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曲径幽花

  洪迈为什么会屈服呢?

  一、时势使然

  洪迈接受的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外交以实力定成效。以当时而论,仍然是北强南弱的总体格局。首先,南宋虽取得采石之战的胜利,但金人主力并未遭到毁灭性打击。当时金人动员的军队总人数是五十余万,而采石战中南宋仅歼灭其三万余人。其次,金国军队的后撤是内乱所至的主动行为。由于完颜亮的残暴不仁,金皇室内部趁其统兵在外之际发动兵变,拥立乌禄登上皇位。当年十一月底,众叛亲离的完颜亮被部将杀死,残部退军三十里后遣人持檄至宋镇江军议和。不久,荆、襄及两淮各地金军亦拔寨北还。乌禄即位后更名为“雍”,史称“金世宗”,世宗得知完颜亮死讯后,进驻燕京正式掌权。此时,中原一带民众纷纷起义,山东人耿京起兵收复东平,成为其中声势较大的一支。金廷为安顿局面,一方面在两淮及西南收敛兵力以图再战,一方面也不得不遣使请和以作喘息。再次,金国内部暂时混乱之后马上恢复了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金世宗是有金一代较为出色和开明的君主之一,他当政之后,汲取了汉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金朝国力较之前代更为雄厚而统治基础也较前更为稳固。最后,采石战后宋军实际上已经没有了进一步扩大战果的能力。一方面缺兵,当时能战的兵勇主要集中在西北与两淮地区,在抗击金主完颜亮南侵的战争中都遭到重大的伤亡,一时难以补充;另一方面缺将,完颜亮南侵之时,南宋名将几乎凋零殆尽。吴氏兄弟在西北,中原张浚投闲,惟有刘崎独当大任。但是,此战中刘为金主亮所蒙蔽,错过了金军主力,几乎酿成大祸。他因此羞愤成疾,于来年谢世。而采石战中脱颖而出的虞允文年纪太轻,资历尚浅,难以调度军中老将。综合种种,实际通过采石大战南宋获得的是一个僵持的局面。而洪迈出使的使命包括收回河南地,实在是超过了实力范围。洪迈出使前其实也有所预感,临发前他受到高宗的召见,就非常曲折委婉地说:“山东之兵未解,则两国和好不成!”不幸一语成谶。

  二、心理劣势

  金国在与南宋的关系中仍然占有较强的心理优势。它灭亡了北宋,在对南宋的战争中也一直是主动攻击的一方。即便在采石大败之后撤军中,依然有金军对追赶宋军高喊有劳相送的耻笑之言。《南宋史稿》载,采石战后金军全线撤退,井然有序,当时宋高宗为免再起祸端,命令部队尽量避免战斗,严密监视金军出境即可。只能光复国土,不得出境追击。所以金军士兵在乘船渡过淮河时,对跟在后面的宋军大加嘲讽。同时金国是马背上建立的国家,民族有尚武之风,而南宋秉承北宋防范武将的传统,上下猜忌,掣肘重重。金国屡屡南侵,南宋则屡屡废将。

  再者,还应该看到,金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有着新生力量所特有的豪情,其统治阶层普遍喜功。洪迈之父洪皓在北地为金国陈王悟室所拘留,就曾闻悟室有“吾力可以干海,但恨天地不能相拍尔”之豪迈语言,这股新生力量的豪情壮志是南宋那些因循守旧苟且偷安的最高统治者所缺乏的。

  三、伤痛回忆

  父亲使金淹留带给洪迈难以抹杀的伤痛阴影。父亲出使金国时,方当壮盛之年,归国之日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扣留的15年间,家庭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母亲因病逝世,童年历尽坎坷,这些都给洪迈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痛。只有他才懂得千载盛名背后的一腔血泪。更让人寒心的是,南宋君臣毫无记性,父亲在金国为人景仰,名震异域,而回归故国之后反而连遭贬斥死在流放途中。残酷现实总比美好理想更让人信服。

  四、文人性格

  洪迈是个典型的文人,敏感而多伤,激奋而难久。他的远大抱负和宏伟理想原本都从书本上学来,一旦在现实生活中碰壁,他就立刻缩回到精神世界里自给自足。而且在骨子里,他缺乏洪皓不惧牺牲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坚韧,甚至有着怯懦苟且的一面。见《容斋三笔》卷四《祸福有命》:

  秦氏颛国得志,益厉刑辟,以箝制士大夫,一言语之过差,一文词之可议,必起大狱,窜之岭海,于是恶子之无俚者,恃告讦以进。赵超然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责汀州,吴仲宝以夏二子传流容州,张渊道以张和公生日诗几责柳而幸脱,皆是也。予教授福州日,因访何大圭,忽问:“君识天星乎?”答曰:“未之学。”曰:“岂不能认南方中夏所见列宿乎?”曰:“此却粗识一二。”大圭曰:“君今夕试仰观荧惑何在?”是时正见于南斗之西。后月余再相见,时连旬多阴,所谓火曜,已至斗魁之东矣。大圭曰:“使此星入南斗,自有故事。”予闻其语,固已竦然,明日来相访,曰:“吾曹元不洞晓天文,昨晚叶子廉见顾,言及于此,蹙安页云:‘是名魏星,无人能识,非荧惑也。’”予曰:“十二国星,只在牛、女之下,经星不动,安得转移?”圭曰:“乾象欲示变,何所不可?子廉云,‘后汉建安二十五年亦曾出。’”盖秦正封魏国公,圭意比之曹操。予大骇,不复敢酬应。他日,与谢景思、叶晦叔言之,且曰:“使迈为小人告讦之举,有所不能,万一此段彰露,为之奈何?”谢、叶曰:“可以言命矣!与是人相识,便是不幸,不如静以待之。”时岁在己巳,又六年,秦亡,予知免祸,乃始不恐。⑤

  正当秦党钩连天下之时,朋友肯以直指秦桧为祸国奸贼的真实想法相告,本是对他多么大的信任。可是他呢?被吓得哑口无言。之后更广为流布,以希望在可能的情况下洗刷自己罪名于万一。殊不知此等行径与告密相差无几,倘少有泄漏此人说不定就人头落地。而且尚言结交此人即是不幸。秦桧既是举国之蟊贼,又是洪迈一家之大仇,却连别人背后议论一句也不敢听,洪迈胆量之小,性格之懦弱可见其一斑。而且洪迈似乎对帝王有着天生的恐惧敬畏心理。这种心理有时能导致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田汝成《西湖志余》有记:“洪景庐学士赏赐对于翠寒堂,三伏中,体气战栗,上遣中贵人以北绫半臂赐之。则境界可想矣。”大热天居然因为跟皇帝对话而浑身战栗,恐怕不是因为堂名翠寒的缘故。

  五、爱重其死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云:贤者爱重其死。人生难过百,古往今来,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但凡有一技之长者,都极为爱惜羽毛,尤其珍惜生命。时间就是机会,如果有可能,谁会愿意在还没有一展宏图的时候就选择默默死去呢?洪迈一生自视甚高,他不愿意这样作为普通使节默默无闻。根据《宋史》记载,当时使金使节虽众,然扣留者埋没者甚多,有名有姓者寥寥无几。试想,当时如果洪迈坚持下来,那么或杀或留,南宋朝廷或许流传一段千古佳话,可是中华文明也许就少了类似于《容斋随笔》这样的一部宏伟巨制。文章千古事,仕第一时荣。历史得失原本使人困惑!

  六、择福避祸

  洪迈的屈服还出于一种择福避祸的思想。《容斋三笔》卷六《择福莫若重》清楚明白地表现了他这样一种想法:

  国语载范文子曰:“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且士君子乐天知命,全身远害,避祸就福,安有迨于祸至择而处之之理哉?韦昭注云:“有两福择取其重,有两祸择取其轻。”盖以不幸而与祸会,势不容但已,则权其轻重,顺受其一焉。庄子养生主篇云:“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夫孳孳为善,君子之所固然,何至于纵意为恶,而特以不丽于刑为得计哉?是又有说矣,其所谓恶者,盖与善相对之辞,虽于德为愆义,非若小人以身试祸自速百殃之比也。故下文云:“可以全生,可以保身,可以尽年。”其旨昭矣。⑥

  像这样一个万分渴望全生、保身、尽年的文人,怎么可能轻易去挑战死亡呢?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