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6、打破黑暗的光芒之子

  伏尔泰

  (1694~1778)

  [传略]伏尔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原名弗朗索瓦・马里・阿鲁埃,1694年11月21日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当时正值“太阳王”路易十四亲政的第三十四个年头,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

  1704~1711年,伏尔泰在耶稣会创办的大路易中学读书。在这期间,他受到自由主义思潮,特别是P。贝勒的反宗教狂热著作的影响,贝勒以哲学为中心的怀疑原则和向宗教挑战的精神对伏尔泰影响深远。毕业后,伏尔泰以写讽刺即景诗为起点,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因触犯王室贵族于1717年被关进巴士底狱。1718年出狱后,他的第一部悲剧《奥狄浦斯王》发表并在巴黎法兰西剧院公演,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伏尔泰这个名字几乎在一夜之间尽人皆知。1726年,伏尔泰来到英国,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与新贵族妥协的资产阶级政权,英国政治上的开明、经济的繁荣和自由的气氛与路易十五统治下的法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英国期间,他极端推崇“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政治制度,I。牛顿和J。洛克的思想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1729年回到法国后,伏尔泰积极从事启蒙宣传。1734年,《哲学通信》在法国出版,由于伏尔泰在书中赞赏英国的信仰自由和政治自由,介绍牛顿和洛克的先进思想,而批评、揭露法国政府和天主教会,使法国政府大为震怒,结果《哲学通信》遭取缔焚毁。伏尔泰于是远离巴黎,在洛兰省的西雷城堡居住15年潜心著述,发表了《形而上学》《牛顿哲学原理》等哲学专著。1745年,伏尔泰被委任为法兰西史官。1746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750年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邀请赴柏林,在德国期间,他出版了著名的史学专著《路易十四时代》,系统论述了其开明君主制的政治主张,试图在普鲁士推行。1755年,认清了腓特烈国王真面目的伏尔泰失望地离开德国,到法国与瑞士边境的一个庄园定居下来。从此,伏尔泰开始了其反封建的新阶段。

  在此之前,伏尔泰就与D。狄德罗、爱尔维修等著名学者联系密切,并以积极诚恳的态度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以此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和宗教狂热,开展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这一时期,他除继续创作一系列的戏剧作品外,还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等著作。随着启蒙运动的不断发展,伏尔泰的声望与日俱增。1774年,昏庸的路易十五去世。1778年初,84岁高龄的伏尔泰返回阔别了28年的巴黎,受到巴黎市民的隆重欢迎,从而确立了他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同年5月30日,伏尔泰病逝。

  [影响]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伏尔泰高举民主、自由、平等的大旗,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伏尔泰继承了英法两国历史上的先进思想,特别是从洛克那里接受了经验论,结合法国当时的社会实际,形成了其自由的自然神论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并且在接受牛顿关于自然界都受引力定律统一支配时,没有陷入宿命论,从而确立了在政治上争取个人自由的理论基础。

  伏尔泰的哲学思想是以承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的。在《形而上学》中,他以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为前提,进而论证了一切观念都来自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指出感觉是观念的唯一来源。这样,他就在继承和发展洛克的经验主义原则上,克服了洛克唯物主义感觉论的不彻底性,即克服了洛克全部哲学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其唯心主义的“反省观念”的矛盾。同时,他还批判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认为感官是我们认识外界的必须门户,感觉是以外界对象为前提的,感觉愈多,观念也愈多。伏尔泰以其自然神论形式表现出来的唯物主义,不仅有力地抨击了基督教神学,而且在反对17世纪的形而上学,特别是在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他的哲学思想仍带有明显的机械性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局限性,但他通过《哲学通信》、《形而上学》《牛顿哲学原理》等哲学专著奠定的唯物主义路线,在当时的宗教神权笼罩下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来说,无疑对启蒙运动的开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始终不渝地对教会和宗教迷信进行揭露、嘲讽和批判,是伏尔泰全部启蒙活动的主要内容。伏尔泰认为,天主教会的统治是人类理性发展的主要敌人,教会的蒙昧主义造成社会上的普遍愚昧和宗教狂热,这种宗教迫害和神学蒙昧主义同君主专制制度结合在一起,阻碍了人类理性的发展。他针对教会提出了著名的战斗口号“打倒丑类”,在团结宗教力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所谓“丑类”就是指教士,这一口号是他全部活动的纲领,他号召一切社会进步力量同宗教作斗争。在伏尔泰看来,天主教就是建立在“最下流的无赖编造出来的最卑鄙的谎话”基础上的,是“最卑鄙的混蛋做出的各种最卑鄙的欺骗”的产物。宗教迷信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大敌,蒙昧主义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伏尔泰始终不渝地用各种形式与教会和宗教狂热作斗争。他用撼动人心的悲剧的力量驱逐弥漫法国社会的宗教秽气,向人民群众灌输对教会和宗教偏见的仇恨,宣扬理性、科学、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思想,在启蒙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反响。他用史诗和即兴讽刺诗嘲笑教士的伪善、卑鄙和无耻,常常引起社会共鸣和反动势力的惊慌失措。他运用自己的哲学武器,集中批驳了在18世纪已经走向反动的形而上学思辨体系,从理论上启迪了人们的思维,打击了宗教的嚣张气焰。

  在政治制度上,伏尔泰深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倾向于实行开明君主制,反对实行民主政体,主张下院、上院、国王三者之间互相节制。但是,他对“开明君主”抱有的幻想却在腓特烈身上遭到了惨重失败。

  伏尔泰认为,自由、所有制和平等是公正的社会秩序的基础。平等,指人的天赋能力的平等和运用这一能力的平等,还包括法律面前的平等,废除等级特权。自由,指遵循法律行事,他特别强调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认为这两种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的保障。伏尔泰还对卢梭的“自然状态”的观点提出批驳,他歌颂理性,推崇文明,强调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前进。在《百科全书》的编撰过程中,他倾注了向陈旧腐朽的封建制度进攻和传播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精神。

  随着岁月的流逝,面对残酷的现实,伏尔泰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间苦难的根源在于腐朽反动的封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反动教会的精神统治。他完成了大量的戏剧、小说和著作,用嬉笑怒骂的笔锋触及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横扫社会的每一个黑暗角落。他尤其注重教导人们用智慧启迪愚昧,用科学武装头脑,用理性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他清醒地认识到,反对神权统治,反对宗教迷信,批判信仰主义和蒙昧主义,打碎天主教加诸法国社会的精神枷锁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

  [余论]伏尔泰以其敏锐的思想、渊博的学识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巨擘。面对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和封建专制的残酷压迫,他以其知识和智慧进行了坚忍不拔的斗争,试图用理性来驱除蒙昧,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生气勃勃的革命精神。他的思想为声势浩大的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正是在他的思想的引导下,法国资产阶级制定出了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著名的《人权宣言》。

  (王海波)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