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章 硬骨头的大埔人

  2.硬骨头的大埔人

  笔架峰高,印山渺小,狮扼咽喉。忆茶阳风物,缅怀故旧。清泉鹤唳,夕照星桥。大坝枪声,城隍鼓应,多少英雄硬骨头。换天志,命韩江怒吼,遍地燃烧!

  残阳暮霭深秋,三河坝三千白骨收。立红色政权,太宁屹起,高陂百侯,旗树高丘。北出坪砂,直通闽赣,赤色江天撼五洲。歌红日,照青峰小道,史迹长留。

  ——《沁园春·忆故乡大埔》

  如果从飞机上俯视华东南大地,在闽粤交界有一片神奇的土地,与五华近在咫尺的大埔。那里地处东南丘陵地带,却有奇峰突起,山势连绵,河川纵横,梯田粼粼,海拔高达千米的大山遍布县域。大山脚下以及山间的平原田野间,一座座围龙屋端居其中。晨昏之际,炊烟袅袅;山野之中,歌唱互答;城乡学堂,书声琅琅。这里就是广东唯一的“苏区县”、客家人的香格里拉——大埔县。同时,也是一个纯客县,有“大埔无潮,澄海无客”一说,即大埔没潮人,澄海无客家人。

  大埔县历史悠久,秦汉时属揭阳县地,东晋义熙九年立义招县,属义安郡。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万川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废万川并入海阳县,属潮州。宋、元及明前期仍属海阳县光德乡。明嘉靖五年(1526年)改名大埔县,属潮州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梅县地区。1988年起属梅州市。

  1913年5月,也就是民国二年,大埔县的县城还在茶阳。现在的茶阳城是省界附近安逸而寂静的小镇。在80多年前,这里非常繁华热闹,因为我们现在方便使用的公路和铁路网开通以前,茶阳以北的很多城市,比如汀州、瑞金等地,与出海口潮州、汕头的交通完全依靠韩江水道。这里是客家人生活的大本营,无数的客家人由于历史的原因远赴南洋诸地谋生、创业——“客人开埠”。他们也把外地的信息、财富不断带回家乡,给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以及老年的父母带来幸福。不断长大的客家男子,也勇敢地跟着父叔辈坐着小火轮从韩江顺流而下,从汕头转船,去香港,去新加坡,去马来西亚,去遥远的南洋。所以,韩江是一条非常繁忙的交通要道。

  茶阳地处闽赣交界,是韩江水道行船的终点。从船上卸下来的货物,必须要在茶阳转用人力畜力才能运到福建和江西内陆城市。也正因为如此,当时的茶阳是各种信息和物流非常密集的地方。这里的人民革命觉悟非常早,本书开篇概括的就是一部大埔县早期的革命史,同时也是客家革命先辈的精神写照。

  词上阕所描述的笔架山、印山、狮子口、清泉寺、星桥、大坝、城隍庙,都是“茶阳风物”。词的下阕所描述的“三河坝”、“太宁”、“高陂”、“百侯”、“坪砂”等都是大埔县的其他镇圩,三河坝在茶阳之南,高陂在三河坝之南,太宁在茶阳之北,百侯在茶阳之东。这些地方遍布于大埔的各地。无数大埔革命先烈为新中国诞生作出了巨大牺牲。

  1927年3月12日,时值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大埔农民自卫军1000多人,齐集到县城参加示威游行,其组织之有序,其声势之浩大,使得国民党当局和地主恶霸都感到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

  同年秋天,朱德、贺龙率领“八一”南昌起义大军,由赣取道闽边直指潮汕,计划扫除那里的敌军武装并建立根据地,途中由于闽粤边境山多地险,林深水急,几乎无路可行,就在起义军陷入困境之时,农民自卫军接到上级指示,立即派人前往引路,大部队很快便摆脱了盘回曲折、谜一样的山谷。8月25日,先头部队抵达青溪。26日,自卫军先期进驻县城。伪县大队长齐乃光等已闻风丧胆,急忙召集人马连夜而逃。次日,起义大军浩浩荡荡,不费一枪一弹,便收复了大埔。

  在隆重热烈的欢庆声中,朱德、彭湃召集农民军,在城东养育堂作了打倒地主豪绅、解放劳苦大众的动员报告,当场发给农民军汉阳造“七九”五响步枪150支,此举大大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斗志,战斗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会上,经彭湃亲自批准,由农民军执行,枪决了反动头目谢钜生。

  当时,随大军同来的有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林祖涵等同志,他们亲自主持召集了大埔党团员及骨干力量代表大会,讲述了南昌起义的伟大意义和建立工农武装的重要性。这是大埔人民在革命斗争史上第一次取得的伟大胜利,宣告大埔政权正式由红色苏维埃掌管。

  不久,贺龙、叶挺大军进攻潮汕失利,国民党头目钱大钧纠集重兵,转而围攻三河坝朱德部队。经过三天三夜浴血奋战,终因敌众我寡而不得不撤兵,我军一路且战且退,迂回迎敌,后经饶平入闽,又从永定大溪、下洋进入离大埔县城仅五公里的排头坝(朱德就在那里的永泰昌烟店阁楼里住了一夜),次日又由农民军星夜带路,经永定峰市转道入赣,与毛泽东同志进行后来举世闻名的井冈山会师。

  因潮汕失利,三河坝撤兵,我党不得不放弃大埔。从此,敌人的气焰更加嚣张,白色恐怖四处笼罩,苏维埃政权只得退到各个乡村。邻近埔城的太宁、恋墩村,此时已组织了自己的苏维埃,由江弼群同志任主席,继续与敌人展开斗争,保卫秋收。同时还与永定金砂30多位农民组成战斗队,由张鼎丞同志亲自指挥。

  现在的太宁、恋墩村,过去统称太宁,东距永定县境不足十公里,西往埔城仅五公里,村中有小街叫排头坝。那时,从闽西到大埔,必经过这里,只有五六十间店铺的村街不算长,但人来人往还是很热闹。可这里地少人多,加上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太宁人真的是很难过上一天温饱的日子,正因为如此,这里的人民革命热情尤为高涨,对地主恶霸尤为痛恨,所以,太宁也最早成立了苏维埃,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大家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尽管国民党伪军大队在县城虎视眈眈,看到全村人这样心齐,配合得这样密切,把守得又这样严密,也就不敢贸然进犯。

  就在太宁农民军不断壮大之时,国民党反动派已经感觉到无一日安宁。以恶霸地主肖雨史为首的土豪劣绅,勾结伪县大队长齐乃光等,对太宁苏维埃发起多次疯狂进攻。自1927年9月至1928年4月,农民自卫军就连续七次击退了敌人的进犯,击毙了伪军连长等一批敌人,取得了很大的战果。由于敌人不断调兵,终因双方力量悬殊而失守。当时,那些匪兵就像一群恶狼般猛扑过来,对村民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许多群众无辜被杀,许多妇女遭受蹂躏,光牺牲的就有:饶文秀、郑均贤、黄文、黄汗、曹讼修、刘德和金砂等数名革命战士。据统计,烧废楼屋13座、店铺12间,猪鸡牛羊、衣被谷物被掠去无数,其余的人逃的逃、散的散,全村700余户,两个月不见炊烟,一片怆然凄楚,惨不忍睹。

  经过一年的苦斗,人们已经看清了敌人的狰狞面目,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唯一的出路。从此,太宁人民擦去脸上的眼泪,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亲人的遗体,重整起破碎的家园,化悲痛为力量,又与敌人展开游击战,积极参加漳溪、百侯、岩上、高陂等地的武装暴动,并密切配合闽西游击队作战。

  1929年夏,在县党委领导下,在太宁演下片召开了一次党的扩大会,并成立埔北区,江弼群同志任区委书记。此后,为传达中央指示,叶剑英也来过大埔。伍洪祥(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建省副书记)曾亲自前来太宁指导工作。从此,全县苏维埃得到进一步巩固,武装力量已经逐渐壮大。1930年春,大埔工农军配合闽西游击队,一举攻克了高陂,继而攻打埔城。此后,在参加漳溪、埔北、永定、湖雷、下洋、中坑等地的武装暴动中,大埔工农军表现得极为出色,已经打出了声威。

  1931年1月24日,刚成立不久的饶和埔政府所在地遭到西河反动头目张悟真带兵突袭,不得不转到太宁团村和塔坑,后又移往太宁北坎片。在这个时候,群众的斗争情绪仍然非常炽烈,在一次集会上,500余人一致表示,坚决支持红色苏维埃,把革命斗争进行到底。

  在革命队伍中,最阴险毒辣的就是叛徒。1931年5月8日,当时许多革命同志正在北坎开会,已经被敌人收买了的钟乃匡(后伏法),偷偷引领埔城和埔北团匪把开会地点团团包围,但同志们临危不惧,奋力抵抗,在激烈的突围战中,张球贤同志壮烈牺牲,谢汗新、钟义祥、谢勉英、张文缎、丘云露五同志因弹尽被捕。敌人用尽各种手段对其进行威逼利诱,却丝毫也动摇不了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最后,敌人惨无人道地用钢针刺破他们的眼睛,刺穿他们的乳头。在种种酷刑面前,英雄们宁死不屈,决不低头,一齐高呼“共产党万岁”,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同年7月的一个晚上,跟往常一样,江弼群身边跟着两个人,正从团村往塔坑的山路上走着。见路边有潭泉水,江弼群正俯下头去饮水时,后面的两个叛徒黄哲兴(游击连连长)、饶棒昌(副连长),随即拔出驳壳枪,对准他的后脑“砰、砰”两声,一位优秀的革命组织者就这样倒在了叛徒阴险的枪口下。

  太宁苏维埃遭受到惨重损失,党员和组织不得不转入地下,区委也秘密移到角莲塘,此时曹壬元任支部书记。1933年8月,在曹壬元同志的带领下,在排头坝击毙了叛徒黄哲兴,顿时人心大快。第二年又击毙了饶棒昌,太宁苏维埃又逐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1934年秋末,太宁党支部派赖济华出席中央苏区全苏大会。

  1935年1月,太宁党支部派曹日初等到永定金砂见张鼎丞并请示工作。

  同年2月,埔永区负责人到太宁指导工作,在排头坝汪屋与伪警察队发生遭遇战,张祥同志英勇牺牲。

  6月,埔北反动首恶钟崔贞勾结永定匪帮,大肆清剿埔永边区,因叛徒告密,太宁支部又遭破坏,沈春华(支书)、朱宜昌、曹钮夫被捕,临刑前三人谈笑自若,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所谓“大埔英雄硬骨头”,上述便是一些具体的例子。正是这样一片有着“硬骨头”传统的土地,赋予了当地人非凡的骨气与勇气。

  书归正传,饶彰风便是地地道道的大埔县人,生长在这么一个“硬骨头”的地方,注定他日后也成为铁骨英雄。

  1913年5月,饶彰风出生在大埔县城茶阳郊区一个叫下马湖的村子。他的父亲叫饶仁山,母亲叫张枫,西河人。

  说起茶阳的饶氏,在大埔县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明嘉靖五年(1526年)大埔县建制以来,科举极盛,文化异常发达。至今在茶阳大埔中学门口,还屹立着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丝纶世美”牌坊,也称“父子进士”牌坊,纪念明嘉靖年间当时茶阳饶相(江西按察副使)、饶与龄(中书舍人)父子同中进士,这“父子进士”在下面还有细说。整座牌坊为花岗石预制件叠架而成,高12.5米,宽4.65米,共为三层檐顶。四根正柱、八根副柱并列四排,支撑石梁、石匾、顶盖,形成中间大门、两侧对称小门的布局。坊顶亭盖为仿木古雕凿件。中间一横匾,正反面分别雕刻“父子进士”、“丝纶世美”。亭盖、横匾石梁饰以“双龙腾云”、“双龙戏珠”、“双龙衔花”等图案。两侧小门顶端饰以“双狮滚球”、“花鸟动物”图案。石梁顶端均镶有一块麒麟石雕匾。整个牌坊结构严谨精致、造型美观大方、雕刻工艺精湛,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精品。

  在“二饶”以后,大埔科甲鼎盛。从饶相开始,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这375年间,大埔偏偶一县,共考出51名进士(其中清朝49名),其中15位进翰林(都是清朝)。梅州(嘉应州)为全国著名的人文秀区,有文史工作者统计,梅州在清朝共中进士61人,钦点翰林计14人。大埔和嘉应五属虽然同操客家话,但是明清之时,并不隶属嘉应州,直到1988年大埔县才正式隶属梅州市。大埔以区区一县,其科举成绩几乎与整个嘉应州相当。到了民国以后,大埔之教育更加昌盛,不仅境内学校遍布、规格高级、名师荟萃,而且影响遍布全省、全国。今日广东的著名高校,如中山大学、广东民族学院、广东外语学院,其开山之鼻祖,都是大埔人——分别为邹鲁、罗明以及饶彰风。如果追溯到晚清,韩山师范大学的前身韩山书院的创始人何如璋,也是大埔人。可见大埔人文之盛。而从那制作精美的牌坊及饶家的人文传统可见,饶氏家族自然是大埔人文兴盛之中重要的一部分。

  而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茶阳饶氏可以说开风气之先。据史料记载,在明、清二朝出了八位进士,这样的历史过往使得这一家族血脉具备良好的基因传统。作为客家人,大迁徙的历史经历使得这一传统在苦难中、逃离中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越加坚固。

  现今客家人分布全球各地,而在大陆主要集中在岭南一带,而若追溯渊源,这一族群实际上是中原贵胄,也许也因为身上流淌着贵族血统,所以无论身处何方,那股精神气一直存在。

  饶姓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赵国长安君有功于国家,赵国王敕封地于长安君(今河北饶阳县),当地民众以封地名为姓氏。在秦朝饶姓也在朝中居官任职。到了汉高祖统一天下,在当时尧阳都(今山西临汾县一带)饶裕任安都长(相当于太守),饶氏族人尊其为开族高祖,并建立宗祠堂,堂号为“平阳堂”。

  朝代的更迭动乱,总会带来无数的变数与动荡!

  客家人便是在朝代更迭中,离开故土,不断地迁徙,流走他方,四处为家。

  从中原向南方,客家人经历万难只为寻一落脚之处。饶氏作为客家一员自然也不能避免这迁徙的命运。

  从北至南,饶姓迁移到江西饶州(今鄱阳一带)生根定居。由于本是中原士族,故而身上一直留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崇文尚武,以仕为荣。在唐朝,中南五省的饶姓大始祖元亮公(也是大埔饶姓的大始祖)于天宝年间任浙东安抚,再迁任浙西安抚,为政有声,朝廷赐紫金鱼袋,诰封光禄大夫。二世祖汉宁公,也在朝任职,官至散骑常侍郎。三世祖饶植公,16岁中进士,官累渔阳太守、都司兼承旨(其弟饶方公也是唐朝进士,官任左拾遗)。四世祖怀英公,官至大理寺寺丞。五世祖饶信公,官任抚州刺史,由于抚州征寇有大功诰授紫金光禄大夫。五世祖生四子,依次为勋、烈、熊、罴。而饶熊公(六世)则是传大埔饶姓直系上祖,公累官浙西提刑诰授亚中大夫。七世祖孟玉公,官任后唐浙东县俞,升浙西太守提刑,诰授亚中大夫。八世祖饶绪公,官任西院侍郎,诰授通议大夫。至此大埔饶姓直系上祖连续八代在朝廷任官,是名副其实的仕门望族。之后朝代变迁,社会动乱,九世到十九世大埔饶姓上祖未再有仕官,其时饶姓已迁徙至闽长汀八角楼一带。二十世祖日明公,宋宝佑年间中式江西乡试举人,特授任闽汀州府推官。二十一世祖济宇公,也官任闽汀州府推官,生四子,时值宋、元朝代交替,兵荒马乱,四处奔散。长子一郎公传武平,二子二郎公传龙岩红坊,三子三郎公传嘉应松口铜琶,四子四郎公传潮属饶平神泉,即今茶阳。

  从汉代饶裕公传至唐朝元亮公共为四十一世,从元亮公再传至四郎公为二十二世,大埔饶氏族人尊四郎公为大埔开山始祖一世。以上描述在《平阳堂中南饶氏族谱》中有明确记载。

  四郎公在神泉开居已是元末明初,一到三世均单传,至四、五、六世人丁开始兴旺,时政微为稳定,饶氏一族崇文尚学耕读传家的本色再现。当时的杰出代表人物就是七世祖饶金公,字廷,锡号茶山。据族谱记载:公十三岁补郡庠生,明成化丁酉科中式举人,初授闽汀州府通判。由于清正廉明政声斐然,升任四川剑州正堂。在任爱民勤政,治政卓著兼任军务,因州政纷繁,日久积劳成疾,遂告病还乡。其时大埔属饶平县管治,民众赋粮纳税,路途遥远诸多不便,贼寇经常出没,政治管治鞭长莫及。公以创县为己任,竭心就绩,并上书广东巡抚熊兰疏请置设县。嘉靖五年,经朝廷批准析饶平恋州、清远二都为大埔县,县治设于茶阳。公为设县尽心尽力,立下汗马功劳,身后芳名牌位被供奉于“先贤祠”。

  而此后饶姓子弟亦寒窗苦读,勤学争先,继而科甲蝉联,人才辈出。佼佼者是十世祖饶相,字志尹,号三溪。饶相自幼聪颖,6岁入社学,15岁首补郡庠生,17岁首拔食廩馀,23岁以礼经中式广东乡试第四名经魁,24岁以书经连捷龙榜笫72名进士授中书舍人,27岁时升户部云南司员外郎,奉敕督漕运京储,曾向朝廷申奏改善漕运四策且全被采纳,事竣进广西司郎中。32岁时因病未假误谪无为州同知,34岁升任山东兖州府通判,35岁时升任淮安府同知,后又迁任南京户部福建司郎中,38岁擢升江西南昌府知府,42岁时晋为江西按察副使,整饬饶、南等处兵备,时任三载,后因奸臣严嵩专权,公不愿同流合污,遂辞官谢病归田。公是大埔饶姓中历官最久(20余年)、官阶最高、任职最多之上祖,每任均爱民勤政,政声籍籍,对本邑也作出一定贡献。大埔建县之初,人丁粮稀少,行政难以运转,公向朝廷题奏添拨,缓解燃眉之急。归乡次年,县内盗匪大发,饶相组织力量协同地方官员防卫,才使大埔县转危为安。并向督抚建议在三河这个交通要道建城,且得以实施。饶相以其十分之三的财产捐赠先人所立各祖烝尝,创小宗祠堂,置义田、义学以赡济宗人,教育子姓,年80多岁才在家无疾而卒,著有《三溪文集》。

  其子饶与龄公是明万历17年进士,与饶相公是名噪一时的“父子进士”,初授观察院侍养,后因父母先后去世在家守孝六年,礼尽复竭选授中书舍人,到任只二月就卒于任所,著有《椿桂集》。族人与下辈为纪念先祖功业,经朝廷恩准在学前街兴建“父子进士”石牌坊。整个饶氏乃至整个大埔县从此以励志读书仕进为荣。饶与龄五个儿子三个是举人,均在朝廷居官任职,长子克庠拔廪,选例贡入太学,后授光禄寺监事,四子也是克庠拔廪补岁贡生。饶堪公十个儿子七个考取庠生。根据族谱粗略统计,饶姓明、清二朝有文庠生210人,武庠生35人,增生28人,国子监生、太学生共81人,廪生51人,各种贡生40人,举人29人(其中武举人1人)、进士8人,其中翰林2人。

  至于西河张氏,也是大埔县内鼎鼎有名的大族,可能是大埔县第一大姓氏,人才辈出。现在我们在大埔县西河镇黄堂乡车轮坪村,还能看到一座三堂四横一围的大屋“光禄第”。光禄第共有18个厅、13个天井、99个房间,是罕见的大型客家围龙屋。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建筑气派不亚于山西“乔家大院”。院门前有清政府御赐“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牌坊,正门上的“光禄第”匾额为清代名臣李鸿章手书。大屋的主人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张裕葡萄酒的创始人张弼士。张弼士(1841—1916年),1841年生于广东大埔县。16岁渡海到印尼的雅加达(原称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曾当过帮工,开过商行,采过锡矿,成为当时海外华侨中首屈一指的巨富。从此,他亦商亦官,走上仕途。先后任清廷驻槟榔屿领事、新加坡总领事等职。为了振兴祖国工业,他先后投资兴办粤汉铁路、广三铁路等,并创办山东烟台张裕酿酒公司。1898年间,他集资在巴城、亚齐办了两家远洋航运公司。在辛亥革命期间,他大力资助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深得后人敬仰。可见张氏也同饶氏一样是典型的关心国家民族,有着沉重历史使命感的客家人。而客家人的精神不仅在男子身上体现,客家女同样也不逊色。

  客家女子皆有厚德载物之天性与修养,饶彰风的母亲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其母是非常谦和、善良的劳动妇女,是千万客家妇女中很普通的一位,但在普通与平凡中却显现了其不凡。她一生淡泊名利,追求自然恬静的生活,但是明理谦逊,所以,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饶彰风同志做了党和国家的“大干部”,她依然居住在故乡简陋的家中,而正因为她的好性情,认识她的人们都非常亲切地叫她“仁山伯母”。

  饶氏,张氏,无论哪一家都强烈地渗透着客家人典型的文化精神品质,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饶彰风日后光辉勇敢的作为自是有了基础。

  饶彰风,排高字辈,本名叫饶高评。和当时所有革命者一样,他在漫长的革命经历中曾经使用过很多笔名、化名。彰风,可能是他在革命过程中化用了他母亲的姓名“张枫”流传甚广而成了他的正名。他的一生,所彰表的是大丈夫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之古风,典型客家人的民风,党的优秀干部的亮节高风。

  饶彰风尽管出身非常普通,但是其身上流淌的是客家人的血液,又是饶氏和张氏的后代,这些就使得他当与众不同。其祖父饶福田是个秀才,其父亲饶仁山是普通的商贩。饶彰风在孩提时候,几乎都是在河源龙川县贝岭镇他父亲的店铺里度过的。那时候很多大埔人都在东江流域做生意。大埔高陂出产的陶瓷,在民国时候其名气可以和景德镇相媲美。大埔的商人们把这些精美的瓷器贩运到四方……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