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叙事艺术谋略得失

  从南宋到现在,小说创作经历了八九百年的发展历程,其叙事艺术已相当成熟。从取材、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刻画等方面分析、评价洪迈的笔记小说集《夷坚志》的创作得失,可以说它发展了魏晋笔记小说,对《聊斋志异》等明清文言小说有一定影响,但它的艺术成就并没有跨越唐人小说,更远不如《聊斋志异》。然而《夷坚志》仍不失为中国笔记小说从六朝到清代渐趋成熟的过渡作品,对于洪迈之成就,时人赵与时备加推崇,其《宾退录》谈及《容斋随笔》与《夷坚志》有九处之多。卷八曰:“洪文敏著《夷坚志》,积二十一编,儿二十一序,各出新意,不相复重,昔人所无也。今撮其意书之,观者当知其不可及。”鲁迅先生称赵之中肯、精到的评论“当于此可谓知言者矣。”而杨义先生在其《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说道“沉重对于精神,是一种负担;对于艺术,却可能反过来成为激励。《夷坚志》对黯淡的世俗,具有非常急切和焦灼的审美关怀。它写的当然多是鬼事,但又常常为鬼事作实证工夫,可见它是把历史和虚幻纠缠在一起的,甚至把虚幻作为历史的某种原因或潜在哲学。它把人事与怪异相交织,以阐明阴骘冥报之不谬,因而它对鬼世界的关怀,实质上是以因果报应的思维框架折射着对人世界的关怀。这种刻意为之的人鬼错综、真幻互证,在失常的审美心态中使《夷坚志》出现诡秘的时空意识和叙事方式。由于它专门叙怪异而又力求出窠臼,因而它的一些叙事特征应引起叙事文学史的相当注意。”所以说,作为一本集大成的志怪体笔记小说,《夷坚志》能在当年轰动一时,除了内容丰富多彩之外,艺术上也必有一些可取之处。下面,笔者便先从叙事艺术的角度谈《夷坚志》的得失。

  一、从叙事形态方面来看,《夷坚志》已完全摆脱了神话传说和历史真实的影响,并独创了“言不必信”的虚构意识

  与西欧相比,我国的神话故事虽不成体系,但仍十分丰富,《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保存了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又因古代人们的认识水平所限,史书中把属于神话传说的材料作为历史记录了下来,这就为我国古代小说的萌芽和成长准备了肥沃的土壤。我国又是史学很发达的国家,殷商时便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制度,因此古代的历史材料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些材料也成为引发小说家艺术想象力的永远鲜活的不竭源泉。我国早期的小说如《汉武故事》、《搜神记》、《拾遗记》等,内容大多来自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但不论小说的来源是神话传说还是历史事实,也不论小说的内容是怪诞还是写实,小说的作者主观上都认为真有其事,读者也以书中所写是否有依据来品评作品的价值和作者的地位。而最早采用当代故事成书的《世说新语》,则更像是一部野史,人物事件基本合乎历史事实。到了唐代,小说开始进人“有意为小说”的阶段。像《枕中记》、《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离魂记》、《长恨歌传》等,故事来源已不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而是当时流传于民间的故事,有的甚至以作者自己或其朋友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进行创作,故事内容是否来自历史、是否真有其事已不重要,艺术加工、创造的成分较多。可见,唐代小说开始偏离神话传说和历史记录,追求情真理真,而不讲求事真。

  到了宋代,《夷坚志》的作者洪迈则进一步从理论上认识到文学作品与历史著作的区别,认为文学作品不要求忠于历史真实。他在《夷坚乙志序》中说:“若予是书,远不过一甲子,耳目相接,皆表表有据依者。谓予不信,其往见乌有先生而问之。”这段话鲜明地表明,《夷坚志》所写,不是神话传说,不是历史人物,而是发生在当代的故事。如果光看半截话,好像是说书中所写都是真人真事,但与后半截话连起来看,很明显,洪迈的意思是说《夷坚志》所写,其实查无实据,是虚构的,只不过写得好像是生活中真正发生的事一样。在《夷坚志序》中,他说得更加明白:“稗官小说,言不必信,固也。” 可见,他对志怪小说的“虚”还是有清醒的认识。此序文也就是说《夷坚志》甲、乙二集网罗了世上许多奇闻逸事,由于这些奇闻逸事“皆得之传闻”,来自作者亲戚朋友、同僚下属等人的叙述,所以它们是“耳目相接”的产物,从这个角度而言,它们并非作者信口开河所得,因而都是十分可靠的,“皆表表有据依者”。然而,就这些奇闻逸事本身而言,其中充斥的大量神鬼妖异,显然是现实世界里不可能存在的事物,而是人们出于多种不同考虑、源于各种不同原因的虚构,“鬼物”既是“假托”,读者当然无法探究其底里。作者风趣地说,如果有人不懂小说虚构规律硬要穷源竟委地说,那只有请他们“往见乌有先生而问之”。——盖“‘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 他举了不少例证来说明这个问题:“如合州吴庚摇绍兴丁丑科,襄阳刘过摇淳熙乙未科,考之登科记,则非也。永嘉张愿得海山一巨竹,而蕃商与钱五千缉,上饶朱氏得一水精石,而苑匠与钱九千络,明洲王生证果寺所遇,乃与裸县山庵事相类。蜀僧智则代赵安化之死,世安有死而可代者?薪州四祖塔石揭为郭景纯所志,而景纯亡于东晋之初,距是时二百余岁矣。”“凡此诸事,实为可议”——从“考信”、纪实的角度来看待以上事物,当然是说不通的,然而从艺术虚构的角度看来,则没有什么窒碍。因此,作者仍然“悉书之”,井谆谆引导“读者曲而畅之,勿以辞害意可也。”

  由此可见,因作者对于小说有这样清醒的认识,所以,《夷坚志》的叙事形成完全摆脱了神话和历史真实的束缚。与唐代小说一样,《夷坚志》的素材采自当时的异闻杂说,因此,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世俗色彩较浓。其中虽描写了不少人鬼交往、人鬼恋爱的荒诞故事,但揭开这些鬼怪故事的面纱,里面显露出的乃是宋代的社会百态和社会意识。可以说,这类故事是用荒诞的艺术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这种叙事形态对后来文言小说的高峰——清代的《聊斋志异》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情节结构来说,不少篇章叙述缓急有序,情节波澜起伏,在曲折迂回中演绎各种生动有趣的故事

  《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把志怪称为“唐传奇的先驱”,认为它最接近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小说——唐传奇。首先因为野史笔记尽管受史书“信笔直书”的影响,但内容却侧重记录人物日常言行和琐事逸闻。而与史书以记人物的政治大事不同,这样已使野史笔记具有文学性与审美情趣。另外,志怪更侧重记奇人异事,与野史笔记中极少小说成分的琐录、闲谈、徘语、掌故又不同。洪迈在《夷坚支乙集序》说:“老矣,不复著意观书,独爱奇习气犹与壮等”。作者著意搜奇觅异,决定故事的传奇性、情节的曲折性。即使记现实人事,也充满传奇性。如《徐信妻》叙徐州人徐信与妻子悲欢离合的故事。徐信在金兵南侵逃亡时与妻子失散,后遇一逃难妇人相伴同行。患难中结合并定居建安。某日携后妻出游憩于茶肆,见一人久视后妻又邀自己静处说话。言谈中知其人乃后妻失散之前夫,也与自己同样在逃亡中失妻再聚。痛苦中两人约定次日携妻作最后诀别。当四人相聚,徐信发现其人再娶之妻却是自己失散之前妻,于是“四人相对凄惋,拊心号啕”,遂各复其旧。乱离之世两个破碎家庭得以幸运团圆,世间罕见。而洪迈将这个故事写得一波三起,在当时,亦属难得。

  我们回过头来看,魏晋时的小说,大多不重视情节,只是把事情记录下来,因此,故事显得很零碎。如《世说新语》里关于刘伶的故事,就分散在不相连的七则中,看不出他所做事情的前因后果关系。唐人小说在这方面已有明显进步,每篇小说都有相对完整的因果链,如《离魂记》写得井井有条,因果关系基本完整,情节也较曲折动人。

  《夷坚志》继承了唐人小说这方面的优点,所写的故事,不论篇幅长短,因果关系大都基本完整。如篇幅较短的《范端智棋战》,写杨太傅以赌物让范端智与自己的小姬下棋,当赌物价值不大时,范连连得手,而当赌物增至金币三千时,范却输了,结局出人意料之外。但是,就在这二百来字的篇幅中,作者却交代了范输棋的两个原因:一是“同寓之士窃言:‘范骨相之甚薄,恐无由能至横财如是”,;二是“及对局,既有胜矣,思行太过,失应一着。”这样,范输棋的原因就一清二楚了。可见,《夷坚志》中即使篇幅很短的故事,也很注重揭示情节的因果关系,而不仅仅满足于叙述事件的过程和结果。

  一些篇幅稍长的小说,除注意情节的因果关系外,有的还用倒叙手法来增添小说情节发展的曲折性。如《西湖女子》一篇,描写江西某官人与西湖女子生死相恋的爱情故事。当写到江西官人辞官回家后,作者没有用顺叙手法接写女子因思念他而染病身亡,而是光写五年后官人路中再遇女子,并与女子再续前缘。在这段描写中,作者让女子谎称其夫暂系府狱,除为他们的幽会找到正当理由外,还着力渲染如梦似的情境:他们幽会的地点“土馆僻处,无他客同?”,他们重遇后“女不复顾家”,“士亦不忆其有失”。这就为后来女子吐露自己已成阴间之鬼的真情,倒叙五年来的相思之苦作了铺垫,使情节的发展既合情理又平添了波澜。这比六朝笔记小说的叙事手法确实有所进步。

  三、与以前笔记类小说相比,较注意刻划人物,鲜明的人物性格也在小说中得到了细致的描摹。志怪小说由故事的铺叙发展到人物形象的刻画迈了了坚实的一步

  人物形象是构成小说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早期的小说多注重叙事而忽视人物形象的刻划。到了唐代,小说作者开始注意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创造了崔莺莺,霍小玉、倩女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赵令畴《侯靖录》对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形象描写称赞道:“如其都愉淫冶之态,则不可得而见,及观其文,飘飘然仿佛出于人目前,虽丹青摹写其形状,未知能如是工且至否?”《夷坚志》虽跳过唐传奇,上继六朝笔记小说,却继承了唐传奇注重人物形象刻划的优点。如一百多字的《营道李妇》,在叙述李妇被冤枉毒死婆婆时写道:“妇不能措词,情志悲痛,愿即死。”一个老实孝顺而又刚烈的村妇形象跃然纸上。一些篇幅稍长的作品,人物描写更加细腻。如《长安李妹》,篇幅约五百多字,比唐传奇短很多,但作者却运用了行为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把出身低贱而性格刚烈,不卑不亢的李妹刻划得异常动人,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还有很多精彩的人物刻画,因上一节中已有过比较详尽的叙述,此处便不再累叙。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作为在唐传奇之后的笔记小说《夷坚志》,在笔记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它吸收了唐传奇在叙事艺术上的某些优点,因此,比起魏晋六朝笔记小说已有了明显的进步。有的篇章能借鉴传奇的艺术技巧,叙事婉曲,描摹细腻,故清代陆心源评之“文思隽永,层出不穷,实非后人所及”。但《夷坚志》在叙事艺术上并没有超越唐传奇,其大多数篇章却仍如鲁迅说的“粗陈梗概”“平实而乏文采”。为何笔记小说的写作模式在唐传奇之后仍一成不变?为何作为笔记小说之集大成的《夷坚志》仍走着魏晋志怪开创的老路?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从创作动机来说。中国古典小说与正统史书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笔记小说产生的原因之一是补正史的不足。从小说别名“野史”、“史遗”中可见端倪。从野史笔记分离出来的笔记小说,自古以来其写作目的都是“因见闻而备故实”和“以备史官司之阙”。笔记小说作家总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与正史参行”,笔记小说也长期被视为“史氏别流”,未被视为小说。洪迈在《夷坚乙志序》中亦自称其创作动机出于“好奇尚异”,并欲尽萃“人下之怪怪奇奇”。洪迈还在《夷坚支乙集序》说:“老矣,不复著意观书,独爱奇习气犹与壮等”。出于对民间传说的奇闻逸事的钟爱以及文人随手记录耳闻目睹之事的习惯,洪迈则是有闻则录,故对《夷坚志》一书有人斥之为“失之于滥”。从洪迈的创作目的和创作动机可见他创作《夷坚志》并非有意为小说,只是停留在网罗整理奇见异闻的一般水平上。后人视这类志人志怪笔记为“小说”,只是因为其客观上确有小说因素,但作者主观上并没有刻意为之。《夷坚志》与后世小说的创作动机异趣,却与新闻写作不谋而合。因此,与其说笔记小说属于小说创作,不如称之为新闻写作。

  其二,从文本形式上来说。《夷坚志》的情节几乎都是单线发展的,这与唐传奇没有什么区别,而《聊斋志异》的情节则有些采用多线并进,环环相扣的手法。可见,《夷坚志》并没有能把唐人小说的叙事艺术往前推进一步。同时,绝大多数作品采用的是顺叙手法,像前面所举《西湖女子》用到倒叙手法的极少,用插叙手法的也不多见。因其情节都是单线发展的,故没有运用平叙手法。像《聊斋志异》那样,在一篇中交替运用多种叙事手法的作品,《夷坚志》中还找不到。

  《夷坚志》的篇幅不仅比“小小情事,凄惋欲绝”的唐传奇要短得多,而且比后期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也短得多。因此,作品的故事容量不大,难以使情节充分展开,曲折多变,扣人心弦。这是随笔记录型小说的通病。但总的来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较简单,多数作品描写还不够细腻,故大多数作品的人物缺少“虽丹青摹写其形状,未知能如是工且至否”那样的艺术魅力,给人的印象不深。在这一方面,《夷坚志》总体上与唐传奇和《聊斋志异》的差距是较大的。

  其三,语言上,由于笔记小说不加入任何人为因素,所以作者多是对原材料作些文字删润,造成笔记小说语言尚平实、少文采。如《夷坚志》对人物外貌的描写,仅是三言两语,且流于一般化、概念化,或“容色姝丽”或“衣服华丽”或“容色端妍,冠服华盛”之类。而唐传奇之一《任氏传》却运用各种手法从正面侧面反复刻画渲染任氏的美艳,两相比较,《夷坚志》对人物缺乏个性化的描写。同样是因为受史学的影响,《夷坚志》“讲究以史笔写异闻,笔墨简劲质实而难免拘谨”。另外,洪迈作为深受皇帝器重的“道德文章”式的人物,其身份使他在“敷叙奇闻怪事时也放不下君子矜持的架子”。这也是《夷坚志》尚平实、少文采的原因之一。但是,笔记小说的语言追求平实、简明正是新闻语体的风格特征。

  其四,在选材与记录上,有闻必录,选材不严。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说洪迈“晚岁急于成书,妄人多取《广记》中旧事,改窜首尾,别为名字以投之,至有数卷者,亦不复删润,径以入录,虽叙事猥酿,属辞鄙,不恤也。”这里说的将《太平广记》中的故事改头换面编入《夷坚志》之事尚待查考,如果它们经过口头流传再采录下来而呈现大同小异的情况,那属于民间文学的传承变异,不应视为抄袭。但《夷坚志》中形态相近意趣平淡的篇目,如善恶报应、鬼魂显灵、道士作法、梦兆吉凶等类故事确实多且滥。这不能不说与洪迈的选材不严有关。同时在记录上,洪迈所追求的“信”,看来主要是在故事梗概上和口述者形态相一致,即序文中所说的力求文章始终无所偏差,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要保持民间口头文学的语言风格,而且那些向他口头转述故事和书面记录故事的人,他们所做的工作也只是提供故事梗概。洪迈再按自己编纂成书的意图作统一的文字加工,使“叙事气法相类如一”,这就使得书中的故事,往往只有框架而缺乏丰满的血肉,找不到几篇真正保持了民间口头语言艺术特色的作品,这也是不免使人感到遗憾的。

  洪迈在《夷坚志》中所收录的故事,以及他几十年间采用多种方式,在几乎大半个中国,所进行的大规模采集民间故事的活动,都在中国民间故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夷坚志》一书的特点及其影响,清人陆心源在重刻本序文中所作评价较为公允:

  自来志怪之书,莫古于《山海经》,按之理势,率多荒唐。沿其流者,王嘉之《拾遗》,干宝之《搜神》,敬叔之《异苑》,徐铉之《稽神》,成式之《杂俎》,最行于时。然多者不过数百事,少者或仅十余事,未有卷帙浩瀚如此书之多者也。虽其所载,颇与传记相似,饰说剽窃,借为谈助,支甲序己自言之。至于文思隽永,层出不穷,实非后人所及。……信乎文人之能事,小说之渊海也。

  据《醉翁谈录》中《小说开辟》称,宋代说话艺人“幼习《太平广记》、《夷坚志》无有不览”,它在当时就成为职业艺人的必读之书,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

  在它之后,不仅出现了几部以“夷坚”为名的续书,如金代元好问的《续夷坚志》、无名氏的《湖海新闻夷坚续志》等,其中许多篇章,成为后世小说戏曲的素材,考查明代凌蒙初编撰《拍案惊奇》,据《夷坚志》写成的就有三十二篇之多。如《吴小员外》演变成《二刻拍案惊奇》中的《迟取券毛烈赖原钱,失还魂牙僧索剩命》,《杨抽马》演变成同书中的《杨抽马甘请杖,富家郎浪受惊》,《杨戮馆客》演变成同书中的《任君用恣乐深闺,杨太尉戏宫馆客》,《鄂州南市女》演变成《醒世恒言》中的《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太原意娘》演变成《古今小说》中的《杨思温燕山逢故人》等。不仅如此,“夷坚志”还深深影响了后世志怪文学的创作,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明显受其影响。宋代话本亦有不少篇幅取材于它,如《冯玉梅团圆》取材于《徐信妻》;明代凌蒙初的“二拍”以《夷坚志》为素材写成的有二十多篇,占其书一半。可以说《夷坚志》是后世小说、戏曲创作的丰富素材宝库。此外,《夷坚志》继承了前代志怪的传统,使笔记小说模式得以确立,也对后世笔记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明代瞿佑的《剪灯新话》、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等,都受过其影响。《夷坚志》以其巨大影响,说明笔记小说这种以记录为主加工为辅,虚实相交,常异结合的文学样式有过强大的生命力。

  注:

  ①赵与时:《宾退录》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②洪迈:《夷坚支庚序》,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③洪迈:《夷坚二志乙序》,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④洪迈:《夷坚支庚序》,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⑤洪迈:《夷坚丁志序》,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⑥洪迈:《夷坚支辛序》,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⑦洪迈:《夷坚支甲序》,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⑧洪迈:《彭师鬼孽》,《二志》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⑨洪迈:《临川巫》,《乙志》卷五,中华书局1981年版。

  洪迈:《项明妻》,《支甲》卷四,中华书局1981年版。

  洪迈:《夷坚支乙序》,中华书局1981年版。

  洪迈:《夷坚支庚》卷六,中华书局1981年版。

  洪迈:《夷坚乙志》卷十九,中华书局1981年版。

  洪迈:《夷坚丁志》卷十九,中华书局1981年版。

  洪迈:《夷坚甲志》卷四,中华书局1981年版。

  洪迈:《夷坚甲志》卷四,中华书局1981年版。

  洪迈:《潘秀才》,《丁志》卷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

  洪迈:《建昌王福》,《支甲》卷七,中华书局1981年版。

  洪迈:《南陵美妇人》,中华书局1981年版。

  洪迈:《解俊保义》,《支戊》卷八,中华书局1981年版。

  洪迈:《南丰知县》,《丁志》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

  洪迈:《钱妾瑞瑞》,《三志》壬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刘知己:《史通》。

  陆心源:《<夷坚志>序》。参见何卓点校《夷坚志》(第四册附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39页。

  §§结语

  作为一位学问家,洪迈以才学广博雄视一时。一部《容斋随笔》,堪称内容广博,考究精确,引证该洽,评议切中肯綮。同时代人何异评价说“可以稽典故,可以广闻见,可以证讹谬,可以膏笔端。”后代学者,以诋诃前人,讥弹时辈著称的清人李慈铭也推许说:“南宋人如洪景庐学问该洽,为不数见。此书考证多精,识论亦胜,并时说部,最为可观。”四库全书则直接定之为南宋说部之首。

  作为一位文学家,洪迈也以一部《夷坚志》而光耀千秋。陆游把它比作“反离骚”,不仅是正史的补充,也是文章的典范。施耐庵的《水浒》、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甚至汤显祖的《牡丹亭》都曾在其中汲取营养。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叹赏它是“不可及”的杰作,鲁迅先生认为他可以称得上是洪迈的知己。

  但是作为一位政治家,洪迈一生命运多舛。他也曾广施仁政,也曾执法如山,也曾救民于水火,也曾定乱于卒发,赣州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至于人诵其书家有其像。可是,他也有过畏敌如虎,也有过卑身屈膝,也有过逢迎取媚,也有过诋毁邀名。时人有的看他是南宋的韩琦,但更多的是骂他是奸佞的小人。

  太多的历史迷雾濡湿了我们道德的眼镜,摘下它反而看得清楚。竭力洗去铅华和墨迹后,只能说,洪迈是一个纯正的读书人。他有卓越的文才却生在流离的乱世。诗书给了他走进现实世界的勇气和信心,而无情的现实最终还是迫使他回到书海里化解失意。他是一个自信满满的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内心充满苦痛,怯懦,自卑的诗人。黑暗的影子常常在诗酒风流之间流诸笔端。

  八百年后,又有一位诗人徘徊在波阳野处遗迹的夕阳荒草之间:

  那一段史,再翻起来

  已是灰飞土扬

  踏沙而行,仍是庭落院沉

  起落之间我看见

  五十及第的洪迈

  在殚精竭虑中被流放

  冷眼的光泽已木然

  容斋容不下你远的心

  传奇传不下你落寞的气息

  景庐,鄱湖岸边可还有你

  的足迹

  杜鹃啼月一声声

  等闲又是三春尽

  不整衣冠

  我在八百年后再读史

  笑言文章大有古今同

  回忆中长出一根刺

  扎痛了我

  指纹留在时间里

  擦不掉了

  诗人的生活已经没有波澜

  读着你的夷坚志

  洪迈,我们放马江南

  跃过悬崖

  饶州故郡美丽依然①

  躲在历史寂寞深处的洪迈,会当作何感想?鄱阳湖水荡荡轻摇,笑而不语。

  注:

  ①肖明:《江西风物赋·洪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重要参考文献

  程志兵《〈容斋随笔〉的训诂学价值》《青海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于平《〈容斋随笔〉训诂摭拾》《文教资料》1998年第3期

  李菁《〈容斋随笔〉中的民本思想》《文史新鉴》学习月刊2005年第4期

  何书《从〈容斋随笔〉看洪迈的“小学”研究》《南通师专学报》1998年第14卷第3期

  常晓雁《从〈容斋随笔〉看洪迈的修辞思想》《池州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

  刘影春吴长庚《洪皓马端临学术会综述》《上饶师专学报》1997年17卷第1期

  张元《简析洪迈的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春之卷

  刘德美《洪迈的史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82年第10期

  周榆华郭红英《理学束缚下的潜抑情欲》《江西广播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周榆华《〈夷坚志〉诸梦中的庶民士子心理探析》《江西广播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周榆华《夷坚志反映的江西民俗》《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周榆华罗宗阳《夷坚志的编撰及洪迈对志怪小说的看法》《南昌大学学报》2004第35卷第1期

  陈光崇《南实史家洪迈及其亲友轶事辑》《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2期

  陈光崇《〈容斋随笔〉》纠误之二《史学史研究》2002第1期

  廖延唐《试论〈容斋随笔〉》《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王同书《为现实百态提供借鉴——再读〈容斋随笔〉》《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张祝平《〈分类夷坚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

  张祝平《〈夷坚志〉的版本研究》《古籍整理研究》2005年第2期

  张祝平《夷坚志材料来源及搜集方式考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5卷第2期

  李晓菊《洪迈〈容斋随笔〉所论古代文书问题》《档案学通讯》2002年第1期

  吕凤棠《洪迈学术思想简论》《浙江学刊》1995年第5

  期

  许怀林《鄱阳洪氏家族的升腾与陨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2卷第1期

  郭豫适《夷坚志研究的新收获》《南通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9卷第4期

  刘良明《洪迈对志怪小说理论批评的历史性贡献》《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苑汝杰《洪迈小说观念刍议》《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邱昌员《南宋江西小说述论》《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莫秀英《浅淡夷坚志叙事艺术的得失》《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刘守华《宋代民间故事集成〈夷坚志〉》《高等函授学报》1999年第2期

  赖婉琴《征求异说虚益新事——试从〈夷坚志〉论笔记小说的特点及成因》《广东广播大学学报》2004年第13卷第1期

  刘振娅《〈容斋诗话〉谈杜诗命意与技巧》《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

  施丁《从〈容斋随笔〉看洪迈的史学》《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

  周本淳《读〈容斋诗话〉》《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张福瑞《〈夷坚志〉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杨义《从〈酉阳杂俎〉到〈夷坚志〉》《齐鲁学刊》1992年第2期

  王章庆《谈文史资料的学习——从洪迈的〈洪斋随笔〉及石韫玉重组〈兰亭序〉的断句问题谈起》

  张敦彦《“新闻总入〈夷坚志〉”——浅谈〈聊斋志异〉的文学继承》《〈聊斋志异〉研究》

  凌郁之《南宋修〈四朝国史〉考》《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7卷第2期

  邓道炼《从洪儆墓志谈洪儆》《南方文物》2000年第1期

  李剑国《〈夷坚志〉成书考——附论洪迈现象》《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3期

  §§重要参考书目

  钱大昕《洪文敏公年谱》潜研堂全书本

  钱大昕《洪文惠公年谱》潜研堂全书本

  洪汝奎编辑《四洪年谱》晦木斋藏版

  凌郁之《洪迈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关履权《两宋史论》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毕沅《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

  李焘黄以周等辑补《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梅原郁《续资治通鉴长编人名索引》同朋舍1978年版

  陈邦瞻《南宋馆阁录续录》中华书局1998年版

  吴廷燮《南宋制抚年表》中华书局1984年版

  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四库全书本

  谢维馨《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四库全书本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梓材《宋元学案补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钱士升《南宋书》扫叶山房本

  柯维骐《宋史新编》上海大光书局1936年版

  王夫之注《宋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

  沈起炜编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

  赵与时《宾退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叶绍翁撰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中华书局1989年版

  岳珂《??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

  《鄱阳县志》清朝同治

  许怀林《江西史稿》江西高校出版社1983年版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四库全书·野处类稿》卷

  昌彼得王德毅《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华书局1988年版

  洪适《盘洲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四库全书·盘洲文集附录》

  洪迈著夏祖尧周洪武校点《容斋随笔》岳麓书社1994年版

  洪迈著程民生、李旭主编《白话容斋随笔》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洪迈著《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版

  何卓点校《夷坚志》(第四册附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六中华书局1981年版

  厉鹗《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全宋文》巴蜀书社排印本

  唐圭璋编《全宋词》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

  胡云翼选注《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孙钦善等主编《全宋诗》第三八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宋文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01年版

  《中国分类文学史·小说卷》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黄霖、韩同文《中国古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后记

  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学术著作。

  本书追溯了宋代文豪洪迈的一生。他有卓越的文才却生在流离的乱世。诗书给了他走进现实世界的勇气和信心,而无情的现实最终还是迫使他回到书海里化解失意。他是一个自信满满的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内心充满苦痛、怯懦、自卑的诗人。黑暗的影子常常在诗酒风流之间流诸笔端。太多的历史迷雾濡湿了我们道德的眼镜,摘下它反而看得清楚。本书试图竭力洗去铅华和墨迹,还洪迈一个纯正的读书人的面目。

  这一本薄薄的小书,耗尽我三年的时间。从论题的选择到结构的编排,都得到业师罗宗阳教授的悉心指导,在这几年的学术生涯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的关心和关注,以及他不断的指点与帮助。现在的他仍在病榻,希望他能早日康复。在书稿的写作过程中,南昌大学中文系的老师们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陈东有教授百忙中打电话到鄱阳县委宣传部,给我的材料搜集带来极大方便,王德保教授直接参与了指导工作,使我受益匪浅。鄱阳县博物馆的原馆长蔡晓凤女士、鄱阳师范的退休老师左泽先生把他们的知识和研究心得以及珍贵图片无私地支持了我的求教。

  出版这样的学术著作,并非易事。我衷心感谢江西高校出版社的陈昌怡先生,他的热情帮助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令我感念。

  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独学无友、孤陋寡闻是最可怕,好在这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新老朋友,包括一些年长的先生和一些年轻的学生和我一起讨论问题与交流心得,我无法一一写出他们的大名,因为那样的话,这份名单就太长,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书中肯定存在很多纰漏,恳请方家赐教。

  朱洁

  2007年4月于家中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