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李耳

  (前580?~前500)

  [传略]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归德)厉乡曲里人。曾出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后见周朝衰落、社会风气颓败,于是弃官归隐。传说老子归隐时骑青牛路经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关尹请求老子著书,于是有《老子》五千多言留于后世。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传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

  [影响]《老子》即《道德经》,本书分“道”与“德”两部分,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道”本是道路、道理以及规律的意思。老子将“道”从其原来意义中抽象出来,赋予其形而上本体的意义,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思想中的“道”用言语是难以说清的。《老子》首句说“道可道,非常道。”然而老子留下了五千多言正是要说明道的。老子在说“道”这个名字起源时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老子对这个“寂兮寥兮”的道的描述时说:这个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所以道是“无”,但这个“无”并非不存在。道是“虚”,因其有巨大的包涵性。

  “无虚”的道在自然现实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老子认为,现实中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先后、善恶、美丑、智愚、损益、荣辱、强弱、胜败、静躁、轻重、大小等,它们都相对而存在,其相对的双方时时处于矛盾运动之中。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其表现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还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不过,道在本体上是绝对的,是静的,所以老子又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德者,得也。”德就是得到道。在人世、社会、政治中如何才能得到道呢?老子首先揭出世道衰落的原因,即“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贞臣”。其“仁义智慧 孝慈 贞臣”的出现是因为失落了道的本体,从而降低而表现成了欲尘,欲尘的纷乱相杂最后导致社会复杂狂乱。要想挽救社会之衰落,老子提出了“绝圣弃智”的口号。并循着忠→慈→义→仁→德→道的回归路线,希望恢复到小国寡民之世。老子认为“小国寡民”是最自然的,也应该是人最理想的生存环境,小国寡民就是老子道在社会上的再现,老子描述小国寡民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面对当时现实的动荡不安,老子提出了一些谋略性的方法。其中有“贵柔守雌”的方法。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柔弱像水一样具有内在的生命力,本有自己而无处不可去;老子又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其“贵柔守雌”方法的另一面所用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还有“分争”的方法等。同时老子反对战争,老子说大兵过后必有灾年,又说“兵者,不祥之器。”

  从个体的人来说“德”,老子指出个人体道的渠道,就是“致虚极,守静笃”,然后“涤除玄览”。就是说欲想把握认识道,需修到虚静的极致,在虚、静状态下,像擦一面玄妙的镜子一样对道进行体认、直观。其个人通过修养达到的最高目标,老子称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针对恍惚、窈冥的道,“无不为”指“德”而言。但如欲达到德的无不为必须先具备道的无为。如果专就德中学习一些方法、策略,没有道的涵养,那是不会“无不为”的。而后世颇有人只注意在谋略上利用老子的思想,却忘却或忽略了老子无为的根本思想,这不符合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教导。

  [余论]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这棵大树的根系就是道家,其主干就是儒家,而佛家则是树上的枝叶。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多元互补架构。道家思想既是这棵大树的深根,那么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代表者,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处于哲学奠基人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老子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道德经》国内的版本有1700种以上,外文译著则有550种,而从其涉及的语种范围来讲,《道德经》则有20余种,除英、日、法、德、意、荷、俄等语种外,还有瑞典、丹麦、梵文、拉丁文、希伯来文和世界语等。

  18世纪法国著名学者“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就特别立有《老君》的条目,并把老子描绘成一个洋溢着伊壁鸠鲁精神的圣者,而这正符合当时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援引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杰出命题去反对基督神学。老子的思想还引起康德和莱布尼兹等哲学大家的注意。谢林、尼采也曾从中汲取营养。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亲译《道德经》。李约瑟博士更称自己是“名誉道家”。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也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著名美籍华裔学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老子的“道”同现代物理学上的“测不准定律”很相似。这说明老子思想与现代科学是有相通之处的。一位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认为,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

  老子思想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却蕴含着丰富的衍生现代文明的基因。而这也正是我们重视老子的原因所在。

  (梁一仁)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