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6、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首相

  丘吉尔

  (1874~1965)

  [传略]丘吉尔,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1874年11月30日,温斯顿・丘吉尔出生在英国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的布伦海姆宫。父亲伦道夫・丘吉尔,母亲珍妮・杰罗姆。

  1893年8月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学习,1895年1月毕业。随后参军,参加了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899年3月辞去军职,以记者身份赴南非采访英布战争。1900年10月当选为奥德姆地区的保守党议员。1904年5月脱离保守党,1905年5月参加自由党。1906年1月当选为曼彻斯特西北选区议员,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壁垒”政策。先后担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在海军部正式建立了作战参谋部,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11月,因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引咎辞职。1917年7月被劳合・乔治提名为军需大臣。1919年1月,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提出新的复员计划和征兵法案,平息了英军中的不满情绪。2月,攻击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1922年,联合政府垮台,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1924年任鲍德温政府财政大臣,1931年1月,因印度宪政问题与鲍德温发生分歧,宣布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1936年后,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抨击《慕尼黑协定》,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他于1940到1945年,1951到1955年两度出任首相。

  [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受张伯伦邀请,丘吉尔出任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4月,德军攻占挪威和丹麦,5月10日,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联合政府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同月,荷兰、比利时先后沦陷,盟军被迫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法国投降。面对这种孤军奋战、岌岌可危的形势,英国国内出现投降派,认为再打下去大英帝国将不复存在。但丘吉尔拒绝投降,坚持对德作战。他说“我只有我的血,我的辛苦,我的汗水和眼泪可以贡献出来。我们要再一次证明我们能保卫自己的国家……如果必要的话,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7月10日至11月14日,德国对英国进行了连续不断的空袭,伦敦、考文垂等城市遭到狂轰滥炸。英国人民在丘吉尔为首的政府领导下,精诚团结,万众一心,英勇顽强,开展了著名的不列颠保卫战,使希特勒入侵英伦三岛的计划彻底破产。战争期间,丘吉尔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经常在广播中发表炉边谈话,这对于鼓舞英国军民的士气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英国的法国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他在战后出版的回忆录里也写道“我们只有一个宗旨,一个唯一的、不可改变的目标。我们决心要毁灭希特勒,以及纳粹制度的一切痕迹。什么也不能使我们改变这个决心……任何对纳粹帝国作战的个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根据以上的理由,我们将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进行我们能够给予的一切援助。”1941年7月12日,丘吉尔与苏联签订了《英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在处理对苏关系问题上,丘吉尔表现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巨大勇气和高度灵活性,使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反法西斯力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结成了统一战线,从而保证了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为了扭转欧洲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丘吉尔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援。在丘吉尔的奔走下,1941年3月8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同意以租借或贷款形式提供武器、军用物资和粮食等援助。8月9日~12日,丘吉尔在大西洋上同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会谈,签署了《大西洋宪章》,亦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宣言表达了双方共同战胜法西斯,争取世界和平的原则立场,提出了为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的问题。宪章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罗斯福、斯大林举行了一系列会晤,与美国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丘吉尔还代表英国签署了《联合国宣言》,它的签署,标志着世界性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大缩短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1942年8月,丘吉尔与斯大林在莫斯科举行了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会晤,决定以北非的“火炬”计划代替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二战”期间,丘吉尔与斯大林建立起来的、并一直保持着的密切而又严肃的关系,对双方之间加强联系、增进理解、相互配合、保证取得战争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943年1月14日~24日,丘吉尔与罗斯福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11月27日,丘吉尔在与罗斯福举行开罗预备会议后,飞赴德黑兰参加由美、英、苏三国首脑参加的“三巨头”会议。三方就实施“霸王”计划达成一致。1944年6月6日,“霸王行动”开始,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从而改变了欧洲战场上的力量对比。

  1945年5月8日,丘吉尔向英国人民正式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5月23日,丘吉尔宣布辞职,解散战时联合政府,组成看守政府。7月17日至25日参加波茨坦会议,与斯大林、杜鲁门举行会谈。在同月举行的大选中,由于保守党失利,在5年多战时首相位置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丘吉尔,只能黯然神伤地面对下台的现实。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引用了古希腊哲人普鲁塔克的名言:“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民族的标志”,以此表达自己的心情。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杜鲁门的陪同下,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著名演说,他呼吁联合国成立维护和平部队,主张西方国家保持“有关原子弹的知识和经验的秘密”,并力促“保持英语国家的特殊关系”。他还提出了“铁幕”的说法。他的演说旨在唤起人们去缔造英、美两国之间的特殊关系,联合起来对抗苏联拉下的纵贯欧洲南北的“铁幕”。这篇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揭开了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

  1951到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1953年,在伊丽莎白女王的加冕典礼上,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以表彰他对英帝国所作的贡献。12月10日,瑞典文学院授予丘吉尔195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他的获奖评语是:“由于他精通历史和传记的艺术,以及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的演说。”1955年4月5日他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

  丘吉尔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政论家和作家。主要著作有《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英语国家史略》等。

  [余论]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在英国历史上的关键作用和崇高地位,是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的。“二战”时的盟军最高统帅、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这样回忆丘吉尔:“他是一位很有威望的领袖。他具有英国人在困难时所表现的勇敢而坚定、在顺利时所表现的因循守旧的典型性格。他有非常强烈的信念,善于争论和答辩……我钦佩他,也喜爱他……他是一位对战争发展和军事史有深刻研究的专家,即使和他讨论纯专业问题,也不是毫无益处的……在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如果他不是那样伟大,他就会使我的工作更加艰巨……他是一位伟大的军事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王海波)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