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尾声

  雁高翔睁开眼,却见身上缠满了绷带,直直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床上。他大吃一惊,还想不清前因后果,翻身跃起,却觉浑身酸痛。

  门“呀”一声开了,一个郎中模样的男子走了进来,一见雁高翔跳了起来,吓了一跳,道:“这位爷台,你受伤甚重,还要静养,不要动了。”

  雁高翔打量了四周,道:“这是哪儿?”这地方虽然十分简陋,但窗明几净,案头放了一个胆瓶,里面插了一枝菊花,开得正艳,边上是一个大包裹,足足有半人来高。那男子道:“兄弟吴佩仙,专攻跌打,这儿是小号必仁堂。”

  雁高翔才明白这儿是个医馆。他叫道:“某家怎会到这个小破医馆来的?”

  吴佩仙大为不悦,道:“爷台,小号虽然比不得鄂州、常德的大医馆,但在武溪也是头一块牌子了,请不要取笑。”

  雁高翔顿了顿,道:“我那葫芦呢?”他的本事,一多半都要靠葫芦,而且他好酒如命,没了酒,胆子都小了许多。吴佩仙听他不再说不逊之辞,面色转和,道:“送爷台来的那位说你爱酒的,让我给你买个葫芦来,你看,就放在那儿。”

  吴佩仙伸手一指,雁高翔才发现那胆瓶边的包裹竟然是个葫芦。吴佩仙十分殷勤,买了个特大号葫芦,《南华》中所谓“五石瓠”想必亦不过如是。雁高翔一见葫芦,连忙拿了过来,入手之下,只觉葫芦甚沉,里面竟是装满了好酒,心中大喜,道:“是不是一位佛爷送我来的?”

  他还记得最后无心要他帮忙去救惠立之事,看来多半是惠立给他的。原来他离开马家老店时,越想越是恼怒。上龙虎山寻找教主,结果教主已死。受了张正言指点之恩来杀无心,途中又险被鸣皋子打死,反倒是无心救了自己。他恩怨分明,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偏生如今恩仇纠缠在一处,都不知该如何报法。正在茫然,却遇到了附体在果智身上的宗真。宗真遭果毅暗算身死,一灵不昧,附于果智身上。他心知此事已到千钧一发之际,惠立也不知是不是已经入魔,一旦蚩尤碑被解开,天下苍生所遭浩劫已不可想象。唯有见机行事,拼得堕落轮回,也不能让蚩尤碑出世。但孤掌难鸣,正在想找些靠得住的同道帮忙,可是本相已无,自己一副果智的样子,说出去旁人也是不信,却正好遇上了雁高翔。一说起,雁高翔才明白自己所救乃是密宗三圣的宗真。雁高翔那日救了他,却不曾看清他的相貌,只道宗真长的就是果智的样子。宗真知道这胡子少年虽然出身邪派,却极为正直,唯有此人尚可助一臂之力,便请他跟随惠立而行。雁高翔败在鸣皋子掌下,极为不忿,一口答应,只是他不似惠立有陈普寿带路,来得稍稍晚了一会儿。惠立与宗真一般,也位列密宗三圣,那自然也是有道高僧了。哪知刚一出口,吴佩仙却道:“是佛爷么?不像啊,我看他倒是位年轻道长,身边还跟着一个很标致的色目姑娘。”

  是无心!雁高翔大吃一惊,本想喝两口酒,也不敢再喝了。他看了看葫芦,只觉酒香一阵阵极是诱人,心一横,心道:“这小牛鼻子要杀我,也不会糟蹋这一葫芦好酒。”仰起脖来喝了两口,只觉酒味甘醇,就算有毒,那也认了。

  吴佩仙微笑道:“令尊大人倒也生得少相。他对你好得很呢,你放心养伤。喂,爷台,你喝慢点!”却是雁高翔一口酒直喷出来,喷得吴佩仙满脸都是。

  海风吹拂,鸥鸟翻飞。无心倚靠在船尾,看着山山水水渐远,心中有些刺痛。转念一想,却又扑哧一笑。莎琳娜站在他身边,见他没来由地笑起来,也笑道:“笑什么了?”

  “我在想,那胡子知道了别人当他是我儿子,不知该气成什么样。”

  莎琳娜想起无心那日在武溪镇上跟那吴佩仙一本正经说什么“犬子受伤甚重”之类的话,忍不住也笑了起来,道:“你也真没正经。”

  无心涎着脸道:“人谁无母。莎姑娘,你是他母亲,自然帮着儿子说话了。”

  莎琳娜又羞又气,佯怒道:“不理你了。”

  她扭头不理无心,无心慌忙赔笑道:“莎姑娘,心肝宝贝好姐儿,别生气了,我是胡说的。谁叫他这么笨,没半点主见。”

  莎琳娜也不知这“心肝宝贝好姐儿”之类是无心在勾栏与唱曲的姑娘调笑惯了的话,虽觉此人没羞没臊,但这话听得心底也甜丝丝的。鸣皋子死后,无心既被正一教以鹤羽令传令天下追杀,又因为惠立曾说宗真也是他害的,释门一般要取他性命,中原虽大,他四处都无法立足,只能离乡背井,跟着莎琳娜远行。离开故土,他心中实是极其悲苦,只是脸上不显出来,尽说些疯话解闷,所以莎琳娜也不真恼,听无心讨饶,柔声道:“海上风大,回舱吧。到了佛罗伦萨,我带你引荐家父。”但一想到虽然自己已决心嫁给无心了,但无心终是异教徒,只怕父亲不会答应,心中不禁一乱。无心见她面色有些不好,收起调笑之意,道:“莎姑娘,你先去歇息吧,我马上就来。”

  等莎琳娜进了舱,无心从怀里摸出一支玉笛。这玉笛正是鸣皋子所用,那日在风云寨中,蚩尤碑禁咒反制,后来他刨了半天,只刨出这支玉笛。

  无心看了这支玉笛,心中又是一阵微微刺痛。

  人谁无父。只是事情已经过去,一切都该忘了吧。

  此时一只鸥鸟长鸣一声,从船帆上飞起,直冲云霄。无心看着那只鸥鸟渐渐化成一个黑点,没入海天之间,怅然久之。

  海风如刀,掠帆而过,发出呜咽之声。这艘海船载着一船行客,渐行渐远,也终于没入了大海与青天相接之处。

  《道者无心》第一卷海内篇,分为伏魔、辟邪、斩鬼、搜神四录,已经结束了。故事里小道士无心在中原无法立足,搭乘海船从东南亚一带出发前往意大利佛罗伦萨,第二卷海外篇就要讲述他在东南亚一直到非州诸国的冒险故事。

  中国佛教显密两宗,显宗不修神通,而中原佛教大多属于显宗,法术之类被看成旁门左道,但在平民百姓的印象里,和尚和道士都是出家人,自然都能捉鬼降妖,所以历代神魔故事中担任这一角色的,不是和尚就是道士,在这个故事中也不例外。

  张天师捉鬼,尽人皆知,但到底怎么捉的,为什么法术有灵,恐怕谁也说不出来。清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倒是记载了一个故事,说京城叶御史家闹狐妖,叶御史请张天师作法禳解,张天师则让法官出手。哪知刚画了一张符贴上,符纸马上碎裂,再请都城隍来,也没有效用。法官便说:“就一定是天狐,非要拜章不可。”于是设七日道场,前三天还能听到狐妖的骂声,第四天狐妖便婉言求饶。叶御史心软了,请张天师住手,但张天师说章已拜,不能再收手。七天道场期满,只听得打斗之声,门窗都掉下来,直到晚上还没停止,法官又请了其他神灵助阵,这才将天狐捉住,放在一个瓮中埋入地底。

  纪晓岚写此书,是要“使人知所劝惩”,主题并不是要讲述一个奇幻故事,所以过程十分简洁,倒是后来纪晓岚亲口请教张天师驱役鬼神之故写得甚为详细。张天师说,连他自己都不明所以,只知依法施行。大概鬼神都要听从符�印绶的驱使,天师就像领导,法官就像办事员,天师要靠法官施展符�,而法官没有天师之印,符�亦无效验。至于符�有时灵有时不灵,就和官场上文书传递一样,有时批准,有时驳回,并不是一律实行的。这一套完全是世俗化的体制,但就算博学如纪晓岚也觉言之成理,看不出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大抵到了清代乾隆时期,张天师一族代代为官已久,过去的光辉渐渐褪去,天师本人与纪晓岚又有交情,已经不能再拿“俗人不可妄测天道”一类的话来搪塞,势必要与时俱进,用另一套近理的理论来解释。纪晓岚请教的这位张天师应该是第五十七代张存义。天师一号,在明初时,就因为朱元璋一句“至尊者天,岂有师也”而取消,改称真人,但民间仍然习称为张天师,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位张天师倒是个老实人,承认符�有灵有不灵,当纪晓岚刨根问底地追问说假如是在空宅荒山,猝然遇到鬼怪,阁下还能不能制服的时候,他说就和大官出行,盗寇自然躲避一样。假如真有些愣的要硬来,就算手握兵符,一时征调不及,那也没办法。这话说得更圆通,纪晓岚不太信神奇之说,却也承认“此言亦颇笃实”。不过民间没有纪晓岚那么忠厚,俗语有“张天师着鬼迷”一说,江浙一带民间山歌《沈七哥》里,甚至说张天师被一个王八精骗了,居然招那王八精做女婿云云,大大取笑了一番,说张天师其实也会被鬼骗。而文士中也不并尽如纪晓岚般忠厚,有些刻薄狭促的一样没好话。与佛家相比,道家显得更世俗化,因为这些神通真见到了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平头百姓没被唬住的大有人在,而对于饱读圣贤书的学者来说,画符捉鬼一类的格调未免太低,不挖苦一番实在天理难容。明代学者谢肇�便是其中一个,他的《五杂俎》中对张天师狠狠挖苦了一番,说汉末张道陵避疟丘社,得咒鬼之术,后来被蟒蛇所吞,他的儿子张衡觅尸不得,托言白日升天,“至今历代崇奉,称为天师,良可笑也。”而他所见的“真人每入觐,沿途民为鬼魅所恼者,悉往扶牒,所至成市,闻其符�亦有验者,故愚民信奉之也。万历间,京师大旱,适真人入朝,上命留之祷雨。终不效,乃遣之,则其伎俩亦与寻常黄冠一间耳。”曰“可笑”,曰“愚民”,曰“伎俩”,谢肇�撇着嘴说这一番话的情景数百年后仍然可以想见。

  龙虎山张天师,在宗教史上属于正一道的宗主。正一道也叫符�派,这一派的道士都是以画符捉鬼为业,不忌荤酒嫁娶,旧时乡间有丧葬诸事,便群往画符念咒,做法事导引亡灵,大抵上和现在农村办理红白喜事时总要请的乡间乐队的职能仿佛。正因为正一道看重法事,所以音乐非常发达,道士中出了不少音乐家,宋末的汪元量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支奇葩,道教音乐留下不少优美动听的曲谱,故事中讲到阚鸣皋吹的笛曲《白鹤飞》,就是一支真实道教大曲,有兴趣的话不妨到网上搜罗了听听,可以说是中国风的交响乐。不过,在故事中无心施法当然不能和实际的道教法事一样,被我大大武侠化了,否则小道士无心碰上什么妖人拦路,千钧一发之际还要先吹拉弹唱地演奏一曲,而他平时又要背上一堆乱七八糟的乐器,就算作为一个消闲故事也太不像样了。所以这个故事的背景大多属实,连无心所念咒语也基本上是真实的,取自道教符�书《道法会元》,唯有这一点与真实相距甚远,识者一哂。

  海内篇最后一篇《搜神录》中出场了片刻的张宇初,历史上是第四十三代天师,时人称其“天资颖敏,器识卓迈”,定《道门十规》,整顿当时日益败坏的正一门风。只是此人居乡恣肆不法,明初建文帝时被撤印诰,朱棣即位后才复职,人品不见得有多高,故事里对他不免溢美了些。不过此人才华横溢,著有《岘泉集》,在文学史上也有他的地位,钱谦益编《历朝诗集》,收录他的诗达六十二首。抄录一首《晚行》吧:

  倦行偏旅思,蔬味喜初闻。

  野道堆黄叶,人家住白云。

  鸟啼斜照薄,风急暮帆分。

  归策犹暄暖,徒知厌世氛。

  诗句清新高洁淡远,“野道堆黄叶,人家住白云”一联是值得再三玩味的好句,而“归策犹暄暖,徒知厌世氛”一联,更与他“居乡恣肆不法”的评语实在大相径庭。看来,道士的确是世俗化了,其口是心非也与儒士一般无二。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