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哀帝

  一、本帝的根基

  哀帝--姓刘名欣,公元前26~前1年,享年二十六岁,在位六年。〈前6~前1〉国号承汉,国都长安。年号,改元者二,即建平四年,元寿二年。

  太皇太后:尊原皇太后王氏。

  太上皇:无。

  皇太后:尊原皇后赵氏。

  皇后:立傅氏。

  皇妃:董氏。

  皇太子:刘衍(继子卫氏生)。

  皇子:无。

  皇女:无。

  谥号:孝哀皇帝。

  庙号:无。

  墓寝:延陵。

  二、任前简历

  刘欣是定陶王刘康的嗣子。康中年病殁。正妻无出,惟妾丁姬生子名欣。由祖母傅昭仪抚养长大,得袭父爵。于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春入都被成帝看中。次年即绥和元年(前8)正式作为成帝的继子而立为皇太子。请师丹为太子太傅即老师,授教于京城,绥和二年成帝崩,入宫嗣位。

  三、嗣位背景

  第一、成帝无子。必然要向宗室支亲中寻嗣。

  第二、刘欣是成帝父亲元帝的长孙。是成帝的亲侄子。宗室中虽有亲侄也还有亲弟,但是叔传侄更符合情理。有高于“兄终弟及”的祖祚理念。

  第三、刘欣较成帝弟刘兴要聪明伶俐。且一表人才适合承统。有治国的势派和风度。

  第四、刘欣较年轻,且又已行冠礼即已经懂事了,一旦上任将为国家长治久安。创造了权力稳定的基础。

  以理服人、朝廷上下一致拥护均无异议。当然,只是还满过了那傅昭仪耍刁行贿赂之实情也应算成立的第五因素才对。至绥和二年仲春成帝暴崩。太子刘欣嗣位是为哀帝。

  四、任期要闻与轶事

  1、朝廷上下,

  冯昭仪之死

  相隔成帝一朝,先帝即元帝立皇后王氏即王政君,拜傅氏、冯氏两爱妃为昭仪,说明三个人都是同世代人。今到了哀帝嗣位。至是成帝无嗣子只好选了定淘王刘康子即傅昭仪的孙作为继子嗣位,那傅昭仪却依仗着孙儿当上了皇帝,且老来还记起宿仇,力要除去冯昭仪。因想起当年冯昭仪挡熊一事留下的惭恨尚未曾消逝。今大权在握,一切可以如愿了。也是那冯昭仪命数该终,一不加防,被她诬成逆案,好一位著名贤妃舍生就死,遗恨千秋。

  原来中山王刘兴即冯昭仪的儿子在成帝元延四年(前9)参加成帝竞选继嗣落榜后不久就已死去。刘兴的王后就娶了其舅冯参的女儿只生下了二女却无子继承王位乃另纳卫姬得产一男,取名箕子,承袭封爵,箕子年幼丧父,并且多病。冯昭仪只此一孙当然怜爱,哀帝听到说箕子有病,特遣中部谒者张由带同医生前往诊治。来到中山冯昭仪依礼接待,那张由素来就有疯病。在中山几天了见箕子的病未见好转,张由心里感到烦躁,便引起了老病发作,胡乱地又过了几天竟命人收拾些行装匆匆回都入朝复命。哀帝问及箕子病医治情况如何?张由答没有见好。哀帝听得便恼火了,立即斥责张由说箕子的病未有转好,你为什么就跑回来了呢?那张由赶紧退出。哀帝再遣尚书责问,尚书又先责他何故速归,那张由便认为连碰了两次钉子,倒将神志吓清,好像疯病好了一大半,暗想自己病得糊涂,若拿不出理由来说明为什么速回朝廷的话定要坐罪的。再想事到其间宁我负人,不肯要人负我。乃即捏词作答:“只说中山王太后冯氏私人嘱令,巫士咒骂皇上及傅太后。事关机密所以我匆匆回报。”尚书得了此口供慌忙入宫告知。哀帝尚未着急,傅太后已怒不可遏,立即召御史丁玄入内嘱咐数语,叫他速往中山尽法究办。丁玄是共皇后丁氏的侄儿,与傅氏互相连接。因为傅昭仪的事也等于是她姑姑丁姬的事,所以奉命即往。一到中山就将宫中吏役,以及冯氏子弟拘系狱中。统共有百余人,由玄逐日提审。好几天不得头绪无从复奏。傅太后待了旬日,未见丁玄回音。故再遣中竭者史立前往审讯。史立日夜兼程驰至中山,先以丁玄接触,丁玄因不得供词未免皱着眉头对史立叹息。史立听后却暗嘲笑,他认为这般美差,是可望封侯的回报。乃丁玄如此无用。让我来占功劳,真是富贵逼人,非常侥幸。想到此处,跃跃欲试当日提齐案卷升堂审讯。一班案中人犯,换次听审,平白的如何招供,自然一起呼冤。那史立却不分青红皂白,专用严刑拷讯连毙数人尚无供词,史立也觉为难,但性急生智竟令诸人一齐退下,独将男巫刘吾提入,用了种种骗吓手段,教他推倒冯昭仪身上,供称咒诅是实。刘吾依言是供,史立得了此供词,再将冯昭仪,女弟冯习及寡弟妇君之提到堂上。硬指她与冯昭仪通谋,冯习不禁怒起开口骂史立。史立就恼火,喝令左右动刑。一介弱妇如何熬受得起当堂毙命,史立见冯习死了也觉着忙,当下命将君之返系狱中。想了多时,得出一计遂去召来医士徐遂成,与他密谈一番,嘱令承认。徐遂成是由张由带去的未曾回来,此次受了史立嘱托,便出作证人告他说:“冯习,君之对我说,武帝有病请名医修氏治好了只不过赏赐二千万。今天主上多病,今你在京叫你去医,你就使治愈也不得封侯,不如药中加毒,毒死主上,好让中山王代为皇帝,时可得封侯了”。就这样冯习死了,不会有半点追究的。故接着就换出冯昭仪面加责问,冯昭仪怎肯诬服,自然与史立对争辩,史立冷笑说:“从前挺身挡熊自甘拼死勇敢何如?今时何这般胆怯呢?”冯昭仪听了方才省悟,遂不屑与,便愤然还宫,对左右的人说:“挡熊乃前朝事且是宫中语言,史立如何知晓这定是内廷有人陷我。我知道了一死罢了。”说完当即服药自尽。

  史立将冯昭仪等咒骂主上的事列成谎词赏报上去。有司请诛冯昭仪,哀帝还觉不忍只下诏废为庶人,徒居去阳宫。那里知道冯昭仪已死!史立第二次奏报,才将前言说清。哀帝以冯昭仪自尽在未废之前,仍命用王太后礼安葬。一面召冯参入诣廷尉。冯参少年时就通《尚书》先前为黄门郎,宿卫十多年,严肃有威。此次无辜被隔,不肯受辱遂对着御史大夫叹息说:“冯参父子兄弟皆备大位身至封侯,今坐被恶名死何是惜?”说至此遂拔剑自刎。弟妇君之与习夫及子皆被诛连或自尽或被戮共死十七人。冯参女为中山王妃,免为庶人与冯氏宗族徙归故郡。

  这时有一个司隶校尉叫做孙宝的,他目睹案情冤枉,心里不平。所以向朝廷奏请复审,傅太后正在快意之时,偏孙宝硬来干涉,便恼羞成怒令哀帝下诏将孙宝系狱。还有尚书令诏林,上书力争也被贬。大司马傅喜虽是傅昭仪的从弟,却是认为情理难安,便与光禄大夫龚胜一同进谏。请将孙宝复职,哀帝乃告诉傅太后,傅太后尚不肯允,经过哀帝的再三求请勉强许可。孙宝复还原官。这个案子至此就算结束。张由有功受封关内侯,史立迁官中太仆,至哀帝崩后由孔光追劾两人过恶,才夺官充边。究竟追朔下来还是那哀帝的大过错,首先不该用精神病人张由,再就应派自己的明白人去复查,什么事都是可以明白了。

  傅昭仪逞强得跃进

  傅昭仪谋孙儿成功后,常去长信宫伺侯,每去一次都感到特别的荣耀。就是刘欣的母亲也心情十分高兴还不算,而是常在别人跟前表现得十分自豪和骄傲。因此哀帝嗣位以后,太皇太后王政君便下令傅昭仪丁姬两人十日一至未央宫,与帝相见。一方面又传旨询问丞相孔光及大司马何武,问他们定陶太后应该居住在什么地方?孔光素闻傅昭仪权略过人若得入居宫中的话,将来必会干政挟制嗣君,所以提出意见另择地筑宫。可是那何武不知道孔光的意图,他回答王太后说不如北宫居住省得劳费。太皇太后依了何武的意见,哀帝即下诏迎接定陶太后居北宫,傅昭仪即日移入,丁姬亦同进去,北宫有紫房,复道与未央宫相通。傅昭仪得日久往来。并向哀帝要求欲称尊号。并封外家亲属。哀帝刚才执政,不敢自出主张,所以游移未决。巧有高吕侯董宏知道这个消息后,认为是个好机会讨好皇上及傅昭仪,对自己必有好处,于是他上书引秦朝庄襄王故事,说庄襄王本夏氏所生,过继华阳夫人,即位以后两母并称。太后今宜据以为例,尊定陶共王后(定陶王刘康谥号“共”王。)为帝太后。哀帝得书正想下诏依议,偏大司马王莽,左将军师丹联名劾董宏。他们说皇太后名号至尊有一无二,董宏引亡秦故事,应从大不逆论罪。哀帝听了心里确实感到怏怏不乐。但又想到那王莽究竟还是太皇太后从子,故未便梗议,乃免宏为庶人。那傅昭仪可就大不相同了,当他得到消息以后,便大发擂怒,立即到了未央宫当面指责哀帝。并命令他一定要迅速为他上尊号,哀帝无奈只好偷偷地去告诉太皇太后,好在太皇太后允如所请,乃下诏尊定陶共王为共皇,定陶太后傅氏为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妃丁姬为定陶共皇后,傅太后系河内温县人早年丧父、母亲改嫁、无亲无弟,只有从弟三人。一名晏,一名喜,一名商,哀帝为定陶王时,傅太后欲亲上加亲。特娶晏女为哀帝妃,至是立晏女傅氏为后,封晏为孔云侯。又追封傅太后父为察祖侯。丁皇后父为褒德侯。丁皇后有两兄。长兄忠,已经去世。子丁满,也得受封平周侯。次兄叫丁明,方值中年,并封为安阳侯。哀帝的基本外家已经加封。只好将皇太后赵氏弟赵钦,晋封新成侯。钦兄子赵诉为成泊侯。至此,王、赵、丁、傅四家子弟,并列显爵,杂混都中。

  国丧才毕,不知那太皇太后从哪里来的兴趣,置酒未央宫,准备邀集傅太后、丁皇后等一同会宴。共叙欢忧筵席既备应该设坐位。太皇太后坐在正中,自无疑义,第二位轮着傅太后,即由内者令(官名)在正坐旁又铺东位置予备傅太后坐处,此外赵太后丁皇后等辈分较卑当然置列左右两边,位次已定。忽来了一位贵官巡视一周,便怒目直视内者令说:“上面如何设有两座”,内者令说:“正中是太皇太后,旁座是定陶太后”语音未落,便听得一声怪叫:“定陶太后乃藩妾怎得与至尊并坐,快与我拉下座来,”内者令不好再说,只好将座位移到左偏。

  原来这动怒的便是大司马王莽。他见座位改定方才出去。不一会儿,太皇太后王氏,乃赵太后,丁皇后等侯已到来就席。哀帝也挚同皇后傅氏共来侍宴。只有傅太后不至,当下差人至北宫,催请。好几次俱被拒绝,显见得傅太后为了坐位已有所闻,不肯前来赴席。太皇太后也不久等,乃令大家饮酒。但因傅太后负会不来,反累得满座不欢,饮不多时,当即散去。

  那傅太后料定酒席已散。便怒气未息,一口气跑至哀帝前,叫他指责王莽,并驱逐他出去。结果是哀帝尚未下诏,那王莽已得风声便自请辞职。当即奉诏批准,特赐黄金五百斤,安车驷马,罢令就第。公卿大夫尚称王莽持正不阿,进退以义有古大臣风。莽王已辞职,大司马如按理应推傅喜,偏傅太后嫌傅喜一贯与已工作不协调,因引进右将军师丹为大司马封高来侯。傅喜亦托病辞官缴还印绥。

  原来哀帝初政也想力除前弊。曾下诏罢乐府官,除王子乃照权制享受袭爵,及凡吏连续工作在三年满,得任子弟一人为郎。并不以德选以外,统以德荐举贤良。这政策由哀帝颁示出来朝廷上下和广大人民都很拥护。偏偏傅太后从中干政,什么称尊号植私亲闹个不停,反弄得哀帝胸无主宰。大将军汜乡侯何武遇事持正,不肯阿谀,傅太后心下不乐,密令私人寻找何武的过失。这时正好何武有后母在家,几次到接她不来。不久此事遭遇臣发觉报告傅太后,那傅太后便指使近臣奏劾,说何武事亲不笃,难胜任“三公”重任。哀帝只好令武免官,调大司马师丹任大司空。师丹曾任太子太傅教授哀帝,叫他为大司空,也与傅氏一派不合。他上任后前后奏章也有数篇,却是指责滥封丁傅,哀帝接奏非不感动,但为傅太后所压迫。惟有一侍中叫做傅迁的为傅太后从侄。人品十分奸邪,舆论很大,哀帝才罢了他的官遣归故郡。不料傅太后又出来干涉,硬要哀帝复还傅迁的官位,留任宫廷。哀帝无法只好依了。但丞相孔光与师丹又入朝面奏说:“诏书前后相反,会使天下人疑惑,无所取信,应该坚持原则。”哀帝一听却有说不出的苦衷,只好装着痴聋一般,敷衍过去。

  建平元年(前6年)朝臣多推荐傅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当时有郎中令冷褒、黄门部段犹,便借此讨好傅太后。上言共皇太后和共皇后不宜再加定陶二字,所有车马衣报皆应称皇并要为共皇立庙京师。哀帝接书将原奏发落诏令群臣集仪。群臣都随口赞成,独大司空师丹首书抗议。接着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都表示支持师丹。这样一来傅大后及傅晏、傅商等都痛恨师丹、孔光和傅喜,统想将他们捧去。并准备第一着师丹下手。不久探得师丹拟定要奏板皇上的草稿便偷了出来,将草稿为依据劾师丹对皇上不敬,傅太后迫令哀帝下诏免师丹官职削夺封侯。当时有尚书令唐林看不过去,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师丹的错很少,处罚过严重,还有其他很多人也说师丹应该恢复官位,在强大的压力面前,哀帝复赐师丹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但官不复职,特令京兆尹朱博为大司空。

  傅太后即排斥了师丹,还要排斥孔光,且因傅喜不助自己反去助人,心中越想越气,即与傅晏商量谋斥二人。傅晏便邀同朱博先后进谗,不是说孔光迂僻,就是说傅喜倾邪。建平二年(前5年)三月则策免大司马傅喜遣他就国,越月又策免丞相孔光斥为庶人。哀帝拜朱博为丞相,丁明为大司马卫将军,用少府赵玄为大司空。

  朱博感念傅氏厚恩,请上傅丁两后尊号,除去定陶二字。傅太后喜如所望。就令哀帝下诏尊共皇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居水信宫。共皇后丁氏为皇太后居中安宫于是宫中有四个太后了。可惜不久帝太后丁氏得病不到旬日便即去世。只是傅太后独揽国权自然快慰,只有那从弟傅喜始终不肯阿谀奉顺,实属可恨,想要下决心夺去他的爵邑方才出气。当下又嘱令孔乡侯傅晏找到丞相朱傅商量要他追劾傅喜夺去侯封。朱傅欣然领命,待晏去后即邀大司空赵玄请他联名劾喜。此时傅太后却又想出一法,恐弹劾傅喜反启哀帝疑心,索性将纪乡侯何武亦牵入案中。当下写好奏章送上去,内称何武傅喜前居高位,无益治道不够爵位的资格。请即免为庶人。这奏章上去,不料复诏下来,却由尚书令奉着密旨召入赵玄,彻底盘问,赵玄性尚忠厚遂将傅晏嘱朱博,傅晏强迫联名尚书复报哀帝。命立即下诏减赵玄死罪三等,削傅晏封邑四分之一。使竭者持节召朱博入掖庭狱。朱博才知大错铸成。无法求免,不如图个自尽。朱博已死,哀帝进光禄勋平当,为大司空,未几升任丞相,可惜平当又生病不久告终。乃王嘉为丞相。

  建平三年(前4)哀帝为了要加封自己的好友董贤,即先上傅太后尊号称为皇太太后,从而买动祖母欢心,到元寿元年(前2年)皇太太后傅氏却生起病来,不到旬日鸣呼哀哉!

  冤断刘云案

  建平三年(前4)王嘉为相不久。又出了一桩重案,说来又是含冤莫白,枉死多人。王嘉不便强谏只好付诸一叹罢了。先是无盐县中出了二桩怪事,一是危山上面土忽起复压草上,平坦如驰道,一是瓠山中间有大石转则起立,高九尺六寸,比原地离开一丈,阔约四尺,远近博为异闻,哗动一时。

  无盐属东平管辖,东平王刘云得知此事只疑是有神在作依靠,即备了祭具上山向石祀祷。回宫后复在宫中筑一土山,上立山像,视作神主,随时祈祷。这消息传入都中,竟有两个揣摩求合的妄人,想到用此事来升官发财,一个叫做息夫躬,系河阳人,一个叫做孙宠系长安人。息夫躬与孔乡侯傅晏同乡,素来认识,又曾读过《春秋》大义精通文墨。那孙宠便做过汝南大守,坐事免官。自从得着东平王祭石消息,那息夫躬便秘密地对孙宠说:“我们好从此封侯了”。孙宠开初还说他在发疯。后来通过息夫躬躲到偏辟处再次叙述,才开始心下佩服并表示情愿与躬同谋。那匹夫躬便稍稍地写了一份材料,托中郎右师谭,转交中常侍宋弘,代为呈入。大意是无盐地方有石自立,听说那邪臣人(指东平王刘云)天天在宫中祭祷,妄想宣帝遂得宠兴(云是宣帝子)于是想搞阴谋陷害哀帝。刘云自登天子位。这样的案词奏得上来。那哀帝却又不加调查,还谈得上去分析论证,便犹一意相信所奏是实。立即下诏废东平王刘云为庶人,徙居房陵,云妻与妻舅伍弘一并处死,有庭尉梁相急忙谏阻,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都说案情未确实。该委派公卿去调查论证,那混庸的哀帝不但不从,反说三人意为观望,不知疾恶讨贼,罪与相等,应该削职为民。至此还有谁敢说。东平王刘云接到朝旨,只好愤急自尽。云妻伍谒及妻弟伍弘徙落得身首分离,冤沉地下。可那息夫躬确实如愿以偿得了个光禄大夫的官,孙宠为南阳太守。就是宋弘、右师谭亦得升官。

  男宠董贤

  方阳人董贤,时为太子舍人,年纪不过十五六岁。宫中侍臣都说他年少无知,还不能胜任什么重要的工作。所以哀帝当时也只不过是听说过这样一个人的名字。但未尝见面。至哀帝即位董贤即随入宫中为郎官,又厮混了一两年。有一次贤去殿中传报奏文,哀帝看见还道是个美貌宫女,扮做男儿模样,当即召入殿中问明姓氏,才知就是舍人董贤。心中都想此男子岂有此种姿色,真是绝无仅有。可赛过六宫粉黛,于是面授黄门郎并把他叫来自己身旁作为左右臣。

  那董贤虽然男儿,却生成一种女性,柔声下气搔首弄姿,引得哀帝欲火中烧。居然把他引同寝室相神相亲。董贤的父亲叫做董恭,已是云中侯,即又召为霸陵令,提拔为光禄大史。董贤更不消说,仅一日就三迁,从黄门郎升任附马都尉再到侍中,可以经常在殿上下进出。可以随时与哀帝共床睡觉。有一日董贤与哀帝昼寝,哀帝已经醒寤,意欲起床,见贤还在熟睡,不忍惊动。但衣袖却被贤体压着无以取出,自思衣价有限,好梦难寻。竟以床头拔出佩刀将袖割断悄然起去。醒后见哀帝这样爱他,他也就从此越加卖弄殷勤不离帝侧。就是逢到休假或是沐浴也是不肯回家。对家人谎话哀帝多病须在旁煎药承差。哀帝知他已有妻室,也嘱他回家欢聚,贤终不愿应命。哀帝过意不去特开创首例,把董贤妻子的户籍入到了官内,允许他夫妻俩同在宫廷睡觉。又知得董贤有一妹尚未许字,便又要贤送妹入宫。哀帝见贤妹貌似贤样,益觉得娇态动人,便留她待寝。一夜春风,绾住柔情、越宿,即拜为昭仪。就是贤妻出入官禁,当然与哀帝相见甚多,青年妇女总有几分姿色,哀帝也不禁心动,贤不己身,何借妻室,只要博得皇后喜欢,斥什么妻房名节,因此妻妹二人轮流值宿。

  哀帝对贤随时赏给不可胜算。复升贤父为少府赐爵关内侯。甚至贤妻父官为将作大臣,贤妻弟且为执金吾,并为贤筑造大第,就自己万年后陵旁另茔一冢好像要把那董贤作伙伴一样,看成是他的后妃一般。

  哀帝本来还想顺手封董贤为侯,不料尚书仆射郑崇入朝谏阻。巧又碰上尚书令赵义昌,这个人最喜欢奉承,便与崇积不相容。所以他就诬告郑崇串通他的宗族恐有奸谋。于是哀帝就找到郑崇来责问,指责郑崇答言不逊令他下狱。又碰上狱吏不好,对郑崇实行严刑拷迫,打得郑崇皮开肉烂。郑崇却抵死不肯诬供,司隶孙宝知郑崇为赵昌所诬故上书保救。哀帝竟批斥司隶孙宝,欺上罔下为国蠢贼,应免为庶人,因此,孙宝被归田,郑崇病死狱中。哀帝还是想要加封董贤,令孔方侯傅晏将封董贤的诏书给丞相大司空过目,丞相王嘉,为了东平王刘云的冤狱尚觉不平,此时见诏书又提及董贤告逆有功,意要加封不由的触起前恨,因与大司空贾延并上书极力阻止,哀帝才不得已延宕数月,毅然下诏封贤为高安侯。

  这时谏大夫鲍宣又请起用何武、师丹、彭宣、傅喜。并遣董贤就国。哀帝逮宣为司隶校尉,征召何武、彭宣。独对着这位亲亲呢呢的董贤非但不肯遣出,还要加封食邑二千户。伪托皇太后遗命颁发出来。

  元寿二年(前1年)春,哀帝又想提拔董贤。因为此时正好大司马丁明免官,本想拟任董贤代任。但董贤恐朝廷上下群臣的反对,便故意推辞,哀帝乃进光禄大夫薛赏为大司马,谁知薛赏授职数日忽然暴亡。于是哀帝决计令董贤为大司马,是时董贤年只二十有二,竟得超“三公”掌握实权。真是汉朝开国以来得未曾有,董贤父亲董恭迁光禄大夫,秋中二千石贤弟董信代为附马都尉。

  过了数日,哀帝置酒麒麟殿,召集董贤父子亲属及一班皇亲国戚共同宴叙。酒至半酣,哀帝笑对董贤说:“我想效法古代尧禅舜可好么?”董贤徒然听到这样的话,喜欢得不得了。但一时如何回答,还等暗暗沉吟。忽然听到有人说:“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所得私有。陛下上承宗庙,应该傅授子孙,世世相继,天子岂可出言!”哀帝听到后举目一瞧,便是中常侍王闳,当下默然不悦,竟遣闳出归部署。

  当时匈奴单于襄知牙斯及乌孙大昆弥伊靡入朝,参见哀帝后,由哀帝传旨赐宴,廷臣统耍出席待饮。乌孙大昆弥专顾饮酒,独襄知夏斯年少好奇,左右顾盼。看见廷臣中有一青年秀丽过人,坐位却在上面,居然首冠群僚。心里感到很奇怪,异遂向译员指问说:“这位大员姓甚名谁?”译员尚未及答,正为哀帝所见,他便问明事由后即命译员回答说:“这就是大司马董贤,年才逾冠,才德兼全,却是我朝的大贤”牙斯晓得什么董贤品行,一听话完,便出席起贺,轻称汉得贤臣。哀帝很是欢心!

  董贤已任大司马。比不得以前在宫那们轻松自由了,现在工作多,压力大,迫使得不好与哀帝任情玩耍了。只好公事一了,回家休息去。否则明日没有精力办事。

  有一天下班回家,已到门口忽听得一声怪响,定睛一看门竟塌倒,董贤吓了一跳,自思门第新筑,结构甚坚,且是妻父作的大臣监工哩,何至有偷工减料马虎了事之理。不知何故倒塌,心里不安!

  次日有诏颁出:说是要修复三公职衔。董贤为大司马不变。只是改丞相为大司徒也是官名改变,人仍由孔光担任,御史大夫本由成帝改称大司空,不过哀帝中又有人称旧名,故重申恢复成帝令乃称大司空。由彭宣担任,并封长平侯。看来此诏与董贤关系也不大。

  时间又过了一二旬,平凡照就过着,董贤把门倒之事谈忘了。谁知内报传来:哀帝病倒在床,这一听真急得董贤神色慌张,立刻进宫看望,只见哀帝卧在床上表现异常。董贤一时也不好细问,只得略约请安,哀帝不愿多言,含糊答了数语,口中呻吟不止,贤觉得不好,但又转思一想,哀帝年数壮,当不致一病即崩吧!自己安慰自己,就在宫中留宿了数日,哀帝病情日见日重,即于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中奄然归天。

  丞相丞相王嘉、孔光

  建平三年(前4)离春交夏之际。哀帝乃提大司空王嘉为丞相。一上任就碰着东平王这一重案。他不了解案情实况,二是才执重政,胆子尚未遇事不敢随口表态,对此案只是能在表面上观察,深表叹息!但对在东平王案中的取胜者息夫躬,孙宠始终不服。他们在哀帝面前所提出的奏章只要经过了王嘉的,他就从来没有同意过,就是对以后哀帝宠用董贤事应该说也是多进宫,劝阻封爵,只是哀帝一意孤行不听罢了。

  元寿元年(前2)皇太太后傅氏死后不久。丞相王嘉,大司空贾延,又向哀帝对东平王一案的取胜者息夫躬、孙宠的罪恶提起诉讼。躬宠已失援助,无人代为保救,便即奉诏免官。限令即日就国。躬只好带同老母妻子仓惶就道。行至宣陵尚无人烟,不得已只好寄居邱亭。不妙正碰上一伙地匪,见他们行装累累,暗暗垂延。在夜间里常来探问,吓得息夫躬胆战心惊。恰好又碰上河内椽吏贾惠过境,他因与躬是同乡便入亭问侯,见躬形色紧张,便详细询问情由后,教他折取东南桑枝,在亭厅正墙上画上北斗七星,每夜披发北向手执桑枝诵咒,可以驱盗,又将咒语相告。息夫躬信以为真,谢别贾惠即依言办理,夜夜咒诅,好似疯人一般,便有人上书告发朝廷,指责躬咒笃朝廷。哀帝得书立即派人捕躬系入洛阳狱中,问官提躬审讯,但见躬仰天大呼,立即倒地,耳鼻口中统皆出血,咽喉已经中断,不能再活了。问官见躬扼喉自尽,越说他咒笃属实。因此再审讯躬母,白发皤皤,身子抖个不停。问官越加觉得可疑迫令指供,只说是母子同谋判处死刑,躬妻充戍合浦。至哀帝崩后,孙宠及石师谭也为有人所劾奏,追发东平王冤枉。被夺爵戍边并死合浦。这叫做是天道好还无恶不报呢?

  接着丞相王嘉知道了哀帝伪托太皇太后遗命加封董贤事又是不服。故力谏哀帝不念高祖勤苦等语,大丧哀帝意旨。哀帝遂召王嘉至尚书处责问,王嘉只得免冠谢罪。不料光禄大夫孔光实在想当丞相一职要把王嘉摔去,竟邀同左将军公孙禄,右将军王安,光禄勋马宫等联名劾嘉,斥为罔上不道。请交廷尉究治,独光禄大夫龚胜有异议。哀帝意从孔光等的奏议,召王嘉到廷尉面前去认罪。当时有人劝嘉不如自裁,嘉不肯,又有主薄哭着对王嘉说:“将相不能对狱官陈冤,望自己立即别决,嘉也摇头不答,内使已坐门前促嘉赴狱,主薄又向嘉进药,嘉把杯掷地说:丞相得备位三公奉职,向着国当负刑都市,让老百姓都知道,好以此为戒奈何作儿媳服药寻死呢?”说着即出拜受诏来到廷尉跟前,缴出丞相印,新甫侯印绥,束手就缚。内使侍报哀帝,哀帝总认为王嘉会闻旨自尽,但听到的不是这般情况,而是来到了廷尉处,心里越加气愤,立刻又用将军以下至二千石,会同穷究。嘉不堪侵辱,仰天叹道:我幸得备注宰相,可惜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是负国死有余辜了。大众听他这么一说,便问他想的贤是谁,退的不肖又是谁?王嘉回答说:孔光何武是贤人,董贤父子是不肖!我不能做到此进退事罪愿该死!将军以下听嘉如此说法倒也不能寇献,只好把王嘉暂系狱中。遗憾的是王嘉入狱后至廿余日呕血绝命。王嘉致死,一半是孔光逼成,嘉反称光贤,真怪,可见光刁猾至极。

  哀帝闻得王嘉遗言,遂拜孔光为丞相,起何武为前将军,彭宣为大司空。那孔光曾在成帝临终时拜为丞相,他也十分阿谀要臣傅喜等,由于定陶太后傅氏斥他在成帝选嗣时掌着刘兴,不久而被罢免。此是孔光第二次担任丞相了。他总结了前次失败的教训,知道了要奉承阿谀皇帝和真正掌握了大权的臣子,于是他的言行就是以此为准则了。

  一次孔光出现园陵,从吏向往着不应该去的地方乱跑,有违制度。这时的情况也被司隶鲍宣看得清楚,他喝令左右从事拘住相府从吏,并把车马充公。孔光不甘受辱,虽未曾上书劾宣,但与鲍宣已结下了不解的嫌隙,他对同事说鲍宣不情。当有本着奉承孔光的心理的人去报告哀帝,当然说是鲍宣无理。哀帝也正信任孔光的时候,并即令大司空楞办鲍宣,大司空使人捕到鲍宣的从事问及情况,从事都认为丞相无理,朝廷应该查究丞相才是,于是大司空派出的使人回报。大司马又劾鲍宣闭门拒命,无人臣礼,大有不敬不道。便将此理劾奏上去。哀帝得报也不问曲直立即命令系宣下狱。博士弟子王咸等都称鲍宣奉法从公,有何大罪?并当即就在大学中竖起标语号召大众“如想救鲍司隶请集此旗下”诸生听了争先恐后趋聚,霎时间已有上千人乘着孔光入朝拦住车前,要他表态,求免鲍宣,孔光见人多势众不敢驳斥,只好假惺惺地表示愿意入奏,定使鲍宣无恙。众学生才避开两旁让光进去。孔光既立朝堂怎肯为鲍宣解免?书生复上书要为鲍宣讼冤,哀帝只许免宣死罪,放至上党,那孔光得报私怨自然快意。

  由于哀帝特宠董贤,故在元寿二年(前1)春,还是提拔了董贤为大司马与孔光并列三公。哀帝有意使贤访光、看光如何接待。光却整肃衣冠,出门恭迎看见董贤的车已到门前,引身倒迎,董贤来到中门复避立门侧,直待贤下车后,才退入厅中,低头便拜,拜毕起身请贤上座,自在下座作陪,好像是卑职迎来长官似的,不敢敌化。等到董贤起身告辞又恭恭敬敬地送出门外,请贤登车后才回到府中,董贤很是高兴,还报哀帝,哀帝大喜。

  孔光专知顺谀献媚,哀帝极宠董贤,因而故意使贤访光。光却恭敬以待董贤,召来了哀帝的满意。后来哀帝驾崩,太皇太后王昭君,诏王莽进京主丧,王莽提出打倒董贤。事情成功后,孔光又因势利导地又是第一个提出推王莽为大司马的人。从而又得到了王莽对他的好感。

  可见孔光与前丞相王嘉相比,在本质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孔光于哀帝元寿二年(前1)由丞相改称为大司徒,又于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正月有诏徒光为帝太傅兼给事中,同年又由太皇太后封光为太师,至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春病死。

  2、讨伐内外

  无。

  五、国体构建及主要对民政策

  基本相同于先帝。

  六、重要文化科技成果

  无。

  七、略评本帝

  哀帝是一个庸才皇帝。他的祖母傅氏完全操纵了朝廷权力。一切要依就她。傅氏死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本来哀帝可以振作精神干出一番事业来,可是他不懂得的事情却硬坚持一意孤行地去做,如以色宠董贤,硬要把这样一个无本领无资历的人捧上“三公”位置。以至朝廷上下谁劝也不依。要他下决心反对的事情他又却粗糙地对待。以至好被奸臣所利用,导致人命无故丧生,好官免遭贬戮!如东平王刘云案枉损生命数人。王嘉、傅喜、鲍宣等忠直大臣偏之受到沉重的不应有的打击。冤呼,悲哉!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