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章 穿梭南洋

  南洋自古以来便凭借海上丝绸之路与岭南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广东三大民系在开发南洋中均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两千年来,他们一直与故土血乳交融。尤其是辛亥革命中,南洋华侨不仅大量捐款,而且派出他们的子弟,以血肉之躯摧毁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抗日战争中,东江纵队里更不乏华侨子弟,他们出钱、捐物,为民族解放事业作贡献。

  内战爆发后,因战略需要,我党主动撤离延安。国民党当局大肆宣扬其“胜利”,使许多华侨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忡忡。为了进一步团结广大侨胞,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将革命进行到底,1946年底,我党派丁波、吴获舟、陈夏苏等人带领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分别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开展华侨工作。临行前饶彰风一再叮嘱他们,要团结广大爱国华侨,扩大爱国民主阵线,同时做好募捐工作,解决《华商报》经费拮据等问题。

  丁波等人正在为外出整理需要的行李,突然一个身着中山装、满脸笑容的小个子走了进来。

  “呵呵,大家都在收拾东西呢——”

  “呀,是彰风同志啊,快请坐啊,房子太乱了,不好意思啊!”

  “没事,你们继续忙吧。我就来看看大家,顺便再跟大家伙说说工作的事。”

  丁波等人三下五除二将东西整理好后,都一一聚拢在彰风身边,细心聆听。

  “南洋历来和我国有密切的往来,在那里有我们几百万的华侨,他们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你们大家到了南洋后,要赶快扎根下来,既要深入到青年学生中去,也要做好上层的统战工作,帮助他们认清形势,做好爱国民主运动宣传……”

  “彰风同志,请放心吧,我们一定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

  就这样,带着雄心壮志,丁波一行人出发了。

  月朗星稀,阵阵微风迎面吹来,虽说已是深夜,但是香港这个繁忙的小岛上依然灯火通明,人影如织。

  丁波等人来到港口边,陆陆续续上了船,正当要开船时,一阵阵脚步声越来越近。

  “船上的人全部下来,快点,下来!”

  “为什么啊?这是我们订的船,我们怎么不能坐了?”

  “叫你下船就下船,少啰唆!”

  就这样,一群水上警察将丁波等人强硬赶上码头,说香港法律规定,货船不准搭客,船上便只留下行李道具。这下可急坏了丁波等人,因为中国歌舞剧艺社已与曼谷“东舞台”签有合同,一周后就得上演,此期间内又无客轮,逾期的罚款可承受不了!

  丁波等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一筹莫展,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最后只得去找饶彰风商量。

  这边饶彰风得到消息也大吃了一惊,报社经济已告急,屋漏偏逢连夜雨。他随即镇静了下来,说:“不要紧,好事多磨嘛,只要有决心,就不会有处理不了的事情。”

  丁波等人看着饶彰风的镇静样,也不那么担心了,仿佛彰风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他们相信彰风出马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彰风明白,南洋那边的演出时间是第一要紧的问题,他亲自出面,以报社担保,发挥他那高超的口才,迅速借到了买飞机票的钱——39人飞曼谷,可不是小数。

  当把飞机票放到丁波手上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困难还会有的。你们到了南洋,恐怕困难还会更多,要有思想准备。”

  丁波等人手握着这沉甸甸的机票,沉重地答道:“彰风同志,你放心,我们会克服各种困难的,不管前面有什么难关,我们都不会退缩!”

  彰风紧紧握住丁波的双手,重重地点了点头。

  “可是,这机票的钱不是小数目啊,你可以应付过来吗?”当丁波接过机票时,担心飞机票钱太多,一下子还不了。彰风笑一笑说:“放心吧,再想想办法,总会解决的。”

  看着彰风脸上那轻松的笑容,仿佛并没有什么严重的事情发生,丁波也信任地回了彰风一个微笑。他们此刻内心是相通的,目前只有笑着面对问题、勇敢去解决才是最好的方式。

  经过几番周折,艺社终于及时赶到了曼谷,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南洋的众多华侨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痛快地欣赏祖国的艺术表演了,很多人在观看中都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出色的艺术表演获得了南洋华侨的一致好评。同时,丁波也没有忘记临行前饶彰风的嘱托,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团结广大的南洋华侨,表演只是一种手段,因此在表演中丁波等人随时找空闲与各位华侨进行思想交流,向他们介绍国内抗日革命的情况,以及在革命中所遇到的困难。各位华侨听到祖国被置于战火中,同胞们在遭难,心中都愤愤不平,也都积极响应革命,表示出支持国家革命事业的决心。

  丁波等人在南洋将统战工作做得十分出色,获得了很多海外华侨对国内解放革命的募捐,这些钱后来不仅还掉了不菲的飞机票钱,也让党在经济上站住了脚。

  中共党员陈夏苏被党组织派到印尼巨港工作,因为在那儿同样有着广大的华侨同胞。陈夏苏到巨港后,复办了一所华侨学校,这所学校原来是广东华侨创办的。当时在巨港还有另一所由福建华侨办的中华中学。在彰风的指示下,陈夏苏十分注意与中华中学协调关系,这赢得了广大华侨的好感。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两所学校间的关系,彰风还陆续派干部到巨港,在那里建立领导班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巨港工作的党员干部逐渐取得了巨港华侨的信任,而巨港的华侨们也日益团结。因为大部分华侨本身就有被欺压、被迫害的经历,所以十分能体会同胞被日本侵略者残害的痛苦。同时在中共党员的思想教育下,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意识逐渐明晰。广大华侨对中国共产党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爱国民主力量逐渐强大。与此同时,募捐工作也风风火火地进行着。以“救济祖国饥饿文化人”的名义,募捐到了约20万印尼盾,及时支持了《华商报》和香港文化人士。那一时期,很多华侨在经营自身生意的同时,不顾自身的生命安危,也帮助发行《华商报》等许多进步报刊。常常是每卖出一份自己的产品就顺便送别人一份《华商报》。

  在演出三个月后,由于艺社人员来自不同团体,内部闹不团结,丁波束手无策。时逢彰风从香港过来,丁波立马将情况汇报给他。彰风信心十足地笑着说道:“丁波同志,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团结很重要。现在咱们的艺社队伍人心不和,这自然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用太担心,问题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严重。”

  见彰风说得这么有把握,这么轻松,丁波心中明白,彰风自有办法。

  翌日,饶彰风召集艺社全体人员开了一个小会。等大家都到齐后,彰风笑吟吟地说道:“同志们,这三个月的演出都辛苦了。党中央知道大家为了这次任务都作出极大的努力。而你们的成绩我们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彰风对艺社人员进行积极的肯定,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看到大家伙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时,彰风立马换了一种语气接着说道:“不过,近来听闻咱们艺社群体中出现一些小矛盾,呵呵,矛盾是无处不在嘛,再说了,人也不是圣人,总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人也总是有缺点的。其实这些都不可怕,怕的就是有缺点、犯错误后不知道怎么去面对。我看呢,我们也应该学习延安整风的精神,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缺点,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问题一定会解决。”

  听完彰风的发言,艺社的员工们都沉默了,都开始反思起自己这三个月来的表现。就这样,经彰风提议与开导,艺社的员工们采纳了彰风的意见,在客观平静的“批评大会”中,矛盾解决了。一支生气勃勃的文艺队伍又重新活跃在南洋了。经过这次事件之后,彰风更是被艺社的员工们称为“及时雨。”

  不久,艺社便在彰风的安排下先后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演出。即使在英殖民当局大搞白色恐怖的状况下,由于有彰风直接指导,巧妙地与敌对势力周旋,演出仍一场又一场地继续着。

  一直到1948年9月,英殖民当局命令艺社限期于年底离境,而这时国内三大战役已打胜。

  离开泰国后,1947年4月彰风去了马来西亚。在那里,他巡回各地,给华侨作报告,解释我党主动撤出了延安、张家口等地,为的是积蓄力量,更有效地打击挑起内战的反动分子。彰风的报告极为雄辩地说服了听众,使广大华侨增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

  彰风知道,毕竟华侨与内陆的广大农民群众、工人阶级不同,他们没有直接感受到日本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压迫与苦难,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时时散布虚假信息,而华侨们身上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脾性,很容易会受到影响,所以必须加强革命宣传,才能更好地团结这股力量,真正建立一个全民族的统一战线。

  当然,统战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很多时候华侨出于一种自保意识,无心涉足政治事务,所以保持中立态度,而彰风坚信只要好好地宣传,做好思想工作,一定可以将广大华侨同胞争取过来。

  在南洋宣传的这段时间,饶彰风也亲力亲为。他亲自拜访了在海外享有盛誉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他的坦诚介绍下,陈先生终于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全面认识了中共的政策和主张。陈先生完全被打动了,他与广大爱国民主人士一同积极捐款,以支持解放战争。

  翌年2月,饶彰风又一次被派往马来西亚,去建立新华社新加坡分社。他还特意带去了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及廖承志等著名人士的手迹相赠,以此来表示我们党对海外侨胞的亲切关怀和深厚的情谊。

  周恩来亲录了沈钧儒先生的七言律诗:

  经年不放酒杯宽,

  雾压山城夜正寒。

  有客喜从天上至,

  感时惊向城中看。

  新阳共举葡萄盏,

  触角长悬獬豸冠。

  痛哭狂欢俱未足,

  河山杂还试凭栏。

  朱老总则拿出自己的一首气吞河山的七绝:

  身经百战饮倭头,

  不净拥尘剑不收。

  鸭绿江边期啸傲,

  何须九世报斯仇。

  还有廖承志画的梅花等等,侨胞们无不为之欣愉。

  一到新加坡彰风便马不停蹄,通过各种关系,打通各个渠道,终于在英殖民当局政治部注册成立了新华社新加坡分社,社址设在国际书店大厦。饶彰风出任该分社社长。在此之前,新华社在海外仅有伦敦、香港两个分社。

  饶彰风在主持分社工作之际,重操老本行,办起了《新华周报》,在南洋各地通过爱国侨胞代理推销,影响迅速扩大。与此同时,他开办了新民主出版社,积极推销国内及香港的进步出版物。

  除了华侨领袖陈嘉庚,饶彰风还通过该分社争取团结了华侨工商界、文华界、教育界、新闻界众多知名人士,如庄希泉、沈兹九等人,号召与鼓励广大爱国华侨支援祖国的人民解放战争,并积极援助在港的《华商报》、《光明日报》等各种进步报刊,争取言论自由,支持有识之士。

  他还帮助胡愈之等办好在新加坡的《南侨日报》,并从旁支持《南洋商报》、《星洲日报》和《星槟日报》等各种报纸。

  同时,该社广泛介绍进步知识分子从各地转至马来西亚,充实文教方面的进步力量,发展华侨教育。他亲自鼓励胡一声先生复办马来西亚加影华侨中学,并介绍了众多进步的教师担任教导主任、班主任及各门教学老师。

  南洋一时之间成为另一个革命摇篮,充满着斗争的激情与高昂的情绪,成为中国内陆革命战争一个强大的支援地。

  殖民主义者恐惧了、紧张了。英帝国主义又一次实行了排华的紧急法令。不少爱国华侨被迫害而回到了香港。

  1948年6月,马来西亚的形势严重恶化,新华社新加坡分社也被停止了工作。6月底,彰风奉命回到香港。在走之前,丁波所带的艺社正好在吉隆坡演出,面对当时严峻的局势,丁波等人不知该如何应对。于是,丁波便去新加坡找饶彰风。每当关键时刻,彰风总能帮助他们化险为夷。

  “彰风同志,现在我们艺社正在吉隆坡演出,可是当前政治形势严峻,各种反动力量不断阻拦,之前所安排的演出可能内容上不是很适合,我们这一时半会儿不知道该怎么应付啊!”丁波急切地看着饶彰风,等着他给出出主意。

  饶彰风仔细地分析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形势,认为艺社仍可能留下来演出,并且指出在演出内容上不要犯过“左”的毛病。“现在局势比较紧,华侨们不能迅速适应过来,所以咱们不能心急,要慢慢来,要符合华侨的心理。”就这样,依据彰风同志的说法,艺社又坚持了半年。

  直到1949年1月,该社收到了彰风的回电:“准备物资,如期回港。”他们这才启程返航。

  彰风在香港迎候他们,与他们一一握手问候,并说:“你们平安回来,就是胜利。你们出去39人,回来47人,这是更大的胜利。你们在海外两年,演出成功,收获很大,党组织对你们的工作非常满意,要我向你们祝贺。”

  饶彰风穿梭于南洋的这段时间,极大地拉近了大陆与海外华侨之间的关系,为革命的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也使得饶彰风更加了解广大华侨们的心理,获得了广大华侨的信任,而正是这份信任才使得他的统战工作效率如此之高,也为他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