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四 阴阳本源”

  如果有人长了脓疮,西医会认为是细菌感染,一定要用抗生素,而中医却认为,这和患者体内的阴阳气血失衡有关,需要用中药调整体内的阴阳。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由于大自然有阴、阳二气协调稳定的消长变化,才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所以阴阳是生命的本源。大自然阴阳协调则风调雨顺,阴阳失衡则灾害横生。人体的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衡则疾病缠身。中医是如何根据这种阴阳学说治病的?太极阴阳图为什么把阴阳交界线画成了反S 形曲线而不是直线?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辨别阴阳呢?

  我高中主要学的是数理化,到了大学之后,老师讲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这些名词想起来抽象,听起来玄妙,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一个学期,我就像坠入五里雾中一样,不明所以。第一个学期的寒假我回家了,我对我爸说,您让我学中医,我现在觉得,我都不知道中医的语言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呢!我怎么对这个学科发生了动摇啊?他说,你不是从小在家里就看我治病吗?我说我觉得你看病就是凭个经验嘛。我爸说,什么?凭经验?这是有理论的。我说,怎么证明这是有理论的啊?

  有一天,来了个三十五六岁的人,整个下巴长满了须疮,有的刚透出脓头,有的已经是破溃流脓了,有的刚肿起来,有的已经变成黑疙瘩,整个下巴肿得烂乎乎的,非常难看。我父亲说,我这个孩子现在读中医学院,你让他先给你看。我说,这不就是感染吗?打打青霉素。这个人说,我都打了一个多月的青霉素了,护士见了我都害怕。我说,护士见了你害什么怕啊?他说,我的P股都打硬了,针都扎不进去了,结果我这病还是那样。我说,那我正在学中药,我给你开点清热解毒的,凉血活血的。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大青叶,所有寒凉的中药,我都给他开进去了。黄芩、黄连、黄柏,我一边写,他一边说,这个药别的大夫也给我开过,我吃得胃疼,也没有效。

  我父亲看完我这两招,他就笑了,说,你的中医没学到家啊。我说,我刚去了一个学期,根本就没摸着门啊。他说,你辨证啊。我说,老爸,这怎么辨证啊?他说,你学诊断没有?我说,诊断还没学完呢。他说,脸是不是分区啊?我说,我们诊断书上说了,脑门的眉心这个地方属于心肺,鼻区属于脾胃,下巴属于肾。我说这属于肾啊。他说,你在诊断书上是不是这样学的?我说,书上是那么说的。他说,你接着往下分析,你说他是实证还是虚证?我说,他是实证。他说,你凭什么说他是实证?你问问他得病多长时间了?他说,我这个病有两年了,开始比较轻,近三个月越来越重,我下巴疼啊,说话吃饭都困难。

  我父亲说,都快两年了,你说这病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我说,是慢性的。我父亲说,你知道不知道,久病多虚,新病多实。那你说什么地方实,什么地方虚?我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能不能辨成“肾阴虚,虚阳上亢,虚火上炎”。我父亲说,行,有门儿。我说,那要开方子的话,我也会。不是养阴泄热吗?我开个知柏地黄汤,补肾阴,加知母黄柏,清泄虚阳。我开完了之后,我父亲看完了,给我加了两味药,一个热药,肉桂。那个时候还没有用克来计量,还是用钱,用分,他加了五分肉桂,相当于1.5克。又加了一个麦冬,加了一两,相当于30 克。我说,老爸,你加肉桂干什么啊?他是炎症,你怎么加热药啊?他说,我这叫引火归源。我说,你加麦冬干什么啊?麦冬也不补肾阴。他说,现在肾阴虚了,虚火上炎,所以我们在补肾阴的基础上,重用麦冬养肺阴。母大则儿肥。为什么我们家的老猫生完小猫,我们要给老猫吃鸡肉?就是希望它奶水多,把小猫养好啊。这叫虚则补其母。开完这个方子,我心里还有点疑惑:凭这么一个理论,就能治下颌的须疮?

  西医治病,治的是人得的病。无论什么情况,只要是感染,就用抗生素,但病菌很快就会产生抗药性,所以有些感染很难治愈。而中医治病,治的是得病的人。根据中医理论,人的很多病证,都可能和阴阳失和有关,所以要利用药物调整阴阳。那么这个抗生素治不好的脓疮,用中药能治好吗?

  很快,一个学期过去了,暑假我又回家了。我在马路上走着走着,一辆吉普车开得很快从跟前过去,突然来了个急刹车。我心里很奇怪,前面并没有什么障碍物,它急刹车干什么?车停住后车上跳下来一个人。我一看这个人好面熟啊,可是我忘了怎么回事了。他说,郝医生,你寒假回来的时候给我治过病,你现在看看怎么样?我说,您就是下颌须疮、下巴肿的那个人吗?他说现在我下巴光溜溜的,你不认识我啦?我说,我觉得面熟,可是又觉得有点不认识。你的病怎么好的啊?他说,不就是你开了方子,你爸爸加了两味药,我后来也就是吃了几十服,然后就好了我说,还真是有效啊。

  这个病例里头涉及肾阴虚、虚阳上亢,涉及阴阳的问题。在这个病例里,涉及虚则补其母,涉及金生水的问题,这就涉及了五行的问题。那阴阳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仲景在他的书里,用阴阳对脉象进行分类,用阴阳对证候进行分类,用阴阳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阴阳失调就会产生疾病。那么治疗疾病呢,就是运用各种方法,使人体的阴阳重新达到和谐的地步,这个病就好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阴阳几乎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一个家庭,如果女士在事业上、在名望上成就比较大,男士稍稍差一点,人家就说,这个家阴盛阳衰。一谈天气,今天阳光明媚,或是阴天下雨,也有阴阳的问题。一谈人的性格,说这个女孩是阳光女孩,性格开朗活泼。或说这个老家伙,阴险毒辣,也有阴阳的问题。

  有一次,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女士,到我的门诊上看病。她说,大夫,我阴虚阳亢。我说,你是大夫吗?她说,我不是大夫。我说,那你怎么知道自己是阴虚阳亢啊?她说,我眼睛干,嘴干,鼻子干,到处都是干的,所有的孔窍都是干的,这不是阴虚吗?嗓子干,喝水也不管用,皮肤也干。我说,阳亢呢?她说,我有时一阵烘热,脸红了,胸口一阵热,随后出汗,心里头烦,急躁,看谁都不顺眼,到单位还忍着,回到家里骂先生,骂孩子,不能控制,到了晚上睡不着觉,这不是阳亢吗?

  可见,阴阳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处处可见的一个术语。还有那些各式各样的阴阳图。你到白云观去看看,道家的八卦图的核心就是阴阳图。

  前些日子,我在法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登陆的诺曼底去参观,结果在那个博物馆里,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登陆时候的一个部队,就用阴阳图作为部队的番号,部队的标志。韩国的国旗,也是一个阴阳图。

  “阴阳”二字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在中医理论中,阴阳究竟代表着什么?何为阴,何为阳,又为什么说阴阳是生命的本源呢?

  其实,中文里“阴”和“阳”这两个字,就包含了阴阳本来的意思。我们中国最早的一本字典,是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在《说文解字》里,许慎是怎么解释这个阳字的呢?他说,“阳高明也”。就是说,山坡上、向阳的、明亮的地方就叫“阳”。怎么解释这个“阴”字呢?“阴,水之南,山之北也。”我们中国在地球的北半球,山川河流大多是东西走向,黄河、长江,主要是东西走向;我们的重要山脉,也大多是东西走向。因此太阳在我们的南边天空,所以水的南边,山的北边正是背阳的地方。阴阳本来的意思是,向阳的就属于阳,背阳的就属于阴。

  阴阳从向阳和背阳来区分,推而广之,凡是明亮的、温暖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都属阳。反过来凡是属于黑暗的、寒冷的、消极的、向下的、退步性的事物都属于阴。但是我们对事物划分阴阳属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两个事物,或者说处在同一个级别相关联的两个事物,才能区分阴阳。比如一个家庭,一男一女,男为阳,女为阴这是可以的。两个同学,两个男同学,你不能说他们俩谁是阳谁是阴,你不能这样划分。你也不能说一个男人和一只母狗,谁是阳谁是阴,不能这样划分,因为他们不是同一个级别的事物,所以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红楼梦》里,史湘云给她的丫鬟讲阴阳①史湘云讲了半天,讲得不错。丫鬟这么说,小姐,我懂了,小姐属阳我属阴。她懂了吗?她没懂。小姐的先生属阳,小姐属阴丫鬟的先生属阳,丫鬟属阴。所以这是我们在分阴阳的时候,应当注意的。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大自然中有什么,人体内就应该有什么,那么,人体中的阴阳是怎么划分的呢?

  人体处处有阴阳,大家伸出手看一看,一个手背,一个手心。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颜色一样吗?结构一样吗?不一样,这就是阴阳打上的烙印。我们的肺的呼和吸,我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我们细胞的同化和异化,也都是阴阳打上的烙印。什么叫同化?我们吃的饮食变成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吸的氧气变成我们细胞能用的东西叫同化。细胞通过代谢以后,把一些废物排出来叫异化。我们的内分泌活动,常常是有两种激素,既对抗又协调地完成某一项功能。肌肉的收缩和伸张,人体精神状态的兴奋和抑制,清醒和睡眠,都是阴阳给我们打上的烙印。

  《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生之本,本于阴阳。”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阴阳存在于大自然之中,是天地间最大的道理,最大的规律。大自然有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和各种事物,这些事物的产生和消亡过程,这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这些现象的本源,它们的父母,都是阴阳。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呢?“生之本,本于阴阳。”有了阴阳才有了生命,没有阴阳就没有生命。

  当我们懂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张仲景所说的“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就能够理解了。

  中医认为,人类是大自然所化生的,天地是人类的父母,所以中医学在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的时候,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仰观天文,天上有太阳光和热的辐射;俯察地理,地面有昼夜和四季。白天和春夏是明亮温暖的,这就是阳;夜间和秋冬是黑暗寒冷的,这就是阴。

  我们的地球真是得天独厚,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如果再近上1% 的话,地面上就是一片火热,阳气太亢了,那就不能化育生命如果我们的地球,再远离太阳1% 的距离的话,大地就是一片寒冰,阴气太盛了,也不能化育生命。白天和春夏的阳气不亢不烈夜间和秋冬的阴气不冰不寒。地球上,昼夜四季交替,因此就出现了阴阳交替、平衡协调、平衡稳定的现象。正因为地球有了阴阳二气有规律的、平衡稳定的、协调的交替运动,经过几十亿年的氤氲演化,才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所以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阴阳的烙印。阴阳是大自然给我们人类和所有生命的一个“遗传密码”。

  现代自然科学家一直希望在地球之外寻找生命,但寻找并不是盲目的。首先肯定不在恒星上找,恒星是一个发着强烈的光和热的炽热的星球,那个地方纯阳无阴,能有生命吗?不可能有所以科学家不可能去太阳上寻找生命,而要在行星上寻找。先看这个行星的附近,有没有一个发着光和热,像太阳这样的一个恒星。如果有的话,再看看这个行星离这个恒星的距离是不是恰当如果距离太近,那这个行星上,阳气太亢了,阳盛阴衰,不能在这儿找。表面的岩石都是炽热的,能有生命吗?如果离得太远那这个地方表面温度太低了,阴气太盛,阴盛阳衰,也不能在这儿找。说穿了,现代自然科学家在地球之外寻找生命,也是要先看一看,那个星球上存不存在着类似地球上这样的阴阳二气,平衡稳定、不亢不烈、不冰不寒的交替运动。有了这个条件,再进一步在这个星球上寻找,看看有没有水,如果有了水,那可能八九不离十就会有生命。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没有寻找到这样一个类似地球的星球。

  其实几千年前,中国的古人就认识到,阴阳是生96 命的本源,太极阴阳图画的就是阴阳消长平衡的规律,但是它为什么把阴阳的交界线画成了反S形曲线,而不是直线呢?古人绘制太极阴阳图的依据是什么?又有什么道理呢?

  谈到如此重要的阴阳,就想起了那个神秘莫测的太极阴阳图,我把它叫做阴阳消长变化图。

  古人是怎么画的这个图?我不大知道。我也画过这个图,我是以北京地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昼夜时间的差别为数据,画了一个阴阳消长变化图。北京在冬至这一天,夜间比白天多六个小时,从冬至过后,每过一天,白天的时长就增加两分钟,夜间缩短两分钟。到冬至之后的下一个节气,也就是再过十五天,到小寒的时候,和冬至相比,白天时长增加半个小时,夜间缩短半个小时。一直到春分这一天,白天与夜间时长相等。过了春分之后,仍然是每过一天,白天增加两分钟,夜间缩短两分钟。到了夏至这一天,白天时间最长,夜间时间最短,白天比夜间多六个小时。从夏至以后,每过一天,夜间时长增加两分钟,白天缩短两分钟。到了秋分的时候,昼夜时间相等。然后夜间逐渐延长,白天逐渐缩短,一直到冬至的时候,夜间最长,白天最短。如果我们把这些交点连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反着的S形曲线。

  这样一个图,古代人把它看成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的图腾,因为有了阴阳才有了生命,那是化育生命的本源,那是我们的祖先。所以画阴阳太极图的时候,要求画图的人沐浴更衣,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的,把衣服换得干干净净的;深居密室,去一个非常安静的屋子,不要有乱七八糟的人来打扰;要诚心涤虑,非常专注,非常崇敬地、认真地画这个图。所以这个图,像我刚才所说的,它是象征生命的图腾。

  大自然阴阳协调,则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打乱了这种阴阳的协调,就会发生自然灾害,从而危及大自然中的各种生命。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我们人体中如果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如果阴阳失衡,则会发生疾病,那么中医用什么办法来协调阴阳呢?

  自然界由于有了阴阳二气的协调稳定的、不断消长进退的运动和变化才有了生命,而对生命、对人体来说,我们人体阴阳二气的协调,就是健康的保证。这就像《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了,协调了,这个人的身体就是健康的。那什么叫疾病呢?“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阴阳失调了阴阳对抗了,阴阳不相和谐了,疾病就会产生。中医在治病的时候,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呢?调和阴阳,使阴阳重新归于平衡。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里就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他说凡是各种疾病,或者经过汗法,或者经过吐法,或者经过下法,这个时候呢,致病的邪气虽然已经去了,可是正气有所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通过肌体的调节和适当的调养,体内能够阴阳和谐了,阴阳自调了,剩余的这点不舒服,就会自己好。也就是说中医治病的目的就是调和阴阳,就是谐和阴阳。

  那么为了调和阴阳,就可能要涉及各种方法,其中像针灸啊按摩啊,都是帮助人来调和阴阳的。大家最关心的是药物怎么调和人的阴阳。其实,中医认识药物的过程和认识食物的过程是一样的。我们人类远古的祖先来到自然界,他要寻找食物,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这个东西味道不错,吃完之后,身上很舒服那就当做食物了。这个东西味道不是太好,吃完拉肚子,就不当做食物,而当做治疗大便不通的药物食物和药物最初就是在自然界中寻找,自然界那些植物、动物和少部分矿物,味道甘美的性情上阴阳协调的,那就是我们的食物,是我们为了延续生命从自然界摄取能量的必需的食物。自然界中那些味道不够甘美,性情不够平和的,就是阴阳不够平和的,我们不能在通常情况下,拿来当食物吃,但是因为它的偏差,可以纠正我们健康的偏差,就成了药物。这些药物除了我们盲目地采回来吃,觉得可以让人拉肚子,觉得可以给人催吐,觉得可以让人发汗之外,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古人通过观察它的生态环境,大体就可以知道它是什么功能了。

  北京的南郊有一个著名的盛产西瓜的地方,有一年我们几个老师,就到那个地方采摘西瓜。那一天特别特别热,到了西瓜地之前,我就心想,这么热的天,西瓜在地里长着的时候,一定是叶子给它打着伞,要不然西瓜可怎么活啊。这么热的天,晒得人脑袋都疼了。

  结果我到了地里一看,非常吃惊,西瓜的叶子并不大,一个一个大西瓜,敞胸露怀就在太阳的直射下躺着。西瓜就是这么长的啊!这么长它才抗热,为了能够达到内外的阴阳平衡,它体内就有抗热的成分。所以夏季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盛,我们人体的阳气也浮盛于外,加上出汗,我们的津液也消耗了,所以口渴、心烦,有时候热得我们没法安心工作了。这就是说我们人体的阳气偏亢了,不能耐热了,我们就拿自然界中富含水分的,能够抗热的,能够耐热的食物来吃,就能够调节我们身体的平衡。大自然,真是了不起啊,它不仅化育了我们人类,也恩赐给我们各种食物,以及调理我们健康的各种药物。

  西瓜在水分充足、阳光充足的地方长大,在暑热的时候成熟,我们在暑热的时候吃它,就能够起到生津止渴、抗热解暑的效果。那冬天吃它会怎么样?由于现在的运输条件好,栽培技术高,室内也可以种西瓜,所以我们冬天也可以买到西瓜。有一次一个中学生到我们这儿来看病,症状是胃疼,这时是在冬季。我说,你吃什么了?他说,别人送给我们家一个西瓜,我爸爸妈妈都嫌凉,他们不吃,我吃了两块就胃疼。我说,你夏天吃不吃西瓜啊?他说,我夏天当然吃,我吃饱了都没事,现在为什么吃了两块就胃疼啊?我说,你吃了违反时令的瓜果。西瓜是寒性的,抗热的冬天这么冷你吃它,吃多了当然不行了。

  按照中医理论,大自然中所有的物质都是分阴性和阳性的,所以当人体阴阳失衡时,中医就用自然界中属阳的物质去补阳,用属阴的物质去滋阴,以此来调整人体的阴阳,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药。大自然中的物质为什么会形成阴阳之别中医又是如何辨认的呢?

  有一年,那是我大学刚毕业留校当老师的时候,领导为了让我们得到锻炼,让我们到山里采药,专门找了一个有经验的采药老师傅带着我们去。在河北省兴隆山上,我发现向阳山坡上,有黄芩等等,这些都是清热药,因为是向阳山坡,在太阳的直射下石头烫得人都不敢拿手摸,在这个地方茁壮成长的草药,能抗热它为了协调内外的阴阳平衡,所以本身就偏性凉。在背阴的山坡上生长的药物,大多是养阴的,比如沙参、玉竹、麦冬。在太阳直射的阳坡上,它们都很难很好地生长,在背阴的山坡上,半见太阳,半不见太阳,却能够茁壮地成长。

  我心想,这个深山沟里,终年不见太阳的地方,会长什么草药呢?我就跟那个采药的老师说,我要下一趟山沟看一看。然后我用了两个小时下到山沟里,我惊奇地发现,虽然当时是夏天,但在那个山沟里还有冰雪不化的地方。来到这么阴冷的地方,真是暑热顿消。我真是有点紧张,原来出的一身汗,一下子全没有了我沿着山沟走,周围是些苔藓类的、蕨类的植物,没有什么比较高大的植物。走着走着,我发现一种有一人高的植物,一堆一堆绿色的叶子,开着紫色的花朵。我没见过这种植物,不认识它我觉得它可以在深山沟里冰雪都不化的地方生长,一定是热性的,能够抗寒。我就拿小镐头,连根刨了一棵。它的根像小红薯一样,一个一个的。

  当我拿到山上的时候,那个采药的老师说,你从什么地方采的附子啊?我说,这就是附子啊?怪不得它大辛大热,它就生长在深山沟里啊。为了能够达到阴阳协调,阴阳平衡,它必须练就自己抗寒的能力,所以当我们人体不能抗寒的时候,中医大夫会说,这是我们人体阳气虚了,吃一些自然界中能够抗寒的植物,就能够纠正我们阴阳的失调。当然分析研究一种植物的药理作用,并不仅仅是观察它的生态环境和收采季节,也和物种以及其它多种因素有关。我们就不在这里详述了。

  大自然真是奇妙啊,它不仅化育了我们人类,也化育了万紫千红的植物、动物和矿物。那些食物保证了我们能量代谢的正常,是我们生命延续的必需物质;那些药物调理了我们人体阴阳的失调,是保证我们健康的药物,于是中医就有句话叫做“药食同源”。

  药物和食物都来自于大自然,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所以,我们人类要爱护自然,因为那是我们的父母;要爱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因为那是我们的同胞兄妹。中医学就是这样认为,自然界是由于阴阳二气平衡协调的运动,才化育了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所以生命的健康存在需要阴阳协调,而中医大夫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就是调和阴阳。

  在中医学里,阴阳和五行学说常常是相提并论的。阴阳我们介绍完了,那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讲。

  ①见《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