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亲父洪皓

  洪迈的父亲洪皓,字光弼。生于北宋哲宗元三年,徽宗政和五年进士,累擢徽猷阁待制。使金被留十五年,流放于冷山(今黑龙江境内),死生几度。可是他持节不屈,坚忍不拔,饮食起居都抱持着宋使的身份凭证和符节不放。艰难困苦之时,不忘职责,屡次以金国情报辗转上达,希望兴师北伐,矢志恢复中原。同时在冰天雪地的北国,以一人之力赈济穷困,兴办教育,流泽无穷。归国后时人目之为宋之苏武。但竟因为直言北地实情,力主进取中原并揭露秦桧媚敌丑态而得罪当权者,被外放出知饶州。不久连遭诬陷与贬斥,绍兴二十五年十月病死于广东南雄流放途中,年六十八。秦桧死后,宋廷追封他魏国公,谥号忠宣。

  洪皓所著《松漠纪闻》洪皓与他的三个儿子洪迈、洪适、洪遵画像

  (上面不仅有宋高宗的玉玺篆印,还有“宋高宗三十年庚辰岁春贰月望日赠”的字样。

  藏于余干县梅港乡蛟龙洪家村)洪皓的一生就是一曲浩气长歌。他主要生活的时代正是大宋王朝面临天翻地覆的巨变之时。北宋的覆灭,宛如一章在最强音时戛然而止的交响乐,其盛衰变易之突然,使奏者与听众皆瞠目结舌,茫然无措。刚刚与金国联手消灭辽国,宋人甚至没有来得及为世仇的覆灭长笑一声,亡国的命运就立刻来到了自己的头上。新生的大金帝国龙腾虎跃野心勃勃,铁蹄到处如风卷残云,中原笙歌之地转而鼙鼓铮铮。仅仅一个月,取自旧仇辽人的土地丢了;三个月后,边庭重镇失守了;五个月后金军兵临开封城下了;一年之后,两位皇帝被俘,帝国瞬间消亡。全盛之时转眼飘零,这样的急剧变化在整个民族的心灵上打下了耻辱的烙印。一向以文明中心自居的大宋子民现在难以面对这样的事实:打败他们,消灭了他们国家的,是那些过去俯视过的“蛮夷”。这样的打击一下子就使整个民族陷入了不可言状的混乱当中。有学者认为这一场弥天大祸甚至使日本人对中国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春秋大义,尊王攘夷。而宋朝不仅未能尊王,王反而被夷人掳走;不仅未能攘夷,反而亡于夷。先亡燕云十六州于辽,再亡中原于金,最后亡全国于元。它(指日本)当然看不起。”①民族苦难之日,却是英雄辈出之时。当此全民族都陷于迷惘、怀疑与痛苦中时,尤其需要杰出人物挺身而出,一振衰颓之气,重燃自强之火,指引前路方向。于是在一片风雨飘摇之中,洪皓响应时代的呼唤,勇敢地站到历史前台,用自己充满英雄气概与传奇色彩的一生,挺起国家脊梁,重塑民族自信。

  洪氏后裔在展开画像一、奇节慷慨,特立独行

  据宋史《洪皓本传》载,他“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②,从小就有闯荡世界的不凡志向。尚未登第,便因才华横溢而受到时人瞩目,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这位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史载当时权焰熏天的宰臣王黼就亟欲招揽这位少年英才:

  先君述云:以诸生待廷试京师,伯父给事位南床。王黼为中执法。慕先君为人,欲妻以女弟。给事以同台故曲为平章,先君恳拜曰:妇所以事舅姑也,家素壁立,今暴得一官乃令鼎贵荐女,身得计矣。如父母何?③

  登第之后,又有人再次提婚。这一次同样是高门显贵:

  暨擢第,朱?=复请昏,资送万计,且许以显仕。拒尤力。朱不获命,脔榜中周审言婿之。④

  王朱何许人也?是当朝的大贵人。“黼以宗甯中进士第,何执中荐擢校书郎。蔡京复相,德其助己,除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御史中丞,自校书至是才两岁。”⑤“始广供备以媚上,舟轳相继,号曰华石纲。声焰熏灼,贿赂纷纭,成市亵人秽夫,争候门下,肆狎昵。因以求剧职要官蹋进,至侍从者袂相属也。⑥”同时也是民间痛恨的大奸臣。朱?=千方百计搜罗奇花异石,媚上邀官,卖官鬻爵。王黼谄事蔡京,结党营私,排斥贤才。时人痛恨,把他们和夺占民田勒民交租的李彦,把持朝政迷惑徽宗的蔡京,东征西讨杀人如麻的童贯,以及溜须拍马、败坏文风的梁师成,合称为“六贼”。洪皓甫入仕途,便表现出守道直行,不媚权贵的铮铮铁骨,两次拒绝他们的请婚,却同意了毫无势力背景的太学博士沈松年的介绍,迎娶其妹沈氏为正妻。这种特立独行的高尚品格当然为权贵们记恨在心,以至于影响他的仕途,洪皓却全然不放在心上:

  (朱脔榜中周审言婿之)及周直内阁,服金带,为秀州守。先君乃在幕下。人为先君惜之,视之蔑如也。⑦

  洪皓安心地做着他的小官,在小小的宁海当起了主簿。官职虽小,事物却繁杂,一县之内举凡课税、治安、耕桑甚至嫁娶都要烦心费力。因为官小职剧,有好几位县令不堪其苦,自行去职。洪皓不得不时时充当替补县令,权摄县令的职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抓住一切机会为老百姓办实事。

  他关心民瘼,看到了老百姓的穷苦与贫富的不均,于是进行税收改革:

  (洪皓)主宁海薄。会令去,摄其事。民旧苦市绢不均。先君始令物力百千者才赋一匹,大姓王隆多买田,不受税,岁才五十匹,至是数增三倍。余以次定赋,蠲贫弱者四千八百户。⑧

  他神察明断,能从一个表情中洞察恶吏之奸,公平决狱,为民司命:

  李氏富而戆,家藏妖书,号二宗三际,经时节,集邻曲,醵香火祀神,元未尝习也。奸人诡入伍中,通其女。既泄,即告县逮送狱。先君入食,有小吏偶语,喜甚。诘之,曰:李氏辈赂钱五十万,故喜。先君曰:是下狱属耳,而赇吏若此,可缓乎。即呼囚立庭下,委曲问情,得并告者平决之。吏骇顾失色。⑨

  他仁心佛骨,拼死为“乱民”请命:

  方腊反,台之仙居民应之。踪捕反党及旁县,一日驱菜食者数百人。至县,丞尉皆曰:可杀。先君争不得。丞尉用赏秩,不逾年,相继死,皆见所杀为厉云。

  两相对比,人格自见高下。一个是残民以逞,用无辜百姓的鲜血染红官袍,一个是为民请命,顶着附逆的罪名冒死谏诤。无奈乌鸦当道,这许多无辜的生命终于还是做了无耻酷吏升官发财的垫脚石。仰问苍穹,洪皓徒然无可奈何!

  他是不适合做官的人,如果不是后来的天灾人祸,也许他将一辈子默默无闻,也许他将一辈子郁郁不得志,甚至也许他会一辈子受人排挤,一辈子为人嫉恨。毕竟这样一块美玉顽石,在这末世的一潭烂泥中,实在是太特出太扎眼。但历史挽住了洪皓,让他在沉沉暗夜里放射出璀璨的光华,照耀古今。

  二、为民请命,死生不易

  大宋宣和六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降临。这年秋天,河北、京畿、两河以及浙东、浙西连降暴雨,洪水成灾。往日千里沃野,如今尽作鱼鳖泽国。其时正当秋收,上年的粮食储备已然耗尽,而当年的收成又打了水漂。一时间官仓尽空,十万灾民流离失所。昏庸的地方官员面对灾情,束手无策甚至漠不关心。此时,刚刚从宁海调任秀州不久的洪皓挺身而出,一力承担了救灾大任:

  宣和中,为秀州司禄。大水,民多失业,皓白郡守以拯荒自任。

  面对数量庞大的灾民,面对空空如也的官仓,面对严冬将至的严峻局面,洪皓果断地采取三条措施:首先,“籍境内粟,留一年食,发其余,粜于城四隅,升损市值钱五。”由于官仓无粮,洪皓首先把辖区内所有的粮食登记在案,借助行政权力统一调拨,防止米价飞涨。其次,“戒米肆揭价于青白旗上,巡行无时,扶其旗靡者,皆无敢贵其粜。”洪皓为了防止奸商趁灾抬高米价,在米店门口树立青白旗帜,责成米店把价格公开在旗子上,并时时巡视防止奸商改换或倒旗。再次,“不能自食者,官主之。立屋于东南两废寺,十人一室,男女异处。防其混淆,捏黑子,识其手,东五之,南三之。负灶樵汲有职。民羸不可杖,有侵牟斗嚣者,乱其手文,逐之。”完全不能自救的灾民洪皓也有安置。他在城东和城南两所废弃的寺庙里建设了临时房舍,十个人住一个屋子,男女分开。为了防止他们混淆,就在他们手上用黑颜料做记号,东边的五个黑点,南边三个。洪皓给他们分别做了烧火做饭砍柴的分工。老百姓经灾受饿,身体虚弱不能用杖打责罚,所以如果有人打架斗殴,就不杖责而是弄乱他们手上的标记,从避难所里赶走。以上措施有力地保障了灾区的社会秩序。

  即便如此,洪皓依然是捉襟见肘,日益窘迫。他所掌管的发运名钱即将耗尽,灾情却仍然没有缓解,灾民必须熬过这个冬天,明年开春才能生产自救。就在他山穷水尽殚精竭虑的时候,一个让他惊喜的消息传来。浙东发运四万斛纲米,路经秀州城下。对于洪皓来说,这真是天赐良机,他立刻派人去向郡守请命,要求立即截留纲米救济灾民;可是这个要求对于郡守来说,那就是晴天霹雳,午夜梦魇。那可是皇帝御笔钦点的国家战略物资,没有上命私自截留,不但要掉脑袋还要祸延亲族的啊!官员们噤若寒蝉。洪皓愤怒了,面对这一群因循苟且的昏官,他的话掷地有声:“民仰哺,当至麦秋。今腊犹未尽,中道而止,则如勿救。宁以一身易十万人命!”千载而下,想见当年一代儒生慷慨陈辞,死生不易为民请命,其侠骨英风扑面而来,令人热血如沸心向往之。在这一腔正气的愣书生面前,官员们终于屈服了,洪皓立刻把纲米分发到了灾民手里。

  很快,朝廷就派大员来调查此事。值得庆幸的是,朝廷派来的不是妒贤嫉能的秦桧,也不是莫须有杀人的万俟莴,而是一位肯听实情肯荐贤才的廉访使者王孝竭。他入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访察民情,得到了第一手材料后,他改变了对这起严重破坏国家政令事件的看法。见到郡守官员,他的第一句话问的竟然是救灾详情:“平江哀号,诉饥者旁午,此独无有,何也?”郡守就把洪皓救灾的实情,向他汇报。王孝竭立刻叫上洪皓一同巡视安置灾民的东南两废庙。在那里,灾民衣食无忧,秩序井然。王大为赞赏:“吾尝行边,军政不过是也。违制抵罪,得为君脱之,且厚赏。”并当即命令随从官员起草奏折。

  上级长官对自己越权的行为居然表示赞许,这多少令洪皓有些惊喜。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会在这个时候得寸进尺,向本来兴师问罪的上级提起要求来:“免戾幸矣,安所赏?但食犹未足,公能终惠复得二万石乃可。”

  好一个无法无天无私无畏的洪光弼!王孝竭却被他的正直所感动,立刻上报朝廷得令如数调拨。终于,十万灾民度过了严冬,度过了凶年,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后来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洪皓的敬意:

  米如请而得。至岁秋,民相携以归,前后所活九万五千余人。州人既不死凶年,先君出,无不手加额,呼为“洪佛子”。

  ……

  丁太中忧,还乡奔丧。太硕人,年七十矣,与弱孙在。秀诸卒以城叛,掳掠无一家免。过曰:此洪佛子家也,勿得入。

  此时的洪皓,正在为自己成功地挽救了千万灾民的性命而喜悦莫名,但他没有想到,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正在人生前路上等待着他。

  三、易水萧萧,壮士去国

  建炎三年,宋高宗心血来潮欲亲临前线,群臣纷纷上书大力颂扬。而洪皓却冷静地劝诫高宗吸取二帝被掳国家几丧的教训,请他谨慎从事不要轻动。昏了头的高宗起先不听,很快又后悔,并由此记住了这个力抒己见的洪皓。随后在挑选出使金国人选的时候,他选择了洪皓。洪皓并不愿意此时出使金国,因为当时他正在为刚逝世的父亲守孝,甚至在见皇帝之前还身穿孝服:

  时议遣使金国,浚又荐皓于吕颐浩,召与语,大悦。皓方居父丧,颐浩解衣巾,俾易墨衰入对。帝以国步艰难,两宫远播为忧。皓极言:“天道好远,金人安能久陵中夏!此春秋?#、郢之役,天其或者警晋训楚也。”帝悦,迁浩五官,擢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为大金通问使,龚砇副之。”

  “所言反复当上意,上曰卿议论纵横,熟于史传,有专对之才,朕方择使,无以易卿。先君以母老父丧恳辞,不许。”

  忠孝难两全,在国难面前,洪皓毅然放下家愁,同意出使。宋高宗龙颜大悦,立刻将他连升五级,拔擢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荣宠不可不谓隆盛。但对于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当时出使金国的凶险在《宋史·洪皓本传》后附的小论中有明确描述:

  当建炎、绍兴之际,凡使金者,如探虎口,能全节而归……其庶几乎?

  因此,洪皓出使之时,即已抱定必死之心。他先处理了一些家事:

  使虏得修职郎四人。时有六子,独适预名,三以官弟侄。且乞以一弟晔(疑有衍文)。奉甘旨晔起布衣,夺哀为秀州判官。

  担任使节可以获得四个子孙当官的照顾名额。洪皓有六个亲生儿子,本身就顾不过来。可是他只是让长子洪适担任其中一个,其他三个名额统统给了自己的兄弟和侄子辈。不仅如此,他还向皇帝请求特许,将自己的弟弟推荐给了朝廷,算是他为家族做的最后一点贡献。忠孝友悌,这儒家至高的为人准则在洪皓的身上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当这一切身后事都安排妥当,他应该和自己最亲的家人正式告别。可是他竟然不顾而去:

  先君假礼部尚书使金赐告。一日归别,先君持太硕人,拜且泣。时长子适甫十三岁,逖以下皆襁褓,呱呱省别,行路不能仰视,先君弗予也。

  何等壮烈的离别!国事在肩不容有私,所以即便是幼子嗷嗷在抱,洪皓依然是掉头不顾。这一去他只能把慈母、爱子、娇妻深埋在心底。因为他生怕自己这一回头就再也无法摆脱亲情的纠缠,也怕这一回头就狠不下离别的决心,更怕这一回头就舍不得为国家入虎口而牺牲。他就这样义无返顾地踏上了征途,此时他正是四十二岁的壮年。

  四、志不忘忠,当代苏武

  洪皓的使命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且不说身负的外交使命如何艰难,即便是想平安到达金廷也不容易,乱世之中,到处是流寇和盗贼。宋廷没有派兵马护送自己的使节,只是加给他一个“兼淮南京东等路抚谕使”,要他一路便易从事,自寻路径抵达金廷。洪皓一路开山辟水,终于于建炎三年闰八月抵达太原。但是,抵达终点只是另一场苦难的开始。自古能战方能和,当时在战场上,金军横扫千军如卷席,南宋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几乎全面败退,而且金国不久还扶植了一个刘豫伪齐政权。因此,金国对先后到来的南宋使节根本不予承认,不加礼遇,反而经常肆意侮辱。而性情刚烈的洪皓,对金人的无理挑衅毫不容让予以坚决回击,因此来到金都才一年已经是死生几度。建炎三年十二月,洪皓持国书至云中。未曾想,金人根本不是要接见使节,金国统帅粘罕逼迫洪皓在刘豫的伪齐政权担任官职。面对无理要求,洪皓不畏恐吓,据理力争让粘罕理屈词穷进而恼羞成怒:

  及至云中,粘罕迫二使仕刘豫,皓曰:“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粘罕怒,将杀之。旁一酋曰:“此真忠臣也!”目止剑士,为之跪请,得流递冷山。流递,犹编窜也。惟砇汴受豫官。

  洪皓被流放到冷山。此地距离金国都城仅百里,寒冷无比,四月才长草,八月即飞雪。地广人稀,当地人多在山洞中居住。当地是金国宗室陈王悟室的管辖范围,起初他对待洪皓十分刻薄:两年不给他一粒粮食,也不供应换季的衣服,使得洪迈夏天还穿着厚厚的粗布,天天为生存而奋斗。曾经有次天降大雪,四野茫茫无法出门,而洪皓烧火取暖的木柴又恰好用完了,无奈之下,他只好捡拾干马粪作为燃料,烤面充饥。悟室企图用断粮的办法强迫洪皓屈服,洪皓坚决抗争。最后,他在冰天雪地的北国开馆教学,自给自足:

  皓留金时,以教授自给。无纸则取桦叶写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传之,时谓桦叶四书。

  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洪皓忠心不二,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洪皓的坚强赢得了悟室的尊敬,因此请他来教导自己的八个儿子。但尊敬归尊敬,悟室到底是个狂妄的金人,每每当着洪皓的面藐视南宋,而洪皓总是把他辩得哑口无言。即便是当悟室恼羞成怒,洪皓在国家尊严的问题上也从不后退半步,反而更进一步赢得了悟室的尊重和景仰:

  或献取蜀策,悟室持问皓,皓力折之。悟室锐欲南侵,曰:“孰谓海大,我力可干,但不能使天地相拍尔。”皓曰:“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自古无四十年用兵不止者。”又数为言所以来为两国事,既不受使,乃令深入教小儿,非古者待使之礼也。悟室或答或默,忽发怒曰:“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许,谓我不能杀汝耶?”皓曰:“自分当死,顾大国无受杀行人之名,愿投水之,以坠渊为名可也。”悟室义之而止。

  不久,反对和议的兀术起兵于燕,屠戮宗室,陈王悟室全家及下属也被杀害。洪皓因为跟悟室多次争论到几乎被杀的地步,所以没有受到株连。后来,洪皓派人四处打听徽、钦二帝的消息,在五国城献上胡桃、粟、麦糠、梨。粟在古代被作为社稷的象征。因此,洪皓敬献的这四样物品意在告诉二帝:金国已经被打败撤退(胡桃),社稷江山(粟)现在有康王赵构继承(麦糠,梨)。意在使二帝能够坚定信心,耐心等待复国的那天。

  洪皓念念不忘的就是驱除金人恢复中原,因此,他在北地期间不顾艰难困苦,不畏丧身殒命,多次向南宋王朝传递各方面的军政情报:

  绍兴十年,因谍者赵德,书机事数万言,藏故絮中,归达于帝。言:“顺昌之役,金人震惧夺魄,燕山珍宝尽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王师亟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十一年,又求得太后书,遣李微持归,帝大喜曰:“朕不知太后宁否几二十年,虽遣使百辈,不如此一书。”是冬,又密奏书曰:“金已厌兵,势不能久,异时以妇女随军,今不敢也。若和议未决,不若乘势进击,再造反掌尔。”又言:“胡铨对事此或有之,金人知中国有人,益惧。张丞相名动异域,惜置之散地。”又问李纲、赵鼎安否,献六朝御容、徽宗御书。其后梓宫及太后归音,皓皆先报。

  由于南宋最高统治者的懦弱无能,徽宗最终没有等到回归故里的一天,病死五国城。这时,身处金国不测之地的洪皓不顾自己的危险,放声痛哭,公开祭吊,《容斋三笔》卷八《徽宗荐严疏文》中有记:

  徽宗以绍兴乙卯岁升遐。时忠宣公奉使未反命,滞留冷山,遣使臣沈珍往燕山,建道场于开泰寺,作功德疏曰:“千岁厌世,莫遂乘云之仙,四海遏音,同深丧考之戚。况故宫为禾黍,改馆徒馈于秦牢,新庙游衣冠,招魂漫歌于楚些。虽置河东之赋,莫止江南之哀,遗民失望而痛心,孤臣久絷惟欧血。伏愿盛德之祀,传百世以弥昌,在天之灵,继三后而不朽。”北人读之亦堕泪,争相传诵。其后梓宫南还,公已徙燕,率故臣之不忘国恩者,出迎于城北,搏膺大恸,虏俗最重忠义,不以为罪也。

  如此忠臣,就连他的敌人也为之动容,由衷敬佩。很快,忠义洪公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连金国最高统治者也想将其收揽朝中:

  初,皓至燕,宇文虚中已受金官,因荐皓。金主闻其名,欲以为翰林直学士,力辞之。皓有逃归意,乃请于参政韩窻,乞于真定或大名以自养。窻怒,始易皓官为中京副留守,再降为留司判官。趣行屡矣,皓乞不就职,窻竟不能屈。金法,虽未易官而曾经任使者,永不可归,窻遂令皓校云中进士试,盖欲以计堕皓也,皓复以疾辞。

  洪皓想也没想过出仕金朝,他念兹在兹、魂牵梦萦的是危难重重的祖国半壁河山。时时刻刻,他都在谋划着该怎样重新回到她的怀抱。绍兴十三年,金宋之间缔结和议。终于,洪皓看到了一线曙光。当时金国规定,故乡在淮河以南的南宋使节均可南返,洪皓立刻上报要求归国,与他一起上报的还有两位忠臣张邵和朱弁,张朱二人实际上是北方人,故意假报是淮南人,以求脱归。其时和议刚刚签订,金人欲修好于宋,所以就不作深究,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三人大喜,恐怕夜长梦多,立刻动身,星夜南返。果不其然,金廷马上就后悔了:

  未几,金主以生子大赦,许使人还乡,皓与张邵、朱弁三人在遣中。金人惧为患,犹遣人追之,七骑及淮,而皓已登舟。

  金人七骑临江,空自嗟叹。江水悠悠,轻送云帆一叶,久历江湖的赤子终于回家了。

  五、忠而被谤,遗恨千古

  南宋朝廷对于洪皓的回归极为高兴。洪皓刚到京城,高宗立刻接见,洪皓提出多年在外,请求出知外郡奉养老母。高宗不许:“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岂可舍朕而去邪?”接着洪皓请见太后,太后接见外臣本一律要隔帘。可是洪皓一来,太后马上道:“吾故识尚书。”下命撤帘,这样的荣宠史无前例。

  洪皓久已孤独的一颗忠心一下子被捂热了。他恨不得把自己全部的力量、全部的智慧、全部的经验都一下子掏出来交给朝廷。于是,他秉承了一贯直言不讳的风格,在朝堂之上剖肝沥胆。单纯的洪皓本以为回到自己家里,可以不用像在金廷那样时刻有生命之虞,所以他更是直言无忌:

  皓既对,退见秦桧,语连日不止,曰:“张和公金人所惮,乃不得用。钱塘暂居,而景灵宫、太庙皆极土木之华,岂非示无中原意乎?”桧不怿。

  可是他错了。他忽略了一个人,这个人在中国以后的千年里将要代表这世上最无耻的部分群体。

  (桧)谓皓子适曰:“尊公信有忠节,得上眷。但官职如读书,速则易终而无味,须如黄钟、大吕乃可。”

  黄钟大吕是国之重器,它们演奏的声音在古代被推为至高无上的大音,表面上秦对忠宣公可谓推崇备至。但是古语有云:大音稀声。实际秦桧的潜台词就是:你要识相,少说几句!

  但洪忠宣金人尚且不怕,怎么会怕这种威胁呢?他继续发表着那些忠诚而刺耳的言论:

  金人来取赵彬等三十人家属,诏归之。皓曰:“昔韩起谒环于郑,郑,小国也,能引义不与。金既限淮,官属皆吴人,宜留不遣,盖虑知其虚实也。彼方困于蒙兀,姑示强以尝中国,若遽从之,谓秦无人,益轻我矣。”桧变色曰:“公无谓秦无人。”既而复上疏曰:“恐以不与之故,或致渝盟,宜告之曰:‘俟渊圣及皇族归,乃遣。’”又言:“王伦、郭元迈以身殉国,弃之不取,缓急何以使人?”桧大怒,又因言室睰寄声,桧怒益甚。

  秦桧火冒三丈,他决定要把洪忠宣从朝堂之上赶出去。可是怎么找借口呢?一个在敌国守节十五年不屈的人,一个在敌国闻名遐迩,敌使年年问安的人,怎么才能往他身上倒点脏水呢?苦苦等待中,机会终于来了。他抓住了这次不是机会的机会,完成了这个不可能达成的目的:

  明年,大水,中官白锷宣言:“变理乖戾,洪尚书名闻天下,胡不用?”桧闻之愈怒,系锷大理狱,寻流岭表。谏官詹大方遂论皓与锷为刎颈交,更相称誉,罢皓提举江州太平观。锷初不识皓,特以从太后北归,在金国素知皓名尔。

  无耻是无耻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洪皓最终牺牲在自己的忠诚上,他所眷恋的故国,他所效忠的朝廷,一下子把他当作了追名逐利的小人。秦桧抓住宋高宗最忌人邀功的心理,轻而易举地扳倒了这座矗立在北国雪原上的活的丰碑。

  寻居母丧,他言者犹谓皓睥睨均衡。终丧,除饶州通判。李勤又附桧诬皓作欺世飞语,责濠州团练副使,安置英州。居九年,始复朝奉郎,徙袁州,至南雄州卒,年六十八。死后一日,桧亦死。帝闻皓卒,嗟惜之,复敷文阁直学士,赠四官。久之,复徽猷阁直学士,谥忠宣。

  这个昏庸而虚伪的宋高宗,他忘记了当年忠宣公要回家侍奉老母,是由于他的坚持才留在朝廷,他也不会知道,忠宣的英名永远不是他那个苟且小朝廷的寡恩或者忏悔所能增减。洪皓是属于历史丹青的风景,是属于民族灵魂的记忆。

  注:

  ①李东君:《为什么“大”中国被“小”日本侵略?——中日文化纵横谈》,《南方周末》2005年9月1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特刊17版。

  ②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册第11557页。

  ③洪汝奎编辑:《四洪年谱》卷一忠宣,晦木斋藏版,第4页。

  ④洪汝奎编辑:《四洪年谱》卷一忠宣,晦木斋藏版,第4页。

  ⑤洪汝奎编辑:《四洪年谱》转引《宋史·佞幸传》,卷一忠宣,晦木斋藏版,第4页。

  ⑥洪汝奎编辑:《四洪年谱》转引《东都事略》,卷一忠宣,晦木斋藏版,第4页。

  ⑦洪汝奎编辑:《四洪年谱》卷一忠宣,晦木斋藏版,第4页。

  ⑧洪汝奎编辑:《四洪年谱》卷一忠宣,晦木斋藏版,第5页。

  ⑨洪汝奎编辑:《四洪年谱》卷一忠宣,晦木斋藏版,第5页。

  洪汝奎编辑:《四洪年谱》卷一忠宣,晦木斋藏版,第6页。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册第11557页。

  洪汝奎编辑:《四洪年谱》卷一忠宣,晦木斋藏版,第8页。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册第11557-11558页。

  洪汝奎编辑:《四洪年谱》卷一忠宣,晦木斋藏版,第9页。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册第11574页。

  洪汝奎编辑:《四洪年谱》卷一忠宣,晦木斋藏版,第11页。

  洪汝奎编辑:《四洪年谱》卷一忠宣,晦木斋藏版,第11页。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册第11559页。

  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转引《大清一统志》,卷十六,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79页。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册第11559页。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册第11560页。

  洪迈:《徽宗荐严疏文》,《容斋三笔》卷八,夏祖尧、周洪武校点,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342页。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册第11560页。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册第11560页。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册第11561页。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册第11561页。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册第11561页。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册第11561页。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册第11562页。

  §§第二章 世事多艰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