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6

  梅里尔和徐小冬星夜赶往孙立人处传送史迪威和罗卓英的手令。

  17日拂晓,二人赶到乔克巴当,在一个炸得半塌的楼里找到了新38师113团驻地,等待孙立人师长。中午时分从归纳急火火赶到此地的斯利姆一见到团长刘放吾,立马摊开地图,连比带划,倨傲地下了一通命令:“刘团长,孙立人将军和你的部队现在已经受命由我指挥,现在我命令你:即刻开往宾河,明天一早出兵,营救我的士兵们!”不待刘放吾发话,边说边自顾自地笔走龙蛇,“刷刷”签出手令,径自递给刘放吾:“刘团长:兹派贵官帅贵团全部汽车至宾河,与战车队长协同,即向宾河右岸约两英里处公路两侧之地施行攻击而歼灭之。”

  面相清瘦、戴着副野战眼镜的刘放吾听完翻译的话一直不发一言,镇静地望着斯利姆说:“我团严格执行上级命令,但没有孙将军亲自命令,本团决不会擅自行动,请将军原谅!”心急如焚的斯利姆听了这话,犹如兜头一瓢凉水浇下,他没想到小小一个团长竟会抗命,甚为恼火:“就是孙将军在这里,他肯定也会听我的!难道你不相信我?”

  个性稳重的刘放吾并不辩解,他深知国内“拉夫”的混乱,何况此时面对的是外国人,虽仅为一团之长,他明白营救英军一事却关乎大局,草率行事弄不好既影响战局,又会损伤国格,所以他非常谨慎,只转头对身边的作战参谋轻声耳语,作着吩咐,一时间屋子里进进出出都是人,气氛有些紧张。

  徐小冬看情形不对,正想上来暗示刘放吾,快步进来的作战参谋附在刘放吾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听罢,刘放吾冲斯利姆一笑:“将军放心,我们呈报孙将军,已经得到明确命令了,我113团和特务大队立即执行营救任务!”看他总算表态,斯利姆终于舒了口气。

  刘放吾一旦付诸行动,斯利姆感到极为满意,很快他就同暂时归他节制的特务大队一道率部飞速赶往宾河了。

  孙立人得讯之后对刘放吾的处理也很满意,但仔细考虑之后还是十分担心:虽然113团和特务大队装备条件和士兵素质都比较好,但敌强我弱,113团名义上说是1120人的编制,实际兵力不足800来人,面对十倍于己的日军,犹如虎口夺食,上面又命令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的齐学启去指挥,实在是吉凶未卜。他考虑再三,认为军事主官在危险关头不亲自挂帅出征,不足以鼓舞士气,于是他抄起电话,要通了长官部,申诉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必须到第一线,指挥部队打这场恶仗,但被罗卓英一口拒绝。换做其他的将领,到这分上恐怕也只能就此作罢了,偏偏孙立人独特的性格使他时常超出常规行事。他致电斯利姆将军说:“我军援兵马上出发,请将军少安毋躁,坐等佳音好了。我现在亲自去梅苗长官部跑一趟,要求由我本人赶赴仁安羌指挥此次解救贵军的战斗。”

  梅里尔与徐小冬获讯面面相觑,两位“监军”对这位脾气很大,常为长官们不屑的“傲国公”毫无办法,只好呆在指挥部里与斯利姆将军坐等他。

  这一厢孙立人飞车急赴梅苗请战。另一厢,刘放吾率113团、特务大队,向着宾河北岸衔枚疾进。

  军情紧急,高军武和邵青阳要白益与徐小曼留在驻地,不料却遭到二人强烈反对。

  白益激动地说:“高中队长,我和小曼千里迢迢跑到缅甸不是来旅游,而是专门来前线写战地报道的。你要知道,出战地报道最好的土壤就是在战场上,而不是在后方指挥部里。好不容易才撞上了中国远征军打仗,我们却不能上第一线,你让我们怎么宣传你们特务大队?”

  徐小曼也说:“我们从梅苗出来时,政治部的马科长给我们发了手枪,上了战场,我们一定不会成为累赘的。”

  平时处事果断的邵青阳这下没辙了,问高军武:“你说咋个办?要让他两个在我们手里丢了命,那我可脱不了干系。”

  高军武道:“他们实在要去,那就把人交给我,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能保证他俩都活着。”随即又对白益和徐小曼叮嘱道,“记住我的话,上了战场,你们就再不是什么记者,只是我的兵,一定要听命令。”

  两名记者异口同声;“是,高中队长。”

  “那你们上程嘉陵的装甲运兵车,呆在车里相对安全一些。”

  徐小曼叫道:“我们不要安全,呆在装甲车里啥也看不见,让我们上卡车吧,我们想观察一下沿途的情况。”

  “服从命令,否则给我到帐篷里呆着!”

  “是。”

  两名记者立即向着程嘉陵的装甲车奔去。后舱里,已经坐着十来名全副武装战士,见他俩上来,赶紧给他们挪出两个位置。

  部队出发没过一个钟头,白益和徐小曼就懊悔不迭,呆在这钢铁铸成的小匣子里,黑咕隆咚不说,温度也很高,很快便热得人大汗淋漓,再加上那能把脑袋熏昏的浓烈的汽油味,让人简直无法忍受。

  徐小曼到底脑瓜子好使,她突然拍着隔离板大叫起来:“程嘉陵,快停车,我要吐了!”

  士兵一听,也都大叫停车。

  车停下了,徐小曼打开后舱门,猛地跳了下去。见白益还在车上呆着,她喊道:“白老师,你也快下来呀!呆在里面你就受得了啊!”

  白益这才明白这是徐小曼使的小伎俩,也赶紧拎着鼓囊囊的摄影包跳了下来。

  “怎么回事?”一辆敞篷中吉普开了上来。

  徐小曼一见开车的是高军武便嚷道:“高军武,你安心憋死我们呐,我都要吐了!”

  高军武说:“我是从安全角度考虑。”

  徐小曼也不管车上坐满了人,便往吉普车上爬:“大家挤一下,我就坐你这车!”

  高军武挥挥手,对车上的古良、龙鸣剑两位小队长吩咐道:“你们到那辆车上去。”

  徐小曼这才注意到,前面望不到头,后面看不见尾的庞大车队,居然没亮一盏车灯。

  113团和特务大队在刘放吾率领下赶到宾河北岸已经是当天下午,当晚就完成了攻击准备。

  平素言语不多的刘团长指挥起战斗来一改平时的温和沉默,语调激昂,铿锵有力,他对配合作战的英军重炮队和战车队宣布:“要想这次出击旗开得胜,诸位现在一定要听好我的指挥!我军将对宾河北岸的日本兵采取两翼包围攻势,你们负责掩护,配合你们被围困的弟兄们里外合应,夹击日本人!我们的弟兄负责夹击主攻,大家只许前进,不许后退!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必须战胜!”

  邵青阳不由在一边嘀咕:“这些洋鬼子算找对人了,看不出这不吭气的刘团长暗地里还是个老虎仔!整得个头头是道!孙师长放心这么个人带一个团来打,看来这仗打起来肯定有戏!”

  急着抓新闻的徐小曼早已在一边“啪啪”按相机,猛拍着即将开始激战的场面,还用胳膊肘顶顶白益:“白老师,孙师长带领的新38师真是治军有方。我觉得刘团长他们这次一准打胜仗。瞧那气势,就是胜利的感觉!这次的专稿我来写!”

  就在刘放吾率113团的官兵在宾河北岸布下包围阵势准备发动攻击时,他们的师长孙立人还在为自己上战场的事奔波。孙将军飞车赶到梅苗,已是深夜时分,他一头撞进远征军长官部,求见罗卓英。此时罗卓英已入睡,只见到值班的罗卓英的参谋长杨业孔少将。无论孙立人如何向他说明自己必须得上战场的理由,杨业孔总是一句话:“既然上面已经决定了,就不必再说了。”

  军情紧迫,面对没有勇气去把熟睡中的罗卓英叫醒的杨业孔,孙立人心急如焚,一直磨到后半夜两点十分,实在不能再等了,孙立人呼地站起对杨业孔说道:“如果参谋长不肯负责,那我自己负责吧,不过请你明天报告罗司令长官,就说按照目前情势,我势在必行。孙子说:‘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不合理的命令不一定要接受,责任问题只有等我把任务完成之后再来承担。”

  杨业孔大惊:“孙立人,这是要杀头的……”

  他的话音未落,门外,孙立人的吉普车已经轰然响起,飞驰而去。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