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6

  日军占领随县、枣阳一带后,元气大伤,不得不暂时停止了攻势。中国军队也抓住这一段宝贵时间积极调兵遣将,在汉水东西两岸层层设防,准备抵抗日军的下一轮进攻。

  老长的一段时间,前线除了偶尔发生一些小接触,大的攻势则是没有了。

  但是日本飞机的轰炸,倒是越来越频繁。重庆上峰转来军统局的情报,说日军在三王铺附近赶修了一个战地机场,从武汉机场转来了几十架飞机。隔三差五地从这里起飞对后方进行轰炸。因为距离太近,中国军队往往连警报也来不及发出,敌机便已经飞到了头顶上。

  59军军部所在地荆门自然也是敌机轰炸的重点,随着军部移往陶家湾,特务大队也随总部转移到了离陶家湾20来里的白家嘴水库,住进了水库旁边一所小学校。

  大家在练兵之余,邵青阳还让高军武专门定下了读报时间,大家跟着高军武也长了不少见识。高军武更是乐此不疲。

  特务大队在浓荫蔽日的小学校里一住就是半年,其间也曾两次越过防线渗透到敌占区袭扰日军,虽然炸掉了几座日军的弹药库,抓了几个“舌头”,处死了几个罪大恶极的汉奸,但战果并不令人满意。

  直到1940年4月下旬,当一场中日双方均准备已久的大战即将在鄂西豫东辽阔的原野上拉开序幕时,他们才捞着机会风风光光地露了一回脸儿。

  这年4月,15万日军集中到汉水东岸第5战区部队当面的各处阵地,准备向中国守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大战打响之前,日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整个战区的制空权,从三王铺机场起飞的轰炸机一日数次飞越汉水,向中国军队的指挥中枢、交通要道、兵力囤积处肆无忌惮地投弹扫射。侦察机也频频在中国军人的头顶上盘旋拍照,给中国军队造成了重大损失和威胁。

  三王铺机场离汉水东岸日军防线有13华里左右。李宗仁将军决定在大战开始之前,拔掉三王铺这颗毒瘤。

  临危受命的,正是邵青阳的特务大队。

  4月12日,邵青阳亲率高军武等4名队员化装成老百姓,带上电台,在军统潜伏人员的帮助下深夜潜入机场左侧的灌木林里,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两天两夜,了解到这个战地机场总共有18架飞机,每天分3次轮流出动轰炸侦察,晚上则集中停在机场上。机场内警戒森严,不仅筑有地堡,建有两座高高的岗楼,四周拉有带刺铁丝网,还有两处隐蔽得好很的掩体。

  但让他们兴奋的是日军的一个联队大部分住在4华里外的三王铺街上,担任机场警卫的只有一股百余人的小部队,和飞行员住在机场西北角的一排平房里。日军联队长趾高气扬,根本没有想到中国军队敢到他的眼皮底下进行袭击。

  回到陶家湾军部后,张自忠与黄维纲几位将军听取了邵青阳的汇报,对这次行动进行了精心谋划布置,决定特务大队提前三天集中到东岸中国军队阵地,凌晨两三点钟趁日军熟睡,夜色正浓时分批从日军据点之间穿越防线,迅速前往机场左侧的灌木林里集中,出其不意对机场展开袭击。

  为策应特别大队的行动,中国军队将在奇袭开始后,向日军阵地实施猛烈炮击,并出动两个团的重兵主动向日军阵地发起攻击,吸引敌人兵力,接应特务大队返回。

  15日凌晨两点,邵青阳率领担任袭击机场任务的1中队、2中队率先出发,随后3中队也相继跟进,他们直接前往三王铺与机场之间设伏,阻击三王铺日军主力的增援。

  凌晨4点左右,1、2中队摸到了机场外面,邵青阳带着野战背囊里塞满了手榴弹的1中队战士时停时行,避开岗楼上的探照灯爬到铁丝网跟前,用虎口钳在铁丝网上剪出几个大窟窿,全中队神不知鬼不觉地爬了进去,然后直奔停机坪上的庞大机群。2中队迂回到西北角,阻击住在平房里的日军警卫部队。

  几分钟后,西北角上突然响起了激烈的枪声,2中队与警卫部队交火了,两座岗楼顶上的机关枪也响了起来。很快,几发枪榴弹准确地射向空中,岗楼燃起熊熊大火,烧得几个未死的鬼子跳了下来,砸到地上,没一个活的。

  机群附近的几个哨兵哇哇啦啦大叫起来,立即便被打倒在停机坪上。

  邵青阳大喊一声:“弟兄们快上啊!”

  早已在草丛里等急了的1中队官兵一跃而起,有的端着机枪,更多的则提着手榴弹袋子大步冲向机群。第一波手榴弹像冰雹一样地向着机群砸去,随着接连不断的爆炸声,好几架飞机燃起了大火,紧跟着响起了“噼噼啪啪”的犹如爆豆子般的声响,那是飞机上的机关枪子弹在烈火中炸裂了。

  掩体里的日军,还有一支巡逻队狂呼乱叫着向停机坪冲了过来。古良等人的十几挺轻机关枪组成的密集火网立即严严实实地罩住了他们。在一片鬼哭狼嚎声中,全都趴倒在地上。

  高军武第一个冲进了机群里,他灵巧地登上机翼,用手榴弹砸破机舱盖上的玻璃,将捆成一束的手榴弹扔进去后马上跳下飞机。这样的掏心破坏战术卓有成效,也是演练时再三被强调使用的手段。但是,爆炸开来的弹片与破碎的铝板,以及飞机里的零部件仍然击中了不少战士。

  大约半个小时后,所有的飞机全部支离破碎,笼罩在烈火浓烟之中。2中队此时也攻进了平房,日军飞行员大部被歼,警卫部队死伤过半,只有三四十人突出包围,向着三王铺方向逃去。

  奇袭结束,邵青阳命令邹喜子射出了两颗信号弹,一枪未放的3中队立即撤出预设阵地,有条不紊地向着中国军队的防线飞速疾奔。

  等到三王铺的日军乘着装甲车赶到机场时,看到的是停机坪上一大堆废铜烂铁和散卧四处的死尸,早已不见一个中国士兵的身影。

  这一仗,炸毁日军飞机18架,歼灭日军近百人,特务大队伤亡42人,其中一半多是在炸毁敌机时被弹片铝板击中所致。

  这是国军为数不多可算经典的敌后奇袭战例,上峰喜出望外,给予特务大队的奖励也是空前的。邵青阳身先士卒,指挥得当,荣膺二等“宝鼎”勋章、晋升少校军衔;特务大队荣立集体一等功,人人荣膺“国光”勋章1枚;并奖特务大队1万大洋。

  除此殊荣外,来自民间的褒奖犒劳更是汹如潮水。荆门、当阳、宜昌各地商会行帮文教学界纷纷派出代表团,带着红封锦旗猪羊美酒前来白家嘴小学校慰问。军事委员会第三厅政治部也临时组织了由众多著名演员参加的文工团到第5战区慰问,还专门到白家嘴小学校为特务大队的官兵们演了一场。随文工团一起来的,还有《中央日报》、《大公报》、《正气报》的几十位记者。

  在慰问团招待会上,高军武见到了自己崇拜的大记者白益。

  高军武一听到人介绍“白益”这名字,双目闪光,对这个戴眼镜,斯文中带着刚毅的中年人喜出望外的说道:“你就是写《重庆——世界与中国的名城》的大记者白益先生呀?”

  “怎么,你读过我的文章?”

  高军武惊喜地大叫起来:“不是读,而是从收音机里偷听的。白益先生,我还能背哩,‘重庆戴上了伟大的花冠,所有的中国人注视着她,所有的中国人向往着她,这是我们无可后退的堡垒,这是我们的耶路撒冷’。”

  “哦,你是从沦陷区出来投军打鬼子的。”

  高军武顾不得回答白益的问话,回头大喊道:“古良、龙鸣剑、付永志,你们快过来,快来见见白益先生!”

  三个军人闻声急奔上前,争着与自己心中的偶像握手。

  高军武激动地说道:“白益先生,我们几个都是北平的,正是因为偷听了你的《重庆——世界与中国的名城》,我们才逃出北平,跑到大后方来参军的。”

  白益连连点头:“好,好,中国有你们这样的热血青年,一定不会亡!”

  看演出时,坐在台下的高军武感到自己那已经封闭许久的感情闸门缓缓打开。长时间以来,忙于战事,心里有许多感受渴望向人倾吐。当初那个生涩的青年已经在短短时间里在猛烈的炮火中迅速成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偶尔战斗和训练间隙,萧玉的影子总会意想不到地从大脑里闪现出来,激起一些火花。慰问团唤起了他对重庆的强烈怀念。

  突然间,他明白无误地感到觉得自己非常想念起萧玉来了!不是以往的朦胧和不自觉,而是异常地想知道萧玉怎么样了,是在读书,还是在不停地躲飞机?自己炸毁了日本人的飞机该会让她更安全些了吧?忽然间,又觉得自己的想法太幼稚,不由又低头在心里自嘲。然而一个念头却又不由自主地在心中打定下来。

  他匆匆给萧玉写了一封信,写上江家巷的地址,然后,有生以来第一次红着脸,郑重的托慰问团工作人员回重庆后转交萧府。他还特地在信里告诉萧玉,回信时务必注明军邮,这样会快上许多。

  能够为前线战士帮一点忙,是每一个慰问团员求之不得的事,大记者白益听说是给萧府的信,一下就将任务痛快的揽到了自己身上。

  高军武是第一次生出这样不能清晰讲明的朦胧情愫,加上顾虑太多,信写得非常一般,纯粹是他代表龙鸣剑三人对萧玉当初的帮忙表示感谢。

  但在内心深处,他却把这样一封信看得很重很重。他希望萧玉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隐含的情感。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很是折磨他。

  幸好,前线的局势马上让他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可以暂时将这些顾虑放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在战斗间歇,他还是掐着指头计算日子,不安地盼着萧玉的来信。

  然而他最终等来的却是失望,慰问团回去很长一段时间,他也没有收到萧玉的回信。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