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章 难忘的1927年春天

  5.难忘的1927年春天

  1927年,这一年对于远在香港的邓文钊来说,是其人生的新起点。与何家的联姻,与廖氏兄妹的相识,让他心灵上得到洗礼,让他真正成长起来,也让他真正认识了他所生活的社会。而对于饶彰风来说这一年也是非比寻常的一年,是其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更加认识到国家社会的现实,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革命的意义,形成更加坚定的革命信念。1927年对于他们二人来说,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一年。

  又是一年开春时,万物更新,一切重新恢复生机,给人带来新的希望。

  大埔县中学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学期……

  “放榜了!放榜了!”

  一群孩子叫叫嚷嚷地从药店前跑过,紧接着,又有好些大人放下手中的活计急急跟在后头。这是在大埔县城茶阳镇上。

  虽说这只是一个小镇,但是却拥有重学的传统,因此,学校每年春天新学期开学放榜,总是这个小镇中极为重要的事情。

  一说“放榜”,人们便知道,这是城里的“最高学府”——大埔中学公布录取名单。那年月考上中学,非同小可,算得上是个小秀才了。因此,这自然算得上是县城里的大事,县城的人几乎人人都关注,就算不是自家孩子考学,只要是认识的人的孩子参加了,其他人都会关心。而恰巧这家药店里的一个店员的儿子就参加了这次大埔中学的考试,可是当他听到吆喝声时,却表现出与其他人截然不同的反应,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马上放下手中的活儿,急急地跑去看个究竟,而是呆呆地站在药店里的一个角落,照旧机械地拿着抹布来回擦拭放在角落里的桌子。旁边其他的店员见这状况,急切地叫道:“仁山,仁山,还不向老板告个假,看看你儿子中了没有?”

  被叫做仁山的人缓了缓神,迟疑了片刻,摇摇头:“要去,就让孩子自己去好了。孩子没读完高小就失学了,这去考中学的全是读完高小的,他再用功,只怕……还欠火候呢。”其他店员听他这话言下之意便是说,自己的儿子应该是不会上榜的。于是大家也就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仁山说罢又继续擦起桌子来,岂不知他手下的桌子已经被他擦拭得如镜子般发亮,他毫无知觉,只是这样重复着动作,一边擦一边出神地想着:“终于放榜了,也不知道儿子考得怎么样呢?他能考上吗?高小都没读完,能上吗……”此时仁山的头脑中一直盘旋着这个问题,想了想他还是决定去大埔中学门口看个究竟,省得自己在一边瞎猜。于是仁山便趁着休息时间去看榜。

  虽然之前嘴巴上表现得对看榜不关心,可是这会儿双腿仿佛是上了轮子般飞快地往前行。还没等他走到中学,就远远看见那中学门前早已人头攒动。仁山挤进人群,便听人在议论:

  “这饶高评是谁家的孩子?怎么没听说过?”

  “是啊,很少听到这个名字。”

  “饶高评,这不是儿子的名字吗?”仁山听到众人正在议论着自己的儿子,心“怦怦”乱跳了起来。

  “上百之众,考了个第一,不简单!”

  这会是说自己儿子吗?仁山再次紧张起来。

  仁山急忙快步上前几步扒开人群,挤到了前边,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新生录取榜上,第一名是用大字写出来的,红纸黑字,分外醒目,写的正是他儿子饶高评的名字。

  “呀,果真是我的儿子,是我的儿子……”仁山在心里默默地念着,他的双眼不知什么时候早已湿润,泪水不由得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往事一幕幕犹如电影般一一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沉浸在往事的追忆中……

  是呀,儿子这一路走过来是多么不容易呀!虽说祖上也有过功名,父亲饶福田也中了前清秀才,可是却是地地道道的穷秀才,入不了仕途也不愿入仕途,靠一手丹青与书法维持生计。仁山依旧清晰地记得,那时他仅十三四岁,由于家中生活太苦,仅仅靠父亲那点收入根本无法生活,他便不得不背井离乡,去闯世界。可当时正值清末民初,山河破碎,外患不已,内乱迭起,全国上下哪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末了,只好在龙川县贝岭镇一家店里当学徒,勤恳干活攒了几个小钱,才独立做点小本生意,到了而立之年才回到老家娶亲。

  可是办完亲事后,没待上几日,便又撇下勤劳、贤惠的妻子——让她留在家中侍奉双亲——照旧上外地去挣钱谋生。每次离别仁山都万分痛苦,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亲人,可是,现实生活的窘迫压得他不得不如此。这仿佛是命中注定客家人必须适应这样一种离别之痛,必须外出奋斗。

  时间飞逝,一晃又是六七年。一天,仁山一如往常去店里做活,突然看见妻子张枫带着五岁的饶高评及两岁的弟弟来到了龙川找他。当妻子儿子一起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是又惊又喜。他立刻向老板告假,带着妻儿回到他的住处。

  原来,家中父亲已经病逝了,妻子在家中又艰难维持了一年,最后实在无能为力,只好带着孩子投奔丈夫来了。看着多年来由于照顾双亲、抚养孩子而越显疲累消瘦的妻子,仁山心疼地紧紧抱住她,两眼早已淌着泪花。要是没有妻子的支持料理,仁山也不可能这么放心外出做活呵——而这一拥抱胜似千言万语,足以让多年来照顾家庭的张枫得到安慰。

  现在好了,妻子和儿子都出来找他了,那他也就少了一份牵挂,以后就可以安心定居在这里了。

  “让孩子去读书吧——别误了他的前程。”仁山自知读书的好处,虽然自己没有上过几年学,虽然父亲只是一个两袖清风的穷秀才,但是他知道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还是十分重要的,再者,身为客家人的仁山深知祖宗的传统:对在千年流徙中只寻得山野栖息的客家人来说,唯有读书才可能争得自己的前程,否则,一辈子也就埋没在深山里。为此,无数客家人努力学习,四处拼搏,在社会上作出一番事业。而这一传统对于饶家来说,又显得特别重要。

  于是,高评就这么念上了小学。

  可军阀混乱,整个中国都在风雨飘摇之中,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也没有定数,没几年,仁山的小生意便一再亏本,万般无奈,唯有返回祖居。

  这一来,才读了几年小学的饶高评,便再不能上学读书了。殊不知,高评自从进入学堂接触书本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求知欲十分旺盛,回老家就意味着他要放弃心爱的书本。可是,小小的高评却格外懂事,他乖乖地跟着父母回到祖居,并且小小年纪就抢着帮父亲干农活,但尽管这样,他也从未放弃过读书求知的机会。除了帮忙干农活,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一定会看书。

  作为父亲,儿子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心疼儿子,担心儿子的身体,又因儿子这种惊人的毅力与执著而自豪,儿子不愧是客家男儿。仁山的泪眼中接二连三地浮现出这些年间儿子的身姿。

  深山里,他背负着比自己个子还高的柴捆,一步一步地走下崎岖的羊肠小道,砍刀就扎在腰间。

  水边,他挑起一担一担的清水,走上山坡,倒在缸中,那矮小的个子,给压得更低了——这正是他长身子的时候。

  田里,他插秧、收割,没有一样农活不抢在前面。

  每天高评都要做很多农活,然而只要有那么一星半点的时间,他便抱上书本,在田头、在林中、在门口埋头读了起来。而且一读就忘记时间,忘记一切,仿佛他周边的一切都定格了,他的眼中只有书本的内容,他的脑子里存在的也只是书本的故事,他是多么渴望获得知识啊!

  日子久了,父亲竟发现他在读《诗经》、《水浒》、《三国》等著作。仁山看出自己的儿子是块读书的料,他不想埋没了儿子的天分,为此想方设法也要让儿子再次上学。

  1926年的冬天,仁山终于在大埔县城谋到了一份差使——在一家药店当店员。

  就这样,一家人再次从祖居搬迁出来,来到大埔县城生活,饶高评又可以上学了。

  高评盼望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很久了!

  他内心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

  “我给你找个高小,先把之前落下的课程念完吧。”父亲这么对儿子说。

  “马上就开春了,大埔中学就要招生了。”儿子却这么回答。

  “怎么,你要考中学?”父亲大吃一惊,“你还没读完高小呀!”

  “我自己学完了。”

  “可马上说考就考,没几天了。”

  “没问题,我能考上。”

  见儿子说得这么斩钉截铁,当父亲的也就没理由阻止了,就让他去试试吧。于是仁山让孩子参加了大埔中学的考试,根本就没奢望孩子能考上,更不用说考第一名了。可是谁知道惊喜却常常存在!

  看着榜单,仁山开心地笑了,从来没有笑得这么开心,这么轻松过。

  饶高评——后来的饶彰风,就这么迎来了1927年的春天。

  这是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春天!充满希望的春天!

  在人们的眼中饶高评是一个幸运的人。

  的确,饶高评是幸运的。

  他的幸运,不是考了第一名,而是来到了一个充满革命气氛的学校,一个革命大熔炉。

  他的幸运,更在于他迎来的是一个风雷攒动、万物萌生的辉煌的春天——在这个春天,就似他祖父笔下的《百蝶图》一样,五彩缤纷的蝴蝶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一只只栩栩如生,给新春带来无限风光——这幅《百蝶图》在大埔可是有口皆碑的!

  广东大埔县是粤闽交界的地方,紧靠福建的龙岩、汀州一带。这里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老根据地,这里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气质,这一特质注定了将培养出不一般的革命人才。

  饶彰风是大埔中学特十四级的学生,一进学校马上觉得耳目一新——不再是蜷缩在穷山坳里的不知世事的小书童,许多进步书籍、革命刊物纷纷流入他手中,令他手不释卷,过目难忘。

  这是《少年先锋》!

  这是《向导》!

  还有……原来这大埔中学,早已是大革命时代有名的左派学校;此际,北伐正搞得轰轰烈烈,一路上势如破竹,令军阀们吓破了胆。此际,前锋已临长江,打下了半壁江山……

  所以,学校办学风格也与旧学堂完全不一样,欢迎新思潮,尤其是更能振奋年青一代昂扬斗志并点旺他们的求学欲——各种书刊可谓供不应求。

  校方亦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只要有才华,都会受到校方的重用。因此,才华横溢的彰风进学校没几天,便受到全校师生的注意。由于以前大量的阅读、思考及写作,彰风写得一手好文章,初一时,他就写了本脍炙人口的小说《荷花》,广被人赞,此外,他的数理化也是数一数二的,经常解出一些数学难题,使得老师也赞叹不已。他还喜欢音乐,拉得一手好风琴,每当学校有什么文艺演出时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也许是出于祖上基因遗传,彰风在美术方面也显得很有天赋。他还是一个体育能手,是学校篮球、排球队队员。同学们都称赞他是个“全才”。加上他在考生中名列榜首,开学后各门功课成绩都十分优异,于是个子矮小但才华横溢的他,几乎以全票当选为班长。

  当选为班长的饶彰风,除了感谢老师和同学的支持鼓励,更加感受到身上的责任,他有信心不负众望。正当他想着如何好好带领同学们努力学习进步时,社会环境的改变对饶彰风产生重大影响。

  晴天一声霹雳。1927年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

  对于此次屠杀,大埔中学怒火燃烧,学生会派出了一支支宣传队,走上街头控诉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的血腥罪行。小小的彰风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没几天,广东的反动派也按捺不住了,开始了血腥屠杀。

  好些受到彰风尊敬和佩服的有骨气、有学问的老师,也在一夜之间失踪了。

  没多久,便传来其中几位的噩耗。

  整个粤东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面对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小彰风内心万分伤痛。

  小彰风含泪远望长天,何年何月太阳能重新升起,冲破这漫天阴霾!春风哪日能再生,驱逐这砭骨的严寒!

  老天没有响应,时间照旧流逝。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亲身感悟中,彰风受到了革命的熏陶,感受到了革命的重要性,然而这一时期,他也是在不断摸索中一直寻找着光明。

  终于,南昌城头一声枪响,震惊了整个中国与世界!

  这一声枪响,仿佛音乐会的前奏,它意味着美妙的音乐即将开始进行。

  小彰风在大埔城头迎来了南昌起义的队伍!

  9月,义军攻下了大埔县城。

  旋即,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成立。

  农民协会又恢复了,反攻倒算的土豪劣绅又一个个抱头鼠窜,只恨爹妈少生了两只脚!大埔中学的宣传队在县城里如火如荼地开展宣传活动,小彰风忙得都顾不了回家。虽然不能上前线与敌人面对面地交锋,可是这后方的工作同样可以让小彰风乐此不疲,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相信党相信革命,相信总有一天新生活会到来。

  一夜,小彰风睡不着,听着房外枪声时骤时稀,时近时远,内心惋惜自己才14岁,不然也去扛上一支小马枪,狙击敌人。

  反动派又重新占领了大埔。这一次,反动派变本加厉地进行惨绝人寰的杀戮!

  三河坝一带,血流成河。朱德、周士第的队伍寡不敌众,被迫撤出大埔向福建转移,而后便不知去向了。残阳褪尽,苍穹黯色,乌云再一次笼罩着大埔县的天地。

  大埔中学又一次遭到了反动派的严酷清洗,又有好些进步教师莫名地失踪了……

  在恶劣的环境下,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并没有屈服,他们大义凛然,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起起伏伏的革命过程中,无数英勇的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无形中在小彰风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那时他就开始以先烈为榜样,也要做个“英雄硬骨头”!

  小小的彰风,虽经历了几度失败的洗礼,但对革命的胜利仍充满信心。他相信失败只是暂时的,风雨过后总会看见阳光,胜利最终会到来。当时社会形势十分紧张,地下党的活动也格外小心,由于彰风年纪小,没引起当局的注意,所以能一直坚持活动。

  夜晚时分,昏暗的学生宿舍,本该到了入睡的时间,可是众多充满革命激情的学生仍在追怀当日扬眉吐气的情景,久久不能合眼,他们是多么怀念革命活动的时刻,甚至有人感叹:“假如今天还能读到《少年先锋》该多好哇!”

  “早给抄光燃掉了。”另一位学生说。

  “不!我还留着!”

  一个小矮个突然跳起来,站在人当中。

  “怎么,你还留着,不怕杀头哇?!”有人惊叹。

  “怕什么?谁还愿看,我可以拿出来。”还是那个小矮个在说。

  “看!有什么看不得的,给我一本!”

  “我也要一本……”

  “我也要……”

  “还有我……”

  一时之间,无数只手伸向这个小矮个。

  小矮个看着大家那积极的样子,开心地笑了,一下子便捧来了一大沓——不仅有《少年先锋》,还有《向导》……

  同学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仿佛是得到了什么宝贝似的,两眼放着光芒。就这样,革命的火种又在小小的心灵间传递、燃烧,越来越旺……

  那小矮个,便是饶彰风。

  一年多过去了,同学们光传递阅读这些地下刊物已经觉得不过瘾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想发出自己的心声,就算不可以直抒胸臆,含蓄点也行。于是,彰风与大家一起商量——干脆,出一个我们自己的刊物。

  大家击掌叫好。

  “叫什么名呢?”有人问。

  大家陷入沉思中。

  彰风沉吟了片刻,说:“我看——就叫做《曙光》好了!”

  “为什么?”

  “长长黑夜,总有黎明到来,何况今日,离曙光初露的明天已不久远。我们痛恨黑暗,渴望光明,我们要冲破长夜,迎接新的太阳——一句话,要鼓励大家:黑暗总有尽头时,明亮曙光即在前!”

  “对,这是我们信心所在!”

  “对,说得好。就叫《曙光》。”同学们兴奋了。

  于是,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在同学们的渴望下,在同学们思想心灵的一次次碰撞下,《曙光》诞生了。经饶彰风精心主编,自初中二年级下期至初三上期,一期一期地不断送到同学们的手中。那是渴望光明的文学,映亮了大家的心!虽说仍在重重黑暗的高压下,而革命的萌芽却在不断生发……

  三年级时,饶彰风又被选为学生会会长。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喜欢上了这个个子矮小却思想丰富、具有个人魅力的男孩,慢慢地也已经习惯在他的带领下进行一系列的活动。

  大埔县所经历的一切让小小年纪的彰风感触颇多,尤其是反动派血洗三河坝,更是让彰风触目惊心,一条条的人命就这样被反动派残害了,仿佛在反动派的屠刀下,他们杀害的不是人而是牲畜。彰风对反动派恨之入骨,这使得他更加坚定为人民为国家解放而革命的决心。他感叹,他悲伤,但是更多的是对革命的期望与信心。不能上前线直接抗击反动力量和日本侵略者,他便以笔当利剑,在精神上不断地打击反动势力。

  “残阳暮霭深秋,三河坝三千忠骨收。”在饶彰风这首临终遗诗中,可以看出这一段历史是怎样深深地镂刻在他的心上,并影响了他整整的一生!

  可以说,饶彰风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革命战争使他对革命的意义有了比邓文钊更直接更形象的认识,也使他意识到国家民族解放是人民革命的大业。不过,正如俗语所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信念,不管其中经历的过程与采取的措施有多么大的差异,都不会对最后结果的生成产生影响。

  国家民族的解放已经成为那一时期所有中国人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正因如此历史上才会留下饶彰风和邓文钊的故事。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