册二年,改为天玺元年镇南大将军羊祜上书,请晋武帝征发东吴,他说:“先帝(昭)平定巴蜀的时候,天下人都以为东吴也一定可以同时平定下来。可是到了今天已经十三年了,江淮地势的险要比不上剑阁。当年进军蜀地。孙皓的暴虐过于刘禅,吴人遭受的痛苦比巴蜀人受到的痛苦更大。我们大晋的兵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不在这个时候去平定四海统一中原,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晋武帝倒也赞同羊祜的话,可是朝廷中多数大臣商量下来都顾到北方,对南方的事不大感兴趣。他们为了秦州和凉州的担心,不愿意打到江南去。羊祜很着急又上了个奏章说:“等到打下江南,北方自然平了。”可是大多数大臣还是认为要先打北方,于是伐吴又只好停了下来。

  到了第二年羊祜病死了,一直拖到279即吴末帝天纪三年,才又激起了老将军益州刺史王睿的气愤,他上个奏章说:“孙皓荒淫残暴,应该立即发兵去征伐。一旦孙皓死了,东吴另立一个新主,开明的话,敌人就会强大起来,再说臣在这儿造船也已经七年了,造好了船一直没用,有的都坏掉了要修理。臣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还能活多少年呐?孙皓要是死了,臣要是死了,船要是都坏了,这三桩事只要发生一桩,征伐东吴的事那就难办了。”请陛下千万别失了机会!

  晋武帝看了王睿的奏章,又打算征发东吴了。并得到了王睿,王浑,何攀,杜预,张华等一致赞同。公元279年十一月晋下令派镇军将军司马仙、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戌、军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睿、巴东将军唐彬等七路大军共二十多万兵马,同时分头向东吴进攻。并由一向反对羊祜,反对征伐东吴的皇上的亲家贾充,担任大都督总指挥。当然他开始有点不同意去,还是皇上逼着他去的。

  公元280年正月即东吴末帝天纪四年了。镇南大将军打中路,向江陵进兵,安东将军打东路向横江进兵,两路兵马打到那里就胜到那里。二月,龙骧将军王睿和边东监军唐彬率水兵打西路向秭归进兵。这一路困难重重,开头几天连船都不能通。原来吴人按照建平太守吾彦的计划,在大江险要的地段布置了铁链,铁锁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子按在水面上,好象无数的兵刀,暗礁,王睿的船没法过去,这此情况终于给王睿摸清了,他知道了要进兵必须把水底下的铁锥子打扫干净。

  晋兵采用木筏子打先锋,上面托些草人经过木桩便沾粘上了。后面跟着烧链队,这一队的木筏子平面上铺着泥土,上面架着很大的火把,几个人抱不过有十多丈长巨大的火把,还吃足了油,一点就着。在前面开路,别说是木桩,就是铁链铁锁烧了一会儿也得断了,东吴只凭这些木桩铁链守江南,守兵可不多,还不等开大战就逃散了,就这样扫除了水底下的和江面上的阻碍物,大队的战船就顺水而下了。

  不几天王睿这一路水兵,打下了丹阳,西陵、荆门、夷道,江乡就与进攻进陵的杜预的大军会师了。原来杜预派部将周旨,带着八百多名勇士穿上吴兵的军服,连夜渡江埋伏在乐乡城外。他们还在巴山虚张旗帜,放火烧山。东吴都督孙歆不敢对付只好退回,周旨他们八百人趁着乱势跟着逃兵进了城,他们一直冲到内帐去见东吴都督孙歆。孙歆还以为是自己人,结果乖乖的当了浮虏很快接收了东乡。王睿又在水上打败了东吴的水军都督陆景。杜预又打下了江陵,真是势如破竹,至此,沅水湘水以南零陵、桂阳、衡阳,直到广州所有郡县都风一般地投降了。

  王睿唐彬又增加些兵马向夏口进军。那边进攻夏口的平南将军胡奋也已打下了公安,跟建威将军王戌会在一起,王睿又跟他们会师。这样王睿,胡奋,王戌三路兵马一同打下夏口,武昌,把吴兵顺流赶去,一路的郡县望风投降,大军的矛头一直指向建业了。

  吴主孙皓发慌了,他派丞相张悌,率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发兵三万渡江迎敌。这三万人是东吴的精兵,三月渡江,开初打了一次胜仗,后来晋军集中起来,吴兵就大败,张悌阵亡,孙震、沈莹、诸葛靓他们死在乱军之中,这时建业人心慌乱。

  王睿的队伍远在武昌也打过来了,吴主孙皓派游击将军张象,带领一万水军去抵抗。张象,一看满江都是王睿的战船,白天旗子遮住了太阳,晚上灯火压倒了月亮,吓得张象就投降了。这样的话就是说:孙皓派出去的将军和一万名水军居然没交一战就投降了。派人去报告皇上。孙皓正要追问他们为什么不抵抗?忽又有几百个宫殿里的伺侯皇上的人跑上来说:“北军来了,我们的将士不肯拿刀抵抗敌人,请问陛下怎么办?”孙皓没有法子只好把不抵抗的首领岭昏给杀了。恰巧有个叫陶睿的将军来见吴主孙皓,他说有办法对付晋军,只要用大船就可以撞翻晋军的小船,孙皓一听高兴极了,马上拜他为大将把节杖交给他,让他去发号施令。

  陶睿召集了两万水兵准备了几百只大船,命令下来明天就出发。原来这位大将是看的七八年前的老皇历,以前的情况是这样,可现在不同了。晋兵用的是也全部是大船。兵士心想,跟着这样一个人去打仗,无非是去送死。于是等天黑这二万士兵逃得一干二净了,第二天这位大将也不见了。

  这时候王睿的战船离建业只有五六十里路了。王浑还是把军队驻扎在江北,琅琊王司马伷他们也到了涂唐。孙皓急得不得了,有中书令胡冲等几个大臣跟他说:“不如学安乐公刘禅呢!”孙皓点了点头,并打发使者分头向王浑,王睿,司马伷三个将军请求投降,还把玺绶送给了司马伷。

  王睿率领的八万大军,长江一百里接连不断都是战船,在老将军的带领下,在动番似的战鼓声中开进了石头城,城头上飘扬着无数的白旗,真所谓一片降旗出石头,王睿指挥军士安了营。吴主孙皓叫人扛着一副棺材自己露出上身反绑着两手领着一批大臣到军门来领罪。王睿亲自给孙皓松了绑叫他换上衣帽,吩付左右把棺材烧了。然后请东吴君臣到军中相见。

  孙皓双手捧上东吴的图籍。王睿收下了。上面记着有州四个,就是荆,扬,交,广州。郡43个,县313个,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人口230万,官吏3万2千,士兵23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船五千多艘,后宫妇女有五千多人;东吴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传了四个君主至今280年共51年。亡国。

  晋将司马伷派使者送孙皓和他的家小,还有那颗皇玉到了洛阳。孙皓带着儿子身上持着泥土又绑着上身到了东门,不敢进去,晋武帝派个大臣给孙皓松了绑,赐了衣服叫他三天以后才来见皇上。

  到了第三天晋武帝召侍大臣及公卿大臣的子弟辈都参加。只见孙皓上殿趴在晋武帝前磕头晋武帝请他起来给他一个座位,对他说:“这个座位我已经给你准备很久了!”孙皓这时只好心里边说:“我在南方也给你准备了个座位。”现在孙皓投降了,只好座在晋武帝为他准备的座位上,但他心里又想这个座位莫非是刘禅座过了的吧?刘禅于271年就死了,不知道我还能活多久呢?这时还有晋大臣责备他说:“听说你在南方挖人眼睛。剥人脸皮,这算什么刑法啊?”孙皓一看,原来是那个刺死魏曹髦的元凶叫做贾充。他也落得来发泄一下气了,便回答贾充说:“做臣下的谋害皇上用这种刑法,还有不忠不孝;背叛主人的用这种刑法。”说得贾充红着脸想打孙皓又不敢,还是晋武帝连忙把话岔开,总算让贾充下台。

  过了一个时候王浑,王睿,杜预,司马伷他们先后班师回到洛阳,晋武帝大封灭吴的功臣。从此三分天下一统归晋。

  五、国体构建及主要对民政策

  与先帝不变

  六、重要文化科技成果

  无。

  七、略评本帝

  本帝孙皓新执政时,显得谦虚谨慎,对大臣们尊重、崇敬,对工作认真负责,群臣赞不绝口。谁知好景不长,他一反常态,从一个明君突然变成了个昏君。是他想错了:他把权力看成是私人的产物。他认为自己说话很灵,为所欲为,没有谁敢作怪,便妄法放肆,导致发展到宠及奸臣排斥忠良,尤其滥杀无辜,视国事如儿戏,视人命如草芥,个人生活,则荒淫无度,整日里沉于酒宴,思怀声色犬马,不恤政事。然而这一变,便葬送了大好河山,毁灭了亲族家小,落得个趴地去磕头,缚手受降声誉扫地,遗臭万年的下场。故世人认为东吴的灭亡,完全由庸主孙皓负责。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