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0、IT巨擘

  比尔・盖茨

  (1955年~)

  [传略]比尔・盖茨,微软公司董事长。1955年10月28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自小家境富裕,他的父亲威廉・盖茨是一位杰出的律师,母亲是华盛顿大学评议员及第一州际银行的董事。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求学时代盖茨的双亲便将盖茨送进管教严格的西雅图湖滨私立中学就读,也就是在这里盖茨发现了一生事业的重心――电脑,也遇见了未来的工作伙伴保罗・艾伦。自中学8年级起,盖茨便利用闲暇时间从事电脑程序的设计工作,并且从中获利。1973年盖茨进入哈佛大学就读,两年后,也就是1975年,自动办理退学,与保罗・艾伦一同写下电脑语言BASIC版本,提供新成立的阿尔它电脑公司使用。稍后,盖茨与艾伦迁往阿尔它公司所在地新墨西哥州阿尔布奇市,正式创立微软公司(Micro-soft),当时盖茨19岁。1979年,盖茨将公司迁往西雅图,并将公司名称从“Micro-soft”改为“Microsoft”。1980年是微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占有大型电脑80%的市场,也就是在这一年IBM决定开始制造个人电脑,并且找上微软公司,向他们购买作业系统的授权,于是个人电脑作业系统PC-DOS出现了,IBM成了微软新软件的第一个授权使用者。随着IBM的个人电脑独霸市场,微软的软件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从而稳住了IBM的江山,也奠定了微软在电脑软件市场上不容轻视的地位。数年后,艾伦因为被诊断得了霍奇金病而离开微软公司。盖茨凭着独到的眼光,坚信个人电脑的触角将深入到未来每一个家庭中,先后推出了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占据了操作系统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他也成为全球首富与信息业最具影响力的人士。

  [影响]在科技主导人类社会的今天,虽然它所带来的影响究竟利多或弊多仍然受到人们争议,但是这位统率全球最大电脑软件公司的比尔・盖茨却是一位十足的科技拥护者。他不仅熟知新科技的降临刚开始势必遭到人们抗拒,同时更深信最后人们终将乐意接纳。盖茨曾说:“每当新科技对人们喜欢或习以为常的事物造成威胁时,就会有人发誓绝不随波逐流。一开始,脚踏车只是呆板的机械装置;汽车,是噪音的入侵者;口袋型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威胁;收音机,人们识字的终结者。但是这种抗拒创新的誓言通常无法持久。由于省时省力,这些机器很快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将人类新的创意激发到最高点,并成为我们所信任的工具之一。新一代的人和它们一起成长,将其变得更人性化,并乐于与之为伍。”不过,盖茨对科技所带来的影响并非一面倒。在引领信息革命快速进展的同时,他也大声疾呼:“信息科技并非万灵丹。这点恐怕会令希望知道电脑和网络可以如何解决人类问题的人们失望。”盖茨同时也提出信息科技可能带来的弊病,包括人们对多媒体娱乐上瘾、过度依赖全球互动信息网以及网络使人们丧失隐私权等等。这样的看法和观念,让人们清楚了解盖茨虽然坚信科技的必要性,却不致迷信科学。您也许会认为,以微软公司这样的成功,加上盖茨少年得志,他一定洋洋自得。不过,出人意料的是,盖茨不以成功为终点,而以成功为警惕。他说:“成功非良师,它让聪明人自以为立于不败之地,也无法对未来提供可靠的指引。今日看来完美的计划或最新科技,瞬时便可能成为明日黄花。”因此,虽然盖茨自信,但是这样谨慎求好的态度,也可以称做是“比尔・盖茨式的谦虚”吧!

  这样竞争激烈、弱肉强食的信息世界里,涉足其间如履薄冰,若没有一颗乐观的心,恐怕难以久留。盖茨自称是乐观主义者,他说:“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于新科技可能产生的冲击保持着乐观的看法,我认为新科技将增加我们休息的时间,并藉由信息传播的扩张,使我们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不过,盖茨也澄清:“乐观并不表示我对即将发生的一切完全没有疑虑,正如同所有重大的改变一样,信息社会的好处必然伴随着缺点而来。整个社会必须考虑信息高速公路的普遍性、教育的投资、个人隐私权和公共安全等重要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决定。”

  盖茨的微软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其好战的本性及一贯咄咄逼人的策略。用他的话来说:“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猎物。”也正是他非凡的野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成为微软不断成功的动力源泉。几十年来,微软如同一头风度翩翩的大白鲨,游进了金鱼池中,令对手闻风丧胆。在比尔・盖茨的率领下,不但在原有的业务领域内巩固了垄断地位,也频频开拓可供占领的全新疆界。

  如今微软已成为了IT业内的“帝国”,除了主宰PC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外(这是微软的命脉),还插足个人财务软件、教育及游戏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商用电子邮件、数据库及工具软件、内部网服务器软件、手持设备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电视、上网服务以及多个不同的万维网站。

  微软的光芒也吸引了美国反垄断法的注意。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开始了。1990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调查微软的市场行为,主要是针对其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一起捆绑销售的方式,这种搭售方法正是反垄断法“专政”的对象之一。不过作为信息时代的美国传奇,微软习惯了法律对它网开一面的照顾。1993年,司法部接管调查工作,才使微软有点紧张起来。1994年,司法部对微软的市场行为做出限制性裁决。尤其是当微软准备并购财务软件市场的领头羊―Intuit公司时,司法部挺身而出,指控这起兼并为非法,微软不得不放弃了这个烫手的山芋。1995年,法院做出裁决,禁止微软将不同软件产品强行捆绑,这与其说是司法部的胜利,不如说是双方体面的“言和”,因为微软毫发未损,而且也认定这项裁决将束之高阁。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1998年5月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南卡罗来纳州后来退出)联合提出诉讼,控告微软公司违反美国的反垄断法。1999年11月5日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托马斯・杰克逊公布关于微软公司垄断事实的调查报告,称微软公司对“视窗”操作系统的垄断性销售行为损害了消费者、计算机生产商和其他相关公司的利益。2000年4月3日杰克逊法官在华盛顿宣布,微软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4月28日美政府向杰克逊法官提交了处罚建议,要求将微软分割为两家独立的公司,分别经营“视窗”操作系统和“办公室”应用软件及网络业务。5月17日美国司法部和17个州拒绝了微软公司一周前提出的自我处罚建议。5月26日美国司法部向杰克逊法官提交了对微软公司的最终处罚建议,坚持要将微软分割为两家公司。6月7日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做出将微软公司“一分为二”的判决,被分割后的微软公司一家负责经营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另一家负责经营其他软件业务。

  这个时候的盖茨并没有慌张,而是积极应对并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1年6月28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驳回了地方法院法官托马斯・杰克逊去年6月做出的将微软公司分割为两家公司的判决,并要求地方法院指定一位新法官重新审理这一历史性的反托拉斯案。盖茨29日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分割微软的判决被推翻后,他很乐意就此事与政府达成和解。盖茨说,旷日持久的诉讼战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微软在此案中对与政府达成和解的解决方式一直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微软将尽最大努力与司法部达成和解。诉讼究竟会走向何方,直接关系到微软和盖茨的命运。

  [余论]盖茨是在一个充满挑战性游戏的家庭里长大的,从小到大,在形形色色的游戏中学会了怎么样才会赢得胜利。从为IBM设计操作系统开始,一直到今天最盛行的Window s98、W indow s2000乃至W indows XP,无不让人感觉到人类智慧的无穷无尽。盖茨在很多方面也是很普通的,也会犯一些错误,但是他对微软的经营绝对是非常成功的。

  盖茨书写了20世纪最为传奇的神话。

  (刘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