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3

  1942年2月11日,史迪威与他的参谋班子开始了他前往中国的漫长历程。

  与史迪威同机而行的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35人组成的幕僚班子,主要由他指挥的第3军军官为主。另外,还调来了一位年轻的夏威夷华人迪克·扬上尉。

  史迪威曾认为自己十几年的中国工作经历足以让他了解中国,但不会想得到深奥的中国人让他难以理解的东西太多,一场使他以后身心难安的斗争已经在自美国出发之初就埋下了伏笔,等待着他。

  史迪威在腊戍礼节性地和正在当地主持召开中英联合军事会议部署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蒋介石夫妇见了一面,随即匆匆经昆明飞抵重庆。

  他被安排住在嘉陵江边李子坝的一幢西式别墅里。

  春寒料峭的重庆之夜对于刚从闷热的东南亚脱身出来的史迪威来说感到精神勃发。

  安顿下来后,3月6日,史迪威正式拜会了蒋介石。

  三年多以前,史迪威在重庆与蒋介石有过会面,如今,史迪威眼中的蒋介石依然是老样子:脸上保持着似笑非笑的矜持表情,严肃中透露出圆滑,笔挺的黄军装一直扣到领子,光光的头特别显眼。史迪威暗暗在心里嘀咕:“真是像极了一颗花生米!”

  美国要史迪威扮演的角色与蒋委员长的原意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他身兼6项重要的职务:一、美国总统代表;二、在缅甸中美军司令官;三、对华租借物资总管;四、滇缅公路监督人;五、在华美军空军指挥官;六、中国战区参谋长。

  他开始向委员长谈及自己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和职责。大概是面对委员长极有分寸、礼貌得甚至有些呆板的礼节,史迪威也显得极为刻板,本来就不善言辞,此刻更加木讷,还偏偏未谈自己所担任的中国战区统帅参谋长一职,在脸面意识很强的蒋介石看来,这是史迪威有意傲慢,故意忽略自己指挥的权威。

  盯着这个美国“刺头儿”,蒋介石脸上慢慢起了一层阴云。

  等史迪威讲完,蒋介石似笑非笑,尽量用平和的语调一板一眼地、字斟句酌地开始向史迪威介绍目前缅甸战况。

  他告诉史迪威,目前英国方面情形不容乐观。他们从鸦片战争开始就从未对中国友善过,但是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在英国人统治的地区,他们不想打,中国却不得不打。

  最近,英军在锡唐河一战中遭到惨败。这一败,通往仰光的门户已经洞开,中国无数军需物资即将落入敌手,中国人再不能坐等下去了,中国军队必须入缅保卫仰光。

  助纣为虐又自食其果的英国人现在也感到火烧眉毛了,总算勉强同意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入缅,会同英缅军作战。

  抗拒中国军队入缅的韦维尔最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向丘吉尔主张弃缅保印,尽快撤出全部英军。丘吉尔还算明智,没有一味听从韦维尔的建议,改派英国名将亚历山大勋爵赴缅接替驻缅英军司令官赫顿的职务,赫顿改任参谋长,一起负责缅甸防务。

  谈到这些情况,蒋介石情绪极端愤慨,他急于想知道如果缅甸战端一开,所需战争物资供应通道在缅甸受到影响时,印度方面的美国军方后勤处能否为中国军队提供物资保障,他目前尤其担心美军空军主帅会主要听命于英国人的指挥。

  史迪威将军的回答让蒋介石喜出望外,也一扫刚才他在介绍自己职务时的重大疏漏而产生的强烈不快。

  “委员长先生,我向你保证,美军第十航空队绝对服从我的指挥,而我绝对服从你的指挥。”

  蒋介石欣喜他认可自己当然的指挥权之余还是忍不住告诉史迪威:“英国人没有和我们达成缅甸的军事防务的一致意见。所以,中国在缅甸军事行动的部署和计划还没有制订。现在只有第200师深入缅甸南部,其余部队目前都处于待命状态。我们需要在对付日本人之前,先要一起来探讨如何说服我们的盟友!”

  缅甸危在旦夕,英国人对等待前去帮助他们的中国盟军竟是如此提防的态度,这让史迪威心焦不已。

  3月8日,就在蒋介石正式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即将入缅指挥中国军队作战时,传来了仰光陷落的噩耗。

  3月11日,早已坐不住的蒋介石通知史迪威,他已经命令第5军和第6军拨归他指挥,已在腊戍的军委驻滇参谋团团长林蔚可作为他的助手,杜聿明、甘丽初两位将军也将服从他的指挥。当天史迪威就由重庆飞往了缅甸梅苗。

  次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长官司令部正式成立。卫立煌被任命为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在卫未到任前由杜代理。中国远征军第1路编成3个军:第5军,军长杜聿明;辖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第96师,师长余韶,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第6军,军长甘丽初,辖第49师,师长彭璧生,第93师,师长吕国铨,暂编第55师,师长陈勉吾;第66军,军长张轸,辖新编第28师,师长刘伯龙,新编第29师,师长马维骧,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

  仰光落入日军之手后,英国在缅甸的军事、行政首脑机构都迁到了缅甸北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梅苗,所以被史迪威先期派遣到缅甸的弗兰克·多恩中校也把史迪威的总部设在了这里。

  史迪威先期派到缅甸的多恩等他一到,立即向他全面深入地介绍了缅甸战局的情况,形势比预先想的要糟糕得多:要和敌人打仗,但对对方的情况却一无所知,当地的缅甸人根本不愿配合,而且绝大部分都支持日本人,给日本人当向导、送情报、提供帮助,在英国人占领区放火炸桥割电线扒铁路大搞破坏,强烈地盼望着日本人将他们从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下解救出来,而对英国人和中国远征军非常敌对和仇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