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 药王著书之谜”

  公元652年前后,已经七十多岁的孙思邈在古稀之年,写下了《备急千金要方》这样一部中国古代并不多见的传奇医书。而三十年之后,已逾百岁的孙思邈,竟然又写下一部《千金翼方》,这两部书被后世的人们合称为《千金方》。那么,这样一位在古代极为少见的百岁老人,究竟在他的书中写了些什么?这样一部医书为什么要用“千金”这样似乎不太相关的字眼来命名?而在这一部千古流传的《千金方》中,我们是否可以在它的字里行间发现有关孙思邈长寿养生的独门秘诀所在?

  上一讲,我们讲了很多孙思邈为别人治病的故事,不过,这些故事其实都是一些用智慧治病的故事。像这种故事还很多。比如说,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记载着下面的三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大汉急急忙忙跑来说,孙先生,我老婆生了一个孩子,生下来孩子好像就死了,您能不能给瞧瞧,看能不能救活?孙思邈说,那我就去看看吧。到那儿一看,这孩子脸全紫了,身上也都是紫的,再一看,嘴里头有很多污血。孙思邈一想,这孩子生下来要是死的,他嘴里怎么能有血呢?肯定带着气,肯定没死,只是气息微弱。怎么办呢?孙思邈对大汉夫妇说,干脆,你们赶紧给我找两棵大葱。剥完了,拿葱白抽这孩子。夫妇俩赶紧照做,抽着抽着,这孩子哇的一声就吐出来了,紧接着就哭了。孙思邈说,赶紧烧水,烧温水给这孩子洗一洗。最后也没吃药,也没打针,这孩子就活了。孙思邈把孩子治活了,他跟人家说,其实这孩子没死,你看他嘴里有血,那是生下来以后吐的血,能吐血,而且这血没定,就意味着还活着,只不过气被痰给憋住了,你一抽他就通畅了,所以自然就活了。

  这故事不神奇。神奇的是下面这个故事,也是出自《千金要方》的一个方子。说一个大汉跟人家打架,让人打得眼睛肿得比桃还大,都充血了,眼睛都看不见了。这可怎么弄啊?开刀?把血放出来?一不小心,把眼睛弄伤了怎么办?这太危险了。孙思邈一看,这怎么办?就对徒弟说,你下稻田,给我逮两条水蛭,水蛭就是蚂蟥,稻田里都有。它吸在人身上,越扎越深,使劲拍死了才能把它拽下来,要不把它拍晕了,拽不出来,越拽它往里越扎。他说,你去给我逮俩水蛭来。徒弟去弄了俩水蛭。他这边忙着呢,忙着给人擦脸,敷药,把病人的脸擦得干干净净的,然后往肿的地方敷上一层药,再把这两个蚂蟥左眼一个,右眼一个,往那儿一搁,这不两个大桃吗?病人的家里人害怕啊,这蚂蟥有毒啊,到时候再把我们家人的眼睛给吃了,这行吗?一会儿再看,他那眼睛的肿慢慢下去了,再看那俩水蛭,肿得跟桃似的,孙思邈一看水蛭估计没劲儿了,啪一拍,水蛭晕了,于是就把两条水蛭扔了。扔完了大汉的脸就消肿了,然后敷点药,吃点药,过两天好了。

  下面一个故事,能体现出孙思邈的与众不同。有一次孙思邈给人看病,来了一个病号,这病号上吐下泻。一般人会认为,这是得痢疾啦,肠胃炎啦,或者吃了什么有毒的东西啦。孙思邈一看,就说,哟,您这是得的脚气病啊。这病号说,你是孙大夫吗?孙思邈说,我是孙大夫啊。病号说,你可真够损的啊,有你这么看病的吗?我上吐下泻跟脚有什么关系啊?孙思邈说,我告诉你,这脚气病有好多种呢,你这就是脚气病。病号说,那人家医生怎么都说我是吃坏了肚子?孙思邈说,是啊,所以他没给你治好,你上我这儿来了。病号说,我看你也是蒙事的,算了,我还是找别的医生吧。这病号就走了。没过十天,他死了。其实,这病号少见多怪,有一种脚气病叫冲心型脚气病,它就是没有脚气,手脚都没事,它的病症就是上吐下泻。但是由于病人少见多怪,延误了治疗,结果丢了性命。

  孙思邈在他漫长的郎中生涯中,解除了无数病人的痛苦,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时间过得很快,孙思邈在每天治病救人的忙碌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古稀之年。按说他早该老态龙钟了,但是这个奇特的孙思邈却偏偏在这样的高龄,开始动笔写那本著名的《千金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奋笔著书?而他的这部医书为什么用奇怪的“千金”二字来命名呢?

  话说公元650 年,那一年,孙思邈的岁数已经很大了,行医也好多年了。孙思邈就想,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也是个好几十岁的人了,怎么着也得给百姓留下点东西。可是我行医这么多年,说起心得那可是太多了。我若给百姓留下点东西,从哪儿下手呢?正在想的时候,孙思邈就想出了下面的一段话,“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人的命啊,比千金还要重,如果有一个偏方,就治了这个大病,那它就比千金还值钱。孙思邈想,对,干脆我就把我行医这几十年所掌握的药方编成一本书,起名叫做《备急千金要方》。对,说干就干!他提起笔来从这一年就开始写,到公元652 年这一年,就写成了这本书。这本书共三十卷,其中的第一卷,应该说就跟我们现在讲的序差不多,它是一个总论。在这个总论中,孙思邈就论述了作为一个医生,最起码要做到的几点。

  孙思邈认为,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应该态度认真,一丝不苟。他说,作为一个医生,病人和病人的家属,把生命都交给你了,你怎么能够不认认真真,怎么能够敷衍了事呢?所以,作为一个医生,必须要做到的就是“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首先得给人家认认真真地看病,看出来的结果要非常准确,开的药也要非常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好的医生。这是第一点,当医生得认真仔细。

  第二点就应该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病人里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男的,有女的,有穷的,有富的,有汉族,有少数民族的。然而,面对不同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得把所有的病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不管他的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什么都不要管。医生需要思考的就是怎么样把病人的病治好,不要耽搁人家的病。不能因为人家有钱,就敲人家竹杠;也不能因为人家没钱,就拒病人于千里之外。他说,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是“苍天大医”,否则就是“含灵巨贼”,意思是,你有本事,但我不认为你是好人,你是贼。

  第三,他认为,作为一个医生,还应该做到不避脏臭。这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但是,如果遇到得了脏病的病人,应该怎么办?应该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认真诊治,否则的话,人神共诛之,做不到这一点,就别当医生。

  刚才这一段,只是他论述的主要部分。其实,在后面他还论述了医生应该谦虚谨慎,博学好问,不骄傲自满等等各个方面。在古今中外的医药学专著中,专门辟出一个章节来讲如何做一个好的医生,孙思邈在世界上是头一号,专门讲了医生的医德。

  从这本书的第二卷到第三十卷,依次讲的是妇科、儿科、五官科,还有伤风、脚气、伤寒,内科的五脏六腑,还有其他杂病,备急诸术,养性,等等。一共包含二百三十三个门类,有五千三百首合、方、论等,这就是《备急千金要方》,有述有作,图文并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是继《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之后,中国又一部中医药学著作,这本书被誉为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于公元652年出版。

  七十多岁的孙思邈写下了这样一部著名的《备急千金要方》,但让我们诧异的却是,高寿的孙思邈竟然在他一百多岁的时候,又开始动笔写另外一部书《千金翼方》。这一次,孙思邈会在其中写些什么?又是什么特殊的原因让他在如此高龄还继续笔耕不辍?

  又过了三十年,这就到了公元680年了,孙思邈这回真的一百多岁了。他一想,我三十年前写过一本书,那时写书就想为百姓留下点什么,然后就想指不定哪天自己生老病死,就完了。谁想又活了三十岁,又治了这么多病人,又有了这么多心得,干脆正好趁卢照邻还在这儿,我赶紧让他帮我,把我这三十年的心得再写一本书吧。两人合作又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做《千金翼方》。翼,在这里是补充的意思,我孙思邈原来写了一个《备急千金要方》,现在我又写一本书。到了公元682 年,孙思邈临死之前,这本书终于正式写完出版了。这本书也分成三十卷,共计是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等等一共是二千九百余首。

  除了这两本书之外,其实孙先生还写了一些书,比如说《丹经》、《摄生真录》、《福禄论》、《五兆算经》等很多书。他在这些书里也有一些心得。除了他自己写书之外,还配合政府写书。公元658年,唐高宗继位九年之后,就想找一批医生写一本书,这本书叫《新修本草》①。为什么叫《新修本草》呢?因为前人写过一本书叫《本草》,所以唐朝要写一本书叫《新修本草》,这本书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中叫《唐本草》。这写书的任务,就落到了孙思邈的身上,孙思邈和当时宫里的医生一道,写成了这部《唐本草》。这本书大大丰富了我们中国原有的药学著作《本草》,其中有一百多种药物都是孙思邈自己亲自尝验过,而在《本草》中没有记载的。《唐本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孙思邈在一千多年前所写就的《千金方》,以及他参与编写的《唐本草》,在为我们留下宝贵医学财富的同时,也用相当的篇幅记述了他自己的许多养生心得。那么,这个活了一百多岁的孙思邈,究竟在他的书中留下了怎样与众不同的养生体悟?

  我现在就讲一讲孙思邈的养生方法。因为孙思邈最拿手的便是养生。但是说到养生,这还真的挺难说,它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所以还是分分类。

  首先说一说食疗。如果有谁去过孙思邈的家乡,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孙家塬,从那门口的药王山,您会看到山上刻着许多大字,很长很长的五言诗,写的是:“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勿被悲欢极,当令饭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诗很长,但是我们冷静下来一想,说得很有道理。亥,晚上九点到十一点,睡觉之前先练一段气功,“鸣云鼓”就是气功。寅,早上三点到五点,得起床。孙先生的意思是,早睡早起身体好。不过有的人说,孙先生还会写五言诗啊?这诗是不是孙先生写的?现在我们不敢肯定。可以肯定的是什么呢?诗不管是不是他写的,但是所反映的是孙先生的思想,这是毫无问题的。因为我们可以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找到刚才这首诗的每一点的确切出处。所以,我们下面把目光放到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这一卷讲的就是食疗。在食疗中,他提出了食疗的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节制饮食,不要吃饱了还要吃,吃个八成饱就行了。吃太饱了,最后上下都胀气,肯定会得暴病。

  第二就是要注意节气,到了什么节气吃什么东西。那么具体什么时候应该吃什么呢?得看这个食物它含有什么营养。孙思邈就对当时他能见到的一百五十多种食品,这些食品包括蔬菜、各种米面、各种肉类、各种奶类,一一说明,一一分解。当然不是用我们现在的化学分解方式,而是用物理分解的方式一一说明。

  不过说到这儿,我们倒要注意一个和食疗有关的话题,就是减肥。节食减肥,这个话题孙思邈也谈论过,不过他说的减肥跟我们现在说的减肥不一样。他说,吃饭得吃八成饱,不能吃十成饱。就是吃饭的时候首先得问,我吃完这个饭饿不饿了,不饿就行了,别反着问,我吃饱了吗?他说,“饱则伤肺,饥则伤气。”

  第三,怎么吃?那讲究大了,他告诉我们得细嚼慢咽。怎么叫细嚼慢咽?嚼到什么地步才能咽?这米得嚼出这米是今年的新米啊,真的很香,得嚼出香味再咽,不能囫囵吞枣。如果不大会儿,两分钟,三碗米饭吃下去了,这不行,得细嚼慢咽。

  第四,搭配的菜也有讲究。搭配的菜要淡食,味道要淡,不能过甜、过咸、过酸、过苦,什么都不能过。为什么呢?“咸则伤筋,酸则伤骨”,所以最好是淡食。如果我们吃了过多的咸的,筋就会不好;吃酸的过多了,对骨头不好,老了就会有麻烦,病就会找到胳膊腿上,这都是从小时候不注意的结果。

  第五,吃饭时的精神状态也很重要。吃饭时不能生气。孙思邈认为,吃饭就别生气,生气就别吃饭。吃着饭生着气,晚上会做噩梦的。用孙思邈的话讲叫让人夜梦飞扬。白天生气,晚上胡思乱想,最后这都对人体不利。

  第六,关于饭和菜的搭配也有讲究。孙思邈建议,少吃肉,多吃饭。我们现代医学证明,多吃了肉,胆固醇、脂肪就会超标。另外在这里面,他还说,要少吃菹菜,菹菜就是酸菜、腌菜,太咸、太酸对人的身体不好。并且他很反感吃各种生菜、生米、生豆,还有陈臭物。比如臭豆腐,很好吃,是发酵过的东西,但是他认为这种发酵过的东西最好还是少吃。

  第七,吃饭和饮酒的关系。吃饭时能不能喝酒啊?他认为最好是不喝酒。如果实在忍不住了怎么办呢?有这么几条,就是“饮酒勿使欲醉”,你喝酒不要喝醉了,实在想喝,实在经不住人劝就喝一点,但是不要喝醉了。有人说,孙先生,如果我已经喝醉了怎么办,已经喝多了、喝高了怎么办?那赶紧抠出来,找一个地方迅速吐出来,“多则速吐之为快”。千万不要让它伤着身体,吐不出来,咽了,那就不好了。然后他说什么呢?说如果不听我的,那么骨髓还有筋骨都会受伤。经常喝醉酒,会伤筋、伤髓、伤神,最后导致人无法长寿。

  在孙思邈《千金方》的养生方法中,除了饮食这个重要的方面之外,这位活到百岁之上的长寿老人,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还在关注些什么?在这其中,他还有什么独特的养生秘诀呢?

  孙先生下面要论述的是睡,睡觉那讲究可多了。他讲究怎么睡觉呢?头南脚北,不能反过来。还有一个头左头右的问题。他认为,春夏两季,躺着的时候,应该头朝东睡,秋冬两季应该头朝西睡。这话对不对我不敢说,反正孙先生就这样睡了一辈子,活了一百多岁。睡觉的姿势,是直直地睡呢,还是蜷曲地睡呢?他认为人的脊髓不是直的,所以要想直着睡,那就是和自己的身体较劲,最好还是蜷着身子睡。春夏脸朝东,秋冬脸朝西,头总体来讲是朝南的,就这么睡觉。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比如睡觉前一个小时不能唱歌。如果跟几个朋友唱两小时歌后回来睡觉,这样肯定会睡了两小时都睡不着,脑子里想的都是别的。夏天天热,睡觉不能晾着脚丫子,把脚丫子放在床外面,把脚架起来也不行,脚一定不能比头高,脚得比头低,头高脚低这得知道。秋冬冷了,不能距离火炉太近睡,空气不好。也不能捂着被子,被子里面都是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这对人的身体有害。所以一定要露着头,睡觉的时候耳朵边上不能有窟窿眼,从那窟窿眼里灌风,容易得耳聋。另外他主张白天不能睡觉。我们现在讲究中午眯几分钟,但是他认为白天不能睡觉,晚上才可以睡。睡觉时不能张着嘴睡,睡前不能跟人聊天。张着嘴睡,病从口入,等等。这是关于睡觉的知识。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道出了有关长寿养生的种种心得,但在他的著述中,还有一个他认为至关重要的长寿因素,我们还没有提到。那么,这个至关重要的长寿秘诀会是什么?今天的我们又会从这样一部千年之前的古书中,获得怎样特别的启示?

  孙思邈认为,要想长寿,养性是养生之道的关键环节。怎么养性呢?平时白天要注意些什么呢?“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不能老在那儿两只眼睛盯着一个东西看,老盯着看一个东西眼睛会充血,所以会伤血。这叫“久视伤血”。老躺着,伤气,“久卧伤气”。久立,像我老站着,这腿脚就麻了,所以“久立伤骨”。此外,“久坐伤肉”。还有呢?就是“久行伤筋”。这就是“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此外还有三点,“莫强食”,大家吃饭,本来已经吃八成饱了,人家主人特别热情,说再吃一碗吧,结果经不住人劝又吃一碗,谁难受谁知道,别以为吃人家的好受,不能老吃。还有一个叫“莫强酒”。自己平时要注意,喝一点就行,甚至不喝。来人一劝,喝吧,强行灌酒,这个不好。另外,他认为吃饭的时候“莫忧思,莫大笑”,不能过度地思考问题,也不能见着高兴的事一直大笑,更不能遇到不高兴的事没完没了地哭,甚至恨这个恨那个,这都不好。他认为上面的都做到了,人就可以长生不老。

  说到这儿,我们需要总结总结,孙思邈给我们中国的医药学界,给我们普通百姓带来了什么?孙思邈的贡献其实真的是一言难尽。有人归纳了很多方面,我们这儿也只能择其一二。孙思邈为人类带来的贡献,第一是他的两本书;第二是他的医德,这一点我觉得很关键。还有一个,我们前面讲了孙思邈治麻风病,我觉得这个贡献太重要了。孙思邈是世界上第一位治疗麻风病的专家。孙思邈还是最早研究磁疗学的,刚才讲到的头南脚北睡,说的不就是磁疗吗?最早提出磁疗学的就是他。

  不过孙思邈还有一个贡献特别有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孙思邈是我们中国最早提出阿是穴①这一概念的人。阿是穴,在哪儿呢?大家别问我,我也不知道。如果有人到中医针灸科那儿看病,大夫肯定问,哪儿疼啊?病人可能会回答,我上身整个胳膊都疼。然后医生开始掐了,是这儿吗?一按,不疼,不是。是这儿吗?不疼。再一按这儿,病人“啊”的一声,说是,这就叫“阿是穴”。因为疼痛的点不在穴位上,疼的不对地方,不是穴位,扎哪儿都不对,而病人就这儿疼,医生干脆就在这儿扎一针,就这么着,病人的病就好了。所以阿是穴在哪儿,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你得病只有你知道,我得病只有我知道,一按,疼的人肯定得喊“啊”“是”,按的地方就是阿是穴了。这个可别说是我说笑话呢,这可是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次记载的,这个专利权肯定属于孙思邈,这个没人跟他争。

  最后,我们自然就要讲到孙先生的死。再大的名人也有离开我们的那一天。公元682年,孙思邈去世了,去世之前,他嘱咐家人不要弄陪葬品,要薄葬,当然家人也很注意遵守他的遗训。孙先生虽已作古,但是他的医德,还有他的两本书却永远留在了我们中国人的心里,也留给了全世界。

  谈到这儿的时候,我就总想,我们一开头就讲到了卢照邻,那这卢照邻的结果怎么样呢?就在孙先生去世的同一年,卢照邻投水自尽了。有人说,卢照邻自杀是因为他的麻风病没有好,也有人说,卢照邻是追随他的师傅孙思邈而去了。

  ①《新修本草》,世界第一部由国家编修的药学著作。又称《英公本草》,简称《唐本草》,共五十四卷。由唐代苏敬等撰于公元657—659 年(唐显庆二年至四年)。全书分为正文、药图和图经三部分,其中目录一卷,正文二十卷,药图七卷,图经二十五卷。《新修本草》正文是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了隋唐以来的一些新药品种,并重加修订编著而成。分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及有名未用等九类。

  ①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它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腧穴用以治疗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