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4

  史迪威将军飞赴重庆告杜聿明的御状战果辉煌。

  蒋介石端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听史迪威发泄完对违抗他命令的杜聿明、廖耀湘等军师长们的愤怒后,对他的努力和工作进行肯定和安抚,还告诉他,新22师师长廖耀湘着即交付查办。

  除此以外,蒋介石还给了他足够多的安慰,给了让他没法不感动的种种承诺。比如马上派罗卓英前往缅甸,出任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司令长官,协助史迪威指挥中国的将军们,明确第5军军长杜聿明,第6军甘丽初服从于罗卓英,罗卓英则服从于史迪威的命令。

  他对史迪威说:“罗卓英老成持重,极有责任心,一定会很好地协助你展开工作的,从此以后,你对远征军的指挥就不会出现任何障碍了。”

  这样的结果使本来就已经交叉重叠的指挥系统又多了一个层次,更趋复杂。

  一周之后,一枚让史迪威寄托了期望的关防大印从重庆空运到了曼德勒,但上面镌刻的是“同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而不是远征军总司令。

  此刻的史迪威意识到自己显然受到了蒋介石的愚弄,不由心烦气躁,抓起黄铜大印,狠狠往地下一摔,沉默了大半天。

  同古保卫战打得惨烈无比,给了日军重大杀伤,由于中国当局的有意夸大,受到了国外舆论的高度评价。但是,这一仗终究是以远征军丢掉战略重地同古而结束的。中国远征军不服气,很少受到如此重大打击的日军更不服气,蒋介石为中国远征军未能达成同古会战的战略目的也同样不服气,他渴望并需要一场货真价实更为重大的胜利,来尽快扭转因同古的陷落已凸显不利的战局。紧接着的军事会议上,蒋介石主持通过了“平满纳会战”计划。

  当第200师刚刚安全撤离同古,日军55和18师团遭到沉重打击,正被阻击在塔瓦堤东西线时,史迪威就竭力想挽回战局,决定在平满纳发动一次反攻,在已撤至西线的英军协同下,由刚从同古撤下来的第200师和被阻于此的96师集中于平满纳一线,由新22师在第一线逐次阻击日军并将其主力吸引到200师、96师阵地前,乘敌攻势顿挫之机,举第5军全力反攻,另由暂编第50师从莫契、雅多、保拉克直插敌后,进行夹击。

  “平满纳决战”,是史迪威带到重庆去的新的战役计划。但在梅苗的这次军事会议上,杜聿明也拿出了一套“平满纳会战”计划,同样上报了蒋介石。

  他的计划是:以96师在平满纳东西之线构筑坚固阵地,拒阻并消灭敌人,以200师、新22师置于平满纳东西两侧,中国军队打响后,西线英军也同时出击;以4月上旬刚在曼德勒集中完毕的第66军置于央米丁、基荣当之线,乘敌人在96师阵地前攻势受挫时,全线反击,将日军包围于平满纳之间歼灭。

  史迪威和杜聿明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相同,只是决战地域和使用兵力略有不同,目标则完全一致,要旨都是在西线英军的配合下,将中国远征军主力集中于缅甸中部的平满纳一带中央战线,以顽强的阻击大量杀伤敌军,将日军一至两个师团诱至远征军预设阵地后,围而歼之,以此迅速扭转缅甸战局。

  蒋介石出于内外有别,支持了史迪威的计划,并在内容上与杜聿明的“平满纳会战”进行了综合与调整。

  在梅苗会议上,蒋介石以“中缅印战区最高司令”的身份,宣布由亚历山大统一指挥中、英、美联军,并让史迪威郑重转告亚历山大将军,请英军务必坚守西线,以配合中园远征军在平满纳歼灭日军。

  当天夜里,蒋介石对刚刚从同古撤下来的戴安澜将军进行了深谈,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喜爱与器重。

  奉召匆匆从前线赶来参加军事会议的戴安澜和随蒋介石前来的中宣部副部长董显光同住一室,夜里11点过后,他俩已经脱衣睡下,这时突然有人前来敲门。戴安澜起床把门一打开,外面站着的竟然是身穿长衫的蒋委员长。

  “啊,校长……”戴安澜尴尬不堪,因为他和董显光身上都只穿着裤衩和背心。

  蒋介石亲切地笑了:“衍功,不要紧张,我是特意来找你聊聊的。”

  董显光一听这话,知趣地抱上自己的衣服,到另外的房间里去了。戴安澜也抓起自己的军装往身上套。蒋介石走到董显光的床前,脱下鞋子就上了床,将双腿一盘,对戴安澜挥挥手道:“随便一点好了,我们师生二人,就无拘无束地聊一聊。”

  戴安澜就这样穿着背心和裤衩,同蒋介石聊了起来。蒋介石问他有关同古战役的情况,戴安澜一一详细汇报。说到惨烈处,蒋介石百感交集地说道:“日本人历来看不起我中国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中国人历来是一盘散沙。同古之战,不在军事意义上的胜与负,而更贵在我军团结勇励之精神,它让日本人感受到了中国人万众一心的力量。是中国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啊。”

  随后,蒋介石诚恳问道:“衍功,同古之战是你打的,我军以后和日军类似的战斗想必还有很多,你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以提醒我?”

  戴安澜认真想了想,字斟句酌地说:“校长垂询之事,也正是学生近日常作深刻反省的问题。200师从同古撤下来后,不少人为我200师鸣不平,把我师失败归咎于西线英军迅速后退,使200师过分前突,右翼失去掩护,最终遭致同古陷落之命运。而学生以为,英军不打招呼丢弃阵地后撤,固是不义,但200师受挫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英军的行动,而彻底丧失制空权,才是我部遭受重创的根本原因……”

  “哦,快说来听听,”蒋介石把P股往前挪了挪,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把你的想法都告诉我。”

  “现在已是机械化战争时代,常规作战的标准样式是空军与地面坦克的协同,前不久北非沙漠的英德坦克战,便揭示出现代战争的一个基本规律:即使作战双方都是现代装甲坦克部队,没有制空权的一方必败无疑。而缅甸战场机械化程度与欧洲战场相比较而言,还只能算是半机械化水平而已。比如同古之役,双方虽有不少坦克装甲车,但交战仍是以步兵为主,而对我步兵杀伤力最大的,就是日军的飞机,它们每天数次在我们头顶上轰炸扫射,我军却毫无还手之力,只有乖乖等着炸弹掉下来。”

  蒋介石连连点头:“对,你说得很好,一定要改变当前不少将领偏激的看法,更不能过分夸大英军后撤的因素。英军对我军配合不力,这是有着复杂原因的。今后,我们也不必过多地依赖英国人。只要他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后勤物资给我们就行了,仗,主要还得靠我们中国人自己打。”

  蒋介石继续说道:“我们有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如此广阔辽远的山河,如此绵亘浩荡的幅员,不仅一个日本倾其全部的力量,不能全部侵占,就是两个三个日本以两倍三倍于现在日本的力量,也不能侵占我全国的土地。其次,我们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拥有全球人类四分之一的人口。以如此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伟大国家,一个小小日本要来吞并我们,要想全部消灭我们,是绝对做不到的事!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我们的国家又太贫弱,武器太落后,单单依靠自己的力量,短时间里是无法打败日本的,英国人也不行,要获得最后的胜利,需要借助美国人之力。”

  这一对师生之间推心置腹地交谈,足足持续了两个多钟头。

  蒋介石夫妇返回重庆的第二天,“平满纳决战”拉开了序幕。

  中国远征军和英缅军组成了3道防线,杜聿明的第5军居中迎战,甘丽初的第6军防守东线毛奇、罗依考等地,英缅军防守西线卑谬、仁安羌一线。因为仁安羌有英国开采的大油田。由英军防守仁安羌是一举两得之事,既可呼应、支援中线中国远征军,又可以保护油田。

  史迪威设想,由第22师将日本第55师团引诱到平满纳一带,由中国远征军和英缅军来个3面包围。

  从4月5日开始,廖耀湘按计划指挥新22师,在斯瓦主动挑战,然后且战且退,如期将日军第55师团引诱到了列威。第5军之96师、200师也到达了攻击位置。

  日军15军团司令官饭田接到第55师团被围的求援电报,立即下令第18师团前往增援,并令56师团从东线突破防线。

  老谋深算的饭田十分狡诈,他从中国远征军和英缅军动作中,判断出对手有在平满纳围歼第55师团的企图,决定从对手的两处软肋突破,一处是东线第6军,另一处是仁安羌的英缅军。饭田这一着棋,立即把史迪威的“平满纳决战”计划彻底打乱。

  中国远征军甘丽初的第6军,防守平满纳东线。而东线战场从毛奇至腊戍近千公里,第6军只有两个师的兵力,两个师要防守近千公里是很困难的。日军第56师团选择罗衣考作为突破口,一夜之间就占领了罗衣考,而甘丽初的第6军一与日军接触,便仓皇后退。

  4月16日中午,史迪威接到甘丽初后撤的电报,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气得对着罗卓英大骂甘丽初。

  罗卓英问史迪威:“东线已被日军突破,‘平满纳决战’计划是否还继续下去?”

  史迪威还是信心十足,他认为第5军的正面防线形势很好,而且已对敌人第55师团形成了半月形攻击态势,只要能在17日这天解决战斗,“平满纳决战”计划是可以圆满完成的。

  17日拂晓,史迪威下令第5军全线反击。第5军向日军阵地猛烈攻击,日军拼命地投掷燃烧弹、毒气弹,第5军进攻受阻,由于守备防守严密,日军也无法前进,双方呈对峙胶着状态。

  不料,此时噩耗却接踵传来,英国人已于12日突然放弃了平满纳西北一侧,以及要地萨斯瓦、东敦枝和新榜卫,14日又放弃了重要空军基地马圭和屏障仁安羌油田的新甸,遂使平满纳西南要地悉数丢失。中国远征军平满纳战线的右侧完全暴露在日军的威胁之下。

  噩耗此时才到来,是英国人对中国远征军封锁了消息。

  其实,就在蒋介石飞临梅苗主持军事会议,让史迪威敦请英军坚守西线,并且参加决战的远征军各部按照计划到达指定位置正作发起进攻的准备时,以“撤退”而闻名世界的亚历山大将军在没有通知中国远征军的情况下,就已经下令英军于4月4日开始全线北撤。

  亚历山大虽然口头上与史迪威答成了坚守西线的约定,但是自从新加坡、马来西亚、仰光接连失陷后,早就拟定了放弃缅甸退守印度的计划。他们丢掉一个无足轻重的缅甸,却很清楚缅甸是中国人的生命线。中国人无论如何为了守住缅甸也会同日本人血战到底,而英国人则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区区缅甸付出更大的伤亡和消耗,满门心思只盘算着如何尽快地从缅甸脱身。

  现在英印第17师和装甲长7旅在日军第33师团进占普罗美后就撤至萨斯瓦,英缅第1师后撤到马格威,将中国远征军的右翼阵地完全暴露在日军的攻击下。

  史迪威、杜聿明和蒋介石精心谋定的“平满纳决战”顿成泡影,缅甸战局急转直下。

  由于东西两线都被日军突破,平满纳预设阵地的左右两翼均已暴露在日军的攻击下,加之日军第18师团的正面进攻,平满纳会战的条件和机遇已经丧失,形成了相反的战斗格局,第5军反而成为了日军包围歼灭的对象。

  史迪威、罗卓英与远征军长官反复权衡后,只得于4月18日忍痛下令撤出平满纳阵地,退守敏铁拉一线,准备曼德勒会战。

  英国人不是傻子,既然敢于不惜自毁国际形象,在大敌当前之际背信弃义,将自己的中国盟军置于险地而自保?那就必有不能不为的“道理”。

  其“道理”就是他们骨子里就无意参与中国人搞的什么“平满纳决战”。

  当“同古大捷”被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炒得沸沸扬扬时,英国人无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作为在这块国土上发号施令近百年的主人,面对日军的进攻被打得落荒而逃一泻千里,而中国远征军千里迢迢刚一开到,就给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人当头一闷棍,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两相比较,英国人可谓颜面尽失。呆在新德里的韦维尔在给亚历山大的信中更是透出了强烈的担心,他写道:“中国军队在缅甸打胜仗,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这必然会制造出使中国人赖在缅甸不走的理由。”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