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英雄要有用武之地

  按照基督教教义,从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开始,人类就有罪。资本原始积累就像人一生下来即有罪一样具有“原罪”。这是神学上的“原罪”与经济学上的“原罪”。政治也是如此,自从产生就有原罪,政治的本质就是争抢地盘,都是争抢地盘,谁能说,谁能比谁高尚,谁能比谁龌龊?只是手法高明一些,会经营一些,本质都是一样一样的。董卓争地盘杀人,袁绍争地盘杀人,刘备争地盘照样也杀人,曹操争地盘当然不比他们好哪儿去,争夺地盘还是杀人,这不仅仅是人品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政治”,是“政治”让他们戴上了共同的面具,在这套面具下,没有高尚没有龌龊,只有现实利益。

  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就是因为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也就是说,能否成为英雄,关键在于是否有用武之地,当然不是英雄即使有了用武之地,也成不了英雄,自己的地盘反而会成为英雄们扬名立万的宝地。

  《沙家浜·智斗》,胡传魁有一段唱词:“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这几乎是草头王的发迹历程写照,创业初期,备尝艰难,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枪没枪,更不要说地盘了。曹操这样经历过,袁绍也是这样过来的,皇叔刘备也历经辗转流浪。没有用武之地,成了英雄们的共同难题。

  联军解散之后,尽管政治立场上已经分道扬镳,但为了生存,两个人表面上还是相当亲密的。由于曹操名义上还是朝廷通缉犯,自然没有官职,所以连一寸土地都没有,完全寄存袁绍的地盘上,全靠袁绍养活。可袁绍家也没有余粮啊,袁绍虽然名声很大军队也不少,但地盘很小,小小的渤海郡根本无法保证供给,和曹操同样没有用武之地。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虽然董卓控制下的政府已经丧失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但是皇帝毕竟还在,各路诸侯在名义上还是皇帝的臣子,因此就不好明着抢地盘。尽管已经发生了兖州刺史刘岱攻杀东郡太守桥瑁的事件,但是东郡是兖州的下辖地盘,刺史有权监察太守的言行。因此这个事件可以解释为一次先斩后奏(当然现实情况是没法儿上奏皇帝),多少还有那么一点合法性。袁绍是渤海郡太守,如果离开自己的辖区渤海郡去兼并别的郡县,那从道义上就说不过去,但别人邀请是一码事;而曹操作为一个代理将军(行奋武将军),如果去别的地方“用武”,说轻了是“师出无名”,说重了那就是“兴兵造反”,根本没有正当性可言,这一点曹操自然很清楚。

  其实,袁绍当初和韩馥另立刘虞,并不是真正为了老刘家的天下抑或天下苍生,这只是计划的一部分。说白了,刘虞只是袁绍的一颗棋子,袁绍要的不是皇帝,而是天下,只是那个时候,袁绍还没有那个勇气和实力,不得不如此。

  一看东部的联盟解散了,没谁能威胁自己了,董卓安心地回长安了。

  董卓回长安了,倒董联军也分崩离析了,整个东部看上去似乎风平浪静。实际上,各路诸侯可谓暗流涌动,谁有谁的算盘,谁有谁的打算,尽管没有明说,但都知道没有谁愿意安于现状,一辈子只做一州之牧、一郡之守抑或一国之相,都是胸怀天下。

  最先打破平静不是别人,还是袁绍。袁绍当时只是渤海太守,手中只有一个比较偏远的郡。这肯定不行,庙小养不了大和尚。袁绍手下的谋士逢纪就说:“不据一州,无以自全。”连自保都做不到,怎么成就大事呢?袁绍心里知道逢纪的意思,就是让他夺取冀州。这也和袁绍“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战略构思相吻合。可是,袁绍认为自己的实力不足,如果贸然去争夺冀州,一旦失败,就更没有容身之地了。逢纪就出主意说:可以去找公孙瓒,让他来攻击冀州。公孙瓒一来,韩馥肯定害怕。这个时候再派人去游说韩馥,就能让他把冀州让出来。

  袁绍按这个计策实施,果然公孙瓒就来了。于是,袁绍开始亲自出面了,向自己最亲密的战友韩馥开炮。其实这事不怪袁绍,而冀州这地太好了,从冀州的地理环境来看,它与司隶、青、兖、并、幽诸州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问题在于韩馥是“匹夫”,如果是“枭雄”、“英雄”、“奸雄”,那就是“金鳞本非池中物,一遇惊雷便化龙”,那就可以“提三尺剑,斩白蛇”,号令天下了。

  从冀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兵家历来必争之地。这样一块美味的肥肉,嗅觉灵敏的豪强自然不会放过,早就在一旁觊觎多时了。南面的兖州刺史刘岱在讨伐董卓之前就曾扬言:“等干掉董卓之后,我便会率军讨伐韩馥。”这样一来,冀州成了众矢之的,南面险象已生,北面有虎视眈眈、急着挺进中原的幽州公孙瓒,东面的袁绍也早不习惯韩馥的供给了,正蓄势待发,而西面则还有凶猛彪悍的黑山军盘踞于山岭间,对韩馥构成了潜在威胁,韩馥置身其中,哪还有多余的精力自保呢?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