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序言

  阿克顿勋爵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这是一条至理名言。放在对清王朝兴亡的考察上,一点也不为过。

  满清王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第二个统一王朝,自顺治帝山海关入关到宣统退位,统治中国近300年。中国在此期间,历经了辉煌,同时也遭受了磨难,但比起昙花一现的蒙元王朝来确实很值得称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将难免于被社会所淘汰。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根深叶茂”。清王朝自建立之初就没有建立很深厚的统治基础,它入关之后,就采取了敌对汉民族的政策。清王朝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政策深深地伤害了汉民族的感情,使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在它建立之初就已经对满族产生了敌对的情绪。所以满清王朝自建立之初就没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以至于汉人的反抗斗争从它建立时就开始了,像早期的“反清复明”的白莲教、天地会等势力,到一直持续到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尽管多年以后,汉人们已经习惯于满人的统治,但是仍然没有忘记斗争,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先生不也是以“驱除靼虏,恢复中华”为斗争的口号吗?满人始终看不起汉人,即使汉人在清廷中为高官,也很难消除满人对汉人的歧视。虽然满人对汉人的政策比起蒙人来进步了不少,但是他们终究不能和汉人融为一体。

  清王朝历经了“康乾盛世”,但是以后却一路走滑坡,以至于最后的灭亡。虽然说历史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列强的入侵,统治者的顽固不化,加上国内的新兴的资产阶级的不断的斗争,确实是加速它灭亡的催化剂。清王朝自道光之后,与外国列强的战争始终不断。战争使国家实力大减,连年的战争赔款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地加重,清廷内部的腐败势力也在趁机搜刮民脂民膏,致使人民的反抗情绪不断高涨,使满清失去了人民大众的支持,加速了自己的灭亡。而生活在这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和普通人也没有面对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所应有的警醒。

  铁齿铜牙纪晓岚是乾隆朝的一位高级知识分子,科班毕业,在国家研究院呆过,主编过四库全书,当过高官,可谓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而就是这么一个人,从他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透露出他的思想、见识来看,真是让人大跌眼镜,真是满纸荒唐言,全书充满神狐鬼怪之说,愚昧迷信之极。而当时西方列国科学发展正如火如荼,两者一较,从中可窥清朝灭亡的必然性,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从全书看,纪晓岚一无科学知识和思想。相信神狐鬼怪、业孽宿报迷信之说,全无近代科学实证精神,缺乏对科学知识的一丝认识,为增强火枪的威力,居然相信在火药加螳螂粉的偏方。

  纪晓岚二是见识短浅。特别是地理知识的匮乏,居然向日本人考证海外三大仙山的存在,从只言片词中推断出“弱水三千”的存在。

  纪晓岚三无近代民主思想。一副视百姓为愚民、封建纲常第一的卫道夫嘴脸。

  从纪晓岚身上可看到当时的知识阶层还爬在故纸堆里,还抱着半部论语冶天下的意识,思想上固步自封,行为上唱着老调,无视时代的发展,无视形势的变化,而此时西方科学发展正兴,中国挨打不免矣。

  知识精英们尚且如此,那些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又该如何呢?尽管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是统治者仍然闭关锁国,不肯接受外国的先进的制度,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正是清王朝拒绝进行制度学习的表现。虽然后来也引进了外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但也是学习外国的表面形式而已,根本无法改变清廷的现实状况。顽固派和保守派各持自己的偏见,争执得很激烈却不曾想把中华之体制和西洋之夷技结合起来,当然这是不能被满人所接受的。

  晚清中国曾经有过一次改革的契机。光绪帝(载湉)登基时只有19岁,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人们把希望寄托在这位“明君”身上。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现在假设,倘若没有慈禧等保守势力的阻挠,如果光绪帝能够大权独揽,那么他的变法维新是否就能成功,是否就能挽救中国岌岌可危的命运呢?未必。因为当时的环境下,光绪的任何变法、任何维新,仍然是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皇权为出发点。戊戌变法中,维新派鼓吹的“开国会”、“立宪法”等都没有涉及。光绪再改革也不会把自己皇帝的位子改没了,最多只能是在现有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而已,隔靴搔痒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到最后免不了又是竹篮子打水,空欢喜一场。

  光绪帝是位希望有所作为的末代帝王,但是既得利益者总是希望把自己的利益能够“持续、稳定”地保持下去,任何的改革改良,只要不涉及到最关键的问题,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光绪帝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总代表,他有这个勇气和魄力迈出那一步吗?也未必。这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中国永远宿命的悲哀。

  除此之外,反对清廷的还有一股很强的势力,那就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是社会潮流的代表,是社会的先进的力量。他们掌握着引导历史前进的旗帜,所以清廷将不可避免的被他们所取代。

  底子里,导致清王朝急剧衰落的更基本、更有决定意义的原因是整个官僚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在封闭自大的环境下的奢靡骄怠和贪污腐化。朝野上下在富裕和鼎盛之后,昧于时世,看不到世界大局的变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贪图眼前的奢侈享受,追求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贪奢淫靡和腐败之风遍及官场内外,使貌似强盛的清王朝潜伏着社会变乱和衰落覆亡的巨大危机。

  灭亡的原因,首先源自体制的败坏。

  清朝末期,整个世界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西方列强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民主政治制度已见雏形,而中国却仍是在专制皇权统治之下,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官员腐败,民不聊生,和整个世界潮流格格不入。

  阎崇年先生解释司马迁那句名言“究天人之机,通古今之变”说:天,天时也;人,人意也;古,借鉴也;今,通变也。的确,在西方很多国家已经民主制、工业化之时,清末同治、光绪、宣统三朝,慈禧太后还通过“听政、训政、亲政”的方式和轨迹实行专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真可谓逆天时、拂民意、不鉴古,拒通变。因此,清朝的灭亡,民国的兴起,既然是历史的必然逻辑,也是民意的自然选择。

  清之亡,还亡于内政之不修。戊戌志士的鲜血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在于戊戌喋血的意义。也许在当时,以及以后的十几年里没人看出戊戌血腥对清朝命运的最终影响。但现在的史学论述已看到这个清晰的意义:“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断绝了中国在清王朝后期用和平变革方式实现君主立宪制的可能性,清政府以十分‘激进’的手段对付变革,‘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等被迫流亡海外。当清政府连‘体制内’的改革者都不能容忍,把他们推向”体制外“时,一场社会革命便难以避免了。”菜市口的斩杀是个信号,如果谭嗣同的血白流了,如果能真正忘却这个事件倒是中国的大幸。可惜他的血没白流。也许没人会刻意铭记这个事件,但它的象征意义却会被每个人都记住,从此不再会有公车上书。当下一次危机出现时,一切都晚了。如果说戊戌喋血前人们还有希望,戊戌喋血之后就只剩下失望了。当1898年之时,清政府还有消化的能力,引导的能力,控制的能力。等武昌起义之时,它一点讨价还价的能力都没了。

  1900年列强铁骑踏入紫禁城是偶然还是必然?群众爱国主义被借来作为慈禧抵抗列强要求变法压力的工具。义和团兴起。十年之后的1911年,该来的日子终于不可避免地到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是政府与民间一场经济纠纷,一场铁路权益的争执。清朝终于灭亡了。

  清朝的灭亡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灭在了自己的手上,灭在了满人那种天生的夜郎自大的态度上。满人是马背上得的天下,所以他们尚武好暴,对国人采取了过激的措施,所以得天下不能得民心。清朝同时又处于一个纷繁复杂的年代:西方国家的上升,朝廷内部的腐败堕落,还有不断的农民、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不断运动,这些外在的因素更使灭亡的速度加快。

  清朝撑得很累,也许灭亡是它最好的解脱。

  本书的第一、三章由张程完成,第二、四、五章由陈娇娇完成。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真是感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为后来者,我们能够从这些被大浪淘尽的“英雄”身上探究足堪我们今天借鉴吸取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回首满清灭亡与民国兴起的缘故。中国,中央伟大之国,不偏不倚。清朝几代皇帝亦是勤勉有佳,人才对比前几朝,这清朝亦是繁盛的很,几百年受尽侮辱,究其原因,不在于外面敌人的强大,而是腐烂从里面已经开始了。中国的制度,中国的官场文化,虽然博大精深,远非蛮夷之邦可比。但勾心斗角,恃势弄权,是国家这个制度的死角。审视清末民初转型时期每个个体的选择,审视清王朝的兴亡,我们愿意通过这个中国繁盛而落寞的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的最集中的历史,愿意通过几个权力人物的存亡,带给读者一个相对感性的权力意识,文字有时冰冷得可怕,有时又激情似火,在这火与冰的感受中,能否带给读者一个深刻的印象,能否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深层次的权力考量上来,全看读者阅读这系列文章时能否与作者发出共鸣了。共鸣是艰难的,特别是我驾驭文字的功力尚不到火候,如果读者认为还有可取的地方,就将就着看吧。

  §§第一章 天朝的危机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