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

  这是入缅以来杜聿明最窝囊、最压抑的一段日子。让他深感不快甚至很是上心的,倒并非眼前这一洋一中两位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顶头上司,而是远在重庆的蒋委员长,因为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收到过委员长给他的直接指示了。

  这年4月2日,罗卓英随委员长同机来到梅苗,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命令是委员长亲口宣布的,罗卓英作为中国远征军的总司令,在缅甸有权指挥他的人只有两位,一位是史迪威将军,另一位则是亚历山大勋爵。从那一刻起,从来就以自己是委员长的心腹爱将而踌躇满志的杜聿明便陡然产生了一种怀才不遇的强烈情绪。

  罗卓英此后一切唯史迪威马首是瞻。每当杜聿明与史迪威在战略思想上产生分歧发生争论时,罗卓英无一次不是拿出总司令的权威对他施行压服。

  4月19日午后,性格倔犟的杜聿明又一次在刚刚转移到瓢背的远征军长官部和比他更倔犟的史迪威发生了争吵。史、罗二人突然变更了兵力部署计划,命令杜聿明立即派戴安澜的第200师开往英国人负责防御的乔克巴当。理由是英国人送来情报,说乔克巴当发现日军3000余人的一支队伍。

  杜聿明言之凿凿地说道:“我派出去的摩托化骑兵已经详细地进行了情报搜集,乔克巴当方面不可能有这样大一支日军部队。到底是英国人搞错了,还是他们另有打算,我们要当心!”

  史迪威和罗卓英异口同声说:“绝对不可能!英国人的情报不会有误!目前,我们都在真诚合作,英国人没有理由凭空拿假情报戏弄友军!杜将军,不要拖延,赶快执行命令,以免贻误战机!”

  杜聿明却死活不依:“不行!我坚决反对!两位请仔细想想,即使有敌情,照目前的形势看,也该由英国人自己对付,让中国军队置棠吉之危急而不顾,长途奔波500公里前去替他们解危,实在不妥!”

  史迪威不由血冲脑门,但还是尽力克制住,罗卓英则占着自己的身份,厉声训斥杜聿明抗命不尊,双方的声音越来越高。

  杜聿明咬着牙,口气很冲地警告罗卓英说:“如果你们坚持出此下策,造成不测后果,我不能负这个责任!”

  罗卓英遇上这么个胆敢犯上的刺儿头,一时间气得脸红筋涨。参谋长杨业孔怕二人闹僵,赶紧帮腔出面转圜,婉劝杜聿明遵命行事。

  史迪威怎能容忍杜聿明如此气焰嚣张,固执己见,愤怒地讥刺道:“中国军队吃了饭难道不应该打仗吗?”

  杜聿明此时也顾不得中国远征军的后勤物资均由美国人提供的事实,毫不客气地回敬道:“我们吃的是中国饭,不是英国饭,我们没有责任去为英国人卖命!”

  双方恶语相讥一番后,杜聿明情绪冲动地向史、罗二人嚷道:“即使乔克巴当发现敌人,新38师离他们更近,孙立人已经救过英国人一次,那就再让他辛苦一趟,英国人要跑,有他掩护已可安全无虞。我们应该顾全大局,不要前门拒狼,后门进虎,最终一败涂地!”

  这后一句话,显然是愤激中的失口之言。

  罗卓英这下抓住了他的辫子,一拍桌子:“杜聿明,你给我说清楚,日本人是狼,那谁是虎?是谁致使你一败涂地?”

  杜聿明自知失言,这样的话极易引起国际麻烦,硬着脖子说:“这是句气话,我郑重收回。”

  军人之间,吵归吵,结论还得由权力来作出决夺。最后,余怒未息的杜聿明还得忍辱负重,执行命令。但他同时又声明:“如再侦察乔克巴当果无敌情,我仍不能派200师去。”

  随后,他即电话命令此时正在梅克提拉的第5军军部的戴安澜,让他先派1团人火速前往乔克巴当,其余部队的调动等他从瓢背赶回去后再决定行动。

  史、罗二人再次领教了一番杜聿明桀骜不驯的脾气——要他派一个师,即便经过如此激烈的争吵,他也只坚持派1个团。

  第二天傍晚,杜聿明从专门派去乔克巴当一带侦察的摩托化骑兵口中获知,英国人提供给史迪威和罗卓英的情报纯属子虚乌有,只有大批零零散散的英军在新38师官兵的掩护之下狼狈溃退。

  英国出此下策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替自己争取逃跑的时间和安全。杜聿明立即再次赶往瓢背长官部,向罗卓英报告,要求他收回命令,让派往乔克巴当的一个团马上赶回来。不料等他到了瓢背方知罗卓英已先到梅苗参谋团去了。罗走时特地交代他的参谋长杨业孔对杜聿明说:“乔克巴当日军只有3000来人,必须先将其击破,否则以抗命论处。”

  杜聿明闻知大怒,飞车急驰梅苗,决心越过罗卓英,直接向林蔚陈述意见。

  此时已是午夜12点左右,夜黑如漆,杜聿明正好在半道上与从八英里之外的梅苗赶回的罗卓英辟面相遇。

  杜聿明立即下车,对罗卓英谈了真实的情报,罗卓英大感惊诧,表情十分尴尬,说:“你不必到参谋团去了,现在就照你的意见办,200师不去乔克巴当,改调棠吉好了。”随后苦笑了一下,说,“你这情报来迟了一步,我中午时已经直接给戴安澜打了电话,命令他马上带领200师前往乔克巴当,现在不知道开到哪里了。”

  “好个罗胖子,竟然连招呼也不给打一个,就把我的200师弄走了!”

  杜聿明感到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眼睛一鼓,差一点就大骂起来,话到嘴边,好不容易才咽了回去,冷笑一声说道:“尤青(罗卓英字)兄,你也是个带兵之人,知道官高一级压死人,你现在是我的顶头上司,有这个权力,用不着给我打这个招呼。嗯嗯,只可叹你一个电话,我的200师就得在这500公里的道上来回奔波,让官兵疲于奔命不说,浪费了整整3天时间,要是延误了战机,你可不能把责任往我头上推。”

  罗卓英自知此事做得不妥,也有些不好意思,殷勤掏出烟来,给了杜聿明一支,还用打火机替他点上火,然后把杜聿明拉上了他的轿车,让他同车返回瓢背。

  杜聿明此时只想着赶快把200师调回来,也无心再和他理论,罗卓英既然知错,愿意改弦更张,再向林蔚直接陈述也就没有必要,于是与罗卓英同车返回。

  路上,罗卓英告诉他一个刚刚得到的情报:“东路罗衣考已经丢了,陈勉吾的暂编55师下落不明,也不知是被日军吃掉了,还是跑散了?眼下,日军正在向棠吉、雷列姆快速前进。”

  杜聿明见敌情完全被自己料中,负气道:“为什么昨天我坚持要让戴安澜到棠吉,你现在应该明白我的理由了吧。英国人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又不是一次两次了,乔克巴当算是英国人又给我们上了一课。我认为补救还来得及,马上集结200师和新22师与日军争夺棠吉,棠吉一旦不保,腊戍危在旦夕!”

  杜聿明还竭力强调棠吉、梅苗是腊戍、畹町的门户,必须以最大决心保全;如果敌人已经占领,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如尚为远征军控制,则必须顽强阻击,使远征军主力集中于棠吉、梅苗之间,背靠祖国与敌人作持久周旋。

  罗卓英听他滔滔不绝地把话说完,汽车已经到了瓢背。罗卓英对杜聿明的意见并不表明态度,只说了一句:“只要你带200师把棠吉牢牢控制在手里,我就有办法准备曼德勒会战。”

  杜聿明顿时感到全身冰凉,他知道自己最后的努力彻底失败了。

  入缅之初,杜聿明也是积极支持史迪威的作战方案的,在调动兵力,组织协调部署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随着战局的发展,出现了不利于中国远征军的迹象,而且日本又从新加坡方向调来了强大的增援部队,英国人没有配合中国军队打一场反击战的意图,最终动摇了杜聿明的决心。加上远在重庆的蒋介石插手对入缅部队的指挥,任何行动都必须经过他的准许才能进行。杜聿明作为中国人他也不愿意在英国人都不积极的情况下,用牺牲自己的军队为代价去为英国人夺回仰光,这毕竟是一个中国军官固定的思维方式。

  军队就是自己赖以立身的本钱,拼光了本钱,靠什么立身?但是这些顾虑和担心应该说都是可以与史迪威将军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而不应该一方面答应下来,另一方面又拖着不办,或者干脆采取回避的方式来对待一个真心实意帮助中国人打日本的美国将军,甚至将他蒙在鼓里,实际上是将史迪威将军当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挂名统帅。

  然而“被蒙在鼓里的”史迪威真的相信了蒋介石的允诺,把自己当成了对中国远征军有着实权的指挥官,为了完成“曼德勒会战”,整天四处奔波,时而与英国人拍案争吵,时而和杜聿明恶语相争。

  被夹在英中之间的史迪威很快也看清楚了英国人的真实动机。缺乏信任与团结的中英两军之间的关系,大大地削弱了史迪威对胜利的信心。

  4月15日晚上,当史迪威得知英国人炸毁仁安羌油田后,立即给美国总统起草了一份紧急报告。悲观地指出:“英国其实早就把缅甸一笔勾销了,他们在印度的驻军足以拯救缅甸,韦维尔竟不向缅甸派一兵一卒;亚历山大也一定得到了伦敦的命令,要他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就撤出缅甸。”

  不过,他也同时告诉罗斯福:“中国人也同样不会为了英国人的利益而同日本人拼死作战。”绝望的史迪威得出的最后结论是:“缅甸的全面失败将是不可避免的。”

  好像特地为了证实史迪威卓越的预见性,4月20日中午,曼德勒正面防线的英国军队再次在没有通知中国友军的情况下开始撤退,并且为延缓日军追击,还在曼德勒大桥上装上了炸药,准备撤出曼德勒后即将大桥炸毁。

  英国人再次背信弃义是因为他们得到了日军第33师团一部已经占领了亲敦江上距瑞堡只有60英里的望濑,对英军退往印度的道路已经构成了直接威胁。英军必须赶在日军到达之前巩固好亲敦江上加列瓦渡口的防守阵地,否则来不及逃出缅甸的军民便成了瓮中之鳖。

  英国人这种极端自私的举动,彻底动摇了中国人残存的一点信心。蒋介石闻报后当晚从重庆发来电话,命令将计划改为纵深防御,防卫重点后移至腊戍。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