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8、扼住命运咽喉的音乐大师

  贝多芬

  (1770~1827)

  [传略]贝多芬,德国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波恩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祖父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在波恩颇负盛名。父亲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母亲是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备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他的父亲希望贝多芬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从4岁起就强迫他练琴。贝多芬自幼就显示出钢琴方面的天赋,并师从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学习巴赫、海顿、莫扎特等音乐大师的乐曲。贝多芬还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莎士比亚、歌德等大师的名作,为贝多芬日后取得光辉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聂费的帮助下,12岁的贝多芬就开始音乐仆役的生涯,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同时也负起养家重任。1787年4月,贝多芬赴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维也纳观光,在那里拜见了他敬仰的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赢得了莫扎特的赞赏,莫扎特从心底发出惊叹“请留意这位年轻朋友。将来有一天,他的名字会传遍全世界。”但不久,贝多芬因母亲病危赶回波恩,他的母亲不幸于1787年7月病逝。

  1792年奥地利音乐大师J。海顿路过波恩,接见了贝多芬,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波恩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也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他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留学于维也纳,希望他“从海顿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1793年,贝多芬转投著名理论家J。G。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门下,向他学习对位法,他还跟意大利歌剧作家萨列里学歌曲写作。贝多芬凭借其出色的演奏才华,迅速进入了维也纳上流社会,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生涯。到1827年去世,贝多芬共创作了256部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音乐财富。

  [影响]1795年,25岁的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一号作品――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并在维也纳进行了公演,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贝多芬从此闻名遐迩。此后5年,他又写作了从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1799年出版的《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奏鸣曲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该曲表现了年轻的贝多芬对不公正人生的愤怒与抗争,对不平等社会的不满与憎恨。这些作品的出版使他的声誉日渐遍及欧洲。

  1798年,28岁的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且日益严重。1802年贝多芬又遭遇恋爱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一个高点,曾写下《海利根遗嘱》,打算自杀。但发自内心的艺术家的责任感使他决心要向厄运挑战,“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1803年贝多芬回到维也纳。此时,正是拿破仑率领法国军团横扫欧洲的时代。贝多芬对拿破仑的成就非常尊崇,他对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深表认同,决定为拿破仑这位英雄写一首交响曲。1804年,第三交响曲《英雄》完成,后来由于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改变了对拿破仑的看法,在乐谱上写上“英雄交响曲――对一位伟大人物的回忆”。《英雄》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长达50分钟以上,全曲充满威严与柔情,是贝多芬众多作品中第一首包涵丰富精神内容的乐曲。著名歌剧作曲家瓦格纳认为,《英雄》交响曲所表达的并非一般戏剧中的英雄,而是怀着人类独有的爱心、悲悯和力量的所有坚强的、正义的、真正英雄。

  在革命的狂飙中,贝多芬创造了一个英雄时代的音乐,他用激动人心的音调表现着革命,表现着自由与进步,表达着民主共和的理想。1804年写作的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黎明》,贝多芬用清新、欢乐、激情的音乐欢呼革命的胜利和新时期的到来,被罗曼・罗兰称为“白色奏鸣曲”。1805年完成的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更是以恢宏的气势表现了人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使之成为钢琴奏鸣曲的经典之作。列宁曾称赞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比《热情》奏鸣曲更加动人的,我可以天天倾听它。美妙至极,简直不是人所能创造的音乐!”同年出版的歌剧《费黛里欧》是贝多芬唯一的歌剧。作者摒弃了骑士、神仙和爱情主题的剧本,挑选一部伸张人权、平反冤狱的剧本,表达了作者对民主、人权的向往,寄托着作者的资产阶级革命理想。

  贝多芬共作有钢琴奏鸣曲32首,其中,《悲怆》《黎明》和《热情》最为著名,成为钢琴音乐的不朽之作。

  1808年,贝多芬同时发表第五号交响曲《命运》和第六号交响曲《田园》。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贫穷、失恋、孤苦、受歧视、失聪,是作者不屈精神的升华,一部同命运进行搏击的惊天动地的记录。恩格斯在听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后对他的妹妹说:“昨晚听到的是一部多么好的交响曲啊!假如你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那你可以说等于一生没有听过什么好音乐。”《田园》是歌颂大自然的绝世之作,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用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美好和农村生活的景象,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崇高情感。每当我们聆听《田园》交响曲时,总能为他那极尽简朴的音响、强壮的内在推动力以及清新、健康、向上的情感所吸引。

  1811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七交响曲》,并于1812年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

  从1804~1814年是贝多芬创作的盛期,在这期间他忍受着失聪的折磨,创作出了一系列不朽的音乐作品。大约从1815年起,贝多芬再也无法与人对谈,而不得不让对方把话写在纸上给他看。完全失聪后的贝多芬凭借其超人的毅力,于1823写出了震古烁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

  第九交响曲的结尾是根据文学浪漫主义先驱之一、德国剧作家席勒的诗《欢乐颂》创作的。贝多芬在作品中描绘和讴歌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是人们“通过斗争走向欢乐”的结果,所要达到的是“自由、平等、博爱”和“真、善、美”的世界。1824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公演时,维也纳的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许多人潸然泪下。H。柏辽兹认为它是贝多芬毕生的杰作,他说:“贝多芬完成了这部巨著可以死而无憾,可以对自己说‘现在让死神来临吧,因为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1972年,第九交响曲成为欧洲共同体的会歌,只是把席勒的歌词“四海之内皆兄弟”改成了“所有欧洲人都是兄弟”。

  1826年,仍在坚持创作的贝多芬病倒了,从此再也没有起来。1827年3月26日下午,暴风雨雪夹杂着闷雷,贝多芬在大自然为他奏起的交响曲中走完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死讯震惊了维也纳,有两万多名维也纳市民为这位伟大的音乐家送葬,包括F。舒伯特。

  [余论]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用时而狂飙疾起、气势磅礴,时而悲愤低沉、奋发向上,时而悠扬流畅、似水潺潺的音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邢学敏)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