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临事达权

  洪迈被罢免一年之后,宋孝宗重新起用他,任命他出知泉州。一年后又命出知吉州,取道京城述职。旋即在九月被召回。洪迈路经家乡鄱阳县,了解到一些苛捐杂税的实际情况。当时的饶州,每年春节需要上缴朝廷黄金千两,历任长官不明就里,代代沿袭,老百姓苦不堪言。洪迈钩沉典故,发现其实这是一笔没有道理的杂税,于是上奏皇帝要求免除。《容斋四笔》卷八《文书误一字》中有载:

  ……乾道二年冬,蒙恩召还,过三衢,郡守何德辅问奏对用几札,因出草稿示之,其一乞蠲减鄱阳岁贡诞节金千两事,言此贡不知起于何时,或云艺祖初下江南,郡库适有金,守臣取以献长春节,遂为故事。……①

  虽然皇帝最终只同意免除三分之一,但饶州百姓毕竟因此减轻了许多负担。

  乾道三年二月,洪迈除起居舍人;五月除起居郎,六月除中书舍人,兼侍读兼直学士院,日讲经筵。三年十二月,洪迈兼国史编修官,开始参与修订国史事。这段时间内,洪迈主要在朝堂立议,发挥言官和文书的作用。可资记录者,惟有几则趣闻:

  乾道二年十一月,薛季益以权工部侍郎受命使金国,侍从共饯之于吏部尚书厅。陈应求主席,自六部长贰之外,两省官皆预,凡会者十二人。薛在部位最下,应求揖之为客。辞不就曰:“常时固自有次第,奈何今日不然?”诸公言此席正为侍郎设,何辞之为?薛终不可。予时为右史,最居末坐。给事中王日严目予曰:“景庐能仓卒间应对,愿出一转语折衷之。”予笑谓薛曰:“孟子不云乎: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侍郎姑处斯须之敬可也!明日以往不妨复如常时。”薛无以对,诸公皆称善,遂就席。②

  乾道六年,洪迈出知赣州。到了赣州以后,他发现赣州地处穷乡僻壤,人民生活困难,文化水平很低。他手上财力有限,于是先从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入手,广修学校大办教育。赣州坐落于赣南岭北莽莽群山之中,道路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政令的传达及统治的施行。因此,洪迈还大力修治道路,方便民众往来,为赣州当地各项政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而且,洪迈非常重视法制的维护,他断案注重实证,对于判决极为谨慎。在《容斋三笔》卷十六《奏谳疑狱》中记录了这样一笔:

  州郡疑狱许奏谳,盖朝廷之深恩。然不问所犯重轻及情理蠧害,一切纵之,则为坏法。……予守赣,一将兵逃至外邑,杀村民于深林,民兄后知之,畏申官之费,即焚其尸,事发系狱,以杀时无证,尸不经验,奏裁刑寺辄定为断配。予持敕不下,复奏论之,未下而此兵死于狱。……③

  原本此案可称无头公案,而且连苦主也即原告都没有,完全可以草草了断,可就是因为没有实证,洪迈偏偏不肯随便用刑而是郑重提请裁决,发现上级量刑失当的时候还几度上书争论,可谓用心良苦慎于用刑。由于洪迈公平执法,赣州社会治安良好,秩序稳定,史称“士民安之”。

  在赣州,洪迈还处理了一场变乱。《宋史·洪迈本传》对此记述极为详明:

  郡兵素骄,小不如欲则跋扈,郡岁遣千人戍九江,是岁,或怵以至则留不复返,众遂反戈。民讹言相惊,百姓籄惧。迈不为动,但遣一校婉说之,俾归营,众皆听,垂阹而入,徐诘什五长两人,械送寻阳,斩于市。④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度成熟的洪迈。他处理变乱的手段可谓井井有条。第一步是安抚大众,他自己安坐不动,只派遣一个小校进军营安抚大众。这是极为高明的做法,故意拿谣言不当回事,谣言反而慢慢平息。小校平素与兵勇相熟,又是军中人,正是谣言中要滞留不返的类型,所以由他解释比太守解释更让大家信任。何况即使小校安抚失败,还可以有自己出面的余地。第二步是诛除首恶。谣言虽破,众心仍然未安。所以他“垂橐而入”——即着便服进入军营,从容地查问首先发乱的人。大家一看太守如此轻车简从,原本紧张怕广有株连的士兵们都安定了下来。很快,为首的两人被逮捕了。为了不再刺激当地兵民的情绪,也为了明正国家典刑,洪迈把他们带上枷锁送往九江按律斩杀。洪迈杀害反抗统治的官兵的确有其黑暗面,但仅就他处理此事而言,洪迈表现出了高度成熟的治政技巧和圆熟的权谋手段。而且其胆略与使金时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在处理地方政务的问题上,洪迈还善于从全局着眼。这与他久在中央有关,也与他饱读史书,眼光宏远一脉相承。在统领赣州的第二年,江西各地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饥荒。惟有赣州,年中大熟。洪迈主动把粮食省出来救济邻郡。对于这种做法,其下属多不能理解。

  辛卯岁饥,赣适中熟,迈移粟济临郡。僚属有谏止者,迈笑曰:“秦、越瘠肥,臣子义耶?”⑤

  南宋时,宋人多把北方的金等少数民族比为匈奴,而以秦汉自譬。据《史记》记载,秦末,当农民起义军兵临咸阳城下时,秦王子婴曾经急令驻扎于南越地区的五十万秦军北上卫国。但这五十万秦军早已在当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没有应诏,而是坐视秦朝灭亡最后投降汉朝。因此,此处洪迈引用此典故是要告诫自己的下属:都是大宋的臣子,管理的都是大宋的疆土,只顾自己富足,坐视临郡受灾,只能损害国家利益,这不是当臣子的做法!一番议论使下属心折。

  洪迈在赣州政绩极其卓越。时人何异在《容斋随笔序》中记载道:

  仆顷备数宪幕,留赣二年,至之日,文敏去才旬月,不及识也。而经行之地,笔墨飞动,人诵其书,家有其像,平易近民之政,悉能言之。有诉不平者,如诉之于其父,而谒其所欲者,如谒之于其母。

  洪迈受赣州人民爱戴之情可见一斑。这些都充分表明,洪迈具备了独当一面的政治素质。宋孝宗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

  淳熙二年洪迈改知建安府,期间治理地方卓有成效,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他还在史书上留下了一笔公平执法的美谈:

  富民有睚眦杀人衷刃篡狱者,久拒捕,迈正其罪,黥流岭外。⑥

  记载非常简明,但毫无疑问的是,对于洪迈这种不问贫富,不阿私曲,公平执法的态度,史家极为赞赏。

  淳熙十一年,洪迈改知婺州。洪迈善于因地制宜,治政理民。来到婺州之后,他首先对当地风物人情进行充分的了解。发现金华地区田地多沙,无法存水。每当下雨或浇水时,流失速度极快。地处江南水乡却屡屡遭受旱灾困扰,时有“五天不雨则旱”之说。要解决金华这种特殊的缺水问题,只有依靠官府力量,组织群众广修小型水利工程,蓄水以备旱。但是,这样做有个最大的障碍,就是当地民众人心不齐。地主阶级有钱有田,他们希望修缮水利,但却苦于没有人力;而普通劳动人民有人有力,但却没有财力兴修。同时原有水利设施分布不均,各地人力不齐,人心不一。洪迈敏锐地发现了这些情况,让官府在其中担当组织者和牵线人角色。他打破地区分割,对辖区内的各种池塘陂湖做出统一规划,调动所有人力,统一修缮。修缮过程中,由种地的农民出人力,而拥有土地的地主出粮食,在官府的安排下把所有的公私水利设施进行全面修缮,总数共达八百三十七所。由于治水得力,金华地区的农业生产面貌自此得到很大改观,甚至到今天,洪迈时兴修的一部分水利工程仍然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南宋时期常年处于战争状态,所以士兵众多且素质不一,如何治军也就成为各个地方官员的一项大难题。洪迈前在赣州就已经遇上过一次兵士哗变的情况,这次在婺州,再次碰上了一起驻军啸聚的事件。同上次一样,洪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同时处理手段和过程比上次更加干脆利落:

  婺军素无律,春给衣,欲以缗易帛,吏不可,则群呼啸聚于郡将之治,郡将惴恐,姑息如其欲。迈至,众狃前事,至以飞语榜谯门。迈以计逮捕四十有八人,置之理,党众相嗾,拱拥迈轿,迈曰:“彼罪人也,汝等何预?”众逡巡散去。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莫敢哗者。⑦

  这一次洪迈成功把变乱化解在萌芽中。当变乱将成,郡将恐惧甚而企图姑息了事之时,洪迈独持己见,坚持毫不妥协。他用计逮捕四十余人,兵众哗然,公然聚集拦截他的轿子。可是他呢?没有滥施威风,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从容不迫,巧妙地把普通士兵与啸聚闹事的首恶分子分化开来。开导士兵:我抓的都是罪犯啊,你们干什么要牵扯进来呢?士兵们知道了其中利害,思前想后终于慢慢散去。随后,洪迈立刻对抓来的人员进行甄别,提出其中带头啸聚挟官的两人,历数他们的罪行,最后在集市公开斩首,其他从恶人员,根据罪行大小分别施以刺字及鞭刑不一,而先前啸聚的普通士兵一个不问。这样,一起由腐败兵员挑起的啸聚事件很快烟消云散,取得了统治阶级最满意的结果。因此,在听到关于洪迈如何处理此事的报告之后,孝宗惊喜地说:“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为此特地褒奖,加封他敷文阁待制。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