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9章 四面楚歌

  汉四年十月,项羽“兵罢食尽”,无力再与刘邦打下去,于是接受了刘邦“中分天下”的建议,“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放回了被扣两年四个月的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但是,刘邦在得到被扣两年多的父亲、妻子后,立即撕毁协议,一路追杀项羽,直至固陵。此时,刘邦虽然已经在全国战场上形成对项羽的合围之势,但是,由于韩信、彭越不按时出兵合围,刘邦的战略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刘邦实际上是孤军追击;所以,项羽十万军队一个反击战就把刘邦二十万军队打得只能困守固陵,不敢出战。刘邦在主战场上的被动局面至此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刘邦怎么才能改变主战场的被动局面呢?项羽能够最终逃脱失败的命运吗?

  30.刘邦临阵结盟韩彭刘邦二十万军队打不过项羽十万军队的现实让刘邦很无奈,只好问计于张良,张良能够向刘邦提出什么高明之见呢?

  张良讲了两点:第一,韩信、彭越为什么不来?

  张良认为,西楚很快就要被打败了,但是,韩信、彭越两个人却没有封地。而且,他们不来是有道理的(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韩信被封为齐王,并不是刘邦的本意(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韩信自己也知道刘邦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愿意封他做齐王(信亦不自坚)。

  彭越平定了整个梁地,功劳很大(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当初,因为有魏王,所以,只封彭越做了魏国的相国(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如今,魏王已经死了,彭越早就希望当梁王,但是,刘邦却不封他为梁王(今豹死母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

  第二,刘邦应该怎么办?

  张良认为,如果刘邦能和韩信、彭越共同分享天下,可以立即使他们到来(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如果现在能够把睢阳以北直到谷城的地全封给彭越,让彭越当梁王(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把陈(今河南淮阳)以东直到海边的地封给韩信——因为韩信是楚人,他希望得到楚地(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

  如果大王能捐出这两块地给他们两个人(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那么,他们两个人就会各自为战(使各自为战),楚兵就容易被打败了。

  张良的回答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当封未封,二是共享天下。

  所谓“当封未封”是指韩信、彭越立有大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所谓“共享天下”是要求刘邦要能够与消灭项羽的功臣共享天下。

  前面我们讲过,当君王的人要“三善”:善听、善用、善赏罚。刘邦非常善听,也善用人,赏罚也基本恰当。

  为什么一个善于封赏的刘邦此时却想不起来割地封王这一杀手锏了呢?

  关键在张良“共天下”三个字上。“共天下”是要求刘邦与韩信、彭越这些大功臣共同享有天下,这对此时的刘邦来说实在是很难接受。

  刘邦在彭城之战大败而归的途中曾经主动提出过要将函谷关以东的地捐出来,以招纳贤士、共同破楚(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张良马上向他推荐了黥布、彭越、韩信。

  彭城大战彻底打破了刘邦迅速统一天下的美梦,对刘邦的刺激非常之大。迫于五十六万大军打不过项羽三万骑兵的残酷现实,刘邦不得不利用捐地作为破楚的工具。尽管刘邦没有明确说出“共天下”三字,但是,刘邦的“捐关以东”实际上就是要和破楚的功臣“共天下”。

  刘邦兵败固陵之时与他兵败彭城之时已经大不相同。兵败彭城,他第一次尝到了楚军的勇猛;兵败固陵,他已经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因此,兵败彭城,他主动提出捐关东之地寻找“共功者”;兵败固陵,刘邦拥有的战略优势使他不愿重提捐关东之地寻找“共功者”的主张。

  但是,张良比刘邦清醒。张良知道仅靠刘邦军团不可能最终战胜项羽,所以,他提出如果能够与韩信、彭越“共天下”,就可以立即将他们招过来;否则会怎样,张良没有讲。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如果不这样做,刘邦绝不可能单独消灭项羽。

  听了张良一番话后,刘邦再一次发挥了他善听的特点,立即派人与韩信、彭越订立盟约。韩信、彭越得到刘邦如此明确的封赏,立即带兵与刘邦会合。

  31.四面楚歌霸王惊心韩信的三十万大军到了,从北面合围项羽。

  汉五年(前202)十一月,刘邦手下的刘贾策反了西楚主管军事的大司马周殷(周殷的叛楚,对项羽是致命一击),联合九江王黥布,从南面合围项羽;刘邦、彭越从西面合围项羽。

  汉五年(前202)十二月,各路联军合围垓下。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被韩信、彭越、刘邦、刘贾等围于垓下,夜闻汉军四面都用楚声唱歌(四面皆楚歌),项羽心中大吃一惊。因为,四面楚歌说明汉军已经占领了西楚的大部分国土。于是,项羽起身,在帐中饮酒。

  垓下之战是项羽和韩信的对决。韩信当时统率三十万大军,项羽只有十万军队。韩信首先进兵,然而,打得不顺,向后退却(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韩信的左、右军包攻上去,项羽抵挡不住,韩信又从正面杀了个回马枪,项羽大败(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关于韩信与项羽对决垓下韩信首先接战而后退兵,有人以为这是韩信惯用的示人以弱的谋略,有人以为项羽仍然是雄猛的困兽。但是,无论如何,韩信最终以优势兵力击败了项羽。

  项羽垓下之战失败的原因,后人颇多议论,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军心涣散——四面楚歌。

  战国的楚地主要包括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黥布、刘贾,加上最终背叛项羽的大司马周殷,西楚国在南方的土地大多已被刘邦控制。刘邦利用汉军中的楚地士兵大唱楚歌,给项羽军团造成了楚地尽归汉军所占的假相,大大动摇了楚军的军心。

  二是军力悬殊——十万疲兵面对六十万诸侯合围。

  当时双方兵力究竟如何呢?

  汉军这面,韩信带了三十万大军;刘邦追赶项羽带有二十万大军;这两方面是五十万。彭越军团有多少人呢?汉二年四月刘邦打进彭城的时候,彭越当时就有三万士兵了,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彭越军团至少应在三万之上。

  南方战线有两股力量,一是黥布、刘贾的军团,二是刚刚被收编的楚大司马周殷的兵团。

  上述几股力量的总兵力至少应当在六十万以上。

  此时项羽只有十万军队。

  三是军粮匮乏——项羽因军粮匮乏而不得不同意中分鸿沟,此时,项羽军团的军粮更加困难。

  32.二八壮士五千追兵垓下兵败之后,项羽带领八百士兵向南突围。尽管汉兵有六十万之众,但是,项羽仍然带领八百骑兵向南突出重围(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而且未被汉军发现,这也一个奇迹。

  直到天亮,汉军才发觉项羽已经逃亡,刘邦命他的骑兵司令灌婴率五千骑兵追赶。

  等到项羽渡过淮河,随从的八百骑兵仅有一百多人跟了上来。

  赶到阴陵(今安徽定远县西北),迷失了道路(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项羽向田边的一位老农问路,这位老农骗他说:“向左走”(问一田父,田父紿曰左)。结果,左边是一片大沼泽地,战马陷入沼泽地跑不动,延误了行军时间,被汉军追了上来(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羽忙带兵向东,跑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此时身边只剩下二十八名骑从,而身后汉军则有追兵五千。

  项羽知道已无法脱身。于是,他对身边的二十八名随从骑兵说:我起兵到今天已经八年,身经七十多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所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我从未打过败仗,于是便称霸于天下(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而我最终被困在这里,不是我不能打,是上天要亡我(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天我要决一死战,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冲破包围、斩杀汉将,砍倒汉军军旗。让你们知道:这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能打仗(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他将随从他的二十八位骑兵分为四队,从四个方向同时向山下冲,并且约定到山下后再会合为三队。无论是分为四队往下冲,还是会合为三队,项羽的目的都是为了不让汉军知道自己究竟在哪一队。项羽冲下山,随手斩杀一员汉将。汉军不知这三处哪一处有项羽,又分兵三处包围。项羽又冲了出去,再斩一员汉将,同时杀死汉兵几十人,再次聚集他的二十八骑,仅仅损失了两名骑兵。项羽问他的部下:怎么样?众骑兵都回答:果如大王所言(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这时,刘邦手下的一位骑兵将领杨喜追杀项羽(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羽瞪着眼冲杨喜大吼一声,杨喜连人带马都大吃一惊,一下子倒退了几里地(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韩信在历经磨难最终被刘邦拜为大将时曾向刘邦谈到项羽时说: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

  “喑噁叱咤”是怒喝之声,“废”的含义是“瘫”。这是说项羽大吼一声,上千人都吓得瘫在地下。韩信在项羽手下当过“郎中”,因此,他很了解项羽的这一特点。杨喜连人带马被项羽大吼一声倒退几里地,自属当然。

  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位骑兵与刘邦的五千骑兵相周旋,充分表现了项羽的勇武过人。

  项羽为什么要以二十八骑与五千汉军打这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呢?

  项羽的目的是要证实自己的失败不是自己不能打(非战之罪),而是天之亡我。项羽直至此时仍满足于二十六位随从的“如大王言”。

  33.自刎身亡不再起兵东城之战的“胜利”激发了项羽的勇气,原来“自度不得脱”的项羽又打算东渡乌江了。恰好,乌江亭长停船在岸,对项羽说:江东之地虽然不大,方圆有数千里,人口有几十万,足够称王了,希望大王赶快渡江(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上来也没有船,无法渡江(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笑着说:上天要亡我,我还何必要渡江(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况我与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西进,现在没有一个人活着回来。即使江东的父老乡亲拥戴我,让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心里没有愧疚吗?

  项羽与一生爱笑的曹操相反,最爱发怒。但是,面对乌江亭长,项羽笑了。但是,这悲凉的一笑之后,项羽就决定以死明志了。

  于是,项羽对乌江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一位长者。我骑这马五年了,所当无敌,曾经一天日行千里,我不忍杀了它,还是赠给你吧(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让跟随他的骑从都下马步行,拿着短兵器作战。项羽一个人又杀死汉兵上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伤。

  此时,项羽正好看见汉兵中的一员骑将吕马童,便问: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原来是项羽的部下——所以,项羽称他为“故人”,后来投靠了刘邦。吕马童定睛一看,马上指给另一员骑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

  项羽说:我听说汉王用赏金千金、封邑万户悬赏我的头(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我为你做件好事吧。于是,自刎而死(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王翳砍下项羽的头,其余的人互相争夺项羽的身体,导致自相残杀,死了几十个人。最后,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四个人各得到项羽的一部分尸体。五个人合起来,刚好是一个完整的遗体。

  于是,这五个人同一天都被刘邦封为侯。

  据《史记》的这段记载,项羽是乌江自刎而死,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认为:项羽不是死于乌江,而是死于东城。此文写得非常扎实,但是,司马迁写项羽乌江自刎也自有其史源。

  项羽兵败垓下之时是否有逃亡意识?

  应当有。

  他选择了只带八百随从突围的行动,说明项羽最初是打算摆脱被歼垓下的命运的。

  遭到“田父”欺骗后,项羽已经知道难以脱身了,因此,他要“快战”。

  “快战”的胜利使项羽重新产生了东渡乌江的念头,但是,面对乌江亭长的渡船他却选择了不渡江。项羽时而东时而西,前后矛盾,左右摇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第一,天之亡我。

  项羽乌江自刎前对乌江亭长说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天之亡我是第一个原因。既然上天要我灭亡,我还要东渡乌江干嘛?

  第二,耻于起兵。

  唐人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项羽应当东渡乌江,卷土重来,再与刘邦争夺天下,而不应当自刎乌江。

  宋人王安石针锋相对地也写了一首《乌江亭》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上来?”王安石认为:项羽兵败是大势已去,即使江东子弟还在,谁又愿意跟随项羽卷土重来呢?

  唐人胡曾的《乌江》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取向东吴再起兵。”

  胡曾的“争帝”说对项羽并不准确,项羽从未有过“争帝”的概念,项羽要的只是“霸王”的霸业,而不是帝王的帝业。但是,胡曾说项羽“取向东吴再起兵”倒是独具慧眼。项羽不愿东渡乌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耻于再向东吴起兵。他自言“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正是耻于起兵的明确表述。

  汉四年,项羽二失成皋之后,与刘邦再次在荥阳对峙。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这说明项羽已经意识到“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是由他和刘邦两人争战不休造成的,因此,他要单独和刘邦决斗。项羽要和刘邦决斗的想法太幼稚了,但是,项羽能够意识到为了自己当霸王而让天下百姓受苦太自私了,他的这种忏悔意识在刘邦身上是绝对看不到的。刘邦是不惜牺牲自己父亲、妻子、儿子、女儿,一定要做帝王,成就帝业。项羽既然有此忏悔之心,他当然不愿再次兴兵与刘邦争夺天下,因为,这将会再次扰动江东父老。因此,忏悔意识是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再次兴兵的第三个原因。

  34.琵琶一曲十面埋伏在项羽的败亡之中,“十面埋伏”之说相当流行。今天书店里一些写汉代的书还说韩信用“十面埋伏”打败了项羽。但是,这一说法并不见于《史记》《汉书》等正史的记载。

  文献中有关“十面埋伏”的记载有两个。

  一是《前汉书平话》:“垓下聚兵百万,会天下诸侯,困的九里山前,信定十面埋伏,逼羽乌江自刎。”

  《前汉书平话》今已失传,作者当是元人。

  二是琶琶大曲。十面埋伏为琵琶曲,有些曲谱记载它的曲名为《淮阴平楚》《楚汉》。今传《十面埋伏》分为: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十段。

  明人王猷定(1598~1662)《四照堂集》卷八《汤琵琶传》中已经有了和“十面埋伏”相似的记载,可知16世纪之前,此曲已经在民间流行。

  因此,历史上并不存在韩信用“十面埋伏”打败项羽之事。

  我们刚刚讲过,项羽半夜突围时带了八百名随从,顺利突围,直到天亮,才被刘邦军团发现。如果真有所谓十面埋伏,项羽八百人又怎能逃了出来?

  项羽最终是败在刘邦的战略包围之中。项羽本人所说的“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确实是实话,但是,局部战场的胜利无法改变整体战局的被动处境,项羽最终被军事上的被动局面所累,无可挽回地走向了失败。

  项羽自杀之后,刘邦因为项羽最初被封为鲁公,所以,以鲁公礼安葬了项羽,并在项羽墓前大哭了一场,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项伯等四人还被封了侯。

  刘邦确实很会做秀。汉二年他一出关,就接受他人的建议,为被项羽杀死的义帝举行葬礼,并且大哭了一场。从此,刘邦就处处打着为义帝复仇的旗号,作为自己东伐项羽的口号。与自己为敌数年的项羽一死,他又立即为项羽举行葬礼,还大哭了一场。

  可是,《史记·汲郑列传》讲了件很有意思的小事:郑当时是汉武帝朝的一位正直的大臣,他的父亲郑君曾经是项羽手下的将军。项羽死后,郑君归了汉朝。后来刘邦下令,要求原属项羽部下的人在奏章中提到项羽,一定要称他为“项籍”,既不许叫“项羽”,更不许称“项王”。汉代的习俗,直呼其名是非常不恭敬的。如果称其字“羽”,则要恭敬得多。如果称“项王”,那当然更尊敬了。

  可是,郑当时的父亲郑君提到项羽,从不称“项籍”。要么称“项王”,要么称“项羽”,郑君这样做显然是坚守自己作为西楚国臣子的礼节,以表示自己不忘昔日的君臣之礼。

  刘邦于是下令,凡是称项羽为“项籍”的原羽部下都升为大夫,而把坚持称“项羽”或“项王”的郑君一个人赶出了朝堂。

  我们可以拿这件小事和刘邦在项羽死后为项羽举行隆重的葬礼一事相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刘邦哭某项羽的虚伪,以及他内心对项羽的嫉恨和心胸的狭隘。

  项羽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但是,人们并没有按照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去看待项羽,人们仍然称他为英雄,或称他为悲剧英雄,或称他为失败了的英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并有一首名诗赞扬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人臣之才,却错居人主之位;是可用之人,而不是用人之人。这是他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但是,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忏悔意识,项羽霸王别姬的悲凉,英雄末路时宝马赠亭长、头颅赠故人的豪爽,都使他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项羽为反秦斗争所做的卓越贡献,值得高度肯定。项羽失败的诸多教训,也值得今人永远记取。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