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

  这一次他们改变了方向,出永定门往南走,在路上走了足足半年时间。

  这半年,对几个从未吃过苦头的年轻人来讲算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呼啸而来的日军飞机,如同嗜血的魔鬼,一路追赶着如潮的流亡民众。飞机一来,他们就和其他人一道四处逃散,飞机一走,又赶快整装前行。频繁的空袭轰炸已经把逃难的民众搞得训练有素了。

  走到武汉,等着搭船到重庆的人几乎挤爆了码头。

  几个人运气不错,就在仓皇失措的拥挤中,卢作孚经营的民生轮船公司增派的用于抢运物资和民众的船只有力地缓解了混乱的局面。四个小伙子又跟着人们一道挤上了船,溯江而上,朝着重庆进发。

  1939年5月3日凌晨,裹挟在人群中,高军武目光穿过攒动的人头,远远地眺望——重庆,就在前方了。

  重庆,这座位于长江上游的普通边远城市,四川的一个商业口岸,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严冬潮湿寒冷,酷暑闷热难当,多少年来少人问津。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政府官员、商人、金融家、学生、仆人以及北京、上海、南京、广东等各地成千上万的难民不断拥入,人口由20万猛增到了100万。

  特殊的时期,各地拥来的人们使这个落后而贫困的城市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嘉陵江边的千厮门码头。随着轮船快靠岸的汽笛呜呜响起,星星点点的灯火似乎被尖锐的鸣笛声唤醒,码头边已看得清不少活动的人影,辛勤早起的挑夫、小贩已经在忙碌着招徕一批批异乡人。“炒米糖开水”、“盐水花生”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高军武一行费尽力气才从臭烘烘的船上挤下来,带着初来乍到的迷茫站在了江边。

  重庆城第一大码头——朝天门船帆如林,汽笛声声,民生公司的大小轮船频繁往来,不断送来无数商品、物资和南腔北调的下江人。

  河岸上石阶陡峭,一眼望不到头,岸上人头攒动,小贩、挑夫、报童、“丁零零”作响的黄包车、提着木箱招徕客人的擦鞋匠、戴礼帽的长衫客、旗袍卷发的摩登女郎往来不绝。上得码头,走到街上,一路招牌林立,银行、钱庄、商号、店铺沿街而设,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炒米糖开水”、“河水豆花饭”、“糯米团”、“盐茶鸡蛋”、“糍粑块、弯刀粑、棒棒糕”叫卖声声,热闹异常。

  如果不是偶尔飞机飞过发出的沉闷的轰隆声,轮船不断运来伤兵、难民和卸下大批军用物资制造出的紧张气氛,山城完全是一副升平景象。

  街边黑糊糊的大锅里热气腾腾,煮在锅里滚热的雪白豆花引起了几个北方小伙子的好奇,撒了碧绿葱花放了通红辣椒的油碟更是勾人食欲。好久以来没吃过一顿好饭,他们被这地道的川东风味逗得口水滴答。

  高军武摸摸瘪瘪的口袋,底气不足地向伙计询问价格,听后,松了口气,回头招呼几个弟兄:“快来,快来,吃吃重庆的饭菜!”早已按捺不住的三个人听大哥作了招呼,二话没说,立马挤到桌边,豆花、油碟一上桌,三下五除二,不顾辣得“呼噜呼噜”,几大碗白嫩嫩的豆花、红通通的辣椒油碟、堆得冒尖的糙米饭被迅速搞了个精光。

  饭毕,大家走到街边,高军武将口袋翻了个底朝天给几个弟兄看——钱彻底用完了。“怎么办?”大家焦急起来。

  龙鸣剑拉着高军武说:“大哥,现在最要紧的办法是怎么去兵营,进得了军队,不要说吃饭,什么天大的问题都解决了。要不我们哥几个一腔热血从北平跑来,落得个饿死街头,那简直就是闹个大笑话了。”

  高军武正要发话,忽然被前面嘈杂的人声吸引了,那里人群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隐约传来乐声,竟然是他们非常熟悉的《长城谣》!于是,他示意弟兄们一起先过去看看。

  挤到人堆里,只见人群中间站着个年轻娃娃,身形瘦小,看上去不过十四五岁,穿双破草鞋,腰里扎根脏不拉叽的汗巾子,脚底下摆了个灰不溜儿的破草帽,举着支黄亮亮的唢呐,正撮着嘴、投入地吹奏那首让人心碎肠断的《长城谣》。

  眼看人群越挤越多,娃娃停住吹奏,老练地咳了一声,清了下嗓子,雄气彪彪地昂起脑袋,挺起搓衣板似的胸膛,将唢呐在腰间一系,双手抱拳打了一拱——后来高军武等人才知道,这是四川袍哥见面时的礼节,谓之“丢拐子”——用尚带童稚的嗓音大声说道:“各位大爷大妈大哥大嫂大姐妹儿,山不转路转,路不转水相连,一根田坎还有三截烂,在下邹喜子,眼前遇上过不了的坎,还请你们听完我这首曲子,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助我邹喜子和老娘过这个难关!下面再听我一首四川人的小调。”

  说罢,只见他又抽出腰间的唢呐,用脏兮兮的汗巾子揩了揩,摆开架势,摇头鼓腮,一曲川味十足的《槐花几时开》四散开来。

  唢呐声声悠扬,曲调婉转,围观的人都听得如醉如痴,仿佛真有纷纷扬扬的槐花飘飘荡荡,洒落天地间。

  余音缭绕,围观的人群半天才回过神来,一起拍起巴掌,不少人纷纷开始往邹喜子脚下的破草帽里丢钱。一会就把草帽填满了。邹喜子感激涕零,又一抱拳叩谢围观的人:“多谢大爷大妈大哥大姐。邹喜子我本是江津人,妈生了我弟兄四个,自小跟着我老汉四乡八寨吹唢呐混口饭吃,后来,我老汉生病死了,三个哥哥也都当了壮丁,大哥刚战死在山西,二哥又战死在长沙,三哥最干脆,还没等到开上前线,连船带人就在长寿白鹤梁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沉了,可怜八百个新兵,连日本人的面都没见着,全都去了鬼门关。政府进川以后,农民税重得不得了,辛辛苦苦干一年,地里产的东西一大半都被搜刮走了,乡下没法活,我和我妈跑到这重庆城里来要碗饭吃。没想进城后在下回水沟的桥洞洞里头才睡了几天,我妈就病倒起不来了,我想救我妈,才独个儿来吹唢呐赚几个钱给我妈治病。难得大家发善心帮我,我邹喜子拿不出啥东西来报答你们,就再吹段曲儿,替大家讨个喜吧。”

  他将唢呐一举,喜庆欢快的一曲《百鸟朝凤》又婉转而出。

  挤在一边看热闹的高军武等人被邹喜子的一番话打动了,年龄最小的付永志甚至眼里都泛起了泪花花。龙鸣剑用胳膊肘碰碰高军武:“军武哥,我们不会只是看热闹吧?要钱没钱,同情人家又帮不上忙,光看热闹不大好吧?”

  高军武摆摆手示意龙鸣剑不要作声,等到曲终了,他大踏步走到场中间,也像邹喜子一样冲着大家一抱拳:“各位父老乡亲,刚刚在下听到这位小兄弟的一家遭遇,深受感动。我们兄弟几个一路从北平来到重庆,希望投军报国,可惜现在报国无门,又身无分文,只有凭点拳脚功夫给大家凑个兴,大家看了要觉得看得过去,看兄弟薄面,再帮这位小兄弟一把!”

  说着,高军武便舒展拳脚,干净利落的表演起了一套拳法,身形时疾时徐,虎虎生风。等到他徐徐站定,按捺不住的观众喝彩声此起彼伏。更多的纸币飘到了邹喜子的破草帽里。手里提着唢呐的邹喜子站在一边,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瞪大了眼睛,崇敬无比地望着眼前这个英武高大的“下江人”,不知道说什么才合适。

  几个旁观的弟兄纳闷地看着高军武,付永志悄悄嘀咕:“大哥不会以后也打算卖艺讨饭钱吧?”

  练完这套拳脚,高军武又一抱拳:“诸位父老乡亲,在下高军武,老家在北平。前年卢沟桥事变,鬼子打到北平城里,容不得我们再呆下去。如今重庆成为战时首都,万众民心所向,我和几个弟兄一道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只希望投军报国,杀尽鬼子兵。奈何现在人生地不熟,投军无路,只求各位指点一二,我在这里给大家谢过了!”

  弟兄几个这下明白了大哥的用意,这个方法完全可以吸引人注意,说不定立马就招来个肯帮忙指路的呢。于是,呼啦一下围到高军武身边,一起拿出在北平游行的架势,振臂高呼:“投军报国,把日本人赶出中国!”

  围观人群中顿时产生了不小的躁动,高军武利用个子高的优势,大臂一挥,开始讲起自己亲历北平沦陷,日军横行的种种情况,讲到激动处,大声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他慷慨激昂的演说才打住,一个清脆的声音即刻响起来:“你们要当兵打仗,杀日本鬼子,我可以帮帮你们!”

  人群的眼光一下又被吸引到了一个年轻女孩子身上:她大约十七八岁光景,齐肩短发,白布衫,黑裙,白袜,平底皮鞋,布书包拎在手上,显然还是个学生。

  一个大爷不等众人开口,就发出疑问:“人家年轻人尽忠报国,你一个小女娃娃,不要觉得好耍,随便开口,帮不上忙,还耽搁人家大事。”

  女学生身边闪出一个身材矮壮,穿浅蓝斜排扣洋布滚身的姑娘:“你这个大爷不要把人看扁了,我们萧家小姐都帮不上忙,恐怕这重庆城就没几个人帮得到忙了。”

  “萧小姐?”几个年轻人一愣。

  女学生颔首一笑:“我父亲是萧紫石,我叫萧玉。看你们参军心切,希望能帮上一点忙。”

  “啊,原来是萧老军的女儿啊!”人群一片惊呼。

  萧紫石——萧老军的大名,如雷贯耳,大中华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辛亥元老,中山挚友,参加过广州、武昌起义,后被南京临时政府委任为蜀军北伐总司令。不久南北和议达成,萧紫石任蜀军第一师师长驻扎重庆。

  “二次革命”爆发,萧紫石与杨庶堪成立讨袁军,被公推为四川讨袁总司令。

  继后参与蔡锷、唐继尧讨袁护国之役。袁暴卒,萧紫石任川军总司令兼重庆镇守使,摄四川军民两政大权,被国民党“一大”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官拜上将军。全面抗战爆发后,已近花甲之年的萧老军毅然率部出征,淞沪大战,台儿庄之役,功勋彪炳,此时正担任着第九战区副总司令之职。

  一听眼前的女学生竟是萧老军之后,高军武也不由得一惊,大家都纷纷郑重而好奇地细细打量起她——萧玉来。

  高军武鼓足勇气道:“萧小姐,我们四人都是军人之后,刚从北平逃到大后方来,打算投军杀敌。初到重庆,人生地不熟,既然令尊就是正带兵征战的萧老将军,如果小姐引见,能得老英雄帮我们指点一条从军之路,我们感激不尽。”

  刚刚还和老大爷辩解的丫环小芸赶紧热情地抢着说:“小姐,现在老爷不在重庆,找找程先生吧,他老汉不就是政府的兵役署署长,专管征兵的事么?眼下程先生天天跑到府上来没话找话说,就图讨你张笑脸,你随便给他打个招呼,这事还不马上解决了?”

  萧玉不由脸色一沉:“小芸,你现在话是越来越多了,找谁不找谁,莫非还要你来教我?”

  小芸挨了小姐教训,赶紧闭了嘴。

  萧玉继续对高军武等人说:“像你们这样出身军人家庭,又是大学生,部队里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人才,还怕报国无门吗?我给你们指指路,只怕都抢着要呢,你们就等着顺顺当当地穿上军装吧。”

  小伙子们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围观的群众简直像看了一场精彩表演一般,又一致鼓起掌来!

  愣在一边的邹喜子一下清醒过来,上前拉住高军武:“大哥,好人有好报,谢谢你!我邹喜子最恨日本人,有机会我也和你们一道参军,别丢下我啊。”

  萧玉在一边笑着对他说:“小兄弟,不要急,先给你娘治好病。你要有什么困难,随时来找我。我家住在江家巷,我会帮你的。”

  邹喜子喜笑颜开:“谢谢大姐,谢谢大哥!回头我来找你们!”

  萧玉看着邹喜子走远,回头对高军武等人说:“走吧,先去我家,我帮你们联系好,马上就送你们去当兵!”几个人赶紧跟着萧玉往江家巷走去。

  萧玉比他们还心急,干脆吩咐小芸叫来几乘滑竿,让大家都坐了上去。

  四个北方小伙子何曾见识过这种独特的交通工具:两根滑溜溜的竹竿之间绑上一把简单的竹椅,再悬一块脚榻。他们小心翼翼地躺了上去,脚夫刚一直起腰,小伙子们便悬在空中惊叫起来,担心摔下去。走了一会儿,他们才体会到滑竿真是个不错的玩意,随着两名脚夫一唱一和、节奏感极强的拍子和步伐,颤悠悠走街过巷,山水之城的韵味体会无遗。

  一到江家巷里的萧家花园,也算见过大场面的小伙子们傻了眼:中西合璧式的高大门楼巍然耸立,显出名门望族的不凡气魄。挎着驳壳枪的卫兵恭恭敬敬地向萧玉行了个标准的军礼,马上推开了嵌着许多精致铁花的欧式圆顶铁栅门。

  在萧玉带领下,他们往主楼走去,沿路经过了专门为萧家孩子设的幼稚园,里面传出若干台钢琴清脆的奏鸣声——萧家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特聘的音乐、美术、体育老师。矗立园中的人字形屋顶的主楼坐南朝北,彰显出世家风范的不俗气派与庄重。宽敞的客厅全用红木铺就,地板光可鉴人,来自于国外的地毯色彩素雅,饰有抽象的几何图案和简单柔和的花纹,显示出主人地位的厚重不凡。

  日本人到来之前,他们在北平城里曾经生活在也算物质优越的环境里,可看到萧家的排场和萧玉竟然有大大小小近20个妈妈和五六十个兄弟姐妹,他们还是大大吃了一惊。

  同是中国的将军,北方的佟麟阁与四川的萧紫石在家庭生活上竟然有着天差地别。

  萧老将军在中国历史上有名,不单由于他在旧中国军阀混战史中的重要地位,更因为他那具有传奇色彩的私生活。大大小小的太太,萧老将军当时就娶了近20个。

  对此,他自有一套理论:“中国文化,自来崇拜强权,历朝皇帝,哪一个不是三宫六院,嫔妃三千,臣子百姓除了羡慕他有能耐,哪个还敢从道德上去谴责于他?入据了紫禁城的袁世凯,不也大大小小讨了十几个老婆?山东的张宗昌,官不过一省都督,却一口气讨了42个老婆,其中竟然还有20个金发碧眼的欧洲洋婆子。我萧紫石一人讨十几个姨太太,应该是让我部官兵大长志气,有了效法的楷模。英雄美女,自古皆然,看到自己的长官锦衣玉食、美女如云,岂不是也给了兄弟们一个美好实在的奔头?懂得穿上了这身二尺半,便只有军前效命,建功立业,方能加官晋爵,尽享人间荣华富贵。”这番言论虽流布于肆,鉴于他的战功,反倒现出名士风流、英雄本色,让人无话可说。

  到客厅一落脚,萧玉紧跟着一个电话,便将四人当兵的事情轻轻松松办妥当了。虽然萧紫石远在前线,可他在重庆城身居要职的老部下对他的千金“玉”驾亲征,没有不给脸面的。

  放下电话,萧玉对高军武等人说:“没问题了,我刚才找了过去在我父亲手下当过混成旅旅长的重庆卫戍司令唐叔叔,他一听说你们几个人的来历,欢迎得不得了,满口答应。催着我快带你们去。我父亲过去的一个叫邵青阳的老卫士现在正在张自忠的59军当副营长,在第5战区鄂北一带作战,前些日子被派到重庆接兵练兵来了,唐叔叔让你们到邵青阳那里,受训完后就跟他一起到张将军手下当兵。”

  张自忠是台儿庄一役中涌现出来的抗日名将,更是29军的老人,能跟着这样的将领沙场杀敌,几个小伙子真是摩拳擦掌,高兴得要命!对弟兄们有了交代,高军武心底更满是对萧玉的感激,暗自发誓有机会一定好好谢谢这个热心的姑娘。

  这个独特的大家庭用餐的场面让几个小伙子大开了眼界。

  吃午饭时,宽敞的饭厅里,萧玉和她养母田太太单设一桌款待高军武几人,虽是国难时期,依然是餐具精美,菜肴丰盛。

  萧玉的另外十几个大妈小妈和几十个兄弟姐妹加上老师围坐十来张大圆桌用餐。萧家的太太一个个温文尔雅,雍容华贵,几十个儿女也都彬彬有礼,显得极有教养。吃饭前,儿女们先要对着正襟危坐的众位妈妈唱《萧氏家歌》,音乐教师弹起从维也纳进口的三角钢琴,孩子们垂手而立,毕恭毕敬一齐唱到:“感谢爹爹,感谢妈妈,给我们饭吃。我们要听教训,学好人,才对得起爹爹妈妈的抚育之情……”

  听萧玉说,这首歌的词是她父亲亲手所撰,曲子则是父亲花重金请青木关国立音专大名鼎鼎的刘雪庵先生谱的。

  高军武明显地感觉到性格温和的长房夫人田太太在这个大家庭中并没什么地位。真正统管“后宫”的是七姨太郑丽卿。

  第一次出现在他眼中的七姨太,个子高挑,蓬松的头发梳成个乌黑的大发髻吊在脑后,胸前开了个水滴造型口子的锦缎旗袍配上玻璃丝袜、黑皮高跟鞋、耳环、钻戒、金表等,虽然是徐娘半老,可看上去依然是身段丰腴,光彩照人。

  七姨太一进饭堂,不单家仆杂役,连萧家的大小太太以及众多儿女全都争着上前问安打招呼。

  七姨太待人倒是热情有礼,见饭堂里今日单设一桌,款待几位生客,赶紧满面春风地过来寒暄应酬,依次敬客人一杯酒,言谈举止之中掩饰不住居高临下的味道,让高军武很不习惯。

  午饭后,萧玉和魏小芸亲自送他们去新兵营。刚走到大门口,就见一辆黑色锃亮的小轿车驶了进来。

  魏小芸眉头一皱叫道:“小姐,程先生又找你来了。”

  萧玉还没来得及开口,轿车轻盈地停在了她跟前,一个蓄着时髦的拿破仑头,西装革履,长得蛮精神的年轻人呼地从驾驶室蹦出来,堵在了萧玉前面,兴冲冲说道:“小玉,莫出门,今下午‘国泰’有美国新片《摩登时代》,卓别林和宝莲·高黛演的。票好俏啊,我专门打电话让况经理给我们留了两张。”

  萧玉漠然地回道:“嘉陵,谢谢你了。不过,实在对不起,我现在得出去帮这几位北平来的朋友办件重要的事情,没时间看电影。”一边说话,一边脚不停步地往外走。

  高军武等人看出此君分明是个不受欢迎的角色,也加快步子,跟着萧玉出了大门。

  小伙子在后面追着嚷:“唉,唉,小玉,怎么也不给我介绍介绍你这几位朋友?有啥重要事,我也可以帮着办嘛!”

  萧玉完全一改平素的温和可亲,头也不回地应道:“小事一桩,就不麻烦你了。”

  连傻子也能看出,这位叫作“嘉陵”的时髦先生,无疑是萧玉的一位狂热追求者。

  萧玉把他们送到了设在离萧家花园不远处较场口的59军新兵营。此时尚是午休时分,从附近区县集中到这里的新兵们有的在操场上打篮球,更多的则围在场边当观众。四处赶搭起来的房子里,也乱纷纷地飞出歌声和乐器声,其中还有为数不多的女兵。

  由于事前唐司令用电话特意打过招呼,新兵营的马主任对他们热情得有些儿过分,还把邵青阳副营长也叫到主任办公室来同他们见面。

  邵青阳三十五六岁,长得矮壮敦实,厚嘴唇,酒糟鼻,圆圆的脑壳剃得锃亮,皮肤糙得像块脚板苕。其貌不扬,但上了战场却绝对是把好手,单凭他是从淞沪战场和台儿庄尸山血海里一路冲杀活下来,并获得了六等“青天白日”勋章的一名川军军官,就让人不能不对他打心眼里既敬又畏。

  眼见昔日老长官的千金小姐亲自把这四个长得敦敦实实的年轻大学生送来当兵,邵青阳拍着胸口豪气冲天地对萧玉说:“小姐,既然他们是你的朋友,也就是我邵青阳的朋友,你放放心心把他们交给我,有我在,没人敢给他们半点苦头吃。”

  一切都显得如此的顺利,然而紧接着战争就显露出残忍的面目,让高军武他们刚刚参军就接受了一场严格的洗礼。

  那天正是5月3日下午一点钟后,日本飞机突然飞临重庆上空的时刻。

  马主任和邵青阳、加上高军武四个年轻人正把萧玉和魏小芸巴巴结结地送到新兵营大门口,警报声惊心动魄地响了起来。

  那一刻,新兵营里出现了一片混乱。虽然这些青年男女穿上新军装后大都已经接受过防空演习,但在骤然临空而至的死亡威胁之下依然显得混乱不堪。他们惊慌失措地从每一幢泥墙草顶的房舍里蜂拥而出,向着山崖脚下早已挖好的防空洞狂奔而去。

  邵青阳冲着大家叫了一声:“快往崖脚下跑!那儿有防空洞!”话音刚落,将身一屈,把已经被吓呆了萧玉猛地背在宽厚的背上,大踏步向着崖脚飞奔而去。马主任、魏小芸和三个年轻人也本能地逃向了防空洞。

  可是,只有高军武没有躲避,作为经历过北平炮火的军人之后,面对硝烟他还能保持比常人更足够的镇定。

  那短短的几分钟给他的刺激令他血脉喷涨!痛心疾首!

  这场惨烈空战留给他的印象是,中国空军的飞机仿佛全是用竹片编成的。紧接着,日本人的轰炸机开始投弹了,一团团火光在军营和附近的民居地冲天而起。

  当日本飞机丢光炸弹掉头飞去后,一直在防空洞口目睹着他的独特表现的男男女女一拥而出,向着他飞奔过去。让他们既惊奇又欣慰的是,高军武一点也没有受伤,只不过炸弹的硝烟,已经将他熏染成了一个黑人。

  新兵们认为他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奇人。

  而邵副营长却冲高军武肩上重重地擂了一拳头,叫道:“狗日娃娃,不单仪表堂堂,胆气过人,眼里还透着一股子慑人杀气,哥子我刚才掐指一算,笃定你娃是个当英雄好汉的种!”

  刚回过神来的萧玉不由自主地抬起双眸,眼光匆匆扫过高军武的脸,凑巧和这个年轻人还冒着怒火的眼睛碰个正着,惊得她赶紧低下头来,心一阵猛跳,白皙的脸上红了一片……

  “笛——”邵青阳跃上操场旁边的阅兵台,用力地吹响了哨子,四处脚步杂沓,教官和新兵们闻声从防空洞和临时藏身之处拥出,片刻工夫后,便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

  邵青阳扬手向外一挥:“狗日的小日本天良丧尽,居然往中国平民百姓脑壳上丢炸弹!各队立即出发,哪里火大就往哪里冲,给我扑火,救人!”

  黄色的队伍像潮水一样“哗哗”拥出了营房门。

  高军武看着萧玉着急地问:“小姐,我要去扑火救人了,你和小芸怎么办?”

  萧玉杏目圆睁:“你们扑火救人,我和小芸还能隔岸观火?我跟你一起去!”

  当他们冲出新兵营大门,看到整个市区已经被黑烟烈火所笼罩,成了一片火海。烈火熊熊,烟尘遮天蔽日,晴空万里的景象如同幻觉一般瞬间消失了,人们到处呼号奔走,整个市区如同人间地狱。

  无数老百姓的吊脚楼房子全用竹木搭架捆绑而成,见火即燃,迅速蔓延开去。被炸断手、炸破头的市民,在血泊火海中挣扎惨叫。一时间到处墙倒屋塌,血肉模糊,连大街两边的树上、电线上,也挂着不少血淋淋的残肢断臂。救护队急急出动,来回频繁奔走,担架所过之处,鲜血竟流成一条条乌黑的粗线。

  一队消防队员推着喷水车赶来了,可是,自来水设施已经遭到严重破坏,龙头拧开,一滴水也流不出来。

  眼看着火是没法扑了,急得青筋暴凸的邵青阳大吼一声:“弟兄们往里冲,还有口气的全给我弄出来!”话音未落,他第一个冲进了难民所。高军武和弟兄们紧紧跟上,竭尽全力地把每一个还在惨叫、呻吟的人救出来。

  高军武一边救人,一边挂惦着萧玉:不知道这个文弱的娇小姐有没有被吓得昏过去?当他回头看时,不由吸了口凉气,心底暗自佩服起两个女子来:萧玉和小芸一个扶着个老人,一个抱着孩子,正从火堆里冲出来,两张脸也都被浓烟熏得黑糊糊的。

  直到太阳落山,夜幕下垂时,新兵营附近的大火才逐渐熄灭下去。

  由于电力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重庆城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

  精疲力竭的萧玉和魏小芸脸也没顾得上洗,抹了两把,赶着要回家了。

  邵青阳一听,马上说道:“外面黑灯瞎火的,满街都是死人,高军武,你带几个弟兄,把萧小姐给我平平安安地送回屋,伤着根头发,我赏你50军棍。”

  高军武听罢,赶忙喊道:“古良、龙鸣剑、付永志,跟我去送萧小姐。”

  一到较场口街上,他们看见灯笼、电筒胡乱晃动,无家可归的男女老幼一堆堆坐在马路当中,两旁的不少房子仍在“噼噼剥剥”地燃烧着,不时有一排排楼房“哗啦啦”横倒下来,灰尘扬起老高。火场里燃烧着尸骸,发出阵阵恶臭。行道树的残肢断臂上,挂着布片、破帽、血染的肉块和滴沥的肚肠。

  一进萧家花园大门,几个护兵打着电筒迎上来,惊喜地叫道:“哎呀,谢天谢天,小姐回来了!日本人的飞机炸得那样凶,一大家人全都进了防空洞,就不见小姐的影,都快把田夫人给急死了。”

  进了小楼,闻报后一股脑儿迎出来一群人,抢在前面的大太太急声吩咐家仆,“把蜡烛举高些,快让大妈看看小玉伤到哪里没有。”凑近一看,蓦地尖叫起来,“哎哟哟,小玉,你看看你,都快变成块黑炭了,赶快进去洗洗!”不由分说,推着萧玉就往屋里走,大群丫头老妈子也一拥而上,萧玉只得尴尬的回头冲几个小伙子一笑,随着家人进去了。

  几个小伙子立在原地,傻傻的互相笑笑,高军武拍拍大家:“好了,完成任务。早点回去歇着吧。”

  第二天下午五时左右,日本人的飞机又来了,而且比前一天的轰炸更为惨烈。

  “五三”、“五四”两天的轰炸,几乎毁掉了大半个重庆城区。繁华的陕西路和商业场、小什字一带的街道,大半变为废墟,从通远门到都邮街一带,原有的栋栋高楼大厦两日之间变成瓦砾一片,商铺、银行也大都成了瓦砾场。无数铺面和民房大火连日未熄,烟尘蔽日。

  街上市民伤亡惨重,残缺尸体到处都是。从砖石堆中挖掘出来的死人,有的头颅被压扁,有的四肢被炸断。古老的罗汉寺、长安寺也被大火吞噬;外国教会及英国、法国等各国驻华使馆,连挂有纳粹党旗的德国大使馆也未能幸免。

  晚上,重庆全市断水断电,在漆黑的夜幕下,除了受灾地区的火光烈焰以外,许多街巷的瓦砾堆边都闪烁着祭悼亡灵的香头烛光。

  这仅仅是一场漫长苦难的开始,从此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日本人的飞机便开始长麻吊线地前来轰炸,重庆的生活也从这一天开始变得日益提心吊胆,警报一响,红气球一升空,大人小娃便没命地往防空洞里跑。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