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七、三峡与涪江出土的宋元瓷器(5)

  (四)山花烂漫的磁州窑系

  磁州窑系是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以白底黑花著称。它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其次是山东、辽宁、内蒙等地,主产地位于河北磁州的漳河和滏阳河流域的观台、彭城一带。始烧于五代,盛行于宋金、南宋,至元时逐渐衰落。

  磁州窑系继承了唐、五代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绘与题写诗句的装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观台窑,烧制品种最丰富,除白釉、黑釉外,还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绿斑、白釉彩下黑彩、白地红绿彩和低温三彩等,真可谓集诸窑之大成。白釉釉下彩绘黑花,是磁州窑系的主要装饰方法,也是磁州窑系的标志性装饰。由于磁州窑系原料广布,均上白色化妆土,粗料细作,黑白鲜明,价廉物美,深受民间喜爱。北宋末靖康之变,宋室南迁,磁州窑部分工匠随之南徙,使安徽、江西吉州窑,湖南湘阴白梅窑,重庆涂山窑,以及四川、广西、福建、广东等瓷窑受其技术的传播与影响,这些瓷窑纷纷仿烧磁州窑产品,使磁州窑系形成了分布最广的民间窑系。

  在长江三峡河段,磁州窑系产品出土不多,追其原因,是因为宋金对峙,南北交通受到阻塞,使大规模的瓷器流畅受到影响。但商品流通无处不在,仍有少数瓷商克服艰辛险阻,闯入峡区。

  1.磁州窑

  (1)磁州窑葫芦瓶

  2001年奉节出土,侈口,颈上下收束,中部鼓圆,深腹,下腹圆肥,圈足,全形似葫芦。通体施白釉,绘黑花,釉下有白色化妆土,圈足与底无釉,下胫足有流釉似泪痕。此瓶造型寓意深邃,借葫芦的谐音“福禄”表征吉祥富贵。其纹样,用黑彩绘草两株叶纹于腹上,构图简洁清新,笔触灵动,黑白鲜明,雅俗共赏。高13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4.2厘米。

  (2)磁州窑系白地黑花残片

  2002年云阳明月坝、2001年万州卜河村出土。这些残片,虽不能见其原状,不能视其纹饰的全貌,但它总是白底黑花,从白釉的色泽、绘画用笔的潇洒灵活、构图黑白分明看,多具有北方磁州窑黑色如漆如墨、白色光泽如脂如玉的特点,故当为北方磁州窑系。

  (3)磁州窑系珍珠地残片

  2002年云阳明月坝出土,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

  磁州窑系的珍珠地纹,始烧于晚唐河南的密县,北宋时传到河北、山西两省,已经发现的地区有河南的密县、登丰、鲁山、宝丰、修武和新安;河北磁县观台、山西介休、河津与交城诸窑,而以河南登丰产量最多。观台窑珍珠色调为橙红色,色彩鲜艳,为诸窑同类装饰中最美者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关于珍珠地流行的时间,主要在北宋,至金即很少见参阅马忠理《磁州窑的装饰品种及流行时代》、秦大树《简论观台窑的新衰史》,均载《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第68页、第82页。珍珠地划花技法,是借鉴唐宋金银器的錾花技艺而成,在坯体上划出主要纹饰后,再用管状工具在主要纹饰之外,戳印似珍珠的小圆圈补之。“形成花枝盘绕,珠光连绵的画面,有一种温和静谧之美”陈万里:《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卓越成就》,载《焦作陶瓷史料专辑》2007年第11辑,第202页。

  关于峡区的珍珠地划花残片,是什么窑很难确认,但它必是北方北宋时磁州窑系产品。

  (4)磁州窑系绿彩灯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敛口,宽折沿圆直腹,高喇叭足,胎白中泛红,内口沿饰墨绿釉,外沿饰墨绿与淡绿低温釉,余皆无釉。高6.8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6厘米。据载,磁州窑堪称“黑似松烟古墨,绿如嫩柳新荷”叶喆民:《考察河南窑址记略:磁州窑型出类拔萃的榜样——当阳峪窑》,载《焦作陶瓷史料专辑》2007年第11辑,第38页。此釉即有“绿如嫩柳新荷”之美。

  2.当阳峪窑

  当阳峪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2004年经过田野发掘,出土大批瓷器,主要有白釉、酱釉、黑釉、钧釉、胶胎瓷以及低温釉、三彩器等。花纹装饰有白地绘黑花、白地划黑花、白底划花、白地剔花、胶胎瓷等。它是宋代北方的一处重要民间窑场,工艺精湛,产品丰富,鼎盛于北宋,据北宋崇宁四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时惟当阳工巧,世利瓷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可以想见当年瓷业生产之盛况。经过考古发掘证实,金元时期一直在烧造赵志文:《当阳峪瓷窑遗址考古发掘主要收获》,载《焦作陶瓷史料专辑》2007年第11辑,第45页。

  (1)当阳峪窑白釉绿彩绘小碗

  2001年奉节宝塔坪出土。敞口,斜弧壁,圈足,釉色乳白,釉下有白色化妆土,内满釉,外下腹底足无釉,口沿饰墨绿色边,内绘蝌蚪似的花瓣形菊花纹,绿白相映,典雅别致。这类胎釉与彩绘纹样的碗、盘,笔者于2006年11月参加焦作当阳峪陶瓷研讨会中见到,既有出土的,也有传世品,并称为“蝌蚪纹”。高4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3.1厘米。

  (2)当阳峪窑白釉点绿彩蝶

  2001年涪陵大河村出土。侈口,斜直壁,坦底,圈足。釉色白润,内满釉,外下腹足底无釉,釉下有白色化妆土,未有化妆土处露胎呈灰白色。内底有支烧疤痕,中心点黑绿色联圈纹绕正中圆点纹,纹样简洁明快。高3厘米,口径10.2厘米,足径5厘米。

  3.吉州窑

  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县赣江西岸的永和镇,始烧于五代,北宋早期烧青白瓷,北宋末靖康之变,宋室南移,促进了南方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最成功的是吉州窑,尤受北方磁州窑系影响巨大。从南宋到元,始烧釉下彩绘瓷、黑釉窑变瓷、剪纸贴花瓷、低温绿釉瓷和白釉印花瓷等品种。

  吉州窑绿釉印花纹残盘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釉色嫩绿的低温釉,内满印缠枝牡丹与菊花纹、卷草纹,构图华缛。绿釉印花纹,北方磁州窑系有之,但纹饰简约,此纹饰有似定窑风格,但定窑无此类器,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与已故的冯先铭先生考察永和镇吉州时,各均采有此类似的残片,视为吉州窑之作。

  4.百梅窑

  百梅窑位于湖南湘阴窑梓树镇,盛行于宋元时期。主烧酱釉、青釉,兼有少数黑釉。花纹装饰有粉地绘花、釉下彩等周世荣著:《湘湖陶瓷》,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31—232页。

  (1)百梅窑粉地绘花钵

  2001年秭归卜长河墓葬出土。敛口,宽沿,深圆腹,假圈足。通体施白色化妆土,口沿内外饰黑褐釉,腹上环绕黑褐釉两株卷草纹,行笔流利洒脱,草叶分披,仰俯有致,均衡自然,造型敦实。高11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8.8厘米。

  (2)百梅窑粉地绘花瓶

  2001年秭归杨树坪出土。侈口,细长颈,圆鼓腹,圈足。通身饰白色化妆土,口沿饰黑褐釉,全身绘三株卷草纹,株间绘三朵团菊纹,下腹以卷草纹绕之,纹饰清新,花叶牵绕,迎风般地布于瓶上,雅洁匀称,谐调秀美,褐白鲜丽。没有深湛的绘画功力,是达不到这样的艺术效果。高14.5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4.2厘米。

  5.广元窑

  广元窑位于四川北部的广元市嘉陵江畔的瓷窑铺乡。始烧于北宋,衰于宋末元初。以烧黑瓷为主,兼烧白瓷、灰白瓷及低温的黄、绿单色瓷。釉色丰富,黑釉有漆黑、钳黑、棕黑;褐色有深浅二色;黄色有米黄、鲜黄、棕黄;绿色有翠绿及绿中闪银灰色,花纹有窑变、印花、绘花、划花四大类。造型种类繁多,计有食用器与陈设器、玩具等。

  (1)广元窑白釉绘黑花残罐

  2002年忠县中坝出土。侈口,束颈,鼓腹,颈上设扁复式耳。釉白中泛黄,釉下有白色化妆土,上腹绘横向黑色卷草纹。用笔干枯,墨色浓淡不一。

  (2)广元窑绿釉胆瓶

  1984年合川绍熙元年(1196年)墓出土。口微敞,长颈,圆腹,圈足。胎白微红,内口沿下有绿釉,外壁通身饰嫩绿低温釉,圈足无釉,釉色鲜嫩,造型工整。高13.8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5.5厘米。

  6.涂山窑

  涂山窑,主产地在重庆南岸黄桷垭一带,分布地有巴南区的姜家、清溪,荣昌的拱桥坝,合川的炉堆子等,始烧于北宋,衰于南宋末或元初。涂山窑以烧黑釉瓷为主,兼烧白瓷、青白瓷、钧瓷、白地黑花瓷等品种。釉色以黑色为主,丰富多彩,黑瓷有酱色、柿色、绀黑、漆黑。窑变有兔毫、油滴、玳瑁、鹧鸪斑、虹彩、耀变等。花纹装饰有印花、划花、刻填、绘花等。

  涂山窑白底黑花碗

  2008年武隆土坎出土。侈口,斜弧壁,圈足,白釉泛微黄,釉下有白色化妆土,外底无釉,内满釉,腹壁绘釉下黑褐彩草叶纹,这种釉色的黑褐彩纹饰,在南岸涂山窑、巴南区的清溪窑、合川炉堆子窑均有出土。高4.5厘米,口径16.1厘米,足径6.1厘米。另有灰白釉绘黑褐彩碗、碟残片。

  2001年万州卜河村出土白釉黑褐彩纹碗残片,合川炉堆子窑出土有白釉绘黑褐色彩纹残片。

  关于时代问题,观台窑发掘资料证明:磁州窑的白底黑花,流行于北宋中期直到金代前期,早期流行的白釉绿彩和珍珠地划花,到北宋中晚直到金代前期,已逐渐减少并消失,新出现的白底黑花,成为磁州窑的典型装饰《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第84页。磁州窑系的当阳峪的发掘证实:金代和元代堆积以粗白瓷和白地黑花瓷为主《焦作陶瓷史料专辑》2007年第11辑,第46页。故磁州窑的白底黑花当为金或宋元之作,珍珠地划花当为北宋之作;至于吉州窑低温绿釉残盘,据载“从南宋到元,烧制过釉下彩瓷、黑釉窑变纹瓷、低温绿釉瓷”高立人:《吉州永和窑》,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故应为南宋之作;而重庆涂山窑系的白底黑花,据发掘报告载,仍为南宋之作陈丽琼:《古代陶瓷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五)碧玉青翠的龙泉窑系

  龙泉窑,主产地位于浙江南部的龙泉县,分布范围达13个县市,形成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它始烧于六朝,发展于宋,南宋至元为极盛时期,是宋时中国六大瓷窑系之一,为南方的著名瓷窑,可与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媲美。它的产品质优色美,产品种类丰富,畅销亚、欧、非三大洲的许多国家,深受世人珍宠,被称为“真世界最佳者”,誉满寰宇,是中国陶瓷史中的一颗璀璨闪光之珠。在长江上游与峡区亦出土不少精美的遗物,现择其要简述如次:

  南宋龙泉窑青瓷

  主要出土物有碗、盘、碟、盏、罐、灯、炉、瓶、壶、瓷塑人物等。

  碗

  1.莲瓣纹碗

  2002年奉节出土,1984年荣昌出土,2006年湖北巴东出土,1997年开县窖藏出土。有侈口与微敛口,斜弧壁,圈足。外腹壁刻花瓣宽窄相间的仰莲纹,宽瓣脊微平,窄瓣脊挺拔,或花瓣相等,瓣脊鼓凸,青釉呈色不一,或有开片或无开片。内外满釉,仅圈足底无釉,露胎呈铁红色或朱红色,釉色均匀,口沿隐现白色。高4.9—7.5厘米,口径13.6—17厘米,足径4—5.2厘米。

  2.带盖碗

  1991年遂宁金鱼村出土,盖呈平沿圆弧面,小圆饼钮,弧面平刻莲瓣纹,碗直口深腹,似杯形,内无纹,外刻莲瓣纹,瓣脊棱凸呈现主体感,与盖平刻莲瓣纹相辉映,各有千秋。造型小巧端雅,釉色如玉,仅圈足尖与盖子口无釉,露胎呈朱红色。通高8.2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4.8厘米。

  盏

  1.斗笠盏

  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2003年奉节出土。皆敞口,斜直壁,圈足。素面无纹,内外施满釉,口沿隐现白边,圈足尖无釉、呈朱红色,釉色青绿或青中泛黄,以遂宁出土釉色最美,是南宋晚期之作。高4.2—5.1厘米,口径11—15.7厘米,足径3.5—3.7厘米。

  2.弇口盏

  2003年巫山出土,尖唇,内沿鼓凸,沿下内收,斜弧壁,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釉色莹润瑛丽,釉积厚处似碧玉,圈足尖露胎呈朱红色。高4厘米,口径10.7厘米,足径3.2厘米。

  盘

  1.折沿盘

  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有大折沿盘与小折沿盘,大盘胎较厚重,小盘胎薄灵巧。均敞口,折沿,斜直壁,圈足,通体施青绿釉,釉匀色美,作工精细,圈足尖无釉、呈朱红色。高3.6—4.5厘米,口径14.3—17厘米,足径6.3—8.5厘米。

  2.莲瓣纹盘

  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1997年开县出土。皆口微敛,斜弧壁,圈足,坦底,外壁刻单层或双层莲瓣纹,内底呈圈状下凹。内外施釉,釉色青绿或青绿闪灰,圈足尖露胎呈朱红色,但照15外足墙有漏釉,且外底无釉,呈火红色。高3.6—4.5厘米,口径14.3—17厘米,足径6.3—8.5厘米。

  灯

  五管灯

  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直口,宽沿微卷,直颈,平肩微鼓,深腹,圈足。肩装五等距圆形灯管,通腹与口平齐,腹刻仰莲瓣纹,瓣脊厚鼓,具有立体感。施粉青釉,圈底无釉,呈朱红色,制作精细,釉色莹润如玉。高12.2厘米,口径4.7厘米,足径7.1厘米。

  香炉

  1.鼎式香炉

  (1)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敛口,宽沿,颈腹相连呈筒状,下腹弧收,平底。口沿上设对称扁方孔双耳,腹饰微凸八卦纹,下腹作等距三模印清晰的兽面足,施粉青釉,外底无釉、呈朱红色,高7.3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4.0厘米。

  (2)1984年荣昌出土,敛口,宽厚唇,直筒颈,圆鼓腹,平底,三模印兽足。颈上端至唇沿处贴附两对称耳,腹贴鼓凸的八卦纹,豆青色釉,底无釉呈黄白色。高20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3厘米。

  2.鬲式香炉

  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敛口,宽沿外张,束颈,扁圆腹,乳形三足。肩微斜凸,腹至足作三凸棱脊,粉青釉,足露胎呈朱红色。形态端稳大气,釉色晶莹如玉,是龙泉窑南宋晚期实用、艺术、科学三结合的精品典范。高16.3厘米,口径19.8厘米。

  3.筒式弦纹香炉

  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敛口,宽平沿,直筒形腹,饼底(又称假圈足),三兽面纹足。腹饰三等距宽凸弦纹,粉青釉。底无釉,呈淡火石红色。高6.7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3.5厘米。

  香炉是祭祀焚香、熏衣驱虫用器。鼎、鬲式炉是仿商周青铜炊煮器造型,龙泉窑仿青铜之炉,据目前出土物看,当始于南宋,至元、明均有。

  瓶

  1.竹节纹长颈瓶

  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敛口,宽平沿,长颈,圆鼓腹,圈足。颈饰三竹节弦纹,肩腹饰四凸弦纹,施粉青釉。圈墙底无釉,呈淡红色。纹饰简洁,形态别致,釉色滋润如玉,堪称艺术珍品。高31.2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11.8厘米。

  2.琮式瓶

  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口微敛,平唇,沿下外张与肩接,平肩,正方形深腹,圈足。制作工整,釉色明润,仅圈墙底无釉。此造型与腹身纹饰,仿古玉琮礼器。南宋官窑青瓷始烧琮式瓶,此为南宋晚期龙泉窑仿官窑之作。高26.8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7.8厘米。

  3.贯耳瓶

  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直口,圆唇,长颈,圆鼓腹,圈足。口下设对称筒形穿耳(即贯耳),釉色青绿。圈墙底无釉,呈朱红色。釉色莹洁,造型秀雅,做工精细,是上乘之作。高16.5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5.3厘米。

  4.凤耳瓶

  1997年开县出土。盘口,长颈,斜肩,深圆腹,卧足。颈上设对称双凤耳,施青绿釉。圈墙无釉,呈朱红色。口沿隐现白色。高18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6.2厘米。

  5.胆式瓶

  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直口,外沿宽弦纹,扁圆腹。另有盘口,圆鼓腹。皆长颈,圈足,施青绿釉。圈墙底无釉,露胎呈朱红色。盘口瓶底有凸起乳钉状,又称鸡心底。高15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5.5厘米。直口瓶高17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6.5厘米。

  6.方菱形瓶

  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侈口,唇沿为十六瓣花口,长颈,下腹圆鼓凸,足壁外撇,颈腹以十二瓣瓜棱鼓凸,足沿作十六花瓣足。釉色青蓝,有明显的大开片,足沿呈铁黑色。是龙泉窑溪口窑,当仿南宋官窑紫口铁足之作。高15.6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7.2厘米。

  壶

  葫芦形执壶

  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直口,圆唇,直颈,斜肩,上腹圆鼓束腰与下圆鼓腹相通相连,圈足,于上下腹之肩安装扁曲把手,管状曲流设于下腹肩上,略与口平齐。全形极似一葫芦,葫芦是福禄的谐音,福代表儿孙满堂,禄代表财富,取其祥瑞而作。釉色淡雅,圈墙底无釉、呈朱红色,是龙泉窑南宋晚期之作。高14.2厘米,口径2.7厘米,足径5.3厘米。

  瓷塑

  孩儿枕

  2002年涪陵出土,孩儿赤身裸露,半伏于地。上身由胳膊支撑,双手交叉于胸,颈首上扬,下躯双腿曲跪伏地,臀部上翘,腰宽厚微下陷为枕面。身躯塑琢不多,但已把孩儿体态、肥胖之特征展现极致,尤值得称道的是头部刻塑精微率真,无论是头上一撮黑彩的胎毛,或额面特饰黑彩粗眉、眼珠均别具一格,还有那额上带有佛性的“白毫”,以及那天真烂漫的眼神、堆满笑容的“酒窝”、肥硕的大耳、挺直肉厚的鼻梁、轮廓清晰的笑口,均塑造得一丝不苟,可谓“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真切感人,给人的感观是:这孩儿既有稚气鲜活俊俏的仪表,又有调皮欢乐、无忧无虑的心灵。他,不禁勾起我对那段遥远的、早已淡忘了的童年生活的回忆,把我疲惫的心灵带回到一个纯洁无瑕、童心童趣、充满幻想的世界。

  这塑瓷枕,在龙泉窑中不多见,是极难得的精品。龙泉窑青瓷加黑褐彩多在元时,而从造型看,又是宋时瓷枕的时尚品,很可能此枕属南宋晚期至元初。长32厘米,宽16厘米,高18.5厘米。

  元代龙泉窑青瓷

  两宋时全国各地青瓷,皆相互竞争,相互媲美,各领风骚。到元代由于青花瓷与各类单色瓷异军突起,各地青瓷均自行衰败,唯南方龙泉窑青瓷,却与之抗衡,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一枝独秀。由于元政府继续重视对外贸易,龙泉窑青瓷即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1976年在韩国的新安海底沉船中,获得各类物品二万二千多件,其中龙泉窑青瓷多达一万二千三百多件,其数量之多,让人震惊李德金、蒋忠义、关甲堃:《朝鲜新安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在峡区出土龙泉窑青瓷亦不少,但与景德镇青白瓷相比,又远远不及。出土物有碗、盘、杯、盏、瓶、匜、罐等。

  碗。有大碗、小碗。

  1.大碗

  (1)素面无纹碗

  2003年巫山出土,敞口,斜弧壁,圈足。釉色青绿,光润,外底无釉,露胎呈黄白色。高6.5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4.3厘米。另2002年奉节出土,内底涩圈,呈朱红色。

  (2)刻花纹碗

  2003年巫山出土,造型工艺皆与素面无纹碗同。仅外口沿下,刻画三凹弦纹,弦纹相隔4厘米距离,用三条短斜线切断,形成环带纹。这种纹饰,常用于碗、盏上,也是这时的新创以及特有的简单装饰。高8.5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5.7厘米,这类碗在2002年忠县窖藏中亦有出土。

  2.小碗

  2003年巫山出土,敞口,圆唇,斜弧壁,圈足,鸡心底,外底无釉,釉色青绿,积釉呈翠绿色,胎厚重,露胎呈淡红色。高4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3.2厘米。

  杯。有圈足杯、高足杯。

  1.圈足杯

  (1)直口杯

  2003年巫山出土,直口,深腹,圈足,外底无釉,釉色青绿,露胎呈朱红色。高8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4厘米。

  (2)刻花杯

  2002年忠县出土,口微敛,直腹下收,圈足,釉色青绿,有开片纹,内外底无釉,内底刻折枝牡丹纹,纹面无釉,呈铁红色,与青绿釉相映衬,更耀眼夺目,这种装饰手法始于元。高5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3.8厘米。

  2.高足杯

  2003年巫山出土,口微侈,厚唇沿,深腹壁,喇叭形高足,釉色青绿亮丽,足墙底无釉。此形与龙泉窑元代高足杯极似朱伯谦:《龙泉窑青瓷》,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8年版。其功用是喝酒用的酒杯,江西高安县窖藏出土的一件元代青花高足杯,与此形相同,内底有草书铭文“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江西高安县发现元青花、釉里红等瓷器窖藏》,载《文物》1982年第4期。充分证实是为饮酒杯。元时的统治者是游牧的蒙古人,他们常于马上生活,故此杯又名“马上杯”。高9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3.6厘米。

  盘。有素面盘、印花盘。

  1.素面盘

  2003年巫山出土,敞口,宽折沿,斜弧壁,坦底,圈足。内外底无釉,釉色青绿,露胎处呈淡红色。高3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4.5厘米。

  2.印花纹盘

  2002年忠县窖藏出土,敞口,宽折沿,斜弧壁,圈足,有泛黄青釉,或粉青釉。内底有一凸弦纹,双游鱼,有同向游鱼与反向游鱼,外壁或素面无纹,或多刻莲瓣纹,足底无釉,上粗疏,足壁有漏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高5厘米,口径12.6厘米,足径5.8厘米左右。

  瓶

  玉壶春瓶

  2002年忠县窖藏出土,喇叭形侈口,细束颈,颈腹相连,深腹,下腹圆鼓,圈足,足墙微外撇,外底有一凸弦纹。通体施青绿釉,仅圈底无釉,露胎处呈朱红色,釉色均匀莹润,做工精细,其造型与规格、外底一凸弦纹,均与龙泉窑玉壶春瓶相似,好似出于一人之手朱伯谦:《龙泉窑青瓷》,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8年版。高27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7.8厘米。

  匜

  箕形流水匜

  2002年忠县窖藏出土,敞口,圆唇,一边有箕形流与口平齐,卧足。内口沿下一凹弦纹,外腹有粗细不等的三凹弦纹。下胫足有一凹弦纹,内外壁施豆青釉,卧足内有一涩圈,露胎处呈朱红色,外底与内底有涩圈,均是龙泉窑元代的特征之一。外底施釉呈涩圈始于元,至明仍继续。该器纹饰简约,造型端庄,是龙泉窑之珍品。在商周时以铜匜净手,烧造此型瓷器始于唐代,龙泉窑青瓷始于元,至明亦有烧造。高5.8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9厘米。

  罐

  荷叶形盖罐

  2005年合川出土,盖面微圆凸,刻折枝牡丹纹,纹外有一凹弦纹,盖沿作六高翘卷曲的荷叶形。直口,短颈,圆鼓腹,下腹足收直,圈足。上腹刻三凹弦纹,下腹以二凹弦纹作边栏,栏内刻缠枝牡丹环绕,下胫足刻深陷的菊瓣纹。器内外满釉,圈足与子母口无釉、呈火石红。釉青绿亮丽,积釉碧翠,盖沿与下胫足鼓凸的菊瓣纹隐现白色。造型新颖,纹饰别致,做工精细,是龙泉窑的珍品。此罐的时代,从荷叶形盖与胎厚之特点来看,当是元代之作,而从下腹足刻饰的菊瓣纹来看,又当是明代特征之一,因此,很可能是元末明初之作。通高9.5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8.5厘米。

  附:

  明代龙泉窑大盘

  花口大盘

  2001年奉节出土,敞口,宽折沿莲花纹口,斜弧壁,坦底,圈足。沿面刻凹凸弦纹的莲花瓣,花瓣似桃尖,轮廓挺拔,内腹有直线花瓣,底饰凹弦纹与折枝牡丹。釉色青绿微泛黄,内满釉,外底施裹足釉(即圈墙也施釉),底釉有涩圈。这种裹足釉与底施釉为涩圈(即底有一圈无釉),始于元,明继续应用,尤以碗、盘底最流行裹足釉。宽折沿莲花口,在元代少见,明特别盛行,这类花口大盘的龙泉窑,在峡江沿县均有出土。高7.7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17厘米。

  (六)霓虹闪烁的钧窑系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主产地位于河南禹县,始烧于宋,衰于明。钧窑系是北方青瓷系统之一,釉色主要是呈乳浊状的蓝色,因其含有少量铜,烧出的釉色为青中带蓝,蓝中带红,红中带紫,如天空中的晚霞,是青瓷工艺的一种创造与突破;钧窑系是陶瓷美学的大千世界里开辟出的又一个新天地,是陶瓷装饰这片神奇土地上绽放出的瑰丽花朵。它之美,不再是以传统的刻画、印花、贴塑、绘画之美取胜,而是以艳丽、奇幻、多变的釉色独领风骚。由于它的釉色美,在宋、金与元、明时期各地多有仿烧,除河南外,河北的磁县、山西的浑源、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也有烧造钧釉瓷的窑址;江南地区的浙江金华、江苏宜兴、广东石湾、江西景德镇均有仿烧赵青云、赵文斌:《钧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瓷系;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在南宋时就已开始烧造,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钧窑瓷器在沿江城市中多有出土,但在三峡库区已发表的考古报告中却记载不多,目前仅见巴东旧县坪遗址发掘报告中记有:“北方有钧窑、汝窑、耀州窑产品”王然:《千年古城撩纱记——巴东旧县坪遗址的发掘》,载《永不誓落的文明·三峡文物抢救纪实》,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以及万州大地嘴发掘简报之结语:“还发现源于耀州窑产品的婴戏纹碗……钧窑的青瓷片,定窑的白瓷碗等”青海文物考古所、重庆文物考古所、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万州大地嘴遗址发掘简报》,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年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页。遗憾的是未见有实物照片。此外,2004年在奉节永安遗址中,出土有元代钧窑瓷数片和一件已修复的金代钧窑碗一件,现记录如下:

  1.钧窑

  金代钧窑瓷碗

  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侈口,外沿收束,斜弧壁,圈足。淡蓝色乳浊釉,口沿呈橄榄色,内外壁施釉,釉面有棕眼,外沿口下蓝釉中微闪紫红边,圈足及底无釉,施有褐色护胎汁,是典型的金代钧瓷碗。高5.6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5.6厘米。

  2.涂山窑系钧釉瓷

  涂山窑主产地位于重庆南岸涂山一带,故名“涂山窑”。始烧于北宋,衰于元初,是宋时川东地区重庆府影响甚巨的一个重要窑场。涂山窑以烧黑釉瓷为主,兼烧白瓷、青白瓷以及白底黑花瓷等。其邻近的昌州(今重庆荣昌县)、合州(今重庆合川区)、巴县清溪(今重庆巴南区)等地瓷窑均以烧黑釉瓷为主,亦兼烧白瓷、白底黑花瓷等品种,其产品工艺和窑炉结构均与涂山窑基本相同,故合川、荣昌、巴南区清溪窑均属涂山窑系。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物,巴南区清溪窑(以下简称清溪窑)还另辟蹊径,烧制出有淡蓝乳光釉之美的“钧釉瓷”。出土物与传世品相比较,清溪窑的天蓝乳光釉,釉色变幻多彩、绚丽缤纷;胎体薄腻;造型工整,与五大名窑的钧瓷相比虽有不及,但仍淡雅清醇,艳丽不俗。现将清溪窑蓝色乳光釉瓷列举如下:

  (1)淡蓝钧釉杯

  2001年忠县中坝遗址出土。芒口,口微敛,圆弧壁,圈足,内外施淡蓝乳光釉,釉下有白色化妆土,由于施釉厚薄不匀,釉色有浓淡之分,并有明显的开片纹。釉厚处乳浊似天蓝,薄处呈青中闪紫或淡蓝中泛红。足有漏釉、积釉现象,积釉处呈天蓝乳光泪滴状,口沿露胎处有红色边线。高5.4厘米,口径10.1厘米,足径3.9厘米。

  (2)淡蓝钧釉碗残片

  2003年万州下中村出土。圈足,胎白细,釉色淡蓝中有紫红两色交融无界,光泽莹润亮丽。

  (3)淡蓝钧釉小碗

  2001年奉节出土。芒口,口微敛,圆弧壁,圈足。内外施天蓝色乳光釉,口沿露胎处有一丝火石红,通体施釉均匀。胎薄,质地细腻。高5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4厘米。

  (4)紫蓝钧釉碗

  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芒口,口微敛,圆弧壁,圈足。内壁满釉,外下胫足底无釉,釉与胎接的边沿有铁红色的线圈。内壁釉面色彩纷呈,似云霞般的紫红与天蓝相融合的朵云纹,周边紫红、月白相互衬映,形成釉色斑斓的奇美幻丽。外壁上腹月白,下胫足青里闪紫红,莹润光泽。高5.5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3.9厘米。

  (5)蔚蓝钧釉碗

  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芒口,口微敛,斜腹壁,圈足。内蔚蓝乳光釉,外釉青中闪紫,下腹釉薄,呈翠蓝欲滴的垂珠,晶莹可爱。胫足底无釉,口沿内外无釉处铁红色线圈与蔚蓝的天青釉形成鲜明对比,美艳动人。高5.4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3.9厘米。

  (6)生烧钧釉小碗

  2001年奉节出土。芒口,口微敛,圆弧壁,圈足。内外施釉,下胫足底釉薄,釉下有白色化妆土,上腹壁釉厚,聚釉似脑花状,应是生烧品,这种器形与聚釉现象的碗在重庆清溪窑有出土重庆市博物馆、巴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市巴县清溪窑宋代瓷窑址》,载《考古学集刊》第13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页、第301页。高4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3.8厘米。

  (7)淡紫蓝钧釉盘

  2005年璧山哨楼坡出土。芒口,口微侈,斜弧折腰壁,平底。内沿芒口无釉,余满施淡紫蓝乳光釉,内沿下釉青中闪红,釉面有开片纹。外腹施釉不匀,积釉淡蓝乳光,无釉之处成呈铁红色。高2.6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5.6厘米。

  (8)青釉闪蓝钧釉炉

  2008年武隆土坎出土。敛口,宽折沿,直颈,圆鼓腹,圜底,腹底间设三对称刀形尖足。内沿下有釉,余内壁无釉,外部上釉至下腹,圜底与足均无釉。釉色青中闪蓝,积釉处尤其明显,有开片。胎白质地略粗。高14.5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1厘米。

  (9)紫蓝钧釉炉

  2001年奉节出土。敛口,宽折沿,沿上有对称拱形耳两个,直颈,圆鼓腹,圜底,腹底设三对称锥形足。内沿下有釉,余内壁无釉,外下腹底足无釉,余皆施乳浊紫蓝釉,下腹釉色微闪青,均有开片,釉色绚丽如霞。高14.9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2厘米。

  (10)蓝色钧釉残瓶

  2001年忠县出土。上残,下腹似吊胆,圈足。胎质白细,釉多剥落,仅下腹有釉,胫足底无釉,釉厚处呈蓝灰色,薄处呈淡蓝色,釉下有白色化妆土,为多次上釉,胎与釉相接处边缘呈铁红色。残高10厘米,足径5.2厘米。

  (11)青黄闪紫蓝钧釉瓶

  1998年重庆木洞出土,敞口,颈微束,深圆腹,圈足,颈上有二凹弦纹。胎白细,釉肥厚,青黄中闪乳浊紫蓝色,釉面有纵横交错的细开片,积釉处紫蓝色更明显,下胫足与底局部无釉。造型敦实,是南宋流行之瓶样。高12.2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5.5厘米。

  (12)淡蓝乳光釉敞口瓶

  1999年重庆出土。芒口,胫微束,胆式腹,圈足。口沿与下胫足底无釉,余皆上釉,釉呈乳光淡蓝色,下腹釉淡蓝中闪紫红色,釉边沿露胎处呈铁红色。高14.5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5厘米。

  (13)天蓝闪红乳光釉胆瓶

  1987年重庆合川绍熙元年(1190年)墓出土。口微侈,唇沿鼓凸,颈腹不分,下腹微圆鼓似胆状,圈足外撇。内口沿下有釉,外壁与底满釉,圈足底部无釉,胎质白细。颈、底釉薄处略显青黄色,余皆天蓝中闪淡紫红色,釉面有细小开片,积釉处有垂聚欲滴的蔚蓝色泪珠痕。该器造型端庄,做工精细,釉色晶莹,窑变幻丽,实为宋代清溪窑瓷器中的上品。高14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5.8厘米。

  以绍熙元年墓出土的天蓝闪红乳光钧釉胆瓶为证,至少在南宋中期之初,重庆涂山窑系烧造的类似钧瓷釉色的技术就已很成熟。同时,该瓶还为重庆、合川、武隆、忠县、万州、奉节等地出土的类似钧釉的乳光瓷提供了准确、科学的实物例证。

  重庆三峡河段收藏家陈聪先生手中的传世品与出土的天青天蓝红如朝霞的乳光釉瓷,其烧造时代多为南宋,共同特点是:胎白细密;釉色窑变绮丽;造型端巧多姿。据目前出土物来看,约分为食用器与陈设器两类(彩版P127—P131选21张照片供读者欣赏)。食用器有碗、盘、杯、碟、壶;陈设器有瓶、炉等。以碗、盘而论,碗有深腹、浅腹,腹壁有斜弧壁或斜直壁,均为圈足(附照21);盘为浅腹壁、折腰平底或圈足;杯以深腹为主,有圆腹与斜腹,圈足等。这些形式与同时代其他窑口所产的瓷器之类型相似,唯不同的是,除精细品无芒口外,余皆以芒口为主,而无论芒口与非芒口的碗、盘,口沿均变形极少(附照1—13),其美尤胜于唐代诗人皮日休赞美邢窑白瓷“圆似月魂堕”与陆龟蒙美誉唐代越窑青瓷碗“岂如硅璧姿”之说。又如壶的造型,为加强壶流的稳定性与艺术感染力,匠师们创新处是在碗与颈之间增加“卷首拖尾云”,这样既实用又美观(附照14、15),成为元明壶装饰之先导,此类造型的壶,在位于嘉陵江支流的渠江东岸驾挡丘宋墓中亦有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安市文管所、华蓥山文管所:《华蓥山永兴镇驾挡丘宋墓群发掘简报》,载《四川文物》2009年第1期封二再如陈设器的瓶,不仅有常见的胆瓶(附照17),还有体态稳重敦实的敞口束颈鼓腹瓶(附照19)、亭亭玉立的三瓣花口细颈瓶以及体姿壮实的圆腹梅花口瓶(附照18、20)等,这些均是匠心独具的佳作。关于胎白细密方面,亦比邢窑白瓷、越窑青瓷“轻如云魄起”更胜一筹。其窑变复色釉,设色绮丽,以红、蓝两色为基调,有的红如“旭日东升的朝阳”(附照5),有的釉色蓝紫交融,凝脂似玉,开片鳞次栉比,韵味无穷(附照7),有的霓虹缤纷,霞光虚幻(附照8),有的淡紫红相间,素裹妖娆(附照4)。雨过天晴般的蔚蓝釉(附照9、11),夜朦朦、月朦朦般的月白釉(附照13)和皎月烁烁般的加彩釉(附照12)等,其釉色均似笼罩在一片荧光之下,分外瑰丽灿烂。

  关于它美丽釉色形成的主要原因,经过科学的测试,它与河南钧釉瓷基本相同,用氧化铜(CuO)为着色剂。其钧釉的红色就是在还原铜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色泽,同时还有少量的二氧化锡(SnO2);其紫红是由红釉与蓝釉交融的结果,紫斑是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产生的效果。钧釉瓷烧成温度在1250℃—1270℃之间,在还原焰的氛围中烧成。据此,重庆涂山窑似钧釉的乳光釉很可能是按照以上原理烧成的。

  关于重庆清溪窑的钧釉瓷与河南禹县均台窑钧釉瓷的区别:从宏观看,清溪窑胎白薄细致密,多施白色化妆土,施釉工艺特点多为下腹足底无釉,口沿除少数精品施釉外,一般多无釉,呈“芒口”,器底少数施本色釉,一般无釉,据目前所知,底不施任何护胎汁,露胎边缘多有红色边。禹州均台窑钧瓷,胎厚,胎色有黑灰、香灰或灰白色。施釉工艺特点为器底与圈皆施深浅不同的褐色护胎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禹州钧台窑》,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页。内外满釉,圈底无釉或外底中心施釉,碗釉面常有蚯蚓走泥纹,多紫口铁足,绝无“芒口”之器。以上是两窑的主要区别。它们的共同点为:釉色均有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浅似青天,深如蓝天,比天青更淡者为月白,均有开片,具有莹光般的蓝色光泽,其美者有如青色釉中出现深浅不一的红色与紫色,姹紫嫣红,别具艳丽妖娆之美。

  两者既有相同又有区别,如以胎为例:清溪窑氧化铁含量为1.50%,钧窑为3.7%,钧窑高于清溪窑一倍以上;而在釉质的化学组成方面虽有差异,但仍比较接近,如钧窑的釉中含有氧化铜(CuO),据测试结果,清溪窑的釉中CuO的含量为12%(即每克釉中含CuO 120mg)。

  由于两窑釉色有相似之处,故把重庆涂山窑系的清溪窑之蓝色乳光釉列入钧窑系。关于两窑的烧造时间,从目前所获资料看,有纪年墓的清溪窑天蓝乳光釉胆瓶,为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即南宋中期之初烧制,当晚于禹州钧瓷。

  3.重庆涂山窑系仿钧釉瓷源于何窑

  关于探讨重庆涂山窑系的清溪窑(以下简称清溪窑)仿钧釉瓷源于何窑钧釉瓷的问题,首先得弄清哪些钧釉瓷窑可能直接影响到它,笔者认为应是邛窑与河南钧窑,这两窑中只有河南钧窑对它产生了影响,其理由如下:

  所谓钧釉瓷,是指一种不同色调的蓝色乳光釉,在乳光釉中分布着大小不等、浓淡不同的红色斑的复色釉。关于这种蓝色乳光多色釉,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物与文献记载表明:我国的蓝色乳光釉瓷始于唐,如河南的鲁山段店窑、湖南的长沙窑、四川的邛窑。其中,以邛窑最具代表性。2001年在长江三峡库区大规模抢救文物中,曾在万州古遗址的唐代灰坑中,发现有蓝色乳光釉大碗、内底有五支烧疤痕的邛窑产品,与长沙窑釉下褐绿彩刻贴双翅鸟尾的鸟状扁壶(有称水滴)、长沙窑青黄釉二重烛台共坑出土。2005年成都考古所在邛窑作进一步发掘时,即在南宋堆积层中发掘出有一摞一匣一碗的粘连件,粘连的碗共四件,碗胎深灰色,碗内皆施蓝色乳光釉,在最上层一碗中挂有茄紫红夹天蓝色条块色斑窑变纹。此出土物,如若不是笔者在发掘工地现场亲眼所见,而是在其他地方或传世品中所视,必认为是河南钧窑所烧,但它却真真实实地为邛窑所烧造。从地缘上看,邛窑可通过岷江入长江,达宜宾,顺江顺水而下至重庆,故重庆清溪窑仿邛窑钧釉瓷是得天独厚,无可非议的。但是为了弄清整个出土情况,笔者再次与发掘者黄晓峰先生磋商,得知在唐宋地层中虽有这类钧釉瓷出土,但都极少,如这种钧釉粘连件仅此一例。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在唐时,邛窑的钧釉瓷并不是该窑的主流产品之一,亦并未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大量生产。但兴许就是邛窑于唐代创烧的新兴蓝色乳光釉,先后被河南鲁山段店、郏县黄道、内乡大窑店所吸取。经过五代不断改建创新,至北宋影响及河南禹州,又经禹州再创造,五彩斑斓的钧釉瓷逐渐由成熟到顶峰,至北宋晚期更赢得宋王朝的赏识倡导,于是上至皇亲国戚、士大夫与官绅、豪商;下至庶民百姓莫不为之好尚,在这样强大的社会力量推动下,瓷商们为满足世人的审美意识和需求,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全国即掀起了一个仿钧釉瓷的热潮,故于宋时,无论是北方的山西、河北或西南的四川邛窑、长江上游的重庆清溪窑等,皆争先恐后,极尽全力追仿,故清溪窑钧釉瓷、邛窑南宋地层出土的钧釉瓷当源于河南钧釉瓷。

  4.对河南钧窑烧造年代各种说法的两点看法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起于北宋初或中晚期,这是当今研究古陶瓷众多学者、专家的共识。

  据《景德镇陶录》记载,“钧窑,亦宋初所烧,出钧台,钧台亦称均州,即今河南禹州也”《中国古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页。《陶雅》记:“宋均之均近作钧,以其出自钧台也,惟均字沿用已久”《中国古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据这些记载即充分证实宋初禹州已烧造钧瓷。

  据近数十年的考古调查,又有新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调查后认为钧窑始于金代;60年代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调查后认为创烧于北宋;70年代经河南考古所赵青云先生田野发掘后,提出创烧于北宋初期,盛烧于北宋中晚期;此后,北大秦大树教授经实地发掘神垕镇刘家门窑址出土物,认为钧窑是北宋末兴起的一个以生产高档瓷为主的窑场;其后有人提出始于金代,甚而有人提出始于元末明初;2008年河南赵会军先生以历次田野发掘的地层叠压关系与窑炉结构的演变,又提出了在北宋中期偏晚始烧色彩斑斓的钧瓷,种种看法,到底哪一种看法正确,笔者暂不参与讨论,现仅提出两点看法以供参考。第一,应相信清代人《景德镇陶录》与《陶雅》的记载。历史上的许多事缺少记载是最普遍的,而有记载的是极其少数,故应珍视已有的记载,至于虽有记载,缺乏出土物为证,以及缺纪年墓出土物为证,亦是绝对有之,但对文献记载,绝不能妄自给予否定,比如南宋杭州修内司官窑,在未发现以前,有人撰文否定修内司官窑的存在,但经过时间的推移以及考古发掘,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正确。第二,1987年重庆合川绍熙元年石室墓出土的重庆清溪窑仿钧釉胆瓶,造型的工整、做工的精细、釉色的绚丽,没有较长时间的提炼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出土的实物证实了至迟在南宋中期之初,重庆清溪窑仿钧釉瓷已很成熟。清溪仿钧釉瓷是源于河南钧窑,其时代必早于清溪窑。这一有纪年墓(1190年)出土的仿钧釉瓶,是目前考古发掘中第一个,它的出现,不仅是对持钧窑起于元或元末明初观点的一个有力的反驳,也是对认为钧窑起于北宋的论点予以有力的支持。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