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4

  掌握美国人提供的新式武器和各种各样的装备器材,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兵,沟通中美两军官兵也需要大批的英文翻译,而从广大农村征召的青壮年大都一字不识,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重任。

  史迪威将军飞赴重庆,当面向蒋介石建议:“立即动员征调大批知识青年从军空运印度,接受美军训练和掌握装备,尽快建立优于日军的新型部队,消灭入侵缅甸和滇西之敌。”

  蒋介石完全能够理解史迪威的迫切心情,对他的这一要求给予了大力支持,使这次特殊情况之下的征兵行动开展得雷厉风行。不仅大后方所有的大学,连中学生也成了征兵的对象。

  由于不能采取强征的手段,征兵并不顺利。这是因为中华民国的《兵役法》明确规定,大专院校学生、公教人员都是免、缓兵役的对象,不能强征,只能发动他们志愿从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青年又达不到美国人的要求,大后方的兵役单位,各军、师管区的负责人,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如坐针毡,无计可施,大都做好了听候撤职议惩的思想准备。

  两个月后,预定的征兵任务远未完成,于是,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为号召,发动广大知识青年从军报国。然后,他又下达紧急手令:“3月内发动10万知识青年从军,必须如期如数完成!”

  四川省主席张群也清楚对在校学生和年轻的公教人员不能沿用过去的征兵方式来进行,把四川省军管区参谋长徐思平少将找来反复研商。

  徐思平说:“对知识青年用强制手段征召绝不可行,只能激发他们的报国热情,争取他们主动投军。依我看,当务之急,只有首先选择一所高等院校作为突破口,再图扩大战果。”

  他俩选定的突破口是时在四川三台县的东北大学。东北大学被日本鬼子赶出家乡已经多年,吃够了颠沛流离之苦,在四亿五千万中国人中,该校的师生员工和南京人一样,对日本鬼子的切齿痛恨,恐怕超过了自己的许多同胞,把东北大学选作此次大征学生兵的突破口,想来更容易取得成功。

  张群也没闲着,他把不久前才从美国留学归来,正在四川大学任教授的儿子张继正叫来,鼓励他带头从军,以为表率。不料尚未将话说完,张继正已主动请缨,表示国家用人之际,年轻人责无旁贷。他回到九眼桥边的川大校园后即登台讲演,以身作则,带动川大学生上阵杀敌。

  徐思平急赴三台,发动广大学生踊跃投军。他是学者入仕,任过高中校长、大学教授,到日本学过军事,又到过欧洲各国考察过军事,连东北大学的有些教授、讲师都是他的学生。

  当他在东北大学作《我的人生观》的讲演时更是精彩绝伦,感人肺腑。

  前来听讲的还有国立第18中、省立潼川中学、三台县的中学生,以及各机关、法团各界人士,连附近荣军院的伤兵也架着拐杖前来参加。

  讲演进行之中,大雨滂沱,雷声轰鸣,不仅没造成混乱,反而更增添了悲壮豪迈之气概,场面尤为热烈,三百多人当场拥到台前报名。

  徐思平在东北大学的讲演,极大地激发了东北大学与三台县立中学学生志愿从军的热情,掀起了四川乃至全国知识青年踊跃从军的高潮。这篇演说词也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全文由军政部印发各省军、师管区及各市、县学校,列为必读之物。徐思平也因此被层峰慧眼相中,加官晋级,领章上添了一颗金星,坐上了因程德惠被抓刚刚空出来的兵役署长的位置。

  中国驻印军也为“十万青年十万军”运动加了一把猛火,决定选派孙立人、高军武和另外三名战功卓著为国争光的官兵组成一个归国报告团,到重庆、成都、贵阳、昆明举行巡回报告会。史迪威对此大加支持,还特地让他们带去前番为争取蒋介石的支持,派美军摄影队拍摄的那部反映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训练、学习和生活的纪录片,配合报告会播映。

  但是,史迪威却不同意孙立人归国,他正在密锣紧鼓制订中的反攻缅甸的计划,必须要孙立人参与其间。因为,要在这场大反攻中首先为全军杀开一条血路的,正是孙将军。

  高军武成为了由他这名中校、两名尉官和一名战士组成的归国报告团的负责人。

  首场报告会在重庆市中区的抗建堂举行。当局把这场报告会的规模安排得十分隆重,刚刚沿长江发动民众献金救国后回到重庆的冯玉祥副委员长高踞主席台中央,宋氏三姐妹联袂出席,各中央机关负责人全体到会,新任兵役署长徐思平担纲主持人,重庆城的名流宿老杨沧白、汪云松、抗战老军人萧紫石、范绍增也都前来助阵。

  住在长江南岸的“战干团”4大队并未前来参加,但萧紫石接到通知,看到报告团的负责人是高军武后,心中一动,特意派赵之刚前去南岸,把萧玉接了回来。

  与萧玉一同进城的,还有苏桂贞与谢翔。

  高军武等4名报告团官兵讲述的缅甸战场的惨烈故事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美国人拍摄的充满异国风情的蓝姆伽基地驻印军官兵龙腾虎跃的训练场景,与对各种令人目瞪口呆的新式武器装备的学习场面令人神往,优裕的物质生活令更令长期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中国人羡慕不已!

  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到,在印度兰姆加训练营的中国军队从军装、皮靴、钢盔、背囊,到步枪、冲锋枪、机枪、火炮和车辆,全都换上了美式装备。训练中心的医院,为受训官兵提供了相当好的医疗服务,接种了预防霍乱、伤寒、天花等传染病的疫苗。新鲜蔬菜虽然很少,但是米饭、面包和牛肉罐头、脱水蔬菜却能保证所有中国官兵每天饱食三餐。

  天呐,这是何等强烈的震撼与诱惑啊!连萧紫石、范绍增这些不久前还率领着千军万马在前线与日本人浴血厮杀的老军人,看到银幕上出现的令他们耳目一新的中国新型军队,和他们从来也没见过的美国新式武器,在国内各个战区与日军艰苦作战的中国士兵想也不敢想的后勤保障物资供给,也都情不能抑。中国军队要都有驻印军这样的装备,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后勤保障,何愁打不赢区区小日本?

  萧玉差不多是饱含着眼泪听完了报告会。看着自己的心上人身着让人倍添精神的美式军装出现在主席台上,成为了万人敬仰的英雄,激动与骄傲已经胀满她的胸怀。

  她贪婪地痴望着台上的高军武,两年不见,东南亚灼热的阳光与战争的炮火已经明显地改变了他的模样,皮肤更黝黑,线条更刚毅,显得更具有男人的成熟和军人的英武之气。高军武作报告时,从始至终,她几乎舍不得眨一下眼睛,认真地聆听着从他嘴里流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高潮是高军武代表孙立人将军诵读的一封致全国青年学生的言辞恳切,气壮山河的亲笔信,主旨便是号召中国青年学生踊跃报名参加中国驻印军。孙将军的大名随着国内的大肆宣传早已如雷贯耳,深入人心,西方人称他为“东方的隆美尔”,中国人则尊他为“岳飞转世”,孙将军的形象早已成为无数青年男女效仿的精神偶像。他的亲笔信恰似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烧灼得上万名参会者一团沸腾,当场报名参加驻印军的大中学生高达二千多人。

  场面极其动人,有因年龄太小遭拒绝后痛哭流涕苦苦哀求的,有光着上身咬破指头在衣服上写“杀敌”二字表决心的。情绪激烈,满会场的学生像汹涌激荡的河流。川籍学生居多,也有不少来自沦陷区的学生。此起彼伏的口号声震得人人热血沸腾。

  突然,十几位东北籍的学生唱起了《流亡三部曲》,高昂激越的气氛立即转化为巨大的悲愤之中,万千条粗细不一的喉咙全部加入进去,汇成了一曲撼天动地的大合唱。

  离别了白山黑水,

  走遍了黄河长江,

  流浪,逃亡;逃亡,流浪!

  流浪到哪年?

  逃亡到何方?

  我们的祖国已整个在动荡……

  所有的脸膛上泪流满面,人人边歌边哭,泣不成声,学生哭,听众哭,军人也哭。

  身躯伟岸的冯玉祥将军大声喊道:“别哭了,同学们,把眼泪留给敌人!上战场去,多杀几个日本鬼子,才是岳飞、文天祥、杨老令公的后代!”

  顿时,雄壮的口号声又惊天动地地响了起来。

  重庆大学女学生徐霖等35人也当场报名参军,却被徐思平婉谢了,说这次是出国作战,并没有征召女兵的任务。

  女大学生们当场大哭,纷纷质问徐思平:“爱国岂分男女?女子何以不能与男子一样参加抗战,共同杀敌?”

  激愤之中,徐霖掏出纸笔,把一个女生的背作为桌子,笔走龙蛇,请缨呈文。34名女大学生,人人当场咬破指头以血签名。

  写完血书,徐霖随即高诵全文,全场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生等虽为女子,却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理,兵役规章,限制吾等女子爱国,实为陈章旧法。听英雄之报告,吾辈热泪泉涌,实不能抑。伏乞额外通融,务使吾辈展鸿鹄之志,效古之花木兰、梁红玉从军杀敌,以赤胆白骨,换取自由之花开遍我新中华大地!”

  徐思平情不能抑,老泪纵横,当即破例拍板,收下了这35名女大学生。

  再经严格筛选,徐霖等21人有幸参加了中国驻印军。

  驻印军归国报告团在“十万青年十万军”运动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立即在大后方所有的大学中学校园里高潮迭起。

  迁至四川长江边上的南溪县李庄的上海同济大学1200多名男女学生,报名从军者竟有862人,经严格筛选后有386人参加了中国驻印军。该校青年教授吴金鼎,更是慷慨激昂,投笔从戎,与自己的26名学生一起同赴沙场。

  西南联大(北大、清华、南开在昆明联合成立)投笔从戎奔赴沙场杀敌的高达1129人。

  国民党的不少高官与各界社会名流也纷纷带头把子女送上前线,除了张群之子张继正外,陕西省主席祝绍周之子祝源远,贵州省主席杨森之子杨汉渝,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之子顾福生,大剧作家田汉之子田申,大画家徐悲鸿之子徐伯阳,大地主武陵昭之子武仲秋,也都在这第一波征召学生兵的运动中争相奔赴战场。这些豪门公子有的虽然在此之前名声或许不佳,但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爱国热情与行动,同样受到了世人的肯定与赞扬。

  报告会结束后,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冯玉祥、宋氏三姐妹与萧紫石、范绍增等在后台接见了报告团全体成员。

  高军武频频向每一位参与接见的长官和名流敬礼,当他得知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位蓄着伟岸长髯,古风巍然的长者就是萧紫石时,不禁既惊又喜,激动得有些结巴地说道:“萧老伯……我想问一下……萧玉在‘战干团’里……还好吗?”

  “好,她当然好。”萧紫石大悦,手往门外一指,“我今天一早派人特地把她也接来当你的听众了,你看,她不正在门口等着你么?”

  高军武蓦然回首,凝神屏息,看见了眼中盛满喜悦的泪水,正含情脉脉注神着自己的萧玉。

  高军武大步奔到门外,冲着自己日思夜想的恋人,“啪”地便是一个立正敬礼。

  门外两女一男三个军人,也一齐向他还礼。

  看到高军武神情一愣,萧玉说道:“这是我们‘战干团’文工团的苏桂贞团长和谢翔,他俩都是我的好朋友。”

  高军武一脸热情地说:“啊,幸会,幸会。”

  苏桂贞真诚说道:“两年多以前,我就在报上看到过高大队长在第5战区作战时立下的丰功,今天又有幸聆听了你的报告,得知你在国外战场上再添伟绩,为国增光,实在让我辈景仰万分啊!”

  谢翔竟然怯生生地提出一个要求:“高大队长,我能和你握握手吗?”

  高军武展开双臂将谢翔一把揽进怀里,亲热地搂了两搂,说道:“千万别把我当什么英雄,我只不过尽了一个中国军人应尽的职责而已。有机会到了战场上,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比我更好!”

  萧玉还有更多的话要对高军武说,可主持者过来请他,说记者招待会马上要开始了,记者们都等着他这主角到场。

  高军武也着急了,说:“萧玉,真想和你在一起多呆会儿,可你看……”

  萧玉说:“你现在是个大忙人,快去吧。我们得回兵营了。你放心,我一定会来找你的。”

  善解人意的苏桂贞却大声说道:“高大队长好不容易才回来一趟,你赶回去干什么呀?我批你几天假,高大队长这次在重庆呆多久,你就陪他多久。”

  等到招待会结束,终于可以单独相处的两人心中充满了欣喜!

  走在灌满清风人头攒动的山城小街上,高军武和萧玉心中都涌荡着难以自抑的激情。

  他们没去旅馆酒店吃晚饭,重庆城各种各样的小吃成了他俩的首选,能由自己的心上人陪着,在繁华热闹的人流中漫步街头,咸甜酸辣麻,想吃啥便吃啥,无疑是人生一大快事!几乎让高军武完全忘却了等待自己的缅甸战争和印度严格的军训,充斥在他心中的只有两个字:萧玉。

  两人希望向对方倾诉的话都如潮水一般。长时间的离愁、思念,无数次的渴盼、企望,此刻似乎全都成了多余。脉脉对视的双目把一切都流露了,只有无限温柔的一再含情对望,永远也看不够彼此的对望!

  高军武感到自己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羞涩的北大学生时代,战场上的勇猛坚毅都化为了虚无。终于他像下定了决心似的,勇敢地一把把萧玉的手拉上:“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他们一起来到了盟军军官俱乐部大厅。高军武要了两杯咖啡,聆听着舒缓的管弦乐,他发烫的思绪慢慢平静了下来,开始向萧玉讲述分别以来的种种无法在作报告时流露的情怀。

  萧玉微微啜了口咖啡,让自己一直激烈跳动的心平静下来。她想起了程嘉陵,毫无疑问,虽然自己从小与程嘉陵过从甚密,一团和气,却并不了解他,甚至在心底里始终排遣不掉他是个“假姑娘”的歧见。她怎么也没想到,性格一向懦弱的嘉陵到了缅甸战场怎么就突然变了一个人?战争,到底蕴藏着多么巨大,多么神奇的魅力呀?

  现在,在她和高军武之间已经没有了任何障碍。父亲对出色军人的器重与喜爱源于骨髓,轻易地便从反对者变成了支持者。父亲一变,七妈的态度便无足轻重了。在自己的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的时候,她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程嘉陵。

  自小,嘉陵聪明过人,博闻强记,各科成绩出类拔萃,家长们在教育子女时,都会拿近在身边的程嘉陵来做榜样。萧玉还是小姑娘时,就对嘉陵佩服得五体投地,而程嘉陵也对她百般呵护,这自然也为他俩此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而且又迎合了双方父母的愿望,这样的爱情,谁都认为是郎才女貌,天作之缘。然而,自萧玉懂事后,就明白了自己和嘉陵之间建立起来的仅仅是友谊而绝非爱情,因为,她常常会为程嘉陵“假姑娘”的相貌气质和一口“娘娘腔”深感不是滋味。而嘉陵则显然不同,他始终天真地把她对他的友谊当成了爱情。如今,萧玉深知她与高军武的感情对程嘉陵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对曾经向程德惠作出儿女婚约的老父亲来说,也肯定得在一帮老部下面前承受不小的压力。

  可要她放弃高军武,那无法想象!

  过去她一直认为没有出色男人爱的女人是可怜的女人,而现在她才深深地体会到,同时被两个出色的男人所爱的女人,同样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为了使自己的心情好受一点,萧玉甚至天真地希望程嘉陵是一个纨绔子弟,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平庸之辈。然而显然嘉陵不是。

  就在她读到《正气报》上徐小曼的战地报道时,她就为程嘉陵惊叹和骄傲,在她的心目中,嘉陵和高军武一样,也是一位受她敬重的英雄。

  想到这里,她抬起脸来,勇敢地望着高军武被烛光映成一片嫣红的脸膛。碧绿的坠子垂落在她胸口,随着逐渐剧烈的呼吸而微微起伏。

  下午在中山公园的茂密竹林里,那些彼此相拥着亲昵的情侣让他俩的心也为之一动。萧玉暗暗地希望高军武也能对她采取一个勇敢的举动,搂住她的腰肢,热烈地给她一个长吻。可是,林丛泉边的一对对榜样并没有鼓舞起高军武的勇气,在下山的路道上,她轻轻趔趄了一下,她的手臂碰到了高军武的手臂,那零点几秒的身体接触,犹如正负电流碰击一样,在心中爆闪出一连串绚丽缤纷令人眩晕的火花……那一刻,他俩彼此感到了对方身子的战栗,但是,道德教化的作用促使他们谁也没有犹豫,即刻便分开了。

  两双眼睛直直地注视着桌上蜡烛蓝森森的火苗畏畏缩缩地往上蹿。

  不一会儿,火苗又渐渐平息下来了。

  高军武从贴近胸口的口袋里掏出萧玉的照片,目光灼灼地对萧玉说:“小玉,你看,你一直陪着我!白天黑夜,一刻也没有和我分开过!知道吗,你是我最大的勇气来源,最苦最可怕的时候,我都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下去,一定要好好的回来,我答应过你的,我要保护你一辈子,永远不许任何人欺负你!”

  萧玉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主动伸出手来紧紧握住高军武宽大的手掌:“军武,我谢谢你!我好想一直就这么和你在一起,永远都不要分开。现在,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一天能够和你一起战斗,一起分享所有的苦难和危险,不管是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我都想和你一起面对!我想会有那么一天!”

  说着,萧玉埋头将脖子上的绿玉坠摘了下来,放到高军武手中:“带着吧,军武。这是我从小戴在身边的,大妈说可以遇难呈祥,我希望它可以保佑你!成为英雄固然是好事,我更希望你好好的!”一滴晶莹的泪珠从萧玉眼中滴了下来。

  高军武爱怜地帮她抹去眼角的泪花,温柔地抚着她的脸颊,充满无限柔情地笑着说:“傻孩子,我带着它!不要担心,我会好好的,我们会胜利的,把日本人杀光,所有的人,都会好起来的!战争结束,我就回来,带你回北平,以后我们都到学校作老师,教育培养最优秀的学生,让谁都不敢小瞧我们中国人!好不好?”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