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床下都督”黎元洪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黎元洪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人物,他在武昌起义一夜间就由名不见经传的清军协统而成为军政府的大都督,震惊中外。

  按照现行历史教科书的描述和权威工具书《辞海》的记载,黎元洪是一个小丑式的人物,因缘际会,他莫名其妙成了辛亥革命的领导人,继而一再侥幸,由鄂军大都督而副总统,而总统,然后又因“府院之争”而不敌段祺瑞,灰溜溜地下台。而历史上真实的黎元洪是什么样子的呢?

  黎元洪,湖北黄陂(今属大悟)人,1864年(清同治三年)生于汉阳,幼年时家境贫寒,父亲黎朝相到直隶(今河北)北塘投军后,祖父黎国荣又去世,他和姐姐衣食无着,一起讨过饭。饥饿难捱时到别人菜地里偷萝卜,聪明的他拔出萝卜后将叶子拧下来,用土虚掩上,好像萝卜没人动过一样。14岁那年,父亲回来接他到天津,20岁时他考取天津水师学堂,刻苦好学,勤勉努力,为人厚重朴实,肯于吃苦,各科成绩名列前茅,被师长严复、萨镇冰等人赏识。入学第二年父亲去世,他又刚刚结婚,生活非常困顿。每次回家探视,近百里的路程都是徒步往返,只为省下一个光洋的路费。

  1888年毕业后,黎元洪先后在北洋水师、广东水师任千总、二管轮等职。1894年7月中日甲午海战爆发,他所在的“广甲”号战舰也投入战斗,管带吴敬荣贪生怕死,“广甲”号在逃跑途中于大连湾三山岛附近搁浅,黎元洪跳海逃生,后被一位渔民救起。他步行回到旅顺,又到天津候职,却被监禁数月。出狱后他到南京,投奔到当时的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门下。

  甲午战败,清朝海军全部覆没,马关签约,丧权辱国,举国哗然。清政府开始大规模编练新军,其中卓有成效的是北方袁世凯主持的天津小站练军,和南方张之洞主持的南京自强军。张之洞初见黎元洪,就称赞他举止稳重老成,见解缜密周详,是数年未得一遇的干练之才,委派他监修南京城外的幕府山炮台,后又任命他为南京炮台的总教习。他是学海军的,在天津水师学堂,分配到军舰上工作,参加过甲午战争海战,军舰被击毁他游水而生还。在这前后,还曾在枪炮厂工作,这次奉令到多处去负责修过炮台,炮台的质量不知如何,但会修是没问题的。

  1896年,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黎元洪也回到故乡湖北,成为张之洞的心腹。他为张之洞筹练新军尽心尽力,官运亨通,先任护军马队营帮带,继任马队营管带,又任护军前锋四营督带,由千总而守备,由守备而督司,复晋为副将。张之洞对他极为赏识,曾手书“智勇深沉”的条幅相赠,并向朝廷褒奖他“忠勇可靠,堪当重任”。

  1898、1899、1901年,黎元洪三次受命赴日本考察日本的陆军、骑兵建设及兵工生产,不仅在军事知识与技能上有不小的收益,思想与眼界也大为开阔。1906年清军改制,湖北新军被编为两镇,总兵张彪任第八镇统制,黎元洪任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张彪是张之洞最亲信之人,妻子原是张之洞心爱的婢女,因此被称为“丫姑爷”。但张彪粗鄙无能,胸无点墨,湖北军界真正的佼佼者无疑是黎元洪。

  平日治军,黎元洪一反清末军官苟且敷衍、松弛腐败的积习,勤勉有方。他从不克扣粮饷,总是足额如期发放,还专门设立被服厂制发军服,因此所辖部属穿戴整齐,与其他队伍服装破烂的状况恰成反照。别的军官多住宿在私宅,他却长住在军营中,甚至过年也不回家,让子女到营中拜年。他起居作息与士兵一致,对有文化的士兵着意提拔,鼓励士兵学习上进。他从不虐待士兵,士兵有过失都交执法官审讯定罪,由此获得士兵广泛拥戴,威信极高。

  1905、1906、1908年,清政府在北洋河涧、河南彰德、江苏太湖举行了三次秋操。参加演习的清军当时分为“北军”和“南军”,北军由北洋军组成,号称“北洋三杰”的段祺瑞、张怀芝、曹琨指挥;南军从湖北河南抽调,张彪为总统官,但实际指挥者却是黎元洪。在这几次演习中,黎元洪指挥得体,调度有方,特别是第三次秋操,他指挥南军在三大战役中均击败北军,因此声誉鹊起,成为全国名将。可以说,从1907年张之洞奉调入京之后,黎元洪实际上已成为湖北新军的真正能够一呼百应的首领。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位清廷重臣竟能成为辛亥革命的第一位当权者!

  1911年10月17日,湖北军政府门前祭坛高筑。祭坛前香烟缭绕,坛上黄帝轩辕氏灵位庄严肃穆。灵前摆设香案,陈玄酒,旗立两侧,鼓乐喧天,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跪读祝文,三军鸣枪,全体跪拜,山呼万岁。这是湖北军政府祭黄帝仪(一说为祭天大典)的盛典,也是黎元洪就职的庆贺大典。

  辛亥革命首义取得取成功,照理说应该推选一个有才干、孚众望的革命中坚人物出来担任新政权的首领,以便把革命进行到底。但湖北的革命党人却拉出一个与革命毫无渊源,且一直视革命为大敌的旧军官黎元洪来作为军政府的都督。关于此事之巅末,外间传说不一,至今几成疑案。特别是关于革命党人把他从床下拖出来推上都督宝座的故事,一直在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黎元洪因此而有了“床下都督”的雅号。有的革命党人回忆说,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及其他的湖北军政要员员纷纷躲藏逃路,省城很快被革命军控制。当时,黎元洪躲在姨太太黎本危的床底下,被部下马队第一标第一营的排长萧燮增知道。萧带班长虞长庚把黎元洪从床底下拖出来,他们用手枪逼首黎元洪来到省咨议局(即今阅马元红楼),将其关押在楼以上兵守卫。黎当时吓得魂不附体,一言不发,像个木菩萨。

  有的人持另一种说法:武昌起事后,黎元洪更换便衣,由执事官王安澜带领,躲到黄土坡刘文吉参谋家中。当革命军闻讯找来时,黎元洪吓得躲到屋中蚊帐后面,又从帐后钻入床下。革命军马荣将子弹上膛,命他出来,黎元洪见再也无法躲避,只好从床下爬出来,革命军在黄土坡找到了黎元洪当即将他带到楚望台,接着又拥至咨议局,让他出任都督。但黎元洪执意不肯接受。他说:“此举事体重大,务要慎重。我不是革命党,我没有做都督的资格,够资格的是孙文,你们何不接他来担任都督。”这时,革命军将预先拟好的安民告示拿出来要黎元洪签字,黎元洪像怕被蛇咬一般,连声说“莫害我,莫害我!”黎元洪这种消极抗拒的态度激怒了周围的革命党人,他们气愤地骂道,“黎元洪不识抬举,是满清的忠实走狗”,“干脆给他个枪子儿吃算了”。在场的李翊东也大怒,他举枪对着黎元洪吼道:“你本是满清奴才,当杀!我们不杀你,举你做都督,你还不愿意。你甘心做清朝奴才,我枪毙你,另选都督。”说着就要扣动板机,吓得黎元洪面无人色,出了一身冷汗。此后几天,黎元洪一直是不思米食,缄默不语,他抱定主意既不再做清朝官事吏,亦不宜担任革命军职务。直到10月13日黎元洪仍不肯就任都督,革命军只好将他软禁在军政府。他整天愁容满面,心思重重,心想,这下可完了,朝廷把我当叛徒,党人把我当囚徒,妻妾儿女,不得见面,如有手枪在身,莫如饮弹自尽,一致了之。由此可见,当时黎元洪消极抗拒的决心之大。以上两种传说,反映了黎元洪被胁迫参加革命的事实。

  黎元洪成了湖北军政府都督,是“最高领导人”了,但心里又反感又恐惧,担心造反不成会掉脑袋,要留后路,所以一言不发,呆坐着,无表情,很快就得到一个外号“黎(泥)菩萨”。

  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随着汉口、汉阳的先后光复,以武昌为中心的革命大有形成波澜壮阔之势。在这种形势下,黎元洪看到武汉三镇已归民军掌握,于是,他的态度也开始有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的首要标志就是剪掉长辫。

  10月13日,革命军的炮队击退了清政府的兵舰,黎元洪得知此消息后,表面上一副苦愁,但暗中已开始盘算,准备接受革命军的要求。这天下午,他开口同革命党人甘绩熙和陈磊说起话来。甘说:“你这几天总是苦脸对待我们,太对不起我们。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今天成绩,抬举你做都督。革命成功了,你可做华盛顿;革命不成功,你可做拿破仑。你很讨便宜呢!你再不下决心,我们就以手枪对你。”黎元洪答复说:“你年轻人说话不要太激烈,我在此近三日,有什么事对不起你们?”陈磊接着说:“你的辫子就对不起我们,现在武汉三镇人人都剪辫子,你身为都督,就该做个模范,先剪掉辫子,以表示决心。”黎此时也顺水推舟地说道:“你们不要如此激烈,我决心与你们帮忙就是。你们说要剪辫子,我早有此意,你们找个理发匠来,我把辫子剪去就是了。”

  甘绩熙见此状,立即报告有关方面,并请来了理发师。理发师请示道:“都督剪去辫子,留多长头发?”黎元洪回道:“剃个光头。”不到半小时,理发师便给黎理了个光头。这时的黎元洪头是圆的,肩是圆的,身子也是圆的,肥头大耳,顶放青光。蔡济民在旁打趣道:“都督好像个罗汉。”黎元洪嘻嘻一笑说:“像个弥勒佛。”一句话惹得周围开怀大笑。黎元洪去掉发辫后,吴兆麟还特地买回一挂鞭炮,以示庆贺。接着士兵们请去掉长辫的黎元洪训话,黎元洪说道:“元洪不德,受各位抬举,众意难辞,自应受命。我前天未下决心,昨天也未下决心,今天上午也未下决心,现在是已下决心了。无论如何,我总算军政府的人了。成败利钝,生死以之。”黎元洪的一席讲话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转变,也才有了10月17日祭天大典中黎元洪的就职表演。以上就是黎元洪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的一段曲折经过。

  武昌起义后,被逼上梁山的湖北第21混成协协统黎元洪被革命军推为鄂军总督,之后相继任中华民国副总统、总统,始终是一个傀儡。但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是“忠厚长者”和“稳健派”,很多人都说他和蔼而谦虚。

  号称“民国弥衡”的章太炎,清朝末年因苏报案坐过牢,文名满天下。当时的社会上层人士推之为国学大师和革命先锋。他见了什么都要骂,只有黎元洪是他惟一的歌颂者。在他的笔下,黎元洪是一个朴素而果毅的杰出人物。1912年7月24日,章太炎到武汉,第二天与黎元洪见面。他在北京新纪元报上发表一文,对黎元洪推崇备至。他写道:“黎公年四十九,体干肥硕,言词简明。秘书、参议衣服不华,每日至黎公座次关向文件,一席之间八九人,皆执莲柄薄葵扇,黎公亦时握焉,其所其着西装制服,以粗夏布为之。自都督以至州县科员,皆月支薪二十元。”值得人们首肯的,不是他这些“优点”,倒是他的另一面。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后,第一道命令就是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消息传出,黎元洪的幕僚们,有的主张不接受册封为王,有的从安全着想,主张容忍一下,再从长计议。黎元洪坚定地说:“你们不要说了,我意已定,决不接受,即牺牲个人,亦所甘心。”他便装面对前来祝贺的权贵,口称袁氏为“大总统”,并拒绝受封:“大总统虽明令发表,但鄙人决不敢领受……断不敢冒领崇封,生无以对国民,死无以对先烈!各位祝贺,实愧不敢当!”

  其实,在袁世凯迫不及待黄胞加身,授意杨度成立筹安会为他称帝作准备时,一些趋炎附势者,风起云涌,伪造民意,以迎合图荣。袁世凯深知实行帝制,非利用黎元洪不足以作号召,屡次派员示意黎元洪赞成。而黎元洪坚决反对,终不为所动。自1915年8月6日以后,既不出席参政院,一再请辞副总统、参政院长等职,愿意回到黄陂原籍休养,但都没有得到袁世凯的允许。他知道离开北京是办不到的,就借口夫人有病,居住瀛台过于寒冷,袁世凯才同意他迁居到东厂胡同。自11月起,他拒绝领受副总统的薪金和公费,请袁裁撤副总统办公处,并向参议院请辞副总统职务。此间,他对任何人都很少开口说话,甚至像哑巴木头人一样。

  封王命令发布后,袁世凯命令在京文武百官赴东厂胡同黎邸祝贺,恳即日就封。当百官在国务卿陆征祥率领下,宣读贺词恳封后,黎元洪当即答道:“大总统虽明令发表,但鄙人决不敢领受。盖大总统以鄙人有辛亥武昌首义之勋,故优予褒封。然辛亥起义,仍全国人民公意,及无数革命志士流血奋斗,与大总统主持而成,我个人不过滥竽其间,因人成事,决无功绩可言,断不敢冒领崇封,致生以对国民,死无以对先烈,各位致贺,实愧不敢当。”言毕,转身进入居室。百官默然离去。

  下午,袁世凯又派永增军衣成衣匠至黎邸,为黎量做亲王制服。黎元洪坚拒不允,说:“我非亲王,何须制服?”一面具呈坚辞。隔了几天,政事堂以公文送武义亲王府制至黎邸,封面大书“武义亲王开拆”字样,被收文者误剪,没看见公文封背面有“武义亲王”字样,呈黎阅时,黎元洪大为恼怒:“我非武义亲王,岂能收受武义亲王之公文!”饬令退还。

  19日,袁世凯又下令劝他不要固辞,但黎置之不理。袁便派内史监阮忠枢、公府顾问舒河阿前往黎邸察看黎的态度,阮公然称黎为“王爷”,并且说袁还打算加黎为“副元帅”、“辅国大将军”之类称号。黎元洪忍不住吐出一句话:“你们不要骂我!”黎元洪已经看出袁世凯是个极端不讲信义的人,接受王位,只能将来落个骂名,虽然他没有勇气正面反对帝制,但他决不肯做这个见不得人的王爷。

  在此两年前,人们就看出了袁世凯称帝的野心,劝黎加入反袁。黎元洪说:“目前国情,以统一及安定民生为主,若全国统一,国会告成,袁如有野心,予志自雄,变更国体,即为违反约法,为国民公敌,不啻自掘坟墓。予当追随国人之后,誓死反对。即使予毁家灭身,继起者亦大有人在,中华民国断不灭亡。”在袁世凯称帝时,黎元洪誓死反对,并遵守两年前与国民政府的约言。

  黎元洪与袁世凯是儿女姻亲,向例年节双主均有年礼馈赠。就在袁称帝这年,袁送黎礼品用红帖书“赏武义亲王”字样,黎一看,大怒,拒绝不收。第二天,袁改用“姻愚弟”,黎才收下。

  闻知蔡锷举义旗,黎元洪击节赞叹:“松坡不愧英雄本色!”——为了维护民国政体,他执拗地捍卫着正义的尊严与个人的气节。纵观黎元洪一生,当了几次傀儡,身不由己,成为别人手中的工具。但这一回真的硬邦起来,自己说了算一回。人言“黎泥菩萨”、“好好先生”的黎元洪,在反对袁世凯称帝、拒受册封为王,做得是那么坚决,让后人窥见了他于大处绝不糊涂的一面。

  黎元洪是欧美生活的崇尚者,他的生活方式趋于西式。他喜欢穿西服和制服(竖领),很少穿中式服装;中年之后,在吃的方面,几乎每日三顿都是西餐。据黎元洪之子黎仲修先生曾回忆讲:黎元洪中年时得过一场胃病,大夫说中餐淀粉多,宜发酵,建议他吃西餐。他家里有一个中餐厨房和一个西餐厨房。他和子女吃西餐,夫人及办事人员吃中餐。谁来为黎大总统做西餐呢?当时西餐厨师很难找。就由管家带领中餐师到西餐馆吃西餐,边吃边问,逐渐心领神会,回来后学做西餐,当然,出自中餐厨师的西餐难免带有中餐味。大家知道西餐是不炝锅的,但这位改做西餐的厨师往往还炝锅。

  黎元洪的西餐菜谱是:早餐吃牛奶麦片粥,午餐和晚餐都是一汤、一鱼、一肉、一素菜。另吃一片面包,最后喝一杯咖啡。绝对不吃米饭。儿孙们陪他吃饭也是如此。但一年之中有三天例外要吃中餐,那就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除夕、端午节和中秋节,一定要在大饭庄叫一桌酒席来吃。儿孙们围着他循序坐定,陪他吃饭,实际上是他看儿孙们吃。他自己也就是每种菜尝上一口,以示中国人不忘本,不失传统之意。除此之外,只有遇他伤风咳嗽,才暂时改用中餐。

  黎元洪常在德租界容安别墅(今解放南路市政协泰达大厦址)接待中外宾客,大家坐在铺着白色台布的餐座上一起动刀动叉。据吃过的客人讲,黎府的西餐味道还是挺好的,是当时天津宅门菜中的上品。1926年,世界青年会组织代表来津,约有二千人之多,黎元洪为每人备茶点一份。黎元洪在寓所还接待过美国木材大王罗伯特,大莱、英国报业巨子北岩公爵、美国钢笔大王派克等。派克特意将一支特制的朱砂色金笔送给黎元洪,还请黎用这支笔为其签字留念。至于天津知名人士严范孙、卢木斋、张彪等更是黎宅的常客。黎元洪对来访的客人总是要留他们用便餐。每逢元旦、圣诞,黎元洪总要在寓所举行庆祝招待会宴请中外客人。宴会召开的前几天,他总要按照西方的习惯发出英文正式请帖,并请答复;对日本客人则用中文的正式请帖。按照礼节,每逢宴会黎元洪必穿礼服迎接客人。客人来到前,黎总要亲自检视餐桌上每位客座前已摆好的外文菜单。他宴请外国人不完全是西餐,每次都有鸽蛋汤或鱼翅汤等。时逢节日,他还要在私人戏院里(今烟台道小光明影院址)举行舞会。戏院楼上备有西式冷食、果汁、饮料等,供客人享用。春节时,他还邀请京剧名角和杂耍艺人到私人戏院演出,招待社会各界人士。

  袁世凯死后,他接任大总统。这位爱吃西餐,爱穿西服,爱骑洋马,爱打网球的欧美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崇尚者,向往西方民主制度,大力恢复了议会与被取缔的政党;响应孙中山的号召,拟按美国模式在中国实行地方分治,并延请李大钊参与起草有关法案;倡导实行“好人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大力压缩总统府预算……

  但从民国十一年(1922)6月之后,二度下野的黎元洪就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消失了,直至沦落成今天的一个可有可无之人。现在,说到北洋时代,人们想起的是袁世凯,是袁世凯旗下的段琪瑞、冯国璋、张作霖等强悍的军人执政者,而同样也是起步于老牌北洋军校的黎元洪,反倒成了被遗忘的局外人。

  北洋是武人的,也是文人的,但是归根结底是武人的。所以,徒有武人外形的文人黎元洪就吃不开。

  北洋时代的顽劣性质,的确没有因这个人的存在而变得文质彬彬起来。黎元洪虽是清军将领,但他毕业于水师学堂,还三次东渡日本,考察政治与军事,见识过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和强大,因此思想较为开通。他喜欢吸收有文化的特别是有新思想的秀才兵入伍,并积极选送人才出洋肄习。清末湖北留学人员为全国之冠,就是黎元洪向张之洞积极建议的结果。革命党人能将大批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输入湖北新军,在湖北新军中进行反清革命宣传,与黎元洪的开明政策不无关系。

  好容易等到帝制失败,袁世凯一命呜呼,他这个副总统转成了总统。但却不是“苦尽甘来”。他属下的总理段祺瑞压根儿看不起他。

  段祺瑞有理由,黎不过是个“旅长”,段早就是“师长”“军长”,还代理过“湖广总督”,比黎高多了。在北洋军人中,袁死后段就是“老大”,眼睛里哪里有什么玩意的黎元洪!

  就连段的秘书长徐树铮对黎“总统”都没有好脸色。

  总统府和国务院常闹矛盾,所谓“府院之争”。

  黎总统免了段总理的职,段不服气,出走天津,仍以总理自居,闹成僵局。这时冒出一个“调人”张勋带部队进京。

  张勋是来捧废帝溥仪复辟的,黎元洪当然得滚蛋。

  过了5年,直系军阀又把黎捧出来做傀儡总统,一年光景吧,直系头子曹锟想过总统瘾,急不可耐,用贿选的办法当了总统,把黎赶下台。

  作为政治家,生当那个武人专制的时代。貌似武人而实为文人的黎元洪是玩不转的,所以,他屡屡被军事实力派逼迫得仓皇而逃。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元首,他确实有诸多难得的秉赋与见识。当他接任袁世凯的大总统的职位时,他在北洋水师学堂读书时的老校长严复曾对他有过一句考评:“黎黄陂是德有余而才不足。”

  被迫离开政坛后,他在天津做寓公,投身商海,经营房地产、金融、矿业等,先后投资的实业达七十多个,而且大获成功。获利之后,他仗义疏财,颇多善举,尤其热衷投资教育。

  他临终遗言尤有意味:“革命为迫不得已之事,但愿一劳永逸,俾国民得以早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毋率尔破坏社会组织及家庭制度,幸免各趋极端……以法律保障人民权利,以法治范围全国……”

  北洋时代,没有谁比黎元洪当政时表现得更为开朗与从容。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