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

  ……在有着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中国军人面前,凶狂的日本兵不过是一群正遭围杀的猎物……战士们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不怒而威十分注意自身形象的高大队长竟然会变成这副率真模样……程嘉陵被眼前的情景刺激得欣喜若狂,他唯一遗憾的是美军电影摄影队没有与他们在一起……

  1944年新年后的第三天,行动命令终于下达了,这一次老天爷同样没有站在中国人一边,实施“人猿泰山”计划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特地选择在雨季结束后实施,按照过去的气象规律,进入10月以后的雨水应当很稀少了,可唯独这一年却很是例外,不应有雨的季节里,瓢泼大雨却隔三差五地泼洒在中国军人的头顶上。

  深夜10时,等到特务大队开始秘密行动之时,偏巧又遇上了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1200名战士和500头骡子犹如花岗岩雕成的群像一样挺立在高军武和莱尔斯、迪克·杨跟前。

  夜黑如漆,雷鸣电闪,疾雨如鞭,不期而至的狂雨大瓢大瓢地泼洒在中国军人身上。而一场由史迪威精心布置的战役正在雷电骤雨和芒果飘香中孕育。

  高军武目光炯炯,环视着精神抖擞渴望上阵厮杀的龙虎壮士,1000名壮士们身披胶皮雨衣,脸上涂满了三色彩,胸前斜挎着火力威猛的汤姆森冲锋枪,另外200名壮士则身穿缅甸克钦族服装,腰插短枪和刀柄上嵌有指北针的军用匕首,腰上还挂着一把锋利的缅刀。

  还有迪克·杨带来的3名前不久才从敌后潜回的美军战略101特遣突击队的缅籍特情队员,他们担负着向导和沿途与“克钦军”联络的重任。此外,总指挥部还专门给特务大队配备了一支有3名军医官和9名女卫生兵的战地救护队,他们都是蓝姆伽后勤学校的学生,专门驮战地救护队医疗设备与药品的骡子就有8头。

  高军武下达了“出发”的命令,战士们打着方型手电筒,一队接着一队隐入浓重的夜幕中,向着东面的群山疾行而去。

  特务大队进入森林后,所有的手电筒全部熄灭,战士们立即开始爬山。

  队员们从林疏草密的山梁,一下子钻进了茫茫林海之中。前面的战士抽出缅刀劈枝断桠,开出通道,一条黝黑的长龙,在密林中艰难地蠕动前行。

  天亮后,雨仍然是时断时续,直到第二天的半夜里他们才走出大森林的边缘,就地伐木砍竹,扎成筏子,渡过了横亘在眼前的大龙河。

  进入日军控制的地区后,高军武小心了许多,让迪克·杨率古良的第1中队担任尖兵,向东搜索前进。第1中队行至一个军用地图上标明为腊搭苏的高地附近,陡然间枪炮声大作,四周山头上弹矢如雨,在此设伏的日军第一波射出的子弹,便夺去了近百名中国军人的生命。

  迪克·杨和古良临危不乱,立即率领战士们冲上旁边的山头,据险抵抗。

  日军在腊搭苏设伏的是第18师团搜索联队长桥次六中佐的两个步兵大队,由副联队长平田一郎大佐指挥。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勇敢顽强,而且极富丛林作战经验的老兵。伏击奏效后,日军仗着人多势众,从阵地上疯狂地呐喊着冲下来,将余下的中国军人包围在两座山头上,试图一举予以全歼。

  高军武听到前面枪炮声轰鸣,杀声震天,立率大队火速赶来增援。此时,日军第56联队长山崎四郎大佐也亲率一个大队赶来增援,双方在腊搭苏四周山头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猝然面对强敌,高军武的特务大队反应迅速,沉着应战,显示出令日本人目瞪口呆的武器优势和良好的战斗素质。

  战斗开始,受到突然袭击处境被动的第1中队虽然遭受到不小的损失,但是剩下两个小队很快就收缩防守,占据山头固守待援。高军武率大队很快赶到,抢占毗邻的另外两座山头,与第一中队形成掎角之势,马上稳住了阵脚。

  中国军队占据山头,居高临下,拥有60毫米、82毫米及105毫米各种口径迫击炮约60门,轻重机枪110挺,战防枪和火焰喷射器百余挺;日军第114联队的迫击炮仅20门,掷弹筒50具,机枪70挺。由于日军在火力上明显处于劣势,因此进攻屡屡遭到挫败。

  第一天,中国军队的迫击炮几乎主宰了战场形势,日军每有行动,必定招致炮火猛袭。特别是105重迫击炮,射程远,杀伤力大,对日军构成重大威胁,有时步兵刚刚隐蔽集结,即被炮火瓦解,部署被打乱。中国军队还摧毁日军火炮阵地一个,连日军指挥部也挨了两发炮弹,正在指挥作战的副联队长平田一郎大佐当场被炸掉了脑袋。

  太阳下山后,日军停止了进攻。高军武太了解日军的作战特点了,估计他们必然会在夜间进行偷袭,派队员在夜幕掩护下偷偷摸下山头,在四周布上了地雷、悬雷、绊雷。

  到了下半夜,日军果然前来偷袭,地雷频频爆炸,炸得日军鬼哭狼嚎,加之中国军队防范严密,以静制动,日军丢下几十具尸体后,只得悻悻退去。狡猾的日本人见强攻夜袭均不奏效,就改变战术,以一个步兵大队迂回到中国军队阵地后方,断其归路,再以不断佯攻和派出小股部队袭击,吸引对方打枪打炮。日本人的算盘是:既然被围困的中国队炮火猛烈,那么弹药消耗必定也大,一旦弹药消耗殆尽,再将其一举消灭。

  果然,一连两天,日军白天组织敢死队进行强攻,夜间则派出若干小股兵力袭扰。中国方面弹药渐少,还击渐趋稀疏,炮兵射击失去压倒优势,逐渐变得零落起来。

  这一仗,让中国军人深切地感受到了美国人对士兵生命的高度重视,这不仅让所有活着的战士大感欣慰,同时也激发出了更强烈更勇敢的战斗意志和精神。

  过去中国军队单独与日军作战时,伤员的命运通常都是非常凄惨的,几乎每个老兵都经历过不止一次丢弃伤员的事情。撤退的和被丢弃的士兵中间,彼此不光是战友,有的还是亲兄弟,甚至亲父子。生离死别之际,彼此哭成一团,下令弃俘的长官也都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谁都知道伤员落到日本人手里必死无疑。尤其是败退的时候,要把成百上千的伤员带走,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一是不具备最基本的条件,二是长官们没有那样的意识。追兵将至,大祸临头,连好脚好腿的士兵能否逃出去也还是个未知数,哪儿还顾得了伤员的死活?

  而如今和美军联合作战,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美军军医教官教出来的中国卫生兵医术不错,设备先进,护士更是十分尽业,伤员在战场上就能得到及时的简单的包扎救治。重伤员也不用着急,联络官迪克·杨中校用电台一呼叫,美军飞机眨个眼睛的工夫就来了。这是一种专门飞到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运送重伤员的小飞机,轻得两个壮汉便能抬着小跑,只需一块小小的平地便可起降。机舱很小,只能容纳一名驾驶员,底部有一个小舱口,可以并排塞进两副担架。而且更让中国军人惊叹的是,驾驶员几乎都是金发碧眼的美军女兵。美军女兵不单运走了重伤员,还把所有牺牲战士的遗体也全部运回后方掩埋。

  战至第4天日落后,高军武和莱尔斯、迪克·杨,以及3名中队长加几名美军顾问官凑在一块紧急商议下一步的行动。此时的高军武和莱尔斯、迪克·杨心急如焚。他们虽然并不担心弹药和食品的短缺,只需迪克·杨一个电报,这一切全都能得到充足的保障,却明白特务大队的任务并不是阵前杀敌,消灭敌人再多,延误了解救战俘的行动,到头来也只能是有过无功。按照温盖特的作战计划,特务大队应当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往瓦鲁班附近的掩蔽地点,即便途中遇敌,也应尽可能避免与敌缠斗,可没想到会在腊搭苏让整整一个联队的敌人紧紧缠住,即便想突围而去,也不可能将比自己多出三分之二的敌人甩掉。短会开成了长会,谁也拿不出一个能成功将敌人甩掉的好主意。

  萧玉和苏桂贞、谢翔三位警卫排保护对象的吊床就在离他们不到20米的一片树林里。林子后面,是一道高达10米以上的陡峭的悬崖,崖壁上怪石嶙峋,挂着一些藤蔓,岩脚下长满了浓密的亚热带灌木林子。挂吊床的位置是邹喜子特地给他们挑选的,前有大军后有绝壁,唯一的理由就是比较安全。他们睡的是英国人为在丛林作战的官兵特别生产出来的一种吊床,人睡上去后,可将一层薄薄的,透气性能很好的尼龙布罩张开当蚊帐使用,以免遭到蚂蟥和蚊子的侵袭。

  萧玉在吊床上躺了大约两个钟头,皎洁的月华透过密密的枝叶零零碎碎地洒落下来,自己的身上仿佛跳动着无数耀眼的光斑。一旁的苏桂贞和谢翔早已沉入梦乡。萧玉听着高军武等人的谈话声,却怎么也睡不着。这时感到有些内急,她钻出吊床,提起冲锋枪,把子弹推上膛,向着林子边缘上走去。

  她在悬崖顶上的一株大榕树下蹲下了。刚刚完事,她突然听见榕树背后有什么奇怪的响动。她吓坏了,训练中学到的一切本领全都飞到了九霄云外,双腿也软得撑不住身子。她紧抱着枪,后背紧紧地靠着大榕树。她发现树身上有一个凹处,身子蜷曲起来正好能藏进身子。很快,她看见一个人影从悬崖边上探出头来,小心翼翼地直起腰,摸到了自己跟前。天上悬着一轮银月,她看得见对方,对方却看不见她,这是个大块头,把月光都遮住了。萧玉从对方猫着腰的姿态感到不对劲,紧跟着她发现对方手里拿的是一支有着长长刺刀的三八大盖步枪。

  “日本人!”她脑海里突然一闪,本能地操起冲锋枪,把30发子弹全对着这个黑影射了出去,热乎乎的鲜血和软溜溜的碎肉块“噗噗”地溅到了她的脸上身上,巨大的身躯猛地倒下,将她压得“扑通”一声坐到了地上。萧玉被吓坏了,不顾一切地尖叫起来……

  高军武和邹喜子,以及莱尔斯、迪克·杨几名军官眨眼之间便冲过树林,飞奔到大榕树下。

  邹喜子手疾眼快,端起汤姆森对着刚从悬崖边露出的脑袋就是一梭子弹,一个黑影惨叫着摔了下去。高军武和迪克·杨赶紧掏出瓜型手榴弹,接连往悬崖下扔下两个。紧跟着,到处都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特务大队的官兵展开了一场月夜围猎行动。

  等到这一切平息后,高军武和邹喜子转身冲到了大榕树下。他俩把压在萧玉身上的尸体扳开,才从领章上发现这是一名日军的曹长。

  高军武抓住萧玉的双肩大吼:“萧玉,你怎么样了?”

  萧玉浑身颤抖,惊恐万状地喊道:“啊啊……我杀人了……我杀人了……”

  高军武呼地将萧玉拉起来,见她一点没事,才松了口气,用手掌一边抹去她脸上的鲜血和碎肉,一边笑呵呵说道:“可爱的小傻瓜,当兵还能不杀人?幸亏是你先发现了他,要是他先发现你,完蛋的就不会是日本人了。”

  萧玉却笑不出来,一P股坐在地上,不停地呕吐。虽然她早就在“战干团”里接受过射击、刺杀、格斗等各种军事技术的训练,而且成绩优异,身手敏捷,枪法也不错,却唯独没有进行过杀人训练,彼此还离得这样近。毕竟这是第一次杀人,对她的刺激实在太大,以至于第二天早上,她连一口饭也吃不下去,只是喝了半盅米汤。

  天刚亮,他们发现,悬崖脚下横七竖八躺着十来个被炸得血肉模糊的日本兵的尸体。

  日本人气急败坏,开始大规模集结部队。第114联队长丸山房信大佐亲自指挥战斗。迫击炮拖进主阵地,掷弹筒瞄准中国军队固守的山头,轻重机枪选择好射击位置,准备掩护步兵发起最后总攻。

  晨雾渐渐消散,太阳从高地的山巅上露出脸来。丸山大佐举起望远镜观察中国军阵地。千军万马已经准备就绪,只等一声令下就发起总攻。他决心要替平田副联队长报仇。

  但是,以少击众并且弹药将尽的中国军队并不慌张,因为他们有着充足的后援。

  就在这时,一队美国飞机隆隆地出现在腊搭苏高地上空。对于所有经历过飞机轰炸和扫射的人来说,那种被死亡追逐的恐怖滋味是难以忘怀的。这样的体验无论对于苦难的中国人还是狂妄的日本人都同样刻骨铭心。因为没有人能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对抗炸弹的威力,对抗死神的降临。所以当美国飞机一出现在头顶上,丸山大佐就感到头皮发麻,一股不祥的气息从嗡嗡的震响的空气中迅速传导给他,使他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进攻行动被迫取消,日军各部迅速隐蔽防空。

  然而这次美国飞机既未投弹也未扫射,只是威胁性地轰鸣着从低空掠过,仿佛警告日本人不得轻举妄动。它们的真正任务是掩护给地面部队补充弹药的行动。

  在战斗机掩护下,一队运输机又隆隆地飞来,于是目瞪口呆的日本官兵很快便看到这样一个精彩场面:双引擎运输机好像一条条笨重的大马哈鱼,沐浴着山间金色的朝霞,在空气的海洋里缓缓游动。它们像产卵一样从机腹里不停地排放出许多花花绿绿的降落伞,降落伞系着沉甸甸的铁箱、木箱和麻袋,准确地落在中国人占据的山头和阵地上。

  毫无疑问,美国飞机的到来不仅及时地为地面受困的特务大队的官兵解了围,同时更给他们注入了必胜的信心和希望。

  丸山大佐和他的士兵受到的则是致命的精神重创。

  补充了弹药给养的特务大队士气大振,还击更加猛烈了。

  此后的6天时间里,盟军仿佛为了彻底摧毁日本人的意志和忍耐力,索性把这种空中补给战术固定下来。运输机每天定时飞来空投,有时单机,有时两三架,对地面无线电台的呼叫有求必应。空投物品从炮弹、子弹、药品、饮水、粮食等发展到大炮、睡袋、香槟、留声机和衬裤。还有精制的牛肉罐头、长条状的全麦饼干、膏状的速溶咖啡、菠萝罐头、美国的幸运牌香烟。总而言之,生活与作战所需之物,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有次从飞机上投下一门迫击炮,不偏不倚正巧砸在炊事班烧得涨翻翻的稀饭锅里,大铁锅砸成了好几块,烧开的米汤,烫得老马头一脸水泡,致使一个小队的士兵整整一天没能喝上一口热汤。直到第二天飞机专门给他们投下一口大锅。

  还有一次美国飞行员同地面开了个小小的玩笑,投下一袋西洋女人的裸体照片,让美国顾问官和中国士兵们一片欢腾,激烈的战斗中居然还能营造出如此幽默的闲情逸致,其轻松可见一斑。

  中国军队有了充足的空中补给,不仅巩固了阵地,而且有恃无恐,以千余人的兵力,根本不把整整一个联队3000多名日本军队放在眼里。擅长夜战近战的日本士兵,在这支精锐的中国军队面前无可奈何,一筹莫展。

  同中国军队的这种立体优势正好相反,日本人的后方供应则时时遇上麻烦。美国轰炸机好像凶恶的兀鹰一样四处活动,专门搜寻和袭击敌人的运输车队,轰炸公路桥梁,甚至连运伤员的担架队也不放过。日本军队的困境很快在战场上表现出来:弹药粮食缺少,攻击乏力;中国军队的炮火则不分白天黑夜猛烈攻击,日军官兵被炸得死伤惨重,士气低落。丸山联队长焦虑万分,他已经预感到这场战斗的失败已成定局。

  在长达15天的时间里,史迪威抓住特务大队在腊搭苏高地的遭遇战中拖住日军第18师团一个联队的机会,命令新38师和新22师双管齐下,接连向太白伽和打洛等日军据点发起猛烈攻击。紧随其后的筑路兵团已经通过地势险要的朗克普边境峡谷,穿过新平洋向加迈推进。

  丸山大佐为避免遭到全歼,急令第114联队脱离与中国军队的接触,火速撤退。日军过去战败,均会带走战死者的尸体,可是在腊搭苏高地,由于中国军队火力太猛,他们不得不丢下800多具尸体,逃跑到加迈补充休整。

  此役,特务大队伤亡215人。

  高军武灵机一动,让战士们把好一点的日军官兵的服装剥下来装进背囊,每一个战士的头盔上都扎上了一个用野草和树枝编织的、像鸟窝一样的头圈,随后,队伍像游龙一样立即消失在野人山中的莽荡林海之中,向着瓦鲁班飞蹿而去。

  腊搭苏之战历时15天,日军以众击寡,却始终未能攻破千余人的中国军队的阵地,日军则损失惨重,伤亡达到一千五六百人。中国军队这种崭新的战斗面貌给日军官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撤回瓦鲁班的丸山大佐在写给田中师团长的报告中惊呼:“腊搭苏高地之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例,支那军变化惊人,希望能够引起司令官阁下的高度重视,万不可在以后的战斗中轻敌!”

  但是这个局部战例并未引起日军高级将领们的足够重视,他们对中国军队的固有认识来自多年积淀下的战场经验,而改变这种经验,就不得不让他们一再付出遭受打击和接受失败的惨重代价。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