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

  但是,并非所有美军教官的行为都能得到中国官兵的尊重。在中国军队进入蓝姆伽的第1个月里,便发生了高军武的特务大队痛打美军教官的重大事件。

  这一事件不仅使特务大队名声大噪,也促使史迪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下大力气整治美军官兵的军风军纪。

  打架事件发生在离蓝姆伽约100公里的兰契市内。兰契是一座美丽的山城,一条清凌凌的河流绕城而过。市内人口较多,商业繁荣。每到星期天,这里便成了军人的“天堂”,在蓝姆伽基地受训的军人,开着吉普车、大卡车,吹着口哨哼着小曲一队一队地往兰契开。军人中以中国官兵最多,其次是美军和英军官兵,也有一些印度、缅甸和尼泊尔的雇佣军。

  在各国军人中,以中国官兵的纪律最好,对待当地老百姓十分热情,有时还主动帮助老百姓干点活,因而深受当地老百姓欢迎。

  自视高人一等的美国军人军纪最差,不管是在蓝姆伽镇上,或是在兰契,最常见的镜头便是美军官兵在敞篷吉普车上拥着女郎在大街上横冲直撞招摇过市,引起当地老百姓强烈的不满。

  一个星期天,古良带着手下十几个弟兄开着3辆吉普车去兰契度假。

  刚进市区,便见大街上一片混乱。原来是几个喝得酩酊大醉的美国军官驾着一辆吉普车正在疯狂地追逐一个身穿纱绸的印度姑娘。那姑娘一边尖叫,一边拼命奔逃,美国军官驾着车哈哈大笑,穷追不舍。街边的印度人尽皆侧目,却敢怒不敢言。

  中国官兵一见这等丑恶行径,怒不可遏,立即加大油门狂追上去,挡住美国军官的吉普车,将印度姑娘救到自己的吉普车上,立即疾驰而去。

  几个不可一世的美国军官看清楚居然是他们“学生辈”的中国官兵跳出来扫了他们的兴头,一个个勃然大怒,立即大叫大喊着驾车狂追上来。

  出了市区后,见中国官兵把车开得越来越快,竟然掏出手枪鸣枪恐吓。

  一听枪响,龙鸣剑也豁出去了,一声暴喝:“他娘的,弟兄们把车停下,好好教训教训这帮胡猖野盗的高鼻子!”

  士兵全跳下车,在公路上竖起了一道人墙。

  美国军官以为中国官兵害怕了,得意洋洋地赶上来,逼着中国官兵把印度姑娘交给他们。见中国人不理不睬,便下车来抢印度姑娘。

  古良一声令下:“弟兄们动手!”

  士兵们一拥上前,靠着伶俐的身手,眨眼工夫,美国军官的枪全换了主人。

  在中国官兵们面前骄横惯了的美国军官哪里肯依,他们挥着毛茸茸的拳头,怒骂着想夺回他们的武器。可他们哪里是这帮武功颇深的中国军人的对手?刚一接仗便只听满地一片惨叫声,美国军官全都“哎哟”连天地叫着倒了下去。

  中国官兵飞快地登上吉普车,转过车头,带着印度姑娘一溜烟向着市区奔去。扔下被揍得鼻青脸肿的美国军官,躺在公路上喊爹叫娘。

  可古良百密总有一疏,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狡诈的美国军官在交手中将一个中国士兵胸前的符号扯了下去,为他们自己埋下了“祸根”。

  这帮挂彩的美国军官回到蓝姆伽基地后,来了个恶人先告状,拿着特务大队的符号到史迪威面前“起诉”中国官兵的罪行,说高军武手下的士兵无端揍了他们一顿。

  学生敢打老师,这让史迪威怒不可遏,立即紧急召见高军武的顶头上司孙立人。

  孙立人一跨进盟军总指挥部,史迪威将特务大队的符号“啪”地掼到桌子上,怒斥道:“你的新38师官兵太无法无天,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无端聚众殴打美国军官!我命令你立即查清所有肇事者,马上交给军事法庭以军法处置!”

  孙立人早就从高军武、古良等人口中了解到真实的情况,等史迪威说完,他胸有成竹地回道:“请总指挥少安毋躁,得知我部军人与贵军发生冲突后,我已作了详细调查。如果总指挥愿闻其详,我可以将事情发生的经过如实向你汇报,以免偏听偏信,作出颠倒黑白之处置。如无暇与闻,那我不得不遗憾地向你表明我的态度,肇事者是我部官兵,而责任者却在我这一师之长,对部下管教无方,就请总指挥把我送上军事法庭吧。”

  孙立人绵里藏针,以守为攻的策略弄得史迪威尴尬不已,他只好压下火气,解释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想请孙将军把肇事者交出来,并无他意。”

  孙立人郑重其事地说道:“既然总指挥已经认定是我的部下违犯了军规,作为长官,我理所当然应当承担起这个严重的责任。总指挥先按军法惩办了我,这样你就用不着再去惩治我的部下了。”

  史迪威两眼一瞪,双手一摊,无奈地说道:“孙将军,看来你对我的处置很不满意,那,就请你说说你的意见吧。”

  孙立人拉过一张椅子坐下,面对着史迪威说道:“我十分感谢贵军军官对我们驻印军官兵的训练和教育,贵军军官不仅要将军事理论知识传授给中国官兵,同时也应当用美国军队优良的军纪来影响中国官兵。这次我部特务大队确实打了几个贵军军官,中国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学生打老师,这在我们中国人的道德里也是绝对不允许的。问题是,我们不能不问一个‘为什么?’据我调查,这场风波的起因是,贵军军官竟然驾着吉普车在兰契市大街上公然追逐调戏印度的一个姑娘,特务大队官兵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挺身上前救出受辱的印度姑娘,可是,贵军军官竟然开枪向我部官兵威胁,我部官兵忍无可忍,才动手还击的。按照我们中国军队的军法规定:打架斗殴者处以3至5天的禁闭,可调戏良家妇女者:杀无赦。”

  史迪威知道这可不是戏言,他呼地站了起来:“真如你说的那样?”

  孙立人肯定地点点头。

  史迪威毕竟是在西点军校受过严格军法教育的将军,他正视着孙立人,说道:“我相信你提供的事实,更感谢你对我的提醒,我明白了,我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美军官兵的军纪教育。”

  史迪威说到做到,从此以后,每当星期天人们都可以看到,在蓝姆伽和兰契城里,都可以看到神情严肃的美国宪兵驾着白色的吉普车来回巡逻,发现蓄意闹事的美军官兵,立即用军用警棍追打,然后将其押上吉普车,送到史迪威的办公室。

  印度老百姓拍手称快,说:“中国军人为印度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

  在蓝姆伽的日子过得很快,物质生活虽然让中国官兵感到十分满意,但由于史迪威对中国军官的不信任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官兵很快就和美国人出现了摩擦。

  史迪威将军在蓝姆伽训练中心开设了许多军事技术学校,所有的军事教官也都由他从美国本土调来的军官担任,后来少数学业优良的中国学员也被挑选出来当了教官。

  虽然教官们执教严格,但是待人远比中国长官有人情味,乐观开朗、很有幽默感。就连美国人的《士兵守则》,也让中国学生兵大开眼界,过目不忘,强烈地感受到了中美文化的不同之处。

  开篇第一条便是:“你不是超人,不要无谓的冒险”。接下来每一条都是以文学的、调侃的口吻来告诉新兵一个个言简意赅的道理,诸如“如果一个蠢方法在作战中有效,那它就是一个最聪明的方法”、“不要太显眼,因为那会引来对方火力攻击。所以,别和故意要显得比你勇敢的战友呆在同一个散兵坑里”、“如果你的攻击进行得很顺利,那很可能是你中了敌人的圈套”、“在火线上尽量使自己显得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因为敌人可能弹药不够了,他会先挑选最重要的人瞄准”等等。

  这样的《士兵守则》看起来生动幽默,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过目不忘,每一条都能给新兵以启迪和帮助。而中国军队使用的《士兵守则》,则是既呆板又空洞,大话连篇,读起来味同嚼蜡,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的军官,数千年的传统就是高高在上,目中无兵。士兵路遇长官,必须立正,敬礼让路,如在交通车上,士兵原本坐得好好的,只要当官的上来了,就得呼地跳起来,先敬礼,后让座。

  而美国人就没这一套,他们除非有事要向长官请示报告须行礼之外,平时都无须敬礼、让路、让座,士兵可以和长官平等相处。

  特别是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一军事文化观念上,中国军官和美国人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美国教官要求中国官兵首先要“保存自己”,然后才是“消灭敌人”,前后一颠倒,却引起了中国军官的强烈不满甚至抗议,斥责美方这是一种贪生怕死者的哲学,若灌输下去,贻害无穷。

  但在蓝姆伽,谁都知道不但各级美国教官,连史迪威也都持这样的观念。史迪威把士兵的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竟然公开在军事会议上对中国的中高级军官们讲:“打了胜仗,多牺牲了人,还是要受惩罚的。相反,打了败仗,武器装备全部丢光了,只要把人保存下来,我不会追究。”

  他还有一句深得广大中国士兵感动的话:“丢掉一挺机枪,5分钟就造出来了,可是牺牲一个士兵,成长期却要花费20年。”这简直和中国军队自来强调的“武器是士兵的第一生命”、“人在枪在”、“人在阵地在”的提法背道而驰。

  在中国军队里,如果军人丢掉了武器,活着逃了回来,长官是会严厉斥责的:“武器都丢了,你的脑袋为什么还长在你脖子上?”

  在中国的《步兵守则》中强调的也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接受训练和训练士兵时,长官反复灌输的也都是“先发扬火力(消灭敌人),再隐蔽自己”。

  中国军官们当然振振有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自古以来便是无上光荣的事情,上战场就是要和敌人血战到底,怎么能先想着保存自己呢?

  所以,中国军官对美国人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斗原则普遍抱以嗤之以鼻的态度。认为无非是你们西方人怕死!

  而东南亚各个战场上的现实似乎也屡屡印证了中国军官的看法占了上风。对英美军队来说,打了胜仗是英雄,打了败仗,能“保存自己”缴枪投降也不丢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仁安羌英军7000多人被围,这么多人,这么多精良的武器,就想着“保存自己”,居然准备像香港、新加坡的英军那样缴械投降了。结果我们的孙立人师长只带去一个团和一个特务大队就打开了缺口,把他们解救出来。这证明了什么,证明了只要具有敢于“消灭敌人”之勇气,才能最好“保存自己”的道理才是唯一正确的!

  但是,孙立人、廖耀湘和高军武这一类中国军官中的精英却对史迪威的战斗原则大加推崇,并在训练中大力贯彻执行。

  在整个蓝姆伽,只有孙立人的新38师和廖耀湘的新22师严格认真地接受了美式操典。这似乎也为后来中国驻印军官兵中所谓的“亲美派”和“传统派”之争提供了佐证。

  但是,无论“亲美派”和“传统派”教官在训练场上如何严酷,没有一个中国人叫苦。来到这里之前他们便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批由中国的大学生、高中生组成的军队远离祖国,他们常常想到破碎的河山和在战乱中失散的亲人。在蓝姆伽宁静艰苦的岁月里,每个人都盼望着早一天上战场,早一天光复祖国的河山。就连平时胆子最小的战士这时也练成了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只要一上战场,不是自己战死,那就是让日本人送命!

  死亡对于任何一个驻印军战士来说,都已经不是威胁。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