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0、政坛铁娘子

  撒切尔夫人

  (1925年~)

  [传略]玛格丽特・撒切尔,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1925年10月13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结婚前名叫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1943年进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攻读化学,入学伊始,即加入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1946年任该校保守党协会主席,并出席当年的保守党年会。1947年获牛津大学理学士和文科硕士学位,毕业后任一家化学公司研究员和律师。1949年起,作为保守党候选人参加议员竞选活动,两度遭到失败。

  1951年同丹尼斯・撒切尔结婚。1953年8月,生下一对双胞胎,马克和卡罗尔,同年通过律师考试,加入林肯律师协会。1959年当选保守党下院议员。1961年至1964年任“养老金和国民保险部”政务次官。1964年至1970年,历任保守党影子内阁养老金事务发言人、住房和土地事务发言人、财政和经济事务发言人、动力事务发言人以及教育事务发言人。1970年6月至1974年2月任保守党希思内阁教育和科学大臣。1975年2月接替希思当选为保守党领袖。1979年5月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在1983年和1987年举行的换届选举中,撒切尔夫人连选连任,担任首相时间长达11年,成为20世纪英国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1990年11月辞去首相职务。

  1992年被封为终身贵族。1993年5月任威廉・玛丽学院第二十一任名誉院长。

  [影响]1979年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推出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政策,旨在摘掉“英国病”的帽子,使英国重新成为世界强国。在经济方面,她一反战后历届政府信奉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推行以货币主义为主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对内采取紧缩货币供应量,减少公共开支和财政赤字等措施,控制通货膨胀;削减个人所得税;鼓励企业自由竞争,加速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一系列的举措旨在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重新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社会政策方面,撒切尔反对“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主张削减社会福利,以提高英国经济的竞争力;用对失业者的培训计划代替了充分就业目标;改革工会,限制和打击工会权力,对工人罢工采取强硬政策。在政治方面,与经济上的自由主义相反,撒切尔夫人放弃战后的“共识政治”,大力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加强法制,对群众运动采取强硬政策,显示出权威主义的政治倾向。在对外政策上,撒切尔夫人以恢复英帝国的伟大为目标,增加军费预算,加强防务,确保独立的核威慑力量,主张加强同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的合作;协调欧美关系,加强大西洋联盟;巩固同英联邦国家的联系;重视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关系;开展东西方对话。任期内,英国因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问题,同阿根廷发生了马岛之战。1982年,当撒切尔夫人在下院宣布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投降的消息时,她对唐宁街的人说:“今天英国又恢复了她的伟大”,由此可见,成为世界的领导者是撒切尔夫人渴求的政治抱负。撒切尔夫人主张发展同中国的经济合作和进行文化、科学的交流,1977年第一次访华,1982年9月再次访华,同意就香港问题同中国政府举行谈判。1984年12月第三次访华,同中国政府签订《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使香港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纵观撒切尔夫人11年的执政生涯,她在经济改革方面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私有化是撒切尔政府推行的最重要的经济战略。1979年时,只有航空与航天工业和造船业做出国有化的保证。到1983年大选时,准备私有化的企业在增加,包括英国电讯、英国航空公司、部分钢铁厂以及煤、气、水、电等公用事业部门。经过80年代的大规模私有化,到1991年时,英国已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公共部门转为私营部门,工业中的国有部分减少了60%,有65万名工人从国有企业转到私营企业,国有经济部门的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则从9%下降到不足5%。伴随着私有化而推行的更加广泛的股权制改革,大约有1/4的人拥有了股份。撒切尔夫人试图重建一个自由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的目标部分得到实现。

  撒切尔经济政策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实行货币主义的改革,放弃了战后历届政府沿袭的依靠增加公共支出来确保充分就业的目标,而是试图建立正确的、健全的货币结构,实行低税收、少加管制,建立灵活的市场以促进繁荣和增加就业。撒切尔任期内经济战略的首要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撒切尔夫人任职期间,通货膨胀从1980年的21.9%下降到1986年2.4%,1990年10月又上升到10.9%。政府的公共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80年代也呈下降趋势。可以说,撒切尔夫人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健全的财政和较低的边际税率的目标基本上也实现了。

  建立规模小、效率高、权力集中的中央政府是撒切尔政治改革的目标。在其任期内,撒切尔夫人通过改革行政部门和削减文官人数来达到压缩规模的目标。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时,英国政府各部门约有73.2万名文职人员,到1989年,英国政府官员的人数精简至58.76万人。许多政府职能转由公共机构来承担,中央职能减少了,效率得到提高。

  在社会福利方面,撒切尔夫人极力反对实行高福利,认为这是鼓励懒惰,培养“依赖心理”,不利于调动工作的积极性。1986年,撒切尔政府实施“重新开始”计划,其目标是把英国改造成为一个鼓励发奋、节俭、自立和承担家庭义务的社会,她的一些政策措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旨在取消英国战后建立起来的普遍的福利安全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英国“二战”后形成的高福利的传统,撒切尔夫人想要一下子解决难免会激起民愤。因此,她在执政时期,尽管宣传上对社会福利的改革声势很大,但实施起来却谨小慎微,并没有摆脱60、70年代两党政府在社会福利问题上只能进不能退的困境,因而在削减福利开支方面的企图往往归于失败。

  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期间对英国的工会进行了大胆改革。“二战”后,英国工会的权力逐步扩大。撒切尔夫人要实现削减社会福利、发挥市场作用等目标,必然要与工会发生矛盾与冲突。从1980年起,撒切尔夫人就开始了逐步改革工会的计划。1982年颁布《就业法》,旨在减少工会的豁免权;80年代中期对矿工罢工采取强硬政策。通过改革,工会的斗争权力遭到削弱,产业停工数有很大降低,加入工会的劳动力的比例从50%下降到35%。这一改革基本达到撒切尔夫人刺激竞争力的目标。

  在对外政策方面,撒切尔夫人被评论家称为一个狭隘的、怀旧的民族主义者,“抓住帝国的残骸不放”,“迷恋过时的主权观”。她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某些方面,如单一货币、防御一体化等持保留态度。她重视同美国的关系,要求维护欧洲地区的均势,突出英国在欧洲的地位,主张建立强大的国防,为领土争端不惜发动马岛战争,想以此重新确立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可以说,撒切尔夫人有明显的“帝国情结”。

  [余论]从1975年成为保守党的领袖到1990年辞职,撒切尔夫人担任保守党领袖长达15年之久。在她的领导下,保守党连续三次赢得大选,这在保守党的历史上也是一个辉煌的奇迹。担任首相期间,撒切尔夫人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革,创造了所谓的“撒切尔奇迹”,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被人们冠之以“撒切尔主义”。由于其不畏艰难、锐意改革的形象,她还赢得了“铁娘子”的美誉。

  (邢学敏)

  §§第五编 思想巨匠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