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七、四川广元窑的调查收获

  广元窑是1953年修筑宝成铁路时发现的。1976年和1978年,四川省《陶瓷史》编写组和重庆市博物馆进行了两次调查清理工作,初步摸清广元瓷窑的基本面貌和烧造历史,为探讨它与“建窑”和其他黑釉瓷的关系提供了资料。

  窑址南距广元县城约12华里,在嘉陵江左岸瓷铺窑公社,遗址范围长约四华里,现已有部分被房屋叠压。调查时选择了溶积厂扩建厂房时还残露约10米长、2米深的一个断面进行重点调查和探察。断面堆积系一层煤渣、一层匣钵及碎瓷片依次叠堆,出土器物以瓷器残片和窑具最多,完整瓷器60余件,其中碗8件,盏4件,碟2件,盘6件,杯5件,盏托5件,罐3件,钵1件,水匜3件,洗1件,瓶8件,香炉3件,壶2件,鸟槽1件,小瓷塑8件。瓷器以黑釉器为大宗,其次是青灰色釉器、米黄釉带黑器、素胎器等。

  除瓷器外,还有式样众多的窑具,其中有盛坯用的匣钵和承托坯件用的各种垫托。凡大小不等的漏斗匣均是装烧浅型碗、盏的;碗型匣是装烧小件的杯、碟所用。垫托中,盅型托是紧贴涩底支烧窑圈碗、盘的(至今垫托上还有一碗壁粘连于上)。三叉型垫、垫柱、环垫、垫饼均是大件套小件装烧器件的支垫。这些窑具用耐火土制成。另外,清理了一座窑炉残迹。现将有关问题叙述如下:

  (一)质地与釉色、造型

  采集的标本多质地坚硬,火候较高,瓷土淘洗欠细,有石英颗粒。胎骨结构紧密,气孔不明显,断面有灰黑色、黄白色、灰白色、红褐色等。而以黄白色、灰白色为主,白色极罕见,几次调查仅采集两件。胎体一般厚重,其釉层厚薄不等,特别在内底厚达3毫米,外壁施釉不到底,多流聚成堆。凡施釉之器多饰一层白色化妆土。有的器皿由于施釉不规整,往往有釉色盖不全化妆土,漏出一白边。凡施化妆土者则釉色黑亮明润,未施化妆土的色泽必差。精致的紫黑色胎茶盏、碗、杯的露胎部分,增上了一层黑瓷色衣,其工细者有加饰黑色瓷衣的工序,可能是为仿“建窑”而作,或是为使露胎的色差与黑色一致,以增加色泽的协调。

  广元窑为克服原材料之弱点,提高产品质量,均加饰了化妆土,这既可克服瓷器表面的粗糙掩盖胎料不纯而泛出的杂色;又能提高釉色光洁度,这是与建窑黑釉瓷最大的区别。

  广元瓷窑铺黑釉瓷的胎釉,经化验分析,成分含量如下国家建材总局建筑材料学研究所:《我国古代黑釉瓷初步研究》,1978年6月中国古陶瓷学术报告论文。

  胎的化学成分:

  氧化硅71.21,氧化钛1.55,氧化铝18.17,氧化铁5.60,氧化钙0.37,氧化镁0.52,氧化钾1.55,氧化钠0.26,氧化铬0.02,总和99.25.化学式:0.35RXOYAl2O3.669SiO2.

  釉的化学成分:

  氧化硅65.77,氧化钛0.96,氧化铝14.38,氧化铁4.89,氧化钙6.77,氧化镁2.29,氧化钾2.57,氧化钠0.81,氧化亚铁1.88,氧化锰0.14,氧化铬0.02,氧化铜0.02,氧化碳0.02,总和100.52,三氧化二铁(总)6.98,氧化亚铁26.90%。

  从以上比例可以看出,与其他釉色瓷相比,铁的含量特高,这是黑釉瓷的主要特征。根据物性鉴定国家建材总局建筑材料学研究所:《我国古代黑釉瓷初步研究》,1978年6月中国古陶瓷学术报告论文。烧成温度1290℃±20℃,吸水率7.8,气孔7%左右,胎釉间有一白色层(即化妆土)及较多小气孔。

  广元窑的釉色以黑色、褐黑色为主,但也有少数青灰色、黄色、米黄色、绿色等。关于黑色的变化,是以釉层的厚薄而定,厚者即呈黑色而明亮,薄者光泽度较差,并呈褐色或黑棕色。现将其釉色分述如下:

  1.黑色分四色

  (1)正黑色,光亮如漆可照人,釉厚0.2—1毫米,内底釉层厚达6毫米,外壁底部釉流聚成堆。

  (2)绀黑色,其光亮仅次于正黑色。有的碗、盏内壁布有密集的酱黄色点子。

  (3)棕黑色釉,釉面微闪深黄色光亮,呈现褐色兔毫晶脉纹。

  (4)黑色玳瑁釉,底黑而光亮,以黄色斑块散落于黑釉中。

  以上黑色,口沿部位釉层较薄,均呈褐色,是采用正烧、高温时釉下流所致。

  2.褐色釉有二色

  (1)浅褐色,施釉较薄,通体釉层较匀,光色较差,此种产品多粗糙,或未上化妆土。

  (2)褐色窑变釉,底着浅褐色,呈现似油滴斑纹,如鸟羽毛的斑状纹,与玳瑁釉有些相似又不完全相同,这种为精细品。

  3.米黄色釉

  光度极强,此色极少单用,釉下多绘饰黑花。

  4.青灰色釉

  光度极差,多施于粗糙的涩圈碗、盘上。

  5.黄色釉

  鲜明而光亮,有化妆土,施香炉和瓶上照2·2.

  6.绿色釉

  有草绿色及绿中闪银灰色,以草绿色为优,可能由于这种釉色珍贵或不易掌握火候的关系,仅见用于香炉及瓶上。

  器物的种类,两次调查收集800余件标本,主要器物有碗、盏、碟、盘、盏托、瓶等,其次是钵、盒、洗、香炉、壶、水匜、鸟槽、动物瓷塑及小玩具等。除瓷塑小件外,均系轮制,从造型设计上看,是比较考究而多有一定比例法则的,如大型的碗通高与底径多为1:1左右;盏的口径与底径多为3:1左右;瓶的口径除梅瓶而外,口径与底径多为1:1左右。整个造型给人以一种庄重之感。手捏瓷塑小动物及小玩具,意态生动,其造型与工艺特点都是宋代常见器物。

  (二)花纹装饰

  过去多以为广元窑的花纹,仅有窑变,不见其他纹饰。现在出土的有压印纹、刻画纹、素胎绘花、釉下彩纹饰四种。

  (1)压印纹,印模压印,仅见白地素胎兽面含环瓶。胎上饰一层白色化妆土,压印几何云雷纹于颈腹之间至足部。

  (2)划纹,仅有一罐,划蓖状条纹,饰褐色乳钉纹。此罐器形别致,内上满釉,外壁素烧。从工艺过程看,是先上化妆土后刻画,故末尾有化妆土小积,且线凹处色深。这种造型和纹饰和日本山梨县热见村出土的褐釉擂座小壶有相同之处黄颐寿:《清江出土的乳钉茶杯浅说》,1981年中国古外销陶瓷学术会议论文。与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的乳钉茶罐相似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新安海底文物》,《中国古窑址瓷片展览》1981年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出版。

  (3)素胎绘花,于素胎饰白色化妆土,用酱色釉绘折枝花于瓶上。

  (4)釉下彩纹饰:

  ①在釉下绘六根线条等分碗、盘,而后罩上青灰釉。

  ②在棕、黄等色釉下,用化妆土绘上牡丹、游鸭、水藻、草叶纹等,线条凸起,稍不注意,当以为是压印纹。此类技法,其他地方少见。

  (三)装烧工艺及窑炉结构

  广元窑,施釉方法多用蘸料,少用刷釉。其装烧方法有三种:一为装匣正烧,一匣一器,匣底用石英砂粒作介质,器之内底皆满釉,外壁施釉至腹下,当为广元窑的上品;二为叠烧,其方法是不用匣钵,只用支托着窑底,把涩圈碗直接重叠于支托上,这种装烧法,碗内底的涩圈,必须刚好落在未上釉的圈足下,避免粘连;三为大小套烧,用垫饼、支柱、三叉型支垫于钵、罐、瓶内套烧。

  窑炉情况:在断层东南面约15米的地方,发现一窑炉残存。此窑炉破坏甚重,难于识别其确切的结构。暴露于地表的只有烟孔墙与窑墙相接的东西一隅。经过清理,窑炉残存二室,窑顶无存,前室东西长5.80米,南北宽3.80米,南壁残高0.82米,烟孔墙残高0.02—0.20米,并有3至13厘米厚的窑汗粘连于上。烟孔两个,孔距0.32米,与南北窑壁相距各0.86米,前隔墙残长0.60米,仅有3块砖,室内由于后室曾辟为粪坑,窑室填充全被挖掉,故无遗物。前室后面为火膛,宽0.60米,北面有窑门,膛内红烧土厚0.18米。后室由于房舍叠压未清理到头,露出的状况为:东西长0.64米,南北宽3.82米,北壁残高0.60米,宽0.44米,用二列砖砌成。其隔墙比前室烟孔墙升高0.30米,只残存二层砖,长0.40米。窑炉用砖厚薄不等,完残皆有,但总起来可分两种:一为长0.20米、宽0.20米、厚0.10米;另一为长0.22米、宽0.20米、厚0.06米,用黏土砖建成,室内窑底用黄沙铺底,残留有漏斗形匣钵碎片;青灰釉碗、绀黑色弇口茶盏、黑色釉盏等残片,均为一般常见之宋代器物,且与堆积层的产品相符。

  总的来说,此窑破坏甚重,不过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浙江阶级窑和福建明代的德化阶级窑均具有如下特点:窑室之间以隔墙辟为火膛,墙下设排烟孔,窑室之间有高差,窑底呈平面。这几点,广元窑也均具备。因此,视之为阶级窑的理由是比较充分的。宋代的阶级窑,在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尚是首次发现。它证实了阶级窑的出现确实是在宋代;从而为我国古代窑炉史又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四)与建窑及其他有关民窑的关系

  广元窑与建窑的风格相同点较多,特别是造型和釉色极为相近。两窑均有大中小型敞口碗、大小弇口茶盏宋伯胤:《建窑调查记》,《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8期。在釉色方面均以黑色釉为主,有漆黑色、绀黑色、兔毫晶脉纹、鹧鸪斑纹等,且在盏的口沿内外釉层较薄处显出褐色边,腹下釉层逐渐增厚聚集于底部及圈足周围。此外还有些颜色釉,如米灰、米黄色、绿色等。厦门大学人文学博物馆:《福建建阳吉水建窑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4期。经物性检验,胎、釉厚重,建窑含铁量7%,广元窑含铁量为5%。建窑烧成温度为1310℃±20℃,广元窑烧成温度为1290℃±20℃。建窑吸水率为0.7度,广元窑吸水率为7.8度。国家建材总局建筑材料学研究所:《我国古代黑釉瓷初步研究》,1978年6月中国古陶瓷学术报告论文。因此它们是既相近又相异,建窑温度高,质地坚硬紧密,吸水率小,虽含铁量大,而在瓷化程度上高于广元窑。广元窑的技术可能受到建窑一些影响,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如在采用一匣一器装烧中不用泥饼作介质而用砂粒,以及为减少制匣的工序,增加窑炉容量,提高生产率,采用无垫托的叠烧法。特别是多用化妆土,这是广元窑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与建窑最大的区别。广元窑的压印纹和刻画纹及明亮釉下彩花纹饰也是建窑所没有的。建窑有贡瓷的任务,生产的广泛性受到约束,广元窑是民窑,不受官方约束,只要民用所需,其产品粗细皆备,这是建窑所不及的。

  在过去,无论从文献或各国出土物看,广元窑均无记载可证,但近年来从国外的考古中,有似于广元窑黑釉瓷者已有三处可供考虑:第一是日本山梨县热见村出土的“褐釉擂座小壶”;第二是朝鲜新安海底沉船发现的“乳钉罐”与广元窑的黑釉刻画乳钉纹杯相似;第三是日本富田三太良遗址出土的“天目釉碗”村上勇:《富田三太良遗址出土的陶瓷》;《贸易陶瓷研究》1981年第1期,第23—28页。与广元窑黑釉茶盏极相似,村上勇先生认为出产地难以辨别。笔者从他介绍的造型、釉色及“露胎部位涂有化妆土”这一特点推测可能是广元窑的产品。进而推测广元窑似乎也有外销瓷出海的可能。

  广元窑与江西吉州窑亦有相似地方,如吉州窑的素天目瓷瓶、炉等将玄:。从造型和釉色看,两窑是难于区别的。其次是吉州窑的白地绘褐色芍药瓶与广元窑无大的差别,手制瓷塑动物小件,两窑均擅长。

  广元窑与浙江武义的宋代黑釉茶盏极相似,武义黑釉窑亦有黑色、绀黑色、褐色、兔毫晶脉纹釉等,并以黑色为主,且釉不到底。造型所不同的是:武义茶盏略浅一些,而胎、釉皆薄,釉色不及广元窑莹润光亮,不见黑瓷衣;在兔毫纹上,武义不是棕黑色底中微闪褐色晶脉纹,而是闪蓝色晶脉纹。在装匣焙烧中,武义不用砂粒而用泥饼作介质。从品种、质量、造型、釉色看,广元窑胜于武义黑釉瓷窑。

  广元窑与河南禹县扒村窑的产品也有相似之处,如扒村窑的黑釉凸弦纹罐和广元窑极似。叶喆民:《河南省禹县古窑调查记略》,《文物》1964年第8期。利用白色化妆土,做到了粗料细作,而广元窑这方面的特点并不逊于扒村窑。

  广元窑的米黄色釉绘黑色草叶纹梅瓶,在造型和纹饰上与河南汤阴鹤壁集窑梅瓶相比,很难分辨是两个不同的窑口所出。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省鹤壁集古代瓷窑址发掘简报》,《文物》1964年第8期。

  以上广元窑与南北各窑的相互关系,可证实我国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事实;广元窑善于吸取其他各地瓷窑的特点,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五)烧造历史

  关于广元窑的烧造历史,据1930年重修《广元县志》十二卷记,“广元瓷业似早,考县北磁陶堡(即瓷窑铺)当在明时,其陶之器不悉何时没于水,每当水落,常于河干获得小缶,质同母家山陶,因陶没而业歇”。说明在明代或明以前已有烧造。《四川广元黑釉窑初探》记:“此地是唐宋以来的古窑址,它包含物几乎类似,似可说明它们之间的发展过程,其中上层的宋代黑釉器最为普遍”王家祐:《四川广元黑釉窑初探》,《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3期。这种看法有一定根据。从两次调查所得,弇口黑釉茶盏、六出花瓣口盘、六棱线纹大小碗,多为宋代造型特征。兔毫纹盏在四川长江中下游的宋墓中广为出土1974、1975年笔者两次于长江下游马鞍山河段进行河道考古调查,常见宋墓中有兔毫纹盏出土。广元窑的茶托,不但有宋器,还有与五代越窑托相似者,与官窑、定窑托略似者。它的烧造时代,其上限可能早到五代晚期,下限晚至南宋或元初是比较确切的。

  广元窑得到发展,我们认为有几个原因:第一,广元境内及瓷窑铺周围盛产瓷土、长石、石英、方解石、石灰石、黏土、原煤1930年重修《广元县志》十二卷。为制瓷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第二,自唐宋以来,国家一再颁布禁令制止用铜造器,最重要的是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分裂局面,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制瓷手工业相应地得到发展。第三,宋代制茶业有显著的发展,四川栽培茶的区域,遍及雅(雅安)、蜀(成都)、邛(邛崃)、嘉(乐山)、彭(彭州)、汉(汉中)、利(广元)等地,茶叶外销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四川大学:《四川政治经济史稿》。由于茶产量多,饮茶之风更盛,茶盏更为需要。第四,在饮茶方法上又有改变,“宋代饮的是碾茶,把一种发酵的茶饼碾成细末,这种茶自是以黑色茶盏适宜”冯先铭:《从文献看唐宋以来饮茶风尚及陶瓷茶具的演变》,《文物》1963年第1期。当时许多诗家名人为之歌吟,北宋初蔡襄的诗歌里赞美“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苏东坡在《送南屏谦诗》即有“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舞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僧惠洪诗“点茶三昧需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杨万里诗:“鹰不新茶蟹眼汤,松几鸣雪兔毫霜”《蔡忠惠文集》卷二《试茶:北碗十咏之六》万历双瓮斋刊本;《苏文忠公诗集》卷31,第11页;《石门文学禅》卷8,第11页,四部丛刊本;《诚斋集》卷20,第7页。均称颂兔毫纹与鹧鸪斑黑釉茶盏深受饮茶家所喜爱。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宋徽宗在《大观论茶》中亦赞美“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大观论茶》,清顺治三年浙江委宛山堂本《说郛》,九十三。因此,突出窑变的广元窑的发展不是偶然的。它发挥了自身的客观条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适应统治者和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广元窑从造型、釉色看,都是宋或略早于宋代的作品,元明时期的作品则极为罕见,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宋末,南宋与蒙古统治者发生冲突,蒙军于1236年分兵三路侵略南宋政权,西南一路,进取阳平关,又连陷成都、利州(广元)等地,在掠夺财富以后,又从四川撤退。以后,又曾多次进攻四川,一直到1278年,四川全部陷入蒙军统治手中。40多年的战争,不能不使广元窑遭到破坏,因而停止烧造。

  附录广元瓷窑铺出土的瓷器及窑具

  1.碗8件。

  (1)敞口外撇,口下急收,内壁有六条凸线纹,坦底圈足,釉色黑而光亮,内有一涩圈。通高6.3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7.5厘米。

  (2)敞口微外撇,外沿有凸弦纹一周,坦底圈足,内壁绘黑色草叶纹,米黄色釉。通高5.5厘米,口边18.7厘米,足径6.4厘米。

  (3)敞口外撇,厚唇,内壁作六条凸线纹,坦底足壁外张,内有涩圈,青灰釉。通高6.8厘米,口径18.2厘米,足径6.6厘米。

  (4)敞口,下腹微鼓,内壁作六条凸线纹,足壁略垂直,黑褐色釉。通高7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6.5厘米。

  (5)敞口微外撇,口下急收成斜壁,圈足,黑色釉。通高7厘米,口径18.2厘米,足径6.5厘米。

  (6)敞口,斜壁,坦底圈足,足宽而外张,黑色釉。通高5.4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5.6厘米。

  (7)口微撇,斜直壁,外腹下略方直,青灰釉,有涩圈。通高5.2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5.7厘米。

  (8)敛口,鼓腹,下腹丰满,足壁垂直,黑釉。通高5.2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4厘米。

  2.盏4件

  (1)敛口,圆唇,斜弧壁,假圈足或玉璧底,黑褐釉,。通高6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3.5厘米。

  (2)弇口,口沿有凸弦纹,足壁外张,假圈足,内底有兔毫纹,黑色釉。通高7厘米,口径11.3厘米,足径4厘米。

  (3)弇口,口沿有凸弦纹,下腹丰满,假圈足,黑色釉。通高5.5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3.5厘米。

  (4)弇口,方唇,腹下足瘦小,内壁有褐色兔毫晶脉纹。通高7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3.8厘米。

  3.碟2件

  (1)侈口,折腰,平底,黑釉。通高2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4.5厘米。

  (2)扳沿,斜弧壁,平底,上绀黑釉。通高1.5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3.3厘米。

  4.盘6件

  (1)扳沿,口作六出花瓣形,下腹急收,盘心较薄,平底,施黑色满釉。通高3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6厘米。

  (2)扳沿,腹部呈斜直壁,圈足,内壁绘铁黑色草叶纹,米黄色釉。通高3.5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7.5厘米。

  (3)侈口,腹部略有曲度,圈足较深,米黄色釉或青灰釉,内壁绘铁黑色草叶纹。通高3.5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6.7厘米。

  (4)侈口,宽沿,沿下微鼓,圈足,褐色釉。通高3.5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5.5厘米。

  (5)扳沿,鼓腹,腹下渐厚,内有人字形的凹状纹。通高2厘米、口径11.1厘米、足径5.5厘米。

  (6)侈口,腹微鼓,有涩圈,黑色釉,玳瑁纹。通高7.7厘米,口径30厘米,足径8.7厘米。

  5.杯5件

  (1)侈口,口下内收,上腹丰满,下腹细瘦呈小底,玉璧底,绀黑釉。通高6.1厘米,口径11.3厘米,足径4.8厘米。

  (2)敞口,口下急收,浅圈足,底小,褐色釉。通高5.4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3.1厘米。

  (3)喇叭口,口下急收,浅圈足,足壁窄小,黑色釉玳瑁纹。通高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3.6厘米。

  (4)直口,直腹坦底,平足微向上凹,口沿无釉,绀黑色釉。通高4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2.5厘米。

  (5)敞口,弧线壁,浅圈足,黑褐色釉。通高4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2.5厘米。

  6.盏托5件

  (1)托口微外撇,口下略收呈坦底,托盘浅平,足壁内收,足底微向上凹,其形似带托茶碗,多为青灰釉。通高5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4厘米。

  (2)口微敛,口下弧线内收,托盘略宽而浅平,足向上凹度较大,假圈足,且有各色釉与纹饰。通高3.9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2.5厘米。

  (3)直口,托身浅矮,略呈弧形壁,底为空心圈足,只饰白色化妆土。通高2.5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3.6厘米。

  (4)与3式略同。仅托身伸长托盘作六折沿花瓣形。通高3.4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4厘米。

  (5)敛口,托身下落,托盘上升与托口平齐,盘底下凹,饰白色化妆土。通高3.8厘米,底径5.8厘米,口径7.2厘米。

  7.罐3件

  (1)撇口带盖,颈肩有双立耳,深腹,圈足。此种形式大小不等,上有各色釉,纹饰上有绘画及直弦纹等。通高18.3厘米,足径8.5厘米。

  (2)直口,无颈,平底双联罐,褐色釉。通高4.8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6.3厘米。

  (3)卷沿,鼓腹,圜底,颈上有褐色乳钉纹,内壁满釉,外壁无釉,刻画蓖状条纹,通高7.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5厘米。

  8.钵1件

  敛口,厚唇,外壁口沿有二弦纹,深腹,坦底,浅圈足,底特厚。通高13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9.5厘米。

  9.盒1件

  (1)子口,浅盖,小凹底,多米黄釉,绘黑褐色花朵纹,且有浓淡之别。通高7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4厘米。

  (2)敞口,厚唇,唇沿有把,斜直壁,褐色釉。通高3.8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4.2厘米。

  (3)直口,短嘴,深腹,假圈足,米黄釉。高4.5厘米,口径4.6厘米。

  10.水匜3件

  (1)直口,单系,平底,多为素胎。通高7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4厘米。

  (2)敞口,厚唇,唇沿有把,斜直壁,褐色釉。通高3.8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4.2厘米。

  (3)直口,短嘴,深腹,假圈足,米黄釉。高4.5厘米,口径4.6厘米。

  11.洗1件

  敛口,无颈,上腹丰满,下腹瘦小,平底。通高3.4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3.8厘米。

  12.瓶8件

  (1)喇叭口,长颈,鼓腹,腹部多饰褐色釉或白色化妆土,绘牡丹芍药等纹饰及素胎。通高17.8厘米,口径4.7厘米,足径5厘米。

  (2)撇口,厚唇,与1式略同。通高20.2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6厘米。

  (3)撇口,厚唇,颈腹难分,圈足,多上绀黑色釉或素胎。通高14.5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4厘米。

  (4)撇口,长颈,鼓腹,平底,黑色釉。通高11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3.2厘米。

  (5)撇口,短颈,丰肩,深腹,平底,米黄色釉绘草叶纹。通高5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2.8厘米。

  (6)直口,贯耳,筒腹,平底,黑釉。通高18.2厘米,口径4.7厘米,底径4.5厘米。

  (7)敛口,口下微鼓,肩上有凸弦纹,颈上有贯耳,足壁外张呈喇叭形,黑釉。通高18.5厘米,口径3.8厘米,足径5.8厘米。

  (8)口残,长颈,肩上有兽面衔环,下腹丰满,足塑外张、呈喇叭圈足,黑釉。残高21.5厘米,足径8厘米。

  13.香炉3件

  (1)扳沿,口上有两方耳,粗颈,鼓腹圜底,底下有三兽足,有黑绿或无釉饰白色化妆土。通高11.8厘米,口径10厘米。

  (2)直口,直腹,腹壁有二组弦纹,平底三足,各类釉色皆有。通高8.3厘米,口径8.5厘米。

  (3)扳沿,短颈,丰肩,肩下急收呈坦底,圈足及三兽足等。通高12厘米,口径14厘米。

  14.壶2件

  (1)喇叭口,宽扁把手,管状流,鼓腹,假圈足,米黄釉,饰黑彩草叶纹。通高7.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3.5厘米。

  (2)短流,盖身相连,盖与口沿有一圆孔,流略低于盖面,圈足。通高5.8厘米。

  15.鸟槽1件

  敛口,浅腹圆鼓,腹上有圈状把手,平底,多上黑釉。通高2.2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3厘米。

  16.小瓷塑8件

  种类较多,有小猴骑马、牛、羊、狗等,上黑、褐色釉等。通高6厘米左右。

  17.匣钵2种

  (1)漏斗匣钵,用耐火土烧成,大小不等,匣壁有孔。其中一件高8.5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5.8厘米。

  (2)碗形匣钵,匣壁无孔,质同上,大小不等。

  18支垫5种

  (1)盅形垫,小口,足略大,似倒扣茶盅。

  (2)三叉垫。叉距9厘米。

  (3)垫饼,径4厘米。

  (4)垫柱。高4厘米。

  (5)环垫。径6.5厘米。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