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三顾茅庐,隆中对策

  诸葛亮等待的时间并不久,很快就有位明主找上门来了,他就是后来让诸葛亮为他及他们共同创下的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刘备。

  刘备,字玄德,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据说他是汉皇室的远房宗亲(350年前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日后他也不断利用这块招牌,建立自己在群雄争霸中的独特形象。

  刘备的祖父刘雄曾举孝廉,官至东范郡郡令。父亲刘弘由于早死,只做到郡县小吏,此后家道中衰,变得十分贫穷,少年的刘备只好和寡母共织草席贩卖为生,几乎沦为贫民阶级了。

  汉末党锢之祸及黄巾党民变,各地方治安急速恶化,刘备便结合乡邑中的青年,干起古代的保安工作来。中山郡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深奇之,给予工作和大量的资助,使刘备俨然拥有一支私人保镖部队。

  黄巾党事件扩大以后,汉皇室向各州郡招募义军,刘备也在涿郡响应,他将这支私人部队扩大组编,加入了校尉邹靖的自卫民军部队,刘备的终身战友——关羽和张飞,便是在此时加入刘备阵营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第一章回“桃园三结义”也是在这里展开的,当时刘备正好24岁。

  刘备的私人部队在对抗黄巾党人事件上屡建奇功,因此在事件结束后,被授任为安喜县尉,这是刘备第一个正式官职。但没多久,朝廷派出的巡回监察官来到了这里,想向他收取贿赂,刘备不给,监察官便故意刁难,刘备一怒之下,将监察官绑了起来,怒抽200鞭,然后弃官逃亡而去。从这个事件上,也显出刘备是个相当放得下的率性汉子。

  不久,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到丹阳募兵,刘备戴罪立功,在下邳城大破贼兵,不但撤销通缉令,还被任命为下密县县丞,但刘备仍认为自己不适合官场,弃职离去,朝廷以其功,再任之为高唐县县尉,旋升为县令,却又因民变无法有力阻挡,被迫弃官,只好投奔儿时友伴中郎将公孙瓒,公孙瓒任之为别部司马,并派刘备偕同青州刺史田楷,共同对抗冀州牧袁绍,颇有战功。在公孙瓒和田楷的推荐下,令他为平原郡临时防卫司令,不久便正式领平原相。任中,刘备和郡中大户豪族刘平不合,经常发生冲突,刘平派刺客前往暗杀刘备,刘备不知,对刺客非常礼遇,刺客深为感动,不忍暗杀,乃全盘告知刘备后离去。由此事件可以看出刘备之个人魅力。《魏书》上记载:

  是时人民饥性,屯聚钞暴,备(刘备)外御嘉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袁绍攻打公孙瓒,刘备和田楷前往增援,屯兵齐郡。也就在这个时候,刘备碰到影响他一生事业最重要的贵人——陶谦。

  陶谦是当时的徐州刺史,徐州包括现在山东南部和江苏省北部,东汉末年,这里是属于财税较丰富的精华区,因此也成了群雄割据中的兵家必争之地。陶谦出身行伍,做事一板一眼,少心机,在思路和作为上有点老粗的味道。不过,陶谦的叛逆性颇强,他曾公然支持自称天子的下邳人阙宣的叛变行动,他的部属更抢掠并杀害曹操的父亲曹嵩,引来曹操两度对徐州进行残酷的屠杀,陶谦虽奋力抵抗,但显然不是曹操的对手,丧失了大半的领地,不得不请好友北平太守公孙瓒及青州刺史田楷帮忙。

  公孙瓒和田楷正忙着和袁绍争取幽州南部的地盘,因此便派部将赵云,陪着刘备的私人部队,凑了数千人前往助陶谦。徐州战役中,虽有陶谦本部部队、袁术派的援军和刘备的数千名杂牌军参与,仍被曹操打得溃败,其中刘备军团表现最佳,人数虽少但韧性最强,连曹操都对刘备印象深刻。这时适逢曹操兖州大本营遭到吕布攻击,匆忙中只好撤离徐州,陶谦感谢刘备仗义相助,乃上书朝廷,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屯军在靠近豫州附近的徐州军事要地沛县。

  不久,陶谦病重,临终前对所有徐州豪族、军团领袖及重要幕僚嘱咐:“非刘备不能安此州。”刘备自以为声望和实力都太过薄弱,极力辞让,但徐州重要豪族长老糜竺、陈登、孔融等人,一方面遵从故主遗命,一方面也颇喜欢刘备的率性及侠义心,共同支持刘备领徐州刺史之职,一夕之间,刘备便由“上尉连长”跃升为全国最重要军区之一的“上将军长”。

  然而刘备毕竟实力不足,而且也没有统领大州郡的经验,更不善于处理和大军区领袖间的关系,使徐州数度落入吕布和陈宫集团手中,并长期受到淮南袁术军团的威胁,几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中,最后不得不投奔兖州的宿敌曹操。

  尽管挫败连连,但刘备屡败屡战,深得部属及臣民的爱戴,其勇于打硬仗的英雄之名也不胫而走,更重要的是,刘备终于学会了跟超级军区领袖周旋的经验、胆识和技巧,对他一生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曹操不但热诚地接纳了刘备,并特地引他晋见汉献帝,以确定刘备的官职——豫州刺史。但谁也没想到,委身曹营,随时受监视的刘备,居然大胆地参加了车骑将军董承刺杀曹操的阴谋,这时候,刘备正值40岁的盛年。

  建安三年(198年)年底,接受曹操奉戴于许都的汉献帝,突然召见国舅车骑将军董承,随后将一幅锦袍赠与他,据说,其中有汉献帝亲笔的血书密诏,要求董承连结朝中大臣,共除曹操。正史对这件事记载非常简单,《资治通鉴》上记有:“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这件事是否真由汉献帝主谋,历史上未找到确实证据,但有密诏应属事实,否则单凭董承的身份,是很难说服刘备参与这项谋刺曹操的阴谋。许都城内,曹营兵马拥有绝对优势,以董承的实力根本无从对抗,董承为此一定也伤透脑筋。

  虽然董承是当时唯一拥有完整军团的公卿,但自己部队里的将领能否完全听从指挥,董承也没有把握。因此,董承首先拉拢自己军团中最具实力、人际关系最好的将军王服,经由王服从中拉线,长水校尉种辑和议郎吴硕也参加了这个极为秘密的谋刺集团。但只凭自家人的力量,别说对抗,就算想接近曹操都不太容易,因此董承想到要拉拢身处曹营、却不属于曹操嫡系军团将领的豫州刺史刘备。

  董承如何说服刘备,我们不得而知,汉献帝的血书密诏,相信是刘备决定参加的最重要关键。据说曹操曾带着刘备去晋见汉献帝,献帝在知道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时非常高兴,当场表示若以辈分计算,刘备尚属献帝叔伯辈。对于出身贫穷,从未接近过权力中心的刘备,这位年轻皇帝热情又亲切的表现,也一定让他感动万分了。

  不过,要拉拢刘备是相当冒险的,朝中大臣跟刘备大多认识不深,更不要谈有什么交情了,这样重大的事件,会找到这位几近陌生的人参加,刘备本人具有容易令人接近又信任的独特魅力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当然,董承私下一定也经过多次的接触及试探,深知刘备对汉献帝的感情,和与曹操的关系后,才毅然拉拢这位外藩将领参加这次血书密诏的阴谋。

  据说刘备在接受密诏后,为掩饰自己的阴谋,便在许都城宿舍的后院辟地种菜,亲自垦地灌溉,以韬光养晦。有一天,刘备在后园耕作,突报曹操派人邀请,惊疑之余,也只好前往相府拜访了。

  想不到曹操很热情地在后花园招待他,显然也有意拉拢刘备,这是曹操特有的个性,对于愈不容易收服的人才,常显得更为热心,并且特别有耐性。

  明知刘备非池中之物,但曹操仍想尽办法要拉拢刘备成为同阵线的伙伴,经常以带点人情味的私人宴会相邀,以表示对刘备特别的亲切感,这一天的小宴,便是为此设计的。

  《三国演义》中非常有名的“煮酒论英雄”,便发生在这一天。据说曹操和刘备在两杯酒下肚后,豪情大兴,相互论数天下英雄,刘备一一举出当代拥兵据地的群雄——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鲁等人,但却被曹操一一否决。正史《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

  是时曹公(曹操)从容谓先主(刘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

  《华阳国志》中有补充记载:

  刘备听了,心头一震,手中汤匙不觉松落地上,这时正值雷声大作,刘备在瞬间已恢复正常,乃从容低下身拾起汤匙,自我解嘲地笑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曹操将刘备的失态看在眼里,笑着表示道:“大丈夫也怕雷声吗?”

  刘备答道:“圣人云:‘迅雷烈风必变’怎能不怕呢?”

  尴尬的场面就这样轻轻带过,曹操见刘备反应过度,想到刘备因投奔自己,心中难免较有压力,也就不再予以追究。

  以当时的情势来观察,这段“煮酒论英雄”,可称得上“关上门穷吹牛”,曹操正面临10倍兵力的袁绍集团威胁,随时有被击溃的可能。刘备更是破产了,走投无路,借居他人篱下,苟安图存而已。但如果以日后三分鼎立的局面看来,曹操倒真的颇有识人之明呢!

  由于刘备在许都的知名度日高,危险性也随着加深,就算密谋未泄露、曹操惜才想拉拢他,但谁能保证曹操属下不想暗中除之而后快呢?因此,刘备日夜思索着脱困的机会和借口。

  正在此时,淮南袁术由于得不到江东孙策军团的支持,深感势单力薄,而有意投靠河北袁绍。双袁在董卓之乱后虽因争夺地盘而演成南北大对抗,但到底他们是异母兄弟,如今情势已有改变,双袁重归于好亦非完全不可能。因此,夹在中间的曹操对这个事态的发展,也非常的关心。

  刘备便趁机建议道:“袁术如果要投奔袁绍,势必要经过徐州,今徐州初定,防务体系较弱,应立刻加强。我对徐州了解较多,而且关系良好,不如我领一军,机动地拦截袁术,以防止两袁南北串联可能产生的威胁。”

  曹操为了拉拢刘备便满口答应,分派5万兵马给刘备,并派遣朱灵、路昭两员大将随行,即日准备出兵。刘备在接令后,星夜编组军队并备足粮草,立刻起军。董承赶到十里长亭相送,双方表明心意并略作商议后,刘备便急速奔往徐州部署。

  当时曹操的重要谋臣程昱和郭嘉,正从豫州征钱粮回来,听说刘备远征徐州,立刻前来阻止,曹操也派出近卫军队长许褚持军令追截,但刘备日夜急行军,根本不可能追上。曹操虽有点后悔,但徐州总算在自己辖内,因此并不放在心上。

  袁术军团数度企图北上,都被刘备及时阻截,不得已只得往南走,不久便忧郁成疾,在建安四年(199年)六月间吐血去世,所属军团溃散,有的投奔江东孙策,部分直接向曹操投诚。

  任务完成后,刘备便派遣朱灵、路昭回许都报功,自己率领主力部队镇守徐州,招募抚恤长年遭受战乱的徐州百姓。

  曹操看到刘备有意拥兵自立,乃暗中派人指使徐州刺史车胄,伺机杀害刘备,事为徐州宿老陈珪、陈登父子知悉,便将消息传给刘备。刘备先下手为强,派遣关羽攻打下邳城,反杀了车胄,并由关羽在下邳城保护家眷粮秣,自己则和张飞驻屯在徐豫边界的沛县,以防曹军入侵。至此,刘备和曹操的关系再告决裂,没多久,许都便发生了董承谋刺阴谋曝光、参与大臣全体遇害的事件。

  建安五年(200年)春天,董承谋刺曹操阴谋败露,为了不把自己和汉献帝间的罅隙扩大,曹操以高度的政治智慧,根本不追究董承密谋的幕后策动者,只把责任完全推给董承、种辑、王服、吴子兰等公卿大臣,夷其三族,并伺机夺取了董承军团的指挥权,纳入自己的嫡系中,外藩方面的责任则完全推给刘备,宣布立即加以声讨。

  其实,外藩参与董承事件,或同情董承者应不在少数,传说西凉刺史马腾便有关联,但曹操一律不加追究,只对逃亡徐州的刘备,宣布声讨。显然曹操不想在这个事件上树敌太多,以免落入当年被关东军团围剿的困境,使得“奉戴天子”的政策不见其利反得其弊了。

  刘备由于发迹太快,有点像暴发户,在外藩军团中没有地位,何况他是在接受曹操保护时参与谋刺计划,于情于理实在说不过去,所以即使加以公开声讨,其他州郡的军团也不敢有太多意见。因此把刘备当作结束谋刺事件的最后一只代罪羔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当时袁绍大军已有南下迹象,决定天下大势的战争即将登场,因此不少谋士大臣反对征讨刘备,但曹操却表示:“刘备乃人中豪杰,今不击之,日后必成大患,况且他如果北连袁绍,从东方夹击我们,那就更加危险了。”

  虽然刘备的兵力非常微薄,但曹操仍不敢大意,编组了10万兵马,动用了夏侯惇、夏侯渊、张达、于禁、徐晃等大将,分5路攻向徐州。

  为了避免徐州陷入战乱,刘备要求陈登等徐州长老宣布中立,勿卷入战争,自己带着主力部队,连同张飞共同驻防于沛县,并令关羽在下邳城保护家属和粮秣。

  这场侏儒对巨人的战争自然很快便结束了,刘备主力军被击溃,张飞在乱阵中失踪,刘备只身逃亡青州,在袁绍长子袁谭引见下,刘备投奔了袁绍。董承事件,使刘备声望大增,袁绍听说刘备到来,亲自引众出城30里迎接,并将他暂时安顿在冀州。

  刘备被击溃后,徐州立刻失陷,镇守下邳城的关羽为保护刘备妻女,在和曹操谈判后全军投降,曹操爱惜关羽的人格和才华,勉强答应关羽日后若找到刘备,可回奔故主,总算完全结束董承谋叛事件。

  建安四年(199年)夏天到隔年冬天,便是长达一年半的官渡大战。袁绍在刘备投奔后,获得了不少曹营的情报,信心大增,虽然总参谋部全力反对,袁绍仍编组大军,打算南下一举兼并曹操。

  刘备身处袁绍阵营内1年有余,他眼见袁绍优柔寡断,参谋部、元老和将领们勾心斗角,虽拥有10倍于曹操的军力,却无法有效地整合,加上和曹操相处这段期间,刘备也深知曹操的谋略和实力,因此判断在长期对抗下,袁绍恐非曹操对手,乃借口到豫州西南以牵制曹操,由袁绍派给少数军马,联合亲袁绍的黄巾党团头子刘辟的兵众,往豫州部署于曹营西南方打游击,以牵制曹操的部分军力。

  这段期间,徐州失散的张飞及其余重要幕僚,在知道刘备下落后,纷纷归队,身陷曹营的关羽,也在曹操默许下,护送刘备的家人,离开许都,回归刘备。经过一年余的挫败和分离,旧属却能再度归附,可见刘备惊人的领袖魅力。

  唐宋八大家中,备受后人推崇,人缘也最好的苏轼(苏东坡),曾公开表示:“自古用兵者,莫如曹操,其破灭袁氏,最具巧思。”

  官渡大战是中国历史上运用谋略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袁绍的军力超乎曹操10倍以上,因此曹操决定掌握地利,以自己属地的官渡作为决战区,再运用坚守战术、突击战术,终于非常巧妙又侥幸地击溃袁绍的庞大远征军团。

  官渡大战以后,到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为止,连续8年间,曹操全力以赴地经营华北地区,以铲除袁绍庞大的势力,其间虽数度在豫州汝南一带用兵,但大多仍是策略性的小接触而已,算不上真正的两军对峙。

  建安六年(201年)间发生的仓亭之役,袁绍再度遭到曹操击败,不久便忧愤而死,为举办丧礼,北方袁军暂时动弹不得,所以曹操便趁机计划彻底清除刘备游击军在豫州后方所作的骚扰,他派大军进入汝南地区,刘备不敌,只好退入荆州,接受荆州刺史刘表的保护。刘表以刘备素有英雄之名,厚待之,并令其驻守新野,组训军队,作为防备曹军南侵的第一线。

  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曹操消灭袁氏余党的北征大军,由易水回到邺城,在兼并袁绍冀、幽、青、并4州后,加上自己原有的兖、豫、徐3州,曹操在全国14个行政单位中,占领7州,俨然成为中国首席军事强人。在总参谋长荀攸的策划下,于邺城边建筑一个人工湖,名叫玄武湖,并在其中进行水战的演练,显示曹操已有意南下征服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了。

  孙权的父亲孙坚,是汉末群雄中非常出色的战争英雄,一度被袁术推荐为豫州刺史,却在和刘表的争战中遇伏战死,其部属大多为袁术所兼并。其长子孙策也承袭父亲的战争天才,长大后率领原部众,脱离袁术集团,渡过长江,南下开拓新天地。他先后平灭了割据江东的小军阀——刘繇、许贡、王朗等,控制了丹阳郡、吴郡、会稽、庐江、豫章等郡,统有扬州的绝大部分地盘,正待稳定内部准备向外发展之际,却死于刺客的暗算,其弟孙权,年仅18岁,临危授命,承担统治工作。

  孙权在军事才华上虽不如其父兄,但行政干练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张昭、张绣的协助下,很快地稳定了内部。“拓延俊秀,聘求名士”,经过短短的五六年的时间,便出现“猛士如林”的新情势了。不久,江东首席军团将领周瑜推荐当时有名的政治分析家鲁肃。鲁肃向孙权提出巩固江东、夺取荆州、图取天下的三段式称霸计划,颇为孙权赏识,聘他为随身的主要参谋大臣,诸葛亮之兄诸葛瑾也在这期间,经由鲁肃推介给孙权,成为参谋部的青年才俊。

  江东西方是荆州的南半部,再往西走,则是有天府之国美称的益州。益州地区广大,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在刘焉、刘璋父子的接续统治下,政治、社会、经济都呈现一片混乱。刘焉是汉室宗亲,原为江夏竟陵人,灵帝晚年的乱局中,受任为益州牧,拥有政治和军事大权。但刘焉并未认真安抚益州百姓,反而勾结当地豪族,建立特权,剥削百姓。为了防患叛乱,他特别编组外乡进入益州的流民为东州军,进行恐怖镇压。等到他儿子刘璋继位后,情况更为恶化。《三国志·刘璋传》裴松之注解中记载:“刘璋性宽柔,无威略。”纵容豪强及官员欺凌百姓,使益州地区呈现严重的不稳定。

  益州北方为汉中盆地,由道教军团领袖张鲁实施军事统治,不过,张鲁为人讲道义,富有责任心,使汉中地区军民的团结力还算相当稳固。

  汉中东北属司隶军区,汉献帝逃出洛阳后,司隶区便陷入小军团割据的局面。汉中西北属凉州及雍州,由马腾和汉化胡人韩遂共同进行军事占领,但这些地区大多属异族部落,因此一向不受汉末群雄们的重视。

  这时候的刘备倒成了唯一没有地盘的“英雄”,虽然得到刘表的礼遇,但也受到荆州权臣及将领们的猜忌,成了荆州政权下只有责任没有权力的佣兵队长而已。

  《三国志·先主传》中,裴松之注解引《九州春秋》上记载:刘备有一次参加刘表的宴会,中途到厕所时,发现自己髀肉(内股肌肉)松弛,身体肥胖,不禁一阵心酸,落下眼泪。回座后,刘表见他有哀凄之情,惊问其故,刘备回答道:“我过去长年南征北战,身常不离鞍,是以髀肉皆消,如今很长一段时间不坐在马上了,髀肉增加了不少。想到时间过得真快,不觉已经快迈入老年了,但是功业却一直未能建立,所以不禁悲伤起来了。”

  刘备的确一直在反省自己坎坷的官宦生涯。个人方面,拥有全国性知名度,形象和声望俱佳;武装军团方面,拥有天下知名的勇将关羽、张飞和赵云;文职幕僚人员方面,也有孙乾、简雍、糜竺等忠诚又负责的书生型策士;一度还曾拥有徐州和部分的豫州统治权,但最后仍无法守防,反而流离失所、寄人篱下。

  刘备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水镜先生”司马徽,他几乎以“死赖”的态度缠着司马徽,请司马徽对自己的事业生涯做彻底的诊断。司马徽为其诚意感动,直接对他说明,孙乾等人固然努力尽责,但到底只是儒生俗士,如何能识时务。识时务者必须是真正了解天下大势而且有真才实学的俊杰,也就是说刘备最缺乏的是能作全盘发展规划的人才。司马徽便进而向刘备推荐荆州地区两位最有名的年轻策士——卧龙先生诸葛亮及凤雏先生庞统。

  但让刘备下定决心寻求“治国”良才的却是诸葛亮好友徐庶(徐元直)。

  徐庶不喜欢刘表,常批评刘表优柔寡断、好慕虚名、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因此宁可忍受贫穷也不愿在刘表官府里任职。刘备到新野后,徐庶很想看看这位敢参与谋刺曹操的英雄,便主动前往晋见。刘备和他谈论后甚喜,便留他为幕宾,从事规划和顾问工作。

  在了解到刘备阵营的情况后,徐庶便向刘备表示:“我有一位朋友叫诸葛亮,人称卧龙,才能之高远在我之上,将军是否愿意见见他。”

  这是刘备第二次听到诸葛亮的大名,自然非常高兴道:“那就麻烦先生帮我请来吧!”

  徐庶却道:“这个人生性淡泊,除非将军去邀请他,他是不会主动来求仕的,将军可愿意枉屈身份前往拜访?”

  求才若渴的刘备,在详细询问徐庶后,深知诸葛亮就是他所需要的人才,因此特别降尊纡贵,亲率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冒着寒冬风雪前往隆中诸葛亮的草庐拜访。

  刘备同关羽、张飞等几个人乘马从新野出发,到了隆中,这里全是一片山地,山坡上农夫们三三两两,哼着歌在锄地。刘备停住马,向农夫们打听诸葛亮的住址,一个农夫指着山南说:“南边一带高地,便是卧龙冈,高地前面是一片大树林,树林里有一座茅草屋,诸葛先生就住在里面。”刘备等人拍马向前走去,没走几里,便见到卧龙岗,果然风景非常秀丽幽雅。刘备到了庄前,下马敲了柴门,一个童子开门出迎。刘备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访先生。”童子说:“我记不得这么长的名字。”刘备说:“你只说刘备来访。”童子说:“先生今早出去了。”刘备问:“哪里去了?几时回来?”童子说:“去的地方不能确定,回来的时间也不知道,或三五天,或十多天。”刘备听了非常失望。张飞说:“既然不在,就回去算了。”关羽也表赞同。刘备没有办法,只好叮嘱童子说:“如果先生回来,就说刘备前来拜访。”

  刘备等人上了马,回头看看隆中风景。山虽不高,却秀雅别致,水虽不深,却澄清可爱,加上密密的树林,稀疏的草屋,刘备看了又看,十分赞赏。正看得起劲,忽然有个眉清目秀、个子高高的人,拄着拐杖,穿着读书人的衣服,从小路迎面走来。刘备心想:“这一定是卧龙先生了。”急忙下马和那个人打了招呼:“先生是卧龙么?”那个人问:“将军是谁?”刘备说:“刘备。”那个人说:“我不是孔明,是他的朋友,叫崔州平。”刘备说:“久已知道大名,很荣幸遇到。我想请先生就在这里谈谈,好吗?”两个人面对面坐在石头上,关羽、张飞站在两旁。崔州平说:“将军找孔明做什么?”刘备说:“眼前天下大乱,要见孔明,求个安定天下的办法。”崔州平笑着说:“将军虽有平定乱世的心,但自从上古以来,治世乱世没有一定,乱了又平,平了又乱,从光武帝到现在,平定了200年,天下又动起干戈,正是由平定到乱世。将军要孔明扭转这个大势,岂是容易的事,徒然自费心力而已。”刘备说:“先生所说,当然也是高明的看法,但人事也不能不尽,似不应全推到气数与命运上看待问题。”崔州平说:“山野里人,不会谈论天下大事,承蒙将军问我,就随便说说。”刘备约他一同回新野,崔州平表示:“我性情闲散惯了,早已不问世事,改天再见。”说完就自顾自走了。

  刘备等人失望地踏上归途。一路上,张飞说:“孔明找不到,却遇到这么个书呆子,空谈了好久。”刘备说:“听听隐士的话,也有意思。”

  刘备等人回到新野,过了几天,派人打听到诸葛亮已经回到隆中,连忙叫人准备马匹。张飞表示:“一个乡下佬,何必哥哥自己去,派人把他喊来好了。”刘备说:“孔明是当今有大智大谋的重要人物,怎可不讲礼貌地将他喊来?”

  三个人上了马又向隆中出发。这时,已经是冬天,天气非常冷,一路上大风呼呼地响,走不了几里路,雪花成块地飘下。张飞说:“天寒地冻,连仗也不能打,还走这么远的路,去见个没什么了不起的人,不如回新野避避风雪。”刘备表示:“我正要使孔明知道我的诚心,如果你们怕冷,可以先回。”张飞说:“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冷!我只怕哥哥空跑一趟,白费心思。”刘备说:“不要多话,只管跟着走。”

  快到卧龙岗那座茅草屋的时候,忽然听到路旁酒店里有人高声唱歌,一个人唱完了另一个唱,唱着唱着,有个人还敲起桌子。刘备想:“卧龙是不是在里面呢?”于是下了马走进酒店,只见店堂内两个人正在面对面吃酒,上首坐的一个白脸膛、长胡须,下首坐的那个人长得相貌清瘦。刘备上前打了招呼:“两位当中有谁是卧龙先生?”长胡须的说:“将军是谁?要找卧龙做什么?”刘备说:“我是刘备,要找先生求济世安民的办法。”长胡须的又说:“我们都不是卧龙,而是他的好朋友,我叫石广元。”说着指了指对面的那个人说:“他叫孟公威。”刘备听了高兴地说:“久已知道两位大名,荣幸地在这里相遇,现在有随行的马匹,想请二位一道去卧龙庄上谈谈。”石广元说:“我们都是山野里人,不懂得治国安民的事,请将军自己上马去找卧龙。”

  刘备出了店门,上马继续向卧龙岗走去,来到庄前,敲门问了童子:“先生今天在家吗?”童子说:“在堂上读书。”刘备很高兴,跟着童子走进屋里,到了中门,只见屋里确有个少年人,正围着火炉吟诗。刘备等他吟完,上前打个招呼:“刘备老早想和先生见面,只恨没有机会,前些日子,由于徐元直的推荐,来府上拜访过,可惜没有遇到先生,今天特地冒了风雪赶来,能够看到先生,真是万分荣幸!”那个少年人连忙起身,回答说:“将军可就是刘豫州,要见我哥哥的么?”刘备吃了一惊:“阁下又不是卧龙吗?”少年说:“我是他弟弟,叫诸葛均。我们兄弟三个,大哥叫诸葛瑾,现在江东孙权那边,孔明是我二哥。”刘备连忙问:“卧龙在家么?”诸葛均说:“昨天崔州平约他出外闲游去了。”刘备问:“去哪里?”诸葛均说:“或乘小船游在江湖当中;或弹琴下棋在山洞里面;或找朋友四处走走;什么都说不定,将军不妨坐下吃杯茶再说。”张飞表示:“那先生既然不在,请哥哥上马。”刘备说:“既到了这里,也得留一句话。”

  刘备又问诸葛均:“听说卧龙先生常看兵书,是么?”诸葛均说:“不知道。”张飞表示:“问他做什么?风雪这么紧,不如早点回去……”刘备很不以为然,阻止他再往下说。诸葛均连忙说:“我二哥不在家,改天再来回拜将军。”刘备道:“不敢劳他的驾,几天之内,我还要再来,请给我纸笔,留个条子给你二哥。”

  刘备接了纸笔,呵开冻了的砚合,写了拜请诸葛亮出山帮助的来意。刘备上了马正要回新野去,忽然那个童子招手喊道:“老先生来了。”刘备仔细一看,原来小桥西面有个人骑着毛驴,后面跟着个穿青衣的童子,提着一葫芦酒,唱着歌,向草屋这边走来。刘备心想:“这次真正是卧龙了。”连忙下马,向老先生行礼说:“刘备等候好久。”老人也慌忙下驴回礼,诸葛均在后面说:“这不是我二哥,是二哥的岳父黄承彦老先生。”

  刘备和黄承彦谈了几句,便上马返回新野,一路上风雪又大,回头望望卧龙岗,三个人心里都很不高兴。

  时间过得很快,严冬过去,又是新春。刘备回新野以后,又打算第三次拜请诸葛亮。这次,关羽、张飞两个人都表示不以为然。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拜访,照礼已经过分,想必诸葛亮只有虚名,没有真实学问,所以躲避了不敢相见。哥哥何必这样看重他呢?”刘备说:“不对,从前齐桓公去看一个小臣,跑了5次,才见到一面,何况我要拜访的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张飞说:“哥哥说得不对,一个乡下佬,算得什么重要人物!这一次用不着哥哥自己出马,他如果不依,我只用一条麻绳把他绑来!”刘备把张飞骂了一顿,责备他说:“你不要这样不懂礼貌,这一次不要你去,我自己与云长同行。”张飞表示:“既然两位哥哥都去,我怎能落后?”刘备说:“如果一道去,不能再没礼貌。”

  三个人骑马又向隆中出发,上了卧龙岗,离那座草屋还有半里路的地方,刘备就下马开始步行,半路上迎面遇到了诸葛均,刘备连忙行礼问道:“请问你二哥在家吗?”诸葛均说:“昨天晚上才回来,将军今天可以会到他了。”说完话,就自顾自地走了。刘备高兴地说:“今天可真侥幸,终于如愿以偿了。”张飞对诸葛均的态度很为不满,叫嚷:“这家伙真没礼貌,就领我们去见他哥哥也不要紧,为何一个人自顾自跑了!”刘备说:“各人有各人的事,不能勉强人家。”三个人来到庄前敲门,刘备对开门出迎的童子说:“请你告诉先生,就说刘备前来拜访。”童子说:“先生虽然在家,但在草堂上睡午觉,还没有醒。”刘备说:“既然这样,请不要叫醒先生。”随即关照关羽、张飞两人在门口等着,独自走进门去。进门一看,只见诸葛亮仰面睡在草堂的床上,刘备恭敬地拱着手,站在草堂的台阶下面,过了好久,诸葛亮还没醒来。

  关羽、张飞立在门外等了好半天,听不见里面的动静,进门一看,原来刘备还笔直地站在那里。张飞见了大为恼火,对关羽说:“这位先生怎么这样傲慢,我哥哥恭恭敬敬站在阶下,他竟然高卧在床,等我到屋后放它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好容易才劝住张飞,刘备仍关照他们两人去门外等候。

  刘备一直注意观察床上动静,好不容易盼到诸葛亮在床上翻了个身,以为就要起床,可是却又脸朝里睡着了。童子要开口把诸葛亮叫醒,刘备立即阻止说:“暂且不要惊动。”又站了半天,诸葛亮才吟着诗醒了过来。

  诸葛亮吟完诗,翻身问童子说:“有人来找我么?”童子说:“刘皇叔已经站在这里站了好久。”诸葛亮这才坐起身子说:“为何不早点告诉,等换了衣服即出来相见。”说着进后屋去了,又过了一会,才出来迎接刘备。

  刘备看到诸葛亮高高的个子,脸上生得白白净净,头上戴着丝织的头巾,身上披着鹤氅,非常潇洒。刘备拜倒在地说:“刘备两次来拜访先生,都没能遇到,上次留了条子,不知道先生看到没有?”诸葛亮连忙回了礼,请刘备入座,说:“昨天看到将军留的条子,知道将军一心忧国忧民,可惜我年纪轻、见识少,哪配谈论天下大事。”刘备连忙表示:“司马徽、徐庶两位都推荐先生,是不会错的。希望先生不要客气,多多发表你的高见。”诸葛亮说:“司马徽、徐庶才是有学问的人,我们种田人,哪有什么高见?他们两位真推荐错了。”刘备说:“先生高才,怎好空坐在家里?希望能为百姓着想,助我一臂之力。”诸葛亮笑着说:“我倒想先听听将军对天下大事的看法。”

  刘备请诸葛亮屏退童子,然后悄声对他说:“汉室倾颓,奸臣董卓和曹操,先后专政,天子颠沛流离,蒙难受辱。我不自量力,想伸张大义于天下,但智术短浅,因此从起兵至今日,颠踬困顿,屡遭挫败。尽管如此,但我志犹未已,先生认为我以后该怎么办?”(原文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见刘备对自己如此信任,将平生秘而不宣的雄心大志和积郁多年的内心苦闷向自己和盘托出,于是深受感动,也毫不保留地向刘备谈了自己的见解。

  诸葛亮首先分析了天下的总体形势,他说:“自董卓以来,军阀混战,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经过多年的兼并,截至目前只剩下5大势力集团,这就是把持朝政的曹操、割据江东的孙权、割据荆州的刘表、割据益州的刘璋、割据汉中的张鲁。”

  在分析了天下的总体形势后,诸葛亮又对5大集团的具体形势分别进行了分析:

  曹操比于袁绍,虽名微而众寡,但最终却消灭了袁绍,由弱变强,其原因不只是靠天时,还靠人的谋划。现在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既有强大的兵力做后盾,又用汉献帝的名义向割据者发号施令,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成为实力最强大的一个军阀。因此,对于曹操,诸葛亮认为“诚不可与争锋”,即不能与曹操争胜。

  孙权据有江东,也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是实力仅次于曹操的一个军阀。因此,对于孙权,诸葛亮认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即可以把孙权作为外援,而不能打算消灭他。

  刘表所割据的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地处天下之中心,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但刘表素无大志,懦弱无能,幻想保境自守而最终必不能守。因此,诸葛亮说:“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意思是劝刘备首先夺取荆州,不要丧失天赐的良机。

  刘璋所割据的益州,本来包括北部的汉中郡在内,张鲁本是刘璋的部属,后在汉中郡割据,遂成一独立军阀。所以诸葛亮将刘璋与张鲁放在一起分析说:“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物产富饶,百姓殷实,素称天府之国,当年汉高祖曾发祥龙兴于此,终成帝业。但刘璋与张鲁却不知爱抚百姓,致使智能之士离心离德,思得明君而取代他们。诸葛亮的言外之意是,刘备若能在夺取荆州之后,进而夺取益州,则必然会受到益州士民的支持。”

  在对天下总体形势和5大集团具体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诸葛亮为刘备作出了成就霸业、复兴汉室的战略决策:“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实际是一个分两步实施的战略决策。

  第一步:首先夺取刘表的荆州和刘璋的益州,派兵守住险要之处,以此两州作为创业的根据地。在此基础上,与西边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对南边的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政策,从而确保西南两边形势的稳定。对外,与孙权结成抗拒曹操的联盟;对内,整顿改进政治。第一步是为了达到阶段性目的,就是使刘备取得荆、益二州作为创业基地,成就霸业,形成与孙权、曹操鼎足而立的局面,为日后复兴汉室、统一天下打好基础。

  第二步:一旦天下形势有变,就从两路出兵北伐。东面一路从荆州出发,由一员上将率领,直取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夺取中原。西面一路从益州出发,由刘备亲自率领,翻越秦岭,夺取关中。第二步是为了达到最终目的,就是使刘备得以复兴汉室、统一天下。

  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这个战略决策,可以概括为四句话:跨有荆益,联孙抗曹,待机北伐,复兴汉室。

  在古代,臣民应皇帝之诏而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义等方面的策问,称为“对策”。因刘备与诸葛亮后来成为君臣关系,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答刘备提问的这篇谈话,便被人们称为“隆中对策”,简称为“隆中对”,又因诸葛亮是在隆中的草庐中对答刘备提问的,所以这篇谈话也被人们称为“草庐对策”,简称为“草庐对”。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所作的战略决策,体现了他统观全局、预测未来的伟大政治才能。他如同一位总设计师,为刘备描绘出了构建政权大厦的总体蓝图和具体的实施步骤。而对闯荡半生、漂泊不定、到处寄人篱下而至今一事无成的刘备来说,“隆中对策”使他茅塞顿开,不但明确了总体的奋斗目标,而且明确了具体的方针政策。因此,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谈话后,连声称好,并诚恳邀请他出山辅佐,而诸葛亮也认定刘备是值得辅佐的“明君”,决心出山帮他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于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的深冬,47岁的刘备经过三顾茅庐,终于将27岁的诸葛亮请出隆中,一起回到新野。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