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4、中世纪宗教改革的先驱

  路德

  (1483~1546)

  [传略]马丁・路德,1483年出生于德国的埃勒斯本。他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家、语言学家和基督教路德宗的创立者。1501年,路德进入爱尔福特大学攻读法律。1507年入爱尔福特修道院,成为奥古斯丁教团的修道士。他熟悉天主教的神学,同时也接触了威克里夫和胡司的宗教见解,逐渐对当时的教义产生了怀疑。1517年,为反抗罗马教皇利奥十世推销赎罪券,路德写了《关于赎罪券的效能》的九十五条论纲。这个论纲的发表,使得压抑在人们心头的怒火一下子被释放出来,开始了在宗教改革名义下的群众性的反封建斗争。此后,路德又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等一系列要求宗教改革的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提出的主张,集中反映了市民阶级希望建立一个廉俭的民主教会的要求,既符合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需要,也迎合了那些企图没收教会财产以自肥、扩大独立地位的世俗贵族的愿望,因此,路德得到了资产阶级和世俗贵族的支持,路德宗也逐渐得以形成。随着宗教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下层人民群众的要求超出了市民阶级的利益范围时,路德的态度就开始发生了改变,特别是1524年农民战争爆发后,路德开始变得保守起来。但这时他的影响力也日益减弱。1546年,路德在维登堡去世。

  [影响]马丁・路德虽然出生在一个矿主家庭,但由于他父亲善于经营,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路德在小的时候,母亲对他进行了极其严格的宗教教育,甚至向他灌输避世的宗教思想。由于当时整个社会都为浓厚的宗教气氛所笼罩,再加上在家庭和学校所受到的都是严格的宗教教育,所以路德从小就形成了强烈的宗教信念,特别是对基督教的“因信称义”的教义,更是深信不疑,并且一生都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大学毕业后,路德本可以像别人那样,或者教授年轻人,或者继续深造。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离弃了父母、朋友和亲戚,进入修道院。他的这个举动,完全出乎他家人的意料,但一旦路德下定决心,谁也无法使他回心转意。

  1510年和1511年,路德两次访问罗马。初到罗马的路德激动万分,当他走到罗马的近郊时,他还大声地向他心目中神圣的罗马城致敬。但在游览罗马名胜古迹的同时,路德也看到了教会的腐败。教皇和所有的高级神职人员都迷恋着豪华的住宅和金银财宝,整天沉迷于赌博、酗酒、玩女人,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残酷的现实使得路德意识到,罗马这个原本神圣的城市,已经变得肮脏不堪了。路德愤怒地宣称:基督徒愈接近罗马,就愈变坏。谁第一次去罗马,他去找骗子;第二次去,他就会染上骗子的习气;第三次去,这个人也就变成了骗子。

  路德并非有意识地将自己塑造为宗教改革的领袖。他当时也是无意间踏上了这条船。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借口修缮圣彼得大教堂,到处推销赎罪券。教皇派到德国的特使约翰・台彻尔声称:“只要买赎罪券的人的钱币落入钱筒,能听到‘叮当’一声响,他的已死的家属的灵魂就从炼狱升入了天堂。买吧,买吧,天堂的门现在已经开啦!”

  对于台彻尔的无耻吹嘘,路德怒火中烧。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于10月31日晚在维丁堡教堂的门上贴上了他起草的《关于赎罪券的效能》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台彻尔的卑鄙行径,呼吁人们就赎罪券的功能问题展开讨论。这时的路德,还没有想到与教皇决裂,他的论纲的中心思想也不是否认教皇的权力,只是希望纠正天主教里的不合理现象,反对出售赎罪券的人的胡言乱语。

  可是“九十五条论纲”却激发了人民对罗马教廷的不满,论纲很快就传遍了西欧各地,不但使赎罪券的出售数量大大减少,而且引发了人民对宗教进行改革的意愿,对社会现状及罗马教会不满的德意志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根据切身的利害来了解和解释论纲。这完全出乎路德的意料,在惊愕之余,他多次用各种方式向教皇表露自己的心迹,他从未想存心损害罗马教廷的权威,所以他请求教皇宽恕他的罪过。

  但是,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的烈火在德意志越烧越旺,严重冲击着教会的统治。于是教皇于1520年6月15日签署了革除路德教籍、焚毁路德著作的谕令,并要求路德到罗马受审。路德被迫与教廷决裂。这一年,路德又接连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等著作。接着,路德又针对教皇的谕令写了《反对反基督教的通谕》,把罗马教廷作为反对基督教的人,并公开焚毁教皇的谕令,以示抗议。

  路德在他的著作中,集中表达了这样一些思想:他主张“因信称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读圣经的权力,也有解释圣经的权力;反对教会的权力高于世俗的权力,反对教皇干预德意志的内部事务;主张成立德意志帝国的教会,停止向罗马教廷进贡;他主张取消朝觐的制度,允许神职人员结婚,禁止出售赎罪券,简化弥撒的仪式,减少教会的节日等。

  路德用德语翻译了《圣经》,这样,德意志人民就可以直接引用《圣经》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要求。路德的译文优美流畅,成为当时人们摹仿的对象,无形中也为德意志语文的形成,起了一个推动作用。对此,德国诗人海涅曾作过高度评价:“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这是由于他翻译了《圣经》而完成的。”

  随着宗教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当下层的人民群众的要求超出了市民阶级的利益范围的时候,路德的态度开始转变了。特别是1524年农民战争爆发后,路德全力表示反对。他在《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一文中宣称“我只希望笔和笔战,谁教他们用刀剑硬干起来!”“无论谁,只要能够做到,不管是暗地或公开,都应该像打死疯狗一样,把他们打碎、扼杀、刺死!”十分清楚,在宗教改革后期,在德意志的英雄时代里,路德却站在农民运动的对立面,变成了诸侯的代言人。

  德国农民战争失败后,路德越来越成为一个奴颜婢膝的诸侯的仆从。人民群众越来越鄙视他,在他的房门上涂上焦油,指着他的后背怒骂:“这个诸侯的家奴!”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路德已经不是一个英雄的名字了。但诸侯为了酬谢路德,赐给了他大量的财产,作为世袭的产业。1546年,路德在维登堡去世。

  [余论]时势造英雄,马丁・路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机会,使得马丁・路德成为基督教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数一数二的英雄人物。宗教改革的成功,也直接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所以,不管路德后来的表现怎样,但在宗教改革的功劳簿上,始终有他的名字存在。

  (吕厚轩)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