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壮志未酬,黯然辞世

  鉴于前几次北伐粮运不济造成的几次退军的事实,诸葛亮总结经验教训,于建兴十年(232年),令将士们一面修整训练,一面屯田垦殖,以彻底解决粮食的储备和供应问题。黄沙(今陕西勉县境内)一带地肥水美,特别适合农业生产,诸葛亮在此驻营,看着自己的士兵在农田忙碌的情景,令他想起了多年前在隆中晴耕雨读的生活,想起了先主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想起了自任丞相以来的忙碌,想起了北伐几年的坚持和努力,不禁感慨万千!

  建兴十一年(233年),诸葛亮用木牛流马陆续将军粮运往斜谷口,并修建了斜谷邸阁(粮仓)作为储藏之所。经过近两年的准备,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亲率10万人由斜谷进军武功,这是他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

  四月,诸葛亮大军屯驻于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之南。上次与蜀军交战的噩梦,司马懿犹记在心,此人老成持重,对蜀策略一如既往,拒守不战。诸葛亮一面派出小股部队天天骂战,激怒魏军;一面抽出一部分将士分兵屯田,与当地居民相处融洽,犹如一家。魏军早被蜀军的骂战激怒,纷纷要求出战,一洗前次兵败之耻,司马懿不为所动。面对这样沉得住气的对手,诸葛亮既佩服又郁闷。不久,他又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妇人衣服、配饰,暗喻他是胆小卑怯的妇女。堂堂魏军主帅被视为弱质女流之辈,魏军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大家义愤填膺,手中的刀枪已然出鞘,只等主帅一声令下便冲进蜀营大开杀戒了。

  为平抚将士们的情绪,司马懿召开阵前会议表示:“皇上在返回洛阳前,曾下旨意要求我们坚守,既然大家都认为开战比较好,我们还是立即向皇上请求批准吧!”

  于是,他将诸葛亮侮辱挑衅的情形,向曹叡呈上奏文,并表示将士们义愤填膺,是否可以出战,以符众望。

  急于求战的曹魏将士们,只有暂时等待曹叡的指示了。

  曹叡自然深知司马懿的意思,他立刻派遣卫尉辛毗为军事参谋,持节到前线慰劳将士。

  辛毗将至前线指示是否开战决策的情报,也被蜀汉的探马截获了。

  姜维向诸葛亮表示:“辛毗持节而来,看来司马懿是不会出战了吧!”

  诸葛亮也感叹表示:“的确如此,司马懿原本便无战心,他所以上奏表请示,不过是为了应付求战心切的部属罢了,兵法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如有意和我们一决雌雄,哪需要千里向皇帝请示呢?这不是反会贻误军机吗?”

  诸葛亮派使节去见司马懿,探询接受巾帼衣饰的感想。这时候的司马懿已经完全冷静下来,他判断诸葛亮的健康一定出了问题,因此坦然地正式接见前来讥讽的蜀汉特使。他避开尴尬的军事不谈,很亲切地和特使们闲话家常。

  司马懿:“诸葛丞相最近可好,他实在是个很认真、很了不起的人啊!”

  由于闲聊的气氛相当融洽,使节们在不知不觉中,透露出诸葛亮的健康情况:“是啊!诸葛丞相工作非常辛苦,早起晚睡,赏罚在20板以上的案子,他都亲自审问,而且胃口愈来愈差,有时候一连好几天,都吃不下饭……”

  使者回去以后,司马懿立刻召集军事会议,慎重地表示:“对峙的时间不会太久了,诸葛孔明食少事繁,不可能再撑太久的。”

  司马懿整日派出探子探听诸葛亮的动静。一日,他的探子回营向他报告道:“诸葛亮整日头着纶巾,手持羽扇,指挥三军,三军随着他的号令进止。”司马懿听到自己的这位对手如此的风度,不禁赞道:“诸葛君可谓名士矣!”

  而不幸的是,诸葛亮的身体状况被司马懿言中了。长期的兵马劳顿确实大大地损害了诸葛亮的健康,他要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在与魏军数月的对峙中,他要操心军粮的运输和屯田工作,解决好10万大军的粮食问题。在处理军中事务的同时,他还要时刻与朝廷联系,处理一些朝廷里的军政大事。由于对后主刘禅的不放心,他还要考虑培养朝廷接班人的问题。诸葛亮事必躬亲,操劳过度,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终于拖垮了他的身体,他病倒了,而且病势一天比一天严重起来。

  意识到自己命不久长的诸葛亮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了,这位伟大的贤相即使在这个时候首先想到的也不是自己,而是国家的安全。自己辛苦训练的10万精锐无论如何都得保存下来,一旦魏军知晓自己生病的消息,必然乘机来袭,必须安全撤回汉中保存实力,待到时机合适再行自己未尽的使命。由谁来担当此任呢?魏延为将称职,为帅却难胜任,费祎不谙军务,姜维归附不久,难以服众。想来想去只有熟悉军务、办事干练的杨仪一人勉强为之。心事既定,诸葛亮密诏杨仪、费祎、姜维等人来到自己的病榻前,密议自己身殁之后的退军之策,几人含泪聆听着丞相的嘱托。诸葛亮令杨仪为统帅,魏延断后,姜维次之,由于杨仪和魏延是死对头,诸葛亮故意将二人隔开,又嘱咐他们万一魏延不听号令,便不用管他了。诸葛亮将这项重要的军务安排妥当,杂乱的心绪才稍有安定。

  后主听说诸葛亮病重的消息,急派尚书仆射李福前来探望。李福向诸葛亮汇报了这些年后主的情况,向他征询国家大事,诸葛亮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希望后主励精图治,完成先帝未竟之业,希望群臣廉洁奉公、忠于朝廷,等等。语毕,李福匆匆赶回成都复命。不料几日之后返回欲再询问关于丞相接班人的问题,这时诸葛亮已经处于弥留状态,似乎是心电感应般,诸葛亮睁开眼睛,对李福说:

  “阁下返回之意,我很清楚,您要问的人,公琰(蒋琬)可以胜任。”

  李福又问:“蒋琬之后呢?”

  “文伟(费祎)可以继任。”诸葛亮艰难地回答。

  李福还欲再问,诸葛亮闭目不答,众人近前一看,丞相已经溘然长逝了。诸葛亮病卒这年是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终年54岁。

  这位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史上杰出的贤相,终于怀着未能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巨大遗憾与世长辞。后主刘禅在惊闻诸葛亮病逝后,痛苦流涕,他依照蒋琬的建议,下令大赦天下,依照诸葛亮遗言,下葬于汉中定军山下,派遣特使到丞相府,赠与丞相武乡侯印绶,并依诸葛亮生前的丰功伟绩,谥号忠武侯,后世称诸葛亮为“武侯”便是由此简称而来。

  诸葛亮临终前,对自己的葬礼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他说只需要把他葬在定军山下,依山造坟,墓穴刚好能容纳下棺材,入殓时穿上平时所穿的衣服就行了。这样的下葬规格,在薄葬风俗盛行的三国时期,也可以说是相当的简陋了。

  诸葛亮卒后,长史杨仪等人依照丞相遗命整军而出,向汉中进发。司马懿得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果然派军追击,蜀军立即鸣鼓,摆出要向魏军冲杀的姿态。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怀疑诸葛亮未死,急忙退军,不敢进逼。于是杨仪安然撤退,进入斜谷之后,三军正式举哀。司马懿再想追击已错过时机,又见到诸葛亮防御工事布置周密,不禁深深赞叹道:“诸葛亮真不愧是天下奇才啊!”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一生致力于统一全国,创建犹如西汉文景时候的盛世,百官廉洁自律,百姓生活富足,可叹壮志未酬,相星陨落,令后世为之扼腕叹息。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