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七、三峡与涪江出土的宋元瓷器(6)

  5.结语

  以上所述三峡沿江出土之钧釉瓷之简述与探讨,大概可归纳说明以下三点:

  (1)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证实了有关记载之错误

  重庆涂山窑系的清溪窑仿河南钧釉瓷的发现,以及长江三峡库区沿江城市出土的仿钧釉瓷的实物例证,揭开了史无记载的重庆清溪窑仿河南钧釉瓷的面纱,填补了中国陶瓷史记载的空白。如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曾记:“钧窑形成一个瓷窑体系,在北方诸窑中最晚,时间延续到元以后”;2001年出版的《钧窑》亦说:“元代以后,江南地区仿钧之风却悄然而起。”均未提及长江上游的巴山渝水仿钧釉瓷,重庆合川绍熙元年墓出土的仿钧釉胆瓶,及2005年邛窑在南宋地层中发现的仿钧粘连件既证实了以上记载之误,还证实了巴山渝水的重庆清溪窑与邛窑至迟在南宋或南宋中期之初,仿烧钧釉瓷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再根据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的11件清溪窑仿钧碗,说明直到南宋晚期还在继续仿烧。

  (2)清溪窑仿钧釉瓷——巴山渝水瓷苑丛中靓丽之奇葩

  巴山渝水制瓷史,据目前考古材料,最早始萌于南朝,南宋时极盛,烧青瓷、黑釉瓷、白瓷、青白瓷、白底黑花瓷、仿钧釉瓷等,而以黑釉瓷产量最大,釉色变化最为绮丽多姿,是巴山渝水瓷苑中之巨擘。其他各瓷虽有创新,但产量不多,仅为其附属产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清溪窑仿钧釉瓷,产量虽远不如黑釉瓷,但胎之精细、造型之规整多姿,为其他各瓷所不及,其釉色晶莹艳雅,与黑釉瓷窑变纹釉相比,各有千秋,相互媲美。其釉色虽仅以青、蓝二色为主,但由于釉中掺有铜为着色剂,即青中有蓝,蓝中有红,红中有紫,其蔚蓝色,犹如万里无云的蓝天,圣洁无瑕的宝玉;有的在青釉中滴一青白泛蓝的乳光釉,好似夜空朗朗、皓月皎皎的月夜美景,让人遐想不已;又由于窑变的奇幻,有的不是云霞却胜似云霞;不是玛瑙却胜似玛瑙,故有人美称:“类汝似均”,一点也不过誉,称她是巴山渝水瓷苑丛中靓丽之奇葩也当之无愧。

  (3)对河南钧窑始烧于北宋补充了新论据

  对河南钧窑始烧年代的各种推测,有的根据外国学者的推论,有的根据自己研究心得,或综合各家之言,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是无可非议的,但简便而科学的推断应以实物为证;文献记载,既是依据,也不一定绝对为据。已有之物却妄自说没有;已有的记载,而暂时未有考古发现,就给予否定,这些均是极为欠妥的。重庆合川绍熙元年(1190年)墓出土的清溪窑仿钧釉瓷,是对河南钧窑始于元或元末明初是一个彻底否定的铁证,对河南钧窑始于北宋也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七)漆光闪耀的建窑系

  建窑系黑釉瓷,主产地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初创于五代,盛于宋代,至元渐衰。以烧黑釉瓷为主,兼烧青瓷与青白瓷。在遗址中还出土有“供御”、“进盏”的盏底,说明“建窑不单是一个民窑,它也和其他官窑一样,在宋代,其产品为皇室贡御之物”耿宝昌:《浅谈建阳窑》,载《景德镇陶瓷》,《中国古陶瓷研究专辑》,1983年,第65页。著称于世的是建窑黑釉盏,黑釉盏中的兔毫纹、鹧鸪斑纹最为世人称美。由于宋时茶文化中盛行的“斗茶”、“试茶”之风,再加上统治者及士大夫阶层的倡导、赞誉,黑釉瓷得到了蓬勃发展。根据考古发掘调查,宋时约有三分之一的窑场均产黑釉瓷,流行地域很广,北至漠北,南至滨海、中原以及东、西部各省均有生产。在北方有山东、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西北有陕西、宁夏;西南有四川、重庆、湖南;东南沿海有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等省,这些不同的地域所产之黑釉瓷,虽有共同之处,但又各有特色,在相互交流、竞争中,各擅所长,各显其美,使宋代黑釉瓷达到辉煌灿烂的顶峰。

  建窑系黑釉瓷销售地域辽阔,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东南亚的日本、韩国及马来西亚与南洋群岛一带,在日本,建窑的曜变纹黑釉盏被视为“国宝”。为纪念日本僧人从浙江天目山带回的“建窑系瓷盏”,日本人将其命名为“天目瓷”,建窑系黑釉瓷从此扬名四海。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说:“‘青瓷’与‘天目’如同绘画中的水墨画,仅在东方得到发展,它们诞生于中国,后来逐渐传播到邻国,是东方独特的陶瓷制品。”王景圣译,(日)小山富士夫著:《天目》,载景德镇陶瓷馆文物资料组编《陶瓷资料》1978年第5期。

  建窑系黑釉瓷在长江上游与三峡河段出土较多,有福建、江西、河南、四川以及重庆所产之器,其中又以重庆所产最多。

  1.建窑黑釉瓷

  建窑黑釉瓷窑,主要指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池中后中村的芦花坪、大路后门、牛皮仑、源头坑、营长墘、庵尾山等地山坡地带的窑场。它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宋早期至南宋中期,南宋晚期到元始渐衰落。其黑釉瓷产品,绝大多数是斗茶用具的盏,其盏的形制,有侈口、弇口、敛口,皆斜弧壁或斜直壁,浅圈足,少许平足。胎色以灰黑、深灰为主,质地均匀致密,坚硬厚重。釉厚多薄少,色泽黑多褐少,垂流现象明显,口沿多呈赭色,外下腹多聚釉成滴珠状。特别是在内腹壁,常有窑变纹,计有鹧鸪斑、曜变、油滴、各色兔毫纹四大类,以兔毫纹为大宗且又是代表性的纹样,深得两宋时的文学家、艺术家、帝王将相的赏识与赞美。

  建窑黑釉兔毫盏

  1986年出土于重庆市南川区,南平军武功大夫张子硕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石室墓中。弇口,斜直壁,浅圈足,胎釉皆厚,胎呈深灰色,釉色黑黝晶莹,内满釉,外下胫足底无釉,口沿无光、呈赭红色,沿下呈现细密均匀的线条纹,这些细如兔毛的自然纹理,即通称之“兔毫纹”,外下胫足有垂流聚集成滴珠状。这些特点与建窑兔毫盏相符,造型工整,做工细致,纹饰清晰,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赞:“毫盏雪涛驱滞意,篆盘云缕洗尘襟”陆游:《梦游山寺焚香煮茗适既觉怅然之记》,载刘涛著《宋辽金纪年瓷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飕飕松韵生鱼眼,汹汹云涛涌兔毫”陆游:《戏作》,载《陆游集》第五册(放翁逸稿,卷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506页。诗人杨万里曾作诗:“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载张济元等辑《四部丛刊·诚斋集》卷20,第7页。“鹧鸪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杨万里:《陈蹇叔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李圣俞郎中出手分似》,载张济元等辑《四部丛刊·诚斋集》卷19,第8页。葛长庚词曰:“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葛长庚:《水调歌头·咏茶》,载唐圭璋编《全宋词》四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566页……这些诗词不仅颂赞兔毫盏之美,还表明了它是饮茶盛器。高6.8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4.1厘米。同样形制的建窑兔毫盏,1984年重庆荣昌窖藏也曾出土一件《重庆市荣昌县宋代窖藏瓷器》,载陈丽琼著《古代陶瓷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2.当阳峪窑

  当阳峪窑位于河南焦作市修武县西约25公里,地处太行山南麓的浅山区。20世纪30年代调查时即有四百余座窑场,并闻名于世。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等前辈们对其进行了反复调查,2003—2004年河南省考古所又进行了局部发掘,结合前人调查所得,探明它始烧于北宋初,兴盛于北宋中晚期,衰于元。所烧品种主要有白釉、黑釉、酱釉、黄釉、绿釉、绞胎、白地绘划黑花、赭或黑地剔划白花、红黄绿彩、加金彩、珍珠地划花十余种,均色彩光艳夺目,是北方地区做工精细、最具艺术魅力的一个民间窑场。

  (1)当阳峪窑酱釉小碗

  2001年涪陵蔺市出土,敛口,圆鼓腹,圈足。胎白泛淡红,体薄细,施釉均匀,内外满釉,唯圈足无釉,造型端巧,做工较细。高7.6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5.8厘米。

  (2)酱釉斗笠盏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敞口,斜弧壁,圈足。胎白薄细,釉均匀亮丽,内外满釉,唯圈墙无釉。这类做工精细的酱釉碗,在北方定窑、霍县窑均有出土,均归之为“紫定”,而不认为是当阳峪窑系产品。但在2003—2004年的考古发掘中,在宋代层就出有与此盏相同的胎体、釉色、造型的酱釉盏《当阳峪窑址》照25,载《河南考古年报》,河南省考古研究所2004年刊印。因此当是当阳峪窑所产。此盏器形端丽,釉色润泽,正如陈万里先生所说:“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窑、临汝之汝窑外,没有一处能与当阳峪窑媲美”。高4.3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4.2厘米。

  (3)当阳峪窑窑变纹斗笠盏

  1991年奉节宝塔坪出土,敛口,斜直壁,圈足。胎白,体薄,内外满釉,圈底无釉,通身呈酱红色,浓淡不一的黑釉相互交融,红中有黑,黑中闪红,交相闪烁,似玛瑙又非玛瑙,似琥珀又非琥珀,韵味无穷,启人遐想。无怪乎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在20世纪50年代调查当阳峪窑时感叹:当阳峪窑是做工特别精细的窑,艺术美感及清晰简明的风格比定窑、汝窑更有魅力杨帆译小山富士夫:《北宋的修武窑》,载《焦作陶瓷史料专辑》,2007年刊印,第1页。在2007年焦作市召开的古陶瓷研讨会展出的瓷片中,即有不少这类窑变纹残件。故此件斗笠盏定为当阳峪窑所产。高4.5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5厘米。

  3.观台窑

  观台窑位于今河北磁县漳河出口冲击平原顶部的观台。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宋中后期至金,渐衰于元。主烧白釉、黑釉,兼烧少数棕黄釉和铁红釉,另有白釉绿彩、白釉酱彩和剔花、绿釉剔花、白釉黑花等,并以白釉黑花为其标志性的纹饰。

  (1)观台窑酱黑釉纹盏

  2008年武隆土坎出土,敞口,斜弧壁,圈足。内满釉,外下腹足底无釉,露胎处呈白色。口沿呈铁红色,内壁隐现兔毫纹与窑变红绿虹彩,外壁酱黑釉间杂,黑釉有垂流现象。制作工整,器壁较薄,质地坚硬。高6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4.6厘米。

  (2)观台窑黑釉兔毫纹盏

  2001年涪陵蔺市出土,侈口,斜弧壁,圈足,内满釉,外胫足有漏釉,底无釉。口沿呈铁红色,内壁有兔毫状结晶纹,外壁漆黑,下腹呈不规则的赭黑色斑块。“这类器物不如建窑兔毫纹盏胎厚,适合斗茶,很得统治者与士大夫阶层赏识,因此观台窑也努力仿造”秦大树:《简论观台窑的兴衰史》,载《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第85页,文物春秋杂志社1997年版。高5.7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6.4厘米。

  4.吉州窑

  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始烧于五代,北宋早期烧青白瓷,南宋至元时烧釉下彩绘瓷、黑釉窑变瓷,窑变瓷纹饰仿建窑茶盏,包括兔毫纹、鹧鸪斑、玳瑁纹、油滴以及虎斑纹,同时还创烧了独树一帜的剪纸贴花。此外,还有低温绿釉瓷和白釉印花瓷等品种。

  吉州窑黑釉瓷在长江上游多有出土,而最多最美的则是1984年荣昌祝家庄窖藏吉州窑窑变瓷,有碗、碟、盘、盏等。

  (1)吉州窑窑变纹碗

  敞口或侈口,斜弧壁或斜直壁,圈足,外底下垂,内外壁釉色为绀黑色地,呈金黄色或黄白色的玳瑁、虎斑纹,圈足及外底无釉,胎色白中显红,内底下凹呈小圆饼状,口沿有1厘米宽的镶边痕迹。造型、纹饰与吉州窑出土的酱色地、金黄玳瑁斑器相似蒋玄佁:《吉州窑》2,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但此器釉面莹润度又略胜一筹。高7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5.8厘米。

  (2)吉州窑窑变纹盏

  敛口,深弧壁,圈足,外底略下垂。内壁满釉,外壁下胫足底无釉,胎色白中泛红,窑变绮丽,釉中绀红、黄绿、白黄、黑褐等色相互渗透融合,有似玛瑙,有似虎皮斑,有似放射状的花朵,但更多的似玳瑁纹。其造型与纹饰,皆与吉州窑的薄胎深红色地、金黄色玳瑁盏相似蒋玄佁:《吉州窑》,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这种玳瑁纹与四川阆中南宋窖藏出土的玳瑁器相似阆中县文化馆:《四川阆中县出土宋代窖藏瓷器》,载《文物》1984年第7期,第88页,。高7.2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4.6厘米。

  (3)吉州窑窑变纹碟

  1984年重庆荣昌出土。

  敞口或侈口卷沿,斜弧壁或斜直壁,皆为玉璧底。内满釉,外下胫足底无釉或底无釉,露胎处呈黄白色。口沿均有1厘米不等的镶边痕,敞口碟内壁为酱褐釉现黄色虎皮斑纹,侈口卷沿碟斜壁施酱黑釉,呈浓淡不一的条形玳瑁纹,正中则为不规则的虎皮斑纹,外壁均为绀黑釉略现虎皮斑纹。造型端巧,做工精细,纹饰亮丽,是吉州窑的精品之作。高2.7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4厘米。

  (4)吉州窑窑变纹盏

  1984年重庆荣昌出土。

  侈口,宽沿,斜弧壁,有平底或圈足,外圈足底无釉,胎色白中泛红,釉色莹亮,口沿有2厘米宽的镶边痕。内底有明显的一周凸弦纹,窑变花纹奇特俏丽,既似玳瑁纹,又似琥珀纹或虎斑纹,娇艳至极。高4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5.6厘米。

  以上所介绍的吉州窑产品,皆胎质细腻,色白偏红,釉色明艳,花纹多姿,工艺精细,造型端庄,为罕见的窑变纹瓷。

  5.广元窑

  广元窑位于四川北面广元市瓷窑铺,嘉陵江右岸的一级台地上。始烧于五代,兴盛于两宋,衰于元。以烧黑釉瓷为主,兼烧青瓷与低温黄绿釉。装饰技法有印花、绘花、窑变瓷的兔毫、玳瑁纹等,釉下施白色化妆土,烧制品种丰富,且以茶具最多。

  广元窑在长江上游及三峡地区均有出土。

  (1)广元窑瓜棱腹双系罐

  2003年巫山出土,直口,厚折沿,颈微鼓,颈上下有二凸弦纹,斜肩,肩设对称二扁形泥条耳,瓜棱深腹,平底。釉黑亮,釉下有化妆土,下腹足无化妆土,釉色显青黄。造型别致,做工较细。高12.5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4厘米。

  (2)广元窑黑釉瓜棱壶

  2001年奉节宝塔坪出土,敛口,斜肩,瓜棱圆鼓腹,圈足。曲流,扁把手,全形似梨,又称“梨形壶”。釉黑如漆,仅在口沿与流口显酱褐色,圈足与外底无釉。高10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4.2厘米。

  (3)广元窑黑釉盏

  自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动工以来,陆续在荣昌、忠县、万州、奉节、巫山、巴东以及上游的涪江、遂宁等地均有出土。

  其造型有敛口、弇口,斜弧壁或斜直壁,器足有玉璧底、圈足、平足等,而以平足最多。胎色均为黄白色,胎土淘洗欠细,颗粒较粗,断面时有小孔。釉为绀黑色,为使釉色黑如漆,均在釉下施白色化妆土,有化妆土处釉黑亮晶莹,未施化妆土处则呈淡黑或酱褐色。施釉工艺的特点为:一般下胫足底无釉,多不流淌,少数釉有垂流如泪珠状,为仿建窑盏,在露胎的下胫足底,特加饰铁黑色汁以示建窑的乌泥胎色。花纹装饰主要是窑变的兔毫纹、玳瑁纹。其兔毫纹不如建窑兔毫清晰明快,广元窑是在黑釉中隐现极细褐色纹理,但玳瑁纹仿制尤优,且色泽鲜明,极富广元窑的特色。高5—6.5厘米,口径6.2—13.2厘米,足径3.3—4.2厘米不等。

  (4)广元窑黑釉研磨盘

  2001年忠县中坝出土,敛口,圆折唇或方唇,外沿下内束,斜直壁,平底。胎呈砖红色,釉下有白色化妆土,外壁无釉,内满釉,口沿处呈褐红色。盘面戳刺密集的放射状尖齿,形成凹凸不平的研磨面,此器既可磨姜蒜,亦可研磨茶叶。高1.8—2.1厘米,口径9—12厘米,足径4.4—5厘米。

  6.西坝窑

  西坝窑位于乐山市西溶镇沫溪河右岸庙沱村,始烧于北宋,终于元末明初。以烧黑釉瓷为主,此外亦有极少青釉和灰白釉,胎有白色、灰白色、灰黑,釉色有黑色、黑褐色、褐色等,为仿制建窑盏,有的在釉下施白色化妆土,铁黑汁饰胎,纹饰有玳瑁纹、兔毫纹、星点纹,蓝色乳浊花釉,还有白底黑褐花卉纹。

  西坝窑瓷在三峡库区河段的忠县、巫山等地均有出土。

  (1)西坝窑黑釉碗

  2001年巫山古城出土,敞口,斜弧壁,圈足,足底下垂。釉色绀黑,内满釉,外下腹足底无釉,露胎处呈淡红白色,口沿尖部呈铁红色,内壁有铁红色星点纹,外壁亦有铁红色斑块。高5.7厘米,口径17.3厘米,足径4.5厘米。

  (2)西坝窑黑釉盏

  2001年巫山古城、忠县中坝窖藏均有出土。西坝窑黑釉盏有敛口、敞口、弇口,斜直壁、斜弧壁,以斜弧壁为主,底有圈足、平足,以平足为主,釉色有黑、褐色,以黑色为主,纹饰有窑变纹的兔毫、玳瑁以及蓝色乳浊花釉。有的在釉下饰白色化妆土,为更加形象地仿建窑茶盏,常在下腹足底露胎部位加饰铁黑色汁以示建窑的乌泥特点。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忠县与巫山出土的一种敞口盏,在盏内壁口沿上,鼓凸一圈,形成敛口壁,此又似弇口,又非弇口,但当是源于弇口。据研究,弇口盏是专为品茶、试茶、斗茶所用,在升茶时,仅限于弇口沿下为准。忠县出土的盏与龙泉窑元代青瓷匜以及元代特征明显的碗共藏,故此盏当为元代之作。

  7.合州窑

  合州窑位于合川盐井镇塘坝村炉堆子,地处嘉陵江右岸一级台地的临江坡地上。始烧于南宋,终于元明,以烧白瓷及黑釉瓷为主。

  重庆考古所于2007年对此窑址进行试掘,2008年初笔者曾前往调查。合州窑黑釉瓷碗多有涩圈、斜弧壁、圈足,外下腹足底无釉,釉下多饰白色化妆土,施化妆土处釉面黑亮,未施化妆土处则呈黑黄色,有的在碗口沿上加饰绀黑釉“黑覆轮”,其胎质皆白细。

  在调查中发现一黑褐釉双系罐,口微敛,厚唇,颈肩部设对称扁泥条耳,深圆筒腹,圈足。高8.5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5厘米。此罐的造型、釉色多与重庆涂山窑出土的双系罐相同陈丽琼:《重庆涂山窑小湾瓷窑发掘报告》,载《古陶瓷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但从胎质的白度与淘洗研磨较细来看,不同于涂山窑且胜于涂山窑。

  2008年重庆考古所在重庆洛碛遗址内出土一梅花口玉壶春黑釉瓶,釉下有化妆土,无化妆土处釉色黑黄,下胫足底无釉,胎白细,造型秀挺,是合州窑的精品之作。高14.7厘米,口径3.8厘米,足径4.5厘米。合州窑瓷器精品多,彩版P164—P165选11张照片,供欣赏。

  8.昌州窑

  昌州窑位于荣昌县安富镇大院村刘家拱桥,以刘家拱桥为中心,东有松树林窑,西有堰口屋基窑,东北有桂花屋基窑,西北有罗汉坟地窑,各窑相距仅二公里左右。此窑址在20世纪90年代由荣昌文管所发现,笔者在文管所的配合协助下,于2002年春前后三次前往调查,因农耕生产出土不少遗物,2005年重庆考古所又经过试掘,探明此窑址始烧于北宋,终于元末明初。以烧黑釉瓷为主,兼烧极少的青灰釉瓷。釉下有化妆土,胎色较复杂,有白、灰白、黑、缸胎等,花纹装饰有线纹、窑变纹、以窑变纹为主的兔毫、玳瑁以及虹彩,以兔毫纹色彩最具代表性。荣昌县宋属昌州,故名昌州窑。

  2002年调查、征集时发现的和2008年出土的昌州窑黑釉瓷经整理,介绍如下:

  (1)昌州窑黑釉复式系罐

  2002年荣昌出土。直口,厚唇,短颈微鼓,斜肩,深圆鼓腹,圈足。肩设对称复式系双耳,内外满黑釉,下腹足底无化妆土。釉呈酱褐色,圈足底无釉,上腹有少许铁红色油滴斑。此复式系耳起于隋,至北宋晚期均流行,此罐当为北宋之作。高22.5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6.2厘米。

  (2)昌州窑黑釉扁形耳罐

  2002年荣昌出土。敛口,颈极短、微鼓,肩微平,深圆腹或无肩深筒腹,均圈足,皆于肩上设对称扁形泥条耳,釉色上腹绀黑,中腹兔毫纹,下腹酱褐色,胫足底无釉处露白胎,另一上腹酱黑釉,下腹釉薄、垂流无光、呈铁红色。此外,还有上腹内外为蓝色乳浊花釉,且花釉中夹铁红色斑块,下腹酱黑釉,胫足露胎处加饰酱色汁,此罐窑变纹别致明快。这类蓝色乳浊花釉,在乐山西坝窑亦有,但不如昌州窑丰富。高15—20厘米,口径9—11厘米,足径5.8—6.2厘米左右。

  (3)昌州窑酱釉绘白条纹罐

  2001年云阳出土,口沿残,小口,圆鼓腹,平底。肩上设圆泥条耳,上腹施酱色釉,下腹露胎处呈深灰色,胫足呈砖红色,肩腹绘两组五条白色条纹交叉斜形的“十字纹”。高12厘米,口径2.9厘米,底径8厘米。

  (4)昌州窑黑釉双耳罐

  2001年奉节出土,敛口,短颈,无肩,深筒形腹,下腹折收斜直,圈足。颈腹设对称双泥条扁耳,腹上饰三凸线纹六组,胫足饰铁黑色汁,圈足露白胎,釉黑均匀。高12.2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7.1厘米。另一双耳罐,腹饰绘三条白色线纹四组,下胫足底露白胎。高14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8厘米。

  (5)昌州窑素红胎双耳罐

  2002年荣昌出土。口微敛,短颈,深筒形腹,圈足,肩设对称泥条拱耳,腹饰四条白色斜线纹,下腹胫足饰铁黑色汁。高8.6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5.2厘米。

  (6)昌州窑酱釉执壶

  2001年奉节出土。敞口,喇叭长颈,圆鼓腹,平底,曲流,复式扁把手。腹绘五条白线纹两组,上腹酱釉色,下腹露灰红胎,造型端庄,纹饰简洁。高15.2厘米,口径4.3厘米,底径5.2厘米。

  (7)昌州窑黑釉碗

  2002年荣昌出土。主要形式有大小不等的敞口、侈口、敛口,斜直壁、斜弧壁、圆腹壁,圈足碗。胎色有白、灰白、黑红、黑灰色等,釉色主要是黑色与酱黑,以漆黑为主。内多涩圈,满釉较少,外下腹足底无釉,有的施有白色化妆土,亦有窑变纹,另有在露胎处饰铁红或铁黑汁。值得注意的是器底虽均属圈足,但其中是有变化的,如圈足低矮的底面较平,其外壁多斜直壁或斜弧壁。其足壁略高的,外底多下垂或呈鸡心底凸起,其腹均为圆腹壁或斜弧壁,不见斜直壁,从碗腹壁变化看,斜直壁、斜弧壁均是宋时特征,而圆鼓腹则多是元、明时的特征,外底下垂呈鸡心状凸起多为元代之作,因此这类碗当晚于两宋。高4.2—6.5厘米,口径12—15厘米,足径3.2—4.5厘米。

  (8)昌州窑黑釉盏

  2008年武隆土坎出土1件,余皆2002年昌州窑出土。器形有敛口、弇口、侈口,斜弧壁,平足、圈足、玉璧底。釉色有黑、酱黑色,以黑釉为主,胎有白、灰白、黑胎等。内满釉,外下腹无釉,口沿多呈酱褐色边。纹饰主要是窑变的兔毫、玳瑁纹,尤以兔毫纹别具一格,有黑釉蓝色兔毫、黑釉蓝黄兔毫,其毫毛粗壮似礼花或又称之为“金兔毫”。这蓝色中闪金黄色兔毫或呈条形在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物中未曾出现,是十分珍贵的遗物。关于蓝色乳浊花朵釉,或蓝色兔毫纹,在四川乐山西坝窑黑釉瓷中有发现,在浙江武义黑釉瓷中亦有,但均不如昌州窑纹理艳丽、丰富,这是昌州窑的一大特色。高5—6.5厘米,口径11.8—16.2厘米,足径3.5—4.2厘米。

  (9)昌州窑黑釉杯

  2006年昌州窑出土,口微敛,尖唇,直弧壁,圈足。内外满釉,口沿顶处无釉,釉黑中有铁红色窑变斑块,胎灰白。此杯是明火叠烧而成,其间隔物为平底斜腹盘垫具,在窑中出土很多无釉、平底斜腹盘,且多与匣钵煤渣瓷片共层,不知为何用,根据这一粘连杯,方知为垫具,此种形制是其他窑具所没有的特殊垫具。

  (10)昌州窑碟形灯

  2002年昌州窑采集,规格大小不等,釉色有黑、酱黑、窑变纹等。造型有尖唇、外壁直折、内坦底、外平底、圈足等。其釉色最美,为黑底闪红、白夹蓝的星点纹,中心有细开片。整个釉面色彩斑斓,星光闪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赏心悦目。高2.8—3.4厘米,口径8—11.2厘米,足径3.6—4.8厘米左右。

  关于碟形灯的底足,一般是平底或少数为平足,考古发掘出土资料表明,除带流的省油灯在唐、五代有圈足外,碟形灯是不见圈足与外壁收束折斜的形式,故这种灯应是宋以后的新形制。

  9.涂山窑

  涂山窑位于重庆长江南岸黄桷垭、涂山湖一带,东西10公里,计有窑址12处。20世纪30年代美国传教士、中国华西大学博物馆首任馆长葛维汉先生称之为“重庆的建窑遗址”,1980年中国著名古陶瓷学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先铭先生经过调查,认定其为宋代黑釉瓷窑。1982—1988年、2003—2005年,重庆市博物馆、重庆文物考古所为配合城镇基本建设,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共出土26座石结构的半倒焰式馒头窑,均以煤为燃料。此外,亦有生产作坊、淘洗池、房基等发现。出土瓷器主要是黑釉瓷,其次是白瓷以及少量的青白瓷、内青外黑瓷等。器形主要有碗、盘、盏,其次是杯、罐、壶、瓶、灯碟、香炉、水匜、盏托、小瓷塑等;装饰技法有刻填、印花、绘花、窑变纹,而以窑变纹最具代表性。涂山窑始烧于北宋,终于元,是重庆辖区黑釉瓷窑分布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品种最多、纹饰最美的窑场。它与邻近的合州窑、昌州窑、巴县清溪窑多有共似之处,故又统称之为“涂山窑系”。

  兹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及三峡沿江城市出土的涂山窑黑釉瓷,选其代表性的器物、纹饰简介如下:

  (1)涂山窑黑釉水匜

  1987年涂山小湾出土,直口,颈微鼓,斜肩,肩设短流,腹为八瓣瓜棱圆腹,圈足,内半釉,外下胫足底无釉。高17厘米,口径12.6厘米,足径9厘米。

  (2)涂山窑黑釉长流壶

  1986年涂山小湾出土,敛口,平唇,无颈,斜肩,肩腹上设复式把手,曲长流设于中腹,圈足,外底下垂,釉色黑褐光润,有兔毫纹,下腹足无釉,胎白色。高14厘米,口径3.6厘米,足径7.8厘米。

  (3)涂山窑黑釉三足炉

  2001年巴东旧县坪出土,侈口,颈微束,圆鼓腹,卧足底,下腹有对称三尖形足,釉色黑亮如漆,底无釉。此炉与涂山小湾出土三足炉除口沿与颈部略为不同外,均极似陈丽琼:《重庆涂山窑小湾瓷窑发掘报告》,载《古陶瓷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高7.6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8.5厘米。

  (4)涂山窑黑釉圈足炉

  1985年涂山小湾出土,侈口,宽沿,直颈,圆鼓腹,圈足。外壁饰酱黑釉,下胫足无釉,白胎,下底下凸。高7.3厘米,口径9.6厘米,足径5厘米。

  (5)涂山窑黑釉瓶

  2001年忠县中坝出土,口残,长颈,深圆腹,圈足。上腹釉黑如漆,中腹釉薄,呈酱褐色或灰黑色,当为三次上釉,露胎处呈白色。残高17厘米,足径5.3厘米。

  1986—1988年涂山小湾出土黑釉瓶较多,多为敞口,喇叭长颈,圆鼓腹,圈足;亦有侈口,厚唇,长颈,深圆腹带座瓶。釉色有黑、酱黑或酱黑中带铁红斑点,均下胫足无釉。高15.7—20.2厘米,口径3.7—4.5厘米,足径5.6—7厘米左右。

  (6)涂山窑黑釉葫芦颈瓶

  1983—1988年涂山湖、小湾窑址均有出土,主要为侈口,厚圆唇或侈口尖唇,颈鼓圆,颈下设扁形泥条耳,斜肩,深圆腹或圆腹,皆圈足。1987年小湾出土,侈口厚唇,葫芦颈,斜肩,肩设对称泥条扁耳,深圆腹,圈足,釉色亮丽,肩为酱黑,下腹漆黑。色彩浓淡过渡自然,无界痕。下胫足无釉。高12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4.7厘米。

  (7)涂山窑黑釉双耳罐

  2002年巴东旧县坪出土,侈口,厚唇,短直颈,斜肩,肩下折收,斜直壁,平底,口肩饰八小鼓钉纹,颈肩处设对称双复式耳,器形扁肥,釉色黑亮如漆,下腹底无釉。这种类型的双系黑釉罐,在涂山窑中亦有出土重庆市博物馆:《重庆涂山窑宋代瓷窑试掘报告》,载《考古》1986年第10期,。故应是涂山窑产品。高8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6.2厘米。此外,涂山窑双系罐出土数量最多的是深圆腹,圈足,泥条扁耳系。釉色有黑灰显铁红色油滴纹,酱黑色、深酱色釉。均下腹无釉。高7.6—10厘米,口径3—6厘米,足径5—5.5厘米。还有一类黑釉小口,双扁形泥条耳高出口沿,平肩,圆鼓腹,圈足。高8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6厘米。

  (8)涂山窑黑釉无系小罐

  1986年涂山小湾出土。口微侈,无颈,圆鼓腹,圈足,釉酱黑,肩腹上各有一凸弦纹,下胫足无釉,造型工整,做工较细。高5.7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4厘米。

  (9)涂山窑酱釉刻填黄彩罐

  1983年涂山小湾出土。小圆唇,无颈,丰肩,肩下折收,直圆腹,卧足。肩腹上中下三区刻六朵扇形菊花,填黄釉。另一罐造型与前同,肩亦刻填黄釉扇形菊花纹,腹刻填六组网格纹。这种刻填黄彩纹罐在涂山窑出土不多,当是仿北方磁州窑系的刻填装饰纹。

  (10)涂山窑黑釉碗

  分为大、中、小碗,釉色有绀黑、漆黑、酱色(亦称柿色)、褐黑等。纹饰有印花、绘花,口作白覆轮、六出花口等。一般碗内底有涩圈,外半釉,胎白,不饰白色化妆土。器形多敞口,斜弧壁或斜直壁,圈足。

  ①涂山窑褐黑釉印牡丹纹大碗。1986年涂山小湾出土。敞口,斜弧壁,圈足。内壁印三组对称的折枝牡丹纹,内底涩圈,中心部印团菊纹,外半釉,胎黄白。高6.3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6.4厘米。这类印花纹,在中碗与中盘的装饰中多有出现,其花形大小不等,初视似雷同,但仔细审之亦有变化,如有的花组有花蕾,有的则无;有的为四重花瓣,有的为三重;枝叶有的为四叶,有的为五叶;中心部位的团花纹,有的为菊花,有的则为莲花;花瓣有尖有圆,但总体变化不大。其花纹风格、布局与四川达州窑纹饰相似,或与耀州窑金代印花纹亦大同小异,应当有传承因素。

  ②涂山窑黑釉中碗。涂山窑黑釉中碗仍以黑釉无纹器为主。

  1986年庙岗出土。黑釉六出花口碗,敞口,斜壁,圈足。内壁黑釉闪虹彩,绘六片黄色卷叶纹于内壁,恍如玳瑁纹,内涩圈,外半釉。高5.2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5.6厘米。

  1987年涂山小湾出土,酱釉高圈足碗,敛口,圆弧壁,高圈足。釉色亮丽,内满釉,外胫足无釉。造型新颖,作工精细,是涂山窑精品之作。高5.8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4.5厘米。

  2003年万州下中村出土。黑釉白覆轮碗,敞口,斜直壁,圈足。内涩圈,外半釉。黑白对比鲜明。高5.7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5厘米。

  ③涂山窑黑釉小碗。1987年涂山小湾出土。敞口,斜弧壁,圈足。黑釉闪褐彩,内涩圈,外下胫足底无釉,这种类型的黑釉小碗出土数量最多。高4.6厘米,口径9.6厘米,足径3.8厘米。

  2002年巫山古城出土。口微敛,斜弧壁,圈足,釉黑亮丽,内满釉,外下胫足无釉,露铁红色胎,口饰白覆轮,色调黑白明快。高4.7厘米,口径10.2厘米,足径3.6厘米。

  2002年涪陵蔺市、忠县中坝均有出土。敞口,斜直壁,圈足,内涩圈,釉黑如漆,口沿饰白覆轮,外下胫足无釉。高5.9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4.6厘米。

  (11)涂山窑黑釉杯

  涂山窑黑釉杯的形制比较单一,主要为敛口或直口,深圆腹,圈足,其次为酱色,而最为新颖独特的是外黑釉内青釉杯。这种内青外黑釉杯,在黑釉瓷系中极为少见,仅目前所知当是涂山窑的独创。

  1988年涂山小湾出土。敛口或直口,圆弧壁或直弧壁杯残片,外黑褐釉,内青釉,下腹足无釉,口沿顶尖处无釉,其外沿下为黑褐兔毫纹。

  2001年忠县中坝出土。敛口,圆腹壁,圈足或直口,直腹下腹折收,外黑褐釉中挥洒黑色纹饰,或在黑褐釉中的黑色纹饰上呈现灰白色的星点纹,内青釉或灰白釉,外壁黑釉,均为圈足。内满釉,下胫足底无釉,口沿顶端无釉。高8.2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6.5厘米左右。

  1999年奉节宝塔坪出土。敛口,圆弧壁,圈足。内满青釉,外黑褐釉,下胫足底无釉。造型规整,釉色纯正均匀。高8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6厘米。

  (12)涂山窑黑釉盘

  有大、中、小盘,釉色以黑为主,其次是酱色、黑褐等。形式多为敞口,浅腹壁,圈足,平底或浅卧足等。

  ①涂山窑酱釉六出花口大盘。1985—1988年涂山小湾出土较多。侈口,浅弧壁,圈足。釉色光亮匀净,胎黄白,内有涩圈,外下腹底足无釉。高5.5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6.5厘米。

  ②涂山窑褐黑釉六出花口中盘。1988年涂山小湾出土。敞口,宽折沿花口,浅斜直壁,内坦底,外浅卧足。内满釉,外沿与底无釉,内褐黑釉中局部散见黑色星点纹,外黑釉。高3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5厘米。

  ③涂山窑黑釉中盘。2002年忠县中坝出土。口微敛,圆浅腹壁,卧足。釉色黑亮如漆,内坦底满釉,外底无釉,胎黄白。高3.3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7厘米。

  ④涂山窑褐黑釉小盘。2002年巴东旧县坪出土。敞口,斜直折腹,内坦底满釉,外平底无釉,釉质纯净。高3.8厘米,口径10.1厘米,足径4.5厘米。

  (13)涂山窑黑釉碟

  涂山窑所产碟器以黑釉为主,其次是酱釉,一般无纹饰,但也有少数刻花、窑变等。

  ①涂山窑黑釉白覆轮碟。2008年武隆土坎出土。敞口,斜弧壁,圈足。内有涩圈,外下胫足底无釉,釉中有窑变似玳瑁纹,白覆轮口沿与黑釉窑变纹相互辉映,典雅至极。高3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4厘米。

  ②涂山窑酱褐釉刻花碟。2008年武隆土坎出土。敞口,折沿,浅斜弧壁。内坦底满釉,外平底无釉,内壁刻不规则的菊花纹,中心无纹,釉色浅淡,线条刻画清晰。高2.8—3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3—3.5厘米。

  (14)涂山窑研磨器

  涂山窑研磨器形式有钵、碗、盘形,在峡区主要出盘形研磨器。

  ①涂山窑褐黑盘形研磨器。2002年忠县中坝出土,口微侈,外沿束收,斜直壁,平底,内底与腹壁戳刺辐射状的小钉眼,外壁光平。高3.2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8厘米。其功用既可磨姜蒜,亦可研磨茶叶。

  ②涂山窑酱色釉汁研磨器。2002年涪陵蔺市出土。侈口,卷沿,外沿束收,斜弧壁,平底,外壁修平,内满戳辐射状或环形状钉点,形成凹凸不平的磨齿以便研磨。高2.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7厘米。

  (15)涂山窑碟形灯

  ①涂山窑褐釉碟形灯。2002年巴东南木园出土。敞口,厚沿,内斜直,外微弧,平底。内满釉,口沿部、外壁与底皆无釉。高2.7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3.1厘米。

  ②涂山窑褐黑釉碟形灯。2002年忠县中坝出土。敞口,厚唇,斜直壁,平底。内满釉,外饰铁黑汁,唇尖无釉。高2.7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3厘米。

  (16)涂山窑黑釉盏托

  盏托是起承托茶碗之用,主要是防止茶水烫手而设,三国东吴时期始有罗劲松:《江西出土六朝青瓷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习俗》,载《南方文物》2005年第4期,第77页。到唐时渐趋普及,至两宋时尤盛。

  三峡库区出土器形有无底托、带底托两大类,而以带底盏的形式为主,釉色有黑、黑褐、酱色、窑变纹等。

  ①涂山窑黑釉无底托。1984年涂山小湾出土。敛口,浅腹,宽沿,底中空,黑釉,外壁半釉。高3.8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5.2厘米。

  ②涂山窑黑褐釉带盏托。1999年奉节宝塔坪出土。敛口,六出花口托沿,圈足,口沿及外底无釉,造型工整,施釉均匀,做工较细。高4.5厘米,口径7.9厘米,足径4.2厘米。

  ③涂山窑褐黑釉带盏托。1988年涂山小湾出土。口微敛,斜弧壁。托沿斜窄上翘,通身黑褐釉,内壁为窑变闪星点似礼花状纹,内底中心黑亮如漆,色泽亮丽。高5.2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4厘米。

  (17)涂山窑黑釉盏

  涂山窑黑釉盏,主要为盛茶之用,在三峡沿岸均有出土。其主要特点为不上白色化妆土,造型端巧,做工精细,为确保质量均是一匣一器装烧,绝对防止了火焰中的尘埃侵袭,故釉色光亮,莹润美丽。北宋至南宋中期,釉色有黑、酱色,又以黑色为主,纹饰有玳瑁、兔毫、油滴纹,造型多敛口或敞口,少许弇口;南宋晚期到元初,仍是以黑釉为主,其次是酱釉、褐黑釉;在纹饰方面新增窑变纹;器形有敛口,少量为敞口,而以弇口为主,其底足多为小平足,少数为圈足、玉璧底等。

  ①涂山窑玳瑁纹盏。2002年巴东南木园出土。敛口,斜弧壁,浅玉璧底。内满饰黑釉玳瑁纹,外下腹足底无釉,上腹黑釉中见少量玳瑁纹,胎灰白。高4.6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3.2厘米。

  ②涂山窑黑釉盏。2002年巴东旧县坪出土。敛口,斜弧壁,小平足。内满釉,外半釉,底无釉。高4.2—5.6厘米,口径10.8—11.8厘米,足径3.1—4.4厘米。

  2002年忠县中坝出土。有敛口、侈口和弇口,斜弧壁,小平足。釉色黑亮,内满釉,外下腹足无釉;白胎或灰白胎;弇口盏外下腹有流釉及玳瑁纹。高4.5—5.5厘米,口径9.3—10.2厘米,足径3—4厘米。

  ③涂山窑酱褐黑釉盏。1989年涂山小湾以及2002年涪陵蔺市均有出土。敛口,圆腹壁,小平足。内满釉,外下腹底无釉,均于口沿部饰白覆轮。黑釉饰白覆轮较为普遍,酱褐釉饰白覆轮则较少见。高5厘米,口径10.2厘米,足径3.2厘米。

  1982—1988年涂山湖与小湾出土。有敛口、侈口、弇口、敞口。这些盏的釉色,无论是黑、酱及酱褐色,皆色泽纯净,无窑变纹杂呈其间;内满釉,外下腹底无釉,胎白无化妆土,釉不垂流。但其中一敛口黑釉盏,即外釉厚而垂流似泪珠,无釉部分特别加饰铁黑汁,极似建窑的乌泥黑胎,与其工艺类似的盏之断面并非乌泥而是白胎,故这个盏是涂山窑仿建窑茶盏之作。高4.5—5.8厘米,口径12—13厘米,足径3.2—4厘米。

  ④涂山窑窑变纹釉盏。1982—1988年涂山湖与小湾出土。窑变纹釉盏纹饰独特、丰富,极具地方特色,是黑釉装饰艺术中的佼佼者。其纹饰种类略有:酱黑釉窑变纹、油滴、鹧鸪斑、玳瑁、兔毫、鳝鱼皮、凤鸟尾羽、星点、礼花状、花朵、虹彩、曜变纹等。

  ⑤涂山窑酱黑釉窑变纹。1986年涂山小湾出土。有敛口、弇口,圈足、平足,均斜弧壁;釉色有酱褐、黑釉,均内满釉,外下腹足无釉。酱黑釉中又闪见黑釉点,黑褐两色相互参融、辉映,更显别具一格;另黑釉中闪现褐色或灰黑色细毛纹,似兔毫纹又非兔毫纹,釉色亮丽。值得注意的是圈足盏,无釉部分,并非白胎,而是铁红色,这铁红色是特意加饰之汁,意在仿建窑胎。再有一盏,下腹以及底无釉处分呈两色,下腹呈乌泥胎色,底部呈铁红色,这也是在仿建窑胎色而作。高5.6—6.2厘米,口径10—12厘米,足径3.2—4厘米。

  ⑥涂山窑油滴纹盏残片。1986年涂山小湾出土。侈口,斜弧壁,底釉深灰蓝色中闪现银色圆点,纹饰闪烁耀眼。这类纹饰不仅见于茶盏,在涂山窑双耳罐中亦有出现,其纹饰、色彩比此盏更为丰富,是在银色圆点中呈铁红星点纹。这种纹饰在建窑、定窑中均有出现,它的形成是由于黑釉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在该处富集,冷却时这些局部的物质则逐渐达到过饱和状态,在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成过程中析出晶体所致。油滴纹铁的氧化物富集的主要原因在于釉层中的氧化铁在1200℃以上高温时发生反应并生成气泡,即形成大大小小的银灰色光点。油滴纹烧成温度范围很窄,一般温度变化在20℃之间,控制不当,就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故油滴纹是十分难得而宝贵的纹饰。

  ⑦涂山窑鹧鸪斑盏残片。1986年涂山小湾出土。黑褐底釉,白色圆点挥洒其上,形成黑白相间的鹧鸪鸟羽斑,故成为“鹧鸪斑”。这种纹饰以建窑为代表,据宋初陶毂《清异录》记,“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陶毂:《清异录》,载\[明\]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卷6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935页。可见北宋初期,建窑鹧鸪斑点纹就已驰名,无怪乎涂山窑向其学习并仿制。

  ⑧涂山窑玳瑁斑盏。2003年酱园出土。玳瑁纹斑盏在涂山窑各个窑址均有出土。敛口,斜弧壁,平足。内满釉,外半釉,内壁呈黑黄彩纹,其纹样多无定式,但以黑为主,其色斑有似海龟的纹样和颜色,实为两层釉色所致,底即一般的黑釉,其上为含铁量少的玻璃釉,经涂洒而成玳瑁斑状。高5.2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3.2厘米。这类纹饰吉州窑最多,建窑亦有。

  ⑨涂山窑兔毫纹盏。1982—1988年涂山湖和小湾均有出土。器形有敛口、弇口、侈口、敞口;器足有平足、浅玉璧底、圈足等;均为斜弧壁。兔毫纹一般多在盏内壁,少数外壁亦有,是在黑色或褐釉色上排列针状如兔毫般细条纹。除此之外,涂山窑还有在黑蓝釉及铁红釉中呈现如兔毛般针状条细纹,黑蓝、铁红两色相融相映,色彩柔丽,给人以幽深宁静之感,使人爱不释手。据载,兔毫纹有金兔毫、银兔毫、蓝兔毫等,蓝兔毫纹在江西吉州窑、浙江武义窑、四川乐山西坝窑、重庆昌州窑均有出土。它们的共同点是在黑釉中呈现蓝白色兔毫纹,涂山窑则无白色或蓝白色兔毫纹,而是呈现出深蓝、深黑的兔毫纹,并掺以铁红色相互交融,这样的兔毫纹在目前考古发掘中尚是首见,当是涂山窑之独创。关于兔毫纹形成的机理,与油滴纹相同,是在烧成过程中釉质产生的气泡将其中的铁质带到釉面,当烧成温度达到1300℃以上时,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即垂流成条纹,冷却时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所致。高5—5.8厘米,口径10—12厘米,足径3—4厘米。

  ⑩涂山窑窑变鳝鱼皮纹盏。1986年涂山小湾出土。弇口,圆弧壁,平足;另一为侈口,斜弧壁,浅玉璧底。一内壁满布深褐黑鳝鱼皮纹,另一内壁满布银灰淡褐色鳝鱼皮纹,外皆半釉。这种纹饰是在胎体分两次施含铁量不同的釉层,在高温火焰中经物化而形成的窑变纹。高4.1—5.6厘米,口径10.2—12.5厘米,足径3.2—4.2厘米。

  涂山窑窑变凤鸟纹残盏。1987年涂山小湾出土。敛口,圆唇,斜弧壁,外半釉,在银灰色的底釉中,散布有序的铁褐色圆条形斑块,这些斑块与闪银光的蓝灰釉交相辉映,其纹饰极似孔雀开屏时的翅羽,给人以简雅宁静之感。

  涂山窑窑变花朵纹盏。1983—1988年涂山湖、小湾出土,器形多为弇口,斜弧壁,平足。窑变花朵纹是涂山窑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主要是在黑、酱釉中呈现出细瓣的菊花或放射状的宽瓣花朵纹,花瓣数量有五、六、七、八瓣不等,花朵的色彩变化也毫不相同,有的似玳瑁,有的似琥珀,或在花朵中呈现出淡蓝、淡黄、蓝褐、深红、黑红以及相互渗透的灰蓝色,色彩纷呈,美不胜收。这种纹饰的形成仍是由两至三种含铁量不同的釉在烧成中火焰的物化作用所致。高4.5—5.8厘米,口径11—13厘米,足径3.4—4.2厘米。

  涂山窑窑变云形纹盏。1987年涂山小湾出土。侈口,斜弧壁,平足。外半釉,内满饰酱褐云形纹,云彩挥洒自然,浓似星空,淡似行云,深邃无边。高5.1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3.8厘米。

  涂山窑窑变星点纹盏。1987年涂山小湾出土。有敛口、侈口、弇口,皆斜弧壁,浅圈足,平足等。敛口盏为黑褐釉中闪金黄色星点纹与礼花纹。外壁半釉,黑釉中闪现出星点纹,无釉处则饰铁黑色汁,极似建窑的乌泥胎,这应是仿建盏之作;侈口盏内壁的漆黑釉中呈现出稀疏有序的星点纹;弇口盏,内满釉,漆黑的釉色中闪烁着流线型礼花纹,胎细白,釉色亮丽,是涂山窑的上乘之作。高5.2—6.2厘米,口径13.4—15厘米,足径3.4—4.2厘米。

  涂山窑窑变虹彩纹盏。1986—1988年涂山小湾出土,有敛口、弇口、侈口,均斜弧壁,平底。虹彩在黑釉瓷中是比较难得的纹饰,所谓虹彩,即在黑釉、灰黑釉以及酱釉中呈现出五光十色的彩斑,其纹饰也无定式,有的似条状圆晕,有的霞光闪闪,还有的为相互渗透融合的长短不等的红、黄、绿、蓝、紫色带,虹光闪烁,耀眼夺目,在小湾窑址不仅盏有虹彩,盖、碗中也均有。敛口盏高5.2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3.2厘米。

  涂山窑曜变纹盏。1986年小湾出土,弇口,斜弧壁,平足。内满釉,外半釉。在辐射状花朵纹中,有红、黄、绿、蓝、紫等色彩纷呈的晕圈,在晕圈上似有一层薄膜,薄膜四周闪烁五光十色的光辉,这种光辉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呈现出红、黄、蓝、紫、绿等浓淡不一的艳丽色彩于盏内。高5.9厘米,口径15.1厘米,足径3.8厘米左右。

  什么是“曜变”纹?根据曜字的含义,“曜”即照耀,其意是指在光照之下呈现的异彩,谓之“曜变”。曜变,据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著《天目》一文中说,“‘曜变’天目的釉层厚,颜色深黑,其内有大大小小的结晶,在结晶周围闪耀着葱绿、葱紫的放射状光辉”。日本奥田直荣所著《天目》文中称:“‘曜变’,是建窑中的最上品,世上独有。里施有浓淡不一的玻璃斑点,又有黄、白各种颜色,浓淡交融,光彩如锦,数以万计”。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山奇一雄在《特种天目茶碗、曜变和油滴的科学研究》一文中又提到:“14世纪以来,带进日本的许多茶碗之中十分稀少的一类叫做曜变天目,在日本有四个这样的碗……特点:里面釉上散射许多浅黄色斑点,斑点周围闪耀着蓝色的光辉”。重庆涂山窑的“曜变”纹与以上诸说大同小异,无论是黑、褐、酱色釉窑变纹中都浮现出大小不等的斑块结晶,闪现出五彩缤纷的晕圈。如果说有差异,日本收藏的建窑“曜变”盏,黑釉较厚,晕圈与圈距较大,显得规范美观,而重庆涂山窑的晕圈则细碎密集,不够规范,但均具五光十色之奇美。

  关于这美妙绮丽的“曜变”纹是怎样产生的呢?我国陶瓷工艺专家叶宏明和日本学者山奇一雄均认为:“曜变天目主要是在烧成过程中,釉熔融时,釉液一分为二,一部分分离冷却后,成为铁的微结晶体,另一部分冷却后变成玻璃质,形成釉。所以曜变天目中的斑点,实质上是细微铁结晶体的结合体”叶宏明:《曜变、油滴和兔毫》,载《河北陶瓷》1982年第1期。日本高分子科学家安腾坚认为:“曜变天目色彩变动,是由于光波透过釉面的薄膜而产生的。这层薄膜是在烧成过程中,黑釉受温度、气氛和烧成操作方法的影响自然而然产生的东西,而不是茶碗出窑后再用人工附加的。”同时还指出“曜变天目是在非常局限的烧成条件下产生的,在几十万件中才能出少数几件。”日本学者把“曜变”工艺视为“神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我国研究曜变纹之产生还有另一种说法,重庆陶瓷公司总工程师杨秀骥先生认为:“虹彩与曜变纹的产生,不在烧制过程中,而是出窑后,器物存留于煤炭渣骸层中,煤炭经雨水冲洗后,煤中的硫渗透到黑釉瓷的结果,这或者也是形成曜变与虹彩的原因之一”。至于这种推测是与否,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曜变”纹釉瓷片,叶宏民先生作了测试,提出了新的看法,现将胎、釉的化学成分列于下:

  胎的化学成分:

  SiO2 75.42,Al2O3 17.90,TiO2 0.87,Fe2O3 1.52,CaO 0.07,MgO 0.61,K2O 2.75,Na2O 0.13,烧失0.58.

  釉的化学成分:

  SiO2 61.25,Al2O3 13.68,TiO2 1.05,Fe2O3 6.44,MnO2 0.18,P2O5 0.56,CaO 9.73,MgO 3.39,K2O 2.95,Na2O 0.34.

  根据釉的数据,含有一定的P2O5,说明曾加入过草木灰,是属于石灰——碱釉,和一般宋代黑釉瓷基本相同。同时,叶先生指出:“从化学成分看,与其他黑釉瓷片无多大区别,只是氧化镁(MgO)含量较高,高达3.39,这可能是产生曜变的因素之一”。此种看法有其科学依据。

  综观所述,可见曜变纹的形成是复杂的,应是在多种成因、多种条件下共同作用,偶然产生的。为此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曜变”纹的产生,必须是黑釉瓷工艺发展到高度水平的结果。

  虹彩与曜变纹在重庆涂山窑的窑群中并不是每个窑的堆积遗存中都有。经过试掘的涂山湖、王庄、庙岗、小湾、桃子林、酱园窑址和调查的其他六个窑址之中,无论是选用的燃料,以及出土产品之器形、胎质、釉色均极相同,无疑是同属一个窑系,同一个时代的产品。所不同的是各窑均不及小湾面积大、堆积厚、质地好、纹饰丰富,有印花纹、虹彩、曜变纹釉,其中曜变纹在其他各窑皆未见出土。

  关于小湾遗存中煤骸(未经燃烧过的煤炭),经其化验分析重庆南桐矿务局化验室分析。其化学成分为:

  WFS 38,AG 20.61,SOG0.86,V5 7.67,WF338,DOWF 5946,黏结指数1,此以ODFW为计算值。

  这组数据经重庆煤炭设计院工程师沈钖棠鉴定,此煤属低碳、低硫、高温卡的无烟煤。根据制瓷经验,多数陶瓷上的斑疵均是煤中的硫所致,而小湾所产器具亮度强、斑疵少,应与所用低硫的无烟煤有重要关系。

  小湾文化层共分上中下三层,各层均有虹彩出现,它并不是一种有目的的装饰纹饰,而是在某种客观条件下偶然产生的。值得注意的是,曜变纹仅在上层出现,其器形多限于一种弇口形的精品茶盏。从整个小湾窑的发展来看,上层产品是它发展的高峰,造型、纹饰皆精致工细,如印花纹,窑变中的各式花朵纹均是这时的新创。在烧成温度方面,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福康教授测试已达1300℃左右,可见这时的热处理技术已达到空前的水平。可以推测,这时涂山窑曜变纹的产生,绝不只是偶然所致,或许是一种有目的的工艺制造,甚而还可以说:虹彩是曜变的原始阶段,曜变是在虹彩基础上的必然产物。

  第二,产生虹彩、曜变纹与装烧的密封性有关。

  在试掘重庆涂山窑中,曾特别注意到,除少数虹彩无特殊条件外,大多数虹彩都是出在器物粘连件中,其产生部位常是与外界隔绝而被封闭的部分。凡遇上匣钵与匣钵、碗与碗的粘连件,只要一敲开,一般多有虹彩纹饰。尤其是曜变纹,多出在匣钵与匣钵粘连件中的茶盏上,或器皿直接叠烧的粘连件的紧闭部分。

  第三,煤炭中液出的硫渗透到黑釉瓷上产生虹彩与曜变纹的讨论。

  从地貌环境看,小湾与其他各窑址差别很少,不同点是,小湾窑设在煤炭山的山腰上,经调查小湾原名“煤炭山”,至20世纪50年代还在开采,采煤洞至今尚存。其他各窑址,从地表看,未见煤层,那么,小湾有虹彩、曜变是否由煤溢析出的硫所产生呢?如果是,那就将是原煤溢出的硫。如若是煤渣的硫,则涂山窑除小湾外,其他窑址亦应有虹彩与曜变,但又没有,故推测如果是煤的作用,那当然是原煤,绝不是燃烧过的煤渣。但是,还应考虑到流传至日本的四件曜变纹茶盏,不管其窑口,都应是馈赠品与商业贸易瓷,却未曾在原煤中浸透过,而仍然有曜变纹。因此,产生曜变纹并非由于煤中液出的硫。笔者认为,应是多条件所致,如釉的组成含量、烧成温度、保温时间、釉层的厚度与冷却速度均有极大关系。

  重庆涂山窑小湾“曜变”纹公布于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四川考古报告集》后,曾引起了日本学者的重视与兴趣,其当代仿“曜变天目”碗很成功的陶瓷师长江惣吉读完后,曾于2001年专程来重庆调查涂山窑窑址,并将仿品带来进行学术交流。他的父亲长江惣悸于1985年来中国参加北京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第二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我们初识于会上,并欣赏了他所仿制的“曜变天目”碗,无论造型或纹饰都较成功,但亦有不足之处。事隔十余年,子承父业的长江惣吉所仿之器却并未超越其父,足见“曜变天目”烧制之难是可想而知的;同时亦可想见当时涂山窑制瓷大师们之成就的显赫,又怎不令人钦佩。

  (18)涂山窑贴花及鼓钉纹

  ①涂山窑贴铭文残瓶。1986年涂山小湾出土,酱釉,腹上贴泥条铭文“前花膀”,铭文旁有随意挥洒流淌的黑彩条纹。关于铭文“前花膀”三字,“前”、“花”二字明显无误,对膀字仅留“月”部,而“膀”字则是揣测,是否是贴字时误贴为“膀”字呢?这是可以质疑的。但值得称道的是,铭文的书法意趣极浓,酷似手写之作,结字疏朗,“花”字之笔法圆润,横直有力;“前”字“月”与“刂”部,倾斜之中含稳健,“花”字之笔法撇捺锋利,圆润刚劲,端庄平稳,大有宋人楷书之法度。足见其涂山窑制瓷技师手艺之高超。

  ②涂山窑鼓钉纹器。1987年涂山小湾出土,涂山窑鼓钉纹多见于北宋末或南宋初,其时代最明显的是黑釉复式系双耳罐,这几件黑釉与酱釉鼓钉纹残件,从地层叠压关系看,出自遗址作坊的底层,其时代当为北宋末、南宋初。

  10.景德镇湖田窑黑釉瓷

  景德镇湖田窑两宋时仅烧青白瓷,至元始烧黑釉,但仍以青白瓷(包括枢府瓷)为主。笔者曾多次至湖田窑调查,均发现少数黑釉瓷,其品种有碗、杯,而以高足杯最多,这种高足杯又叫马上杯,在三峡区域几乎沿江城市多有出土。现仅选巫山出土高足杯进行介绍。

  黑釉高足杯

  2003年巫山古城遗址出土。侈口,圆唇,圆鼓腹,高柄喇叭空心足。通身黑釉,杯足顶端无釉,有乳钉状凸起,这是元代高足杯的特点。高7.8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3.5厘米。

  总前所述,峡区出土的两宋黑釉瓷的胎、釉、造型与纹饰,既有相同点亦有相异之处。为进一步探索两宋时南北名窑黑釉瓷之微观差异,兹将下列名窑特别是重庆涂山窑系黑釉瓷的胎、釉化学元素组成列于表中:

  黑瓷胎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窑名SiO2Al2O3Fe2O3TiO2CaOMgOK2ONa2O吉州窑66.7723.001.441.070.100.325.070.46定窑61.5333.210.560.581.100.781.110.84山西临汾油滴58.3331.433.692.050.590.641.920.71建窑兔毫62.8623.069.241.220.080.452.530.45涂山窑曜变纹75.4217.901.520.870.070.612.750.13涂山窑酱釉75.0418.221.771.210.100.682.870.18昌州窑68.0423.752.560.650.341.002.380.28合州窑62.5530.202.350.790.220.831.810.26广元窑71.2118.175.601.550.370.521.550.26黑瓷釉的化学元素组成窑名SiO2Al2O3Fe2O3TiO2CaOMgOK2ONa2O吉州窑60.9918.522.211.477.442.275.480.61定窑65.5515.284.950.756.892.661.801.38山西临汾油滴68.6313.384.170.874.281.884.321.05建窑兔毫58.6620.593.220.696.851.923.720.24涂山窑曜变纹61.2513.686.441.059.733.392.950.34涂山窑酱釉69.1513.995.880.997.932.703.220.37昌州窑69.1513.884.860.573.133.303.630.50合州窑67.2716.154.350.535.872.092.690.04广元窑65.7714.384.890.966.772.292.570.81注:表中昌州窑、合州窑黑瓷数据系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研所张茂林博士提供,特致谢意!广元窑数据引自陈丽琼《四川古代陶瓷》,重庆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757页。涂山窑曜变纹数据引用自叶宏明《曜变、油滴和兔毫》,载于《河北陶瓷》1982年第1期。其他各窑数据引自《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5次印刷,第281页。

  从表中数据可说出四点差异:

  第一,重庆涂山窑系的“曜变”纹、酱釉及昌州窑、合州窑黑釉瓷之胎的二氧化硅(SiO2)、三氧化二铝(Al2O3)之和,最低也达91.79%以上,最高可达93.32%,均高于江西的吉州窑、福建的建窑、山西的临汾窑、四川的广元窑,仅次于河北的定窑。

  第二,从胎的三氧化二铁(Fe2O3)含量看,涂山窑系仅高于定窑黑釉瓷,而与吉州窑较接近,低于临汾、建窑、广元窑,却与昌州窑、合州窑略相等。故合州窑、昌州窑当属一个窑系。

  第三,再从釉的二氧化硅(SiO2)、三氧化二铝(Al2O3)之和看,涂山窑曜变纹高达85.24%,均高于其他各窑,但又接近合州窑、昌州窑,这是涂山窑与昌州窑、合州窑是同一窑系的第二依据。

  第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涂山窑的“曜变”纹之胎、釉的SiO2与Al2O3之和分别为93.32%与85.24%,均为其他各窑之最高数据。其釉的Fe2O3为6.44%,CaO含量为9.73%,而MgO含量高达3.39%,这些数据均为各窑之最高值。这可充分说明涂山窑的“曜变纹”的胎、釉含量是与众不同的;与此同时,它还明确地告知我们:兴许只要有以上五个超高数据的胎、釉组成;加上多次上釉,烧成温度在1300℃以上;再加上严实的密封手段以及冷却的控制,即能烧制成功“在几十万件中才有少数几件的‘曜变’纹釉瓷”。

  (八)夕阳辉映的邛窑系

  两宋时期,是瓷器艺术百花竞放、争艳媲美之际,四川瓷器的发展亦不例外,由于彭州、合州白瓷、重庆、灌县、广元的黑瓷,达州窑印花青瓷的崛起,加之市场经济冲击,邛窑陶瓷虽也在不断创新改进,但仍由于瓷质欠优,失去竞争力,市场逐渐萧条萎缩,除供应本地外,输出外地的产品远不如唐五代丰富多姿。在三峡库区出土的邛窑宋代瓷器仅以日用器的壶、罐、碗为主。

  壶

  1.黑褐釉执壶

  2001年巴东旧县坪出土。敞口,宽唇,喇叭颈,深圆腹,平底,曲流,扁把手,口沿一凸弦纹。釉色黑褐中闪墨绿,下腹底无釉,露胎处呈灰黑色。高15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5厘米。

  2.画花彩绘壶

  2002年忠县中坝出土。直口,平唇,颈微束,斜肩,深腹,平足。上腹至口部施淡黄釉,肩腹上刻画环绕的卷草纹,于卷草上装饰绿、褐色彩带,釉下有白色化妆土,下腹流釉呈深青色,露胎部分呈铁红色,把手与流皆残,纹饰简雅,这种刻画套彩装饰是邛窑的独特风格。高18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5厘米。

  罐

  1.黄釉绘绿彩双系罐

  2002年忠县中坝出土。敞口,圆唇,束颈,斜肩,圆鼓腹,颈上一凸弦纹,肩设对称两竖耳,绘绿色大叶卷草纹,釉色淡黄,釉下有白色化妆土。

  2.青釉复式双系罐

  2002年奉节宝塔坪出土。直口,圆唇,短直颈,斜肩,深圆腹,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平底。肩设复式系两竖耳,釉色青绿莹润,釉下有白色化妆土,下腹无釉处呈铁红色。造型端庄,做工较细,是宋代邛窑之佳作。高16厘米,口径11.4厘米,底径10.5厘米。

  3.青釉盘口四系罐

  2002年云阳明月坝出土。口微敞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