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兵定汉中,鼎足三分

  汉中对刘备来说,是必争之地,诸葛亮在隆中就向刘备分析了“刘璋暗弱,张鲁在北”的形势,说明当时汉中张鲁从北面威胁益州的状况。而现在汉中和益州都换了主人,在汉中被刘备称为“自守之贼”的张鲁换成了地广兵强的曹操,这对刚占领益州开创基业的刘备来说,不能不感到严重的威胁。

  这时,诸葛亮心里十分明白,要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比从张鲁手中夺取要困难得多。所以后来当汉中战事吃紧的时候,刘备急书发兵增援,诸葛亮以此征求蜀郡从事杨洪的看法,杨洪不仅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关系到益州的“存亡”,而且提出:“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诸葛亮以杨洪见解深远,因当时蜀郡太守法正随刘备从征,于是就上表提升他为蜀郡太守,不久又转任益州治中从事,可见刘备集团的有识之士对于夺取汉中非常重视,认为必须举国上下一致动员起来才行。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表明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比从刘璋手里夺占益州还要艰巨,这是关系到当时刘备集团能否立足于巴蜀的头等大事,就是杨洪所说的“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经过两年的积极备战,到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就在刘备举兵北征汉中的这一年,东吴大将鲁肃病逝的消息传来,诸葛亮深为这位志同道合的盟友之死而感到痛惜,他在成都为鲁肃发丧致哀。鲁肃之死,在诸葛亮心上投下了一个阴影:“如果说鲁肃生前还能顾全大局,与镇守荆州的关羽好好相处;那么鲁肃之后,吕蒙继鲁肃屯兵陆口,情况又将如何呢?”他真有点为吴蜀联盟的前途担忧。由于鲁肃之死,诸葛亮感到夺占汉中,巩固巴蜀,更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法正也向刘备建议:“前年曹操打败张鲁,平定汉中,却不乘势进取巴蜀,只留下夏侯渊、张郃等人屯守,自己立刻领兵北还,并非其智略不足,实为力有所不及啊!当然也由于最近许都(汉献帝)和邺城(曹操)间的关系,日益恶化,才会匆匆忙忙地赶回去。夏侯渊和张郃在将略上不如主公,若举师西征讨之,必能成功。拥有汉中之后,才能广种粮食,积极储蓄军需,时机一到,上可以荡灭敌寇,复兴汉室;中可兼并雍、凉二州,开拓疆土;下可以固守险要,与敌人持久相抗衡。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良机,万万不可失去啊!”

  到了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春天,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经过一年多的积极部署,已完全作好进攻汉中的准备。

  另一方面,夏侯渊军团也全力在阳平关一带加强防御工事,一时之间,汉中盆地战云密布,一触即发。

  刘备留诸葛亮看守成都,自己亲率益州大军倾巢而出,颇有势在必得的决心。

  刘备派遣张飞、马超、吴兰向北攻打武都郡,驻屯在下辩,有意截断曹操汉中军团和关中地区的联系,自己则率领黄忠军团先行,直接攻击汉中关键军事重镇,赵云则暂时留在益州,随时待命。

  曹操在接获情报后,立刻下令在长安驻守的都护将军曹洪,率同曹休军团一同前往阻挡张飞等的攻势。

  三月中旬,曹洪军已进驻于武都郡,打算攻打在下辩驻守的吴兰军团,但张飞军和马超军在固山一带与吴兰军互成犄角,显然曹洪如果往前移动,他们随时有切断曹洪军补给线的意图,曹洪对此威胁非常头痛,因此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讨论对策。参与会议的将领都表示应停止前进,以免陷入张飞及吴兰军的夹击,尤其是马超西凉军,一向以勇猛闻名,与曹军更有宿怨,绝对轻敌不得。

  曹休独排众议,他表示:“敌军若真有意切断我们的后方粮路,理应秘密行动才能奏效,如今先张声势,正表示他们兵力不足,无此能力。因此我认为应在他们未集结以前,直接突击吴兰军,只要吴兰军溃败,张飞和马超势必无法守住固山。”

  曹洪采纳曹休的意见,亲率主力袭击吴兰军,吴兰军不敌,副统帅任夔当场殉职,吴兰逃到阴平附近,也为氐族人所杀。张飞及马超本想前往驰援,但曹休亲自指挥大军固守武都郡,令张飞等无机可乘。

  三月底,张飞、马超军团果然无法承受曹洪优势军力的压迫,加上粮食补给困难重重,便往南退入汉中地区。

  四月,刘备主力军团已扎营于阳平关附近,夏侯渊、张郃、徐晃等军团也不示弱,纷纷出关对抗。刘备派遣大将陈式抢攻马鸣阁道,以居高临下掌握优势。徐晃率军突击陈式,陈式由于缺乏准备,立刻被击溃,使刘备军在一开始的战斗中,地利和声势都落于下风。

  张郃更趁机进屯广石,和刘备主力军正面对抗,刘备屡次下令黄忠发动攻势,都被击退,刘备只得向益州征调赵云军团,前来助阵。

  七月,曹操审视汉中战局情势,认为刘备有势在必得的决心,除非自己亲自出马,否则不易阻挡其攻势。于是重新考虑全盘规划,首先调回徐晃军团,令其协助张辽守卫对付孙权的东战线,自己则征调镇守豫兖本营的夏侯惇军团、曹真军团,以及刚由武都战场上回来的曹休军团,即刻西征。

  九月,曹操的大军抵达长安,立刻派遣使者召回在武都的曹洪,以进一步了解汉中军情。

  汉中军团总指挥夏侯渊,一向以勇猛、负责、精干而闻名,因此获得曹操刻意提拔,在曹营军团中,威名更甚于其兄大将军夏侯惇,尤其在出任汉中军团统帅后,和有人间豪杰之誉的刘备,面对面独立对抗,并曾因数度击败刘备军而声名大振,经常流露出不可一世的骄傲神气。

  夏侯渊的口气愈大,曹操愈是替他担心。在阳平关对峙期间,曹操特别写信告诫夏侯渊:“为大将者要懂得临事而惧,了解自我的怯弱,不可过分恃勇。不错,将领最重要的本质是‘勇敢’,但行动上则要有‘智慧’完全凭勇猛者,只能敌一匹夫。”

  夏侯渊接信后,却认为曹操高估了刘备,如今汉中军团气候已成,刘备再多的增援军,也奈何不了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在阳平关缠斗夏侯渊已近一年,诸葛亮由成都赶赴前线,和法正等共商对策,在两人的建议下,刘备准备采取诱敌战术。

  刘备也看出夏侯渊轻敌而骄,不把益州军团放在眼里,因此决定助长他的气势。

  首先刘备把前线指挥交给经验丰富又勇敢负责的老将黄忠,自己带着主力部队和法正等幕僚人员往南略作撤退,表示有放弃汉中战场之意图,使夏侯渊更加的轻忽。

  接着,刘备下令黄忠军攻击张郃所驻守的东城,并采取猛烈的火攻,夏侯渊闻讯,立刻令夏侯尚和韩浩率军驰援。黄忠军撤退,夏侯尚等人乘胜追击,张郃苦劝不听,只好随后驰援。

  黄忠军每日撤退一营,很快到达天荡山下,韩浩及夏侯尚追来,黄忠猛回头反击,左右伏军尽出,韩浩、夏侯尚遭此突击,全军大乱,两位主将当场战死。张郃见黄忠勇冠三军,不敢恋战,退回东城,采取守势。

  黄忠乘胜攻击夏侯渊的大本营南城,夏侯渊大怒,倾巢而出,想歼灭黄忠军团,以替夏侯尚等人复仇。

  刘备派急使通知黄忠不可硬战,火速向沔水方向撤退,并和刘备主力军会师驻扎于定军山上,居高临下,恃险而守。

  由于连续快速调动,黄忠军团显得次序大乱,夏侯渊见状,以为敌军即将崩溃,乃带领少数亲卫部队猛追,想一举击杀黄忠。张郃闻讯,深怕有诈,立刻出兵前往支援。

  但夏侯渊为了抢功,行动火急,孤军到达定军山下。法正在山上督阵,见夏侯军旗帜紊乱,军队调动忙成一团,部署上漏洞百出,认为时机成熟,便向刘备表示:“可击也。”

  刘备下令黄忠率军由上往下攻击上山的夏侯军团,夏侯军毫无准备,想不到敌军会突然反击。在益州军的全力冲杀下,陷入混乱,呼天抢地各自逃奔,夏侯渊当场被杀,5000亲卫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张郃的支援军赶到现场,闻此巨变,立刻火速退回阳平关坚守。由于统帅突然战死,群龙无首,人心惶惶,不知如何是好。

  夏侯军团参谋长郭淮出面协调,他力荐张郃代理元帅,并获得诸将领之同意。张郃临危受命,先行稳定阳平关防务,并派急使向驻屯在长安的曹操报告。

  夏侯渊战死的当晚,刘备的主力军团,再度来到阳平关前,隔汉水和张郃的大本营对峙。

  黑夜中,阳平关的守军,只见对岸敌军灯火通明,显然准备明晨渡河前来攻击。在哀凄又紧张的气氛中,张郃召开军事会议,不少将领主张暂时恃险而守,以阻止刘备的抢攻。

  但郭淮却极力反对,他认为这是示弱的战术,如今曹军士气低落,如刘备倾力攻击,阳平关守军不见得便能坚守。不如隔汉水在距离较远地方布阵,显示我军不惧会战之心态,并表明敌军若渡河前来,必将在半渡时出击之,以刘备一向审慎的作战性格,反而会有所顾忌,不敢直接攻击。张郃大胆地采纳其意见,亲率主力军在汉水旁布阵。

  天明时,刘备亲赴前线,观察张郃的布阵,判断对方有决战之勇气,怕有伏兵,不敢强行渡河,因此撤军离去。

  张郃此时才松了一口气,并在郭淮的规划下,强化防御工事,显示死守到底的决心。

  曹操在接获郭淮的报告后,非常嘉许他的应变措施,并立刻正式任命张郃出任汉中军团的统帅。

  三月,曹操亲自率军,自长安出斜谷,率大军抵达阳平关,守军欢声雷动,士气大振。

  隔岸观察的刘备,却自信地表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能拥有汉川两地。”下令居高恃险而守,不与曹操进行大规模会战。

  由于原天荡山的储粮重地已失,曹军在粮食补给上倍加困难,即使如曹操之军事天才,也深为伤脑筋。

  曹操不得不重新建立粮食运输渠道,但缺乏天险掩护,常需要动用大批军队护送。

  偏偏刘备抓到了曹军这一缺陷,专门动劫粮的脑筋,让曹操头痛不已,努力思考应付的对策。

  有一次,曹操的军粮由北山下经过,黄忠立刻率军前往夺取,却陷入曹操近卫部队的埋伏,苦战不得脱身。赵云见黄忠逾时未归,又恐轻易出阵会造成防务上的漏洞,乃下令副帅张裔镇守营区,亲率数十骑前往查看,正好碰到曹操近卫军追击黄忠而至,将兵们见状无不心慌意乱,纷纷欲往后逃逸。赵云却下令一阵排开,自己一马当先,冲向前去迎击曹军,并接应黄忠溃散中的部队。由于曹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赵云且战且走,奔向自己设置于汉水北岸的营寨。

  曹兵大军压境,张裔原本想紧闭营寨拒敌,想不到奔逃而回的赵云,却下令大开营门,然后全营偃旗息鼓,保持完全的安静,自己率领数十骑立于营门前,准备硬接曹军的冲击。

  眼见赵云背水而立,冲到营门外的曹军,皆以为必有伏兵,不敢轻易向前。赵云见曹军气势已失,下令雷鼓齐鸣,亲自率军冲杀,并令张裔率弓弩队,以箭雨攻击撤退中的曹军。一时之间,曹军反而失了主意,惊骇中自相践踏,跌入汉水淹死者不计其数。

  隔日,刘备亲临赵云营寨,视察战果,在得知当时情形后,不禁感叹道:“子龙(赵云字)真浑身是胆也。”

  曹军丧失了这一次击溃益州军的绝好良机,反而遭到惨败,全军士气为之低落,加上粮秣不足的情况日益严重,虽想尽办法,仍很难彻底解决运粮问题,甚至不少军团都开始出现逃兵的现象,曹操深感进退两难。

  五月夏,汉中雨季来临,曹军粮食补给更为困难,连负责向导的王平都离队投奔刘备。曹操不得已,在军事会议上,将汉中比喻为“鸡肋”:“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情感上虽有些不甘心,但在理性的思考下,曹操乃下令拔营撤军,将汉中地区拱手让给了刘备。

  曹操在撤离汉中地区时,仍留下张郃及曹洪两个军团,分屯于陈仓和武都郡,以防止刘备由武都进逼关中;另外又下令雍州刺史张既,加强部署雍州边界之防务,并由曹真军团掩护曹洪军团逐渐撤离武都,结束了长达一年之余的汉中之役。

  不过和《三国演义》中的描述不同,这次汉中战役自始至终都只有刘备和法正在指挥作战,诸葛亮后来虽也到过前线,商量军情,但大部分的时间仍在成都,绝对没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激黄忠,斩杀夏侯渊,再遣赵云战汉水,最后又用疑兵退曹操之事。

  史实记载,曹操后来得知取汉中之谋略皆出于法正之手,还自我解嘲地表示:“我就知道,刘备不可能有此能力的。”其实,身为大将者,谋略何必都出于己手,吴起便曾有“群臣莫及则忧”的感叹!刘备能用诸葛亮之策取荆州,用庞统之计收西川,再用法正之谋夺汉中,正表示他是一个懂得选择人才、运用人才的俊杰!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再度败于刘备,这是两位宿敌有生之年最后一次直接面对面的作战。从这次战争中,我们可看出,刘备在长年奔波后,气候已成,“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预言,果然灵验。

  从不久前和孙权的合肥之战,到汉中之役,曹操似乎已丧失早年作战硬拼到底的锐气,或许他已看出“统一无望”,天下三分鼎立已是不可避免之势了。

  取得汉中的同时,刘备命令宜都太守孟达,由秭归北攻房陵,孟达在房陵陷落后,斩杀太守蒯祺,并且再北上,进兵上庸。

  刘备担心孟达有失,派出义子中郎将刘封,自汉中乘船从沔水顺流而下,会同孟达进攻上庸。曹操任命的上庸太守申耽弃郡投降,并遣送妻子及宗族至成都为人质。刘备加封申耽为征北将军,仍领上庸太守,并以申耽之弟申仪为建信将军,领西城太守,刘封则以副军将军留守上庸,以为汉中东南之屏障。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刘备属下的文臣武将120名联名上表汉献帝,尊刘备为汉中王。

  不过从这篇表文可以看出刘备政权的“暴发户”的态势。

  表文是由益州才子、号称“李氏三龙”之一的广汉人李朝执笔,由于是正式公文,列表的臣属必须以公认地位的尊卑排列。刘备政权的核心分子,虽是真正的“赢家”,但仍无法列在前面。

  排名次序,可以看出地位的尊卑: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许靖、营司马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射援(太尉皇甫嵩女婿)、军师将军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张飞、征西将军黄忠、镇远将军赖恭、扬武将军法正、兴业将军李严等。

  除马超原为关中军团领袖,承续其父马腾官爵,地位特殊外,刘备集团的核心分子中,诸葛亮超越老将关羽和张飞之上,成为臣属中的真正领导者。

  表文中谈及唐尧到汉昭帝间,天下安危变化,刻意把曹操和董卓平列并论,说他们“剥乱天下,残毁民物”,然后追述刘备早年和董承“同谋诛操”,却未能成功之憾,更担心如赵高使阎乐杀害秦二世皇帝胡亥,以及王莽废孺子婴为定安公的政变发生,继而说明刘备以汉室宗亲“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从大破曹操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披靡,但如今爵号不显,九锡未加,不足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曹操对外吞占天下,对内欺压大臣,致使朝廷有内部崩溃的危机,却没有一股牵制曹操势力扩大的力量,真令人寒心。

  是以不得不名列群臣,辄依旧典,封刘备为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以扫灭曹操等凶逆,故合并汉中、巴、蜀、犍为、广汉为一个国家,承续汉之典章制度,以为光复汉室之基地也。

  当然这只是官样文章,根本不用汉献帝批准,表文一上,便在汉中地区的河阳(今陕西省魁县东南)设坛场,文武众官并列,举行隆重的典礼,因此念完以上表文,执礼官向刘备奉上王冠、王玺,刘备就成了汉中王。

  为什么不在益州成都举行,而跑到接近前线的汉中沔阳呢?相信这多少是为了承续汉王朝香火之象征吧!当年,汉高祖刘邦的基业便起于此,因此在对抗曹操的政治意义上,汉中比成都重要多了。

  刘备自己也上了一个表文给汉献帝,表明自己是“群僚见逼,迫臣以义”,他首先重复和董承共谋诛曹操时的心态,“虽纠合同盟,念在旧力,懦弱不武,历年未效”,因此想到“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自己只好“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并且即将“尽力输诚,奖励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也就是正式向汉献帝表示,将尽最大的力量,以寻求恢复汉室。

  虽然曹操的阵营有不少清流派党人后裔,如荀彧、崔琰、毛玠、荀攸等,但由于曹操和汉献帝间政治斗争日益严重,这些清流派的立场非常尴尬,最后甚至和曹操闹翻,倒不如刘备,因远在天边,和汉献帝扯不上任何纠纷,因此可以公开举起复兴汉室之大旗,使阵营里的清流派党人,在元老派许靖及少壮派诸葛亮的率领之下,在意识形态上反成了清流派的主流。

  既然当了汉中王,刘备便向汉献帝缴还原先官职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印绶,并立长子刘禅(即阿斗)为太子,返回益州,以成都为治城。

  蜀汉的政权正式成立了!

  重要的敌人仍在北方,因此从成都到白水关间,起馆舍,建驿亭,共400余处,使汉中和成都间的联系完美无缺。

  汉中称王后,刘备仍率领文武官员,回到成都,开府治事。

  但汉中地区属重要战略国防前线,必须派出重量级大将镇守,群臣大多认为刘备必会派张飞当此重任,张飞私下亦“以心自许”,当仁不让,非他莫属。

  但在刘备和诸葛亮等详细商讨之后,却选中了不被大家看好的衙门将军魏延,并提升之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这项人事命令让众人大吃一惊。

  魏延是在荆南攻略战时,主动投奔的荆州将领,他对刘备相当倾心,当年说服老将黄忠,放弃长沙防御战、阵前倒戈的便是魏延,因此得到刘备的重用。

  魏延个性强悍,做事积极,企图心强,因此人际关系一向不佳,但他待步卒颇为体贴,同甘共苦,很得军心,作战力甚强。汉中战役中,虽附属于黄忠军团,但魏延军团建功甚多,即使不满他为人的同僚,也不得不服气。

  刘备大会群臣,郑重宣布这项人事命令。他当着众大臣的面,问魏延说:“今天委予你重任,你打算如何承担这个任务?”

  魏延豪气焕发地表示:“曹公若举天下之兵而来,我将为大王拒之,曹公若令偏将领十万之众到来,我将为大王吞之。”

  刘备点头赞许,众大臣也为魏延敢口出大言以示其决心,感动不已。

  其实,刘备这个人事选拔是相当审慎的。鲁肃去世后,荆州地区的情势绷紧,益州也才平定不久,内部各地区的稳定仍有待努力。张飞军团是刘备的主战力,不可被置于汉中这个守势的战场。马超社会地位太高,让他独立汉中,非常不安全。黄忠虽经验丰富,忠诚度可靠,但年纪太大,对新领域的治理并不适合。

  赵云应是最合适人才,但他和张飞一样,属核心的嫡系,放在汉中有点可惜。因此提拔较没有地位,但忠诚度可靠、独当一面能力也够的魏延,应属一项合理的安排。

  刘备登基汉中王,拜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以军师将军诸葛亮总领军国大事。

  新建立的四大军团统帅,关羽为前将军,在军团中地位最高,其次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诸葛亮对这些任命,有点担忧,便对刘备说:“黄忠将军虽然在荆州地区属有名的老将,但以往知名度不高,和张飞、马超、关羽等人无法相比。如今黄忠和他们平起平坐,马超、张飞在近,都看到黄忠在益州及汉中战役上的表现,可能没有异议,但关羽远在荆州,可能会很不服气。”

  刘备笑着说:“这我有办法!”

  于是刘备派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到荆州,给关羽送去前将军的印绶,临行前,特别作了一些交代。

  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费诗到荆州,关羽一听黄忠为后将军,不禁大怒道:“大丈夫誓不与老兵同列!”坚决不接受印绶。

  费诗笑着说:自古以来,开创王业的,要善于使用各方面的人才,当年萧何、曹参等和汉高祖从小便是好朋友,而韩信、陈平都是后来才归附的,但汉高祖称帝后,论名位,韩信最高,但从未听说萧何、曹参有何异议。

  今汉中王,依战功,将黄汉升(黄忠字)与君侯同列,然而汉中王的心中,真的将黄将军和君侯同等轻重吗?汉中王和君侯好比一体,同休戚、共生死。照我看来,君侯不宜计较官位之高低,爵禄之多少。

  我只是个使者,奉命而来,君侯不受命,我也就这样回去复命而已,但我却深为君侯的行为感到惋惜,恐怕君侯会后悔的。

  关羽听了,当场大为感悟,立刻拜受了印绶。

  诸葛亮的职衔虽未获提升,仍为军师将军,其实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他仍是最主要的行政策划和执行者,虽然挂名仍是军师将军,但在刘备自立汉中王后,诸葛亮实际上已负起了丞相的责任。

  刘备自建安十六年(211年)起兵收川,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兵定汉中,前后历经9年,实现了诸葛亮“跨有荆、益”这个隆中战略中的第一个重要目标,从此,造成和北方曹魏、江东孙吴鼎足三分的局面。

  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就要“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很明显,刘备接下来应该继续“结好孙权”,坚定不移地贯彻联孙抗曹的原则,争取时间把根据地建设好。可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在刘备称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情况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不但使新兴的蜀汉政权遭到挫折,从而也给诸葛亮的隆中战略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