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4

  在中、英两支突击队分别插入敌后翻江倒海掏心挖肝前后,中国驻印军在正面战线上的猛烈进攻一刻也不曾停止。

  至1944年1月下旬起,孙立人指挥新38师夺占日军各外围阵地后,随即向太白伽之前沿阵地攻击前进。日军急忙抽调达罗第55联队主力向太白伽方向增援,遂造成左翼空虚。廖耀湘的新22师第65团乘势迅速包围达罗之敌一个大队,经过激战将该部歼灭,于1月31日占领达罗。新38师亦于1月28日,向太白伽发起总攻。美军第10航空队出动了50余架飞机,轮番实施空中打击,日军第18师团主力不得不放弃阵地突围后撤。2月21日,新38师占领太白伽。

  达罗和太白伽战斗的胜利,使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境内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开辟了向纵深地区进攻的道路;同时打乱了日军的部署,使敌人陷入节节防御的被动反应地位。

  随着战斗的不断胜利,筑路大军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在此之前,美国工兵与印度民工筚路蓝缕,移山架桥,从人烟稀少的群山峻岭中抢修出一条平坦大道。而从现在起,日军修筑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他们减少了极大的工程量,在相当长的一段区域里,他们需要做的只不过是将这些粗糙的战区公路按照自己的设计连接起来,把它们加宽、碾平而已。

  2月1日,史迪威从新德里回到新平洋,随即将指挥部迁至刚刚夺占的太白伽,准备下一步的作战行动。他把能征善战的美军“加拉哈德”突击队从英国人手里又重新要了回来。

  这支突击队在美军中的正式番号是第5307暂编团,全团3个营,3000余人,由南太平洋战区和加勒比地区的美军中抽调人员组成,多数是有作战经验的老兵。这支部队入印之初,即开往占西“钦迪特”基地,接受温盖特的指导,接受他的新战术训练,向敌后进行远距离渗透和突击作战的能力大为提高。

  能得到这支部队参加战斗,史迪威更增强了击败日军王牌师团的信心。他把多年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心腹幕僚梅里尔派去担任这支部队的司令官。

  1942年,梅里尔和史迪威一起走出了缅北的丛林,那时他还是一位少校,在幕僚中除了精通日语之外,也算不得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过去,史迪威已经把他培养晋升为一名美军准将。

  中国驻印军占领太白伽、达罗一线后,已深入缅甸境内约90公里,继续向纵深进攻,后勤补给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2月5日,负责修建中印公路的皮克准将应召来到太白伽,史迪威命令他于3天之内,在太白伽修建一座可供运输机起降的临时机场,并在2月20日之前将中印公路从新平洋修到此地。

  身材矮胖,早已谢顶的皮克将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工程专家,而且非常能干。他不辱使命,果然准时完成了这一异常艰巨的任务。

  在整个反攻战役过程中,尽管地形极为复杂,交通相当不便,运输也非常困难,但驻印军的弹药、粮秣、油料和器材等军需物资一直非常充足,负伤官兵也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这对取得作战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郑洞国将军在打下密支那后呈报给军事委员会的报告中总结道:“我军任至何处,弹药不虞缺乏,即令深入敌后被敌包围,亦可利用空军投掷补充,亦不致发生弹尽粮绝之危险。物资充沛,运输快捷,后方之补给通畅圆滑,前方之战力自可发挥,此足证明补给运输实为战胜日军之最重要条件。”

  史迪威坐镇太白伽,审读着前线指挥员发来的大量战报和情报。日军第18师团自达罗、太白伽一线撤退后,改变防御部署,将第55、56联队成梯次配置,分别据守孟关和瓦鲁班地区,两地前后相距约12公里,企图以坚固的纵深防御,阻止驻印军的进攻。

  2月20日前后,中国驻印军各部进至孟关外围阵地,新22师已全部投入战斗,美军上校罗思韦尔·布朗率领的中国驻印军坦克部队和美军的“加拉哈德”突击队已到达前线。

  史迪威发出新的作战命令,以新38师为左路,新22师为右路,担任向孟关之敌的正面进攻,同时两师各抽出一部兵力攻击孟关反侧;以坦克部队穿越丛林,切断孟关与瓦鲁班之敌的联系;以“加拉哈德”部队沿北侧山地长途迂回,攻占瓦鲁班,完成对日军的包围。

  2月24日,中美联合部队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迅速向孟关逼近。

  3月1日,美军“加拉哈德”突击队在崇山密林中艰苦跋涉近百公里,抵达瓦鲁班东北地区,随即向日军发起攻击。日军发觉其后方被截断,除留少数部队在孟关正面抵抗外,集中全力向瓦鲁班发起反击。“加拉哈德”突击队在已迂回至此的新38师赵狄113团的支援下,与日军展开激战。3月4日,新22师攻克孟关正面阵地,继续发展进攻,日军已被包围在瓦鲁班周围的狭小地段。3月9日,田中新一与他的幕僚利用工兵部队在丛林中临时开辟的两条秘密通道,侥幸逃出绝境。

  孟关——瓦鲁班战斗,歼灭日军1500多人,给第18师团以重创,并肃清了胡康河谷之敌,为反攻缅北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3月6日,当中美联合部队已占领孟关并正在围攻瓦鲁班的时候,得知中国驻印军取得大胜的蒙巴顿从印度飞到太白伽,前来视察作战部队。

  这时,史迪威率中国驻印军已连续作战70多天,深入缅甸境内达120多公里;可英帕尔方向的英军仍是一片沉寂。同盟国的新闻界对缅北反攻作了许多报道,毫无疑问,史迪威成了关注的焦点;而蒙巴顿麾下的整个东南亚战区,却没有一点能够引起新闻记者们注意的战事。

  蒙巴顿是一个不甘被冷落的人,这次他俨然以战区最高统帅的身份,来体现一下他对缅北反攻的“领导关系”。

  史迪威和蒙巴顿在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处世方法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对比。

  蒙巴顿穿一身剪裁考究的棕黄色热带军服,戴着金光灿灿的大肩章,挂了三根绶带,胸前的勋章五颜六色,闪闪夺目。史迪威则身穿宽大的野战服,戴一顶普通士兵钢盔,没有佩带任何军衔和各种勋章、奖章,肩上挎了一支卡宾枪。蒙巴顿此次入缅,调来了16架战斗机护航。史迪威往返于中缅印之间,从来是单人单机。

  看到蒙巴顿如此兴师动众,史迪威暗暗摇头,他对自己的幕僚们说:“他这一趟消耗的燃料,足够我们打一个星期的仗。”

  尽管两个人战略观点不同,行为方式有明显差异,但史迪威为了争取能与蒙巴顿保持一种融洽的关系,还是遵照马歇尔的忠告,就先期派人去华盛顿一事,主动向蒙巴顿表示了歉意。

  蒙巴顿也在致英军驻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代表迪尔将军的电报中称赞史迪威:“他确实是一个杰出的老战士。”

  史迪威送走蒙巴顿,随即于3月12日飞往利多,去看望第20野战总医院里的中国伤兵。经过前一段的作战,部队已付出较大伤亡。为了使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史迪威组织了战场救护队、野战医院和后方总医院的三级救护体系,使伤员死亡率降到了3.5%。

  一直以来史迪威都非常关心士兵,他和士兵们一样用一个钢盔洗漱,同在一个饭桶里吃一样的饭菜。行军途中,当他看到中国士兵卷起枯草和树叶当烟抽时,马上拿出自己的香烟分给他们。在利多总医院看望伤员时,他注意到病房里没有电扇,一时又无法购买这样多,便立即致电新德里司令部的索尔坦将军,让他把司令部所在的帝国饭店的电扇搜罗一空,全部拆下来送到利多总医院,让伤员和医护人员感激不尽。

  战场救护工作对保持部队的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史迪威的努力运作下,美国在利多附近开设了多所大规模医院,并且准备了大量的医护人员和材料随军推进,前方轻伤即就地医治,经短期治愈后便可重上前线。重伤者用飞机运送后方医院进行及时医治,这些措施不但没有减少战斗力,而且对官兵们在精神上进行了莫大的鼓励。

  3月13日,史迪威从利多回到前线,立即组织部队向孟拱河谷挺进。

  作战会议上,史迪威风趣地把孟拱河谷的敌军比喻为一只大螃蟹,加迈和孟拱就是它的两只大钳子。

  经史迪威与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诸位将军协商决定:廖耀湘的新22师打加迈,孙立人的新38师打孟拱。

  孟拱河谷是孟拱河两岸谷地的总称,地形比胡康河更为险峻,宽50公里,长200公里,南北走向的南高江(又称孟拱河)将谷地劈为两半。谷地四周峭壁耸峙,重峦叠嶂。雨季一到,山洪暴发,平地皆成泽国。日军不仅在孟拱河谷的险要隘口坚布山脉一带布下重兵,而且储存了不计其数的军需辎重。谷地里加迈和孟拱两大重镇隔江对峙,相距只有30公里,攻守相望,互为犄角。驻守加迈的敌军是从胡康河谷溃退下来的敌第18师团,驻守孟拱的日军是第53师团。

  坚布山脉全是崇山峻岭,参天密林,只有一条狭窄的公路从深谷中穿过。日军将第56联队部署在坚布山隘口,将第55联队部署在沙杜祖,利用有利地形组织防御。

  史迪威根据日军已受重创,仓促布防的情况,采取了更为大胆的包抄迂回战术。他命令,以新22师担任坚布山隘口的正面进攻;以新38师一部向坚布山口右侧后迂回,将敌前后斩断;以“加拉哈德”突击队和新38师一部,从左侧向沙杜祖后方包抄,将当面之敌包围歼灭。

  3月14日,各部队开始攻击。第二天,史迪威亲自赶到担任主攻的新22师第66团督战。19日,新22师经整日血战,一举攻克坚布山隘口。

  这一天恰好是史迪威的61岁生日,美国军部特意为他空运来了家人为他自制的蛋糕,徐小冬等在身边工作的中国官兵也特意为他做了一个生日蛋糕,上面还用果酱标了“乔大叔生日快乐”的字样。马歇尔给他发来了生日贺电:“你的工作对这场战争和中国的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战斗在顺利进行。3月23日,新38师一部和“加拉哈德”突击队到达指定位置,开始和敌人展开了激战。

  日军第18师团毕竟是一支作战经验极为丰富的精锐部队,尽管经前期作战兵力已折损近半,且被中美联合部队切成数段,但仍然顽强抵抗。3月26日,日军集中全力向沙杜祖方向突围。中美穿插部队长途奔袭,立足未稳,没能切断敌退路,致使日军残部突出重围,朝加迈方向逃窜。3月29日,中美部队占领沙杜祖,肃清了坚布山中的残敌。

  坚布山战斗虽未达到全歼日军的目的,但仍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并且打开了进入孟拱河谷的大门。

  就在中美联合部队胜利进军的时候,英军的英帕尔战场却出现了十分危险的形势。

  3月8日,日军主动打破战场沉寂,向英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15日,日军3个师团突破钦敦江,进入印度境内。至3月下旬,英帕尔、科希马等要地的英军纷纷陷入日军包围。如果英军一旦溃败,日军就会切断阿萨姆至孟加拉的铁路,史迪威率领的部队,势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蒙巴顿一面调集部队向英帕尔和科希马增援,一面要求伦敦和华盛顿向重庆方面施加压力,迫使蒋介石出动驻扎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以牵制日军行动,削弱对英军的压力。同时,他也致电史迪威,要他速飞重庆,说服蒋介石火速出兵。

  3月28日,史迪威飞抵重庆,立即会见了蒋介石。蒋介石已在前一天直接致电罗斯福,再次明确拒绝派云南的远征军部队向日军出击,当然也不会接受史迪威的劝告。

  但是,由于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北取得的一连串胜利让全国人民大受鼓舞,也极大地增强了国军各个战区官兵的士气,他还是同意向利多空运两个师,即第50师和第14师,以加强缅北的攻势。史迪威立即与有关方面联系,确定了具体的空运计划。

  3月30日,史迪威从重庆直接飞抵孟关,这里已经建立起了机场。

  此时,史迪威面临着十分艰难的选择:当面之敌已遭受重创,正仓皇后撤,恰是乘胜追击,包围歼敌的大好时机。但是,英帕尔的日军已严重威胁缅北战场的侧后,万一英军顶不住,日本人就会切断中美联合部队的退路和后方供应线,继续前进无疑将冒很大的风险。

  必须首先弄清楚英国人是否有坚守英帕尔的决心和力量,史迪威立即致电蒙巴顿,要求在阿萨姆召开军事会议,以研究目前的形势和盟军的行动方针。

  4月3日,史迪威在阿萨姆的美国空军基地会见了蒙巴顿和斯利姆等人。他首先提出,可以从北方作战司令部抽调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时曾救援过英军的新38师孙立人部,协助英军防守英帕尔。

  蒙巴顿深深感到,如果让中国军队来协助防守英帕尔,恐怕和把英帕尔丢给日本人一样不幸。所以,他坚定地向史迪威表示,英军绝不会从英帕尔后退一步!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