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文帝

  一、本帝的根基

  文帝--姓刘名恒。公元前202~前157年,享年46岁。在位二十三年。〈前199~157〉国号承汉,国都长安,年号:前元十七年,后元六年。

  太皇太后:无。

  太上皇:无。

  皇太后:尊母薄氏。

  皇后:立窦氏。

  皇妃:王氏,慎夫人。

  皇太子:刘启。窦氏生。

  皇子:共八个。除皇太子外尚有七子:前四子史书未载姓名,只载都属原配妻王氏生,均已早殁。太子第五,第六子,武,窦氏生,先封淮阳王,后封梁王;七子,参,后官生,母不载姓名,封太原王;八子,揖,后宫生,母不载姓名,封梁王早殁。

  皇女:1人。名嫖。号馆陶公主。窦氏生。

  谥号:文帝。

  庙号:太宗。

  墓寝:霸陵。

  二、任前简历

  文帝生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其母薄姬本是魏王豹之妻。刘邦领兵灭魏,把薄姬攫为已有。经过一番雨露便得怀胎,十月满足果生得一男,取名叫桓。童年及初少年时代在京都皇宫渡过。也接受了一些文武方面的知识教育。至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七岁被封为代王。恒辞行就国。高祖此时看薄姬为路人,随她母子皆行,薄姬反逃出祸门安享富贵,刘恒在为代王的十六年中除去自己继续努力学习文武知识外,在执政方面贤智温良很受代国人民爱戴。22岁公元前180年迎入京城长安嗣皇帝位。

  三、嗣位背景

  诸吕被诛后,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认为:“从前吕太后所立少帝,实皆非惠帝遗胤,今不能不正名辨谬。若使他姓再得乱宗,将来年纪长成秉国用事,仍与吕还有二样么?到那时我等且遗类了。不如就刘氏诸王中择贤拥立,方可免祸。”这番话说出来以后,大家统是赞成。说到刘氏诸王,当有人出来主张说:“齐王襄系高祖长孙应该迎立。”当时在场参加会议的刘泽即发言驳斥说:“今齐王母舅驷钩如虎戴冠,行为暴戾。若齐王得立,均必由外亲专政,不是走了一吕又复来了一吕么?”实在刘泽是怀着前恨即刘襄从外发难反吕,虽刘泽也反吕但受到刘襄监视因而生恨,此次正好借端报复。实在参加会议都是由他自己知道后进来的。陈平、周勃见是刘氏故不好拒绝。今天的会议听到刘泽的发言有一定的道理。当然附和泽议。因此大众又复另议,最后公推了一个代王桓,并给出了两种道理:一是高祖诸子尚存两王,代王较长,性又仁孝,不愧为君;二是代王母薄氏素来长厚未尝为政,可无他患。有此两善,确实名正言顺,无论舆论和情绪。陈平和周勃遂依了众议,当即决定派人前往代国迎接刘桓入京嗣位。

  四、任期要闻与轶事

  1、朝廷上下

  进京赴任

  朝廷遣使迎代王进京赴任,未几来到了王都。代王恒接见来使,问明来意,虽觉得是一件大喜事,但也未敢骤然动身,因此召集群臣僚属,会议行止。郎中令张武等谏阻说:“朝中大臣统是高帝的旧将,素系兵事专尚诈谋。前由高帝,吕太后相继驾御未敢为非,今得灭诸吕,喋血东师,何必定要迎入外藩王?大王不宜亲信来使,且称疾勿往。可静观时变。”说完又有一人进说道:“诸君所言,都属非是,大王得此机会,即应命驾入京,何必多疑?”代王瞧着乃是中尉宋昌,正欲启问。昌又接着说:“臣料大王此行万安万稳,得无后忧!试想暴秦失败豪杰并起,哪一个不想称尊,后来得践帝位终属刘氏,一无忧呃!高帝分王子弟固如磐石,天下莫不畏威。这二无忧呢!汉兴以后,除秦苛政时,施德惠,人心皆服,何至动摇,三件更不忧了,加之近日况且内有朱虚、东牟二侯;外有吴楚、淮南、齐代诸国,互相制服,必不敢动。现在高祖子嗣,只有淮南王与大王二人,大王年长,又有贤圣仁孝的美名,传闻天下!所以诸大王顺天从情来迎,尽可前往,统治天下不必多疑!”

  听后代王索性谨慎,还有三分疑意。乃去告诉母亲并征求母亲的意见。薄氏前居宫中,亦经过许多艰苦,此时尚带余惊,不敢决计令往。代王又召入仆十人,嘱令占卦。人向代王称贺,说是大吉,代王乃遣母舅薄昭先赴京城,问明太尉周勃。勃言诚意迎上,誓无他意。昭还报代王。代王才笑语宋昌说:“果如君言不必再疑。”随即备好车驾与昌同登车,令昌保卫,随员惟张武等六人一同西行。

  到了高陵距长安不过数十里,代王尚未尽放心,请昌另乘车入都观变。宋昌驰抵渭桥,但见诸大臣都已守候。因即下车对他们说:“代王将至特来通报。乃复登车回至高陵,请代王安心前进。到渭桥旁诸大臣已皆跪着,伏身众口称臣,代王也下车答拜。宋昌亦随下,待至诸大臣起来,周勃抢前一步,对代王说请屏左右。宋昌在旁即正色道:大尉有事尽可直谏。所言是公,公言便是,所言是私王者无私!”周勃被宋昌一说不觉面额发赤,仓猝跪地。取出天子符玺,捧献代王。代王谦谢道:迎至邸第再议未迟“勃乃奉玺起立请代王登车入都,自为前导直至代邸。时为高后八年九月中旬,周勃与右丞相陈平率领群僚上书劝进。代王览书复申谢道:奉承高帝宗庙乃是重事,寡人不才未足当此”群臣等又复面请,并皆伏俯不肯起来,代王返巡起座,西向三让,南向再让,还是向众固辞。陈平、周勃齐声说:臣等几经公议,现在奉高祖宗庙唯大王最为相宜!无论天下列侯,万民无思不服。愿大王幸听臣等。说着即由周勃奉玺陈案,代王才应允道:既由宗室、将相、诸侯王,决意推立寡人,寡人也不敢违众,勉承大统便了。话言刚落,群臣且舞蹈称贺,齐呼万岁!是为文帝。

  清宫

  喜迎代王进京。代王欣然宣誓就职皇帝位。但宫中的吕后所立的少帝却依然存在,这无疑是不行的。有东牟侯刘兴居第一个来向文帝报告说:“此次诛灭诸吕。臣感到惭愧,无功。今天愿奉命去清宫。”文帝见他有这股劲儿便同意他去执行。并令与太讯汝朗侯夏侯婴同往。于是俩人来到了未央宫,他们对少帝说:“足下非刘氏子,不当为帝,即请让位!”一面叫左右执戟的侍卫、侍臣离开。夏侯婴叫来便车,迫少帝登上,随即出宫,行至少府署中,令少帝下车居住。兴居又去逼迫惠帝后张氏移徙北宫,然后备好法驾至代邸迎接文帝。文帝到得宫殿,至前殿住下。当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授张武为郎中令巡行殿中。接着命词臣起草恩诏颁发出去。大赦天下,安定民心。

  是夜少帝暴死少府署中。还有常山王朝,淮阳王武;梁王太三人当时虽封王,但尚年少,未曾就国,这三人都不是刘氏的亲后代,故在同时被杀!想也是陈平、周勃恐他们留有后患,不如斩草除根。文帝落得置诸不理。

  且说文帝既已正位,忽间已是十月,沿着旧制,下诏改元,在当月朔日去谒见高祖庙,行过孝敬礼毕,回朝接受公卿大臣们的朝贺。并下诏封赏功臣。陈平、周勃、夏侯婴、刘章、襄平侯纪通、典客刘揭等都封官赐赏。封赏已毕,大臣们一致敬尊母后薄氏为皇太后。遣车骑将军薄昭带着卤薄往代地奉迎皇太后进京。

  立太子、立皇后,众臣俱偕服

  文帝元年孟春之月,丞相以下诸官吏联名上书,请豫立太子。文帝又再三谦让。文帝认为自己不贤已继承了帝位,但自己的继承人应该另选贤能,才是对得起祖宗,也才能对得起现行的各位尊贵。因此硬是谦让不止。得群臣又一次上书固请。略言三代以来,立嗣必子,今陛下之子启,位次居长,又敦厚慈仁,允宜立为太子,以上承宗庙,下服民心。文帝才乃准如所请,册立东宫。

  太子既定,群臣复传立皇后。众说:“太子名为窦氏所生,窦氏应该为后。尚有何疑?”文帝又因上有太后,须要禀承母命,才见孝恩。当母薄太后,下一明谕,立太子母窦氏为皇后。窦氏本来是文帝继室,今正位中宫。这叫做是意外奇逢不期自至哩!

  说将起来,皇后和太子都是有福人。窦氏系赵地观津人,早丧父母,只有兄弟二人,兄名建,字长君;弟名广,字少君。二兄弟年少。未善谋生,又正当兵乱未平时代。窦氏与兄弟二人几乎不能自存。巧值汉朝宫廷采选秀女,窦氏便去应选,得入宫中侍奉吕后。既而吕后要发放一些宫人,分谒诸王,每王五人,窦亦在列中。她因籍隶观津,所以自愿往赵。好与家乡接近,于是就便请托主管太监,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主管太监却也应允。不料事后失忆,竟将窦氏姓名派入代国。及至窦氏得知,向他请问,太监方知自错,忙去凑明吕后,可是吕后说诀议已定不能再改。太监只得好言劝尉敷衍了一番。窦氏洒了许多珠泪。自怨命薄,只好帐帐出都。同行尚有四女,途中不致寂寞,总觉得无限凄凉。哪知到了代国,竞蒙代王特别赏识,选到在嫔嫱之中,春风几度,递结珠胎。第一胎生下一女,取名为嫖,第二、三胎均是男孩,长名启,次名武。当时代王夫人本有四男。启与武是庶出,当然不及嫡室所生。窦氏却也自安本分。敬事王妃,并嘱二子听命四兄。所以代王嘉她知礼,格外宠爱,会值代王妃得病身亡。四子亦先后早夭。后宫虽然有数人,总要算窦氏为领袖了,隐隐有继妃的希望,不过尚未正名。至代王入京为帝,前王妃未正名。于是窦氏二子也得头角崭露,冠时突出。

  窦皇后认亲

  窦氏立为皇后,免不得其父母都要追封;其兄弟都要厚赐了。不久,兄长君得到进京受封的圣旨,便来到了京城长安。兄妹相见当然忧喜交集,琐叙多年的离别行踪及思亲情感!当问及弟弟少君时,长君却泪如泉涌,老半天才镇定下来擦了眼泪说:“自从兄妹分别不久,小弟就被人掠去,多年不得音讯,生死未卜。”窦皇后听这一说,因是亲情手足,所以也禁不住涕泪交流。只好决定派人到清何郡中指示地方官吏访问、查寻。

  窦后也时常惦念得很。一日忽由内侍递入一书,展开一看,却是少君已到长安,自来认亲。书中还述及了少时情事;说与姐同出采桑曾失足坠地。窦氏追忆起来确有此事。因而向文帝说明。文帝乃召少君进见。少君与窦后阔别差不多已有十余年。当时尚只四五岁。久别重逢,互不相识。还是文帝在坐细问,才由少君仔细说清,他与姐别后被人盗掠了去,后来卖给人家做奴,辗转十余家,直至宜阳,时已十六七岁了。主人命与众仆人入山烧炭,夜就下山搭篷就地住宿。不料山忽崩蹋,众仆约百余人,统被压死。只有少君脱祸,主人也为惊异。所以较前更优待他了。因此少君又拥工数年,自怨大难不死总有后福,特向卜肆中问卜,占得一卦,说他“剥报遇复,便有奇遇,不但免穷,还得封侯”。可巧宜阳主人徙居长安,少君也即随行到了都中,正碰上文帝立后,当有人传说:“皇后姓窦,乃是观津人氏,从前不过是个宫奴,今日居然升为国母。”少君听了传言,回忆姐曾入宫备选,难道会做皇后,今日的皇后就是我姊不成!因此,少君多方探听,全面考察反复琢磨,虽然认定,才敢大胆上书,即将采桑事划为记据。此时听了少君这番话后,窦后还持疑意,于是又遂回再盘问道:“你可记得与姊相别时的情迹如何?”少君略一思索道:“我姊西行时,我与兄长送至邮舍,姊怜我年少,虽向邮舍中乞米汤为我沐头,又乞讨得米饭一碗给我吃罢方才动身。”窦后听了便起身流泪,说道:“你真是我的好弟弟了,可怜!可怜!我弟亦蒙天得佑重来与我聚首!”边叙边哭,待至两人悲泣多时才为劝止,且召入后兄长君,叫他相会。兄弟又是一番问答知苦情。

  文帝见皇后确认亲人后,便令他兄弟同居。再添赐许多田宅。长君、少君方拜辞文帝和皇后,携手同归。右丞周勃、太尉灌婴闻知此事私商后入进文帝,劝文帝对后兄和弟不宜加封,否则怕鉴吕氏忌。直至景帝时长君已死,少君才被封为章武侯。

  再招安赵佗

  南越王赵佗。前此受招安高祖册封,归汉称臣。至吕后四年(前184)朝廷下令,并派吏禁止南关市买卖铁器。赵佗因此动怒,背汉称帝。尚发兵攻长沙。当年吕后虽遣隆虑侯周灶率兵往讨,因路途困难逗留中道。至吕后病殁素性班师回京。从此赵佗更横行无忌,获得东西万里地盘。居然与汉天子仪制相同。这时文帝见四夷宾服,但赵佗倔强。便采取了“用柔制刚”的办法,当下镇定官吏为佗父母坟旁特置守邑,安时致祭,且召佗的兄弟属亲,各给厚赐,并与相臣商议,派臣招安赵佗。丞相陈平又将陆贾推荐上去,说他前次出使不辱使命,此次再往必定有成!于是文帝召陆贾入朝,令为大中大夫,使他夹书给佗。

  陆贾奉命启程,好几日到得。赵佗闻是熟客,当然按见,贾取书交付。赵佗即阅书。阅毕赵佗即大为感动,顿首谢罪,速去帝号并令国中,又说我闻两雄不并立,两贤不并世,汉天子真是贤天子,自今以后许去帝号为汉藩。陆贾乃夸奖赵佗贤明。佗大喜与贾共筵几日。陆贾欲向赵佗索取了复书回朝报命。到得朝廷进见文帝献上复书,文帝阅后当然欣喜。也即厚赏陆贾。嗣是南方无事,四海承平,有两次出使南越的陆大夫,安然寿终。未几就是文帝二年丞相陈平也患病谢世。由周勃任丞相,灌婴任太尉,御史大夫曹窋因诛诸吕坐事免官,由淮南相长苍继任。

  刚直朝臣

  内安外攘,得息干戈。朝廷又复清闲。文帝免不得出宫游玩。一日带了侍臣往上村苑饱看景色。行经虎圈,有禽兽一大群,顺养在内,不计其数。文帝召过上林尉,问及禽兽总数,上林尉瞠目结舌,竞不能答。还是守虎圈的啬夫。从容代对,文帝称赞并颁令从官张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说:“陛下试思,周勃及东阳侯张相如,人品若何?”文帝说“统是忠厚长者”。释之说:“陛下既知两人为长者,奈何欲重任啬夫?”意思是说一个人不一定是样样都晓得。啬夫口利,能口辩就升官,这不行吧,看一个人要看全部历史才对呢。周勃相比他们的口才也是要差的呢,可他的确是个忠厚长者。这一番话让文帝听了后,连连称善,并表示不拜啬夫。只升授张释之为宫车令。

  既而梁王入朝与太子启同车进宫。行过司马门竟不下车,正被张释之瞧见,他很快赶过去阻住太子、梁王不得进去。一面援着汉律据实劾奏。汉有宫中禁令,从司马门为最主。凡天下上事,四方贡献都由司马门接收。门前除天子外,任何人都得下车,今太子、梁王,理应知道,明知故犯。文帝不免溺爱,却视为寻常小事。偏太后所知,支持张释之,责备文帝纵容儿子。文帝才免冠叩谢,自己承认错误教子不严。遂拜张释之为中大夫。

  过了数日文帝复与窦皇后,慎夫人同游上林苑。上林郎署长,予置坐席,得至帝、后等休息。恰有前任中郎将袁盎随入。帝、后分坐左右,那慎夫人就超至皇后坐旁意欲坐下,盎用手一挥,不准慎夫人就坐,却要她退至席后,侍坐一旁。慎夫人平日在宫,仗着文帝宠爱,赏与窦皇后并坐并行。因为窦皇后起自寒微,经过许多周折幸得为后,所以遇事谦让,格外优容。俗语说得好:“习惯成自然。”此次偏遇一个袁盎硬要辨出嫡庶的名位,叫慎夫人坐下首。慎 夫人如何忍受?便即站立不住,含怒想与表盎争辩,文帝早已瞧着,又恐慎夫人与盎斗嘴,有失阃仪。但心中无免怪着袁盎,多管闲事。因此勃然起坐忽忽走出,窦皇后当然随行。就是慎夫人无暇争执,同随去。文帝为了此事打断游兴回宫,袁盎跟在后面。等到文帝和窦皇后以及慎夫人都镇定下来了以后,慢慢地从容对文帝说道:“臣闻尊卑有序,方能上下和睦,今陛下既已立后,后为头宫主,无论妃妾、嫔嫱,不能与后并尊。慎夫人就是御妾怎得与后同坐呢。就使陛下爱幸慎夫人,只好优加赏赐,何可乱了秩序。若使酿成骄姿,名为加宠,实为加害!前鉴非远,宁不闻当时‘人彘’么?”文帝听得‘人彘’二字才觉恍然有悟,怒气全消。时慎夫人已经入内,文帝也走将进去,把袁盎的话照述了一遍慎夫人也如知袁盎谏诤,实为保全自己起见,悔不应该错怪了好人。及取金50斤出赐袁盎。袁盎称谢而去。

  还有一次,文帝出过中渭桥。正好有人从桥下走过,惊动御马,当由侍卫将行人拿住,发交廷尉。廷尉就是张释之。文帝欲将他处死。释之只断令罚金。君臣争执了一番,文帝驳不过释之,只得依他判断罚金了事。还有一次高庙内座前玉环被人盗去,贼为吏所捕,又发交廷尉释之弃市(即杀头)。文帝更是大怒道:“贼窃我先帝法物罪大恶极,不加族诛,叫朕如何恭承宗庙呢?”张释之免冠顿首道:“法止如此,假如愚民无知,妄取长陵杯士,陛下将用何法惩办?”太后同意此判,文帝也依了释之。

  宽容刘长

  淮南王刘长系高祖第五子,乃是赵姬所出。赵姬本在赵王之中。高祖当时讨韩王信时,自东垣过赵,赵王张敖叫来赵姬侍奉高祖。那高祖生性渔色,见了赵姬美貌怎肯放过。当即令她待寝,一宵雨露便种胚胎。高祖不过随地行乐。管什么有子无子。欢娱了一二日便将赵姬撒下,径自回都。张敖闻她得幸高祖已有身孕,不敢再使宫中居住。特为另筑一舍,俾为休养。既而贯高等反谋发觉,事连张敖(即高祖瞧不起赵王张敖而引发觉得不平)一并遭到高祖发诏。使张氏家眷都拘系河内狱中。这时连赵姬也同样被拘系在一起了。赵姬时将分娩,对着河内狱官,是陈高祖召幸事。狱官不禁伸舌,急忙报知郡守。郡守据实向上反映,那知事隔多日毫无复音。赵姬有弟赵兼与审食其有些相识。因此措了些资金去到了都中,找到审食其家中叩门求谒,审食其还算有情召他入见,问明来意。赵兼一一详说,并恳请审食其代为疏通。食其却也承认。食其去找吕后谈了这个问题。吕后是个母夜叉。最恨高祖纳入姬妾怎肯帮忙?食其碰了一鼻子灰。不敢再说。赵兼待了数日,不得确报再向食其处问明。审食其听说赵兼又来找他了,他却谢绝不见,累得赵兼白跑一趟。

  赵兼回到赵地,赵姬已生下一男。在狱中受尽了痛苦。眼巴巴的望着皇恩大赦。偏由乃弟走将进来满为愁惨。语多吱吾。赵姬始知绝望。且悔且恨哭了一日竟自寻死。遗下的婴孩只好顾了一个乳媪,好生保护静候朝中消息。可巧张敖受赦。全家出囚,那婴孩复由郡守特派了人带了乳媪同送进京,经高祖辨认与王相似。也觉可怜,取名为长,并交给吕后嘱令抚养。无奈吕后不便意外虐待。好在长母已死,不必生妒,抚养反正有媪乳。因此让她住居,随便看管。

  好容易过了数年,刘长已有五六岁了。生性聪明,吕后居然视作已生。后来封为淮南王才得知生母赵氏死于狱中。便问及母舅赵兼事情原委,更添出一冤怨恨,无非是恨审食其不肯帮忙,以致赵姬身亡。常记在心中常欲杀死审食其。及文帝即位已三年。借了入朝的名目经旨长安,文帝闻得尽情接见。念见此一弟,格外宽容。刘长乃自思入京不过是来杀审食其借报母仇。况主上待我甚厚,杀死审食其不致大罪,此时不下手还待何时。便暗中怀着铁锥,带领众人乘车去访食其。食其总认为他前来行礼,便赶先作揖。才经俯首,不防脑上突遭锥击。霎时间倒在了地上。刘长令众人枭了首级上车自去。

  食其家内,非无门役,但变生仓猝如何救护?且因长是文帝亲弟怎么好擅拿?所以只好让长自去,长直入阙下求见文帝。文帝出见,长跪伏殿阶,文帝吃惊,忙问何事。长答说:臣母前居赵国与贯高谋反无涉,辞阳侯审食其明知臣母冤枉,其为吕后所宠,但他独不肯去找吕后说明情况帮个忙把我母救出。导致我母亲冤枉死去这是一罪;赵王母子无辜枉遭毒害(即人彘事件)审食其未尝力争,这是二罪;高后封诸吕为王,欲危刘氏,食其又默不言,三罪。审食其身为侯受国厚恩,不为公专营私,未证明刑,臣谨天下诛贼,上除国贼,下报母仇。但事前未曾请命,擅行诛罪臣。臣不能无罪。故入朝请罪,愿受明罚。

  文帝本不悦审食其。一且闻他被杀倒也快心。且刘长为母报仇,迹虽专擅,情尚可愿。因此叫长迢去,不复议罪,准他回国。中郎将袁盎又来进谏:“淮南王刘长擅杀食其,陛下不究,恐后呈骄,必隐后患。”过了数日文帝不但不诏淮南王,反追究审食其私党,竟饬使结拿朱健,致健自到。

  淮南王刘长骄姿日甚,出入用天子警立华,擅作威福。文帝赐书训责。长抗词答复:“愿弃国为布衣。”文帝再赐书相戒,长得书不愎,且恐朝廷责办,便欲先法制人。当下遣大夫等70余人潜入关中,勾通棘浦侯柴武子奇,同谋造反。柴武子奇即遣士伍(官名)开章往报刘长,使刘长南连闽越,北通匈奴,乞师大举,长很是喜欢。赐与财物爵禄。开章得了钱财留住淮南,遣人回报柴武子奇。不料派人不慎竟被关吏搜出密书奏报朝廷。文帝尚不忍拿长,将章捕入。刘长听得捕章,先诱入杀章,省得他进京饶舌。事又泄又被朝廷闻得,文帝乃复遣使召长进京。长部署未齐,如何去抗命,只好致都。经审刘长谋反属实,应坐死罪,当即上奏。文帝仍然不忍诛长。赦长死罪。但去王爵,并徙至蜀郡严道县,与家属同往,供给衣食。其所有与长谋反等人一并伏诛。又有袁盎进谏文帝不该纵弟。文帝说:不过暂令受苦,使他知悔。不料过了月余,刘长已愤不欲生,却是水米不沾,活活地饿死了。

  刘长既死,文帝还是将他的三个儿子封了王。故后人有评:文帝的兄弟情是特别浓厚的!

  周勃受辱

  先是周勃诛吕有功,由陈平建议加勃为右丞相。后来勃自知无能辞职。至陈平病逝,文帝又取勃为相。不久,刘章、刘兴居恨周勃。文帝索性免周勃相职。原来周勃曾许愿为刘章、刘兴居兄弟俩定为他们奏请,竟背前言。自己反受了第一等厚赏,因此章及兴居与勃有嫌。其实文帝对刘章想立兄刘襄为帝,也不愿加封刘章兄弟。

  周勃因刘章兄弟劾奏后,被免去了丞相职降为了绛侯。往往心自不安,每遇河东守尉巡视各县,都是披甲相见,两旁护着家眷,各持兵械。似乎以防备有不测情形。河东守尉未免惊疑。在巡视的人员中有一个促狭人员,上书告发竟称周勃谋反。文帝一听已阴蓄猜疑。见了告变的密书,便指令廷尉张释之派干员逮勃入京。释之不敢怠慢,只得派使会同河东守季布往拿周勃。布亦知勃无反意,惟因诏命难违,不能不派兵役与朝吏一同前往见周勃。周仍披甲出迎。至主朝吏读罢诏书,吓得目瞪口呆。还是布叫他卸甲,劝尉数语,方令朝吏好生带着同往长安。

  入都以后当然下狱。廷尉张释之廉明提审周勃,要他对薄,勃历来无口才不善申辩,只好还系狱中。但勃很着急,有冤难申,狱吏便来索钱,勃只好给他。狱吏得了钱,才告诉他说:“以公主为证”。原来周勃的长子名胜之娶文帝女为妻,胜之与公主得悉勃事,便立即进京。先是张释之办案本主宽平。加之公主证实,勃确无反意。还有薄太后得知此事后着急得很,慌忙赶到殿前取头上冒巾向文帝椎去,怒斥文帝说:“绛侯周勃握皇帝玺,统率北军那个时候都不去谋反,难道今天居在一小县间还来谋反吗?你听了何人瞎说,乃是想屈害功臣呢!”文帝听完母亲一番话后,感到很是道理。便慌忙谢过太后,并即临朝赦免周勃。是年为文帝八年〈前172〉,不久,文侯夏侯婴病故。

  孝女振纲常

  有一个医生叫做淳于意,他学得一手好医,为人治病能予决病人的生死!一经投药无不立愈。因此名闻远近,病家多来求医,门庭如市。但是意虽善医,究竟只有一人,精力不能应接千百人,有时又堪烦扰,往往出门游行。他曾做了一任大仓令人(官名)未几辞去。回乡为人治病,也是随便取资不计多少。只是病家上门求治,或碰上不在家中竟至失请。免不得愤懑异常,病重的当即死亡。死生本有定数,但病人家属不肯这般想法,硬要说是淳于意不肯医治,以致身亡。这样一来怨气所积,酿成祸案。致文帝十三年间,遂有势家告发淳于意的罪状,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当由地方官吏把他拿讯,判成肉刑。只因意曾做过县令,未便擅加刑罚,不能不奏达朝廷,有诏把他押送长安。

  淳于意无子嗣,只有五女。临行时都去送父。相向悲泣。淳于意长叹道:“生女不生男,绶急无所用”。为此两语激动那少女缇索的血性。遂草草收拾行李随父同行,好容易到了长安。淳于意被系狱中。缇素竟拼生入朝,上书呼请。文帝听得少女上书,也为惊异,忙令左右取入展开一阅,但见书中有要语云:“妾父为吏,齐中常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 者不可复属,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过自新吧”。

  意思是我父亲虽在齐国为过官,齐国人称赞我父亲清廉平易,今天由于病家借势诬告我父亲触犯了刑法而抓来服刑,这好比我死丈夫,人死不可复生。今天犯了法服刑者也不可以再自由做人,以改过自新的了。要想不服刑去自新这种道理由来没有。今天我更不可取得,只有我愿以身投入官府中把自己不当作人一样去做极下等的事侍候别人,从而能否抵偿父亲所犯的罪。免去服刑使父亲才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呢?

  文帝阅毕禁不住凄恻起来,很受感动。一是他认为作为一个民女对国家的法律很理解,认为犯了法,就得去按照国家的法律受刑。要想使犯了法的父亲不服刑或者是取得轻刑那就只好用自己的身体去赎偿父亲。那么这种孝心也是很可敬的。于是便令将淳于意赦罪,听令挈女归家。

  通过缇素女对其父亲的恩赐,赎偿给文帝,另一个启示是,国家的法律恐怕也的确过严了些,使凡是服了刑的人都不能恢复刑前的身体属状。于是召过丞相商议改定刑律,将原三种即一为默就是面上刻字,改为苦工,二为劓就是割鼻改为笞三百;三为断趾改作笞五百。文帝并皆依议。嗣是罪人受刑免得残毁身体了。这虽是文帝的仁政,但非田孝女缇素上书文帝亦未必留意至此。小小女子能做出这般美举,怪不得千古流芳了。真是个孝敬父母,振纲常的好女孩。

  信诬改元

  文帝一生与母薄氏性质相同,抱定黄老思想,无为而治的宗旨。当时有一个鲁人叫做公孙臣的上言进奏:不久有黄龙出现,传改正朔与服色。一律相黄以应天瑞云云。文帝便问丞相张苍。苍言公孙臣所言非是。文帝搁过不提。偏文帝十五年春,陇西的成纪地方竟称黄龙出现。文帝信以为真,遂把公孙臣当作异人,说他能予知未来,并召他为博士。当下叫他与诸生申明士德,议及改元易服事。并命礼官订完郊祀大典。当时赵国中又有一新垣平生性乖巧、专好欺人。闻得公孙臣得到朝廷主宠,便去学习几句术语,也即跪至长安,诣阙求见文帝。文帝已渐入迷团遇有方士到来,当然欢迎,那新垣平拜谒毕,便信口胡说:“臣望气而来愿陛下万岁”文帝说:“你有何气!”那垣平却又左右胡说什么就地立庙,供祀五帝兴工筑词,设殿供,黄墨赤,白帝居,也是附会公孙臣的妄谈。时已是文帝一有久年,拜新垣平为上夫,还有许多赏赐。新垣平又联合公孙臣请仿唐虞古制妥议典礼,登坛会拜,新垣平做作,使一人手捧玉杯入献文帝,文帝取过一看乃留有:“人主延寿”不禁大喜,便使人将杯入宫收藏去了。新垣平见文帝容易受欺,复想出番奇语说是日当再中,不意由新垣平瞎三语四,虽然有史官附和,报称日却再中(即一日的红日东现西落也可以寻得到了西边的日仍转向东边去)文帝尚信为真事,于是下诏改元,就以十七年为元年。汉史中叫作后元年。元日将由新垣平复构妖言,对文帝说:“周鼎没入泗水(见秦史载)请陛下立祠三分阴。先祷河神方能致瑞。”文帝又生痴想,立命动手建造庙宇,为求鼎计,转眼间已是元年元日,有诏赐天下太平与民同乐。

  正在普天共庆的时候,忽有人奏劾新垣平,说他欺君罔上,弄神捣鬼,没一语不空谈,没一事不是伪造,顿令坠入迷团的文帝似醉才醒,勃然动怒,竟把那新垣平革职问罪,发交廷尉,廷尉还是张释之,早已瞧着新垣平的所作所为不耻。一经释之威吓,势迫没奈何将鬼域伎俩和盘托出,只好泣救释之保全性命,张释之怎肯容情,得请示文帝批准,立把新垣平绑出市曹一刀两段。只是垣平的家人跟了平入居都中,过了一个短时期的富贵,也只好落得个身首分离了。

  唯丞相张苍自被公孙臣夺宠称病不朝,今年已九十终至病勉。乃从旧臣中择了一个关内侯申屠嘉由御史大夫升迁为丞相代苍后任。御史大夫用了开封侯陶青担任。

  至此文帝也不敢擅信那些诬术卜占了。

  邓通受惊

  且说申屠嘉做了丞相,却有侍臣邓通指责文帝非用,邓通善拍,不到二三年竞升任为大中大夫很得帝恩。只因丞相嘉却瞧不起他。很想除去此奴。一次凑巧见他怠慢失仪,申屠嘉乐得乘机面刻,索性遣人召通。邓通知道是丞相召他,料定不怀好意。便惊慌的不得了,丞相虽派使请示文帝要下旨处斩邓通。邓通闻知吓得只好慌忙先去告知文帝。泣请帝恩转圈。文帝也确实对他有好感。不忍杀掉他便对他说:“你且前去,我当使人召你便了”于是邓通才敢至丞相处。邓通来到了丞相府,见丞相申屠嘉高坐在堂上,满脸带着杀气。只好硬着头皮向前参谒,不意申屠嘉开口一声便说出一个斩字。吓得邓通三魂已去二魂只好跪伏地上叩首乞怜,申屠嘉却厉声说:“汝乃一小臣擅敢在殿上戏玩,应作大不敬论。例当斩首。”说至此便顾思左右家吏连声喝道:斩,斩!众府吏便为嘉助威,吓得邓通已抖做一团。尽管向嘉磕头如同捣蒜。心中只望朝使到来,替他解救。那知头额已磕得青肿,尚不见有救命恩人。那嘉还是拍案连呼斩字。左右走将过来,正要动手绑缚,外有诏吏持节前来,申屠嘉方方起坐出还朝使,当即传旨道:“邓通不过是朕弄臣,愿丞相赦他死罪。”嘉才准将邓通释放。但尚吩咐邓通道:你以后若再放肆就使主上赦你,老夫却不肯饶你了。邓通只得唯唯受教。

  邓通受赦带入皇宫,文帝宠爱如初。又有一名相士为邓通看相竟说邓通相貌欠佳,将来难免贫穷,甚至饿死。文帝竟把相士叱退,且慨然说道:“通要致富有何难,只凭我一言,权他终身富贵。”于是下一诏令,竟将蜀郡的严道铜山赏赐与通,且许邓通自得铸钱。通得此重赐。自然感激不尽。这时正好文帝有病痛,竟致溃烂。日久不安,邓通想出一法,代为吮吸,渐渐地除败脓得免痛苦。文帝感激问邓通:“究系何人最为爱朕?”通随口答道:“至亲莫若父子,最爱陛下,应无过于太子了。”文帝默然不答,到了第二天太子入宫问安省疾。正值文帝痛血又流,便要太子吮去。太子没奈何向疮上吮了一口,慌忙吐去,几欲呕出食宿。文帝瞧着太子形容,长叹一声叫他退去,仍招邓通入吮。通一点难色都没有,益使文帝心为感动。惟太子回到东宫尚觉恶心,暗思吮痛一事是何人主张。后仔细探听乃是邓通常入宫吮痛,免不得又愧又恨。嗣与邓通结成嫌僚。后至景帝登基二年丞相申屠嘉病死。时已免官的邓通疑是嘉劾他便向景帝求复官,那知免官原因是吮痛遗嫌。景帝。因此一事一道诏下,竟把他拘系狱中,没抄了家产。虽得出狱,但家破人亡,无处居食终致饿死。无疑圆应了方士看相言。

  吴王太子遭殃

  吴王濞镇守东南,国盗富强。文帝在位已十数年,并未闻吴王入朝,但遣子贤入观一次。皇太子启与吴王太子贤,本是再从堂兄弟,向无仇怨,此时因贤入朝奉了父命陪他游宴和气相迎。相习生狎盘桓了好几天,格外欢愉,一日两人对坐举棋,左立东宫侍卫,右立吴王太子师傅从旁参赞。各有胜负,彼此已赌赛了好几次不免有些龃龉,太子启偶受讥嘲,已带着三分懊恼。只吴太子尚有童心,未肯见机罢手还要与皇太子决一雌雄。太子启也不肯示弱,因此再与他下棋斗胜,到了生死关头皇太子误下一着,被吴太子一子掩住,眼见得牵动全局都要输去。皇太子不肯认输,定要将一着错棋翻悔转来,吴太子如何肯依?遂起争论,再加吴太子的师傅多属楚人秉性强悍,帮着吴太子力争,统说是皇太子理屈,一味冲撞。皇太子究系储君,从未经过这般委屈,怒上心来,恶向胆边生,竟顺手提起棋盘向吴太子猛力掷去。吴太子未曾防备,被棋盘掷中头颅立即晕倒,霎时间脑浆迸流,死于非命。

  文帝闻知倒也吃惊,但又不好加罪太子。只好好言劝慰吴太子师傅,一面厚殓吴太子,令他师傅们送抠回吴。吴王濞很是悲恨,不愿收受,当下派吏截住,棺木发回长安,文帝闻报就令把他埋葬了事,从此吴王濞心存怨望,几拒来使也不肯入朝,惹动文帝怒意,见有吴使即令下狱。不几有吴使西来,贿托前郎中令张武,才得面见文帝。通过反复向文帝说明,吴王损了亲子不免伤悲,托病不朝。陛下察后连拘他的使人下狱,吴王很是忧惧。唯恐受诛越不敢入朝。愿陛下不咎既往。使吴王好自新,得陛下宽容,难道不悦么?文帝听了很觉有理。将所系吴使一并放归,并传语吴王年老,可使免朝,吴王濞自然拜命不敢生心。

  2、讨伐内外

  怨忌生事

  先前诸吕被诛时,刘章实为首功。兴居虽不及刘章,但清宫迎驾,也算得上一个功臣。然而这里面尚有一段这样的故事:即当时为太尉,后来为丞相的周勃,曾与两人特约,许令功成后刘章为赵王,刘兴居为梁王。及文帝嗣位后,周勃却未尝替他们凑请,竟背前言。自己反受了第一等的厚赏。因此两个人对周勃产生了意见。文帝也知刘章兄弟灭吕有功。只因刘章欲立其兄刘襄为帝,而对刘章产生了看法。好容易过了两年,有司请立皇子为王,文帝下诏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车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惟城阳、济北具一系齐地,割封刘章兄弟。地少权小。更有皇庶子参封太原王,揖封梁王。唯梁赵均是国大。刘章兄弟希望已久,至此终归绝望。因此他们把气发到了周勃身上,认为周勃戏弄他们,把他们给卖了。喷有烦言。文帝颇有所闻,索性把周勃免相,任灌婴为相。罢太尉官,文帝三年约阅数月忽闻匈奴入寇上郡,文帝急命灌婴令兵出讨。不几,接到灌婴军报捷,匈奴退兵。乃转赴太原,接见代国旧臣。留游十余日。灌婴竟至病殁。朝廷接报,提张卷为丞相,申屠嘉为御史大夫。接着又有警报称济北王刘兴居起兵造反进袭荥阳。于是文帝当下飞调棘蒲侯柴武为将军率兵往讨。刘兴居与兄刘章同时就国。刘章郁愤成疾。不久便殁。刘兴居闻得兄气愤身亡,越加怨恨,遂有叛志。那知军到荥阳便与柴武相遇,一场大战被柴武军杀得七零八落。顺手一抓把兴居牵制柴武前。进入囚车押回长安。兴居自知不免便扼伉自杀。

  中行说叛汉从匈奴

  文帝十年有匈奴兵来报冒顿单于病死,其子稽粥嗣立,号为老上单于。文帝复欲与匈奴和亲,因再遣翁主(汉称王女叫翁主)往嫁稽粥作为阏氏(即王后)。特派中行说护送翁主。那知这个中行说索性降胡不愿回国。还替他想出许多计来为强胡服务。先教他们改变服装,又教他们懂得礼仪。汉帝见中行说叛胡不回国,便又遣使再去匈奴考察。考察回来报告文帝说:“中行说在匈奴教他改服习礼。”弄得文帝且悔且忧。

  且说匈奴至稽粥单于,自得中行说后,言听计从。中行说导他入寇屡为边患。文帝十一年十一月中又入侵狄道,掠去许多人畜。文帝致书责其负约失信。稽粥亦置诸不理。当时有一太子家令叫晁错的献计说:“移民偷菜加意也防。”文帝多半采用,一时颇有成效。

  致文帝十四年冬季匈奴大举入寇,骑兵共有十四万众之多。那兵马入肖关,杀毙北地都尉孙印。又分兵入城烧回中宫。前锋经达雍县,甘泉等处警报连达都中,文帝令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并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兵十万,出囤渭水,保护长安。又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逆,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三路出发分戎边疆;一面大阅人马,申教令、厚犒赏。准备御驾亲征。群臣一再谏阻统皆不从,直到薄太后出面极力阻止,才算罢议。另派了东西侯张相如为大将军,率同建成侯董赤、内史栾布,领着大队往击匈奴。匈奴入侵塞内,骚扰月余,及闻汉兵来援,方拔营出塞。张相如驰至边境,好多里不见胡马,料知寇已远去。乃引兵南还,内外解严。

  文帝顺便乘辇巡行,路过郡署碰上一老人叫做冯唐,得知他在代地居住,便谈起原赵将李齐、李牧,与秦巨鹿之战时的骁勇既不知下落时,文帝很是追思,留恋他们的勇敢。并叹息当今没有这样的人了。否则不会怕什么匈奴了。唐听完文帝话后,刚直不谀地说了现在也有这样的将,主上可不会用,反遭到不应有的打击,如魏尚领兵驱匈奴,杀得匈奴兵抱头鼠窜,不敢再来,陛下却为他报功不实。所差敌首只六级,便把也免官下狱,罚作苦工,这不冤枉!文帝方能醒悟,并令冯唐持节诣狱,赦出魏尚。仍使为云中守,又拜冯唐为车骑都尉。魏尚再出镇边,匈奴果然畏魏不敢近塞,北方一带方得少安。

  周亚夫领兵警戒严谨

  文帝九年即后元六年冬,匈奴老上单于病死,子军臣单于继立。文帝又遣宗室女往嫁,重申和亲旧约。偏汉奸中行说屡劝军臣同僚入寇,固居然兴兵犯塞,与汉绝交。匈奴统兵六万骑,分道云中与上郡,沿途掳掠。文帝闻警,急调三路人马,派将统率,往镇三边。屯飞狐将是中大夫令勉;屯勾注将是楚相苏意;屯北地将是前郎中令张武。同日出发,星夜前进。文帝尚恐有疏,虞惊动都邑,乃复令河东太守周亚夫驻兵细抑。宗正刘礼驻兵霸上;祝兹侯徐历驻兵棘门。内外戒严,缓急有备,文帝才稍稍放心。

  过了数日文帝御驾复亲出慰劳军营,先至霸上,次至棘门统是直立军营。不先通报。刘徐两将军,深居帐内直至警卫入营,才率步将往迎文帝,面色都带慌张。似乎事前失侯,踞眷不安。文帝虽瞧料三分,但也不以为怪,随口抚慰数语。便即退出。两营将士送出营门,拜辞御驾。及移至细柳营,遥见营门外甲士森列或持刀,或执戟或张弓挟矢,仿佛似临敌一般,文帝所未见,暗暗称奇,当下令先驱去报说是车驾前来。营兵端立不动,喝声且住,并正声相拒道:“我等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将军先驱还报文帝。文帝麾动车驾自至营门,又被营兵阻住。文帝乃举出符节交与随员,入营通报亚夫。亚夫接见来使传令开门,放入车驾,并嘱咐军中不得驰驱,文帝听说,也只好按暂得行。到了营门里面,始见周亚夫从容出巡,披甲佩剑向着文帝行过礼。口中说:“甲胃之下不拜,臣照军礼行,请陛下勿责。”文帝回过了礼,并叫随臣向周亚夫表示:“皇帝警劳将军!”亚夫带着将军肃立两旁鞠躬称谢。文帝又亲嘱数语,然后出营。周亚夫也未曾相送。文帝一退出,仍然闭门严整如故。文帝回顾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了!”

  嗣接边防奏报,虏众已经出塞,可无他虑,文帝方将各路人马,依次撤回,遂攫周亚夫为中尉。亚夫系绛侯周勃之次子,勃两次就国不久病逝。

  约莫过了年余,文帝忽然有病,医药无效,竟至弥留:太子启入侍榻前,文帝对太子说:“周亚夫缓急可恃,将来有如变乱,尽可使他掌兵,不必多疑!”太子启涕泣受教。时为夏季六月,文帝寿数已终,瞑目归天。

  五、国体构建及主要对民政策

  较先帝更加强调与民休息的政策。文帝曾宣布免除十二年的田租;减征口赋、徭役。还宣布禁止残害身体的肉刑。改默刑刻字为充苦工;割鼻为笞三百;断趾为笞五百。

  六、重要文化科技成果

  《九章算术》是先秦至西汉我国数学知识之大成。是从先秦“九数”发展起来的,秦始皇焚书,经术败坏。西汉张苍、耿寿昌收集遗之残稿加以修补整理,编成《九章算术》,虽然成书时间说法不一,但应该说是自张苍、耿寿昌开始就进行了这本书的编写工作。

  七、略评本帝

  文帝是一个持慎言,讲仁义,有道德,胸怀宽厚,办事公平公正的人。他生活勤俭节约。艰苦仆实。从政清廉,爱民如子。知错就改,见污不沾,颇受大臣赞美,深受百姓爱戴。是一位好皇帝。

  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他对待其亲弟刘长的迁就和宽容太过分。导致他发展为胆大恶恣,最后走向反叛,落得自杀的下场。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