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闭关息民,发展经济

  从诸葛亮辅佐刘备兵定益州直到刘备去世,整整十年之间,基本上是用兵不断,即便间隔年余,也是为了准备更大规模的战争。这期间,诸葛亮虽然很少亲临前线指挥战事,但他坐镇成都,调拨兵马,提供军饷,支援前方,更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特别是关羽失荆州,刘备伐吴兵败,给新兴的蜀汉政权带来的灾难尤为深重,这不仅使蜀汉的国力大为削弱,更使蜀汉在三国分立的政治舞台上陷入被动的境地。所以在刘备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在派遣邓芝去东吴重修盟好之后,诸葛亮在整顿吏治的同时,提出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

  诸葛亮深知,只有让农民休养生息,“安其居,乐其业”,才能使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也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才能形成雄厚的经济实力,进而推动政治上各项革新的实施,使之“上下和睦,百姓安乐”,出现一个经济上繁荣、政治上稳定的社会局面,唯其如此,才能向外拓展,去进行北伐统一的战争。建兴二年(224年),就是宣布实行“闭关息民”政策的这一年,因益州名士、主簿杜微“老病求归”,诸葛亮在挽留杜微的书信中,把实行这一政策的道理讲得再清楚不过了。书中说:

  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怪君未有相诲,便欲求还山野。丕又大兴势役,以向吴楚。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劝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何为汲汲欲求去乎?

  这封书信同样反映了诸葛亮当时求贤若渴的心情,希望名士杜微留下来,“以德辅政”,和他共同把蜀中治好。但诸葛亮在这封信中,却揭示出他之所以实行“闭关息民”,是与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密切相关的。由于上一年邓芝去东吴恢复了吴蜀联盟,两国使者往来频繁,引起了曹丕的愤恨,今年就举兵伐吴,即书中所说的“又大兴势役,以向吴楚”。诸葛亮正是因魏、吴相争,乘曹丕“多务”,争取时间“闭境劝农,育养民物”;与此同时,“并治甲兵”,厉兵讲武,调练出一支勇敢善战的军队。可见诸葛亮实行“闭关息民”,是带有鲜明的政治、军事目的的。

  早在荆州之时,诸葛亮就根据当时的战争形势,从安定民心出发,提出过均摊赋役的主张,让大批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农民即所谓“游户”,自报上册,增加官府管辖的人口,平摊赋税和兵役,这在赤壁之战前既及时地解决了一部分急需的军饷和兵员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的局势,安定了民心。不过,由于诸葛亮这一主张,是针对荆州地方豪强占有大量游户的情况而提出的,但在当时无经略远志的荆州牧刘表的统治下,荆州地区像这类大姓豪强的确不少,诸葛亮提出“游户自实”的主张又为时较晚,而且鉴于当时曹操即将南侵的形势,为了解决兵饷,不得不这么做,但由于荆州大权还不在刘备手里,也不可能放手去做。据说,刘备当时还向南阳一个姓晁的大姓豪强借过钱,说是“贷钱千万,以为军需”,并由诸葛亮担保立了借券,说该“券至宋犹存”,此事记载在明代何宇度《益部谈资》中。而在《绥寇纪路》中,却说明代末年张献忠破荆州时,还发现刘备“借富民金克军饷券”,并且说“武侯押字,纸墨如新”,若果真如此,足见当时荆州豪富财势之大。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荆州政权,想来应是放手去做的时候了,从《广舆记》“孔明驻临蒸,调赋税以供军实,后人立庙”的记载来看,也可想见诸葛亮当时继续推行均摊赋役的政策措施,抑制豪强,安定民心,奖励农耕,发展社会生产,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在当时为西进益州提供了大量的军饷,而且也深受人民的爱戴,后人在临蒸专门给他建立祠庙,以纪念他的治绩。

  平定益州之后,赵云建议把成都城内屋舍和城外园地、桑田归还给人民,使其“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这完全符合诸葛亮“富国安家”的一贯政治主张。当时赵云那一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宏论,深深感动了刘备,得到了实现,这对安定新政权以及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是非常及时而必要的。相对地说,蜀中虽不像中原地区经过那么多战争的浩劫,但在攻占益州长达两三年之久的战争中,拿刘璋最后打算投降的话“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来看,也使原来较为稳定的蜀中社会经济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诸葛亮说:“民如浮云,手足不安。”在占领益州后,如何使人民安居乐业,从事各项社会生产,这是关系到蜀中新政权能否巩固和发展的一件根本性的大事。诸葛亮在赞美蒋琬当时做广都(今四川双流)长的治绩时,说:“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足见他要求当时地方官吏要以“安民”作为施政的根本,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浮夸不实之风。正因为他发现蒋琬是一位体察民情、注意实际、脚踏实地的能吏,在刘备死后,他先提拔蒋琬做了丞相府参军、长史,后来还把蒋琬作为他的接班人来加以培养。

  正是由于诸葛亮在占领益州之后,就实行了“安民”之治,积极发展社会生产,三年之后,为刘备夺占汉中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足兵足食”保证了前线的供应。归总起来看,从诸葛亮任军师将军主持左将军、大司马府亭,到刘备称帝担任丞相之后,他从经济上治蜀的主要措施和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诸葛亮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制定了减轻农民负担的“薄赋敛,无尽民财”的政策。诸葛亮先后以秦宓、孟光这两位很有见识的学士担任大司农,又设置“督农”之官,加强对蜀汉农业的管理。诸葛亮说:“夫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他正是从蜀汉国小贫弱的客观现实出发,施行“安民”之治,既让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取缔一切“妨碍农事”的弊端,拿他的话来说,就是“唯劝农业,无夺其时”;等到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民手头宽裕了,他又坚决禁止横征暴敛,让农民“素有蓄积,以储其后”,实行“唯薄赋敛,勿尽民财”的政策。由于诸葛亮既重视发展农业又实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再加上其他一些奖励社会生产的措施,这就给蜀中经济带来了繁荣的景象。无论历史上说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或是“闭境劝农,养育民物”,以及在战争间隙时实行“休士劝农”,诸葛亮始终对封建经济的基础——农业,丝毫不放松。晋人袁准称道说:“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夫本立而故末治,有余力而后及小事,此所以劝其功也。”这正是对诸葛亮治蜀,抓农业这个根本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

  其次,与蜀中农业生产发展密切相关,诸葛亮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修。第一件事是保护和利用都江堰。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这不但是当时最大的水利灌溉网,也是益州农民的生活命脉。诸葛亮认为,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都江堰极为重视,他设专职堰官对都江堰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并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和疏浚,以使都江堰永远维持最佳状况,提高都江堰的灌溉力,促进了蜀汉农业的生产。在现在的都江堰景区内,还矗立着诸葛亮的塑像,以纪念他维护都江堰的功绩。

  再次,修筑九里堤。史料记载,当时成都的西北边地势较低,为了避免此处被洪水所淹,诸葛亮在此修建了一条九里长的堤坝,这条堤因此而叫作九里堤。1980年,四川省三台县文化馆在清理馆藏古代字画时,发现了一张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令”碑的拓片,上面的碑文清晰可见:“丞相诸葛令,按九里堤捍护都城,用防水患,今修筑竣,告尔居民,勿许侵占、损坏。有犯,治以严法。令即遵行。章武三年(223年)九月十五日。”这张拓片碑文与史料相互印证,证实了诸葛亮主持修筑九里堤的史实。直到现在,在成都的西北部,仍然可以看到九里堤的残存遗迹。

  诸葛亮每到一地,也总是注意兴修和维护当地的水利设施。在南中,诸葛亮兴修水利被当地各族传为佳话,那里至今还在使用的水利设施,仍命名为“诸葛堰”。在汉中,诸葛亮也派人兴修了山河堰的二堰和三堰,并维修及兴修了山河堰的头堰,使之成为当地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他还派人疏导整治了汉中的流珠堰、五门堰、王道池、小王道池、顺池、明月池、草池、南江池等,这些水利设施保证了农田灌溉之需。

  再其次,诸葛亮既然实行“薄赋敛”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但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一方面,他采纳刘巴的建议,铸造钱币,平诸物价,设立“官市”,派官吏管理市场。另一方面,他又设置盐府校尉和司金中郎将,专管盐铁生产,前者在数月之间,就收到了“府库充实”的明显效果;而后者因实行盐铁官营,“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也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刘备初入蜀,两手空空,官府财政极度困难,军用开支无所出,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了刘巴的建议,铸造“值百”大面额钱,即同样大(或更小)的一个铜钱,因有“值百”二字,就相当于过去一百个“五铢”钱的购买力,政府开支、军用开支很快就解决了。后来蜀汉还铸了“太平百钱”、“值百”、“定平一百”等大面额钱,但这些钱并非从天而降,铸大额钱的实质是掠夺过去的存钱者,在当时那种社会条件下,没有银行,有钱人家盈余的钱,除购买土地等不动产外,通常以现金方式储存在家里。

  益州豪族多经几代人、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他们过去存的数量极为庞大的现金——五铢钱,竟在一夜之间贬值100倍!

  蜀汉政府开支、军用开支的财产,表面上看好像是铸造新币所产生的奇异效应,实质上都是从益州土著豪族那里掠夺而来。终蜀汉之世,一直坚持铸造、使用值百钱,坚持从经济上抑制、打击土著豪族。刘备这一招曾引起孙权的羡慕,孙权还不满足于刘备的“值百”钱,他觉得让豪族手中货币贬值百倍还不够,他于东吴嘉禾五年(236年)开始铸“当五百”、“当千”、“值二千”、“值五千”等大面额钱,但由于土著豪族的激烈反对,孙权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最终妥协,于孙吴赤乌九年(246年)下令收回大面额钱,孙权的这一妥协,最终赢得江东豪族对他政策的支持。

  盐是维持人体正常营养所必需的物品,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万乘之国,食盐者当以千万计。汉代以来,铁占据着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铁是制造农具和兵器的重要原料。蜀地素产盐铁,秦汉以来,煮盐、铸铁之业发达,西汉卓氏和程郑都在临邛以冶铸为业,成为名震全国的富豪。汉文帝时曾将严道(今四川雅安)铜山赐给上大夫邓通,允许他自行铸钱,因此邓氏钱布天下,他还将铜山转包给卓氏,卓氏在此冶铸铜钱,财富过王侯。东汉中期以后,盐铁由政府专卖的禁榷制度瓦解,大地主控制了盐铁经营权。诸葛亮为了抑制豪强地主对盐铁的专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重新恢复了盐铁专营的制度。

  诸葛亮设立“盐府”作为管理机构,设置“司盐校尉”,选拔勤于职守、善于理财的王连为司盐校尉。王连一上任,便大刀阔斧地对制盐业实行改革。在王连的努力下,盐业之利不断增加,以至盐府官员大大紧缺,王连又奏请诸葛亮选拔吕义、杜祺、刘斡为典曹都尉,成为盐府的高级盐官。

  他还派干练敏捷的张裔为“司金中郎将”。所谓“司金”,就是主管各种金属的采矿和冶炼,负责监制农具、兵器等,至于各种铁器的赋税,则有司盐校尉统一征收,列入蜀汉政府的财政收入。

  盐铁收归国有的政策,抑制了豪族垄断生产、任意抬高盐价、敲诈人民牟取暴利等恶行。诸葛亮还改进火井煮盐工艺,开凿新井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从而使产品畅销以保证盈利,盐铁赋税收入成为支持蜀汉政府军政开支的一项重要来源。

  诸葛亮还设置锦官,直接管理蜀地织锦业。蜀锦产于蜀地,在汉代已驰名全国,其质地轻软光亮、华丽无比。为了加强对蜀锦的经营管理,至迟在东汉安帝时即设立锦官以董其事,诸葛亮则进一步扩大锦官的机构、加强其权限。蜀汉丝织业分官营与民营两种,官营者归锦官直接管辖,锦官负责组织机户及管理蜀锦的生产、调拨、销售等事宜,民营织锦业,一为工商业者经营,二为农民的副业,他们由锦官间接管理,其产品多以赋税的形式上交锦官。

  蜀汉之世,锦作为军资,为军费的主要来源;作为商品,光彩夺目、质地精美的蜀锦同样是富商巨贾竞相购买的珍品,远销吴、魏两国及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礼品,蜀锦成为各国间交往馈赠的佳品,邓芝、费祎、陈震等人每次出访东吴都要携带大量的蜀锦赠送给东吴皇帝、大臣;作为赏赐奖励各级有功人员及兄弟民族等。蜀锦带来的经济收入成为蜀汉财政的支柱。诸葛亮曾说:“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开源和节流,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两个不可分的环节。东汉末年,“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诸葛亮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一反挥霍无度的时俗,倡导节用。

  诸葛亮力行节俭,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曾建造宫殿,但宫殿的规模和奢华程度却是不一样的。曹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曾为了增修宫殿而大兴土木,他修建了太极诸殿,筑造高十余丈的总章观,增大宫殿的高度,用雕刻装饰官观和阁楼,开凿太行山的石英,开采谷城的花石头,在芳林园中堆起一座景阳山,在太极殿的北边修建了昭阳殿,又铸造了黄龙、凤凰等巨大的鸟兽来装饰金墉、陵云台、陵霄阙等。这些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先后征发了数万人来做工。

  247年,孙权在群臣的建议下改建太初宫,于248年完工。改建后的太初官周围有300丈,太初宫的南面开有5个宫门,其中正门叫公车门,东、西、北三面各开一门,分别叫作苍龙门、白虎门和玄武门,正殿称“神龙殿”。其时,每有魏蜀两国遣使至建业,无不叹太初宫之富丽明秀,赞不绝口。

  至孙皓继位,穷奢极侈,犹嫌不足,他于甘露二年(266年)在太初宫东修建昭明宫,征集民工无数,下令品秩二千石以下官员入山督促伐木,又令大开园囿,兴建七山楼观,耗资亿万,昭明宫比太初宫大了一倍有余。孙皓还命人开凿“城北渠”引后湖碧波,巡堂绕殿,昭明宫大小殿堂数十处,皆饰金玉,此宫建成华丽无比,孙皓从此移居新宫,于绿水红花间流连忘返,居住在金殿玉楼上醉生梦死。

  苑城,为东吴皇家苑区及宫廷禁卫营地,又称后苑,亦名建平园。苑城不仅是皇室闲暇休息游玩之处,也是贵族子弟骑马射猎、习武练兵之地,可以容纳3000多名贵族子弟同时骑马操练,可见其地之广。

  太初宫、昭明宫和苑城组成了东吴的“宫城”,它位于建业都城的中间偏北部分,几乎占据了都城面积的四分之一。

  而关于蜀汉宫城,史籍记载得较少,但也还是有一些线索可寻。《三国志》就曾记载说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武担是成都城内南边一座大型古墓冢的名字,在成都的西北方,也就是说当时蜀汉的宫城位于现在北校场五担山一带。关于蜀汉宫城的规模,未见史料记载,但从有关的线索来看,蜀汉宫城应该是三国宫城中规模最小的。蜀汉官吏谯周曾劝说刘禅删减乐官,减少对宫城的增修,奉行刘备的政策,为子孙做出节俭的榜样。刘禅是三国君王中较为节俭的皇帝,然而在刘禅看来,诸葛亮督造的蜀汉宫城还是太小了。

  诸葛亮力行节俭,也表现在对刘备惠陵规模的节约控制上。

  汉制,丞相亲自负责营建皇帝的陵墓,凡是帝陵的营建,首先要严格选址、规划、设计,才可以动工。因此刘备惠陵的设计、规模、位置等都由诸葛亮亲自统领,施工过程他还多次亲临现场,在他的主持下,惠陵的修造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了节俭。位于成都南面的惠陵现封土仅高12米,周长约155米,单就规模而言,应该算是我国古代帝王陵墓中最小的了。这表明了诸葛亮经办的事情,就算是与皇帝有关,也能做到廉洁、节俭。

  汉末以来,各地战乱频繁,大量人口或逃散,或死亡,难以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粮用不足的情况就一直困扰着统治阶级。

  酿酒会耗费大量粮食,造成浪费,为了节约粮食,刘备曾下令在民间禁止酿酒,如果违反就要处以刑罚。当时的禁酒令非常的严厉,甚至有一次在一家人的住宅里搜出了酿酒的工具,都要被处以与酿酒者一样的罪责。老臣简雍对这一做法不赞同,但又不知怎样劝说刘备,终于他在一次与刘备共同外出时找到了机会,他见前面有一男一女走在一起,便对刘备说:“那个男人要行不轨之事,赶快把他抓起来吧。”刘备觉得奇怪,问道:“你怎么知道的?”简雍答道:“他有行不轨之事的条件,跟那个有酿酒工具的人一样,因此也应该一并治罪。”刘备听后大笑,明白了简雍的用意,于是把之前关押的那个人放了。

  诸葛亮对禁酒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觉得禁酒令实在是节约粮食不得已而为之,酒难禁,制裁有酿酒器具者就更是过分了。在他的《又诫子书》中可以看出他对酒的态度:“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他认为,酒确实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适量的饮酒是应该允许的,但饮酒必须适度,即使醉酒也不能迷失本性,趁此胡作非为。因此他对禁酒在态度上就相对比较宽松,只要求蜀中上下限量饮酒,不可过度,而正是因为他在禁酒上的人性化态度,使蜀汉在禁酒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历史记载,在他当政期间,蜀汉地区达到了“朝会不哗,路无醉人”的局面,很好地解决了酿酒对粮食的浪费问题。

  诸葛亮发展生产,其目的当然在于增加赋税收入,加强蜀汉的经济实力,以战胜强魏,但客观上也给百姓们带来了一些好处,符合百姓安居乐业的要求。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